1959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革新技术 多运木材
黑龙江省通河林业局副局长 佟华义
通河林业局认真贯彻执行了省委提出的“三化”(林业生产机械化、林木生长快速丰产化、木材利用综合化)、“四自给”(大部分钢铁、机械、油料、蔬菜和肉类自给)的林业发展方向,坚持政治挂帅,大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开展以工具改革为中心的群众运动,摆脱了木材生产的季节性束缚,基本上实现了常年作业,生产获得了不断跃进。今年的计划提前六十天完成。
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在1958年以前,每年的冬季,通河林业局都要动员大批马套子上山,突击运输,因为生产受季节的束缚,木材困在山上运不下来。去年年初,通河林业局党委分析了企业内部外部的形势,提出了“苦战二年,基本实现集(材)、运(材)、装(车)、归(楞)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逐步取消马套子上山,实现常年作业”。在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提出的“两条腿走路”方针,坚持先土后洋,洋土结合,自己武装自己的原则,开展一个规模壮阔的、以大搞工具改革为中心的群众性的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运动。两年来,群众创造、革新、推广了三十多种集材新工具,经过试验鉴定,已经定型的有十六种,这些新工具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使集材工序基本实现了索道化、滑道化、车子化、槽道化,效率提高45.3%,减轻了笨重的体力劳动。今年又创造了用拖拉机溜放台车和以重台车带空台车上山等三大流水作业经验,把新工具和机械化作业联结起来,减少了重复作业过程,新工具集材下来就装到森铁台车上,生产效率又提高30%到50%。全年节约劳动力五百四十四个。
坚持政治挂帅
当党委提出发展常年作业的要求时,曾经遇到了两种思想障碍:一种是“唯条件论”,认为通河林区的林场条件不好,是过伐林区,出材量低,山角高,不能搞常年作业;另一种是重“洋”轻“土”,认为要搞常年作业就要洋机械,“不要黄牛(畜力)要铁牛(拖拉机)”。党委针对这些情况,充分发动群众开展大辩论,首先解决思想问题,用“不通就辩、不信就看、不会就学、学会就干”的方法,坚定了群众的信心,鼓舞了士气,大大推动了运动的开展。
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又不断出现新问题。去年冬季,霜大有雪,滑杠平车常出事故,观潮派和怀疑派又重新抬头,说“新工具到冬季就不行了”。领导上及时抓住了红旗林场和奋斗林场职工创造的冰槽爬犁等冬季作业的新工具,及时加以推广,使冬季的日产量达到三千五百立方米,最高达到六千三百立方米。今年入春以来,由于搞新工具集材在生产管理上还缺乏经验,影响了森林铁路的运材量。有人又散布右倾言论,说什么“一个指头烂了,十个指头也危险”。这时党委又对这种思想进行了批判,并且及时提出搞森铁台车上山,改革了森铁运输方法,使森铁的日运材量由二千四百立方米,提高到三千二百立方米,进一步鼓舞了群众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只有坚持政治挂帅,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才能把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不断深入地开展起来。
依靠群众办法多
在技术改革过程中,通河林业局坚持大搞群众运动,及时向群众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任务,每逢遇到困难,都交给群众研究解决。各场开展常年作业以后,曾经出现了钢索、轻轨、平车等工具器材不足的困难,党委就领导群众以木运木、就地取材,解决材料不足的矛盾。职工群众发挥了创造性,试验成功了阴阳轨(一边木轨、一边钢轨),对生产起了很大作用。职工们还收集了许多废铁,解决了制造小轮车所需的铸铁问题,使生产不断向前发展。


第6版()
专栏:

抓住运材一环带动木材生产跃进
大兴安岭林区革新运材方法创造多种机具
本报讯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以运材为中心,土洋并举,大搞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原来的机械大大提高了效率。原来用手工工具生产的工人纷纷用土机具或新方法来代替,推动了木材生产大跃进,提前四十二天跨进了1960年。到12月10日止,完成全年计划107.8%,比去年同期增长28.9%。
大兴安岭林区党委对于革新技术一向就很重视。去年夏天,林区出现汽车列车式运材法的时候,林区党委立即抓紧推广,全区运材汽车很快成为带有二节到三、四节拖车的“长龙”。多数林业局在不增加汽车设备情况下,汽车运材量猛增一倍左右。少数汽车司机还创造了超过原定额五倍到十倍的纪录。
运材工序大革新以后,吞吐的木材大量增加,这就带动了采伐和集材工序也纷纷革新技术,跃进上来。集材中出现了木轨平车、木轨滑扛、木单轨手扶车,和利用山坡、冰雪条件创造飞机式爬犁,和冰槽、雪沟集材法等十多种新工具和新方法。如克一河林业局工人创造的飞机式爬犁,工效提高一倍左右。采伐工人们推广兄弟林区的先进经验——“五一”型弯把锯,比普通弯把锯提高效率30%左右。在装车工序中,工人王守通和张秀山创造的滚动式装车工具,比人抬装汽车提高效率三分之一到一倍。
党委和管理局曾先后分别在库都尔、根河和图里河林业局召开现场会议,推广这些新工具和新方法。


第6版()
专栏:

攸县林区运输面貌基本改观
湖南省攸县东部是一个崇山峻岭,林木葱郁的地区。原来这个林区的木材运输十分困难,去年的大跃进,林业职工在县委的领导下,进行了巨大的工具改革和运输基建工作,基本上改变了落后的运输面貌。
现在,这个林区架设了一百四十六条滑道,总长一百三十三华里;修建十二条土火车道(一种木轨道)和一条复线,共长九十四华里半;还修了一条高空竹轨平车道,疏浚了四条河道,炸掉礁石四千多立方米,修大坝五座和小坝三十多座。这样就根本改变了林区的运输面貌。在森林资源集中的漕泊、柏市两个林区,从山上到小溪边,拖道和土火车道纵横交错,各种滑道、拖道和土火车道如同蛛网相连,形成了完整的木材运输网,人们自豪地把漕泊林区运输中心木泽称之为“小株洲”。过去无法运材的险要地带和几年运不下来的大树,现在都顺利地运了出来。从来没有流送过木材的溪流,也可以进行赶羊流送了。今年到8月底,就完成了全年运输任务的99%。
由于大搞工具改革和运输的基本建设工作,在山上的陆运98%以上消灭了肩运,提高了工作效率,成本也有所降低。以漕泊采伐场为例,从山场到溪边的陆运里程,平均是三十八华里,人工肩运,每立方米木材需要十四个半工,运费是二十多元,修了土火车道,从山上一直运到溪边,运每立方米木材只需要七个工,运费九元多,成本降低40%。由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修了土火车道、滑道,运材里程比人工肩运里程大大缩短。柏市采伐场,修了七条土火车道,肩运里程是三百二十五里,而车运里程只有二十五里。有了这些运输工具以后,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安全生产有了保证。职工们编了一首歌:“千年运材靠肩背,今日运材车子推;既省力来又安全,工效提高好几倍”。五十三岁的祥工老工人边推车边唱歌:“我推车子心中喜,车子运材力无比;过去只能背一根,现在车子推一米”。
(湖南攸县林业局)


第6版()
专栏:

一夜编成十里排
红灯火把像太阳
洞庭湖上编排忙
一夜编成十里排
万条巨龙奔长江


第6版()
专栏:

木材坐飞机
木材坐飞机
一飞好几里
陆运不用肩
水运不靠天


第6版()
专栏:

林海英雄智谋多
跃进歌声震山河
林海英雄智谋多
高山峻岭架索道
木材滚滚下山坡


第6版()
专栏:

人不拖来肩不磨
从前运木要人拖
三年两载难出河
自从架起木轨道
平车来往如穿梭
一次载运两三米
工效提高十倍多
从此体力大解放
人不拖来肩不磨


第6版()
专栏:

革新花儿处处开
架空木马到天山
新疆阿克苏天山林场职工在塔合拉克林区瞎熊沟作业区,使用黑龙江铁力林业局红旗林场职工创造的单轨架空木马运材,已经获得成功。
瞎熊沟作业区山坡陡峭,山沟里常年流水,夏季水势较大。以前采用过木滑道、冰滑道、马拉道等集运材方法,因为地形复杂和气候条件影响都没有成功。单轨架空木马集运材,不受地形、气候限制,可以常年作业。木马在长距离运行中每秒速度二十米,一次装运一立方米木材,可以节省劳力和畜力,修建容易,操作简单,生产安全。天山林场职工在推广过程中,在原来基础上作了改进,木马和轨架全部采用木结构,不用一个铁钉也非常坚固,降低了修建成本,为国家节约许多金属器材。


第6版()
专栏:

空中飞木材
最近广东省高州县林业局职工创造一种叫单线运材同线自动回空架空索道。它和一般架空索道不同。一般索道有两种回空方法,一是架设两条线,一条运材,一条回空;另一种,是要等运材跑车到达终点卸下木材,再回到起点才能载运木材。这种索道能够在同一条线上同时运材和回空,当载运木材的跑车跑到终点,自动卸下木材后,将跑车调整就可返回,同时另一对跑车又载着木材往下滑行,跑车中途相遇不会互相碰撞。这样就节省一条钢索,这是一个新的创举。


第6版()
专栏:

渠道运材
四川林区的渠道运材已经闻名全国。过去,林区采伐下来的木材,都是经过小溪流送到大河。这些小溪蜿蜒在万山之中,河面窄、弯度急、河身陡、乱石沙滩很多,冬春季节水小,木材无法流送。
修了固定性的渠道,将溪水引进来,一年四季可以漂流木材,以川西为例,流送效率比过去提高72%,成本降低29.6%,既减轻了劳动强度,保证生产安全,又可以避免木材损失。渠道还能将丢弃在林区的病腐材、阔叶木、树皮、枝枒等运出来,扩大森林资源利用,也可利用渠水发电和灌溉。


第6版()
专栏:

“满山跑”
两轮手推车是一种很轻便的工具,能集材又能运材,所以群众称之为“满山跑”。
广东的一种手推车一次可以载运零点四立方米木材,在一公里的距离内,一人一天可以运四立方米。下坡时将车辆下压或提高,使木材擦着地面前进,车行速度就可减慢,保证行车安全。在坡度大的地方,回空可以扛着行走。
云南的一种手推车,车体只有十到十五斤,回空更轻便。在二百五十米距离内,每人每天可以运七立方米。


第6版()
专栏:

自动装车机
内蒙古大兴安岭伊图里河林业局工人唐明发创造了一台自动装车机。它用自动传送装置使木材一根接着一根地滚到车上去。三、四个人操作,十五分钟就装完一辆汽车(十立方米左右),比玛斯起重机装的还快;如果用人抬,六个到八个人需要装四十分钟左右。这种装车机是用柴油机带动一个自动传送装置,底盘是履带式的,可以各处移动。


第6版()
专栏:

林海红旗手张凤阁
本报记者 白皓
皑皑白雪,把大兴安岭林区装扮得银光闪闪。那些伸往深山密林的运材公路线上,一条接着一条的“长龙”驰骋着。尽管山路崎岖溜滑,也阻挡不了英雄的汽车司机们的列车运材。张凤阁是大兴安岭林区推行列车式运材法的带头人之一,现在,又是冰雪道上最活跃的一个。
去年夏天,当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浪潮涌到林海的时候,张凤阁的心沸腾起来了。他想,别人在较平坦的公路上能推行列车式运材法,难道在九岭十八坡的路上就不能搞列车化吗?当时,强调条件困难的人是不赞成他的想法的,他们说,九岭十八坡上拉列车是行不通的。但,敢想敢干的英雄——共青团员张凤阁一定要高山险岭低头。他运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结合从别人学来的经验,先拉着两个满载木材的拖车,走过了“摩天岭”和“南天门”,接着他又拉起四节拖车,又通过了这些险岭。原来那些认为“行不通”的人在事实面前服输了。不久,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党委召开了现场会议,张凤阁作了一次精采表演,用十节拖车一次运材一百八十多立方米。载运量超过往日的八倍多,创全国运材新纪录。接着,杨振起、姜志良也驾驶着“长龙”追了上来,分别创造了一次运材二百到二百五十多立方米的纪录。司机们都纷纷向他们学习,于是林海的汽车都变成了“长龙”。以前,一辆汽车一次运材不过十立方米,带一个拖车一次也只能运材二十立方米左右。现在,司机们一次带两个到四个拖车,运材三、四十立方米,这已经是平常的事了。
张凤阁并不满足已有的成就。在运材汽车实现列车化以后,他感到一辆汽车一个包车组不能和装车工序很好衔接,限制了列车式运材法的发展。他又建议几辆汽车组成一个混合包车组,拖车实行预甩预装,缩短等装等卸的时间。这个建议被采纳了。从此,张凤阁带领了一个混合包车组(由四辆汽车组成),大家协作互助,用集体力量创造了多次高产纪录。在一条坡度大和凸凹不平的山路上,拉了三节拖车,而且每辆汽车平均每日运量达三百一十七立方米,集体创造了这条山路上从未有过的高产纪录。就这样不断跃进,终于提前半年跨进了1960年。
像所有的先进生产者一样,张凤阁不仅自己敢想敢创造,还把帮助别人看做是自己应尽的责任。有一次,他被派去支援第一小队运材。路上,碰到第一小队赵经国的七节拖车在前面用较慢的速度跑着,这时,张凤阁的助手打算超到前面去,谁都知道,要超车就得叫前面的车躲开道。但是,长列车躲道,很容易出事故。张凤阁对助手说:“赵经国这次要创高纪录,关系到第一小队的思想解放,咱们就跟在后边,帮着照看吧!”当赵经国的第三节拖车上有几根木材掉下来砸断三角架的时候,张凤阁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车上的三角架卸下来,装到赵经国的车上,帮助赵经国成功地创造了这次高产纪录。
去年秋天,图里河林业局汽车修配厂的工人们,配制了一辆大客车。张凤阁路过这里,碰上陈发林机车发动不起来,马上就伸手帮忙。张凤阁拿起汽油碗往汽化器里慢慢注油,忽然汽化器里几星电火飞起,汽油碗立刻烧成了火团。他沾满了汽油的双手也被燃烧起来。站在一旁的人急促地叫喊:快把油碗扔掉。可是,张凤阁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崭新的大客车和客车旁边的两个汽油桶。他咬着牙,忍着痛,让汽油烈火烧着自己的手,直到碗里的汽油快要烧完,别人用雨衣扑灭了他手上的火焰,他的右手已烧得满手大泡了。这种爱护国家财富的精神,真不愧为英雄本色。(附图片)
李志钊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