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
专栏:

群策群力学习技术提高技术
哈尔滨锅炉厂运用群众路线的办法掌握新技术
哈尔滨锅炉厂像全国各兄弟厂一样,两年来经历了一个伟大的实践。1958年,锅炉厂总产值为1957年的四点八倍,1959年1至9月份的总产值为去年同期的一点七倍。特别是在学习和贯彻了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和省市委扩大会议的精神以后,检查和批判了少数干部中的右倾保守思想,全厂职工受到了极大鼓舞,大战8、9两个月,提前一百天完成了今年的锅炉生产任务,提前三年零一百天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即1962年工厂承担的电站锅炉指标任务。这个厂两年来共生产了二百一十八种发展国民经济迫切需要的新产品,如锅炉、高中压化工容器、石油设备等,支援了全国十八个省两个自治区的电力、化学和石油工业的建设,也开始为兄弟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技术装备,并独立设计了系列化的中压锅炉,技术力量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已由仿造开始走上了独立设计制造的新阶段。
哈尔滨锅炉厂所以能够这样迅速地掌握了新技术,主要是由于他们采取走群众路线的办法,发动大家虚心学习,大胆创造,积极推广先进经验。
锅炉是单个小批生产的产品,特点是体积大零件多,技术复杂,生产周期长,质量要求绝对可靠的大型连动机组。当这个厂还在1955年大规模进行基本建设时期,工厂党委就考虑到在工厂建成后,紧迫的任务是如何迅速地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多快好省地生产锅炉。为了尽快地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整个试生产过程中,发动群众虚心地学习苏联的经验,并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编制了一百四十六项关键工艺,以讲课方式对全厂职工反复地进行了半年多的大练兵。因此,只用四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电渣焊接技术,在开工生产一年多的时间内就全部掌握了中压锅炉的制造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试制成功了高温高压锅炉,从数量上品种上都突破了设计指标(设计规定只生产中压锅炉)。
经过生产的实践,他们对国外供应的技术资料已经由“照猫画虎”的仿造逐步进入到“融会贯通”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推陈出新”独立设计的阶段。例如,我国煤质好,东西南北气候差别大,目前高级合金钢材还比较少。他们就重新设计了每小时蒸发量七十五吨的中压锅炉。这台锅炉节省了各种钢材约五十吨,全部不用合金钢。经过试行运转,证明产品质量完全合格。通过这台七十五吨锅炉设计的锻炼,他们又进一步设计了蒸发量更大的中压锅炉和高压锅炉。
这些锅炉是用三结合的方法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共同设计的。设计人员带总图下车间,向工人认真地进行了技术交底,解释设计结构,技术人员同时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结构改进和零件设计。这样,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设计制造了一台二百八十吨的中压锅炉。在这一群众运动中,工人根据切身的体验,对设计提出了修改意见,改进了旋风分离器的结构,纠正了水冷壁设计结构上的缺点;技术人员也帮助工人提高了技术知识,逐步地改变了工人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大大地鼓舞了职工群众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热情,改善了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关系。三结合的工作队是技术工作中大搞群众运动进行技术革新的好办法。领导干部及时提出生产关键,给与技术革新者以思想上、物质上的帮助,而工人和技术人员相互学习共同讨论,能够发挥“相得益彰”的效果。这个厂许多焊接工作的难题都是运用这个方法解决的。
哈尔滨锅炉厂除了自己创造的新的先进经验外,还大力推广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今年以来,他们共推广了三百六十七项国内外、厂内外的先进经验,在生产上都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如向全厂电焊工推广了梁彦德的无焊条头焊接法以后,节约了大量焊条;推广了第一工具厂的推转刀以后,解决了管板孔加工不光的关键。哈尔滨锅炉厂的经验证明,采取大宣传、大表演、组织参观座谈是推广先进经验的一种好方法。今年上半年这个厂用三结合的办法,先后组织了八个参观团到上海、大连等地去参观学习,还通过访问用户和召开电站安装运转人员座谈,征求他们对产品的意见,对改进产品质量也都收到了良好效果。在厂内,他们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技术表演,如梁彦德先进经验技术表演,有七百多人参加,他的先进焊接法很快就推广到全厂。铸工车间在哈尔滨市工业生产先进经验观摩团来厂观摩指导后,举行了一次技术表演会,工人的技术水平大为提高,废品率从原来20%降低到7%到8%。另外,他们还专门出版了报道技术革新和推广先进经验的“消息快报”、“技术译丛”、“技术通报”等刊物,及时地报道工厂内外和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地提高了职工的技术水平。
为了使先进经验在生产中扎根,他们把推广先进经验的工作作为工厂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一项就鉴定一项、巩固一项。把需要推广的先进经验和需要掌握的新技术中的重大项目,列入工厂技术组织措施计划中去,作为工厂统一掌握计划中的一部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来实现它。属于工艺方面的革新,他们就用修改工艺规程的方法来巩固它;属于工具设备方面的,就列入工艺装备中;属于设计方面的,就用修改图纸来巩固它。不属于这些范围内,如“套裁下料”等,就用书面总结的办法,作出决议去巩固它。这样就切实地做到了“开一朵花结一个果”,“事事有交待,件件有着落”。
现在,哈尔滨锅炉厂正在提前三年零一百天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和提前一百天完成全年锅炉生产任务的基础上,力争提前一个月完成今年第四季度新的增产节约计划,同时组织力量为1960年的大跃进展开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附图片)
哈尔滨锅炉厂红旗小组——梁彦德小组正在进行焊接工作。 新华社记者 宗白易摄


第11版()
专栏:

从家务劳动到社会劳动
介绍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职工家属工作
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职工家属,在1958年全民大跃进以来,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意气风发,干劲冲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支援生产 参加生产
几年来,这个厂坚持了职工和家属一齐发动的方针,把职工家属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家属群众中宣传党的政策和决议,教育家属自觉地遵守和执行。在一定时期内,工会对家属工作也像其他方面的工作一样提出要求,制定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在宣传总路线和增产节约运动中,他们组织成工作组向家属积极分子和家属群众进行教育,把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地贯彻到家属群众中去。
这个厂的家属工作是围绕工厂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为生产服务,因而取得了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如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号召家属节约水、电;组织家属互助,保证职工按时出勤,在建筑宿舍时,家属开展拣砖献宝运动,为工厂拣砖二十八万块。在去年工业“抗旱”运动中,家属们一齐动手,在一个多月中,就搜集了废钢铁二百二十三吨,木柴一万二千二百斤,各种五金十一吨,耐火砖一千吨。
在大跃进的1958年,这个厂的广大职工家属纷纷走出家庭,积极参加了各项社会劳动。全体家属在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了实干、巧干的精神,自己动手收集大量的废料,在党的支持和车间老工人的帮助下,办起了水泥、小五金、钉子、缝纫、铸造等九个工厂。全厂参加社会劳动的家属占家属总数的80%。今年以来,在大搞群众运动、大闹技术革新中,她们掀起了高产优质的红旗竞赛,在三十五种产品中为国家节约九十七万七千元财富,有力地支援了全厂提前完成第三季度的生产任务。这支新的劳动大军,经过党的培养和一年来的生产锻炼,仅二十二车间就涌现出三十七名先进生产者和红旗手。轴承车间于素琴,每天完成三百个产品的任务,超过了普通男工生产二百个产品的指标。
“五好”
通过各项政治运动,这个厂在职工家属中树立了劳动光荣、爱厂如家的思想,开展了“五好”工作。这“五好”是:
一、勤劳节俭,过好日子。在职工家属中大部分是会过日子的,但也有少数家属对勤俭节约认识不清,生活开支没有计划。厂里帮助家属委员会,用算细账、对比、组织家属收听广播、读报、召开经验交流会、展览会等形式,反复向家属进行了勤俭持家的教育。1958年以来,他们召开了节约粮食、棉花、节约家庭用具等五次展览会,六十五次经验交流会。经过这些教育,大大提高了家属的思想水平。家属们想出了很多节约粮食、布匹、煤炭的新办法。1958年大跃进以来,全厂出现二千四百名勤俭持家能手,全厂储蓄额达八十万元,受到银行的表扬。许多过去不会过日子的家属都学会了勤俭持家,精打细算,许多人家庭开支有了计划。
二、开展互助,保证职工按时出勤。厂党委根据职工绝大部分都是夫妇小家庭,遇到生病、生育困难很多的情况,号召家属发扬阶级友爱,开展互助。现在家属生孩子、有病,小组里都主动互相照顾,帮助请医生、做饭、买菜、洗衣服等。这种互助工作已经坚持了八年。现在的互助内容已经扩大到买米、买菜、做针线等方面。最近三年来,参加互助的家属达五千二百五十七人次,互助了一千一百四十天,从而保证职工按时上班,积极参加生产。
三、组织家属搞副业。今年种菜由去年的二百亩增加到三百多亩,80%的家属都参加了种菜,上半年仅春菜土豆、豆角等就收了三十多万斤。入秋以后,家属们又大力开展养猪、鸡、兔等副业生产。
为适应广大职工家属就业,还组织了小商品生产和生活服务站,开展了废物回收工作。
四、搞好卫生,保证职工身体健康。这个厂的家属卫生工作,随着家属工作的发展和职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了很大的进展。参加除四害运动,历年都受到了沈阳市和工厂的奖励,在日常生活中,她们也注意了饮食的调节和饭菜的卫生以及多样化,因而保证了职工的身体健康。各家属小组还建立了卫生检查制度。
五、建立团结和睦的新家庭。1958年全厂家庭不和的有八十三户,经过帮助教育,有七十四户建立了互相尊敬互相帮助的新的家庭关系。如家属孟淑琴过去经常和婆婆吵架,通过家属组织帮助转变以后,婆媳非常和睦。对于生活困难的家属,也作了适当照顾,减少了国家负担。现在有80%困难户,参加副业生产以后,再不用救济了。
自力更生办福利
几年来,这个厂的家属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建立了食堂、托儿所、幼儿园、互助组、服务站等福利设施,解决了家属的切身困难。1958年大跃进中,大家动手开办了一百九十四个托儿所(现已合并为六个大型托儿所、二十个托儿站),共收容了六千九百多名儿童入托。她们办的十五处食堂、七处服务站,基本上解决了家属参加社会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困难。在举办这些福利事业中,贯彻了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方针。


第11版()
专栏:

科学实践丰富了教学
——记北京大学黄昆教授
去年6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的一次跃进大会上,一百多个学生的代表倡议要迅速办起一个生产半导体器件的勤工俭学工厂。当时黄昆教授在主席台上,他觉得这是好事;可是他又想:在教师中没有一个人实实在在地懂得怎么做好一件半导体产品,更不要说办工厂,因而顾虑多端。教研组的几个年青教师递上条子到主席台表示支持,这使他有了勇气,在会上宣布了对学生倡议的热烈支持。开完会以后,深夜了,黄昆教授还和年青教师同学生热烈讨论,具体筹划。当时看来很大胆的这一尝试就这样开始了。在学校党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他们在很短期间就试制成功了最初的产品。现在,这个工厂已经发展成为有一百多个工人的厂,它不但成了师生经常参加劳动的场所,而且配合了教学,对于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实际知识有很重要的意义。
最初建立这个工厂时的另外一件事也给黄昆教授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时,学生发扬白手起家、敢想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到校外劳动,筹集资金。黄昆教授也去参加了挑土;第二天由于没有时间,他就让他爱人去参加劳动。因为这样支持了学生们的创举,学生们表示热情的欢迎。这也使黄昆教授深为感动,再一次体会到师生间的相互支持、鼓舞的重要意义。
这个工厂初步建成,在物理系党组织的领导下,他们开展了群众性的科学研究运动。师生近二百人,干劲冲天,夜以继日地、广泛地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完全改变了过去科学研究没有明确目的和实验室冷冷清清的面貌。过去被认为一般的实验都不能做好的学生,也突然成为一支生龙活虎般的科学队伍。这在师生们眼前展现了一幅以前不能设想的高速度发展科学事业的光辉前景。当时黄昆教授自己的热情、兴奋也不下于年青的学生们。他原来做的只是理论研究,连最普通的仪器都不会使用,所以他的任务主要是参加一般工作的领导。现在,他几次参加了学生们彻夜的实验工作,也帮助分析一些问题;他和学生既是互相学习,又是互相促进。在这一次运动中,师生们始终保持了饱满的热情,不仅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还锻炼了即将毕业的学生的工作能力,并且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以后,教师和学生们又一起大鸣大放,热情地讨论发展的蓝图,一起开展了进一步建厂的工作。在这一系列活动中,黄昆教授经常从年青人的饱满热情和冲天干劲中得到鼓舞,督促自己奋勇向前。他经常发觉自己许多观点片面和脱离群众的错误思想意识,但是由于他和群众在一道,既容易查觉,也比较容易得到克服。
今年,北京大学在去年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贯彻教育方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水平。这样,对教师们的工作也就要求更全面和深入细致。在这当中,黄昆教授体会到,师生的密切结合以及老教师正确地对待年青的新生力量依然是一个关键问题。
黄昆教授回想起,过去自己讲课,最高只是管管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地问问学习上有什么问题。由于学生是初学,往往还不能很准确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即使提出来,由于教师了解情况不深,也不会引起足够重视。那时候,他和学生的一般关系也很隔阂。他偶尔到了学生宿舍,觉得很生疏,不自在,学生也一样。可是,经过了去年的大跃进,他在学生房间里已经感到和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在、亲切。有不少学生已经像他熟悉的老朋友一样。这就使他今年所担任的半导体物理课有了完全不同的基础。又由于他对这课程的内容比较熟悉,因此更有可能在学生们复习时,比较经常地到学生们那里去。这就改变了过去那种一问一答、有问才答的情况,使他有可能和学生在一起,从学生们学习的角度,努力去发现问题,摸索办法。由于这样,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就自然地使他找到了同时出几套作用不同的题目的办法。过去,学生经常要求作阶段总结,而他摸不着头脑,认为讲课时已经把重点和系统都摆明了,再没有可讲的了。但是,当他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以后,自然地产生了以学生的难点为纲的系统总结办法。而且,这样的总结往往在和学生复习的深入接触中间就形成了,比起自己关门苦思备课所用时间少,并且受学生的欢迎。这一门课本来是学过各理论课的四年级学生所学的课程,这次是只学过普通物理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但是学习得更为深入,成绩更好。
学生和年青教师热情地投入群众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取得了以前不能设想的成果。但是由于他们的科学锻炼毕竟很少,理论知识也还不够,在要求比较高的工作上容易出毛病。今年随着科学研究迅速向前发展,要求的水平不断提高,这个问题也就愈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就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年青人的无知,怀疑年青人能不能搞科学。黄昆教授由于通过了实践的教育,坚持学校里的科学研究也必须走群众路线,肯定学生是一支极重要的力量,并且时刻考虑着如何使青年教师的科学水平迅速提高,如何使学生在实际的科学研究活动中能更快地提高水平,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黄昆教授说,他能够在思想觉悟上有一些提高,在工作上能起一些促进作用,完全应该归功于党的总路线。他决心以群英大会上的先进生产者们为榜样,鼓起更大的干劲,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第11版()
专栏:

王进玉——宁夏煤矿建井的红旗
王进玉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石炭井煤矿建井公司采煤组长。不论在井上或井下,不论在本地或调到外地,不论天气好或坏,不论工作难或易,也不论日班或夜班,王进玉和他小组的同志们,都干劲十足。他领导小组经常超额完成任务,没有发生过生产事故,因而不断地获得生产红旗。王进玉个人从来没有缺过勤,曾经先后九次被评为生产模范和先进生产者。
王进玉今年二十九岁,回族,是共产党员。他一家三辈子都是煤矿工人。他的祖父和父亲在煤矿上苦干了一辈子。王进玉十三岁起就下矿采煤,受着封建把头的残酷剥削,一天劳动十五、六个钟头,仍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他祖父累得吐血死去,父亲也被砸伤,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越过越苦。解放以后,他才翻了身,当了国家的主人。1952年民主改革的时候,党领导他和同伴们搬掉了万恶的把头,井下生产越来越安全,生活也越过越好,更使他对党和新社会增长了无比的热爱。正因为这样,在任何劳动中,王进玉都坚决听党的话,都非常积极。
大跃进的1958年,王进玉突出地表现了他的优秀品质。1958年自治区领导上决定在荒无人烟的山沟——石炭井,大力开发新矿区。这时候王进玉想,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站在困难的最前面,迎接困难,战胜困难,在困难中求得锻炼。他和小组同志响应了党的号召,担负了开发石炭井矿区的先头部队的任务。当时矿井没有开,又没有房子住,他们得靠山挖窑洞,上山打石片。这时少数同志认为:“我们是采煤的,打石片可不能干”。但是王进玉想:不打石片,井不能建,房子也不能盖。他说服组里的同志,鼓起干劲,立即开山劈岭,破岩取石,在第一个月就超额完成了计划。
不久,王进玉和他的伙伴们,遇到了大风砂季节。在野外干活,风刮得眼睛都睁不开。王进玉想,光苦干、猛干不行,还得巧干。于是他就根据每天九点以后刮大风的规律,向工区党支部提出提早上班、小风猛干、大风小干的办法。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党支部的支持和全组同志们的同意,随即决定每天四点上山,九点下山。起初这样干的时候,大家不习惯,他就以身作则,每天三点起床喊叫大家。就这样,他们避免了风砂的袭击,加快了建设速度,把每人每天平均采石两立方的工作量提高了三倍以上,成为全矿区打石片的红旗。这不仅保证了建筑砖拱、石拱、土坯拱的工房的需要,同时也保证了一对年产六十万吨的矿井“土法上马”所需要的片石。
今年5月,王进玉被调到石炭井水采煤窑,又遇到了新的困难。水窑的巷道长,煤层的硬度掌握不准,打眼放炮都有浪费。这时,党号召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中心的红旗竞赛运动。王进玉和小组的同志们积极钻研,很快就掌握了煤层的软硬情况,找到了三角打眼的方法,并把原来两个人打眼改为一个人捣眼。这样,不仅每天平均可以节约雷管三个、炸药十八节,爆破率还比原来提高50%,煤产量迅速提高。8月间,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号召反右倾、鼓干劲,提前完成生产任务,迎接建国十周年。他们小组更是个个干劲冲天,8月份超额50%完成了任务,9月份的产量又比8月份增长了50%。
王进玉小组十分注意培养新工人,对于新来的工人,他们从各方面给予热情的关怀。他们抓思想,抓生活,抓生产;遇有问题,及时解决。凡是分配到他们小组的新工人,个个都精神愉快,安心生产。他们指定专人帮助新工人,采取“一事一训”的办法,保证新工人很快掌握操作技术经验。在短短的半年中,他们小组培养了十四个小组长输送给新的工作面工作,有力地支援了矿区的生产。
王进玉小组也很注意生产安全。他们提倡“胆大心细”,并及时地向新工人讲解操作规程。他们还建立了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坚持井口会议。放炮的时候,一定站岗哨,放炮以后妥善清理顶板和处理瞎炮。因此,他们从没有发生过一次事故,长期保证了安全生产。


第11版()
专栏:

困难当中出英雄
——记上海锅炉厂李福祥的先进事迹
出席全国群英大会的上海代表李福祥,是上海锅炉厂金工车间工人,今年二十九岁,中共党员。从1955年李福祥在钻床上操作以来,提出了一百五十多项技术革新,其中二十多项重大的革新,汇集成一整套的钻工先进操作法,使原有的手工操作,可以用机械代替,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一倍到一百倍不等,人们热情地称他为“钻家”。今年,李福祥离开了多年操作的钻床,到生产比较落后的镗床去工作。他在六个半月的日子里,完成十六年零十个月的工作量,提前实现了他在年初提出的“一年干十六年活”的保证。
李福祥出身于雇农家庭。由于生活的逼迫,他在十二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到地主家去当长工,每天起早摸黑地割草放牛,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到了十七岁,父亲借了五石米的押金,把他从常州送到上海一家私营机器厂当学徒,在那里,他一天要干十四小时的活,还得挨打受气。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了。不久,李福祥进了上海锅炉厂(前浦江机器厂)。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厂里从原来修配电风扇等产品,到开始制造最小的锅炉——烧开水的“炮仗锅炉”、两吨和十吨的锅炉。在党的教育下,李福祥看清了祖国美好的前途,深深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革新、创造的欲望越来越高,干劲越来越足。
时间再紧也能有办法
1955年8月,厂里正在试制我国第一台四十吨的中压锅炉,作为全厂职工向国庆节的献礼。但是,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钻工是个最薄弱的环节,因为一台锅炉要钻二千五百多个眼子。按照加工工时计算,钻工和机床要增加三倍才能解决问题,否则只好延长完工日期。当时,厂里作了研究,决定把一部分任务外包给私营厂做。李福祥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马上找到领导,把这件事揽到自己身上来。他说:“时间再紧,也应该是有办法的。”他下定决心革新技术,加快钻床的转速。从此,李福祥整天在钻床旁边转。他的脸渐渐地瘦了,眼球里出现了红丝,但是试验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又一次新的试验开始了。李福祥求师访友回来以后,决定把钻床转速从每分钟三百五十转提高到七百一十转。试验结果,机床开动了,只见钻头飞快地旋转成一团白光,铁屑“嘶嘶”飞溅出来。用这样高的速度操作,人们过去还没有看见过,都团团围在机床旁边看李福祥的操作。突然,钻头冒起了一阵青烟,“啪”地折成两段。看的人“哇”地惊叫起来,以为机床发生了事故,李福祥头上也冒出黄豆般的大汗珠,呆呆地站在钻床旁边。
“我说不行就不行,要行,别人早把办法想出来了。”人群里有人低声议论着。
李福祥听了,一声没吭,换了把钻头,又试起来。但是,一霎眼又断了。李福祥还想试下去,旁边站着一位“好心”的材料员,伸手抓住他的臂膀说:“别再浪费国家的财产了!”李福祥低头看到两根折成四段的钻头放在地下,他眼眶里闪出了泪花,一下子蹲到地上,轻轻地自语道:“是呀,失败啦!……”
夜深了,李福祥还没有离开钻床。他重复地念着车间党支部书记刚才跟他说的话:“没有困难,怎会有创造!没有失败,怎会有成功!”念着,念着,一股热流在他身上流动着。他突然站了起来,慢慢地摆弄着机床,这时候,他发现钻床运转很正常,说明加快转速,对机床本身没有什么影响,关键却在钻头上。
“钻头为什么会折断呢?”李福祥追问着自己,并从地上拾起了折断的钻头,反反复复地看了又看。忽然,他的嘴角边透出一丝微笑,暗暗自语道:“毛病原来在这里:是铁屑磨擦钻头发热而断裂。”他马上动起脑筋来,心想:“要是把钻头多磨几道槽子,让铁屑从槽子里冒出来,那不是减少了钻头的磨擦吗?他连夜试了十几次,果然,钻头不但不断,生产效率提高了三倍以上,按照这个速度,不用添人、也不用添机床,还可以提前三天完成任务。这时,夜更深了,他才踏着轻快的脚步回家。走到半路,看见一个面摊,肚里也叽叽咕咕地叫了起来,他想起自己从中午到现在,仅仅吃过车间党支部书记送给的两个馒头。他连忙坐了下来,一下吃了三大碗面,弄得卖面的服务员看着他直发楞。
干别人不愿干的事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李福祥深深地体会到:困难像弹簧,你硬它就软,你软它就硬;困难决不能怕它,越怕越困难。李福祥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人家不敢干的事,他往往胸脯一拍,抢着去干;明明不是他管的事,他也会当做自己的事抢着去干。说来也怪,事情偏偏都照他想的那样,一件件依他管了,也一件件给他管好了。
1957年8月,李福祥提前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这时候,厂里正在试制二十吨的锅炉,距离装配出厂的日子只有十天了。新产品的零件“腰形法兰”,是个精密度要求很高的活,公差只允许是一根头发丝的三分之一粗细,光洁度要亮滑得像面镜子。原来规定这是由铣床加工的,但做出来的活总是不合规格;再转到其它机床上去试验,还是不成功。弄到后来,有些人都不愿加工这批棘手的产品,车间领导为了这件事,一连开了几次紧急调度会,也得不出结果。
李福祥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就急急忙忙去找车间主任:“主任,‘腰形法兰’加工的问题能解决吗?”车间主任看了他一眼,拍拍手上的图纸,摇了摇头。李福祥挺起胸脯说:“这批活让我来做吧!”“你?……这活你也有办法吗?”“我是党员,我有决心!”车间主任对他看了好一会,后来就拍了拍李福祥的臂膀,把图样交给了他。
李福祥主动要求加工“腰形法兰”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车间的工人们竖起了大拇指,夸奖李福祥是好样的。群众的支持,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增加了他克服困难的信心。唯有跟李福祥一个搭班的工人埋怨说:“领导上没要你做,你何必自找麻烦。你的年度计划已经提前完成,万一做了报废,岂不是前功尽弃,影响先进生产者的名誉。”李福祥说:“个人的荣誉事小,应该想到这个任务是关系大家的事。”当他拿着自己新改进的多角形铰刀加工第一个“腰形法兰”的时候,想到自己面前唯一的道路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钻床轰隆隆地响着,铰刀滴溜溜地转着;铁屑满天星地飞溅出来,发出一阵阵刺耳的叫声。四周鸦雀无声,人们屏着气,目不转睛地看着李福祥的一双手。一直等到“腰形法兰”从机床上拿下来,经过检验员检查,签字证明了零件合乎规格的时候,李福祥才离开人群,轻轻地吐口气,抹去满头的汗珠。
今年,随着全国各地的继续跃进,许多新建的工厂和人民公社需要用电,这就要求锅炉厂生产出更多的锅炉供给发电设备配套。2月份,厂里制造有六层楼高的二百八十吨中压锅炉,规定在3月初完成。其中主要零件之一——大螺丝的加工,成了“拦路虎”。这种螺丝有饭碗那么大,四个工人用手工围着攻螺丝,个个累得汗流浃背,两天才能加工好一只。李福祥看到这种情况,很着急,照这样干下去,十八只螺丝,要搞一个多月,将影响整台锅炉的按时装配出厂。成套的电站设备,缺了锅炉,就不能发出强大的电力,延缓了国家的经济建设。李福祥为了帮助攻螺丝的工人克服困难,决心用钻床代替手工加工螺丝。可是,钻床开动起来,“螺丝攻”总是把螺丝的“牙齿”崩坏。试验失败了。李福祥并没有灰心,他吸取了失败的教训,连夜赶制了一套夹具,装在钻床上,结果八小时就加工了四、五个螺丝,生产效率提高几十倍,质量比手工操作的还好。
李福祥就是这样在克服各种困难、不断革新技术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党的鼓励,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了困难,也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了革新技术的成就。近五年来,在他操作的钻床上,重大的技术革新就有二十多项,仅在钻头上就改进了九次,由改变钻头的形状、角度,到制成多面、多能钻头;从钻孔、攻螺丝两道工序改为一道完成;从钻工30%手工操作,发展到全部机械化,生产效率也一倍、十倍、五十倍、一百倍地提高。
迎接新的困难
今年2月,镗床成为全厂生产关键之一,零件加工经常不能按时供应装配的需要。当时,车间领导为了适应生产需要,决定把李福祥调去改行做镗工,并且要他带动所有镗工,共同前进。
这样的调动,对李福祥来说,并不是没有困难的。李福祥离开他多年操作的钻床,到镗床去操作,技术要从头学起,但是当他想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又是先进生产者的时候,感到责任重大,义不容辞,因此就毫不犹豫地服从了组织的调配。
今年春天,上海充满着一片生气蓬勃的继续跃进的景象。市委工业会议提出“一个人顶一个半人”的号召,深入人心。上海锅炉厂和全市许多工厂一样,掀起了热火朝天的“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竞赛。“一个人顶两个人”、“一年干八年活”、“一年干十五年活”的保证,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全厂。李福祥心里激动得久久不能平静。这时候,他初到镗床上操作,甚至连顺车、倒车都开不好。他心想:去年,自己在熟悉的钻床上操作,实现了三十多项技术革新,七个月的实际工作日完成了三年的工作量。今年,自己又新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开会、视察工作要占去一部分生产时间;况且,自己又刚从钻床调到镗床上来操作,怎么革新技术呢?车间党支部书记知道了李福祥的心事,就对他说:“虽然你的生产时间少,在镗床上又是新手,但是你有一颗对党的赤胆忠心,有十多年的操作经验,只要发扬你过去肯动脑筋、找窍门、不怕困难、勇于革新的精神,是一定能够赶上和超过竞赛对手的。”在党的鼓舞和支持下,李福祥提出了“一年干十六年”的保证,向竞赛对手们应战。他夜以继日地钻研技术。开始,他就像刚进厂的学徒那样,虚心地顽强地向老师傅学习。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迅速掌握了镗床的操作技术。他在镗床的操作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又搞起了革新。在镗床上加工零件毛坯的时候,镗了第一刀以后,就要调整刀具。用手工调整刀具,总是不够准确,镗的孔过大,就要报废,过小又要从新返工。一天的生产时间,调整刀具就占了一半左右。李福祥经过几天的日夜钻研,终于研究出用一种“偏心活络镗排”的工具,可以代替手工调整。他在应用“偏心活络镗排”加工牙齿箱的时候,生产时间一再压缩,从原来的二十四小时缩短到十三小时、六小时,最后到四小时二十分就完成了一个。李福祥新的创造,打破了镗床生产效率很难提高的迷信。镗床工人们学习了李福祥的经验,也大搞技术革新。半年多以来,镗床组的工人提出了一百多项技术革新建议,八、九两月,全组普遍超额完成了任务,出现了过去从没有过的满堂红局面。李福祥也提出了多刀多刃、高速膛孔等三十多项革新建议,使各种加工件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到六倍,并且月月超额完成任务。9月份,他以十二个工作日完成了全月的任务。10月份则以七个工作日完成了全月的任务。今年以来,他共提出了五十九项革新项目,节约工时三万四千多个,同时,到10月17日为止,以六个半月的生产时间,完成了十六年零十个月的工作量,提前实现了年初向党的保证。一向比较落后的镗床组,在李福祥的带动下,也一跃成为全厂的先进集体。
大家都好才是英雄
李福祥不单是自己苦钻苦干,还热情地传授技术,期望别人尽快地提高技术水平。近几年来,他先后应邀到杭州、济南、天津等地推广钻工先进操作法,帮助了四十多个工厂解决了生产关键,向六十多个钻工传授了先进技术。去年以来,他曾经向全国各地工厂送出了六十多份改革工具的草图和技术资料。有些地方,钻床工人向他学习技术的同时,提出了开展友谊竞赛的建议。安徽省合肥矿山机器厂的钻工陆顺荣,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们两人没有见过面,只靠通信联系进行竞赛。李福祥对于竞赛对手,只要是自己知道的,就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手。有一次,李福祥画了一个“活络夹具”的图样寄给他。不久,陆顺荣来信说,他根据李福祥的图样制成的“活络夹具”应用在生产上,效果很好。而李福祥所加工的产品太大,这件“活络夹具”却不适用。但是,李福祥还是很高兴,因为他的革新已经在合肥开了花,结了果。李福祥常说:“国家建设的担子是大家挑的,技术革新也是众人的事。一人出众,不算好汉;大家都好,才是英雄。”
李福祥之所以被人们称为“钻家”,从1955年起,年年被评选为上海市先进生产者,并且多次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大会,不仅因为他是生产能手,而且也因为他是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他不仅是一员闯将,而且有一颗鲜艳的工人阶级的红心。他对党赤胆忠心,对群众谦虚热情,在困难面前,一无畏惧,在劳动和生活里永远高举着红旗,永远记住自己是个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一个先进分子。
(徐方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