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
专栏:

革命干劲的胜利
——记上海第六钢铁厂的先进事迹
在上海市区的西面,紧靠着苏州河边,有个规模不大的钢铁厂,这就是上海第六钢铁厂,别看这个厂小,条件不好,可是今年以来,它却是炼钢战线上一面多快好省的红旗。
一走进这个厂,就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个厂的确是因陋就简,生产条件很差。厂的主要车间——转炉车间,宽不过九米,高仅六米,几部行车就好像高个子大汉住在矮屋里,勉勉强强才能够直起腰杆;转炉对面是化铁炉,化铁炉炉坑与转炉炉坑之间,最短距离只有一点五米。全厂场地狭小,运输工具也不足,再加上今年上半年又遇到原材料供应比较紧张,质量也不太好,因此困难很多。
但是,你一走进厂,也会有另一个感觉,你会立刻被工人那种为钢而战的忘我劳动的热情所感动,觉得他们个个都是有志气、有干劲、有智慧,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好汉。正是这些英雄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了冲天干劲,因而尽管在客观上存在着不少不利条件,可是他们勇敢地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在生产上创造了优异的成绩。今年1月份以来,他们月月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1至9月的钢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8%;转炉利用系数高达二十三吨以上;钢的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每吨钢用铁量从年初一千六百公斤,下降到一千二百五十四公斤;每吨钢用电量为三十三度,比年初下降20%;今年以来没有发生重大人身事故……真正全面地做到了高产、优质、节约和安全。
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设备简陋,客观条件并不好的厂,在生产上却取得了这样巨大的成绩呢?
继续跃进
今年一开始,在部分干部中有这样一些想法:今年的生产任务“有把握完成”;有的认为:“上海有上钢一厂、三厂、五厂几个大厂,六厂炼不炼都无所谓”。这时,市委正召开党代会,厂党委经过学习六中全会文件,认识到这些思想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妨碍今年的继续跃进。于是,1月12日起,一连花了三个半天的时间,举行厂党委扩大会议,一面传达党的六中全会和市党代会的精神,一面总结去年本厂大跃进的经验;同时,分析了当时钢铁生产的形势,说明要按质按量地完成今年的炼钢任务,必须作艰苦的努力,必须保持充沛的革命干劲。党委会又向群众进行形势教育,把任务和困难向群众交底,并且发动群众展开讨论。通过传达、辩论和宣传鼓动,从干部到群众,都提高了认识,全厂职工一致认为,不论在生产中会遇到多少困难,也一定要克服这些困难,实现今年的继续跃进。思想明确之后,全厂职工个个磨拳擦掌,人人斗志昂扬。转炉车间运料组同志说,我们保证把“粮草”装得足足地让化铁炉吃饱,看你化铁炉能不能吃得光。化铁炉工段的同志说,你来一车我吃一车,反过来问转炉工段,我铁水出得快又多,看你转炉吃得了吃不了?转炉工段的同志说,你来一包我吃一包,来二包我吃一双,反问浇钢工段能否浇得光。浇钢工段的同志说,你来一炉我浇一炉,需要大模就配大模,需要小模就配小模。清渣工、值班检修工、修炉工,也各自提出了保证。科室的人员也都纷纷投入了紧张的战斗。这样,全厂轰轰烈烈继续跃进的序幕就拉开了。在1月19日以后,车间天天超额完成作业计划,短短十一天中,不仅把上旬、中旬脱下的任务补了回来,而且还超额完成了1月份计划。
连破三关
群众的干劲起来了,但在跃进的道路上,在人与自然界的斗争中,还必须不断地突破一道道的难关,必须及时地解决在各个时期中出现的各个不同的主要矛盾。
年初遇到的第一道难关是高硫土铁关。当时炼钢的原材料是全国各地运到上海的土铁。六厂从大跃进开始到年初曾用了一百二十多个地方的小高炉铁,每月最少也要用五十多个地方出产的土铁,品种既杂,含硫量又比较高,使熔化和吹炼的规律很难捉摸,不仅容易出废品,而且经常会冻钢包、挂炉子,给生产增加了不少困难,成为当时提高产量的一个首要关键。在这道难关面前,有少数干部和工人就说:“硫高怎能炼好钢,要炼是自讨苦吃”。但大多数同志却坚决认为:“土铁硫虽高,炼钢还是宝”,“不吃土铁,钢产量怎能提高”。这时领导上也向群众讲任务、摊困难、发动群众想办法,并启发群众讨论,是停炉等待,知难而退,还是克服困难,实现跃进?经过群众的广泛讨论,一致认为土铁关可以攻克也必须攻克,他们豪迈地喊出了“叫高硫低头,要土铁成钢”的口号,全厂上下一致,投入了攻克土铁关的战斗。老工人主动到料场去给新工人上课,教他们识别土铁的方法,讲解搭配成分的道理,使新工人懂得怎样来保证质量。化铁炉工人为了降低铁水含硫,采取了炉外脱硫办法,并且三班开展去硫效果的竞赛,提高去硫率。同时,厂的领导又从转炉车间抽出一百五十多人搞碱性化铁炉,炼再生铁。供销人员不分日夜,一听车站有料到,马上想办法提前取样化验成分,等铁料到厂,成分已经化验出来,就按来料不同情况分批堆放,标明成分。此外,化验员还到炉前进行分析化验。工人们说:“作战先要探敌情,化验员是侦察兵,摸清含硫大敌情,坏料变成好钢锭”。正由于群众发扬了冲天干劲和集体的智慧,终于摸到了吃土铁的规律,创造了许多制服土铁的办法。土铁关被攻下了,产量上升了21%,钢的合格率达到了98%以上。这场战斗的胜利,打破了土铁不能炼好钢的迷信,为吃土铁开辟了道路。
当土铁关突破以后,转炉能不能吃土铁的问题解决了,但要进一步提高钢产量,还必须吃得多,吃得快,吃得好。这时,又遇到了新的矛盾,这就是化铁炉熔化率低,铁水供不上转炉的需要。如何突破化铁炉熔化关,就成为生产继续跃进的又一关键。
在发动群众围攻化铁炉的战斗中,领导上发现同样一只化铁炉,在丙班手里每小时只能出六吨铁水,可是到乙班手里,每小时能出到七吨、八吨,乙班把炉子交给甲班,熔化率又马上跌下来。这是什么道理呢?当车间党总支派技术员下车间跟班劳动以后,谜底很快就揭破了。原来乙班工人根据土铁、土焦的特点,在加料时,采取“薄层勤加”的办法,料线要比原来操作规程规定的加得低。这样做,炉温高,铁水当然出得快。车间党总支及时地总结了他们的经验,并且召开三个班的化铁炉工人一起讨论研究,以乙班操作法为基础,吸收了其他两个班的长处,针对土铁土焦的特点,修改了原来的操作规程。化铁炉的熔化率很快地由过去的七吨提高到十吨左右。在此基础上,又采取了强化鼓风的措施,使七吨的化铁炉可以出十二吨以上的铁水。转炉吃不饱的关键从此就解决了。化铁炉熔化关的解决,克服了生产跃进中的薄弱环节,使转炉有足够的铁水供应,因而使日产水平又提高了12%。
当化铁炉熔化率低的难关被突破以后,铁水供应充足,就不是转炉能否吃得饱,而是能否吃得了的问题了。由于转炉炉龄短,经常只能开两个炉子,有时只能开一个炉子,因此生产
中的薄弱环节由化铁炉转移到转炉上来。要跃进,就必须提高炉龄。于是,职工群众又充分发扬了大无畏精神,苦干加巧干,猛攻转炉炉龄关。为了延长炉子寿命,领导上采取了“一根链条”的办法,把各个工序的群众都发动起来,特别是着重提高炉砖的质量和改进炉前操作。制砖工人认真地总结了自己制砖经验,学习了别厂的经验,严格地执行操作规程,制成的砖不但细密度高,而且面、角、边都十分平整;在三班之间也开展了竞赛。他们表示决心不让转炉因为炉衬砖的质量不好而寿命短,要求把各班打的炉衬砖分别堆放,分别使用,以明责任,并要求对每块砖都进行质量检验。制砖工人们一有空就奔到炉子上去看自己打的砖头砌成的炉子长寿不长寿。修炉工人也保证不因砌砖烘炉质量不好而影响炉龄,主动地提出“包修炉子”的措施,以一个班为单位,从头到尾包修一只炉子,比赛哪一个班修的炉子寿命长。炉前工人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格掌握吹炼角度,减少和消灭“后吹”、“深吹”,按时测量风眼,看谁吃风眼吃得少,各班开展竞赛,看谁吹炼时间短,在操作中摸出了“炼钢先炼炉”的经验,大大地延长了炉子的寿命。
在攻克转炉炉龄关中,工人们个个开动脑筋,积极地献计献策。转炉新砌炉衬常常烘得不好,影响炉衬使用寿命,有时甚至一烘就垮。甲班老工人夏阿才心中很急,他回想了一下,凡是自己经手的炉子从来没有出过事故,就连夜整理出一份烘炉的经验交给领导参考,领导上立即在三个班的炉衬工段里推广,起了很大作用。正在疗养中的修炉工长刘秋贤,也在病中想出了一条妙计,建议把炉盖和炉身合在一起砌炉,采取他的办法后,就克服了炉子经常坏在接缝处的弊病。由于从焙烧耐火材料、运输和保管耐火材料、制砖、拆炉、修砌炉衬、烘烤炉壳到炉前冶炼操作等各个工序都行动起来,为延长炉龄而斗争,由于广大职工群众个个干劲冲天,发挥无穷的智慧,因此转炉炉龄关就被攻下来了。炉龄关的攻破使得车间里有可能经常开三只转炉,这样钢的日产水平就能更加迅速上升。5月份的钢产量达到了九千吨,成为五个月以来月产量最高的一个月。
永不自满
难关不断地被攻破,生产也不断地向前跃进,上钢六厂上半年的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钢的日产量从二百一十吨跃进到三百吨,而且质量不断提高,铁耗逐步下降,年初提出的全年九万六千吨的跃进指标已经可以稳拿到手了。在不增加设备的情况下,能不能继续飞跃前进呢?有人认为:在年内再增长50%是不大可能的了。也有人认为:转炉利用系数(死炉座)已经从1月份的十一点六八吨逐步跃进到十六吨以上,达到了市的先进水平,要在年内闯过二十吨大关,也是不大可能的了,还是来年再说吧!
8月26日,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战斗号召给全厂职工带来了新的继续跃进的鼓舞力量。大战8、9月,迎接建国十周年,成为全厂职工的动员令。几天之间,大字报、决心书就贴满了所有的墙壁,连临时工、妇女劳动大军也都纷纷贴出了大字报。群众热烈地响应党的号召,要把生产进一步推向新的高潮。甲班工人提出倡议,把全年跃进指标提高到十万三千吨,这个倡议立即得到兄弟班的一致拥护。
从9月1日的零点班开始,炼钢工人就旗开得胜,连续三天高产,平均日产量比8月份的三百吨增加了五十多吨。但是,9月4日以后,紧接着是三天低产,日产量都低于三百吨。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根据国家的需要,上级指示要炼电焊条钢。过去虽然炼过这种钢,但数量很少,车间里只能开两只炉子,而且技术人员、车间主任等全部力量投上去,才能勉强对付。现在技术力量又被抽调了一些,要既高产又炼电焊条钢,实在很难。“炼电焊条钢就不能高产。”这个迷信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在三天高产之后又造成了三天低产。
电焊条钢到底能不能高产?厂党委召开了专门会议,进行讨论,经过争辩,认识到关键还是在于对待困难的态度。因此党委做出决议:9月份的跃进计划一定要完成,电焊条钢的品种计划也一定要完成,唯一的办法是坚决贯彻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精神,反对右倾保守思想,打破迷信,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干部思想明确之后,就去和群众商量。群众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号召的鼓舞下,始终干劲很足,他们丝毫没有畏难情绪。车间干部一见群众信心很足,因此决定重新开起三只转炉。9月7日以后,日产量果然又回升到三百吨以上。三班炼钢工人热烈地展开了竞赛,产量迅速上升。甲班刚超过丙班,乙班又超过甲班,丙班再超过乙班,前一张喜报浆糊未干,第二张喜报又贴上去了。浇钢的薄弱环节由于采取了措施,也跟上了炼钢。不几天,优质钢品种的计划就超额完成。炼优质钢不能高产的迷信思想被打破了。
9月下旬,钢的平均日产量飞跃到四百二十吨,10月上半月再跃上了四百五十吨的高峰,而且一级品率也高达83%。转炉利用系数已经突破了二十吨关,达到二十三吨以上,超过了上海在全国钢铁生产竞赛广播大会上所提出的二十吨的指标。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思想鼓舞下,全厂职工不断地乘胜前进,生产日新月异。本来有些干部只打算在10月份来一个月产量突破万吨关,结果这个打算在9月份就提前实现,9月25日日产量更突破了五百吨大关,创造了日产五百零三吨的历史纪录……
(附图片)
上海第六钢铁厂转炉车间班际同工种竞赛中,甲班浇钢组降低了钢锭割头率,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新华社记者 赵成摄


第9版()
专栏:

战胜川江激流
——记江峡轮船长莫家瑞的事迹
川江上著名的船长莫家瑞,九年来先后在华同、华康、华源、人民一号、江峡等轮船担任船长、大引水等职务,安全航行了五十五万公里,从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他曾经被评为重庆港、重庆市和长江区的甲等模范,今年又被评为武汉市先进生产者。这位多少年来在工作上始终是力争上游的老船长,川江上的海员们是很少不知道他的,他已经成为长江航线上海员们学习的榜样。
去年3月,正逢川江二十年来未有的枯水季节。毛主席要由重庆乘江峡轮到武汉。江峡轮原船长和政委感到责任重大,一再向领导提出要求调莫家瑞船长来领航。
莫家瑞同志在接受这个任务时,愉快而又庄严地说:“我一定安安稳稳地把主席送到武汉。”
起航那天,天刚亮,莫家瑞就跑去看水情,当他看到水情符号是“十”字(表示涨水),他不放心,眨了眨眼睛又看了一遍,才回到船上,他高兴地对船员说:“毛主席给我们带来了水!毛主席给我们带来了水!”
在从重庆到武汉的这几天航程中,在许多危险航道上,他都亲自领航和监督引水领航,胜利地完成了党和六亿人民的重大委托,把毛主席平安地送到了武汉。
川江是有名的滩多、水险、瞧石暗布的河道,过去一般船舶从宜昌到重庆都是白天航行,上水走四天、下水走两天。
在成渝铁路施工紧张急需路基材料的时候,运输任务十分紧迫。“怎样才能多运呢?”那时莫家瑞想道,“如果晚上有月色小心航行,夜间还是可以行船的。”他把这个建议提出以后,立刻得到领导的支持和鼓励。由于他谨慎领航,打破了川江有史以来不能夜航的局面,把重庆—宜昌间的往返航期由六天缩短到五天。以后他又创造了川江下水夜航,把往返航期又减少了一天。
莫家瑞的创造性劳动,是很多人都敬佩的。有一次船航行到臭盐碛地段,这里因为流沙沉淀淤塞了航道,他的船和华唐、荆门、珠江、长江二○○二等轮都不能前行。于是他亲自带领了二引水、三引水坐木划子到臭盐碛地段进行了几小时的探测,摸出左边有一个小漕口可以驶过轮船,这个新航道的发现,使延误一天航期的其他四只轮船也都开航了。
这是莫家瑞同志在华源轮当船长兼大引水时的事。华源、民联、民贵等轮是过去川江上的大型轮船,川江枯水期间(宜昌水位一点五二米),这些船都要收班改在长江中、下游开航。大型轮船一停班,重庆—宜昌间的物资运输马上就会紧张起来。莫家瑞想起这样多的待运物资心里就发愁。想着,想着,他想起红军长征的故事,受到很大的启发。他想:“路是人走出来的,崆岭北漕不能走,南漕没有人走过,应该去试试。”他为了给国家多运物资,推迟收班时间在枯水期间改走南漕,结果在宜昌水位一点五二米时航行成功了。在他带动之下,同型船舶也在枯水位时期继续航行。以后他调任人民一号的船长兼大引水,同型船舶还有大众、民众。按照惯例,重庆水位三点三米就要收班,但莫家瑞在重庆水位二点五米、宜昌水位一点三九米时,也摸索新航道,在枯水季节开航。
在航行中,莫家瑞不但保证人民一号这一巨型轮船在川江安全航行,而且还挖掘潜力使轮船载重定额由一千吨提到一千二百五十吨,并加拖五百至七百吨的驳船。虽然困难很多,但由于他依靠群众想办法,细心钻研,终于航行成功。以后大众轮在他的影响下,也拖驳行驶了。
莫家瑞能虚心向别人学习,也乐意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海员们流传这样一句话:“跟莫船长一起工作不愁学不会技术。”他不仅是海员爱戴的船长,川江上的木船工人和他的关系也都很好。
莫家瑞在领航和驾驶工作中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这就是:确保集体安全。在航行中,他自己的船上滩、进漕和会船的时候,他都要考虑到是否影响其他船只的安全。在会船中更突出的是对待木船。在弯曲的航道上,他都先减低车速,以免发生浪沉木船的事故。如果后面有轮船跟着,他还要告诉木船,预先作好准备。在停港时,他总是把好锚地留给后面的船队。他常对驾驶人员说:“不能靠‘霸王船’,要给别人留好地方,保证大家的安全。”他这种爱护集体安全的行动,受到川江海员和沿岸木船工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莫家瑞并没有以他数十年航行川江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自傲自满,而是虚心地不断地向别人学习,正因为如此,他才得到不断地提高。例如人民一号轮第一次绑拖铁驳下驶,他事先和大引水等同志具体研究了拖驳作业上的一些技术问题。第一次锚泊“新军口”的时候,他除了虚心请教对这个锚地比较熟悉的二引水以外,为了更详细地了解锚地形势,就虚心请教当地渔船的渔民。因为他对川江中游航道不太熟悉,就请教曾担任中游引水的二副,向他请教浅滩漕口的变化情况,为什么要这样变化,以及中游各码头应该如何靠泊等技术问题。他虚心地向别人当学生,也热情地为别人当先生,他说:“把技术教给别人就是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他在每天的安全会议上,总是详细地指出航行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并按照每一段航道实际情况告诉驾驶员应如何引船执舵,二引水,三引水值班时,他自己牺牲休息时间帮助他们引航,以提高技术。由于他的热心教导,先后培养了十多名驾引人员,为国家壮大了技术队伍。


第9版()
专栏:

开路先锋——英雄杨连第连
战斗在铁路 建设的前列
“杨连第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的英雄连队之一,大跃进中的全面模范连。它不仅在修建祖国铁路中作出了出色的贡献,而且是“一专多能技术连”、“文化尖兵连”和“卫生标兵连”。它荣获了一百多面锦旗和奖旗,标志着这个英雄连队为祖国人民建树的不朽功勋。
十年前,当我们祖国还处在战火纷飞的时候,英雄杨连第曾以包天之胆,攀上陇海铁路的天险——八号桥,在四十五米高的单面云梯上,完成了紧急抢修任务,支援野战大军胜利挺进,因而荣获“登高英雄”的称号。他的连队,也获得了“战胜困难,抢修先锋”的第一面红旗。十年来,“杨连第连”的官兵们,高举着英雄的红旗前进,一直战斗在祖国铁路建设的最前列,架设桥梁三十九座,成为祖国人民的一支英勇的开路先锋。
“杨连第连”是一个高度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凝结成的战斗集体。每一个战士都热爱连队的荣誉,把祖国人民交给自己的筑路架桥任务,看成是最大的光荣。1954年,他们首次在黎湛铁路工程中征服了流沙,筑起石咀大桥。紧接着,又在“移山填海的鹰厦铁路工程中,架起沙溪口大桥,并且征服了惊涛浊流的闽江,在横跨南北两岸五百米的江流上,入水、登高,提前建成了高出水面二十三米、共十三孔、中间一孔还能跑轮船的大铁桥,为提前一年修通鹰厦铁路的伟大工程,作出优异贡献。在这同时和后来不久,“杨连第连”又分别抽出了一部分技术力量,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和包兰铁路三盛公大桥的工程,他们满怀激情,同祖国人民一道,在长江和黄河天险上创造了奇迹。
全国大跃进的1958年春天,“杨连第连”从东海之滨,转战云贵高原,投入了昆(明)一(平浪)铁路的修建工程。这条一百二十五公里的线路,横穿连绵不断的山脉,地势险恶,路陡桥高。十九年前,反动腐败的国民党政府曾修过这条路,一事无成。今天,“杨连第连”的战士们却独挡一面,“包干”了全线二十八座高桥的建设和四十五座桥涵的修复和重建任务。
人人都是多面手
十年来,“杨连第连”虽然素以登高架桥而闻名,但却都是全连集中在一个现场上施工,一个排只担负一种固定的技术专业,离开其他工种配合,便不能单独完成任务。现在,形势逼人,必须一个排甚至一个班的兵力去独挡一面。不然,在上级规定的时间内,一个连要完成这么多工种复杂、工点分散的任务,是万万办不到的。
中共连支部号召全连官兵:大闹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不要“单打一”,人人要成为“多面手”,使一个连顶几个连队用,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轰轰烈烈的“一专多能”运动在全连展开了。日日夜夜,边施工边训练,以老带新,互教互学。在“一干,二学,三研究,四再干!”的口号下,战士们意气风发,全神贯注,连吃饭、休息的时间都不忘记学技术。新战士刘克龙七天学会了使用柴油打桩机,成为二级技术能手;全连马上开展了“赶刘克龙”运动,又一个新战士王全福,很快达到了四级木工的水平。学会了木工学砌工,学会了砌工又学起重……全连大战一个月,“战士工程师”和“一专多能技术兵”大量涌现,全连战士普遍达到四级技术以上水平,普遍掌握了三种以上的修建桥涵技术,这就使连队的技术力量猛增四倍至五倍,各个班、排都能独挡一面,施工效率提高了100%。
因此,当架桥工程开始,雨雪交加,道路泥泞,领导上都担心“杨连第连”的架桥工程赶不上铺轨工程时,“杨连第连”的战士们却一拍胸膛说:“我们是一专多能技术连,保证轨铺到那里,桥架在那里!”他们在雨雪中脱下棉衣,穿单衣干,有人嫌胶鞋打滑,干脆赤脚干。他们在寒风凛冽的高空拴起钢索,人坐在滑车下面的斗子里,上到桥墩绑软梯,然后再把软梯从桥墩上吊下来,人就踩着软梯上上下下,在高空作业。架梁的时候,他们嫌自动卷扬机牵着钢梁太慢了——差不多半天才能架一孔,就自己用日式军用梁改制一台大型架桥机,使三十三吨重的钢梁,只十五分钟就可架一孔,十吨重的,五分钟就可架一孔,结果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全部桥涵工程,使支援云南经济建设大跃进迫切需要的昆一铁路,提前在今年“七一”正式通车。“杨连第连”被评为云南省工业和交通运输系统的先进单位,荣获特等奖。
和洪水赛跑
从3月份起,“杨连第连”又满载荣誉,战斗在闽滇大铁路工地上,他们和兄弟连队并肩协作,架设高四十三米、长一百五十多米的面店大桥,比当年“登高英雄”杨连第攀登的陇海路八号桥,只差两米。战士们在深山谷底要筑起十层楼高的桥墩,并且要抢在洪水之先筑好。
霪雨连绵,高山风寒。杨连第式的战士们,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掀起了“和洪水赛跑”的战斗竞赛,纷纷组织突击队,不畏千艰万险,跳进泥潭里挖筑桥基,奔跑在陡坡、泥泞的道路上运土运石。“挖的多,担的多,跑的快!”各工序之间迅速形成了你追我赶的高潮。在灌注二号桥墩,当四十多名战士和民工爬崖走壁,担运砂料供不应求时,曾经参加抗美援朝在钢铁运输线上搬走定时炸弹而荣立大功的排长、共产党员刘继珂,便日夜琢磨,大胆创造,经过同大家反复研究试验,从陡削的山崖直通到谷底,架起一条空中索道,让满载砂料的“天上飞”木斗,把砂料迅速地运到桥墩上,空斗又自动地飞上来。这样,只需要八个人,就完全满足了运输和供应砂料的要求,保证了筑墩工程更顺利更快地进行。红五月大战,全连完成工程定额154%,并且连续保持了“月月红”的高产成绩。
乘胜前进
9月份,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伟大号召,更加鼓舞着“杨连第连”的战士们,他们的斗志更加昂扬,干劲冲天,热烈展开了“比高产、比优质、比节约、比安全”的“四比”红旗竞赛,千方百计,为祖国多快好省地修建铁路。战士们发扬了敢想敢干的风格,猛闯技术关,先后改进和采用了“钢铁架灌注混凝土”、“混凝土加片石”、“灌注混凝土操作法”等多种先进经验,使工程效率一跃再跃,并且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水泥、木料、铁丝等建设器材。9月大战,以全面超额58.9%完成了任务,向伟大的建国十周年献礼。10月份他们乘胜猛进,争取以“10月超9月的更大胜利,献礼全国群英会”,到23日为止,他们已超额完成月计划的116%,目前正在为提前全面超额完成今年的桥梁工程任务而奋勇战斗。
(附图片)
“杨连第连”在内昆线修建大桥时,连队干部在向战士们广播关于召开全国群英大会的消息。


第9版()
专栏:

刘新国巧用大拖车
青海柴达木交通局青年英雄司机刘新国,连续两年提前超额完成国家运输计划。在大跃进的1958年,他和他的助手驾驶的吉斯150型汽车曾经提前一百四十五天完成国家年度单车运输计划,一年完成了两年零七个月的任务,在继续跃进的1959年又提前二百五十六天完成了国家年度运输计划。8月份创造了一万八千七百三十一吨公里的高产纪录。到9月底,他驾驶的汽车共完成运输周转量四十六万六千五百五十六吨公里,相当于计划的285.38%,阔步跨入了1961年。
刘新国为什么能够连续创汽车运输高产纪录呢?
长途运输使用大拖车,这是运输战线充分利用、挖掘汽车设备潜力,提高运输效率的一种好办法。去年刘新国成功地把大拖车利用到拔海三千多米的长途公路运输线上,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是公路运输战线上的一件大事。
说起来,这中间还有一段曲折的过程。去年柴达木交通局买进了一辆四吨大拖车,拨给了汽车一队一分队,一分队选了一位老司机,用吉斯车拖带跑长途运输,跑了两趟,这位司机认为跑得慢,行车不安全,就停止了试验。从此这辆大拖车就成了“展览品”。去年8月,领导上提出千方百计挖掘运输潜力,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的号召时,实习司机刘新国在这部大拖车上动了脑筋,他算了一笔细账:不带拖车从锡铁山装矿石往返甘肃峡东火车站一千二百六十公里要三天的时间,带上拖车往返以四天时间计算,虽然比不带拖车慢一天,但运输量却增加一倍。他高兴地想道:这不正是运输的潜力吗?他又想:这条公路虽然经过四千多米比较难走的当金山,但路面还是比较宽阔平坦的。应该充分利用这有利条件!
于是,刘新国开始了试验。汽车驶进当金山,他挂上一档,油门踩到底,汽车仍然像乌龟一样向前移动着。当越过四十里路的当金山时,整整行驶了四个多小时。第一次试验就这样失败了。第二次试验又失败了……他想:能这样算了吗?不能,路是人走出来的,一定要试验成功。汽车一队党支部知道了这种情况,立即给了他支持和鼓励,这就更加强了他的信心。于是,刘新国又开始了第五次试验。这次,装了九吨矿石往返用了四天时间,试验成功了。后来竟缩短到三天往返一次。今年以来,刘新国和他的助手一起成功地驾驶着吉斯车拖带四吨大拖车跑长途运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未发生过大小事故。在他的启发和带动下,目前柴达木交通局已有九十多部汽车带上了大拖车,并逐步走向汽车列车化。
在带拖车的运输中,刘新国和他的助手始终领先,而且同样的车,他们能多装快跑,这是什么原因呢?
刘新国根据装卸货时间长、浪费运力的情况,经过仔细研究,想出了一个改进的办法。他们行车到送货地点就和助手分工:一个人驾车去送货,另一个人去登记、吃饭,然后吃过饭的人驾车去装货,卸车的人再去吃饭。如果装卸货物地点车多,装卸工忙不过来,他们就主动帮助装卸。由于他们合理地安排了装货、卸货、登记等工序,每往返一次就多争取四个多小时的行车时间。
刘新国和他的助手平时对汽车保养工作作得相当勤,一般的毛病都是自己动手修理,所以车子抛锚少、进厂修的少、材料领的少,工作效率高,成本费用低。刘新国还能根据每月的任务、车辆行驶路线、车辆状况等安排全月的计划,并按日安排出车时间,吃饭、休息地方等,做到了“时不空过、分秒必争”。
刘新国在实际操作中,摸索出一条经验:“三不、两集中”。三不是:不麻痹大意,不骄傲自满,不开“英雄车”;两集中是:思想集中,精力集中。刘新国不但在实际操作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而且还特别注意学习别人的经验。每当车子进厂修理时,他们还和修理工人一块商量找出病源,开出“药方”,会诊治疗。这样,不但修车质量高,而且节约时间。
把方便送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这是刘新国一贯的作风。柴达木交通局的同志特别是那些司机同志,可以告诉你许多这样的故事。有一次,司机李天章因轮胎坏了抛锚在敦煌,刘新国赶到时,就把自己仅有的一条备用轮胎给李天章使用,并且帮助他把车子修理好。司机郭振停因为汽车的汽泵坏了,车子抛锚在德令哈,刘新国驾车赶来时,看到抛锚车上装的是急用的化工原料,就主动把自己车子上的汽泵拆下来并帮助装好,让郭振停的车子先开走;然后他把坏汽泵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修好,装在自己车子上使用。
刘新国常对自己的助手说:“我们应该多帮助别人。我们一部车一月顶多能跑两万来个车吨公里,如果光我们这一部车跑,再跑十万也不行。如果全局的车都能多装快跑,大家都先进,柴达木建设美景就能早日实现。”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够舍己为公,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原因。
刘新国由于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无限忠诚,党和人民给予他以极大的荣誉。他曾先后两次获得共青团柴达木工委授予的“青年突击手”奖章,今年1月份出席了省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7月,共青团中央授给他在1959年攻关键、省材料两项活动中获得显著成绩的奖状;8月,中共柴达木交通局委员会授予他“青年英雄司机”的光荣称号;这次,他又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