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自力更生勤劳生产 以农养牧以牧支农
侯廷仁树立全面开发山区榜样
竹溪综合农场在高寒山区白手起家农牧副工百业兴旺
本报讯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侯廷仁领导的湖北省竹溪综合农场,建场七年来,坚持“以场养场,以农养牧,以牧支农,全面开发
山区”的原则,白手起家,在高寒山区建设成一个百业兴旺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农业企业。
这个农场在七年前开始创办时,只有七个工人、五十多亩山坡薄地、四间破草房。这个农场座落在海拔两千多米高、方圆一千多华里的荒无人烟的高山峻岭上,经过七年来勤俭办场,由小到大,由农到牧,农牧进一步带动土特产、副业和加工业全面发展。现在全场已有二百八十多个职工,两千多亩耕地,三百间房屋,养牛、马、骡三百多头,猪五百六十头,鸡、鸭、羊、兔成群;种药材(党参、玄参、当归、黄连等)一千六百亩,还有白木耳、香菌、生漆等各种土特产;建立了纸厂、酒厂、糖厂、火腿厂等许多加工厂。
1952年,共产党员侯廷仁接受县委指示,到高山地区三合乡(湖北与陕西、四川交界的荒山)创办农场。当时有人对他说:“山区办农场,要靠政府出人出钱;没有钱,啥事也办不成。”可是侯廷仁认为山区有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他没有向国家要一文钱,就在荒山上安家立业了。他在当地党委的支持下办起了农场,采取和当地群众互相换工的办法开荒。1953年,稻麦两季丰收,收入四万四千多斤粮食,除留下本场人员的口粮,卖给国家三万斤粮食;得了钱,添置生产工具、耕牛,又增设了养猪场、畜牧场。一年后,养猪场和畜牧场又有了收入,又办起了药材场;养猪和其他家畜家禽提供了大量肥料,反过来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农业与畜牧业的逐步发展壮大,资金雄厚了,生产原料丰富了,又开办了纸厂、糖厂、酒厂、火腿加工厂等;酒厂、糖厂又为牲畜提供了大量的精饲料,使畜牧场更快地发展,猪、羊、牛愈多,肥料也愈多,粮食产量也就年年提高。如此互相促进,农场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个山区土质瘠薄,粮食历来亩产量只有几十斤,但是这个农场由于肥料充足,加上贯彻增产的技术措施,粮食产量突飞猛进。1958年平均亩产小麦五百七十斤,水稻六百三十斤;今年的小麦产量又提高到七百斤,水稻提高到八百斤以上,比农场周围的人民公社平均产量高一倍左右。
侯廷仁在勤俭办场、以场养场方面,善于利用山区特点和有利条件,他所提出的“以小养大,以近养远”和“就地取材、就窝繁蛋”等办法,就是开发山区生产经验的结晶。以发展药材生产为例,他们的做法首先是上山挖野生药材,一部分卖钱解决人工吃食等开支,一部分移植为家生药材,办起了药材场,药材场又由小到大,不断发展扩大。同时,根据各种药材生长的特点不同,收益快慢不同,在培植家生药材中利用其不同特点,使之互相支援,如黄连、党参生长慢收益慢,而玄参、当归、荆芥等当年就有收益,于是把前后两种搭配同时发展,以收益快的支援收益慢的。畜牧及加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主要是“就地取材,就窝繁蛋”。如漆树坪的野生漆树很多,他们就组织专人采割野漆加工;大花园山上的野草丰盛,就在那里办起了畜牧场;王家河的野竹子多,在那里开办了造纸厂;大沟的土地土质适合种甜菜,就地扩大甜菜种植面积,并开办了一所糖厂;此外,酒厂、糖厂附近办养猪场,养猪场附近办起火腿加工厂,同时猪多肥多又不断扩大农作物耕作区……。
一向被人们认为山高地薄的高寒山区,在侯廷仁式的治山英雄面前,迅速改变着贫困的面貌。现在湖北省已经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治水治山治土的群众运动,到处提出了“学侯廷仁、赶侯廷仁”的行动口号。竹溪县各公社有五十一个先进的生产队,基本赶上了侯廷仁领导的农场,全县有五百三十多个干部和农场工人、公社社员,已经被群众评选为“侯廷仁式”的人物。(附图片)
东北的特产之一——人参,是一种贵重的滋补品,经济价值较大。这是辽宁省桓仁县雅河人民公社用人工在山坡培植的人参园。 新华社记者 潇野摄


第3版()
专栏:

岳屏公社建成粮猪鱼菜生产基地网
农牧渔互相促进全面丰收
本报讯 湖南衡南县岳屏人民公社认真贯彻了粮食带头、全面跃进的方针,采取粮、猪、鱼、菜四结合的办法,互相促进,从而获得农副业生产全面大丰收。
岳屏公社在衡阳市西郊,历来就是市区主要副食品生产基地之一,特别是公社化后这一年来增产幅度更大。到目前为止,这个公社存栏生猪已达三万六千多头,比公社化初期增加一万四千多头,实现了一亩地一头猪。养鱼水面由去年的一千七百多亩增加到二千九百多亩,出塘鲜鱼已达一万九千担,比去年同期增加七千担。蔬菜种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五点九倍,达到一万九千多亩,已产菜四十三万九千多担,比去年增加二十三万四千多担。其他家禽生产也都较去年增加一倍左右。今年仅猪鱼菜三项的总收入就达三百七十万元,占全年农副业总产值的53.2%。
这个公社副食品生产的高速度发展,首先是充分发挥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去年冬天公社党委就根据全公社土质分布情况作了全面规划,统一安排。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扩大了猪、鱼、菜等副食品生产基地。并把这些基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稻田附近有猪场,猪场旁边有菜园,菜园靠近鱼塘边。这样,可以就近利用猪粪肥田、养鱼、种菜,也可以利用鱼塘肥水灌田、浇菜和放养水生饲料,这些饲料又可用来喂猪。这实际上是就地出产就地利用,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据统计:今年全社产菜五十八万担,其中脚叶菜占20%,约十一万六千多担,为每头猪提供了三千多斤青精饲料。全社发展生猪四万五千头,年产猪粪一百八十万担,保证了五万来亩耕地(其中稻田三万七千多亩),每亩增施了二十担猪粪尿精肥,还为鲜鱼提供了八十万担猪粪饵料。而这二千九百多亩鱼塘又积累了有机质塘泥九百万担,为每亩耕地平均增施了一百八十担肥塘泥,并有大量的肥泥种菜,塘里的肥水又用来灌田、浇菜。因此,今年全公社种植的四万三千五百亩早中晚稻,亩产由去年的六百二十四斤增加到七百一十三斤;一万多亩蔬菜亩产量比去年净增七千六百斤,平均亩产达到二万一千六百斤;成鱼亩产比去年增长42%。
由于粮猪鱼菜等生产基地的结合,更加便于集中专业管理,全社共抽调六千七百多人组织七个专业队种菜,安排一千三百人组成十五个专业队养鱼,又建立养猪专业队一百六十八个,做到人尽其材地尽其用,使整个生产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基地网,从而节省了运肥送料的运输劳力六万八千多个。
(程阜康、黄生谱)


第3版()
专栏:

祁连山下副业花开
祁连县祁连养鹿场,现在已饲养幼鹿三十七只。走进鹿场,身材矫健的小鹿就会迎着人蹦蹦跳跳。这些小鹿,大都是捕到鹿羔后经过精心饲养成长的。养鹿场职工目前正在各族群众协助下,趁冬季狩猎捕捉幼鹿。
浩门农场在9月份修建了三个养鱼池,到附近的浩门河中捞捕野生的湟鱼苗试养,两个多月来已经捕捞鱼苗十五万尾。在试养过程中,鱼苗发育成长情况良好。


第3版()
专栏:

有志气 有办法
林晰
“有女不嫁高山岭,说起苦情道不尽。”这是过去人们对贫困的高山地区的观念。但是也有那么一些人,认为山区是“摇钱树”、“万宝山”、“金银山”,他们听从党的指示,依靠群众,白手起家,终于用自己双手劳动的成绩,打垮了所谓高寒山区是“穷山恶水”的宿命论调。领导湖北竹溪综合农场全面开发山区的共产党员侯廷仁,就是这些英雄模范人物中的一个。英雄模范人物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其中特别值得学习的是他们的志气和办法。三合乡,这个湖北、陕西、四川三省交界荒无人烟的高寒山区,拔海两千多米,人们历来是向平原迁移的,而侯廷仁接受党的任务,却从外面迁到这里来安家落户,立志要在这里竖起山区建设的旗帜。他们开始办场时只有七个人,五十多亩山坡薄地,四间破草屋。当时有人说:不靠政府出人出钱,在山区什么事也办不成。但是侯廷仁有志气,他把工作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勤劳生产,和当地群众协作换工,第二年除去口粮自给,还卖给国家三万斤粮食,用卖粮得的钱,添置了农具、耕牛。经过七年的艰辛经营,终于打开了山区的宝库,在这荒山辟壤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七个人扩大到二百八十多人,四间破草房变成了三百间新屋,牲畜成群、药材满园、工厂也办起来了,粮食连年增产……。他们就这样赤手空拳地为国家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在高寒山区建成了百业兴旺综合发展的农场。
有志气就有办法。“以场养场、以小养大、以近养远”,是侯廷仁自力更生开发山区经济的钥匙,也是他治山经验的结晶。“以场养场”,就是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实现自力更生的方针;在步骤上,先抓小的、近的,然后发展成大的、远的,也就是“以小养大,以近养远。”例如,1952年,他们只经营了五十多亩山地;1953年后连续两季丰收,这时就办起养猪场、畜牧场;随着猪、牛、羊的发展,增加了收入,先后又办起各种加工厂……。就这样一养二、二养四、四养八,达到了全面开发山区的目的。这种“以场养场”自力更生的办法好得很,值得大大推广。
现在,竹溪综合农场已经成为湖北山区发展生产的一面红旗,许多农民争当“侯廷仁式”的人物,有的地区已经基本上赶上了竹溪综合农场。我们相信,“侯廷仁式”的人物越多,贫瘠山区的面貌就会改变得越快,山区人民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附图片)
齐唱跃进歌 卢擎云


第3版()
专栏:

冰上捕鱼 雪林狩猎
内蒙古展开冬季副业活动
据新华社讯目前,内蒙古草原上的湖水先后封冻,冰上捕鱼旺季已经到来。达赉湖渔场从11月下半月撒开冬网,开始捕捞肥美鲜鱼。
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许多公社纷纷建立冬季捕鱼专业队伍,在黄河流域和当地湖泊、水库里积极捕捞各种鱼类。
又讯 内蒙古捕打野生动物的黄金季节到来了。呼伦贝尔盟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猎人,同蒙汉农牧民一起,发起冬季打猎竞赛。在千里林海中,他们一面护林防火,一面猎捕野生动物,争取在今冬明春生产更多的兽皮和兽肉,同时捕捉一批活鹿、活犴,举办养兽场。多布库尔林业局职工业余狩猎队,已从深山密林猎回第一批狍子和野猪。
位于贺兰山地带的巴彦淖尔盟各族人民,最近也不顾严寒,大力开展狩猎生产。五原县各农村公社的十七个渔猎队,已经猎获狐狸和野兔二百七十九只,捕鱼五万多斤。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猎人们,已经把猎获的数千只黄羊卖给了食品公司。(附图片)
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架玛吐人民公社,各生产队之间组织大协作,促进了畜牧事业的发展。这是两个生产队的畜群同在一个牧场上放牧。 新华社记者 阿尔泰摄


第3版()
专栏:

公社化带来核桃满山
中共黎城县委第一书记 刘已未
公社化以后,黎城县人人种核桃,村村种核桃,一年之间,全县种核桃二千五百万株,每户平均种核桃一斗七升。现在漫山遍野都是二、三尺高的核桃树苗。群众说:公社带来了核桃大发展,种下核桃就是种下“幸福种子”。
去年8月黎城县公社化后,整个国民经济一直是全面地、持续地向前跃进。在千百项奇迹中,一项非常鼓舞人的,是植树造林运动。仅仅一年零三个月,即造林二十四万亩,植树一亿五千多万株,全县每个男女劳力平均造林四亩多,植树二千五百株。造林中还有一个特色:人人种核桃,村村种核桃。去年秋季和今年春季,经过两个突击育苗和栽种运动,全县共种核桃树二千五百万株,每人平均二百二十七株。目前已经栽种和正在移植的有五千亩面积的核桃山三个,双千亩、千亩和百亩核桃山一百八十七个,二里至十里长的核桃沟四百二十个,千亩核桃园八个,百亩核桃园和核桃垙一百五十八个;以核桃树绿化田埂、岸根、边堰、渠埝五万八千多道,总长度约四千公里。全部移苗和移栽任务将在明年春季完成。任务完成后,全县十一个人民公社,二百零九个管理区,每人平均五百株核桃树以上的有三个公社,每人平均一千株以上的管理区有十七个。现在这些树苗均长起二、三尺高,棵棵茁壮。人们说是“公社化带来了核桃大发展”。双手巧绣“幸福图”
黎城县是太行山上一个黄土丘陵和石山地区。总面积为二百三十万亩,其中耕地三十三万亩,除去村庄、河流、牧坡和石山悬崖,宜林地一百四十万亩,占总面积56.5%。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林木面积不足十万亩,还惨遭日本鬼子和蒋阎匪帮的破坏,损失殆尽。由于林木稀少,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一百五十万亩,气候失调,旱、涝、风、雹、洪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已成定律,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影响着山区人民的生活。
植树造林,排除灾害,是广大群众最迫切的要求。这里是革命根据地,早在抗日战争和国内解放战争时期,党和人民政府就曾乘战争空隙,领导群众进行植树造林。从1948年以来,十年中新造林十八万亩,植树六千万株,其中水果树七百万株,控制水土保持面积达九十万亩。
人民公社化以后,人民群众在植树造林事业上提出了更高的愿望,这就是:进一步发展经济林木生产,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美化祖国山区。根据黎城地区的气候、土质、地形地势以及劳动力分布状况,大力种植核桃,正是体现群众要求的一项重要措施。1958年提出“每户栽种一升核桃”的号召后,很快变成了全县十一万群众的实际行动。三十亩管理区一位老大爷,名叫王春荣,已经六十七岁了,他一股劲栽下五千棵核桃树。台北管理区小学一队“红领巾”,每人栽核桃树一千二百五十株。南委泉公社一支由二十人组成的“远征队”,顶风冒雨,沿山摸岭,转战数百公里,播下核桃三十一万五千多株。岭底群众砸碎岭石插核桃,这个仅有三十四户的管理区,播种核桃三百五十亩,每个劳力平均栽核桃八千二百多株。县委书记处成员每人栽核桃在百株以上。结果统计,全县种核桃二千五百万株,每户栽下的核桃不是一升,而是一斗七升。
一年辛苦,播下了万年幸福的种子。核桃树将提供大量的核桃油、核桃仁及核桃木材,支援国家建设和出口,同时增加山区群众的收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它将起到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控制水土流失和改变自然气候的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成千上万的群众开拓了眼界,看到了山区社会主义建设的灿烂前景,促进了人民公社的巩固。
公社力量大
一年之间,黎城县满山遍野地种上了核桃,这个事实又一次说明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公社化以后,公社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经济区化和在更大范围内调配劳动力,统一计划生产,迅速解决了高级社难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是实现核桃大发展的根本原因。(1)在造林之前,县和公社吸收一部分劳动模范、技术老农、牛羊工及造林、水利、畜牧方面的代表,组成规划委员会和绿化指挥部,管理区及生产队(包括山庄、小村、窝铺)都成立规划和绿化指导小组,有计划有领导的展开一片山、一个岭的群众性大面积的造林运动。因为核桃是一种喜爱温暖的果树,它的根系分布广而深,一般都规划在土层深厚、肥沃潮润、沙质壤土的山沟与山谷的阳坡上,或者田埂堤岸上;规划在耕地上的核桃园,三年之内实行林、粮间作,不致因种核桃而影响到农业产量。(2)根据“自愿等价”原则,公社统一调配劳动力,广泛组织突击栽种核桃大协作,克服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3)人民公社统一筹划生产,及时解决了大种核桃运动中的种子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是由县和人民公社统一调剂和调运;二是依靠群众献种。前后共调剂核桃种五十二万余斤。(4)在大种核桃当中有七十多个贫困管理区缺乏资金及工具,曾一度落在先进管理区的后面,人民公社以公有集体经济力量,帮助他们解决了资金问题,使这些管理区很快赶上了先进管理区。(5)人民公社还及时解决了栽核桃的技术问题。过去有些群众把栽核桃看得异常神秘,说不是“内行”栽不活;没栽过核桃树的地方,有人认为要栽核桃树一定得到河北涉县请“把式”。但是,党组织坚决依靠群众,就地总结经验,印发技术手册,训练技术能手,广泛组织群众参观和实习,使数万群众掌握了栽培核桃的技术。
群众把核桃比作“幸福种”子,我看一点也不过分。核桃的幼芽必将生长壮大起来,万古长青,永远为人们造幸福。今后我们的任务是要精心培育和保护这批幼芽,让它迅速开花结果。(附图片)
浙江义乌县农民在新栽的果树周围播种草子,育肥幼苗
新华社记者 陈秉祥摄


第3版()
专栏:

山乡巨变
“金龙山”把身翻
自从去年大跃进以来,金龙山发生了巨变,光秃秃的山岗披上了一层绿装。
金龙山是湖南省会同县的一座大荒山,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全长二十里,宽约六里,面积三万余亩。
在大跃进的1958年初,中共会同县委发出“绿化金龙山”的号召,金坪、肖家、马安、堡子等四个乡,马上动员了两千六百多个社员,组成十六个绿化大队,在县委书记戴平同志的率领下,向荒山进军。后方各部门也掀起了一个支援绿化大军的热潮。
金龙山上的冬天特别寒冷,丛生的杂草都结成茶杯粗的冰柱;披在身上的蓑衣也凝结着一层层冰雪。垦山造林的五十天中,雨雪交加的天气就有四十天。在这种恶劣的气候里,并没有吓倒绿化大军,他们提出:“雪大雨大没有决心大,山高岭高没有锄头高”的响亮口号,以无比的英雄气概,同严寒作斗争。他们在高山上扫雪破冰,开垦荒山,互相展开竞赛。十六个青年突击队员,一个晚上营造了三十六亩青年林。妇女突击队也不甘落后,二十四个人在很短时间内营造了“百亩妇女林”,在评模会上被评为第一名。共产党员梁自保,在工地党支部的领导下,推行了造林的包工办法,使工效提高一倍,节约了三万三千七百多个劳动日。由于社员们发挥了冲天的干劲,经过四十七天的苦战,栽上了一百八十多万株整齐成行的树苗。
在开展群众性垦荒造林运动之后,即转入了专业队继续造林。公社化以后,为进一步开发山区创造了更加好的条件:山区修了公路,交通方便了;一年来,金龙山上已植树一万一千多亩,一万九千亩的宜林面积已经绿化了60%。现在,去年栽上的杉苗,已有五尺多高,油桐也已开花结实。人们歌颂道:荒凉野岭金龙山,大搞绿化把身翻;一片荒山成林海,幸福歌儿唱不完。
(山林)


第3版()
专栏:

水土保持好 清水永长流
11月9日,我参观了辽宁岫岩县红旗公社茧场沟小队的治山治水工程。当我走上山顶,四下一望,在一千多亩的山岭上,挖满了鱼鳞坑,好像一条巨大的鲤鱼横卧在那里。坑旁栽植着果树、桑树和紫穗
 。沟的东面是层层的水平梯田。山顶上有好大一片小松林,在枯黄的草丛里,显出黑绿色。
过去没有来过这里的人,谁会想到两年前这儿还是个荒山秃岭呢?1958年在总路线的鼓舞下,人们开始治理这座荒山。水土保持站的干部在这里帮助勘测设计,社里抽出了一部分劳动力组织基建队,去年3月间,就开始动工了。
现在,经过治理的两千四百多亩荒坡,已经经过了夏秋两季大雨的考验。梯田里的水,从排水沟里规规矩矩地流出来;山上淌下来的水,经过谷坊阻挡,慢慢地向山下的小河流去。由于水土保持搞的好,今年茧场沟的庄稼获得了大丰收。梯田上的大豆,每亩打了二百多斤;高粱亩产四百多斤;大白菜长的棵大叶肥,比社员园子里的白菜都不坏。社员们说:这是茧场沟多少年来没有过的大丰收。
 (张永富)


第3版()
专栏:

荒山变果园
人们一走进广西容县六王人民公社,就可以看到山坡上到处是果园。有的园门上写着:“五四青年花果山”“三八花果园”“刘胡兰花果园”“向秀丽花果园”……;有的写着“四季有佳果,到处是花香”的对联。到目前为止,全公社已种植各种果树二百七十一万四千多株,平均每人达到九十多株。园内处处是绿油油的果树。
六王公社的果园,是在最近一两年内发展起来的。过去这个社只有六王大队有果树。公社化后,公社党委根据山多田少的情况,提出了“大搞果树上山”的号召,立即得到了群众的热烈响应。
在绿化荒山、建造果园当中,由于采取了大搞群众运动和专业生产相结合的办法,不到一年,全社便建成果园六十二处,面积五千一百多亩。公社党委计划在今冬明春再种各种果树二百五十六万株。
(杨辉)


第3版()
专栏:

山区修建起公路网
“门前屋后山连山,挑柴运粮不离担。探亲访友走半日,抬头还在对面山。”这是解放前,福建古田县鹤塘一带山区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鹤塘人民公社离古田县城一百多华里,是个山区。盛产木材、毛竹,矿藏丰富,只因交通不便,丰富的资源一直无法运出山区。
人民公社化以后,公社组织了修路大军,劈山削岭,修建公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全社修通了一百一十一里的公路网。过去只好当柴烧的杉松、硬木,第一次运出八千多立方米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满山遍野的野生植物、药材,也从山区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山区的面貌,在迅速地改变着。
(中共古田县委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