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二十七字令”注解
龚同文
在词牌里,有“十六字令”。毛泽东同志写过“十六字令”三首,“倒海翻江卷巨澜”之句,动人心魄。宜都县百里洲人民公社的社员最近创作了一首“二十七字令”(这是我们给它取了这个名儿),其中也有动人心魄之句。全文曰:
“单干抗旱,
哭哭哀哀;
合作社抗旱,
车水灌溉;
人民公社抗旱,
翻江倒海。”
寥寥二十七字,大有文章。试作注解如下:
旱,就是天不下雨,庄稼干渴生烟,非喝不可。在我们的老祖宗的时代,“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苏轼:“喜雨亭记”)。“大旱望云霓”,说明老祖宗靠天吃饭。直到现在,还有人照老祖宗的规矩办事。一是“宿命论”作怪;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乘水车有多重?挖一条渠要费多少工?大热天一个人车水能顶住几个钟头?……如此等等,对于单干农民来说,除了“哭哭哀哀”之外,只好“靠天吃饭”。
农业合作化,使我们跨过了在天灾面前“哭哭哀哀”的时代,我们曾经发挥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兴修了农田水利,便于车水灌溉。当时浠水县的绝大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力量,可以经得起“五十日不雨”。这和“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则无禾”的旧时代相比,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是老天爷故意捣乱吧。在人民公社还不到一周岁的时候,在粮、棉、油等农作物最需要水的时候,偏不下雨,一直百把天,有的地方一百三四十天,不下透雨,这是七十二年来没有的旱灾。在这样大的旱灾面前,“哭哭哀哀”当然不像话,就是“车水灌溉”,因为塘堰干涸,也无水可车了。怎么办呢?“翻江倒海”!湖北省无“海”可“倒”,只有翻江,翻湖,引水上坡,引水上山,自流灌溉,抽水机、水车,一齐上!就这样,保住了早稻,又保中稻,救晚稻,从旱魔手里夺回了巨大的财富。
寥寥二十七字,写出了一部抗旱史。以抗旱为主题,歌颂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威力,并且把人民公社和农业社,把农业社和单干,作了鲜明的对比,描述了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道路,表述了农民对于人民公社的热爱。
这二十七个字,只有曾经是单干农民,后来是农业社社员,现在是人民公社的社员才说得出来。从单干,到互助组,到合作社,到人民公社这一段路,只有亲自走过的人,才能领略此中滋味。这是什么滋味?是“从梢上吃甘蔗,越吃越甜”!还有谁比热爱人民公社的社员更亲切的感受到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呢?
我们很奇怪,有些人既没亲身体验过人民公社的好处,又没有对人民公社作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却闭着眼睛发胡说:“人民公社办早了,办糟了”,“人民公社不如农业社,农业社不如互助组,互助组不如单干”!应当奉劝这些人到人民公社住些日子,跟着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贫农、下中农谈谈心,听听他们回忆对比,看看他们举办的“十年展览”,然后,冷静地想一想,也许会变得通人性一些。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五亿多农民自觉自愿的伟大的革命运动。人民公社建立才一年,就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抗住了七十二年来没有的大旱,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件功劳而已。
现在,人民公社正在以“翻江倒海”的力量,改变农业生产面貌。看一看郧县和枣阳县的人民公社是怎样以治水为中心全面的治水、治山、治土,变穷山为富山,要岗地赶平原吧!看一看全省的人民公社是怎样大搞基本建设和技术革新吧!总路线的光辉,大跃进的经验,人民公社的优越性,给我们以无限的力量,我们不仅要翻江倒海,而且要翻天覆地。
如果有人要问,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到底有多大?全世界没有这样的度、量、衡。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时间。时间才过了一年多,人民公社的优越性还只是开始显露出来。经过这一场严重的抗旱斗争,特别是紧接着抗旱斗争之后,掀起了大搞基本建设、大闹技术革新的高潮,人们越来越亲切的感受到这个初升太阳的光明和温暖。时间是无情的。时间按照自己的规律前进,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将与时俱增。落后的不是时间,也不是人民公社的优越性,而是人们的认识。人们将随着实践的丰富,而提高自己对于人民公社优越性的认识。比如说:不经过今年的抗旱斗争和一系列生产斗争的实践,百里洲的人们创造不出这“二十七字令”,也就是说,认识不到人民公社能够“翻江倒海”。
“天作棋盘星作子”。借用毛泽东同志的“十六字令三首”来描述我们人民公社的发展吧。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这是人民公社发展生产的高速度,郧阳大堰公社建设管理区的社员们有一首这样的诗:
“层层梯田起高楼,
离天只有九尺九,
半截伸在云霄里,
白米要到天上收。”
如果说,现在我们的成就是“离天九尺九”,在不久的将来,就是“离天三尺三”了。说到这里,请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注意,“九尺九”、“三尺三”,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像成绩和缺点的关系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说法一样,你可别以为这又是“浮夸”呀!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宇宙火箭、自动行星际站,为人类征服宇宙开辟了新纪元。连上楼也怕摔死的胆小鬼!“戴盆何以望天”?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这是人民公社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的声势。“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快马加鞭”,一日千里。全省的人民公社,已经组织了三百六十万大军(截至11月20日止——本报编者注)开赴水利建设工地,此刻正是“战犹酣”啊!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这是人民公社强大的生命力。人民公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擎天柱石。正像刘少奇同志所说的:“有了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以后,我们在实际上找到了在我国条件下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以至将来在农村中由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道路。”到那时候,将会像毛泽东同志所预言的: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游泳”)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念奴娇“昆仑”)
(原载“七一”杂志)


第8版()
专栏:

金匾
周民震 毛正三
我们路过一个小边寨,寨子里锣鼓声喧闹着,爆竹噼噼啪啪地响着,孩子们欢蹦乱跳地穿来跑去,边跑边喊着:
“看金匾”!
“挂金匾啦!”
在硝烟腾腾中,在人们的欢声、掌声和鼓乐声中,一块大幅的雕龙塑凤的金匾,金光灿灿地挂上一座大平房的门楣上,金匾上面镌刻着四个斗大的字:“北京食堂”,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们正想问问事情的原委,人们却早把我们连拉带拥地请进了食堂。边疆人对来自内地的同志向来是热得像火一般。
这食堂的摆设真爽利干净啊!宽敞亮堂的屋里,排列着整齐的矮饭桌、竹凳子,每张桌上都有一个纱布作的蝇罩,碗筷餐具都有条不紊地摆在橱柜里,柜里分格地标明各家各户的牌号。食堂正中是一幅毛主席的彩色画像,像的两边镶着一副红对联:“公社好处无穷尽,饮水不忘挖井人。”
“真好啊!真是标准的北京食堂!”对着带我们参观的生产队长,我们止不住由衷地夸赞起来。
这时,一个老炊事员端来了一托盘玉米稀饭和咸菜辣酱等等,硬要我们吃些晌午饭。我们说刚在大队部吃过了,老人大着嗓门爽快地说:“大队部到这足有半天路程,吃的饭早变成肥料了哩!”
生产队长把老人介绍给我们说:“这就是我们食堂的新主任,大家都管他叫炊事爷爷……”
“我叫廖老瞎哩!”
我们这才注意,老人的眼睛里确有一层灰雾般的东西,虽然还有视力,但看东西却费些力。
“今天挂金匾,是食堂成立的喜庆日子吗?”我们问。
“不……嗯……”爽快的老人一时变得口吃起来。队长连忙笑着说:“要问起这块金匾的故事,就正出在我们炊事爷爷身上啦,你们跟他谈谈嘛!”
老人原来是个木匠,自从两眼起了灰雾就不再干这行了;近几年来,年迈力衰,给社里看看田水,在家里带带孙子,搞点自留地,一家几口生活倒也过得去。
去年他儿子生了场大病,多亏社里的帮助,送进了县人民医院免费治疗。一住几个月未回,媳妇挣的工分为数不多,丢下四个孩子,欠了社里一笔款,生活眼看着有些紧迫起来。由于社里的接济,才度过了青黄不接的五、六月。可是挣的工分少,夏收分配的粮食,没吃到九月就又快完了……
正在这时,人民公社像太阳般升了起来,温暖明亮的光芒,抚照在老人的心上。老人一家人再也不愁吃饭了,孩子也进了托儿所。老人多么感谢啊,他在家里闲不住,便自动去公共食堂当了一名炊事员。孩子们见他老,就管他叫“炊事爷爷。”
炊事爷爷在食堂里什么都干,什么都管。他的木匠本领又使用上了,利用废木料做了许多矮桌子,修理门窗。其他洗碗劈柴,端菜分菜,下地送饭,样样都做,人们都说:炊事爷爷要争老模范啦!今年春头,炊事爷爷上山把自己留作寿木的一株杉树砍了下来,扛回家里锯成几块厚厚的板子。别人都摸不透他的打算。同辈的老人们打趣地问道:“廖瞎哥,你怎么就做‘房子’(棺材)啦?不想活啦?”
“不想活?我还要看共产主义呢!现今这好社会,不想死啦!”
原来他在做一块金匾。按照他的话说:“早先举人进士当了官,要光宗耀祖,兴挂个匾,呸!那哪里配挂什么匾呢,如今共产党千恩万德,才值得挂个匾嘛。要做块匾堂堂正正地挂在食堂门前,流芳百世,让子孙万代忘不了公社的好处!”
从此,他每天干完炊事员的工作后,就全埋进做匾上了。每晚戴着老花镜子在匾上雕龙剔凤,描花画锦,可精细啦。他还请学校的老师写了“北京食堂”四个大字,准备刻在匾的中央。老人取这个名字,也是有它的来由的,他说:“要时刻念到北京,念到毛主席啊!这就是饮水思源啦!”
金匾还没有完工,忽然刮来了一小股歪风,寨子里有个人说:办公共食堂要讲自愿,不自愿的可以退出。在他的煽动下,全寨退出了半数人家,剩下的一半情绪也不安。
老人心乱如麻。晚上,他独自一人对着这块尚未完工的金匾,真是见鞍思马,触景生情,不禁涕泪横流。
第二天朦朦亮,他就跑到大队部,抓住党支书的手就问:“党支书,办食堂的政策是怎么的?”
党支书说:“积极办好,自愿参加。我们应该积极办好食堂,争取群众都来参加才对!”
老人心里豁然开朗,兴冲冲地跑回来,饭没吃就建议召开食堂会议,研究怎么才能积极办好,争取退出的群众都回到食堂来。大家一商议,提出了一大串改进办法。
会后,老人充当了义务宣传员,不停地宣传开了。老人又回家把铺盖一卷,索性搬到食堂火灶旁边睡去了,一天到晚像守着孩子似的护着食堂,时时征求群众意见,千方百计地改进工作。一到晚间,还是不停手地刻着他那块金匾。毫不灰心,心里时刻想着党支书的话:“积极办好!”
果然,没过三个月,食堂面目一新啦,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真是个“北京食堂”了,食堂种的菜也开始收获了。人们吃得好,又吃得省,还有许多额外的福利呢!比如茶水供应啦,热水洗澡啦,墟日(赶集日)过节加肉加菜啦,这一来,退出去的人家都陆陆续续又要求回到食堂里来了。
到今天为止,连最后一家老中农,也自愿要求回到食堂了,恰好炊事爷爷的金匾也全部完工啦,人们都欢天喜地地把金匾挂到食堂门口,来庆贺这个雷打不散的食堂。(附图片)
〔苗地插图〕


第8版()
专栏:

你知道吗?
非洲南部有一种鸟,叫做“蜂蜜指南”,或者叫“指南杜鹃”。
当它找到野蜂巢时,杜鹃首先去四处找人,用叫声招呼它所遇见的第一个人。它在人前引路,走到几百米或者一公里,它回头看看人是不是跟在后面。
杜鹃把人领到野蜂巢,自己在一旁等着。等人把多水分的野蜂蜜掏净,它才满意地吃蜂蜜残渣和野蜂幼虫。它的鸟皮非常厚,一点也不怕野蜂螫咬。 〔金纯编译〕


第8版()
专栏:

向旧事物作斗争
——看阿尔巴尼亚影片“塔娜”
于道
根据阿尔巴尼亚作家法特米尔·吉亚泰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塔娜”,是阿尔巴尼亚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影片表现了阿尔巴尼亚人民解放以来在劳动党领导下农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新的一代的成长。我们看到,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勤劳的人民,不但在改造着自然,改造着社会,也在改变着自己的思想和生活面貌;他们唾弃了过去那些落后的、腐朽的、注定要灭亡的事物,同时不断地跟人们头脑中旧思想意识残余进行坚决的斗争。
塔娜,这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里的妇女生产队长,生产能手,是新时代培养出来的朝气蓬勃的先进青年,她热爱劳动,热爱合作社,热爱解放给人民带来的新的生活原则。邻村纯朴勇敢的青年斯切方热爱着她,要求和她结婚。塔娜答应了他,但有一个条件,斯切方必须搬到她们村子里来住。因为他住的山村还是处于单干阶段。她爱斯切方,可她离不开合作社这个集体。在这里,塔娜的立场是坚定的。她说服爱人抛弃那“入赘”的封建想法,要他说服母亲一道搬到这里来,申请入社。
斯切方同意了,可是她爷爷反对她和外村人结婚;而斯切方的入社申请又在社长里高尔的操纵下,被社管理委员会不合法地否决了。社长要包办塔娜的婚姻,认为她不应该嫁给没有带来土地的外村人。用开除塔娜来威胁她嫁给自己不爱的烈夫泰尔。
塔娜的意志是坚定的,她没有向威胁妥协,她请求区委书记的帮助。区委书记鼓励她坚决进行斗争:“这事要多靠你自己,一定要勇敢、坚强。旧的习惯必须要摧毁。”这时塔娜的爷爷认清了里高尔是利用他的固执进行了卑鄙的活动,他同意塔娜的婚事。村党支部书记斯坎德尔也支持她,并且严厉地批评了里高尔:“你真像一个单干户,里高尔,党可不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我和你过去不也是为了这个而斗争,难道应该这样来教育大家?要知道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人民的幸福。”青年人支持她,塔娜所走的也是他们要走的一条崭新的、正确的道路。群众支持她,社员大会批准了斯切方入社。当斯切方被卑鄙的烈夫泰尔打伤后,群众烧起篝火在医院门外等待他脱险的消息。这里表现了农村集体主义思想战胜了落后的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也教育了像里高尔这样的人。
正是像塔娜这样成千上万的阿尔巴尼亚青年男女,今天以无比的毅力和热情在建设着社会主义的新生活,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碍他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塔娜的爷爷,不论在小说中或是影片中都是刻划得非常可爱的一个人物。他本来也反对孙女儿嫁给外村人,但后来弄清了里高尔等的真正意图,就忿忿地对他说:“我从来没打过她,可你,倒该狠狠地打一顿,让你永远忘不了。”他活了一百多岁,直到临死前几天,还设法亲自去邻村搬运了树秧回来,要在本地栽上从来没有种过的苹果树,为下一代造福,这件事本身就表现了老人的高度的共产主义风格。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欣喜地看到阿尔巴尼亚人民为了创造美好的生活,付出了艰巨的劳动,迅速地改变了祖国的面貌。这里面有欢笑,有苦痛,也有斗争,但胜利是属于像塔娜这样千千万万为建设社会主义而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的!


第8版()
专栏:读者中来

利用幻灯
我在乡下看了两次电影。每次在正片放映以前放映了一些幻灯片。随着讲解员朴实的讲解,银幕上出现了一片接一片的最新最美的文字:“丰产榜:××村小麦亩产××斤,比去年提高××倍;××村……”“英雄榜:××村拾粪模范×××,××村沤绿肥模范×××……”。虽然它是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许多人一边看一边兴奋地指着说:“这是我们庄的!”有的简直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坐在我身旁的一位老大爷就告诉我:“你说怎么不高兴,都上了电影啦!那是我们庄的丰产榜嘛!最远,离我们还不到五里地呢!”作为一个人民公社的社员,哪个能不为自己公社、自己村里的丰收、模范事迹搬上银幕而感到自豪呢?
幻灯片能比新闻纪录电影更及时地反映当时当地的跃进成绩,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建议农村电影放映队和公社宣传干部尽量利用幻灯来作宣传,以提高人们的政治认识,鼓舞更大的生产干劲。
山东诸城 言恩


第8版()
专栏:读者中来

节目巧安排
看到中国京剧院四团演出的“单折节目”晚会后,给人留下一种小型多彩的感觉。其节目是:“武松打店”、“除三害”、“宇宙锋”、“虹桥赠珠”。虽然都是早已脍炙人口的小戏,但节目安排得很巧妙,能从各方面适应观众的爱好和兴趣。在这些节目里,从开场戏“武松打店”里双人对打到最后“虹桥赠珠”中大开打、大出手,中间穿插了一出以生、净为主的短小精悍的唱工戏“除三害”,和以旦为主的,唱、做并重的“宇宙锋”,整个演出真是:有文有武,有唱有做,角色俱全。曲调方面也很丰富,包括了京剧里一些主要唱腔,加上演员演得一丝不苟,演出内容健康,形式活泼,所以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使观众完全沉浸在艺术陶冶中,不想离开剧场。
戏曲节目演出多样化,是戏曲界的优良传统。希望今后各剧团、歌舞团在演出小型节目时,多注意剧目的安排。
徐照


第8版()
专栏:

丰收图
魏柴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