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并非什么失调 而是更加适应
——驳“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的谬论
杨波
1958年,我国人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鼓舞下,发挥了充天地革命干劲和首创精神,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全面大跃进。可是,一小撮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却站在资本主义方面,向党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展开了可耻的进攻。他们的主要“论据”之一,是说大跃进使得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了。当然,实际情况和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谬论是完全相反的。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主要的,有次要的;有影响全局的,有只在个别部门内部发生作用的。观察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是适应还是失调,应该从主要的比例关系来看,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常识。什么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比例关系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原理,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比例关系,是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而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居于优先增长的地位。马克思的这一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在透彻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础上制定的;但它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列宁指出,马克思关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比关系的公式,对于社会主义和对于共产主义都是有效的。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所提出的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实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等一整套的“两条腿走路”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就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原理而制定的。由于重工业产品是生产资料的主要部分,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是消费资料的主要部分,所以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就是全面地、深刻地反映了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比例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
下面,我们根据上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的原理,结合我国历史情况,分析一下我国1958年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的发展情况,就可以看出,在1958年,由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大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主要比例关系不是失调了,而是更加协调、更加适应了。它已给我国进一步走向工业化和国民经济高速度地继续跃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首先看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中两个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它们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各个过程——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积累之间的发展变化。
旧中国,由于长期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国民经济是十分落后的,不但工业极不发达,农业生产也长期处于中世纪的落后状态。到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占30.1%,农业占69.9%。这种比例关系根本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更谈不到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要求。全国解放以后,为了逐步、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建立新的工农业之间的关系,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和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及时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求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迅速转移到社会主义的集体大农业经济轨道上来,使农业的发展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在这一总路线的指导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生产有了显著发展,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8.4%;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农业方面,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生产的增长也是很快的,1957年同1952年比较,农业总产值增长了24.7%。由于工业生产的增长快于农业生产的增长,从而也就改变了旧的工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具体情况如下:(%)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工农业总产值 100.0  100.0  100.0
工业     30.1  41.5  56.5
农业     69.9  58.5  43.51958年,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跃进,工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到63.6%,农业下降到36.4%。
从以上的简要叙述中,可以看出,十年来我国工农业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在变化着。这种变化,是在工农业生产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引起的,这种变化不仅有利于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而且有利于工农联盟的不断巩固,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高速地发展。
1958年,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工、农业同时并举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跃进。这一年,工业生产增长了66%,相当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的三点七倍;农业生产增长了25%,相当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的五点六倍。农业生产发展的这样高的速度,正如周总理所指出的,这是一个特大的跃进。工农业之间的关系比过去更加适应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增长速度与农业增长速度的关系,大体上是四与一之比,即按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计算,工业每增长4%,农业增长1%。1958年的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工业增长速度与农业增长速度的关系,改变为二点六与一之比,即工业每增长2.6%,农业即增长1%;两者的距离比过去显著地缩小了。这也就是说,1958年农业的增长速度同工业增长速度比较,相对说来,比过去更加加快了。正因为如此,所以1958年农业提供给工业的粮食和原料也比过去增多了。这一年,农业提供给工业的原料达到一百四十亿元,比过去任何一年都多;同时,工业提供给农业的生产资料也大大多于以往各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提供给农业的主要生产资料平均每年为十亿零四千万元,1958年则达到三十一亿五千万元,增长了两倍。这就很好的说明了1958年工农业之间的关系,比过去是更加适应了,更加协调了呢。
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
其次,看看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也有必要先简单说说旧中国时代的重轻工业之间的关系。大家知道,旧中国的工业是十分落后的,特别是缺乏重工业的基础,全国解放时的1949年,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将近四分之三,重工业仅占四分之一多一点。不仅如此,已有的一点点重工业,也是相互脱节,残缺不全,根本不成套。这是我国长期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党提出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任务,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正确方针。在这一正确方针指导下,十年来我国的重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58年同1949年比较,重工业生产增长了将近二十倍;其中钢铁工业增长了五十一倍,机器制造工业增长了六十四倍。由于重工业迅速增长,就使工业内部的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重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1949年是26.6%,1952年提高到35.6%,1957年提高到48.4%,1958年再提高到57.3%,超过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这一变化,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巩固地建立起来了。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根本方针。但是,我们绝没有因此而忽视积极发展轻工业。1958年同1949年比较,轻工业生产增长四点三倍,平均每年增长20.2%。轻工业生产的这种增长速度,不但旧中国从来没有过,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找不到的。这就是说,我国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变化,是在重工业优先增长和轻工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引起的,是完全合理的。
1958年在党所提出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方针指导下,重工业和轻工业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跃进。这一年,重工业增长103%,相当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每年增长25.4%的四倍;轻工业增长34%,相当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每年增长12.8%的二点七倍,轻重工业的增长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的增长速度。轻工业生产这样高的发展速度,难道能够说是重工业挤了轻工业吗?!至于说到由于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而引起的重轻工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化,那是完全合理的,这正是正确执行党的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方针的具体体现。它也符合于马克思主义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理论原理。
重工业内部的关系
重工业内部的关系怎样?1958年重工业产品产量增长一倍以上的,除了钢和生铁以外,还有煤炭、发电设备、动力机械、汽车等。其他如金属切削机床、电力、原油、纯碱、烧碱、水泥、木材等产品增长的绝对量,也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电力原来是重工业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这一年也增长了42.4%,创造了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增长速度。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电力总共增长了一百二十一亿度,而1958年一年就增长了将近八十二亿度,相当于过去五年总增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这一年发电设备的产量相当于上一年的四倍。这说明电力工业在“以钢为纲”的带动下正在努力向前追赶。这一切,说明1958年工业内部的关系,基本上是相适应的,是合理的。说明“以钢为纲”带动了其他部门的共同跃进,而不是挤掉了其他部门。
生产和建设的关系
再次,看生产和建设的关系。1958年重工业生产增长103%,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增长93%,生产基本上保证了建设的需要,生产和建设的关系基本上是适应的、合理的。同样,正由于基本建设规模扩大,也就有力地保证了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1958年全国施工的工矿建设单位数达五万多个,其中已经建成投入生产的有四万一千多个,分别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了四倍和三倍。这一年新增加的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每年新增能力比较,电力多二点六倍,煤炭多一点五倍,天然石油多四倍,合成氨多三倍,硫酸多五倍,纯碱多三点三倍,烧碱多二点八倍,水泥多二点八倍,机制纸多六点九倍,纱锭多一点二倍;至于钢铁生产能力,则更是大大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增能力的总和。生产大跃进,保证了基本建设的高速度增长;建设规模空前扩大,又促进了生产大跃进,这就是生产和建设的关系是适应的、合理的有力证明。
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最后,谈谈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里,国民收入在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分配,集中地反映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1958年的积累增加很快,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有了新的变化,但这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实现的呢?是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国民收入高速度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1958年全国消费基金增长了11%以上,每人平均的消费水平提高了8%左右(其中农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了10%左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的提高速度。在保证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条件下,多增加一些积累,这是完全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发展的。
综上所述,可以很清楚地看到,1958年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是合理的、正常的,是符合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的。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说我国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失调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违反了这一客观经济规律,那么又怎样会出现1958年的国民经济全面大跃进呢?又怎样会出现1959年的继续跃进呢?这不是很显明的道理吗?
当然,我们说1958年国民经济中主要比例关系是协调的、正常的,并不是说在各经济部门内部的某些环节上,某些产品的生产上,没有任何问题,没有一点不协调的现象。问题是有的,不协调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但这是个别的、局部的、暂时性的问题;因之也是容易克服的。事实上,经过今年上半年的调整,某些环节上曾经出现的个别的、局部的、暂时性的不协调现象,已经在生产的发展中,逐步得到克服。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大叫什么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了,只不过证明这是他们为了反对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而放的一股烟幕而已。
在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向党进攻的时候,我们一部分同志曾经一度受过他们的迷惑,没有看清楚他们的真面目;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某些现象曾经作过片面的、错误的理解,即没有分清楚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这是值得认真吸取的一个极深刻的教训。


第7版()
专栏:报刊文摘

反对安居中游的思想
中游不可居
在汹涌澎湃的大跃进洪流中,还有这样一小部分人,不是“乘长风破万里浪”,积极主动、力争上游,而是四平八稳,甘居中游。
据说这部分人的“理论根据”是“中庸之道”。他们说:“什么时候也有先进、中间、落后三种人,而且中间总是多数的,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只要保持中游,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多数人,虽得不上表扬,也算不得落后”。
看起来“中庸之道”论者,好像聪明绝顶,其实,这不过是种得意幻想,真理只有一条:先进或者落后,不成为前者,就成为后者,“中庸之道”是走不通的。
不错,到什么时候也有先进、中间、落后之分,但是要知道今天的先进、中间、落后与昨天的先进、中间、落后,虽然都在表明差别,但是今天的差别与昨天的差别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今天的差别,已经是在新的更高的基础上的差别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无数次地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孤立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运动中不发展为前者,就倒退为后者;想在前进的道路上,以不变应万变,永远保持“中游”,是一种幼稚的幻想,这个道理,就连我国古代的学者也早就认识了,大家总该记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名言吧,在学习上如此,在工作上亦如此,在古代如此,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时代就更是如此了。
“中游思想”与“中庸之道”实际上也是一种右倾保守思想的表现。这种思想典型的反映了小私有者的思想特点。小私有者,由于原来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他最容易抱住既得的一点点成就自满自足,看不见远大的未来,如果说土改后出现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小康之家”思想,是这种思想在个体经济发展上的反映,那么,目前的“中游思想”就是这种小私有者的思想残余对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一种表现了。应该认识,这种思想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毒菌,谁沾染了它,谁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勇气,在工作上停滞不前,显然,它不仅对个人来说是个极大的危险,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汹涌澎湃的大跃进也是种阻力和危险,因此,我们就必须和“中游思想”,“中庸之道”作斗争。(摘自11月20日“山西日报”耕夫:“‘甘居中游’——也是右倾保守思想”)
不进则退
对于甘居中游思想的危害性,还有人认识不足,说是:上游最好,下游最坏,中游不好不坏。言下之意,似乎甘居中游的思想无可批判,也无需批判了。其实不然,甘居中游的思想,违反总路线的精神,因而实质上是反对总路线的。总路线开头两句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总路线的“灵魂”是高速度。要高速度,就非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不可,否则,高速度是不可设想的。党号召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彻底贯彻这条总路线,尽快地把我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那些甘居中游的人,缺乏干劲,认为上游不可争,不能争,不必争,没有决心和勇气去争,这不是违反总路线的精神因而实质上是反对总路线又是什么呢?
事物的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先进、中间和落后的状态是客观存在的,但都是能够改变的。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中间可以变为先进,落后也能够赶上先进,而先进则更加先进。这样,不断的争上游、争先进,就能够有效地推动事物的前进,促进社会的发展。然而,在甘居中游的人的思想里有个“甘”字,他们死心塌地,全心全意居于中游,力求维持原状,因此,他们对出现在上游的新事物必然抱着厌恶的、“敬而远之”的态度。对落后的东西,他们则和平共居,“互不侵犯”,甚而维护落后,生怕一旦落后赶上先进,把他们扔在后面,甘居中游而不可得。由此可见,甘居中游的
思想,是右倾机会主义的支柱,实质上也是一种右倾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是极其有害的。
(摘自11月14日“广西日报”龙廷驹文)


第7版()
专栏:

原子能在农业中的利用
朱相远
原子能在农业中的利用,根据目前初步的研究成果看来,无论对刺激作物增产,消灭害虫,改良品种,农产品贮藏等,都有特殊的效能。
刺激增产的新方法
1932年,捷克的两位科学工作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意大利的火山区,由于空气及土壤中混有微量的放射性物质,而使得那儿的果园、葡萄园年年喜获丰收。同样又发现提制镭的工厂附近,花草树木也更为繁茂。他们认为这是由于放射性射线刺激的缘故。
放射性射线有α,β,γ三种。在农业中以β,γ射线运用最广。射线的来源大都是原子反应堆的产物——同位素或天然放射性物质。
用射线来照射种子,可以增产。方法是把同位素安置在一个管子里,利用它所放出的射线来照射种子。苏联生物物理研究所,就曾这样用同位素钴60来照射红萝卜种子,种下后比未照过的增产二成到二成半,生长期也缩短一周左右。用来照射豌豆种子,也能使豆荚增加33%。
如果利用同位素溶液来浸种,也一样能使种子受到射线的刺激。曾用同位素磷32浸种,使甜菜在盆栽下增产四成多,在大田里也增产近一成。同样来浸冬小麦、玉米等种子,都能增产。
另一种方法是把同位素或天然放射性物质,当作微量肥料施于土壤之中,有人把很微量的同位素磷32施于土中,而使葡萄增产二成多。若用天然放射物质来做微量肥料也一样有效。苏联科学家就用它对七十一种作物进行了五百多个试验,发现增产二成到四成以至更多的有二十五种作物,增产一成到二成的有三十五种作物,另外十一种作物增产在一成以下。由此可见,增产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用同位素来做根外追肥——即喷撒于叶子上,作物也能因射线的刺激而增产。苏联科学家曾在冬小麦扬花时,用飞机喷射极稀的同位素磷32溶液,使得大面积上的小麦皆增产一成。
以上三种处理方法,不仅能够提高产量,并且还能改善作物的品性。苏联和我国的科学工作者,都发现冬小麦被照射后,能提高抗寒能力,越冬后长得既快又茁壮。被照射过的糖用甜菜,除了增产外,含糖量也有所增加。另外如西红柿、棉花等,试验结果都发现既增产又缩短了生长期,提早成熟七到十天。
增产的科学原理
研究表明,原来低剂量的放射性射线,可以活化中性的水分子,活化光合作用的中间产物,使植物新陈代谢中的氧化还原作用加强,这样就促进了种子的萌发,提高了叶绿素的含量,增强了光合作用的能力。苏联学者甫拉修克指出,不少作物在被照射后,光合作用能力就增强30%—60%,尤其是在对光合作用不利的阴天及低温下,就更能显示出它的促进力量。我们知道,光合作用的强度是直接决定产量的。
如把放射性物质施在土壤里,还能刺激微生物的活动。比如土壤中施入了同位素磷32后,固氮菌的活动力就增强一倍。细菌的数目也增加十几倍。而微生物的繁盛,对作物生长是大为有利的。
因此不大剂量的放射性射线,确实能够刺激作物增产(剂量大了就反而抑制生长,以至死亡)。增产的效果还和其它营养条件有关。其它条件越佳,刺激增产的能力越大。当然,目前这项工作还仍处在试验阶段,特别在防护问题上。把放射性物质(尽管量很小)施于土壤或植物里,就必须要考虑到它对人畜健康有无影响。
灭虫的新式武器
害虫是人类的大敌,为了消灭害虫,我们常用各种化学药剂和生物防护等方法。如今在原子能的时代里,我们又掌握了一种新式武器。
放射性同位素除了用来侦查敌情,弄清害虫的生活史、分布、习性而外,还能直接用来杀死害虫。经试验证明,同位素钴60,就能杀死谷仓中的八种粮食害虫。苏联科学工作者还设计出一种同位素钴的强烈发射器,一小时内,可以杀除三十吨谷物中的害虫。用同位素还可以射入树干,消灭窝藏在里面的害虫。
改良品种及其它
要想改良品种,动摇作物的遗传性是个首要的工作。人们除了利用不同生物杂交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以外,近十年来又发现各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如低温、高温、降低气压、麻醉剂、秋水仙素等,可以用来刺激植物产生变异。而原子能无疑又成了这方面的新生力量。可以用放射性射线来照射植物,引起变异,然后经过选择培育就能获得品性优良的新种。
在苏联已用这个方法培育出一些新品种。如无芒的大麦,早熟的甘蓝,大粒的豌豆、大豆,出麻率高的亚麻、胡麻,含蛋白质多的小麦等等。
在农产品贮藏中,对于土豆、洋葱、大蒜头的易于出芽,最感头痛。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物质,能够制止它的发芽,而放射性射线就有这个本领。
苏联巴赫生物化学研究所曾用同位素钴60来照射贮藏的土豆,一年之内不发芽,而且并不损害其营养价值。
此外还有人用放射性射线来杀死蚕茧中的蚕蛹。在植物生理学、昆虫学以及农业科学研究中,同位素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帮手。人们称之为“示踪原子”。
去年大跃进中,在苏联帮助下,我国建成了第一座原子反应堆,从此跨入了原子时代的拱门,也为原子能在我国农业中运用打下了基础。兰州的雁滩人民公社,就在科学研究机关的帮助下,进行利用同位素来浸种而刺激生长的试验。首都的北京大学生物系、北京植物生理研究室也在组织人力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可以预料,原子能也一定能在我国农业中建立功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