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既谈中心工作 又讲基本知识
周庄公社五年来坚持上党课
本报讯 江苏省江阴县周庄人民公社的党组织,五年来一贯坚持党课制度。这个公社的六百多名党员,通过党课教育,阶级觉悟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党员朝气蓬勃,带头苦干,在各种运动中都是群众公认的模范。去年大办水利运动中,全公社选出的六百一十名劳动模范,党员占74%;今年夏收夏种中,全公社选出的先进生产者,78%是党员。周庄公社(原乡)也由原来工作比较落后而逐渐上升为全县的先进公社之一。与大丰收的1958年比较,今年全社三麦的单位面积产量平均增长41%,水稻等增长64.1%,达到亩产一千零三十二斤。
周庄公社五年来的党课教育,是在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基础上坚持下来的。刚开始上党课时过于强调“做什么,讲什么”的原则,党课内容主要谈当前的工作,这样,对完成中心工作虽有好处,但对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却有局限性。后来,只限于单纯地讲解党的基础知识,根本不谈当前的工作和生产。这样,党员又感到“远水不解近渴”。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才确定在讲党课时,既要从当前中心工作出发,又要联系到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并教育党员如何在各种工作中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样,每次党课不仅能提高党员的认识水平,而且直接推动了中心工作。例如今年夏种时,插秧的密度和规格是经过群众讨论确定的。但在插秧开始时,有些社员随便不执行规定,党员看见后也不过问。针对这一情况,公社党委便给党员上了一次“共产党员应当怎样正确对待合理密植”的党课。通过总结以往密植丰产的经验,说明合理密植的重要性,并指出有人不按规定插秧,党员不应袖手旁观。课后,全公社再没有一块秧苗插得不合规格。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文件公布后,党委就组织党员上党课学习全会的决议,并且结合积肥任务,教育党员鼓起更大的干劲,带领全体社员突击积肥,为明年生产的继续跃进作准备。许多党员经过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便带领群众大搞积肥运动。五天功夫,每亩田的积肥量,就由七十六担上升到一百二十六担。
周庄公社的党课制度能够五年如一日地长期坚持,原因之一是党课教育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在讲课方面有大课和小课。公社党委在召开党员大会、检查、布置工作的时候,往往抓住当前工作中和党员思想上的主要问题,给党员上大课。各支部则联系本支部的具体情况,给党员上小课。大课不定期,小课一般每月两次。除了讲课,还举办各种展览。今年2月,公社党委根据党员的不同思想作风,绘成了两种思想、两种作风、两种结果的连环图画,组织全体党员参观。6月份,又展出了在工作中坚持耐心说服教育的先进单位和艰苦朴素的共产党员的事迹,向党员进行教育。党员普遍认为这些作法对自己的教育很深刻。在课后讨论时,又和党小组的组织生活结合起来,联系实际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些形式互相结合,不但使党课长期坚持了下来,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当前的中心工作。
周庄公社的党课教员,都由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委员和水平较高的支部书记担任。为了教好课,他们都带头学习。党委成员除了在每次召开会议时,集体学习有关文件和上级的指示外,在日常工作中,还注意挤时间自学。大部分委员都订了党报和“红旗”、“群众”等党刊,并阅读有关党员教育的小册子。他们说:“自己不学习,肚中没有货,不但党课上不好,工作中也会产生很大盲目性。”


第4版()
专栏:编后

从上党课说起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村党组织的任务越来越重,对于党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广大党员中经常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就成为一件必不可少的事。周庄公社(原周庄乡)五年来坚持党课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效果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有些公社党组织并不否认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但他们缺少坚决的措施,忙于生产任务,实际上放松了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于是,这些党组织不能不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工作愈忙就愈不能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党员得不到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就不能很快地提高,从而就不能更好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究竟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境地呢?一方面要求很好地安排生产和学习的时间,一方面也要注意学习的内容要切合时效。周庄公社党组织经常以当时、当地的工作为主题,结合讲解党的基础知识,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党员应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等等,这样既提高了党员的理论、政策水平,又提高了业务能力,既提高了政治觉悟、阶级觉悟,又解决了党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种方法无疑是一种好的办法。


第4版()
专栏:

茶馆里的音乐会
音乐家深入天桥献艺
工农兵坐满茶馆听歌
11月29日,首都一个平常的星期天,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在天桥公平市场春华园,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在普通茶馆里,钢琴、提琴、古筝、琵琶、胡琴等中西器乐演奏,穿插着女高音、男低音的纵情高歌。
园子里座无虚席,听众中有穿着簇新的棉制服的汽车司机、矿工,有穿着闪闪发亮铜钮扣制服的列车员,有头扎雪白毛巾的农民,也有学生和解放军。
掌声中,著名声乐家喻宜萱唱起了:“四季花开满园香,我们天天把歌唱,毛主席、共产党,好像红太阳……”,在观众们一再热烈的要求下,她又加唱了节奏明快的“玛依拉”等歌曲。从前很少公开演奏的夏之秋老教授,用嘹亮的小号,演奏了“天鹅湖”中的选曲。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得过奖的青年钢琴家和歌唱家,今天也为观众们作了表演,周广仁熟娴地弹奏了贺绿汀的“晚会”等三个钢琴曲,刘诗昆演奏了他在最近改编的“社会主义好”、“我是一个兵”等曲子。
春华园是一个茶馆性质的大众化游艺场所,能容纳二百观众,观众在这里能买到价廉可口的糖葫芦、茶水等。音乐会从午后三点钟开始。师生们原来计划演两个小时以后就转移到另一个茶馆去演出。由于观众越来越多,师生们为了满足观众要求,晚饭也顾不得吃了,在春华园一连演出了五个多小时。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课堂结合现场 理论联系实际
现场教学教得透学得深
八一农学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提高了教学质量
本报讯 新疆八一农学院在执行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中,取得显著成绩。他们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使课堂紧密结合现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工作都有很大提高。
八一农学院是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于1952年建立的。七年来,八一农学院已发展成包括六个系七个专业和拥有两千多名学生、三百五十多名教师的高等学府。它为新疆和内地部分省区已输送了三千七百多名毕业生。
今年年初,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根据上级的指示,结合学校情况,全院有八十二名教师和九百四十九名学生,分别下放到乌鲁木齐南山、呼图壁、乌拉乌苏、沙湾、塔城、阿克苏、喀什、托克逊和英吉沙等地农、林、牧场和人民公社。在劳动中,各班、级就二十八门课程从备课、讲课到讨论、实习以至成绩考核,进行了现场教学,收到显著成绩。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扬了学校的光荣传统,在党委领导下,它们拟定了下乡阶段的教学计划。凡是属于观察、操作内容强或是在校内难以教好学好的课程,而生产单位条件又优于学校,就进行现场教学。其次,在思想上抓紧了改造,在业务上抓紧了实践,使现场教学结合师生的劳动锻炼,使教学计划配合场(社)业务计划,完满地保证了教学、实践、劳动很好吻合。春播前,讲播前整地、种子处理和播种方法,讲后即与农场工人、社员一块进行春播劳动。此外,还本着“农忙多劳动,农闲多学习”的精神,恰当地安排了教学和劳动的时间,保证了学做一致。
通过现场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首先,学生结合理论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实际操作,不仅增加了感性知识,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比如水利系学生莫铃荣在麦盖提就指挥几千人的渠道施工,同时兼搞设计工作。许多学生反映:
“过去听课,总是思路不开,接触实际后再讲,就不单是听课,而是带着一脑子问题来求解答。”当他们看到从未在书本上出现的麦苗因灌溉不良而点片死亡的现象时,农学系学生就拜师访友,根据已有知识,分析讨论,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即刻对症下药,适当减少厩肥量,效果良好。昆虫学这门课程,过去虽有标本可供观察,但昆虫种色万千,并随当地季节、水土而变化无常,学生们开始觉得很难学,记不住。可是到了现场,由于对昆虫的习性、危害、变化和防治都亲自观察,结果不仅记牢了,而且还能对各种害虫作及时有效的防治。正因为学做并重、学以致用,学业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农学系学生一向觉得农村课陌生难懂,经过现场教学后,情况大为改变,一百二十人参加考试,除一人得三分外,全系优良。昆虫学考试,优良成绩也在94%以上。其次,教师通过现场教学,使理论更结合了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教材也较前充实了。农学系作物栽培课,到了现场所发现的问题,不少在书中均只字未提,在现实条件促使下,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现场的具体问题,沿着当地作物生长过程顺序,编出一套包括耕作、选种、栽培的农学教材,既有理论又有感性材料,既吸取了过去一般教材的内容,又联系了新疆地区的具体问题,教的人好教,学的人好学。
围绕教学、针对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师生们与农场工人、社员一起,广泛展开了群众性的科学研究活动,给当前生产解决了不少难题。今年完成的科学研究项目达四百七十多个,仅农五九一班三十四个学生就写出了五十九篇水平较高的科学研究论文,收集一百一十九份宝贵的科学研究资料。这些科学研究工作,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研究能力、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配合生产,给生产解决了不少问题。
通过现场教学,还使师生提高了思想觉悟,加强了劳动观点。农学系一百二十名学生就有一百一十五人受到场(社)奖励。好些师生经过这次锻炼,认清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和当前农村的大好形势,从而激励自己,端正了教学和学习态度。 (宋政厚)


第4版()
专栏:

松村谦三离广州回国
行前表示将努力改善中日两国关系
新华社广州1日电 日本松村谦三先生和随行人员结束了在我国的访问,今天上午乘火车离广州经深圳回国。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孙平化等陪同客人到深圳。
到车站欢送的,有广东省副省长安平生、广州市副市长孙乐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杜国庠、政协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席罗培元、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冯乃超等。
松村谦三曾在我国北京、兰州、昆明、重庆、武汉、上海等地作了一个多月的参观访问,昨天乘专机由杭州到达广州。昨晚,广东省副省长安平生设宴欢送。安平生副省长在宴会上讲话,希望松村谦三先生回国后,对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改进中、日两国的关系作出贡献。
松村谦三先生接着讲话。他首先对这次在中国访问中受到的热情接待表示非常感激。他谈到了他在北京时,曾经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坦率亲切的交谈,也和北京等地著名人士交换过意见。他认为,中日两国尽管制度不同,但完全可以携起手来,和平共处。他说:“虽然目前要作到这一点还有很多的障碍,但我坚信,这些障碍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克服。”他说:“我和我的随行人员,将一致为此尽最大的努力。”
松村谦三接着畅谈了这次在中国各地参观访问后的感想。他说:“中国社会主义的工业基础已经建成,今后就会迅速发展。”他还说:“参观了三门峡水利工程和听到治理黄河的计划后,知道百年难清的黄河,中国人民将在十年内使黄河水清。”他认为目前各地进行的大规模绿化运动,要远比修筑万里长城伟大,从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宏伟志愿中,又深深地体会到中国民族的伟大。在谈到人民公社时,他说:“我们在各地还参观了人民公社,并从多方进行了解、观察。我确信不疑:人民公社一定能在全中国获得成功。”松村谦三还赞扬了我国的铁路建设和保护历史文物等方面的伟大成就。


第4版()
专栏:

自由德国青年联盟代表团到京
新华社1日讯 应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自由德国青年联盟代表团一行六人,在团长、自由德国青年联盟中央书记汉斯·莫德洛夫率领下,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
到机场欢迎的有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克实、常委杨海波、国际联络部部长钱李仁等。
代表团将在我国逗留三个星期。除北京外,还将去哈尔滨、大连、南京、上海等城市访问。


第4版()
专栏:

工人掌握知识,如骏马添双翼
业余教育推动技术革新
云南省二十七万多职工学习紧密结合生产
西宁市面粉厂大闹文化革命生产面貌一新
毕节糖食厂克服厂小困难生产学习双丰收
工农群众一旦掌握了文化科学和技术,在生产中好比骏马添了双翼,就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他们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飞跃前进。
——摘自陆定一同志在全国群英会上讲话
新华社昆明1日电 云南省各厂矿企业紧密结合生产,大力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目前,全省入学职工已有二十七万八千多人。其中,参加初中高中班学习的有四万六千多人,比去年全年全省职工业余学校初中、高中的人数增加一倍多。还有四万多人参加了各种技术班学习。
云南省职工业余教育今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各级党委重视这一工作。省委、各地、市、县委和厂矿企业党委普遍加强了对职工业余教育的领导,基层单位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并配备专职干部和教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厂矿企业共有专职教师和干部五百多人,兼职教师一万零五百多人,成为职工业余教育中一支骨干力量。厂矿学校在开学前,党委都向职工群众作了思想动员,鼓励职工入学。宣威县各厂矿企业9月底入学职工人数比8月中旬增加十一倍。各厂矿企业普遍实行分级办学的办法,厂办和车间办同时并举,充分调动了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全省较大厂矿企业的车间、坑口、工段,目前都办有职工业余学校,个旧市今年共举办了职工业余学校一百八十一所,比去年增加四倍多。
各地职工业余教育密切结合生产,为生产服务。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闲时多学,忙时少学,中心工作紧时就调换时间学,做到生产、学习两不误。有的工厂职工业余学校还根据本厂需要选编补充教材,利用到生产现场备课、到生产现场教学的办法,使教学效果迅速推动了生产。云南光学仪器厂工段长张中康经过光学测量课的现场教学,较透彻地理解了光学测量的原理与视场的计算,运用到生产上改进了显微镜转换器的研磨,大大提高了工效,节约了原材料。工长关杰学了物理学中力的分解计算后,改单件加工为多件加工,提高工效一百多倍。
新华社西宁1日电 青海省西宁面粉厂大力开展职工业余文化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工厂的技术革新活动,使生产面貌焕然一新。
西宁面粉厂职工的业余文化技术学校是去年4月成立的,当时全厂职工中有90%是文盲。业余文化技术学校办起来了后,由于党委重视,职工们努力学习,在去年年底扫盲班就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今年,全厂升入初中班学习的职工已占业余文化技术学校学员总数的66%。
由于工人掌握了文化,大大地推动了生产上的技术革新。配电工人宋金章学习了电磁原理后,创造了电磁冲研机,使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多。修理班工人学习了青岛面粉厂的经验后,将拉丝车单刀架改成能拉能刨的双刀架,使工效提高一倍半。粮食保管工作上的粮温检查、粮库消毒计算等方法,以前都是由技术员负责的,现在已经由工人自己掌握了。修理组组长吉生元原来只有初小文化程度,连图纸都不会看,只能按照模型生产;经过半年的文化技术学习,现在不但可以看图纸生产,而且可以自己设计图纸。在他领导下的修理组已经试制成功电焊机、自动锯铁机、土元床等十多种机械。最近全厂职工通过大辩论、大闹技术革新,调整了粉路和筛绻,解决了生产上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增加出粉率的技术问题,使面粉的产量由每小时一百一十袋增加到二百一十袋。通过这次技术革新,职工对学习文化技术的兴趣更大了。
新华社贵阳1日电 贵州省毕节县糖食加工厂在开展职工业余文化教育中,在工厂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发动群众解决工厂办学中遇到的困难,取得了生产、学习双丰收。
这个小工厂共有九十八名职工,绝大多数是新工人,原来文盲占87.21%。自去年8月成立红专学校以来,职工的文化水平迅速提高,全厂五分之三的职工能阅读县报和编写山歌、快板,少数成绩优良的能写简单的车间生产总结,有的职工还写诗歌文章。
小厂办学存在着不少实际困难,如缺乏师资和教学设备,女职工有孩子拖累等。党支部抓紧了思想教育,在全体职工中进行了“教育与生产、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小厂是否有条件办学”等专题辩论,澄清了思想;动员群众想办法,克服物质上的困难。对于女职工,采取群众动手、公家帮助的办法,成立了托儿所。统一安排教学和生产时间,保证了职工的学习时间。师资不足,就采取能者为师,边教边学的办法解决;给教师一定的时间集体备课,发动学员共同把教师欠下来的生产任务完成。在党的重视和支持下,职工们学习信心大大增强,他们用车间当课堂,案板当书桌,使学习坚持了下来。
职工们提高了文化水平,对改进操作技术提高生产起了很大作用。全厂今年共改进工具四十三件,分别提高工效一到二十倍,提前九十八天超额完成了年产值计划,达到了学习和生产双丰收。(附图片)
展翅高飞 洪荒作(原载文汇报)


第4版()
专栏:

中西医合作探“宝库”
本报记者 刘佩珩
一天下午,在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内科病房里,我遇到林业工人梁广业,他带着喜悦的笑脸,把上衣往前提了一提,告诉我说:“现在你看不出我像腹水病人吧!过去腹水胀着肚子,连这样宽大的衣服扣子都扣不上,真得感谢党和毛主席,感谢他教导的好医生给了我新生。”这时,在场的吕维柏大夫兴致勃勃地接着介绍了这个病人医治的情况。这个病人患肝硬变腹水九个月后才来医院,当时皮肤发黑,肚子胀的很大,检查时肝脾都摸不到。经过肝硬变研究小组用以攻为主的攻补兼施疗法,并以中医治疗为主,加上西医的辅助治疗,仅半个多月的时间,腹水就减少了很多。腹围减少十七公分,接近正常人的尺寸。到目前已经有八个月没有复发了。
这是这个医院内科中西医共同开展中医科学研究给肝硬变腹水患者带来的福音。
人们对肝硬变腹水并不陌生,它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疑难重症,中医称为“单腹胀”或“臌症”。这种病是肝脏丧失了代偿能力,腹水越聚越多,腹部越来越大,以致使肝脏功能渐趋衰竭。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因患这种病而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断送了生命!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内科中西医师,把这种疾病列入今年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中,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方法找出中医独特的疗法—“攻水法”治疗肝硬变腹水的规律。
“要探索祖国医学宝库的‘秘密’。攻下医学上这个堡垒”,老中医黄坚白和学习过中医的西医吕维柏、俞荣青、施奠邦等都抱定了这样的决心。他们共同组成的肝硬变研究小组,决定采用现代医学科学方法整理研究中医这个疗法。当他们在中医杂志上发现了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用中药“臌症丸”治疗肝硬变腹水有效时,立即派大夫去“采风”。
“臌症丸”中的主要药物是“甘遂”,而且是用“生甘遂”,药量比一般用量增加三倍,这样药性更强了,病人服下后有呕吐、恶心等较强烈的反应。怎样进一步了解“甘遂”的药性,以减少病人服下后的痛苦反应,这是肝硬变研究小组首先探索的问题。他们守在图书室里不知翻阅过多少有关中医古典文献,来寻找理论根据。果然,东汉时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一千多年前著的“金匮要略”、“伤寒论”中有过记载,以
“甘遂”为主药的“十枣汤”就是有名的“攻水方”。这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了“攻水”法是中医独特的疗法。
在一次讨论会上,富有“攻法”治疗经验的中医黄坚白大夫,介绍了对“甘遂”药性的认识。他说:“以‘甘遂’为主剂的攻方,凡是煎成汤剂的都比丸、粉剂的药力弱效果小。”这个实际经验和中药研究所协助他们作的动物试验所得的结果完全一致。试验结果也是“甘遂”有效成分溶解于酒精而不溶解于水。这些都使他们更加明确了“臌症丸”或“甘遂”治剂多为丸剂和粉剂的科学依据。“原来中医治疗时用的剂型,都有科学根据啊!”一些西医们对中医医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中医也从这次研究中第一次了解治疗时用丸剂、粉剂的科学道理。
正当他们在探讨药物的反应时,吕维柏大夫建议用“肠溶衣”把药丸裹在里边,使病人服的药在胃里不溶解,胃粘膜不受药物刺激,让药到肠里时再溶解,来避免或减轻病人的反应。接着,俞荣青、施奠邦、周建中等大夫和放射科的大夫唐凌云合作,亲身作人体试验。在一个星期天的清晨,他们把用钡剂作成的丸药,裹在“肠溶衣”里服下,然后静静地躺在床上,每隔一定的时间唐凌云大夫就为他们透视观察,找出“肠溶衣”包裹的药物在胃里停留约半小时到一小时后到肠中的规律。在试验室里,药房的工作人员把“臌症丸”裹起不同层数的“肠溶衣”,从细致的科学观察和分析中也得到一些科学的规律。
大夫们这样夜以继日不知疲劳地研究,终于在临床上看到了效果。患者刘振山是医院里的老病号,住院有一年多。过去曾服“舟车丸”等攻剂七十五次,每次嗅到药物就呕吐不止,病人痛苦的噙着眼泪咽下药,而腹水量消失却很少。这次他顺利的服下了用“肠溶衣”包着的“臌症丸”,反应轻微,泻水量却很多,有时一次就泻下二千多毫升,仅半个多月的时间,腹围就从一百一十二公分降到九十三点五公分。病人笑逐颜开,其他病人服用改进后的“臌症丸”也逐渐取得同样良好的疗效。
中西医密切结合,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这种疗法所取得胜利的过程,使他们更进一步了解了党的中医政策的正确性。老中医黄坚白过去对西医治疗是抱着怀疑态度的,总觉得西医在治疗上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只是中医“神通广大”办法多。从三年前他和西医共同研究了血吸虫病肝硬变腹水,加上这次结合临床的研究,才逐渐使他消除了脑中的问题。当他回想起自己行医多年亲眼看见多少病人服用攻药时产生呕吐等反应的痛苦情景,当时也想为病人解除这个痛苦,却一直找不出门路。现在用“肠溶衣”包裹起丸药,经过西医的科学研究,减轻或消除病人服药的痛苦反应,扩大了病人治疗的范围,而且对中医治疗也研究出一些科学依据。这些事实不仅使中医进一步认识了科学,更深深地体会出党提出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研究中医这个方针的正确性。参加研究工作的西医们也深刻地认识到祖国医学真是伟大的宝库,更加鼓舞起他们探索这个宝库的信心,决心继续配合中医进一步展开研究活动。那时,几个年青大夫们在一起几乎每天都交谈:腹水有随长随消的可能,是否可以采取连续攻的办法?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和黄坚白大夫商量,黄老大夫却来找他们,也正是谈这个问题。他根据多年临床的经验,也想试用连续攻法。新的研究课题确定下来了。他们的研究活动也频繁了。吕维柏大夫在翻阅内科学等著作中发现了过去不曾重视的西药泻剂——硫酸镁。他回忆起过去在临床治疗上,观察病人服这种药物除泻水量少外,最大优点是病人没有痛苦,因此在用改进后的“臌症丸”连续攻时,也交替服一部分这种西药,同时,中医还兼用补法,有时多攻少补,有时多补少攻,一般患者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腹水就减少或接近消失。患者李孟勋,今年3月入院经五次攻水,腹围从九十三公分消减到正常腹围七十六公分,经化验检查,肝功能显著好转,国庆节后就出院了。
肝硬变腹水病人如果身体非常虚弱,能不能用攻法治疗呢?他们在研究中又提出这个新题课。按照一些中医的经验和中医古典理论的记载,多主张“多补少攻”或“只补不攻”的疗法。而这些大夫们却没有受这些经验和理论所束缚,为了攀登科学研究的高峰,继续进行了探索。他们经过科学的分析、化验和研究,大胆地采用了“大补大攻”的治法,结果证明这样治法的疗效很好。腹胀的青筋暴露,肚脐突出,精神萎靡等重症是典型的虚症,在古典文献认为这是属于“五绝”不治之症。但是今天,在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里,一位这样危急的奄奄一息的病人得救了,服药后收效显著,腹围消失二十多公分,精神食欲明显好转,对病人来说这能说不是一件最大的喜讯吗?中西医密切结合,不仅在治疗范围上扩大了,丰富了中医治疗经验,更重要的是发展了过去古典医学文献中记载的论断。
当他们完成“用攻水法治疗肝硬变腹水的临床总结和治疗规律”的学术论文后,吕维柏大夫颇有所感的这样说:“学习中医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对每个医生来讲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更深刻了解党提出的中医政策的伟大!”有的老中医谈起这次科学研究工作也兴奋地说:“中西医的规律,用现代科学方法这样一总结可讲清了中医的科学道理。中西医要密切结合,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我国伟大的医学,为人类造福。”(附图片)
广东中医学院何竹林、廖荫元等中西医务人员在共同研究骨折的X光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惠芳摄
北京阜外医院中西医大夫正在合作研究治疗癌瘤与高血压等病症。这是著名的七十二岁的中医蒲辅周(右)正在给患食道癌的病人诊断
新华社记者 顾德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