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
专栏:

岩石让路 困难低头
——介绍吴修伦掘进班的先进事迹
江苏省徐州煤矿基本建设局吴修伦掘进班共有七十八个工人,其中党员九人,团员二十七人。这个班从1954年3月成立以来,一直担负着煤矿的井筒开凿和平巷开拓的基建任务。五年来,他们从淮南到徐州,差不多年年都夺得全国冠军,到哪里就在哪里创造全国新纪录。在井筒掘进方面,1954年在淮南谢家集二号井,井筒月进三十八点一一二米,获得全国井筒快速掘进的冠军。1957年,在徐州大黄山一号井,大直径井筒月进六十二点零二米,再夺全国冠军。大跃进的1958年,他们创造了权台竖井主井月进一百六十点九二米的全国最高纪录。平巷掘进的速度更为惊人,在1954年岩石大巷进度每月不过三十米左右,在1954年以后连续创造了月进一百九十米、煤巷月进四百八十八点四六米的全国新纪录。今年3月,在权台煤矿创造了岩石大巷独头月进五百三十五点五米的最高全国新纪录。五年来,他们先后参加了五对现代化大型矿井的建设,共掘井筒三百三十六点四米,平巷掘进共一万一千三百二十五米,相当于一个年产六十万吨的旱采矿的全部工程。这样的矿井,解放前需要五百名工人建设十年,而吴修伦班平均三十人左右,只干了五年多。
首夺冠军
吴修伦掘进班成为这样一个先进班,是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经过大家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的。
1954年,吴修伦班刚成立,第一仗就投入了我国自己设计的第一对大型矿井——淮南谢家集二号井的基建工程。这个矿井的断面大,岩石硬,断层多,条件复杂,特别是南运道,全是沙石岩。七、八级的技术工,也不过日进一米。工人们说:“谢二井真奇怪,只听炮声响,不见碴出来。”吴修伦和他的掘进班,当时技术最高的不过五级,干这活儿并不是没有困难的。但是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他们满怀信心,向党总支要求了这个任务。一上去,他们就碰到了放炮放得慢、不能多进尺的困难。放炮成了多进尺的关键。吴修伦便找几个放炮员研究,找出了放炮慢的主要原因是打眼慢。针对这个情况,他们提出了加大风压,多用几部风钻分上下两行同时打眼的建议。党委支持了他们的建议。他们便在十四米的大断面上由四部风钻增加到八部风钻,两个工人抱一台风钻站着打顶眼,两个工人抱着风钻匍匐在地上打下眼。这样效率果然提高了。但是,由于进度快又带来了扶棚跟不上的问题,于是,他们便反复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又创造了超前掏槽法,掘进速度由一天一米提高到四米、五米,同时在工作面上又开展左右两帮的交叉作业竞赛,终于创造了十四点七五平方大断面月进了一百三十点三米的岩巷掘进的全国最高纪录,获得了煤炭工业部授给的“先进掘进班”的荣誉称号。
成套的先进经验
1958年,吴修伦班投入了权台煤矿建井工程。“以钢为纲,全面跃进,两吨煤,就是一吨钢,快打井,早出煤”,已成为每一个矿工支援钢铁生产的迫切任务。这时吴修伦班月进成井六十二米的全国纪录,已经被铜川王石凹工程处的月进成井一百零九米抛在后边了。为了赶上王石凹工程处,超过王石凹工程处,他们提出了保证月进一百五十米的口号。在解放前,打一个八十米的井筒需要二、三年,现在一个月要打一百五、六十米,有的工人当时不大相信能够实现。吴修伦想:“只要学习和推广先进经验,这个计划一定能够实现。”但是,按规程规定,每掘进五十米要用混凝土生一次根,这样一个月影响五、六天的进度。吴修伦就在这上面动起脑筋来:能不能够减少生根时间——一百二十米生一次根?办法想出来了,就怕不安全,于是他就找几个老工人一起研究。工人说:“根据地质的岩层和涌水量情况,我们采取加腰圈,把空帮填实,一定能够保证安全。”果然,采取这个措施以后,砌?效率安全地提高了一倍多。这个事实,不仅教育了工人,同时也教育了吴修伦自己,于是全班中掀起了一个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胆革新的热潮。结果,一年中,全班共提出了三千四百二十一条合理化建议,其中的四大项就为国家节约了七万七千一百八十二元。
进入1959年以来,他们接受了1958年成功的经验,认真学习了大同煤矿创造四百一十三米的先进经验,并且结合本班的经验,制订了推广先进经验、创造新纪录的规划。接着,根据各小班的生产发展情况,紧紧掌握了及时评比总结,交流经验,不断巩固提高的方法,使先进经验遍地开花结果。吴修伦班运用了总结推广——巩固提高,再总结推广——再巩固提高的方法,先后推广了三十多种先进经验,进行了一百二十多项重要改革,积累和丰富了煤矿掘进方面多循环、深眼爆破、多台钻分区打眼、空心爆破、多工序平行交叉作业等等系统的成套的先进经验,成为煤矿基建生产的宝贵财富,为国家的煤炭生产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分秒必争 尺寸不让
在地下岩层里,吴修伦班在二十四小时内能掘进二十米,这是和他们几年来积累得来的十大平行作业的经验分不开的。
早在1954年,在淮南谢二集煤矿创造全国新纪录时,他们已经初步摸出了同工种交叉作业的经验。1957年来到大黄山煤矿后,为了响应党委提出的“提前半年移交生产”的号召,吴修伦班在党委书记的直接领导和帮助下,召开工人座谈会,总结出了出岩和挂圈结合,技术工打眼,壮工充填井帮,装药时起吊泵,一边打眼、一边装药,一边吹眼、一边装药,装炮时上人,扫圈时同时向下松吊泵和装岩机等七大平行作业的经验。以后,他们每进行一次新工程,就进行一次新的研究,经过不断的补充,发展成为十大平行作业。由于推行了十大平行作业,工作面达十几个工种,占用作业时间的只有四个工序,走一个循环只要七十分钟。现场工作也安排得井井有条,一环扣一环,不出一点漏洞,不空滑过分秒时间。这样就把循环时间大大压缩了下来,由一班三、四个循环提高到七个循环,最多到八个循环。
大协作 大竞赛
不断开展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竞赛,这也是吴修伦掘进班连续创奇迹的重要经验。1954年,吴修伦班在“学铜川、赶铜川、超铜川”口号下,和铜川王石凹工程处成了竞赛对手。1958年全国煤炭职工掀起了竞赛高潮,他们和王石凹工程处向全国发起了倡议,并约定“十·一见高低”。第一回合,王石凹取得月进一百零九米的冠军。为了赶上王石凹,吴修伦班就提出了“八一移交大黄山,权台成井赶铜川”的响亮口号。9月份,他们配合兄弟班,创造了权台副井月进成井一百一十五点五米的最高纪录。10月份,吴修伦班在全工区大协作、大支援下,创造了一百六十点九二米的月进成井全国纪录。
但当他们把打井筒新纪录冠军夺回来时,平巷掘进的新纪录又被大同云岗矿创造的月进四百一十三米新纪录夺去了。于是,全班工人经过讨论制定措施和保证条件,掀起了“学云岗,赶云岗,指标四百五十,誓在全国再领先”的竞赛热潮。面上淋水大,工人提出“淋水没有我们决心大,砂岩没有我们的意志坚”的豪言壮语。为了赶循环,工序之间展开了竞赛,钉道工创造了预钉道板的先进经验,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就钉好了道,保证了运输。装岩机手保证装得快,推车工保证推得快,你追我赶。三班之间的竞赛劲头,越比越大。赵传胜以班进八点五米领先,张祥德头一天没追上去,第二天事先研究操作,结果创造出班进十米的纪录,最后,一小班创出十二点五米的纪录。他们上旬提出,月进四百五十米,到中旬由班进六米提高到班进七点三米时,工人就唱道:“冲天干劲宝中宝,技术革新破指标,有了党的好领导,五百米跑不了。”工人自动要闯五百大关,到下旬平均日进达到二十二米,最高到三十四米,大家又提出了力争五百三十米的奋斗目标。结果,全月创造了五百三十五点五米的最新纪录。
帮助落后变先进
吴修伦班所以能够连续八次创造全国新纪录,一贯地保持先进班,班里的骨干起了决定作用。
他们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听党的话,班里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党委汇报。做思想工作时,党委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研究办法。他们投入一项新的工程,都事先请示党委,以便更好地贯彻党的指示精神。生产上碰到困难时,就把困难告诉党委,依靠党的领导,和小组里同志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在大黄山工程中,现场管理混乱,计划进度一点八米,实际只达到一点二米。班长吴修伦把这个情况向党委作了汇报,党委指示他们要明确分工,加强协作,并帮助他们总结七大平行作业的经验,结果不仅完成了一点八米的指标,而且创造了全国新纪录。
他们班里的骨干都处处以身作则,带动群众一起克服困难。在最艰苦的地方,第一个出现的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修理井圈是最艰苦的活,要用安全带吊起悬空作业,这个活老是班长吴修伦抢着干。1958年红5月,他们在大黄山西轧道做上山掘进时,坡度很大,有四十五度到七十五度,还有底板水,空着手都是一步一滑。这个地方运料,原计划是从风井向下送,不巧,因为风井的设计不周,没打通。没有木料怎么办呢?要绞车吧,没有。用人工扛吧,七、八尺长的料,要一棵一棵背,大伙对着这个困难发愁。小班长张祥德是共青团员,见了困难从不低头,他就自己先干,扛起一棵大木料,头一个向上爬。在他带动下,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班里的骨干,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每月之中,三个班的班长定期召开三、四次会议,大家坐下来讨论工作,开展批评,几年来从未间断过。工人发生了困难,他们就立即想办法解决。工人江传照因为生活计划不周,有一次到二十五日发生了困难。班长杨多元就想办法帮助他解决困难。江传照感动地说:“今后我一定要更好地生产,同时学会安排生活。”
帮助落后变先进,是这个班党团员的自觉行动。工人林家新到这个班里以前,经常借故请假,旷工也是常事。调到这个班里以后,班里向他介绍了本班如何创造全国纪录的事例,并由党员萧凤鸣和林家新在一起干活,以自己实际行动影响他。结果林家新不但克服了缺点,而且干起活来干劲很大,经常超额完成任务。
由于这个班的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好,群众的政治热情高,干劲大,心情舒畅,意志统一,工人们都说:“我们班长民主作风好,有什么事都先和我们商量,困难再多我们也乐意跟着吴修伦干。”


第12版()
专栏:

一片赤心为旅客
——介绍山东省济南市中东旅社
山东省济南市中东旅社是1954年年底由一个私营货栈转业建成的,1956年转为公私合营。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职工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服务工作愈做愈细致,曾多次受到领导上的表扬、奖励,被旅客誉为“旅客之家”。
这个旅社的服务员都是从代理店转来的,由于受旧社会的影响较深,参加旅社工作初期,较普遍地认为干这一行没有前途,不光荣,“好汉子不值得干、癞汉子干不了”。有的觉得整天被人呼来唤去,太失身份。因此在工作上不安心,服务态度冷淡生硬,旅客批评他们是“外暖内凉”。
1955年有一批革命残废军人住在这个旅社里,旅社领导就经常请他们给服务员们讲战斗故事。“铁道游击队”队长王强和“渡江侦察记”里的营长牟思荣都因公在这个旅社住过,旅社领导就抓住这些难得的机会请他们讲革命故事。服务员们听了以后很受感动,有的在座谈中说:“人家为革命事业拼命流血为的什么?”有的说:“人家闹革命不怕牺牲,我们就不能当好一个服务员吗?”通过这样一些教育,逐渐提高了大家的政治思想觉悟。
1956年初,旅社转为公私合营。合营后,党对他们的政治领导和业务领导更加强了,分批抽调旅社职工到商业干部学校学习,帮助他们建立、健全学习和会议制度;经常召开座谈会,用回忆对比的方法启发教育大家,使大家的思想觉悟更进一步提高了。正在这个时候,东北鸡西市服务局来了一位同志,他向大家介绍了鸡西市第五旅馆的一个服务员。这位服务员原是部队的排长,因为服务员工作做得出色,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这件事情对大家的启发教育很大,使大家进一步树立了服务工作的光荣感。思想问题解决了,同志们的工作积极性都发挥出来了。
旅客住旅社,最关心的问题是能不能住上舒适的房子和及时吃上饭。旅社服务员总是根据不同旅客来满足他们的不同要求。如开会来的旅客,生活规律一致,就让他们住大房间,便于随时交换意见和开会讨论;携带小孩的旅客,担心孩子跑到马路上,就让他们住后院离街远的房间;病号因疾病痛苦,容易烦燥,住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的房间;采购员对外联系多,常有电话,住离营业室近的房间;少数民族生活风俗习惯与汉族不同,单设房间。这样安排房间,虽然房子条件不怎么好,但旅客都很满意。有的旅客在大字报上写道:“房子不大,清洁幽雅,既是旅社,又是我家。”山西省太原市卫生参观团的大字报写着:“政治挂帅干劲真大,服务态度热情可夸,房间内外清洁畅亮,不愧称为旅客之家。”
1958年以前,这个旅社没有旅客食堂。旅客住下后,忙于找地方吃饭,耽搁很多事情。特别是晚上来的客人,饭馆下了班就吃不上饭。对于晚上到来没有吃饭的旅客,服务员知道了,就把自己的夜餐让给旅客吃。但是,这样做,只能照顾一个两个人,而且一天两天行,经常也不行。大跃进以来,旅客往来频繁,工作不分昼夜,解决食堂问题就更迫切了。在领导上大力支持帮助下,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一座能供给三百八十人吃饭的食堂在1958年“五一”节建成了。食堂建成后,在这个旅社住的旅客吃饭问题解决了。有人提议也让附近旅社的客人同来就餐,有的人嫌麻烦不同意。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为旅客服务不能分你社我社。现在,已有七个旅社的旅客都在中东旅社食堂吃饭了。
旅客出门在外,工作上或生活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作为旅客临时家庭的旅社,有责任尽量帮助解决。这个旅社经常住着许多国家机关、工矿企业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经常要挂长途电话;电话讲完,就得向邮电局算账交款。为了减少旅客的麻烦,旅社和邮电局建立了记账交款关系,替旅客办理记账交款手续;对前来采购货物的商业工作人员,他们就主动给介绍山东土特名产,如章丘大葱、莱芜麻、烟台苹果、莱阳梨、胶州白菜、肥城桃等等;对没有工作任务的过路客人,就介绍济南的名胜古迹,如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等,以便于客人游览。至于平时帮助旅客筹借布票、粮票,寻找丢失的东西,也是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为了解决旅客在生活细节中遇到的问题,他们还开展了小服务活动,如代客拆洗和缝补衣袜、皮鞋上色擦油、刷洗雨鞋球鞋、织补毛衣、看病挂号、代客煎药、代写书信、出租书刊等,现在服务项目已有二十七个。从今年2到7月份,就即代客拆洗、缝补衣物一千五百多件次。自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后,职工们干劲更大了,仅8月份就做了一千一百件次。
旧社会的旅店是“一不留残废病人,二不留带小孩的妇女,三不留带行李的单身汉”。认为这些人来住旅社,格外增加麻烦,出力不少,赚钱不多。这个旅社跟解放后的许多旅社一样,“三不留”的现象是没有了,而且遇到这些旅客来住,还要格外照顾。他们认识到,做一个好服务员,不光是扫地、送水、抹抹桌子跑跑腿,还必须善于体察旅客的心情,尽量使旅客精神愉快。有一次,一个地质勘探队的青年技术工人被钻机轧伤了一条腿,送到济南来治疗,住在中东旅社。这个同志刚结婚不久,怕被爱人知道,精神非常痛苦。服务员除耐心地照顾他的生活以外,还背他去看电影,看戏,但这样还是消除不了他的痛苦。服务员们看出他是对个人前途失去了信心。为了帮助他解决思想问题,他们买来苏联小说“无脚飞将军”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他看,又请当时也住在旅社的一位装着假腿的革命残废军人来帮助他。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终于使他坚定了信心,转忧为喜。他非常感谢服务员对他的关怀。跟服务员成了知心朋友,直到现在还经常通信。一天,泰山黑龙潭疗养院送来一位病员,因病势严重,大便便在裤子里,服务员晋子彬没等护士开口,便拿来便盆,扶着那位病员大便,并把他的屎裤子洗净,使病员极为感动,连那位护士也非常感动。又一次,从东北来了一位孕妇,到达旅社已是半夜,没等安置好就要分娩,送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分娩时没人照顾怎么能行呢?服务员都是男同志,既不方便,也没经验。他们便动员一位女客人来帮助,使产妇安全地生了个白胖娃娃。服务员准备了鸡子、挂面、稀饭,尽力使她感到亲切温暖。去年12月深夜,平阴县文化馆有位同志带着爱人来济南治病,当时旅社已客满,服务员王教善便把他们让到服务室沙发上休息,并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病人盖好。他们感动地说:“你们真是一片赤心为顾客,万般困难留自己。”
对旅行经验少的旅客,他们更是格外体贴。他们除介绍一些出门的常识,如注意保管东西、注意交通安全以外,每逢出去还给开上条子,注明来回路线,以防一旦迷了路,可照着写的条子问明路线返回。
这个旅社几年来能够满足旅客多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在摆阔气、讲排场的基础上做到的,而是贯彻了勤俭办企业的原则。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但满足了旅客的要求,而且激发了职工的干劲。比如办食堂,他们就是学习了许多工矿企业白手起家办工厂的经验,自己动手,不懂技术,请人作指导;没有原材料,各处去搜集。他们没找一个工人,经过二十多天的紧张劳动,一所能供给三百八十人吃饭的食堂就建成了,为国家节约仅修建费一千三百多元。几年来,旅社内调整床位、修理房子、粉刷墙壁,从来没有雇用过外人,都是服务员挤时间自己动手来做。由于服务员业务熟练,成了多面手,虽然增加了一个食堂,开展了很多新的服务项目,但人员并没有增加。随时注意点滴节约已成为他们服务活动的一项内容。旅客扔掉的橘子皮、牙膏皮、破鞋、罐头筒、酒瓶子等废旧物品,他们都搜集起来变价处理。旅社供旅客阅读的报纸,玩的朴克,用的草纸,就是用这些钱买的。
现在这个旅社的许多服务员已经成为六员(服务员、卫生员、管理员、记账员、宣传员、护理员),整个服务工作也向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因为他们热心为旅客服务,不到一年时间,就获得省、市区各级党政机关的奖旗十九面,旅客赠送的锦旗礼镜就有二十三面,书面表扬一千四百六十多次,大字报表扬四百四十多张。桓台县百货公司刘心田编写了一首快板这样表扬他们:“几次旅济住中东,使我感激在心中,一感服务态度好,二感照顾真周到,三感处处讲卫生……”。“旅客之家”的荣誉称号代替了“外暖内凉”的批评。


第12版()
专栏:

一代新人
——记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
北京市基本建设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从1954年建队以来,转战了北京电影影片洗印厂、北京汽轮机厂、工人体育场、人民大会堂等三十三个工地,参加过九百一十四项工程,每次都做到高产、优质、安全、低成本全面完成任务。除了生产上生龙活虎以外,这个队的政治、学习、文化生活也很活跃。突击队刚成立时只有四个团员,现在已经有十个党员和十六个团员;原来60%的队员是文盲,现在文盲一个都没有了,大部分都达到高小以上的水平。在文娱晚会上每个队员至少能出一项文艺节目,队里组成的篮球队已经和北京市不少机关、学校的球队比赛过。全队队员朝气蓬勃,心胸开朗,真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代新人。五年多来,他们一直保持着先进集体的荣誉,三次被选出席全国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和全国先进生产者大会,最近又当选为全国“群英会”代表。
张百发青年突击队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四岁。建队时绝大多数的人都只十八、九岁。为什么在几年的时间里,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成长得这样迅速、健康?如果谁把这个问题提到突击队面前,他们的回答就是:“听党的话,党指向哪里,我们就战斗在哪里。这就是我们能够永远保持先进集体的主要经验。”
考验和教训
1954年,北京市木工胡耀林和几个青年工人组成突击队以后,生产效率提高得很快。刚刚在团校里学习过的张百发,当时虽然不懂得更多的道理,但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已经深入他的心里了。“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人家能够成立突击队,为什么我不能呢?”想到这里,他迫不及待地向组织上提出了成立突击队的要求。这年春天,突击队刚成立时,因为钢筋活不多,他们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在一处民用建筑中刨土方、挖臭沟、干壮工活,这是当时不少技术工人想不通的事情,同样,对张百发队也是一个考验。开始,他们干得挺欢,不断突破定额。过了几天,有的队员情绪波动了。当时,只有十九岁的队长张百发就到党团办公室去找领导。领导上告诉他:“党号召建立青年突击队,是为了使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起突击作用”,“青年突击队要站在克服困难的最前列”。他回到宿舍,就开队员大会,座谈建队的目的和意义。队员们经过思想斗争,把党的话回味过来了,“碰到困难就挑挑拣拣,找退路,这算什么突击队。”第二天,他们就在臭水沟里愉快地挖着臭泥,挖到深处,碰上了流沙,塌方很厉害,连脚都站不住,往上扬土更加困难。队员们个个累得腰酸背痛,手泡也磨起来了,当队员们想起党的教育:“突击队要站在克服困难的最前列”时,立刻提出“困难再多,也要叫它屈服”的保证。经过集体研究,想出了分层、分段梯形的挖土方法,终于把臭泥沟制服了。
通过这件事情,使队员们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只要从心里服从党分配的任务,就会产生坚强的意志克服一切困难取得胜利。由于党给了他们力量,使他们无论是在零下一、二十度的严寒里,或者在北京少有的酷暑里,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连续两个季度被评为先进集体。这些成绩,增强了张百发突击队的信心,但也有个别队员从此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们瞧不起别的组,有时甚至盛气凌人。这一年第三季度,建筑公司进行季度评比,有的队员竟向评选委员会说,评不评都一样,把红旗拿来就行了。但是,在评比会上,大伙儿都不同意他们当选为先进集体,意见像潮水一样涌向他们。有的批评他们“横着走道”,有的认为“他们不配做大家的榜样”。评选结果,他们落选了。他们搭拉着脑袋,憋着气走出会场。连续两个晚上的座谈,大家才从思想上想通了落选的原因。队员欧俊荣跺着双脚检查自己的思想说:“党一再告诉我们,在取得成绩的时候,切忌骄傲,要再接再厉,而我被胜利冲昏了脑袋,什么都忘掉了。”从此以后,队内流行着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不听党的话。”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坚决听党的话,这一思想在每个队员头脑里牢固地扎下了根。
向多面手进军
1956年春天,张百发突击队调到北京电影影片洗印厂干活。这项工程钢筋活特别多,规格大小不一,用铁丝绑扎起来又慢又浪费,比电焊要多用许多钢材。为了工程进度快而且节省材料,他们建议领导上用电焊焊接。但是当时没有电焊工,是坐等调来电焊工,还是照旧用铁丝绑呢?突击队的队员们没有选择其中的任何一条路,而是挺起胸脯,积极响应党组织当时提出的“一专多能”的号召,向电焊工进军。恰好,队里的一位老技师会电焊。队员们就搜集了一些废铁头,向老师傅学习。第一次学习,因为没有经验,忘了带面罩。结果,大家的眼睛都被弧光照得黑夜疼的睡不着觉。但是谁也没有畏难而退。学了三天,终于使电焊钳子听使唤了,打出来的火也均匀了。他们掌握了这门技术以后,不但大大加快了绑扎速度,还给国家节约了三十六吨钢材。这件事像找到开宝库的钥匙一样,启发了他们,也提高了他们学习多种技术的信心。
隔不多久,领导上提出了“尊师苦学争上游,精一兼数多面手”的口号,更加鼓舞了他们学习多种技术的决心。他们保证:“身为钢筋工,样样都学通,学成多面手,永远不窝工。”从这以后,张百发队的队员们,在党的支持下,攻克一个一个的技术堡垒。到现在,全队已经学会了电焊、汽焊、浇灌混凝土、安装水暖等十九种技术,平均每个人都会六种手艺。他们并不满足这些成绩,决心要把盖房子的技术统统学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共产主义风格
“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誉,也不是为了小集体的荣誉,而是共同为了祖国的荣誉。”张百发队每逢和别的队展开竞赛时,都牢牢记着上级对他们的教诲。他们在比赛中,创造出先进经验,立刻告诉竞赛对手,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
去年冬天,在工人体育场工地上流传着张百发突击队帮助竞赛对手赶过自己的故事。这是一场规模较大的现场比武,北京市七个建筑工程公司都选拔了优秀的钢筋工、木工和混凝土工人。当时,有的队存在着锦标主义的观点,暗暗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露一手,把张百发比下去。”比赛开始前一天,这个队的队员遇到张百发,询问他这次比赛准备用什么工具绑扎钢筋。张百发毫无保留地把创造成功的四种新工具详细地告诉他们,并且还把这些工具分送给他们一份。比赛结果,这个队恰巧超过了张百发突击队,张百发不但没有懊悔,还虚心地向这个队学习。从此以后,现场上共产主义协作之风大盛,许多队都带着自己创造的先进经验,主动到别的队去传授。有的队派出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人,去支援落在后面的队迅速地赶上来。结果,工期比原计划缩短了很多。
高举总路线红旗
“分秒必争”,是张百发队热烈拥护党的总路线的具体行动。因为他们深深懂得,要迅速改变祖国贫穷和落后的面貌,就要高速度前进,一秒钟都不能放过。一分钟,全国能生产二十五吨钢,二十吨水泥,队员们对这些数字都了若指掌。
他们刚到人民大会堂工地时,他们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在十天内绑扎完六百八十吨基础钢筋。六百八十吨,等于这个队过去一年半完成的总数。有的队员对能不能完成信心不足。队长张百发知道了这个情况,就把大伙召集在一起,先讨论这项任务对整个工程进度的意义,又一次地讨论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经过这一番讨论,个个信心十足,人人磨拳擦掌,决心打一个漂亮仗。接着,他们就集体研究确定了施工方案,合理划分了流水段,分三班包干进行突击。虽然当时的气温已经降到零下十五度,每个队员为了出活快,谁也不愿带手套。规定三班轮流突击,但是谁也舍不得离开现场,密密麻麻的钢筋就像吸铁石似的把他们都吸住了。有的被党委书记和经理拖着去休息,可是一转身,又都在现场上干起活来了。结果提前一天完成了任务。
最近,这个队的队员们学习了八届八中全会的决议,进一步发挥了高度自觉的主人翁态度,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使10月份全月的任务,只用九天半就完成了,质量全部达到一级品。
(附图片)
张百发(立者)和队员一起在扎钢筋 潘英摄


第12版()
专栏:

年年有创造 月月有革新
——记天津化工厂先进生产者刘宝忠的事迹
10月27日,刘宝忠在全国群英大会上发言,谈到了他创造的“螺旋捕集器”,引起了许多代表的浓厚兴趣。这两天,哈尔滨、沈阳、大连和广东的代表都找他学习这个从烟囱中大量回收煤炭颗粒的经验,抚顺的代表更把这个经验定为在大会期间要取回去的一部大“经”。十年来刘宝忠提出的革新建议,重大的就有六十多项,“螺旋捕集器”就是他今年的一件重大创造。
刘宝忠现在是天津化工厂动力车间主任。他在解放后的十年中,年年有创造、月月有革新,连续十年当选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他是河北全省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最鲜艳的旗帜。他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使他成了吸引全省职工学习的标兵。
工厂就是家
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刚刚闭幕,正在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刘宝忠接到了一张“五一”观礼请帖。他看了以后,想了一想,匆匆忙忙地找到了有关的负责人说:“今年的‘五一’观礼我不能参加了。”
“有什么要紧的事?连观礼都不参加了?”负责人带着笑容问刘宝忠。
“厂里生产上还有些问题,我得赶紧去看看。”他回答说。
刘宝忠请了假以后,搭上京山线的火车赶回了汉沽。一下车,他顾不得回家,就直奔工 厂动力车间,问工人缴锡良:“水银整流器的线路全部改好了没有?”缴锡良回答说:“改好了。”
刘宝忠才放心地从车间出来,转到了办公室。车间干部一见他,惊异地问道:“怎么这回不观礼就回来,人家要参加还不行呢!”他笑笑说:“参加观礼当然好,可是,我心里老惦记着水银整流器。把线路改好,早投入生产一天,就多增加一些烧碱的产量。”
刘宝忠这种以生产为重,对集体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在工厂职工中早就传开了。工厂工人都说:“厂里生产那儿有困难,那儿就见到刘宝忠,工厂就是他的家。”比如,他见到锅炉房运煤上楼,要用人工一铲铲往煤斗里送,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高。他就和工人一起研究,把人工运煤改成了机械化。又比如,由于水源不足,工厂每天差一千多吨水,严重威胁着生产计划的完成。刘宝忠就想:“我是个电工,水的问题不在行,可是它影响了生产,就得解决它。”他和工人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扩大河水量、加高水池,终于扭转了用水紧张的局面。
这种对生产的高度责任感,使刘宝忠敢想敢干,永远不满足现状。拿他的话来说:“只要对生产有好处,我就要不断地改变它,一直坚持到底。”在今年的跃进高潮中,工厂里原有电力设备的负荷已满,生产进一步跃进有困难。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办法是增添水银整流器。但是,这种设备过去都是进口,一时买不到。他想:“进口的没有,咱们就自己干,不能眼看着生产上不去呀!”这时,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说:“这样的设备,咱们做不了,做也是白费劲。”虽然有这类风言风语在流传,但是党组织却支持了他,让他大胆干。这样,就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增加了他战胜困难的力量。他在检修现有水银整流器的时候,记住了它的构造;虽然文化程度很低,他还是艰难地翻阅有关水银整流器的书籍,看不懂的地方就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直到懂了为止。就这样,一步一步,克服了许多困难,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终于综合采用苏联和匈牙利水银整流器的优点,试制成了水银整流器,在5月份投入了生产,质量还完全符合要求。
天下无难事
对集体事业高度的责任感,给了刘宝忠以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钻研精神。这是他征服困难的钥匙。
刘宝忠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刻苦钻研的精神,从他和大家一道创造“螺旋捕集器”上,就表现出来了。过去,天津化工厂的烟囱,每天要吐出无数的煤灰,像“黑雪”一样变成浓烟飘扬到厂内外,地上就积起一层。怎样消除这些“黑雪”呢?天津化工厂发动工人和技术人员,翻阅了好多技术资料,开了好多次专门的会议,可是一直得不到解决。
有一次在一个会议召开以前,工厂党委书记把刮到屋里的“黑雪”收了一捧,笑着对刘宝忠说:“老刘,这个问题你可得和工人一道想办法解决。”刘宝忠听了这句话深深感到党对自己的信任,心里想烟囱冒“黑雪”是我们动力车间的责任,于是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从这个会议召开过的第二天起,车间办公室里就很少见到刘宝忠了。他每天出现在烟道的周围,长期的观察,他积累了好多“黑雪”飞散的规律。他发现在烟道转弯的地方,浓烟旋转着冒出去总要留下一点“黑雪”。他就想“黑雪”旋转着冒出去受到的阻力大,留下的就多,何不加大这种阻力,把烟道改成螺旋形的呢?有一次,为了彻底探索“黑雪”的奥秘,他冒着弥漫的浓烟钻进了烟道,顾不得一股股向他袭来的浓烟,不停地摸啊、看啊,忽然发现在烟道的下部有一个小洞,从这个洞里冒出的“黑雪”非常多。他突然想到这个小洞空气流通得快,“黑雪”就冒得多,如果让烟道里的空气流通得再慢一些,“黑雪”也许会被阻挡住。他融合了这些想法,和车间工人们共同研究出一种捕集“黑雪”的设备,向党委作了汇报。党委支持了他们的改进意见。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苦战,经历了七次失败,一台土制“螺旋捕集器”诞生了,“黑雪”终于被制服了。从此,职工上下班不再迷眼,而且每天还可以收回三四吨煤炭颗粒,这也是很大的节约。
依靠群众力量无穷
“靠个人的聪明、才能,总是有限的,靠群众才是无限的。”刘宝忠不但自己深钻苦研,而且经常记着党的教导:戒骄戒躁、依靠群众,在大搞技术革新中,要和群众一起,向群众学习,注意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过去动力车间的用电力率低,达不到电业局给工厂规定的用电力率指标,经常被罚款,影响成本计划的完成。刘宝忠召开了“诸葛亮会”,把自己提高力率的想法谈了一谈,要求大家动脑筋来解决。当时,有的人提出力率低,可以安装电容器,可是有的人不同意,因为电容器订货一时到不了,还要花几十万块钱。后来工人和技术人员王克正、张嵩兰提出开动变流机的建议。刘宝忠立即支持这个建议,他说:
“设备不用大变动,可以先试一下。”他马上找到厂长,得到批准后,第二天,他就和工人一起改装了变流机的线路,用电力率就从85%提高到90%,由过去经常被罚款,变成受到电业局的奖励。
刘宝忠的技术经验虽然丰富,但是他为了提一个改进建议,还是常常虚心向群众求教。他们车间在水银整流器检修后刚使用的时候,一送电就容易发生故障。他想了好久,没有找出好办法,于是他就请教技术人员和工人,为什么会发生送电故障。工人说:“因为整流桶温度低。”找出了原因,他又和技术人员一起商量,一起想出办法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十年如一日
刘宝忠已经四十七岁了,他从十六岁开始当学徒,到今年已经是三十一年工龄的老工人了。在旧社会,他受尽了苦楚,过着血泪的生活。新社会提高了他的政治地位和生活。从他的切身体会中,他热爱党、热爱新社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有着坚定的信心。解放后党又不断地对他进行教育,使他懂得了许多真理,阶级觉悟越来越高。由于他的觉悟不断提高,1952年入了党,后来又被选为工厂党委委员。现在,每当谈到他自己的革新建议的时候,他总是说:“没有党,我就没有一切。在旧社会我也有不少经验,可是,我为什么没有创造呢?”
刘宝忠十年以来,年年有创造,月月有革新。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十年来他提出和实现的比较重大的革新建议就有六十多件,给国家直接间接创造的财富近千万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