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
专栏:

叫时间听命令
——记江南造船厂邬显康青年钳工小组的一场力争高速度的战斗
人们还记得吗?在大跃进的1958年,上海江南造船厂仅仅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比原订计划缩短了十三个月左右,建成了我国第一艘五千吨大海轮“和平28号”,创造了我国造船工业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纪录。在这个斗争中,大胆冲破常规,创造了“水倒流”、“以假推力轴代真进行定位”等新方法,创造了以七十天的高速度完成船台周期的历史新纪录的,是舾装车间邬显康青年钳工小组。这个小组,共有二十三个年轻人。他们的年纪,最大不过二十八岁,最小的还不满二十岁。就是他们,在今年建造又一艘五千吨海轮“和平58号”的斗争中,再一次创造了九天九夜完成船台周期舾装工程的奇迹。
神圣的诺言
8月初,江南造船厂党委向全厂工人宣布了建造“和平58号”海轮的消息以后不久,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和决议公布了。工人们说:“国家大计划要提前,我们的小计划首先要提前。”他们把原来提出的,以比去年建造“和平28号”提前四十天完成船台周期的保证,再压缩到三十五天。他们认为,造船速度一定要越造越快,质量一定要越造越好;去年“和平28号”是七十天的船台周期,今年如果还是保持这个速度,就算不上继续跃进。他们说,“要叫时间听从我们造船工人的命令!”就这样,“和平58号”的船台大合拢,神话般地飞速前进。船体车间以比去年快二十二天的速度,完成焊装船体的工程以后,竞赛的接力棒就传到了舾装车间邬显康青年钳工小组的同志们的手里了。
以三十五天完成海轮的船台周期,除了焊装船体的工程以外,关键就在海轮的主机轴系定位、拉线照光以及安装推进器、舵系等舾装工程了。现在,担任这个工程的邬显康青年小组,以什么样的速度前进呢?
一个星期天的清晨,小组长邬显康骑着脚踏车疾驰在街头,从热被窝里、从厨房里、从理发店里,把小组的同志一个个请到自己家里,讨论怎样继续跃进。
他们决议:向党委保证,用十天十夜的时间,完成这次船台周期的舾装工程。
于是,一场力争高速度的战斗,在他们小组里展开了。
9月12日深夜。船台上,蓝色的电焊弧光划破天空,起重机豪迈地挥舞着手臂,四周充满震耳的“达达”声和重磅鎯头敲击钢板的铿锵声……上道工序船体车间还在紧张地焊装船体,邬显康青年小组已经开始了为尾轴拉线的工作。在一条四十多米长的地轴棚里,几个人好不容易把一条又长又细的钢丝,从东到西拉直了。但是,船体震动得厉害,两头的位置老对不准;电焊火花溅到钢丝上,又一连爆断了两根。有人说:“看来,不等焊接工程完工,是无法进行下去了。”不对,第二天几个人提早上船,把准备工作做好,等到半夜三点钟,乘人们放下手里的工作下船吃饭的时候,突击拉线。时间一分钟、五分钟、二十分钟过去了,吃饭的人们陆续来了,突然,贯通四十多米长的临时电话坏了,东西两头发出的口令无法传出。这简直同在前线战斗的紧急关头突然断了电话联系一样。这时,组员们迅速地像一条长蛇似地排在长长的通道上,组成了一个“活电话”,大声地用嘴巴继续向后传口令:“向左!”“向右!”批凿枪震耳的“达达”声又响起来。组员们看着那根已经拉得又准又直的钢丝笑了,他们比去年缩短了三十六个小时就完成了拉线工作。
邬显康青年小组带着赢得时间的第一个胜利,跨入第二道工序,为七号隔舱钻十二只眼子。他们又屈指一算:采用去年在“和平28号”上用冷风钻钻眼子的方法,依然要花三十六个小时,这就不可能实现十天完成舾装工程的速度。以十天的最后一天为起点来推算,只允许用十二个小时完成这道工序。于是,有人说了:“在船上钻眼子,一向用冷风钻;时间又不是靠推算就能缩短的,有什么办法呢?”新的困难和矛盾又出现了。
十天,这是一个神圣的诺言。邬显康青年小组的同志们下定决心,天塌下来也要实现它。
甲板上,秋风送来一阵阵寒意。小组同志们的心却是火热的。他们一连讨论了三次,坚持寻找在十二个小时内完工的新方法。他们考虑,如果把船上的地轴棚搬到车间里,用钻床钻眼子,一个小时就能钻好一只眼子。因为钻床上的夹具合适,不像冷风枪那样活络,不必花很多时间去反复校正。但是,地轴棚就像个下水道那样,怎么能搬到车间里去呢?……
组员李庆生这时并不做这项工作,组长是分配他做另外的工作的。对于全组的这样一件大事,他却是时刻关注着。他的爱人是一个螺丝厂的工人,熟悉钻眼技术。深夜,他回到家里,就和爱人商量小组的大事。第二天一下了班,李庆生就和小组的同志一起,根据钻床上的夹具原理,改进了冷风钻上的靠模。这就等于在打机关枪的时候,装上个固定的架子,枪身就不会歪了。这个改进,大大节省了钻眼校正的时间。只用八个小时零五十分钟,就是说,比去年缩短了二十七个小时零十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钻十二只眼子的工作,而且质量比用原来的操作方法更好。
船台上的日日夜夜
生产进度牌上的前几道工序记录,已经一笔笔地勾消了;距离轮船下水的日期愈近,青年小组同志们就愈是奋不顾身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一步紧跟一步,一环紧扣一环。这时,他们已经不是按照小时,而是按照分钟来计算工程的进度了。
起重机把一个二千多公斤重的巨大的轴管慢慢地拉进了船舱,最后还剩下像一本普通的练习簿子那样薄的距离,怎么也拉不进去。有人建议:在外面装个撑脚,用油泵顶进去。“不行!”青年小组的同志们不赞成这个办法,那起码要花一整天的时间。于是,六个人用绳子拖着一个三百公斤的巨型鎯头,使尽全身力气,把高大的轴管敲进去。三百公斤,多么重!年青人的手臂,究竟和起重机的钢臂不一样,一个个汗如雨下,嘴里不住冒热气……三十分钟以后,距离拉拢了。
安装螺旋桨需要用一块巨大的、坚实的橡皮塞住空隙,不让江水流进去。为了找到一块这样合适的橡皮,整个晚上,组员们在船台和仓库之间的路上,不是走而是奔跑,看上去就像一场百米赛跑似的,橡皮找到了,又太大,必须用锋利的刀,才能把这块比牛皮坚韧得多的橡皮切开。可是,夜深了,到哪里去找?于是,人们身边的小洋刀,切牛肉的刀,敲钢板的鎯头……一起用上。橡皮再坚韧,也比不上这些年青人的意志,终于被切开了。
安装尾轴,是一道十分复杂的工序。青年小组的同志们一连几昼夜没下船台,组长邬显康熬得眼睛满是红丝。但是,他生怕被同志们、被领导看见,而拉他下阵休息。他偷偷地借了一副黑色的眼镜戴起来,使别人看不到他的红眼睛。可是,船舱里已经够暗的了,这时候,周围并没有刺眼的亮光,为什么要戴黑眼镜呢?秘密被大家拆穿了。党分支书记和小组的同志们关切地劝他回去休息。他却怎么也不答应,他说:“现在正是节骨眼的时候,你们看,我能定下心来睡觉吗?”
9月21日后半夜,离开轮船下水的时候还有一天一夜。离开邬显康青年小组保证交船的十天时间还有一天一夜。小组的同志们正进行着轮船下水前舾装工程的最后工作:安装舵系。
黄浦江边显得比往日寂静,甲板上只有几条粗大的水龙带冲射着自来水的哗哗声。这是人们为了准备轮船下水进行的冲洗等工作。水,淌进了像亭子间那么小的舵机舱,一分一分地增高起来,足足有一尺深。可是,安装舵系的工作必需在舱底进行。“那有什么,就踩着水干嘛!”负责装舵的组员朱瑞棋好像不曾想到这水会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他三下两下挽起裤脚,脱掉鞋子,“嚓嚓”地大步跨入水中。
天有些蒙蒙亮了,寒冷的晨风掠过江面,从高大的轮船上端卷下来,有人把棉大衣也穿上了。这时,江潮又涨了起来,渗进了轮机舱,舱里的水又一分一分地向上涨,已经没过膝盖,淹过大腿了。同志们在舱外向朱瑞棋大声叫喊:“等天亮,潮水退了再工作吧。”朱瑞棋把手一挥说:“最后一道关口的钥匙就捏在我手里了,我慢一分钟,计划就拖一分钟!”在这样有着高度责任感的人面前,寒风和冷水,怎么阻挡得了他们的热情?朱瑞棋就这样,穿着单衣,半个身体浸在水里,双手迅速地操作着,一直坚持战斗到最后。
就是这个清晨,在寒风中,在潮水中,邬显康青年小组全部完成了船台周期中的舾装工程。所花的时间是九天九夜,比他们向党委的保证提前了一天一夜,比去年在“和平28号”上同样工程所花的时间提前了五天五夜。他们胜利地实现了自己向党许下的诺言。
如果有人问:“和平58号”五千吨海轮三十五天下水,比去年“和平28号”又缩短了三十五天的奇迹,是怎样产生的?”那么,请你仔细地看看邬显康青年小组的这些同志们吧!在江南造船厂,有成千上百个这样的小组。他们都像邬显康青年小组那样,从每一个部件,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操作中,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战胜困难,大胆创造,不知疲倦。因此,他们赢得了时间,赢得了胜利。在这里,“分秒必争”这个名词,丝毫也不是什么抽象的口号或概念,这是全厂上万个工人热烈拥护党的总路线,响应党的继续跃进号召的意志力量的表现。这是全厂上万工人为着更加幸福的明天,为着高速度发展祖国造船事业的意志力量的表现。在这里,人们豪迈地说:“要叫每一分钟,每一秒钟的时间,在我们的手里,做出五倍、十倍、一百倍的事情!”邬显康青年钳工小组就是这样,在今年一年中,曾经先后为“金陵号”、“江苏号”等五条船安装轴系工程,都是一条比一条快,一条比一条好。
今天,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江南造船厂,到处洋溢着青春活力。他们的决心是,创造更新的纪录,用比去年更高的速度,完成建造“和平58号”的全部工程。现在,“和平58号”的锅炉已经生火了,为了向全国群英大会献礼,全厂工人在厂党委领导下,再提出保证:决心用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是说,比“和平28号”再快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完成“和平58号”的全部工程,用新的胜利,为祖国的造船事业增添新的光彩。
(附图片)
江南造船厂邬显康小组最近在建造五千吨的“和平58号”海轮中,创造了九天完成船台周期舾装工程的新纪录。这是邬显康(中)与小组工人赵仁根(左)、施富定在研究又一项新技术。
新华社记者 赵咸摄


第11版()
专栏:

运输战线上的一员闯将
——介绍新疆军区建设兵团汽车驾驶班长苏长福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机运处汽车二营三连驾驶班长苏长福同志,是模范共产党员、兵团特级劳动模范。他驾驶的吉斯150型货运汽车,从1951年7月到1957年8月,创造了原车引擎安全节约五十万公里无大修的成绩。根据国家规定,延长了将近十个大修期。
解放十年来,苏长福同志在新疆运输战线上,历年都超额完成了任务。自1952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55年评为新疆公路运输甲等劳动模范,1958年被评为兵团特级劳动模范,并在1957年与1958年连续被评为优秀党员,后又被评为模范党员。1958年,苏联李哈乔夫汽车制造厂曾授予他荣誉证书。苏长福已成为新疆汽车运输战线上一面光辉的红旗,他所驾驶的安全行驶五十万公里无大修的汽车已送到北京参加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展览。
苏长福同志在每次执行艰苦任务的紧急关头,总是以身作则带领群众前进,1958年,他们连里第三次到乌库公路执行任务时,有少数驾驶员畏惧山路险峻,不愿参加。苏长福当时虽然身体有病,仍然主动要求领导上批准他进山去。许多人见他上了山,都纷纷增强了信心,坚定了上山的决心。有一次到克拉玛依,住在小地窑里,因受了潮湿,第二天腰疼得直不起来,上车都得助手扶着上,下车也要人搀着下。就这样,为了不影响完成任务,他仍坚持把车开到乌鲁木齐。
爱车如同爱生命
苏长福爱护汽车像爱惜自己的生命。1956年夏天,车子进行中修时,苏长福正拉痢疾,瘦得不成人样,走路都有些踉跄。但是他仍然坚持跟保修工人一块修车。领导上关心他的健康,命令他休息,他放心不下,夜里又悄悄地到车场去了。他对待车子各部机件都作到了无微不至的爱护。电线油管刹车皮管容易磨擦,他用布包扎起来,所以直到现在原车的一边刹车皮管还在使用着。挡泥板在新疆地区的积雪泥污道路上很容易损坏,他就经常把挡泥板拆下、洗净,并涂上机油防止锈蚀,因而原车上的挡泥板也一直使用到现在。空车行驶时,为防止颠波震动,他就用绳子把车箱与大梁捆在一起,因而车箱到现在还是完整的。重车停下时,他总是用根木头把后车顶起来,以减轻轮胎与车身的负担。过河时,他总是先下水探测了深浅再通过。在水箱口上和机油管内,凡是加油加水通空气的地方,都装上了滤净的沙罩,免得脏东西进入内部伤害车子。在行车中如发现车子有毛病,那怕很小的毛病,也要暂停下来修好才走。
苏长福运过各种物资,很少有遗失和损坏。1951年由霍城运水泥,经过芦草沟时赶上天下大雨。当时没有篷布,为了防止水泥被雨淋后变质,他就用自己的被褥把水泥盖上。同行三十多辆车上的驾驶员在他的带动下,都纷纷打开了行李,保证了这一百多吨水泥的完好无损。他常说:“宁肯自己多受点苦,决不能让国家财产受损失。”
帮助同志 关心旅客
帮助同志解决困难是苏长福一贯的高尚美德。在常年的行车途中,每当遇到了别的车辆抛锚,他总是用自己的车子帮助对方拖一段路,赶到有吃饭的和住宿的地方。1957年3月他到霍城去,在精河附近的戈壁滩上遇见了一个维吾尔族驾驶员,因技术不熟练,车子抛了锚。这位驾驶员从早上三点一直修到下午四点钟,还没有把车子修好,真是又饿又冷又着急。苏长福迅速地下车帮助他检查、修理,并帮助他把车子发动起来,还把随带的馍馍给那位兄弟民族驾驶员吃。那个驾驶员感动得连声说:“热合买提!”(谢谢!)1956年夏天,他到南疆运粮,在拜城黑嘴地方遇到洪水,同连的龚得钧的车子陷在河里,水把轮胎都淹没了。苏长福起初用车帮助拖;拖不出来,他就穿着衣服跳进水里,帮助把车上的粮食一袋一袋地扛下来。最后终于把车子从洪水中拉了出来。
关心旅客,关心妇老弱幼,给乘客方便,使乘客满意,是苏长福热爱人民的具体表现。1956年秋天,苏长福在后峡参加修建乌库公路。一天夜晚,有位哈萨克族老乡来要求苏长福把他的爱人送往乌鲁木齐医院里,因为他爱人难产。苏长福虽然已很疲乏,而那时自后峡到乌鲁木齐市的一段路又非常险峻难走,但是他想到拯救生命要紧,想到党教导的在边疆帮助各族人民建立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人民汽车队的光荣任务,就毅然驾驶车子摸着危险的夜路,把产妇送到乌鲁木齐人民医院,使这位产妇经过诊治而顺利生产。由于苏长福的热情帮助,挽救了母子二人的生命。
在驾驶技术上,他也总是耐心地帮助同志。有许多驾驶员都在他的帮助下,提高了技术,并且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刘子信过去用过的两只发动机都没有行驶到四万公里。有一次他和苏长福一起行车到策大雅,刘子信在午睡醒来时,发现苏长福正悄悄地给他修理车子,他深受感动,下决心要向苏长福学习。后来他的第三只发动机一直延长到十五万公里还没有换活塞,并做到了三十五万公里无事故,连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十年来,苏长福培养了十几名青年驾驶员。他培养助手的特点是教授耐心,注意小节,要求严格,态度和蔼,使助手们不仅提高了技术,而且也养成了像苏长福一样的优良驾驶道德和操作作风。
他不仅在技术上热心帮助同志,也非常关心同志们政治思想上的进步。党员杨看中有一度因安全行车受到表扬,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群众反映不好,苏长福同志知道后就找他谈话,使他认识了自己的缺点,从而巩固了成绩,现已安全行驶了四十六万多公里。
热心学习 艰苦朴素
苏长福虽已创造了惊人的成绩和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他从来不骄傲自满,一贯虚心谦逊,真可以说是经得起艰苦环境的考验,也经得起胜利和荣誉的考验。正因为他具有这个宝贵的品质,他才能巩固成绩不断前进,才能更加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和热爱。
苏长福从不放过学习的机会,善于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以前,他对轮胎使用方面缺乏经验,行驶公里不长,自从学习了安国栋同志的经验后,大大提高了轮胎使用寿命,自1952年到1958年七年来共超驶了八十万胎公里,仅1957年和1958年两年中就超驶了四十二万多胎公里。过去,他节约汽油并不突出,自从学习了王泽生同志的节油方法后,1958年全年平均每百公里消耗十七公斤汽油,全年共节约四千多公斤汽油。这个数字等于他1952年至1957年节约汽油总数的159%。
苏长福同志一贯克勤克俭,从不浪费分文,发扬了人民解放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十年来,他自己没有专门做过衣服,穿的都是上级发的平布黄军服与白衬衫。他的一件棉衣穿了四年,一双毛皮鞋穿了四冬。他在常年行车中,有时肚子饿了赶不上站,就啃干粮、喝白水来充饥解渴;有时露宿戈壁滩,蒙受风沙与寒冷的袭击,从来没有怨言。
苏长福并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现在,他又向自治区党委提出争取1960年原车发动机延长到六十万公里无大修、发动机经过一次总修后,争取达到一百万公里无大修的计划。这个跃进的指标充分表现了苏长福不断革命的气概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11版()
专栏:

小铝厂大放光明
介绍郑州小铝厂
河南省郑州小铝厂是1958年大跃进的产物,是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根据高速度发展冶金工业的要求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建设起来的。全体职工在党委领导下发挥了冲天的干劲,仅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年产铝锭一千二百吨的小铝厂。这个小铝厂的设备和工具都很简陋,电解槽是用红砖砌成的。全厂投资仅用了一百四十万元,每吨铝锭的投资比大厂节省20%左右。同时,这样的小铝厂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分散电源,建一个年产二万五千吨的铝厂,必须首先建立五万瓩的电站,像郑州小铝厂这样的厂子,只要有五千瓩的电源就可以了。小铝厂与大铝厂比较,具有很多优点,一句话,在目前条件下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建设更多的铝厂,为国家生产出更多的金属铝,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郑州小铝厂从建厂到现在,不过七、八个月的时间,已经为国家生产了铝锭一百七十吨,今年将可以生产五百吨,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
小铝厂的建设和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建设到生产的过程中,都曾遭到一些非难和反对。在建设初期,反对派就射来了第一支冷箭,他们说:“建小厂不如建大厂”。但是小铝厂党委根据党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坚决开始了建设,并且很快就把小铝厂建成,顺利地投入了生产。在投入生产初期,由于生产情况还没有转入正常,产品质量不够好。反对派这时又觉得有机可乘,于是射来了第二支冷箭。他们说:“小铝厂能生产铝是肯定的,但生产的铝锭质量低、消耗大、成本高”,大有“得不偿失”之意。这种谬论,动摇着军心,瓦解着人们的斗志,不彻底打垮他们的谬论,生产是不能前进的!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决议公布了,党中央发出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保卫党的总路线的伟大号召,全厂职工在党的号召的鼓舞下,在党委的领导下,个个斗志昂扬、干劲十足,经过8、9两月的努力,迅速改变了小铝厂的生产面貌,作到了高产、优质、低耗。反对派的谬论,在这铁的事实面前破产了。
小铝厂所以能够高产,是因为采取了加速基本建设,多开电解槽,把电流效率提高到了85%以上的办法。经过短短的四个月后,现在生产水平已经超过设计能力的30%,全体职工正在鼓足干劲,大闹技术革新,要在今年内使技术指标接近或赶上现代化大铝厂,使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铝的质量好坏,主要决定于所用原材料的质量和生产设备维护及管理工作的好坏,而不决定于厂子的大小和电解槽的大小。郑州小铝厂职工为了攻下铝的质量关,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三结合的方法,总结了操作经验,实行了一快(快出铝),二洁(厂房清洁、工具清洁),三勤(勤加工、勤检查、勤换工具),四低(低电解质水平、低温操作、低分子比、低效应系数)的操作方法,在8月份就产出了一级铝,9月份产出了特级铝,消灭了不合格的等外产品。这样的铝,作什么都行,可以用来作民用加工品,也可以作工业加工品。
郑州小铝厂能够降低产品成本,是由于采用了低电压及低温操作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以后,电耗从每吨铝消耗二万九千三百度降低到二万一千八百度,现正为突破二万度的大关努力;主要原料如氟化盐、氧化铝、阳极糊以及铝氧和阳极糊的消耗方面,也在不断降低。现在郑州小铝厂的生产成本,按可比部分说,已经达到大铝厂开工初期的水平。
这些铁的事实证明,小铝厂是完全可以作到高产、优质、低成本的。这些铁的事实也有力地回击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对总路线的攻击,生动地证明了党所指出的大中小企业并举的方针,是高速度发展我国工业的正确道路。


第11版()
专栏:

生猪饲养保管能手王金才
王金才是江苏省徐州专区畜业局食品经理部的生猪饲养保管组长,是一位又红又专的共产党员。这个贫农出身的儿子,幼年时代就失去了父母,解放前一直过着做长工、逃荒、讨饭、当伙计的辛酸生活,受尽地主、资本家的剥削,直到徐州解放,他才开始了真正的人的生活。
王金才在党的培养教育和同志们的帮助下,阶级觉悟不断提高,进步很快,在饲养保管生猪工作中作出了出色的成绩。仅从1955年以来,由于他采用青代饲料喂猪,就节约了精饲料一百五十多万斤,使生猪增膘三十五万斤。他还和小组的同志们集体创造和推广了一百二十多条先进经验,为国家增产和节约了大量的财富,并创造了1957年5月以来连续二十七个月保管生猪十三万多头无一死亡的新纪录。王金才曾先后五十八次荣获全国、省、专区、市和本单位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称号,1956年他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光荣地会见了毛主席。他所领导的小组也曾二十五次被评为先进集体。
王金才常说:“我爱护猪就是建设社会主义”。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寒冬炎夏,他总是为猪忙着,时刻惦念着猪的安全。王金才对待猪就像慈母爱护孩子一样的耐心细致。每次喂猪以前,他总要把饲料检查一遍,有草棒就随手拣掉,成块的饲料就用手捏碎。他怕猪不喜欢吃冷食,就把饲料煮熟后再喂。他总是先喂一遍稀料,助长猪的食欲,然后再喂稠料。经过长年累月的观察、试验,他摸清了猪的胃口,就根据猪的喜好,在夏季经常喂些瓜类,冬季喂些胡萝卜、糖渣,并且在饲料里适当地放些盐,以增强猪的食欲。冬天,他给猪圈里垫草,四周围上草帘,保护猪安全过冬;夏天,他给猪搭凉棚,开窗户,经常向圈内洒水,降低温度。王金才不仅是个优秀的饲养员,也是个好兽医。他给猪量体温、擦眼屎、治恶疮,给病猪好的饲料吃,把病猪赶到场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就凭他这丰富的养猪经验和耐心的照顾,几年来,养好的病猪伤猪已有一千多头。
养猪的人打猪,这是常有的事。王金才过去在资本家开的猪行里当伙计的时候,也常打猪、踢猪。解放后,在上海冻肉加工厂,他看到用棍子打过的猪,身上有伤痕,影响了猪的生长和肉的质量。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打猪了,而且耐心地劝说别人也不打不踢,同时介绍了不打不踢照样能把猪管好的经验,使他们组里、仓库里消除了打猪现象。他又训练出几头“带头猪”,在赶运和装火车的时候,让“带头猪”走在前面,猪群就安安稳稳地跟着走路和上车,从此,不仅改变了强装、硬打等混乱现象,而且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为了让猪减少疾病,增重长膘,他非常讲究猪圈的环境卫生,把猪圈打扫得干干净净,经常消毒。猪咬架会影响休息,长不上膘。他经过几昼夜的细心观察,终于发现了咬架的秘密,采用了分地区(猪的来路)、分大小、分强弱、分公母的办法分圈饲养,这样一来,咬架现象大大减少,一个个养得肥头胖耳,膘足体壮。
王金才和他的小组在工作中不仅苦干、实干,而且也巧干。他从1953年到1958年,共创造和成功地推广了“四员负责制”、“带头猪”、“牛马羊粪喂猪”、“科学催肥法”、“四分保管法”、“扩大利用代饲料”、“无粮蒸酒”、“自动下食器”、“自动送水法”等一百二十多种先进经验和工作法,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就拿科学催肥法来说吧!今年以来,王金才和小组的同志们决定要“大面积丰产”,除了广泛采用割耳、割甲状腺和注射牛奶等方法以外,还试验成功“黑房育肥法”。王金才想:“猪这个玩意儿,吃饱就睡,没有心事,因此长得快。如果把猪关在黑房子里,白天当黑夜,不是能睡的时间更多,长得更快吗?”在党的大力支持下,这个想法试验成功了,第一季度用这种方法分批催肥一千三百头生猪,每头每天增重二点五斤,其中有的猪一天增重五点二五斤。全部催肥生猪共长膘九千三百多斤。
此外,他们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提出了“干什么,革新什么”的口号,又创造了“自动开关门”、“风力牵引双面自动下食器”等二十九件工具,对提高工作效率都起了一定作用。
几年来,王金才和他的小组千方百计地利用青代饲料,大大地节约了精饲料。1958年4月,党支部把广东省鹤山县利用牛粪喂猪的经验告诉给王金才以后,他和小组的同志们就认真学习,积极推广,经过两次试验就成功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满足这种经验,先后又试验成功了用羊、马、驴粪喂猪的方法。工人们非常高兴,自己编了一段快板唱道:“先进经验是个宝,畜粪喂猪能长膘;本仓库就有,不用外地找,真是省钱又省料。”今年春节期间,因为库存量大,精饲料供不应求,这给饲养和保管生猪工作带来了困难。王金才为了使猪吃饱吃好,到各处采集粗饲料,可是还不能满足需要。这时,王金才和组里的同志们一道研究,终于想出了利用青代饲料蒸酒,出的酒可抵全部原料和人工费用,净赚酒糟养猪,使猪吃食不花钱,而且基本上解决了没有精饲料的困难。七个多月来,利用代饲料三十多万斤,共节约豆饼、麸皮十五万多斤。利用代饲料喂猪,不但为国家节约了大笔财富,同时也达到了生猪进食后两日内保膘、三日内增重长膘的规定。1至7月份共蒸酒五十次,除满足了仓库的猪食需要以外,出售了一万五千斤,支援了兄弟单位。同时还酿出白酒以及各种果露酒二千六百多斤,为国家增加了收入。
支援养猪生产、大搞共产主义协作,是王金才和他的小组一贯的工作作风。为了支援农村发展养猪,王金才经常深入人民公社帮助工作。各地来他们小组参观访问和要求去作报告的人也很多,他总是耐心地详细地介绍经验。今年以来,他们响应省委、地委发展生猪的号召,把提高生产作为主要的任务之一,把别人养猪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主动地送技术上门,到附近人民公社、机关、部队、学校、人民团体等饲养单位,帮助建立饲养基地。他们还把几年来积累起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养猪户,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第11版()
专栏:

勇往直前跃进再跃进
记营口造纸厂职工不断提高生产的事迹
辽宁省营口造纸厂是一个制浆造纸综合性的工厂。这个工厂除了生产一部分纸张以外,主要是生产商品纸浆。年产量纸浆为十二万吨,纸一万五千吨,粘合剂一万吨;这些产品都是用来供应全国人民和各地工厂的需要的。
营口造纸厂是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手中接收过来的。解放以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迅速地完成了生产恢复工作,胜利地提前一年零十个月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厂充分地发动了群众,不断克服困难,创造出“白水煮浆”、“快速蒸煮法”、“分段通气,两段回收蒸煮法”、“提高机械炉燃烧强度”等先进生产方法,大大缩短了煮浆时间,提高了产量。在大跃进的1958年,蒸煮时间又连创七次全国最高纪录,最短时间缩短到一小时零十四分钟,提前完成跃进计划,全厂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53%。进入1959年,这个厂以更大的步伐继续跃进。今年1至9月份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提高471%,纸浆生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37%,并且提前一百零二天完成了全年七万二千吨商品浆的生产计划。现在,全厂职工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鼓起更大干劲,为在今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的纸浆和纸的指标而斗争。
自力更生破电关
由于各行各业生产大跃进,今年年初,营口造纸厂遇到了电力不足的困难,生产一度下降,严重地影响着全国大小二十六个兄弟造纸厂对纸浆的需要。
在这种形势下,营口造纸厂有三条路可走。一条是向国家要电;可是这条路不能走,因为如果把电要来,就会影响重工业部门的生产。另一条路就是给多少电,生产多少纸浆,显然这不符合继续跃进和党的总路线的精神。那么怎办呢?只有一条可行之路,就是鼓足干劲,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因此,从3月中旬开始,在全厂掀起了一个全面性的节电运动。当时党委向全厂职工提出的方向是:要从改进流程上、改进操作上、改进设备上来节省电量。由于全厂职工认真贯彻了党委这一要求,在几天内共提出七百多条建议,归纳起来就有四十八项可行的措施。接着,全厂职工就开展了实现措施的大竞赛,仅在十几天内,四十八项措施就全部实现了。实现这些措施以后,每天节省电量四万多度。这样就在供电量增到八万度的条件下,纸浆产量由每日一百多吨,猛增到四百多吨,夺浆大战,初战告捷。
同劣煤决斗
缺电关突破以后,整个生产局势转变了过来。可是,这时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关键,就是烧劣煤的困难。由于煤质不好,发热量低,对生产供汽有很大影响。当时也是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条是按劣煤发热条件把生产水平压低,可是这条道路是全体职工不能走的回头路;另一条就是要用低劣煤发高能。厂党委分析了当时的条件之后,便向全厂职工提出让劣煤发高能和降低煤耗的号召,立即在全厂形成一个突破劣煤关的技术革新运动。通过这一运动,先后创造出“厚煤慢烧”、“少给风勤拨火”等六项先进经验,这样就在使用50%的劣煤的条件下,保证了生产上用汽量的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又采取提高锅炉效率、减少煤渣可燃物、提高烟道三氧化碳含量、管道保温、生产节省用汽等等措施,使生产每吨浆耗煤量由第一季度的八百八十四公斤,下降到9月份的五百三十六公斤。
组织新的生产平衡
当电、煤关突破以后,跟踪而来的是设备能力不平衡:三台主体设备——蒸煮罐已有日产二十八罐到三十罐的能力,可是当时前半部制药能力只能供给二十罐的药液量,后半部抄浆机能力最大量也不过在二百吨左右。因此,要想把高产稳定下来,必须组织前后设备、上下工序之间的新平衡。但是,当时组织新平衡,又不能以增添设备或新建工程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不仅费钱,而且时间也来不及。怎么办呢?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大搞技术革新,挖掘设备潜力。因此,党委便向全厂职工提出:要以发挥主体设备能力为中心,大搞技术革新,用改进操作,改进技术,改进工艺条件等方法,来大力挖掘现有设备潜力。全厂职工按着党委提出的要求,立即掀起以改进操作、改进工艺技术为内容的技术革新运动。这个运动掀起以后,不到几天时间,全厂职工就提出了上千条革新建议。在制药方面,工人采取了改进炉中加水和控制炉温的先进操作方法,使沸腾炉每小时加矿量,由原来的二千七百公斤,一跃提高到四千公斤,使制药能力提高30%以上。在抄浆方面,由于改进了网箱和挤水辊,使日产量由二百吨提高到二百五十吨以上,最高达到三百吨。另外,为了平衡抄浆能力,又利用废料和旧料制成四台湿抄机,补充了抄浆机能力的不足,使整个抄浆能力又提高了一步,日产量达到四百到五百吨的水平。随着抄浆和制药设备的改进,在切料、精选等部门,也都相应地采取了措施,使全部设备都达到了新的平衡。这样就把日产二十八罐的高产水平在新的平衡基础上稳定下来。因此,从4月份起,每月都实现了月产万吨纸浆的计划。
全面降低消耗
高产形势形成以后,面对着的问题是如何巩固高产和继续再提高的问题。因此,这就要以多、快、好、省的精神,来组织高产、优质、低消耗、保安全的全面跃进。为了作到这一点,党委在5月份便向全厂职工提出,要以加强科学管理,保证安全为中心,来巩固高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全厂职工为了贯彻这一要求,在全厂掀起了一个查管理、查定额、降低各种消耗和审查规章制度的运动。通过群众的揭发,找出了在管理上和定额上大大小小上百的漏洞,为了堵塞这些漏洞,又组织全厂职工用大鸣大放大辩论等方法,来审修规章制度。经过群众审修后,全厂建立起来的生产管理制度有十四种,业务管理制度十种,同时又本着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两级分权管理办法;与此同时,又在全厂确定了四十项定额,接着开展了全厂性的突破定额竞赛。由于管理上的加强和突破定额竞赛运动的开展,从5月份开始到9月末,全厂四十项定额中可比的三十四项,比第一季度都下降了。如纸的单位耗浆量第一季度为八百九十五公斤,5至9月就下降到八百五十五公斤,煤耗第一季度为八百八十四公斤,5至9月平均下降到五百七十六公斤。
除了各种消耗定额比第一季普遍降低以外,在使用代用料30%的条件下,已有二十一项定额超过历史水平,并有九项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