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万亩方万头猪 千亩方千头猪 百亩方百头猪
屯长县长治市丰产方普建养猪场
山西日报社论说:这是养猪积肥基本建设的革新
本报讯 山西日报8日以“丰产方建猪场大有好处”为题发表社论,阐述屯长县和长治市就丰产方建猪场的重要意义。社论说:在大面积土地上大搞丰产方,普遍深耕,实现水利化,同时在丰产方内大建养猪场,万亩方内建万头猪场,千亩方内建千头猪场,是养猪积肥基本建设的一项大革新,使土肥水紧密结合,这对明年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会有巨大的作用。
肥、水是农业增产“八字宪法”的重要部分,是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两项根本措施。而这两项根本措施,又只有互相紧密结合,全面贯彻执行,才会发挥连因互补、促进增产的显著作用。但是,在往年冬季大闹水肥等生产建设的时候,两者常常互相脱节;抓水时只考虑如何抓到更多的水,抓肥时只想到如何抓到更多的肥。而从有计划的闹大面积丰产田出发,两者如何有机结合、紧密联系,考虑得很不够。这样,尽管在抓水或抓肥本身讲,效率大有提高,但往往是庄稼浇上水,肥料还堆在村里,肥料赶不上,产量还是上不去。而屯长县和长治市养猪到田间,在丰产方大建猪场的做法,就能使水肥紧密结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猪场建立在丰产方内,垫圈用的土和秸草可以就地取得,部分猪饲料可以就地采集和加工,而积下的肥料就地施用,又可以省下大量运肥的工,扭转过去人常说的“农业用工,肥占一半”的局面。丰产方建猪场,绝不是偶然的。我国农民千百年来就有种园田的经验。那时候园田土地最基本的标志是:一眼水井,一个茅窖,水肥紧密结合,勤浇勤灌粪,因而收获很大。屯长县和长治市人民在大面积土地上大搞园田化,大搞水利化,方方建猪场,水肥紧密结合,是我国农民搞园田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为了进一步发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在大面积的土地上创造高额丰产,水肥紧密结合大搞基本建设的问题,是需要很好解决的。丰产方建猪场的做法,具有普遍的意义,各地都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积极推广。
据山西日报消息 山西屯长县群众正在大搞丰产方的同时,在丰产方内大建养猪场,以保证丰产方所需肥料,促进明年农业继续跃进。
屯长县今年在大旱八十天的情况下,灾年变丰年,粮食单位产量比大跃进的1958年增产了11.5%。经验证明,大搞大面积高额丰产田运动,是迅速提高农业产量的根本途径。而在丰产方内大建猪场,更便于就地种饲料,就地加工,就地积肥,就地施用,既使农牧相互促进,相互支援,又可减少拉土运肥时间,大大节省劳力和畜力。因此,中共屯长县委决定开展一个群众性的大搞万亩丰产方,方方大建养猪场的运动,做到万亩方万头猪场,五千亩方五千头猪场,千亩方千头猪场,百亩方百头猪场。
屯长县委为确保这一计划完满实现,从县到公社、管理区,进行了层层发动,大反右倾,激发了全县人民的干劲,人人意气奋发、个个斗志昂扬。在广大人民思想觉悟提高的基础上,进行了具体部署,组织了十五万劳动大军大搞丰产方。截至11月底,全县已建立万亩丰产方十五个,五千亩、千亩、百亩丰产方七百六十六个,总面积达三十六万余亩;三千头养猪场八个,二千头猪场十个,千头猪场九十六个,百头猪场三百个;正在建立的万亩丰产方五个,五千亩、千亩、百亩丰产方五百六十九个;万头猪场二个,五千头猪场五个,千头猪场五十一个,百头猪场二百八十七个。目前全县人民满怀信心,高举总路线红旗,乘风破浪阔步前进。
又讯 大搞丰产方,方方建猪场的农田基本建设运动,已在山西长治市获得辉煌成绩。截至最近,全市各人民公社已建成的万亩丰产方七个,五千亩方十五个,千亩方七十个,百亩方三百二十五个;在丰产方中已建起万头猪场七个,千头猪场八十五个,百头猪场一百九十个。
长治市在胜利结束秋收后,以公社、管理区为单位,对今年农业生产进行了全面总结。在总结基本经验的基础上,中共长治市委提出了大搞水地园田化,玉米渠田化,山地地埂化,沟壑谷坊化,盐碱地台田化,坡地梯田化的“六化”号召。
南垂公社党委书记在和群众一起大搞“六化”中,发现在万亩方上建猪场是个好办法,既能节省运肥工,又能多积肥。地委总结这一经验后迅速推广。于是全市各公社立即在万亩方上大建万头猪场,在千亩方上、百亩方上,大建千头猪场、百头猪场。目前,运动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着。(附图片)
上图是河南临汝县冯雪寺养猪场
宋春景摄(河南电影制片厂供稿)


第3版()
专栏:

海南岛早稻秧苗绿满田
各地农民争取春节前插完秧
新华社广州11日电 海南岛刚刚收割完金黄色的晚稻,现在茁壮的早稻秧苗又染绿了田野。
海南岛各地今冬早稻播种育秧工作比往年提早了一、二个季节。截至本月4日止的不完全统计,全岛落谷的秧田已达十四万三千三百多亩,播下谷种一千三百多万斤,占全区播种计划的25%。育秧面积比1957年同期增加了二倍,比1958年同期也增加了一倍以上。
各地早稻播种育秧工作,是响应中共海南区党委提出的“力争春节前基本插完秧”的号召,提前开始的。
往年在春节前就插完秧的东部万宁、琼海等县,今冬育秧工作搞得更早,现在,已经完成播种育秧计划70%以上。
少数民族地区的琼中、乐东等县往年育秧比较迟,今年也抓得比较早,琼中县播下种子五十多万斤,乐东县已经播下六十多万斤。为使秧苗生长粗壮,各地边落谷、边管理,及时追肥、灌水,认真做好防寒工作。


第3版()
专栏:

为明年夏季丰收打好基础
——江苏新华日报社论摘要
江苏新华日报12月8日以“冬季田间管理来个大革命”为题发表社论。摘要如下:
加强越冬作物田间管理,是冬春生产重要任务之一。只有把越冬作物管好,才能实现明年夏熟作物的大丰收,才能为明年全年农业生产更好更全面跃进打下基础。
从江苏当前总的情况来看,越冬作物田间管理的情况是好的。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对加强越冬作物田间管理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有些人仍然按照“冬季不管,开年再管”的老习惯办事,他们认为“冬季田间不用管,要管也没有什么好管”,或者认为“冬季生产内容太多,田间管理要管也管不上”。这些论调,实际上是落后的小农思想的反映,是对人民公社化以后的新形势认识不足的表现。
在小农经济时代,由于单家独户分散生产,力量单薄,只能忙眼前,不能顾将来。那时,每年等秋收秋种结束,冬季就已经过去了一半,根本没有力量去抓冬季生产,非但没有条件去修水利、积肥、改良土壤、植树造林等等,就连单一的夏熟作物的田间管理也无法管好。
现在的农业生产形势,毕竟是大变了。人民公社化以后,挖掘了大量的劳动潜力,加上统一规划、全面安排,这就有可能照顾冬季生产的各个方面。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冬季生产项目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推动、互相促进。以兴修小型农田水利来说,既是冬修的内容,又可以说是田间管理的内容。今年秋种中,江苏各地结合平整一部分土地,整理了一部分排灌系统,就可以促使一千多万亩麦田实现灌溉园田化。再以开展多种经营来说,各地积极发展养猪后,就能保证越冬作物有更多更好的追肥。由此可见,只要认清公社化以后的新形势和有利条件,认清冬季生产各个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采取党委统一领导、全面规划、分线作战的方法,不但可以把冬季田间管理抓好,其他各个生产建设项目都同样能够抓好。
要搞好冬季田间管理,除了要在思想上来一个大革命,还必须在技术措施上来一个大革命。首先应该在技术措施上规定若干必要的、切实的、具体的增产措施,订出冬季田间管理各项措施的具体定额,并把它们列入三包方案;否则冬季田间管理就等于空谈。
封冻季节就要到了,现在正是加强越冬作物苗期管理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要立即采取得力措施,彻底检查一下田间管理的情况:查指标、查措施、查定额、查包工、查责任制、查劳力安排,通过检查,认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3版()
专栏:

今冬十成苗 明年十成收
江西千方百计增强油菜越冬能力
浙江以高标准要求管好冬种作物
本报南昌11日电 江西各地及早采取各种措施增强油菜越冬能力。
江西今年油菜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一百万亩,播种质量也比去年好。目前各地油菜生长茁壮,一般苗高四寸,有五、六片真叶,一类苗占70%以上。现在冬季已到,油菜苗嫩,畏寒畏冻,怕旱又怕涝,如果冬季管理不好,势必影响生长,影响增产。目前有部分地区没有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为此,各地人民公社以“怎样保护好油菜过冬”为题,组织社员开展了辩论,从而鼓起了干劲,并立即采取了措施,力争油菜“今冬十成苗,明年十成收”。
及早补苗定苗,保证全苗,是江西各地增强油菜越冬能力的措施之一。各地已合理安排了一批劳力,突击补苗定苗工作。崇仁县对全县十万亩油菜全面进行了一次检查,组织了一万多个劳力进行补苗,结果三天内就补苗一百多万株,达到了丘丘全苗。丰城县开展了油菜“两查”活动,组织老农、技术员和干部查缺苗、查弱苗,结果查出缺苗弱苗田六万多亩,随之突击补齐。目前全省各地补苗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正在选苗和定苗。
江西各地增强油菜越冬能力的另一措施,是提早中耕追肥,冬前培育壮苗。主要办法有:一、冬前结合定苗进行三次中耕,疏松土壤,增加保水保肥能力,促进根部发育;二、结合中耕进行三次追肥,一般每亩追施腐熟性人粪尿肥十担至二十担。上饶专区各地在油菜田里作大畦、挖深沟,畦宽五尺,沟深七寸,做到了雨停水干、天晴地爽,防止了油菜涝害。
为了保护油菜渡过严寒,江西许多地区提早做好了防霜防冻的工作。各地的主要办法是:一、培土壅兜,防止冰冻期间抬土断根;二、寒潮来之前施一次腊肥,既能提高土温又为后期生长准备了肥料;三、覆盖湖草、稻草。萍乡县对油菜进行了培土壅兜之外,每亩田还追施了四百多担炒土灰、草木灰和塘泥,并作好了防寒的一切有效的准备工作。
根据往年冬前发生过早抽苔开花容易受冻害的情况,各地还采取了下列防止早花的措施:一是早追速效性肥料,使苗早日育成壮苗;二是在抽苔开花后立即摘苔,促使茎叶粗壮,盘大秆粗,增加对风寒的抵抗力。此外,各地及早注意了防治病虫害,普遍喷射了一次“六六六”药剂、棉油皂、草石灰水等农药,保证了油菜苗在抗寒当中不受虫害,也增强了抗寒能力。
在开展增强油菜越冬能力的田间管理活动中,江西各级党委都加强了领导,指定了书记专门负责,各级干部都搞了试验田。
目前,全省油菜已普遍进行了二次中耕除草和一次追肥,每亩追肥十五担以上;其中有一半油菜田已结合中耕加盖了湖草、稻草,开辟了排水沟。现在五十多万名社员正在田间继续开展保护油菜过冬的管理活动。 (刘光辉)
本报杭州11日电 浙江各地正以早管勤管细管的精神,大搞冬种作物高标准培育管理竞赛。
今年浙江大小麦、油菜、蚕豆、豌豆和草子的种植面积比1958年扩大了三百万亩,绝大部分符合深耕、密植的要求,季节也比往年提早了十天左右。这些作物现在都生长良好。
各地根据高标准培育要求,大抓丰产畈、试验田的培育,大立标兵来带动大田,全面开展了冬种作物管理“红勤巧”竞赛。宁波专区从县到生产队,层层树立了一万一千多个田间管理先进标兵单位,有三十多万名干部、社员到先进单位参观学习。目前,全专区已有九百零七个生产队做到了阔畦深沟、田无积水、全面壮苗、不见杂草,实现了管理园田化。
全省各级党委还不断组织干部深入田间,带动社员群众开展冬种作物大检查,使培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嘉兴专区的平湖、桐乡等八个县,在油菜种植结束以后,提出了要像种蔬菜一样种好春花的口号,并组织小队长以上的干部三万多人,由县委和公社党委书记带领前往田间检查。海宁县在检查中发现有部分油菜受蚜虫、毒素病为害,立即进行防治,目前已全部施上药剂。


第3版()
专栏:

品种由繁到简 药效由低到高
三台县不断提高土农药质量
经过科学鉴定五十种达到高效农药标准
本报成都11日电 四川三台县在去年土农药大发展的基础上,今年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继续坚持大搞小土群,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农药质量。
三台县去年曾荣获全国土农药生产红旗县的称号。全县人民在大跃进中,兴建了三千多个土农药厂,制出大批土农药,对防治水稻、棉花等作物的虫害,起了积极作用。全县土农药厂经过整顿巩固,尚有一千一百多个,今年以来,已生产土农药九千多万斤,使全县小麦、油菜、水稻、红苕、棉花等夏秋两熟作物,都普遍经过一次到八次的防治,有效地打击了病虫害。仅以使用土农药彻底防治和杀灭三十万亩水稻螟虫,就从害虫口中夺回了一千五百万斤粮食,可供全县百万人民半月食用。
三台县今年一开始,就重视提高土农药的质量,本着“土洋结合”的精神,使品种由繁到简、药效由低到高,不断扩大防治病虫害的效果。从县到公社都相继成立了研究机构,针对历年危害本地农作物严重的水稻、玉米螟虫、稻瘟病、红苕金花虫、棉花蚜虫、红蜘蛛、红蛉虫、枯萎病等,广泛利用本地野生草药和矿物性原料进行防治试验,然后成批制造。经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三台工作组测定,这个县生产的土农药中,有五十种达到了高效农药的标准。
三台县在发动群众大搞土农药中,由下而上的总结经验,搜集样品;由上而下的组织推广,发现一种试验一种,成功一种推广一种。他们在采药治药中,充分依靠老农、草药医生、中医师等社会力量,不断发掘新农药。在安居区召开的五次草药医生座谈会上,就获得了三十多种民间草药治虫的新配方,经过试验效果都很好。
为了扩大原料来源,三台县在组织群众采集野生农药植物时,采取了既采摘又保护,采大留小,采叶茎留根子,采部分留部分等办法;同时对一些效力大,而又不易采到的植物农药,则发动群众利用田边地角、房屋周围、山坡树林等空闲地进行栽培,变野生为家种。
(李绍伊)


第3版()
专栏:编后

有远见
各地利用野生植物制造土农药已经取得很大成绩。由于大量的采集,就发生了资源的保护和培植的问题。三台县在野生药材的资源利用方面,贯彻执行采集和保护相结合,挖掘和培植相结合的原则,为今后开辟新的药源,这是一种有远见的作法,值得各地学习。


第3版()
专栏:

用土农药土办法防治条锈病
关中地区二百多万亩发病小麦经过防治效果很好
本报西安11日电 陕西关中地区冬季防治小麦条锈病的运动已全面展开。上月底统计,关中地区有二百四十多万亩麦田发生锈病,已有二百二十多万亩得到防治。一般的有锈病麦田,都防治了一次以上,传病中心和严重的地块都连续防治二、三次,基本上控制住锈病的蔓延。
今年关中地区小麦锈病十分严重,但由于各地人民公社广泛发动群众,采用有效土药土法防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例如防治工作进行较早的凤翔县,今年在种麦的同时,就组织社员采集了土农药六十多万斤,各公社农药厂制造土农药三百多万斤。截至11月中旬,他们以土农药土办法为主,防治了发病麦田十一万八千多亩。
今年,大部有锈病的麦田,都采用了“埋土切叶法”,先将病叶切除埋掉,然后把周围一尺范围内的麦叶全部割掉。发现传病中心时,将病叶切除埋掉之后,将周围三尺范围的麦叶全部割掉,并用药剂连续喷射,防治效果可达100%。其他土农药如“生尿水”、“桃叶水”、“盐水”、“椿树叶水”等,对锈病菌都有较高的杀伤力。其中用一比一的“生尿水”杀伤效果在89%以上。目前,凡是经过防治过的麦田,群众又积极地进行冬灌、追肥等工作,使麦苗在几天内恢复元气。
今年关中地区小麦播种期比往年提前了十天左右,因为气候温和,锈病孢子的萌发最为有利。根据各地检查结果来看,小麦条锈病比往年发生的早,传病集中,蔓延的快。条锈病发展较严重的是关中西部的凤翔、乾县、邠县、陇县、宝鸡市及三原地区,这里早播的小麦普遍发生锈病,部分麦田发病严重,并形成传病中心。据兴平县实地检查,杨陵公社西卜村一块七十亩大的麦田里,去年同时期只有两个条锈病的传病中心,六个单病叶片,今年有十四个传病中心,十二个单病叶片。邠县的长武公社个别田块已形成传病中心,严重威胁着周围麦田。
今年关中地区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工作也比往年早。早在今年9月,省农林厅就召开了防治条锈病的会议,专门研究了以“土法为主,土洋结合”防治锈病的方法,并及早布置了大力推广土法和制造土农药的准备工作。接着,又在凤翔县召开了关中各市、县和其他有关单位参加的现场会议,用各种土办法、土农药做了现场试验,使到会的人员解放了思想,树立以土法、土农药战胜小麦条锈病的信心。各县也都专门召开了防治条锈病的工作会议和现场会,训练了防治条锈病的技术干部和骨干人员,组织防治锈病的专业队,并在历年来条锈病严重的地区,普遍地建立了锈病测报点。各个生产队都建立了锈病情报员,加强条锈病的测报工作,一经发现,立即防治。各地人民公社都建立了土农药厂、土农械厂,并发动群众采集各种土农药,为防治条锈病做好准备。凤翔、盩厔等县都召开了土法防治锈病现场会议,训练掌握土法、土农药的防锈病的技术人员。凤翔县还编选了四十五种防治条锈病的土法和土农药材料,以便利群众学习和采用。(附图片)
为了把麦锈病消灭在封冻前,山东掖县西由人民公社组成了麦锈病调查组,在麦田里逐垅调查,发现麦锈病立即除治。
新华社记者 李汉孝摄


第3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公共食堂万年红
——四川郫县红光公社公共食堂的产生和发展
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部调查组
四川郫县红光人民公社有一万六千九百八十二户,七万五千七百五十二人,有耕地十三万四千亩。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于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主产水稻、小麦、油菜,人们赞美这一带为“天府之天府”。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公社的成立,公共食堂普遍建立起来。一年来,这些公共食堂克服了初办时期的一些困难,越办越好,对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组织社员的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农忙食堂到常年食堂
为了出工早、出工齐、多做活路,没有建立公共食堂以前,这一带就盛行吃“转转饭”:在张家干活就在张家吃饭,在李家干活就在李家吃饭,吃饭费用在换工的报酬中扣除,或者由社员带米带菜,在一起合着做合着吃。在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特别是高级农业合作化以后,为了赶季节、抢时间,“吃集体伙食”、“吃劳动饭”(参加生产的社员集体吃饭)、“农忙食堂”等形式,就在许多生产队或生产小组里出现了。1958年,生产高潮一个接一个,用工量成倍地增加,劳动力紧张的现象更为突出。农忙食堂在原来的六十个高级社内都出现了。
人民公社一成立,就组织了一批劳动力上山炼钢、炼铁,建起了五十座土高炉;多种经营项目由原来的五种扩大到二十多种;土化肥厂、农药厂、砖瓦厂、化工厂、酿酒厂和农副产品加工厂等也建立起来了。同时,在农业战线上开展了秋收、秋藏、秋耕、秋种运动,劳动力需要量增加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常年性的公共食堂代替了农忙食堂。全公社建立了四百三十二个公共食堂,这些食堂大多数是以生产小队为单位建立起来的,最大的食堂包括一百二十六户,最小的是十六户,一般是四十户左右。
公共食堂“五满意”
公共食堂一经建立,就在促进生产发展和改善社员生活方面,立即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
公共食堂和托儿所、幼儿园的建立,使得占公社人口一半的妇女从家务劳动中彻底解放了出来,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更加提高。原来根本不能出工或不能全天出工的一万七千多个妇女劳动力,摆脱了繁琐的家务拖累,投入了田间生产。1959年参加秋收的劳动力60%以上是妇女,她们能和男社员一样领取自己应得的一份报酬。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了,劳动热情空前高涨,生产技术进步很快。幸福管理区第十生产小队的五十四个妇女中,学会了新的生产技术的约占70%,其中学会栽秧的人占将近一半,而1958年这个小队只有三个人栽秧。
单身汉也不再为做饭吃发愁了。东风管理区单身汉江子金,在公社办食堂以前,为了多做些工分和省一些柴火,经常是一次做出两三天的饭,十顿饭中有八顿吃剩的。公共食堂建立以后,他顿顿能吃到新鲜饭菜,非常满意。
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吃得又饱、又好、又卫生。有一部分公共食堂还设了卖酒、买烟、卖日用品的小卖部,有95%的食堂装有广播喇叭。社员劳动后,坐在食堂里,边吃饭,边听喇叭播送国内外新闻和音乐。这样幸福愉快的生活,只有办起了公共食堂才得到的。群众说公共食堂有“五满意”:妇女满意,再不缠在屋里打转转了;当家人满意,再也不愁油盐柴米了;单身汉满意,不用自己煮饭洗碗,可以一心一意搞生产了;干部满意,安排活路时不再一家一户跑了;青年人满意,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文化和娱乐了。
风吹不倒 雷打不散
当广大群众特别是贫苦农民热烈拥护、积极支持公共食堂的时候,极少数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富裕中农出来兴风作浪,他们反对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说公共食堂“不自由”。这些人的破坏言行激起了广大社员的义愤,群众贴出了许多大字报,赞扬和保卫自己的食堂。其中有一张大字报上写的是:“饭香菜香,举筷不忘共产党;苦干巧干,力争亩产万斤粮”。富裕农民对公共食堂不满意,讲怪话,随时随地受到社员们的驳斥。老上中农胡仲贤,有一天在田里做活路时故意问社员周玉才:“你吃饱没有?”周玉才反问胡仲贤:“吃不饱,我还能节约那样多的粮食?”问得胡仲贤哑口无言。反对公共食堂的人,不仅在群众中是孤立的,甚至在家庭中也是孤立的。如双桂管理区第一生产队的新上中农郑功品,全家四口人,他的父亲和母亲在旧社会曾经受过半辈子的穷苦生活,对建立公社以来的幸福生活体会较深,愿意参加公共食堂,只有郑功品不愿意参加,因此他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和教育。
公共食堂能够办得很好,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是由于公社党委加强了领导,采取了有效措施。在举办公共食堂的过程中,公社党委确定党委第一书记领导这一工作。各个生产队的党总支和支部也指定一个书记管理食堂工作。各个食堂都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了成分好、思想好、工作积极、身体健康、有一定烹调技术的炊事人员。公社和各管理区经常召开现场会议,交流经验,训练炊事员。
按照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公共食堂还实行了“包两头”的伙食供给办法,即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和没有劳动能力的儿童实行伙食供给制。对有劳动能力的社员,按劳动力的强弱评定高低不等的伙食基本工分,做够基本工分的人吃饭不要钱,做不够的人需要补缴一定的伙食费。这个办法鼓励有劳动能力的社员积极劳动,对无劳动能力的人实行社会保险和集体互助,因而得到绝大多数社员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在节约用粮上,食堂贯彻执行了“以人定量,分配到户,食堂吃饭,节余归己”的原则,做到农忙多吃,农闲少吃和保证吃饱、吃好、节省、卫生,有计划地用粮。双桂管理区的三百五十六户,一千六百五十八人,1959年8月份节余粮食一千九百九十九斤。
公社根据中共四川省委的指示,在公共食堂建立之初,就划给食堂平均每人五厘蔬菜基地,指定了专人管理。这些蔬菜地,一年中种植几十个品种,每亩产一万多斤,既保证了食堂的蔬菜需要,又提供了大批商品蔬菜,增加了食堂收入,购买油盐酱醋都有钱了。红光管理区第一生产队的食堂蔬菜地,除供给社员吃菜外,还供应市场三万多斤,增加收入一千二百多元。在公共食堂周围,都设立了养猪场。食堂与生产队共养了三万五千四百多头猪,比建立公社以前增加了一万二千五百头。此外,各个食堂还养了鸡鸭鹅兔。一年来公社出售给国家的猪、家禽比任何一年都多,社员的肉食量增加了,还增加了收入。
为了照顾社员生活上的方便,公社还保留了饭馆、茶馆、各种作坊和社员的小锅小灶。除去食堂吃的蔬菜以外,还分给社员一些蔬菜,让他们拿回家去做自己想吃的菜。过春节时,各食堂都举行了会餐,还分发了一些大米、猪肉和蔬菜给社员,照顾社员探亲访友的需要。公共食堂对老、幼、病、弱和产妇、孕妇做到了适当的照顾,允许他们打饭回家去吃,并为老年人和小孩做软饭。走路不方便的老弱、产妇、孕妇和病人,也可以在家自己煮饭。食堂的管理员还定期把分给他们的粮食和蔬菜送上门去。卫星管理区七十多岁的熊大娘,当食堂管理员给她送米送菜去时,很感动地说:“过去一家一户的时候,分得的粮食背不动,拿不回去,求人搬,又麻烦,现在有人送上门,公共食堂就是好!”
随着生产的大发展,公共食堂的物质力量日益增强,各项设备也日臻完善。一年来,各个食堂不只有了宽敞的厨房、餐室,还培修了不少猪圈,养了不少猪和小家禽,建立了蔬菜基地,不少食堂已开始改革炊事工具,如装置了土自来水管,自制红苕切片机、萝卜切丝机,今后还要大力开展这项工作,逐步实现炊事工具半机械化。这些,都为公共食堂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广大社员热爱集体生活,他们对食堂爱护备至,热烈要求参加食堂的义务劳动。他们白天在地里劳累了一天,夜里还自愿给食堂修缮房屋。有些社员还在食堂周围栽种了果木花草,美化食堂环境。现在公共食堂已经在社员的心里扎下了牢固的根子,他们都说:“人民公社是东风,公共食堂万年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