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全国一盘棋 全省一条心 困难留给自己 方便让给别人
行行协作 环环挂钩
甘肃条条战线互相帮助成为普遍风尚
本报讯 甘肃省各个战线上普遍出现了互相帮助、互相支援的共产主义协作风气,给全省大规模、高速度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力量。
互助成风的特点是:规模大、风格高,工农商学兵之间都展开了不怕困难、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的大协作。人们的口号是:“全国一盘棋,全省一条心,困难留自己,方便让别人,缺啥给啥帮到底,互助成风齐跃进。”工业、基建系统,从原材料、机械设备、人力技术、图纸设计等各方面互通有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今年夏秋之间,各厂矿基建单位之间互相支援的材料就有钢材三千余吨、机器设备八百多台(件)、水泥一千五百多吨。有十六个单位急需的关键设备得到了解决。刘家峡水电工程局、建筑工程部第三工程局、兰州铁路管理局、引洮上山工程局和白银市,经常抽出一批劳力、机械,自带工具、干粮、供给,互相帮助突击重点工程。今年先后完成了盐锅峡黄河截流、洮河截流,高速度地建成了兰州铝厂。兰州铝厂的建设,比我国同样规模的铝厂的建设工期缩短了一半,工程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二。盐锅峡截流时,二十多个单位支援机械和人力,各地派来援助的技工,比盐锅峡工程处的全部技工多一倍以上,从而保证了在三十六小时内斩断了黄河激流。正在进行对口对手竞赛的各厂矿,赛中有帮,一帮到底。兰州玻璃厂和兰州搪瓷热水瓶厂在对口赛中,后者设备不够,炉温不高。玻璃厂派自己厂里富有烧炉经验的车间主任和四个技术工人,带着自己的熔化炉去支援对方。帮助操作了一星期,并在操作中传授技术,解决问题,直到对方赶上自己的水平为止。
今年,工业支援农业的计划一再提高。原计划制造各种农业机械五千五百三十二吨,但到10月底就完成了七千八百吨,现在已扩大到一万零四百多吨。而且都在农事季节前提早做好,运送下乡。在7月和11月,先后两次派了两千七百多名技术工人,组成农村服务大队,深入各个公社,帮助安装修配、传授技术和巩固社办工厂。仅7月间一次就帮助修配农具四十六万多件。许多没有担负支援农业任务的专业企业,也主动利用下脚料、边料、节余材料,制造农业机械支援农村。五一机器厂为农村专门设了八个门市部。省电力工业局出人出料帮助农村建立了十三个电厂、一百多座水电站,培养了四百三十三个公社电力工人,支援农村逐步实现电气化。
农业对工业和城市的支援无微不至,要啥给啥。全省的粮食和农副产品、畜产品的年度收购计划,在农民支援工业保证建设的口号下,都已提前完成。据天水专区十个月统计,全区今年给工业提供的野生纤维、野生淀粉、野生油料和野生化工材料等原料,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十倍多。夏收时届,基本建设和轻工业缺少竹竿、竹篾,有的厂子停工待料。消息传到陇南后,各人民公社立即在百忙中抽人抢伐竹竿,赶运兰州。
各专区、县市、公社之间协作兴修水利和进行各种大规模建设的事例,更是到处皆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六个民族,出动数万大军,帮助东乡族人民修成了一百四十多公里长的上山大渠——南阳渠,帮助海拔两千五百米以上的“旱”东乡,摘下干旱的帽子。
商业部门职工,在只有保证生产,才能保证供应的思想指导下,都以厂为家,帮助工厂找寻原料、改进规格质量,扩大产品销路。今年以来,给工业找到了二百一十三种新原料,价值九十八万元。
全省大中学校师生和身经百战的子弟兵们,在勤俭办校和保卫、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常地无酬地支援工农业生产。空军某部派飞机帮助抢运设备加速兰州铝厂的建设,某部工兵帮助地方修建了一座永登钢铁厂。学校在夏收、秋收农忙中,都放农忙假帮助抢收。
互助成风,加速了全省的社会主义建设。全省今年的基本建设计划和兰州市各厂矿的生产计划,都已提前四十一天超额完成。“三秋”胜利结束以后,全省二百六十多万名劳动大军,立即大兴水利。现已新修水地二百六十一万亩,整修水地四百九十万亩,不到两月就扩大灌溉面积七百五十多万亩。商业在开展供销一条龙,交通在一网五化、路矿协作的互助成风的形势下,都出现了新的高涨。
共产主义的互助风气的普遍形成,是中共甘肃省委一年多来向人民坚持进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结果。党在各种会议上表扬了白银市交通管理局和定西专区交通管理局无条件地支援石油工业部敦煌运输公司汽车轮胎、材料的共产主义风格。在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党还坚持了同互助协作相对立的本位主义思想进行斗争。同时,在开展互助成风的运动中,甘肃地区党的组织采取了大手大脚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有困难交给群众讨论,发动群众解决。再就是在提倡和培养共产主义协作的崇高风尚中,党和各级行政组织,作了许多具体组织工作。省有全省性的工农商协作会议,物资调剂会议,专区、县、公社和各系统各部门,也都有定期的协作会议。在各级协作会议上,都以虚带实,政治挂帅。


第4版()
专栏:

后来者迎头赶上
广东新建的高等学校迅速成长
本报讯 去年大跃进中,广东省共新建高等学校三十六所,包括省属和广州市、各专区举办的综合大学和工、农、医、师范等各种性质的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学院。这些学校经过一年来的努力,现在已成为国家培养各项建设人材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学校现在都符合中央提出的关于新建高等学校应该具备的几个条件,即学生都具备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采用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修业年限符合高等学校的规定,配备有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这些学校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勤俭办学的原则,在政治思想教育和教学、学校的建设以及科学研究工作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担负着培养华侨学生主要责任的暨南大学,创办不过一年,已成为设置了七个系、十四个专业和预科,拥有学生一千六百多人的具有规模的综合大学,同时在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以占该校65%的华侨学生为例,许多人虽然由于国外的教育情况同国内有所差别,教师进行教学和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一般较多,但却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例如,上一学年结束时,中文系三十一个华侨学生中,有二十一人是成绩优良的。在华侨预科学习的二百八十五名学生中,有一百四十一名由于学习成绩好,不用通过考试就直升该校本科学习。该校师生还结合生产劳动,完成了二百多项科学研究项目。其中如水产系副主任廖翔华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完成的鲢鱼人工产卵孵化的研究,和化学系副主任陆启荣关于治疗血吸虫病新药合成的研究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成果。去年在华南工学院的造纸、化学两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华南化工学院,现在已有学生三千人,他们由于坚决贯彻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方针,学生的政治和学习质量大大提高。今年暑期毕业的两百多名毕业学生,不仅能够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而且由于一年来参加生产劳动的结果,作出了质量良好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如橡皮工学专业毕业学生在北京橡胶工业研究院进行了三个多月的毕业设计,其中有工厂的总平面布置、物料平衡等各项设计,并通过了答辩。二十四个毕业学生中,就有二十一个由于成绩优良,得到设计院的好评。由于新建高等学校的日益巩固,目前各校的在学学生人数已达一万六千多人,占全省高等学校学生人数的47%。
广东省新建高等学校获得巩固的原因,除了各校师生的干劲很大,和由于广东省的中等教育较发达,录取学生的文化水平有保证的有利条件以外,还由于以下的几个原因:在创办的时候,比较充分地考虑到建校最需要解决的设备、校舍、教师等条件。三十六所学校中有二十三所是由条件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和高中“戴帽子”建立起来的。这种“戴帽子”的方法可以实行,是因为这些中等学校都具备有校舍、设备,高中有基础课教师,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较多,发展为高等学校后只需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新教师,提高原有教师,补充设备就可以了。还有一部分学校是从老高等学校分出一些系、科,在这些系、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建立起来的学校,在人力、物力上也有一定的基础,困难较少。
各级党委的关怀重视是办好新建高等学校的关键。中共广东省委和广东省高等教育局对新建高等学校曾给予许多指导和帮助,对各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教育方针的贯彻等问题上,都曾通过会议等形式给予指导,同时又组织老校介绍教学经验,组织教学视察等,解决他们在教学上的困难和问题;在人力和物力上,也给予许多帮助。去年和今年暑期,分配到广州市和专区新建高等学校担任教师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已有四百多人。各专区的中共地委对新建高等学校的工作也非常重视。许多地委都配备地委委员、副书记、部长作新建高等学校的领导干部。许多地委都成立了高等学校领导小组或高等学校党委以加强对各高等学校的领导。
老高等学校的支援和帮助对办好新建高等学校起了很大作用。中山大学、华南农学院、中山医学院等许多老校都曾克服本身的困难,调出老教师支援新校,同时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抽出人力为新校培养师资。各老校还采用许多方法帮助新校提高教学工作。华南师范学院、华南工学院等老校在去年和今年的暑假、寒假,都曾分别和同一类性质的新校举行集体备课会议,和新校教师共同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和辅导问题,帮助新校作好下一学年或学期的教学工作准备,和解决新校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
(黄成)


第4版()
专栏:

华中工学院大冶钢厂广泛协作
学校提高教学质量 工厂得到技术帮助
本报讯 华中工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计划地与大冶钢厂进行全面协作,既有力地支援了工业生产,又丰富和提高了教学质量。
华中工学院与大冶钢厂的全面协作,是适应着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工厂的生产发展而开展起来的。今年春天,大冶钢厂汇集了生产上各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结合长远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些科学技术问题,希望得到高等工业学校的帮助。而华中工学院是多科性的高等工业学校,也迫切需要和联合性工厂企业进行全面协作,从协作中来提高教学、科学研究的质量。因此,协作关系很快地建立起来了。
两个单位协作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其中包括科学研究、技术资料交流、现场教学、生产实习、培养技术干部、互相使用实验室等等。学校有十一个专业的师生参加了各项科学研究工作,平均每月有四十位师生在厂里劳动和工作;钢厂也经常有一定数量的工人、技术人员在工学院进修和培训。师生在下厂以后,在党委领导下,真正作到了教师、学生和工人紧密结合。他们经常和工人一起劳动,深入现场收集资料,与工人一起研究生产中的问题,同时也结合进行现场教学,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进行理论分析。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这种协作的重大收获之一,是有力地支援了工厂生产。工业热工学专业根据钢厂提出的如何提高煤气发生炉的气化强度和发热量的问题,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进行了研究和试验,使原来需二台煤气炉才能供应上一座平炉生产的情况改用一台煤气炉就足够了。为工厂节省了原煤、设备和人力。金相专业与厂方紧密协作,进行以锰氮代镍的合金钢研究,作了熔炼、锻压、金相热处理及腐蚀等一系列试验,已获得了初步成果。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将为大冶钢厂增加优质钢的新产品,而且为我国以锰氮代镍开拓了前途。煤气研究小组和平炉热工研究小组,在工人、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炼钢时间大大缩短,三次大破熔炼纪录,而且使转炉炉衬寿命由原来修理一次只能炼十多炉,提高到四十多炉。
厂校协作的另一重要收获,是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工业热能专业毕业生过去至少要经过一年实习,才能动手处理技术问题;现在三年级学生不仅已经可以作煤气发生炉的一般操作,而且在教师、技术人员、工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已能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许多学生在生产技术研究工作和生产劳动中,巩固了基础课的学习,使不少课程的学习效果,超过了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们也通过生产实践,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使一些过去无法开出的实验,已能开出,而且效果很好。
(殷平)


第4版()
专栏:

防治羊链球菌病有了新药
新华社西宁10日电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研究成功了治疗和预防绵羊、山羊链球菌病的新药:抗羊链球菌血清、羊链球菌甲醛菌苗、氢氧化铝甲醛菌苗,并且已经投入生产。
羊链球菌病是在青海省发现的,国内家畜传染病学文献上没有记载。青海农牧区羊子患这种病的发病率一般为15%—24%,死亡率有时在90%以上,冬春季节最为严重。为了防治这种病,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在1952年即开始探索病源和防治方法。今年下半年全所工作人员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精神鼓舞下,鼓足干劲、破除迷信,打破了书本上没有记载自己就不敢大胆研究创造的自卑感,坚定了研究信心。没有干烤箱,保温室,他们就自己动手作,经过成百次的试验,终于在最近研究试制成功了抗羊链球菌血清、羊链球菌甲醛菌苗、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这些药品的研究成功,给青海省消灭羊链球菌病创造了良好条件,为了在全省范围内普遍进行预防和治疗,最近在贵南县和兴海县河卡公社对九百多只患羊链球菌病的羊子进行了区域治疗试验,结果全部治愈。


第4版()
专栏: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妥善安排教学劳动
哈尔滨十八中高举勤工俭学红旗
本报讯 哈尔滨市第十八中学,在深入贯彻执行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中,全校师生鼓足干劲,高举勤工俭学的光荣红旗,继续前进。
这学期开始,学校对教学、劳动、生活进行了妥善的安排。党支部和学校领导深入抓教学,教师认真备课,学生发奋读书,全校师生按时参加劳动。现在教师在备课中,一方面查找有关资料和深入到工厂、温室中去研究实际;一方面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调查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想尽办法为学生学习好创造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也不能好好劳动”,因而钻劲更足了,“勤学好问”已成风气。他们在学校向老师请教,在工厂向工人请教,到农村便向农民请教。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提高,知识更加巩固。他们说:“现在学的是活知识。”期中考试,学生基础课的成绩显著提高。
为了使生产劳动经常化、制度化,第十八中学在开学初期就对校内工厂进行了整顿,建成一个包括金工、木工、化工、农业、缝纫等适合普通中学学生的智力、体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劳动基地。这个生产基地在原有的工厂基础上扩大了。如金工厂原来只有一个车间,现在增加到三个车间,原来只能容纳四十人劳动,现在能容纳七十五人劳动。在设备方面增添了机器旋床、电动钻床、电动砂轮等。这样,就把原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劳动和在同一车间进行多种生产的情况,改成以班级为单位、在同一车间同一时间进行同一劳动了。有了这个生产劳动基地,就保证了全校学生每周六至八小时的劳动时间,更便于把讲授金、木工基础知识课和学生的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比过去更加热爱劳动,更加热爱劳动人民,劳动已经成为自觉的行动。如学校规定三年级要选出三百名学生帮助农村人民公社抢收秋菜,结果去了三百五十人。(附图片)
河南省开封第十八中学全体师生帮助人民公社在麦田里松土和浇水
杨兰周摄(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

互助成风
宜勤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仔细读一读甘肃省各个战线互助成风的消息吧!这是一篇振奋人心的共产主义风格的赞歌。通过它,我们看到了甘肃省千万人民的千万颗心真正连成了一条心。他们互相支援,互相促进,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为了共同的事业”。
“共同的事业”,这个高尚的词句,随着我们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成为鼓舞广大群众前进的动力。大跃进中的无数事实,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我们在进行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整个协作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不仅是为自己工作,同时也都在为别的环节工作,也在为整个链条工作。每个环节工作得越好,整个链条也就工作得更好。同时,人们也看到了:在不断跃进当中,环节和环节,环节和链条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起来。因为,随着继续跃进的形势,生产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范围越来越广,分工越来越细,环节越来越多。要求高了,环节多了,环节和环节、环节和链条之间的协作关系必须要有新的发展。也就是说协作范围就会越来越广,协作项目越来越多,协作形式也更加多种多样。甘肃省不就是这样的吗?他们不仅在工、农、商、学、兵各个战线上互助成风,展开了不怕困难,不计报酬的全面大协作,而且在支援的项目上也是不管巨细,都在支援之列。以工业建设系统为例,从机械设备、人力技术、原材料,直至图纸设计,要啥有啥,要啥给啥。
根据甘肃省的经验,这种协作关系必须建立在共产主义觉悟的基础上。甘肃省党的组织随时随地注意向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在各种会议上表扬了在互相支援问题上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先进单位。在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又对本位主义思想进行了斗争。只有经过这样深刻的思想教育,才会使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不断提高,才会使人们的整体观念不断加强。这样,就使得“全国一盘棋”的方针深入人心,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这样,就在全省范围内出现了互助成风的局面,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更快的速度推向前进。


第4版()
专栏:

巴颜喀拉山下的新城——结古
汪伯琦
结古山巅白云环绕,山脚下,清澈的巴塘河、扎西河汇合一起,流向通天河。河两岸,一排排的新房,一条条的公路,公路上奔驰着往返不停的汽车。这就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所在地——结古市。
结古,这是一座几乎完全新建设的草原新城。解放前,这里虽然是玉树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但只有几排土房,几条小巷。直到解放后,才迅速地发展起来。扎西河以南,原来是一片草滩,现在,这里已盖起了一大片楼房和平房。河北这一面,以前的破马房、旧土房,也都已改建新建成一长排新屋。解放前,全结古共有二千多人,而依乞讨、拾牛粪、当苦工为生的倒有好几百。当时的大街小巷,粪便、兽骨遍地皆是,不少人就露宿在雪地里、地洞里。现在,这一切,都已化为历史陈迹了。现在的结古,再也找不到一个失业流浪者,原来拾牛粪、乞讨、以及揉皮子的苦力,如今都在结古红旗公社有了住所,有了自己的职业。结古市的远景是一幅更为美丽的图画。玉树藏族自治州修建委员会的同志,拿着一张结古城市建设的规划图指着告诉我:1960年,这里要修建一幢三千多平方米的玉树饭店,这里要修建一幢同样大小的玉树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办公大楼,那里要修一幢七千多平方米的医院大楼,在扎西河南,还准备盖一幢约二千多平方米的百货大楼。东西南北四大街,则要拓宽到二十五米。所有这一切,现在都已经在积极准备,有的已经开始动工了。
结古,解放前虽然也称作玉树地区的商业交通中心,但在全州二十六万九千多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却没有一条公路可通。从西宁到结古,驮牛要走三个多月到半年。马匪步芳为了加紧压榨人民的财富,曾经花了几年的时间,强迫群众无代价的修过一条西宁到结古的公路,但那是什么公路啊!前前后后,结古只勉强开来了三辆汽车,公路就再也不通了。可是现在,自结古到西宁、到江南、治多、称多、天河等县,都已经修起了公路,每天,往返各地的汽车,络绎不绝。再说结古过去的商业吧!解放前,有私商一百四十户,多为头人、寺院经营。这些商人,一般利润都有一至四倍。那时候,一百多斤羊毛或是一只肥羊只能换一块茶砖。但是,解放后这里的商业面貌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不合理的价格调整了,广大劳动农牧民的生活也大大改善了。现在,结古有五个国营的和公社经营的门市部,每逢假日,顾客如云,人们在任意选购各自需要的东西。今年国庆节,结古水力发电站开始送电了,晚上,马路上一盏盏路灯,仿佛挂在巴颜喀拉山上的一串串明星,照耀着这座生气勃勃的草原新城。
旧结古,是一座污秽的、没有文化的城市。解放前,这里有过一所名义上的“玉树医院”,一个医生,三只药箱,一张桌子,就是全部家当。人们看一次病就得花几十块白洋,一般群众根本治不起病。再说学校吧,那时也有一所“玉树小学”,有四十多个学生,但那是马匪步芳抓丁派差弄来的,学生连藏话都不准说,全校仅有的一个训育主任,一天到晚打学生,学习内容,也是专门的灌输反动的东西。然而,在解放后短短的十年里,结古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有了多大的变化呵!在设备齐全的州人民医院里,现在有了近一百张病床,并且有了藏族人民自己的医务人员。
结古,现在不但有了好多所小学,就将中等学校排排队,也已经有了好几所,你看:民族中学、民族师范、农牧中学……,学生绝大部分是藏族劳动农牧民子弟,他们的家长在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时,这样激动地对老师说:“请你们好好教导这些孩子吧,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上过学啊!”
对于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来说,再没有比能看到在舞台上表演本民族的歌舞更愉快的了。现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工团,是由结古藏民中挑选出来的民间歌舞能手组织的歌舞团,每当他们为群众演出了反映玉树地区人民经过民主改革后的幸福生活的节目时,台下总要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并有许多人在演出后,跑到后台去,向他们表示感谢。
结古,仅仅解放后十年的时间,就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巴颜喀拉山下。


第4版()
专栏:

党支部书记郑启槐
本报记者 方堤
不久以前,我访问了湖北省石首县团山人民公社建设生产队。生产队长郑明汉看到我,就笑盈盈地问:“是来采访丰收的吧?今年的收成好得很。谈起今年的收成,社员们高兴得合不拢嘴!”当我告诉他,除采访丰收外,还准备了解支部书记郑启槐的情况,并且希望能直接和他谈谈时,这位朝气勃勃的青年队长露出了为难的神情。接着,他用解释的口气说:启槐正在病中,最好还是不找他本人谈吧!不过,要了解他的材料并不难,无论是干部或群众知道他的事迹的人都很多。
从这个生产队长的神情和他的谈话中,不难看出,他是多么关怀他们的支部书记,而这个支部书记在干部和群众中是有着多大的影响啊!事实的确也正是这样。就在那次,当我和人们交谈时,我发现无论是干部或群众,也无论是年老的或年轻的,对郑启槐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干劲和钻研精神都赞不绝口。据人们谈,四年前,当他还没有担任支部书记的时候,这个生产队的生产是落后的,可是在他担任支部书记的这四年间,整个队的生产却是年年跃进;到去年,已经成为全县先进生产队之一;今年,全队虽遭八十多天的特大旱灾的袭击,但全队农业生产仍在去年基础上又大大提高了一步。其中主要作物的水稻,平均单产已超过一千一百斤,比去年增加四成多;总产量比去年增长达六成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许多群众都说,郑启槐的努力是促成这个变化的重要因素。
带领群众向湖荒争粮
人们用来说明这种情况的较突出的事例之一,是关于“向湖荒争粮”的故事。
去年春耕正紧张地进行。在大跃进浪潮的推动下,建设生产队广大干部和群众干劲十足,决心为实现大跃进而战。作为全队主要领导人的郑启槐,一面根据两年来获得增产的经验,领导群众努力作到精耕细作,并且积极带头参加田间劳动。但另一方面,他还不停地琢磨着新的增产门路。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向三十多年没种过庄稼的两块湖荒——百户塌和东都湖争粮。他估算这两个地方最少能开出七百亩田来。如果把它们都种成水稻,可以多收好多谷啊!他把这个想法提交支部讨论。开始时,有的支委不同意,说那有些“冒险”。可是经过辩论后,还是一致同意了他的意见。考虑到时间紧迫,支部决定先开拓百户塌。
按照支部的决定,郑启槐开始组织群众行动。可是,以社员唐国桢为代表的一部分群众不同意。唐国桢当时说:“你们想从这里收到粮食,除非老天一年到头不下雨,但这是不可能的。”他并且打赌说:“如果真能收到谷,我用手板煮给你们吃!”唐国桢说这些话并不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这两处地方正是因为一下雨就受渍,才没有人敢在那里种庄稼,因而成了长满芦柴的荒地。但郑启槐和拥护他的社员们却有自己的看法:水来土挡,只要大家齐心,灾害就能够战胜。经他带领几百社员夜以继日的劳动,仅用半个多月的时间,就把百户塌的三百多亩湖荒变成了田,全部插上了一季晚稻。同时,人们还修了一道防渍水的堤。
禾苗刚刚返青的时候,降了一场大雨。雨水漫过防渍堤流进百户塌,把秧苗都淹了。有些原来不同意开湖荒的人,这时便幸灾乐祸地说起风凉话来:“说不行你们不信,现在是偷鸡不成失把米。”“真是白费力气啊!”可是,老郑没有灰心。他组织了四百多人,带着八十多乘车、五十多条船,一面加固、加高防渍堤;一面摆开阵势向堤外排渍水。一连三天三夜,郑启槐战斗在最困难的地方,忘记了疲劳,别人劝他休息一下他都不肯。第四天傍晚,大多数社员都去吃晚饭了,只老郑和三十多个人守堤。这时雨势已经减弱。但他不放心,踏着泥水去查看堤身。走了不多远,他发现风浪把堤身击穿了一道孔,水正汹涌地往里流,眼看有溃堤的危险。想回去叫人,又怕来不及了。于是,他不顾一切地跳下水去,用身体堵着那个孔,同时大声喊着:“堤穿孔了,快来抢救!”三十几个守堤的人闻声赶来,经过两小时的奋战,堵住了穿孔。这时,在水里最久,而且是正当要冲的郑启槐,已经疲劳得连站都站不稳了,但他仍然坚持着和大家一起继续战斗。就这样,经过七昼夜苦战,终于把渍水灾害战胜了,三百多亩从来无收的湖荒地种的水稻获得丰收。这样一来,原来不服气的人服气了,他们称赞说:“干劲可以变天啊!”坚决反对开湖荒的唐国桢也逢人就说:“启槐他们真正是改朝换代的英雄呀!”正是因为吸取了这一有益的经验,今年全队掀起了规模比去年更大的“向湖荒争粮”的斗争,把东都湖滨的四百多亩湖荒地和常年只收三、四成的低田,也用修围堤的方法开拓出来,作了水稻或改种一季稻为种两季稻,使全队各季水稻的播种面积较去年扩大了将近一千亩。今年,全队水稻的平均单产只比去年增加四成多,但总产量却增加了六成以上,正是扩大了面积的结果。
依靠老农革新技术
为了发展生产,郑启槐在领导群众革新技术方面作的努力也是巨大的。他深深地懂得,改革耕作技术必须充分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智慧。他常说:“只有群众感到需要怎样作以后,作起来才会收到真正的效果。”由于他经常地生活在群众中间,经常和群众一道劳动,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所以群众有什么意见都愿意告诉他。例如,今年春天提出普遍实行深耕、密植后,有的干部主张“越深越好、越密越好”。老农郑兴厚、雷敬臣等对此不同意,但干部征求他们的意见时,他们却只是笑笑,不肯把意见说出来。后来,郑启槐一去找他们,他们就把意见都说了,并且提出了建议:深耕、密植应该搞,但要适当,要有足够的肥料,不然就会白费力气。以后,有些田因为追肥没跟上去,出现了黄苗、疫苗现象。他又去找老农郑兴厚、王新华等商量。这几个种田经验丰富的农民,主张用追肥、除草等办法来消灭这些三类苗。党支部根据他们的意见,领导群众开展了以追肥为主的消灭三类苗运动,很快就把三类苗消灭了。
一切通过试验
坚持“一切通过试验”的方法,是郑启槐在领导群众革新技术方面获得巨大成绩的又一重要经验。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事例,是关于推广粳稻良种的故事。
还在1956年,他就开始试种粳稻良种“时常裕”了。这种品种是当时社(农业社)里的模范陈永堂从省里开会时带回来的。当时,陈永堂只知道它是良种,但对它的性能并不了解,带回来后也不知道怎样种法。郑启槐知道后,就决定试验一块。这年的试验出了点问题:本来是一季晚稻的品种,当时因不了解,作中稻种了,结果产量不高,但是比本地种也不算低。这时,一些有保守思想的人,却攻击起这种品种来,并对郑启槐冷嘲热讽。可是,他却不动摇,决定继续试验。1957年他又试验了六亩田。当时,老中农萧连三讽刺他说:“你把这种鸡子见了都摆头的歪种试验了又试验,不知为了什么?”这年,因为对它的性格还了解得不够,“深、肥、密”的问题也解决得不够好,结果虽然产量已超过一般品种,但因高得不多,群众还是不愿推广它。坚定的郑启槐仍不动摇,继续作试验。1958年,他对“深、肥、密”等问题都特别注意,措施全面合理,大获成功,平均单产比本地一季晚稻高出二百七十斤。这样一来,广大群众纷纷要求推广。今年,全队种的八百多亩一季晚稻中,80%以上用了“时常裕”作种,连一部分双季晚稻也用它作种了。只有以萧连三为代表的极少数人,还坚持种本地品种“各粘子”。在从播种到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郑启槐继续通过试验田指导一般,哪里有问题就到哪里去帮助解决。结果,“时常裕”的产量比去年又有提高,比本地“各粘子”每亩多收三百五十斤,连二季晚稻田这种品种的产量也比其他品种高二百多斤,而且成熟期并不晚。现在,连萧连三等保守思想严重的人,也自甘失败,开始选“时常裕”留种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