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
专栏:

南水北调的先遣队
——介绍黄河勘测设计工作队第六组的事迹
黄河、长江同是发源于青海,中间隔着一条绵延数千里的大分水岭,把我国两条最大的江河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流域。长江流域雨水丰匀,到处是青山绿水,谷丰林茂;而黄河流域则雨水失调,秃山荒岭,常闹水旱灾害。长江流域只比黄河流域大两倍多,而年总水量却比黄河大二十多倍。这种大自然的不均衡现象,自古至今延续了数千年。如今,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西北的干旱面貌,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达到水尽其用,地尽其利,就要打破几千年来长江、黄河的分水界限,把长江的余水调到北方,这就是宏伟的改造大自然的南水北调计划。
黄河勘测设计工作队第六组就是为了实现这一计划的许多尖兵中的一个先进小组。今年他们担任从金沙江翁定河口到甘肃定西大营梁的南水北调引水路线的勘测任务。这条长达七千公里的线路穿过了无数崇山峻岭,峡谷深渊,尤其是古老密茂的原始森林和终日云雾弥漫的天气,给他们增添了许多困难。但是,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和南水北调的宏伟理想的鼓舞下,沿着昔日红军长征的道路,英勇奋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任务的光辉成就。
向原始森林进军
这个小组是一个综合性的勘测设计工作组,共二十六人。其中水工三人,地质三人,测量十五人,炊事员三人,报务、医务人员各一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而他们对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综合性的勘测工作又缺乏经验。今年他们的工作地区是在川西二郎山一带,是著名的夹金山余脉,都是海拔三、四千米的大山群,空气稀薄,山顶终年积雪不化,河谷狭深,沟多水急,满山密布着古老的原始森林,野兽经常出没。同时终日云雾弥漫,阴雨连绵,气候变化无常。这里又是藏、羌、回、汉等兄弟民族杂居的地方,风俗习惯各有不同。面对着这种新的工作,新的地区,又是水工、地质、测量等多工种综合性的组织,工作一开始,真是千头万绪,无从下手。水工、地质、测量各奔一方,互不联系,出工就碰见了严重困难:密茂的森林遮拦着视线,在那高山遍野的原始森林里,选点的同志有眼也看不出去。再加上山高壁陡,以致造成观测、碎部等一系列窝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退缩吗?坚决不能。为了取得引水线路的地形资料,他们每选一个点就要砍伐成百棵大树。开始也有个别人表现了畏缩。党小组发现以后,立即进行了研究,和群众谈心,召开诸葛亮会议,发动全组同志解决思想障碍和商讨工作对策。他们学习了吴运铎所写“如何对待困难”的文章,和向秀丽抢救国家资财自我牺牲的光辉事迹,对大家教育很大。大家表示:“山高高不过我们的脚跟,石硬硬不过我们的决心。决心只有一个——战胜困难。”同时党、团员又积极带头,队长和组长深入选点组突破难关,因而很快地打开了新的跃进局面。
攀登三千二百米高峰
为了寻找一条最经济最合理的渠线,他们在当地群众协助和兄弟组的配合下,证明马鞍山隧洞是一条良好的线路,勘测工作必须通过马鞍山,直抵大渡河。但是马鞍山是海拔三千二百米的大高山,终日大雾,几十米外就看不见人影,经常阴雨绵绵,遍地污泥烂草,布满了蚂蝗、草虫,这给勘测队员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个个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共青团员刘自全两只脚脖被蚂蝗咬后肿得像碗口粗,他保着“密”坚持工作。后来被团支部书记发现后,劝他休息。他说:“向秀丽浑身都灼伤了,还没有说过一个痛字,我被小虫咬了几口,又算得了什么呢?”山越高困难越多,上面是终年积雪,气候严寒,当时可以说是饥寒交加,多么需要火呀!可是上下一片湿,火怎样生呢?共产党员毛齐臣急中生巧计,他用小刀一片一片削下湿透的树杆,放在怀里衣襟底下,用体温暖干,终于燃起了熊熊的火堆。他们虽然带有帐篷和简单的行李,但是阴雨连绵,遍地积水,几尺见方的干平地也找不到,他们就用手把山坡扒平一块,砍些树枝,摘些树叶,铺上几层,搭上帐篷睡下。他们玩笑地称这为“云间钢丝床”,说七仙女也要羡慕哩!
他们发现在终日大雾弥漫的山头上,只有早晨日出时有十五到三十分钟的大好晴天,这是多么难得的时间呀!于是他们在天未亮以前就作好一切战斗准备,守候在测站旁,当天气稍微转晴,就一秒也不耽误地开始投入紧张的观测。青年观测员谈英武为了抢时间,争分秒,和周永灿在一座海拔二千七百米的大山头上坚守了四天三夜。晚上下着小雨,他们穿着仅有的一件雨衣,冒雨露宿,并且常常遇到野兽的袭击。就这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抓紧观测,直到完成任务才下山。经过几天的苦战,他们终于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马鞍山峰,完成了勘测任务。最后证实这条线路比别的线路使引水线路缩短二百五十公里,隧洞缩短四公里,仅勘测工作就给国家节省了二万一千多元,可节约的工程费用更是可观了。
蜂子河又遇险
在蜂子河这段工作更是一个曲折的斗争。蜂子河两岸悬崖陡壁,水势汹涌。当地老乡说:“蜂子河水浪花翻,神人见了心胆寒,入水如到阎王殿,死后尸体也难见”。还说:“只是在两年以前,森林勘测队曾经进去一趟,现在小桥全没有了,你们根本进不去”。但是,如果不设法进去突击勘测,雨季到来将会带来更大困难。党小组立即分析了形势,最后决定坚决前进,并向大家提出搭桥前进,党委杨天通和团支书司云程带头下水,站到齐腰的急流中搭桥。经过全组三天奋战,搭桥十多座,前进二十多里,胜利地进入沟内。可是,无情的山洪在进沟的第二天早上把全部桥冲垮了,卡断了后路,他们所带的粮食,只能勉强维持两天,外面送不进来,里面也出不去。怎么办呢?有的同志主张组织打猎小组,火烧野兽充饥。党小组根据上级的指示提出,不准随便开枪,因为大家不是猎人,摸不透野兽的脾气,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唯一的办法是组织运粮组冲出沟去,为了保证安全,决定用绳子栓住腰冲过水去,边运粮、边搭桥。大家纷纷要求打先锋。地质干部杜世德和团员张荧在急流中被冲倒了,爬起来又前进。经过这样顽强的奋战,他们和民工一起很快地把桥修建起来了,粮食也运到了。可是,困难并没有结束。为了抢晴天,争时间,他们住在山顶测站旁边,几个人一块油布,或穿着雨衣,围着火堆,背靠背地度过了黑夜。真是过着:“大地为床天为房,黎明肩背披上霜,火烤胸前热,风吹背后凉。”不仅这样,有些山上缺水,如白玉华等六人在山头上四、五天没有喝到一口水,嘴都干裂了口,带的干馍也吃不下去。大家就提出,少说话、不吸烟、赶早干,并互相鼓励说:“我们这里像上甘岭,志愿军能战斗,我们就不能工作吗?”就这样苦战了五天五夜,完成了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没有忘记娱乐和学习。如在奶头山等天气时,大家把一张报纸翻来复去,看了又看,读的连一个字也没有剩下。
在勘测过程中,第六小组的队员们遭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们曾被狗熊包围过,曾走过两百多里没有人烟的峡谷,翻山越岭,爬绳攀树,一两天吃不上饭是常事。可是他们想出了种种办法克服困难,战胜自然,完成了任务。正像他们经常说的:“困难只能吓倒胆小鬼,吓不倒我们勘测英雄汉”。他们写的诗歌正表达了这种豪迈心情:
自古长江向东流,从今叫它掉转头;江南水多江北少,黄土沙漠水如油。工业农业都用水,无水不能大丰收。如今要把江水调,塞外寒冬变春秋。通航能走万吨船,改变西北大自然。工业农业大丰产,西北变成米粮川。
祖先未曾这样想,世界无人这样干;如今我们来完成,要叫江水听使唤。这些成绩归于党,我们大家比贡献。
正是由于他们这种冲天的革命干劲和饱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终于胜利地提前在8月份完成了全年任务,为实现南水北调的伟大理想搜集到了宝贵的资料。


第12版()
专栏:

敬老人 扶病残
——记武汉市社会福利院的事迹
湖北省武汉市社会福利院是一个社会保障性的福利事业单位,收容社会上无依无靠的老人、盲人、肢体残废者和家属无法照顾的精神病人。现在全院共有一千六百五十六人。这些人大都是在旧社会遭受着反动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当他们因年老或病残丧失了劳动能力以后,就陷入了流浪、乞讨的悲惨境地。他们有的曾被收容到伪汉口安老所。这个机构虽然挂着一块慈善的招牌,实质上却是反动派欺骗人民,装饰门面的工具,内里是一团黑暗,被收容的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挨打受骂,满身是疥疮和虱子。
武汉解放以后,这些人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人民政府把他们收容起来,供给生活费用。现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每个残老人员每年的衣、食、医药、学习、文化娱乐等开支全由国家供给。为了改善残老的居住条件,历年来,国家先后拨款修建了三十栋房屋,全院面积扩大到九万平方米。残老人员的宿舍里,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有着整洁的家具和被褥。夫妻同在院内的,另给分配房间。院内环境经过历年绿化,绿树已经成荫,鲜花四时不断,便于残老人员散步休息。院里的厨房,根据残老人员对营养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口味,供应多种多样的饭菜,做到了饭有软有硬,菜有咸有淡。院里有中医、西医和针灸各科,中药有专人代煎,按时送服。对较重的病人,设有八十六张病床,必要时还可送到医院治疗。全院有一个可容千人的俱乐部和一个一百多人的业余文工团,经常演出京、汉、楚剧,每月还放映一至二次电影;各分院也都设有文娱室,备有图书、画报、象棋、扑克和各种乐器。广播室有专门广播员,每天定时播送国内外新闻和各种优美的戏曲和音乐。院里的生活服务部设有理发室、浴室、缝纫室、信箱和日用百货、食品小卖部,残老人员不出院门,可以买到一切生活必需品。对于青、壮年残废,院里因人制宜地组织他们参加了多种多样的生产,如盲人编织箢箕、藤器,缺脚的打草绳、纳鞋底,下肢瘫痪的剪贴邮票画等,培养了他们的生产技能。对精神病人实行了“劳动、文娱、医疗”三结合的治疗方法,诱导病人参加广播操、打球、唱歌、跳舞等文娱活动和糊火柴盒的轻微劳动,使他们的精神有所寄托,避免了胡思乱想,增进了食欲和睡眠,再加以中、西医积极配合进行治疗,因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今年1至9月重点治疗的一百二十八人中,已治愈五十七人,基本好转的四十六人,超过了前三年治愈及好转人数的总和。
8月间,党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发出了“反右倾、鼓干劲,厉行增产节约”的伟大号召,更有力地推动了福利院工作的继续跃进。全体干部和服务员为了进一步改善残老人员的生活,扩大了蔬菜种植面积近一倍,养猪头数增加了二倍。夏天,院里新辟了“夜花园”,供残老人员饮茶乘凉。干部和服务员对残老人员的服务态度更好了,八个共青团员中,就有五人被评为先进标兵,团支部也被评为先进支部。
现在,全院的残老人员都是衣着整洁,精神饱满,心情舒畅,身体健康,一点也看不出入院前流浪生活的悲惨痕迹。
武汉市社会福利院所以取得上述成绩,主要是在工作中抓住了以下四点:
第一,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做到了政治挂帅,使全院工作人员树立了为残老人员服务的观点,加强了事业心。
在1957年以前,有些工作人员不安心工作,认为干这一行“没出息”,服务态度也不够好,因此,尽管国家每年花了不少钱,为残老人员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但他们并不是都能感到满意。
1957年,伟大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教育了全院干部,各种个人主义打算和轻视残老人员的思想作风,受到了严格的批判。1958年大跃进中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民政会议,强调了社会福利工作的政治意义,大大鼓舞了全院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革命干劲,集体制订出“三好”(生活照顾好、清洁卫生好、安全护理好)“五勤”(手勤、脚勤、眼勤、耳勤、口勤)的服务公约,热烈响应了上级党政领导提出的“把残老当亲人”的号召,干部和服务员一道为残老人员铺床叠被,端茶送饭;给老人倒便壶,洗衣服,使服务工作实现了全面的跃进。在生活营养方面,为八十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病人专设营养灶;根据残老不同的身体和男女老少,变换被服的花色式样;对不能行动的残废者,院里举;晚会时,干部和服务员争着背他们去俱乐部;他们需要的日用物品,也一一送到手里。这些都使残老人员深受感动。老人们还集体讨论制订了“五好”(爱院如家好、清洁卫生好、学习文娱好、团结互助好、轻微劳动好)公约,争取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党对他们的关怀,现已出现了不少的“五好”老人。
第二,调整组织机构,实行分类教养,贯彻了党的社会福利工作方针。
全院在去年大跃进中,按照老人、盲人、青壮年残废和精神病人四种类型,分别设院进行安置,并根据各类人员的不同特点,对养老院的老人明确了以养为主,对青年盲人和青壮年残废则积极组织各种适合他们身体条件的生产,培养他们逐步达到自食其力。有不少的老人自觉地要求参加生产劳动,为了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让他们自由参加,他们可以随自己的兴趣在宿舍里搞一些轻微劳动,累了可以自由休息,生产收益全部作为他们的零用金或用于改善生活。
第三,运用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实行民主管理。
福利院在残老人员的思想觉悟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建立了群众性的生活管理委员会,在院的党政领导下,组织有管理伙食、学习、卫生、安全、节约、文娱等工作委员会,进行各种工作。干部按业务分工,分别参加辅导。如在卫生方面,委员会发动群众制订了爱国卫生公约,经常组织检查评比,保证了卫生工作经常化,使福利院连续被评为区和市的卫生先进单位。在文娱方面,委员会把全院擅长和爱好文娱活动的积极分子组织起来,担负起全院俱乐部、图书室、文娱室的工作,平时还出版壁报、黑板报,自编自演各种曲艺节目。
第四,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对精神病人实行开放管理。过去,福利院的干部一般都认为精神病难于治好,而福利院又缺乏医疗条件,只能管理,不能治疗。上级领导多次来院进行启发动员,院里还组织干部、服务员开展了鸣放辩论和到沙市精神病院等先进单位参观学习,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接着,又由部分干部和服务员在院里进行了重点试验,有的服务员一个人和九个病人交上了朋友。事实帮助大家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全面开展了开放病室和精神病人交朋友的工作,为实行“劳动、文娱、医疗”三结合的治疗方法创造了条件,使不少病人病情迅速好转。
(附图片)
在敬老院里 王伟作


第12版()
专栏:

干劲压海浪 鱼鲜庆丰收
——记上海二六七、二六八号一对丰产渔轮
渔轮267号和268号是一对姊妹渔轮。这两艘船的渔捞工人,为了超额完成今年的国家鱼产计划,让人民能吃到更多的鲜鱼,给食品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他们肩并肩地日夜战斗在辽阔的海洋上。从今年1月到9月,他们共捕鱼一千五百多吨,产量比去年全年增长33.76%,并且在8月28日上午九点钟就跨进了1960年的大门,创造了全国同马力渔轮和各种渔轮平均产量的最高记录。
摸捕鱼规律
叫鱼儿进网
大海的自然环境随时都在变化。捕鱼工人有句老话:“船是动的,水是流的,鱼是游的”。但是渔轮267、268号船员们却说:“我们人是活的呀!”只要人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能更好地掌握与运用客观规律,创造出更大的成绩。
在大干8、9两个月的时候,党的号召像一声春雷一样,激起了267、268号船员更大的干劲。8月中旬,渔轮267、268号机器突然发生故障,计划要六天才能修好。时间就是鱼啊!这样的速度太慢了!两渔轮的全体船员立即投入这一场检修机器争夺时间的战斗里。
渔轮提前四天修好了!但是,他们出海还是晚了两天,早出两天的渔轮已经比他们多捕了三万六千多斤。
“我们要急起直追,稳扎稳打”,大家信心百倍地赶到渔场。船长几乎每小时都在研究着渔轮在各渔场的分布和生产的情况,作着全面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他们考虑到前几天在南方渔场上出现过一网捕获八千斤的大网头,因此其他渔轮南下了。267、268号渔轮所在的北方渔场平均一网捕获二千四百斤到三千二百斤,那么究竟在哪里好呢?是去南方渔场还是原地不动?最后他们综合了渔场、鱼苗、潮水和一切主客观情况,一切说明还是北方渔场更为有利,他们做出最后决定:“抓紧时机,掌握渔场中心,原地坚持均衡生产。”这一对渔轮在原地坚持下来,虽然他们迟出海,共只作业九天,结果捕获了十二万六千多斤,成为8月中旬这一航海队的产量最高的单位。红旗第八次在267、268号渔轮桅顶上飘扬。
团结友爱 舍己为人
267、268号姊妹轮,能在大海中战胜各种难以置信的困难,是因为他们是一个巨浪打不散、狂风吹不乱的坚强集体。这两艘渔轮的全体船员在“一切为了多捕鱼”的思想指导下,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他们之间已经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渔轮267、268号上至船长下到炊事员,他们之间互相体贴关怀,把渔船变成一个亲密无间的大家庭。这是在7月份的一天中午,起网了,船员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把网里的鱼倒在甲板上,一条一百多斤重的大虎鱼,还在乱蹦乱跳。忽然“卜”的一下,这大虎鱼的尾巴打在盛信友的大腿上,鱼尾上长长的硬鳍刺进皮肤两寸深,鳍上布满了像麦芒一样的倒刺,越拔越往肉里钻,而且还有毒液。盛信友咬紧牙关狠命地把刺拔出来,一阵剧痛使他昏了过去。正在吊网的船员戴方清立刻猛冲过去,俯侧身体,用嘴对准盛信友的伤口,把毒液吸了出来,戴方清对自己可能沾上毒液而中毒这一点,想也没想,其他船员也赶快拿来了火油,浇在盛信友的伤口上,以防止腐烂。后来盛信友醒来了,他仍旧坚持工作,谁也不能把他劝下轮去休息,他说:“我下去了,甲板上少了一个人,同志们的工作就加重了。”
这种忘我劳动、友爱互助的事迹,在他们海上比比皆是。如甲板上的船员到机舱帮助修理机器,轮机人员上甲板帮助拣鱼、装箱,都是常有的事。炊事员李作仁,平时就关心大家的生活,在船员生病的时候,更是问寒问暖,递茶倒水,千方百计地做出可口的饭菜给病员吃。他们说:“只要我们全船一条心,海水也会变黄金。”
渔轮267、268号不仅各自把自己的船员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而且两只船之间共同协作,团结友爱。作业时,他们轮流放网,但有时两条船捕起的鱼多少不一样,这时捕得少的船就主动多下网,让捕鱼多的船有较长的时间拣鱼装箱,下冰舱。初春的一天,268渔轮的鱼网因为触到海底障碍物,破损很大,可是又没有修补的备网。这时267号渔轮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剩下的最后一片备网给了268号。
渔轮267、268号还发扬了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精神。4月的一天下午,海上刮起了十级以上的大风,267、268号轮正在返航。在这样大风里,任何一个冲击的巨浪都是一种严重的危险。但是,当时267、268两轮的船员们想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考虑到海上还有一些木帆船,在这样的时刻,应当帮助他们。
当渔轮航行在茶山北面的时候,他们突然看到一个闪闪忽忽的白点,他们知道这是木帆船求救的信号。老船长毫不犹豫地下了抢救的命令。渔轮在惊涛骇浪的海面上飞速地和遇难船接近。一只断了桅的木帆船看得越来越清楚了。木帆船上的十六个人,个个都是衣服湿淋淋的,船舵被风浪击碎了,船已经失去了抵抗风浪的能力。渔轮把这些人一个个都接上自己的船,船员们立即把温暖的床,让给遇难的渔民,又烧饭给他们吃。渔民们满怀感激,半天讲不出话来。
生活充满战斗的欢乐气息
出海捕鱼,工作是紧张的,生活也是艰苦的,这与人们在陆地上的生活不一样;在海上,吃饭、睡眠都不能按时、按顿、按常规进行。
虽然生活艰苦,可是他们总是高高兴兴地战斗着,生活着。为什么这些人会有那么充沛的干劲和勇气呢?他们常说:为了给人民带来幸福,为了让人民能够吃到更多的鱼,什么困难都不怕。
战斗很紧张,生活很艰苦,可是他们的学习组织得很正常。这两条船上的二十七个正式船员,有二十六人订了“支部生活”,每条船都订有“解放日报”、“青年报”、“红旗”和“解放”杂志。船上百分之百的人参加了文化、技术学习,他们互教互学,文化高的教文化低的,在技术上有经验的老船员是新船员的教师。
稍为空闲的时候,大家聚在甲板上,生动活泼的文娱生活展开了,有的拉胡琴、有的吹笛,有的唱歌,生活真是过得又紧张,又愉快,又丰富,又充实。
建国十周年的伟大节日到来了,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里,餐桌上盛放着丰美的鱼肴,当人们在欢庆节日的时候,267、268号两渔轮的全体船员仍旧战斗在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上。267、268号渔轮的船员们,由于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他们英勇顽强,不怕困难,以充沛的革命干劲,乘风破浪,树起了碧海上的一面红旗。


第12版()
专栏:

老天不帮忙 海盐也丰收
介绍辽宁复州湾白家口制盐场的事迹
白家口制盐场是辽宁复州湾八个盐场中的先进盐场,今年原盐产量提前三个月零四天超额完成全年计划,比去年同期产量增长24.8%;盐的质量也比去年有很大提高,一等盐在总产量中占80%,二等盐降至20%,完全消灭了三等盐。没有发生任何人身事故和责任事故,劳动生产率比去年提高了41.75%,成本比去年降低34.28%。今年上半年,白家口制盐场被评为旅大市轻工业系统中的红旗单位。
白家口制盐场今年海盐生产丰收,是不是老天爷帮了忙呢?不是的。今年1至9月比去年同时期多下了十二次雨,雨量加多了六十二公厘。这对制盐生产是不利的,加上今年的劳动力、工具都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要取得丰收,在保守主义者看来,完全是不可想像的。然而事实上,今年取得了比大跃进的1958年更大的丰收。原因何在呢?
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这是白家口制盐场取得巨大胜利的决定因素。去冬今春,白家口党总支贯彻执行以卤为纲的方针,1、2月份连续发动了四次为卤而战的战役,为今年推行长期结晶准备好雄厚的卤源。当时,有保守思想的人看到去冬干了二百多个贮水池就泄了气,有的认为“没有万顷田难打万担粮”,意思是要多制卤不如多灌几个池子,不赞成冬季打冰采咸和深水制卤的办法。党总支就在制卤多、浓度高的第一生产组召开了现场会议,用事实教育了群众,批判了畏难情绪,把打冰采咸的群众运动推向高潮。在严寒的天气里,职工们穿上冰鞋,手持铁锹,破冰三十五万平方米。第九生产组,仅用两天时间就挖了一条二百米长的引水沟,有的工人,那怕是在半夜,一听到起风就下滩制卤。到1月20日就制出二十万立方米的卤水。2月中旬贯彻党委大破卤水关的指示,开始了“卤水级级加量,步步提高”的竞赛,到2月末完成制卤计划90%,卤量比去年增加了77.65%。4月中旬再次召开制卤比武大会,全体职工大擂战鼓,乘胜直追,到4月20日,各级卤水综合贮量达八十万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三倍半。过去生产旺季经常发生缺卤现象,可是,今年5、6月比去年的贮卤量增加了160%。
7、8月雨水频繁,有人又表现了畏难情绪,党总支及时召开了扩大会议,分析情况,采取措施,作出决议,发动职工在更大困难面前,鼓起更大干劲。接着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贯彻了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精神,反右倾、鼓干劲,生产上立即出现了一个轰轰烈烈的高潮。截至9月末,已产原盐十六万二千多吨,比去年同期提高26%,养卤三十七万立方米,比去年同期提高198.3%,工人修滩工效比去年提高25.1%。
右倾思想受到批判,群众运动越来越高涨,群众的干劲越来越大。九个月来先后召开七十一次现场会议,四十多次经验介绍会,十一次比武大会,竞赛运动一日高一日。
技术革新是白家口制盐场大搞群众运动的主要内容。1958年大跃进以来,广大职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了敢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白家口制盐场面大,工人少,设备不足,另方面,职工干劲大,气候条件比较好。1958年春晒期间,复州湾盐场党委决定推行长期结晶的先进操作方法,就在白家口进行试点。经过一百多天试验结果,证明产量可以提高30%,质量完全达到一等盐的标准。
长期结晶是制盐工作中的一项革命性的措施。过去海盐结晶操作,是墨守陈规地执行着三天一扒,两天一刮,遇雨就扒,一阴就刮的传统习惯。1958年推行长期结晶的结果,证明了这是一种先进的操作方法,同时又节省劳动力,又省电力。但是在开始推行这项操作方法的时候,有保守思想的人抱着怀疑态度,说:“如果要实行这个办法,除非盐场上加上个盖,否则是梦想。”经过现场会议,辩论会,虽然大部分职工拥护这个新的措施,可是还有少数人认为长期结晶是“冒险,要碰大运”。为了巩固职工的信心,书记亲自挂帅,加强了现场指导和思想教育。1959年上半年,生产情况再一次证明长期结晶不仅可以实行,而且效果很好。据统计,每公顷产量为一百二十四点一吨,比去年同期的九十四点五吨提高31.32%。白家口成为复州湾八个盐场中完成计划最高的单位。
实行长期结晶,大大改变了部分群众中存在的靠天吃饭的观念,人们亲眼看到长期结晶产量质量都有提高。一般人对质量提高没有怀疑,但在产量方面却一直认为下雨扒盐总比不扒保险,池里的盐扒起来才算数。可是事实上,以复州湾全场来说,实行长期结晶比遇雨就扒的结晶池的产量多三吨,从结晶面积的单位产量来看,扒一次比扒三次的每公亩产量提高29.95%。长期结晶也缩小了高产低产的差额,今年各小组完成计划最好的为110%,最低也完成计划80%以上。今年3至4月平均扒盐二点二次,5月份平均扒了三点三次,从3月到5月比未实行长期结晶时少扒四至五次盐,这就基本上改变了三天一扒,两天一刮的老习惯。6月份因气候反常,又采取了不定扒的办法,保证了雨季不受损失。由于扒盐次数少,大大节约了劳动力,4至5月少扒五次共计节约三千一百五十个劳动日。工人们亲身体会到长期结晶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的好处,他们说:“过去下雨往外跑,现在下雨往家跑,只要雨前蒙好卤,雨后搬了水就行了,免去历来两次三番重灌的忙乱。实在是想不到的好事。”实行长期结晶的同时,留水深度增加到五公分以上,过去认为晒水不如晒池板的错误观念进一步得到纠正。盐工们为歌颂长期结晶写了不少诗句:有的写道:“长期结晶好,盐产得真不少;长期结晶好,质量大提高;长期结晶好,省工又省料。”这一项革命性的技术革新进一步激发了职工群众的创造性,为进一步改变盐场面貌开辟了道路。
在白家口盐场上,过去用来扒盐的大耗,现在已为绳索牵引扒盐机所代替。
所有这些技术革新,都是在去年出现的,在今年继续跃进中又有所提高。职工们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正在为实现半机械化继续努力。


第12版()
专栏:

天气预报越来越准
——记山西省晋北气象台改革天气预报方法
创造专区台预报方法
山西省晋北气象台经过半年多的试验,创造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专区台预报方法。
以往,晋北气象台只是沿用大台的天气图预报方法,因此不能做本专区的分县分片区域预报。这远远跟不上大跃进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他们对预报方法进行了改革,在采用大台大型天气分析预报广播的基础上,以小天气图为中心,实行了“多种经营,精耕细作,有机联系,综合运用”的新的分析预报方法。
晋北气象台实行这种新的分析预报方法,最大的好处是提高了预报准确率,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今年5到7月,平均全区二十四小时区域预报准确率达到86.7%,降水区域预报准确率达到71.1%。这和分县分片预报前的2到4月的区域预报准确率比较,二十四小时预报提高了8%,降水预报提高了12.2%。由于在预报之先需要了解全专区各气象(候)站天气实况和倾听各站观测员的意见,这就等于和全区各站进行了天气会商,在预报方法上走了群众路线。这不仅提高了区域预报准确率,也直接指导和促使了各气象(候)站补充预报准确率的提高。仅据十一个气象(候)站的统计,分县分片预报广播后的5、6月,全专区各气象(候)站补充预报平均准确率就比分县分片预报前1到4月的平均准确率提高32.7%。
由于分县分片预报比过去准确、及时、细致、具体,因此天气预报在全区农业生产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如今年全专区二百万亩春小麦适时提早播种,使成熟期躲过了高温,避免了烂根,获得了空前大丰收,这就和天气预报有很大关系。在大战马铃薯晚疫病期间,由于气象台提供了及时准确的预报,地委采取了有力措施,基本上控制了病害蔓延,全区二百五十八万亩马铃薯受灾面积只有5%,比去年减少11.1%。在配合防治虫害方面,也由于气象台及时提供了比较准确的预报,地委及时采取措施,使得粘虫和幼蝗刚一露头,就一举歼灭净尽。此外,对田间管理、雨前施肥、利用洪水灌溉、防汛、航测以及粮食部门晒粮食等方面,也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这种新的分析预报方法实行以后,节省了近一半的人力,并且减轻了预报员的劳动强度。
一心提高预报准确率
晋北气象台进行专台预报方法的改革,是从去年反右派运动以后就开始酝酿了的。反右派运动提高了气象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生产大跃进又促进了大家的思想大解放。过去,由于采用旧的预报方法,预报准确率不高,预报员都感到苦恼。从1958年桂林全国气象会议提出“以生产服务为纲,以农业服务为重点”的方针以后,他们加强了为生产服务的观点和群众观点。最主要的是气象工作人员思想觉悟提高了,干劲大了,都一心想改变预报准确率不高的局面。为了配合全区大战马铃薯晚疫病和早霜冻害,他们曾经先后派出流动气象台到现场服务。结果是:流动台人少图少,却比人多图多的专台预报得准。它除了在配合农业生产上起了显著作用以外,并摸索到了一些如何提高预报准确率的初步经验。这就是专区台新的预报工作方法的萌芽。中央气象局领导同志到这个台视察工作,又作了具体指示,从今年3月份,在中央和省气象局直接帮助下,他们正式开始了试验改革工作。改革后的这种新的分析预报方法,比较合理地发挥了大中小天气图的配合作用。它是在大台的分析预报的基础上,初步做到了大范围环流形势演变和本区局地具体天气结合,改变了单凭天气图考虑预报的思想方法,开扩了眼界,做到了经常观天象、物象与天气图的分析相结合;能够初步掌握全区天气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基本上做到了历史资料统计图表和当前天气实况相结合;经常与老农会商天气,收集农谚,仔细验证,吸取其精华,从而做到群众经验和科学分析相结合;综合利用各种图表资料和实况,参考各县站的补充预报,从点到面,又从面到点,初步做到了区域预报和单站预报相结合。
人人参加改革
在试验改革过程中,曾经碰到了许多困难和各种各样的抵触思想。如有人认为小天气图上东西少,不系统,分析不出问题,因而对它发生怀疑,不愿使用它;对结合运用土法预报,有的预报员觉得观天、看蚂蚁等似乎降低了身份,因而消极应付,等等。他们的改革试验工作,就是通过不断地向这些思想作斗争而最后获得胜利的。他们的主要经验是:领导亲自动手,走群众路线,大搞群众运动。号召全台总动员,人人献农谚,人人观天象、看物象,人人参加整理资料,人人做预报。同时发动群众开展鸣放辩论,批判了重大轻小、重洋轻土、墨守成规等右倾保守思想。台长、支部书记亲自带头用土法观天象、物象、参加天气会商,进行具体指导,并且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小天气图的优越性等。经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形成了人人都参加改革专区台预报工作的热潮。
晋北气象台的试验改革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他们认为仅是初步的,并且还存在着不少缺点。他们正在继续努力,把试验改革工作再深入一步。他们决心在现有基础上巩固提高,并且要千方百计地从各个方面向全国各兄弟气象台学习,以不断改进工作,做出更大成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