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内蒙古高速度发展畜牧生产
开展“百母保百仔”竞赛
牧民们正给牲畜抓膘、配种、备草、防疫,保证每百头大小适龄母畜一年保育成活百头仔畜
本报呼和浩特26日电 一个“百母保百仔”的畜牧业生产新高潮正在内蒙古草原上蓬勃开展起来。“百母百仔”运动,就是要求在畜牧业1960年度(今年7月至明年6月为一个年度)每一百头大小适龄母畜,平均保育成活一百头仔畜(1959年度每百头大小适龄母畜平均繁殖成活仔畜七十三头)。这是一个保证畜牧业生产迅速上升的群众运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七十多个旗(县)纷纷提出了一定要实现“百母百仔”的战斗口号,许多地区正进一步改善牲畜饲养管理,加强母畜配种补配,开展以“百母百仔”运动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百母百仔”运动是由鄂尔多斯草原上的杭锦旗发起的。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贯彻执行以后,杭锦旗的各族牧民,鼓起了冲天干劲,在中共杭锦旗委员会领导下,掀起了以“百母百仔”运动为中心的畜牧业生产高潮,确定明年从全旗三十三万头大小适龄母畜,要保育成活三十六万九千七百头仔畜,平均每一百头大小适龄母畜获得一百十二头仔畜的奋斗目标,并向全自治区各旗县市提出开展“百母百仔”运动的竞赛倡议。这一倡议得到全区牧民的热烈响应。
鄂尔多斯草原上各级党委普遍组织了“百母百仔”运动委员会,书记挂帅,加强领导;广大牧民以抓膘、配种、贮草、备料和防疫为中心,旗与旗、公社与公社、畜群与畜群之间,热火朝天地开展了“为夺取畜牧业的更大丰收而战”的红旗竞赛运动。巴彦淖尔草原各人民公社,已经抽调八千多个劳动力来修建牲畜圈棚。成百上千的各族兽医人员,也带着药品,深入畜群,加强了各种牲畜的兽疫防治工作。为了保证牲畜安全度过草原风雪季节,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们,把四百多万头牲畜赶到冬营地,进一步加强母畜的保膘保胎。并且在冬营地上贮备了三十多亿斤饲草和大量的饲料,为实现“百母百仔”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提出竞赛倡议的杭锦旗的牧民们,依靠人民公社的巨大优越性,在党的领导下,鼓足干劲,大搞群众运动。目前全旗三十三万头大小适龄母畜的90%已经受胎怀孕,其余的正在配种和补配,力争实现全配满怀,把这批母畜的繁殖成活率提高到87%以上,就能保育成活二十八万七千二百八十多头仔畜。其次,牧民们正在大抓母畜的二年三产。今年春季接羔后,这个旗的牧民已经配种了一批夏羔,现在保育成活了一万五千七百四十多只羊羔,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全旗还有十五万多只母羊,已经开始产冬羔,牧民们一方面接冬羔,一方面又为产羔的健壮母羊进行配种。这样,明年杭锦旗就能保育成活三十六万九千七百多头仔畜,平均每一百头大小适龄母畜,将获得一百二十头仔畜。
最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召开了全区畜牧业生产检查评比会议和全区畜牧业生产现场广播大会,号召全区牧民和农民,鼓足干劲,以“百母百仔”运动为中心,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附图片)
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巴音布拉格公社第一大队的白音棋么格(左)和她女儿计划从一百只母羊身上接产一百三十只羔子。 新华社记者 赵连升摄


第3版()
专栏:短评

草原传喜讯
从内蒙古草原上传来了令人欣喜的新消息,一个群众性的畜牧业生产上的“百母保百仔”运动,正在全区范围内热烈展开。
这是内蒙古牧区群众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鼓足干劲的一个创举,是畜牧战线上进一步贯彻党的总路线,多快好省地发展畜牧生产的一个很好的形式。
“百母保百仔”运动是把牲畜繁殖成活率提到更高水平的运动。繁殖成活率的高低是畜牧业生产好坏的集中表现。运动的具体内容是:每一百头大小适龄母畜在一个牧业年度内,争取保育成活一百头仔畜。但对大小母畜按照实际情况规定不同的要求标准:牛、马、驴一百头适龄母畜要求繁殖成活仔畜八十头,骆驼为四十峰,小牲畜的繁殖成活率要求在100%以上。同时要求各种改良仔畜的比例也有相应的提高。这就是:既要大大发展牲畜的数量,又要提高牲畜的质量;既要发展大牲畜,又要发展小牲畜。因此,“百母保百仔”运动具有鲜明生动、简单易懂和指标先进的特点。
“百母保百仔”运动突出的反映了牧区广大群众高速度发展畜牧生产的要求。高速度是我们各项建设事业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一年内能够从一百头大小适龄的母畜中育成一百头仔畜,这当然是畜牧业生产上从未见过的高速度。“百母保百仔”运动开展的结果,一定会把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生产推向一个新阶段。
在内蒙古牧区普遍实现“百母保百仔”运动的要求,有没有可能呢?回答是肯定的。经过去年的大跃进和今年的继续跃进,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百母保百仔”畜群。根据十八个旗、县、市的不完全统计,1959年度即有六百七十九个小畜群,共十一万九千零四十六只母畜,繁殖成活仔畜十三万三千一百六十九只,繁殖成活率达112%。又据四个旗、县的不完全统计,七十个大畜群的七千八百一十九头母畜,繁殖成活仔畜六千五百十七头,繁殖成活率达83.3%。这就是说,在群众中已经有了畜牧业“大面积高额丰产”的丰富经验和广泛基础。加上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照耀下出现的畜牧业生产的大好形势,为实现“百母保百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今年下半年以来,全区已打草七十亿斤,种了饲草一百多万亩,水利建设、棚圈搭盖、牲畜配种、畜疫防治等各项过冬准备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绩。更重要的是,各级党委的热烈支持和坚强领导。为了胜利地开展“百母保百仔”运动,各级党委已经在广大牧区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社会主义教育,已经领导广大牧民从各方面改进了经营管理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有力地表明,勤劳勇敢的内蒙古广大牧民群众,是完全能够实现自己的豪迈计划的。


第3版()
专栏:

粮食加工不用驴 利用水力带机器
中宁县实现水碾水磨化
编者按:中宁县利用水力基本实现粮食加工工具半自动化。据估算,水力加工要比畜力拉磨拉碾提高效率十八倍至三十六倍。该县仅此一项改革,不仅根本解决了粮食加工的困难,而且今年可节省五十二万多个劳动工日和同样的畜力工日,这是工具改革运动中的又一重大成就,对解决劳畜力不足的困难起着重大作用。
现在农村兴修水利的高潮已经形成。希望各地在加速水利建设的同时,对如何提高水的综合利用,让水从多方面更好地为人服务的问题,也能因地制宜地加以研究解决。
据宁夏日报消息 宁夏回族自治区三百公里长的黄河两岸,到处渠道纵横,水力资源丰富。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后,中宁县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加工粮食。到目前为止,全县计有水力站四十四处,水力电站三处,共安装水碾四十四盘(其中半自动化的二十一盘,双磙碾十五盘)、水磨四十七盘(其中电力、水力两用双盘磨两盘,自动水磨八盘,半自动水磨十七盘)。全县已有80%的公社和83%的大队建立了水力站,利用水碾、水磨加工粮食。
中宁县利用水力加工,节省了大批劳畜力,提高了工效。全县现有的九十一盘各种类型的水碾、水磨,只用二百一十八个劳力轮流操作,每天按二十四小时、全年按二百四十天正常工作时间计算,共可加工成品米面七千零十六万四千斤。这些米面如果用畜力磨加工,得花五十七万四千三百个劳动工日和同样的畜力工日。这样计算下来,利用水碾、水磨加工粮食以后,全年就可节省五十二万一千九百多个劳动工日和同样的畜力工日;按三百六十五个工日折合一个劳力或畜力计算,一年共节省劳畜力各一千四百多个。用这些劳、畜力种田或从事其它生产,又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公社增加很大一笔收入。全县这些水碾、水磨,一年加工的粮食已经超过全县口粮定量标准39%,所以每年除加工自用口粮外,还可给国家加工大批商品粮食。
水碾、水磨工效高,构造简单,造价低廉。宁安公社洼路大队建造的一座半自动化水磨,包括工料,共花了一千二百元。这座磨每天使用二十四小时,共可加工一千五百斤面粉。全年使用二百四十天,按每百斤加工费一元五角计算,共可收入加工费五千四百元。这些钱,除这盘磨的造价外,还可以建造同样的三盘磨。
中宁县水力加工工具的发展,是由小到大、由土到洋,逐步发展起来的。1956年以前,全县只有几盘老式水磨。合作化后,改良成单磙水碾、水磨,这些碾、磨比畜力碾、磨提高工效三倍,可以节省九个劳力,十二个畜力;但加料、箩面、搧米等工序,仍需人力操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后,县委提出“粮油加工不用驴,水力电力带机器”的号召,全县铁、木技术工人和广大群众,破除了迷信,大搞技术革新,把老式水碾、水磨逐步改革成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宁安公社洼路大队的木工李全福,在老式水磨的基础上,改制出用水力带磙筒箩的半自动化水磨。这一创举很快遍地开花。接着,在今年春天,李全福又给磙筒箩加上输送器,从装麦到出面,全部自动化;并仿照水磨的原理,创造出一盘双磙半自动化水碾。县级领导机关在这里召开了现场会议,各公社都派人前来参观学习,促进了对水碾、水磨的改革工作。恩和公社的木工王玉才,又仿照水磨自动化的原理,利用水电站的水轮机,创造出电力、水力两用双盘自动磨。经过两年来的不断革新,水碾、水磨的形式多种多样,百花齐放。
中共中宁县委对粮食加工水碾、水磨化抓得很紧,从县到公社、到大队,都由书记亲自挂帅,县上并成立了机械化办公室,配备专门技术人员指导这一工作。恩和公社党委书记魏占英、工人王玉才合作研究,创造了双盘自动水力磨以后,鸣沙公社党委书记张学忠率领全社支部书记以上的干部四十八人,学习了恩和公社的经验,在本社水电站内,又创造了一套双盘四磙自动化水碾。洼路大队的自动化水碾、水磨,也是总支书记李进忠、戴鸿儒和木工李全福、李治业合作创造的。哪里有了先进经验,县上就在哪里开现场会,全面推广,插红旗奖励先进。这样,就在水碾水磨加工工具的改良上,掀起了一个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热潮,你改我创,形式多样,步步提高,遍地开花,很快实现了米面加工工具的水碾水磨化。


第3版()
专栏:

良种猪 繁殖多 成长快
曹宅生产队繁殖“两头乌”种猪窝窝高产头头健壮
本报杭州26日电 浙江金华县塘雅公社曹宅、黄村两个生产队,自然条件大体相同,但在养猪工作中,一个队重视繁殖和饲养优良猪种,一个队不注意选留良种猪,结果两个队的猪的增长速度、育肥快慢和肉质好坏都相差很大。
曹宅队去年春天由外地买进两百多头小猪,由于饲养管理不好,加上不是良种猪,没养多久就先后死完。曹宅队的领导干部从此就决心自繁自养良种猪,扩建了一个种猪场,又派了一个副书记去担任场长,专门繁育“两头乌”良种仔猪。同时在其它四个畜牧场里也注意选留“两头乌”母猪,逐步淘汰劣种。目前全队养的六百五十一头母猪中,“两头乌”已有四百五十八头。“两头乌”母猪成熟期早,繁殖率高,一般喂养六个月就能受胎怀孕,而且发情明显,容易掌握配种时间,便于采用双重配、多次配的先进方法。一头“两头乌”母猪,每年能产猪仔两窝半,每窝猪仔一般十二、三只,多的有二十二、三只。“两头乌”母猪性情温和,小猪带得好,成活率很高,一般都在97%左右。现在曹宅队种猪场内的母猪头头满怀,窝窝高产,仔猪只只健壮,被称为“满堂红”种猪场。这个队今年已经繁育了猪仔一千八百多只,除满足本队公养和社员家庭饲养的需要外,还把一批小猪支援了别的公社。
黄村队不仅母猪养得少,全队只有三十五头母猪,而且“两头乌”良种母猪只有四头。杂种母猪成熟期慢,繁殖率低,一般要饲养一年以后才能受胎怀孕,每年最多产猪仔两窝,每窝一般只有七、八只,而且成活率只有70%左右。由于猪仔来源困难,目前这个队平均每户养猪不到一头。
曹宅队饲养的“两头乌”良种猪长肉比较快,抵抗力也比较强。“两头乌”小猪一般生下不到两个月就重二十多斤,断奶后如饲养得好,大多一天能长肉一斤,再养一个多月就有四、五十斤,六个月就可重一百二十斤以上。这个队试养的一头“两头乌”肉猪,十六个月重三百六十四斤。“两头乌”仔猪抗病力强,不易得白痢、气喘等病,曹宅队半年多来没有发生过这些病。而黄村队饲养的一般猪不仅长肉较慢,发病也多,每窝小猪都有一、二个害白痢病的,“僵猪”更多——这种猪吃得多,就是长得慢。
曹宅、黄村两个队饲养的猪,肉质好坏也不一样,因而售猪价格有高有低,养猪收入有多有少。曹宅队养的“两头乌”良种猪,皮薄骨细,肉精脂厚,今年已出售给国家的近百头大肥猪,一般都评为甲等猪,不仅供应了腌制“金华火腿”的需要,而且得到了最高的价格,全队收入达一万多元。黄村队今年售给国家的大肥猪仅有十头,大多评不上甲等,价格较低,收入也相对少些。
最近塘雅公社在大力发展养猪生产中,总结了曹宅队繁殖饲养良种猪的好处和经验,在全公社推广。曹宅队在公社统一领导下,决定进一步繁殖良种猪,又选留了
“两头乌”母猪二百多头,原来的种猪场也扩建了。黄村队也几次派干部到曹宅队参观学习,看到了繁殖和饲养良种猪的好处,决心迎头赶上,大抓良种繁育工作。目前已选留了“两头乌”母猪二十多头,并且建立了种猪场,调派了生产队干部、共产党员张启发去担任场长。党支部还发动社员积极搞饲料,建猪舍,大抓“两头乌”母猪的选留和饲养工作。
又讯 金华县动工兴建大型种猪场,大力培育和繁殖著名的“两头乌”优良种猪,以增加猪的产量和提高质量。
这个大型种猪场是在原有一个小规模的种猪场基础上扩建的,今年年底就可培育“两头乌”种猪一千五百头以上。这个万头种猪场将装设现代化设备和采取先进的培育管理方法,建造新式的猪舍、饲料仓库、饲料加工室,使用切草机、轧并机、粉碎机、饲料蒸汽机、电动送料车,实行备料机械化,送料自动化,饮水自流化,目前这些工作正在进行中。


第3版()
专栏:

黑龙江农民喜养良种猪
“哈尔滨白猪”已占全省饲养量的三分之一
新华社哈尔滨讯 “哈尔滨白猪”遍布黑龙江各地,黑龙江省现有的猪中,有三分之一是这种优良猪。
“哈尔滨白猪”全身长着白毛,成熟期早,生长快,肥育能力强,脂肪丰富,肉味鲜美。这种猪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一般母猪每窝产仔十头左右。仔猪初生时体重二斤以上,离奶后可达二十四斤以上,生后六个月就可以长到一百一十斤,长到十个月就可出圈供应市场,一般体重达二百五十斤左右。
这种猪的日增重量也高,根据不同的喂养方法试验,从体重六十斤到二百斤约需一百天的肥育时间,平均每头猪日增重为一斤到一斤半。每增重一斤所需饲料量为四、五九斤。
“哈尔滨白猪”产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这种猪已有六十来年的历史,它的血缘较复杂,主要以大、中型约克夏和苏联西伯利亚土种猪为基础,并掺杂部分巴克夏和中国本地猪的血缘,经过较长期的、反复的和本地猪进行杂交培育形成。近几年来,这种猪已经引起了许多省(区)的重视,南方各省及西北的甘肃一带都引进了“哈尔滨白猪”,与当地猪进行杂交改良。(附图片)
下:哈尔滨香坊公社和平管理区养猪红旗手邓福和同他饲养的“哈白猪” 新华社记者 刘志伟摄
右:哈尔滨东北农学院畜牧场积极培育“哈白猪”这是饲养员放小猪出来晒太阳。
新华社记者 冯锦亭摄


第3版()
专栏:编后

多养良种猪
金华县塘雅公社两个生产队在发展养猪事业中,由于方法不同,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一个队的猪发展快,收益大;另一个队的猪发展慢,收益小。但是,两个队却总结出一个共同的经验,就是养猪必须选用良种。养的是良种猪,其结果是繁殖率高、猪仔成活率高、育肥快、肉质好、售价高;养的是普通猪,尽管养的数量不少,收益却不如良种猪大。
曹宅队另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不坐等良种,不伸手向人要良种,而是毫不迟疑地自己动手繁育良种。他们为此加强了领导,扩建了猪场,专门繁殖良种“两头乌”,一年之间,便取得很大的成绩。
现在,冬季养猪积肥高潮正在形成。许多地方采取了“见母必留,先留后选”的办法来扩大猪源。这个办法是切实的,应当提倡。它的好处是可以迅速有效地达到多养猪多积肥的目的。但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在大量繁殖仔猪的同时,注意选育和繁殖适合当地生长的良种猪,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第3版()
专栏:小资料

“两头乌”猪种介绍
浙江省有很多比较好的本地猪种,但以金华地区的“两头乌”最为出名。
“两头乌”是我国著名的优良猪种之一。它的特点是:皮薄骨细、精肉发达、脂肪较厚、肉嫩鲜美、四肢肥短、屠宰率高,是腌制火腿和家乡南肉的上等原料。国内外闻名的“金华火腿”就是用“两头乌”的后腿腌制的。
“两头乌”毛色美观,头部和臀部全黑,中间雪白;抗病力强,性情温和,喜带小猪。
“两头乌”母猪成熟期早,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长肉较快。母猪一般养六个月就可配种繁殖,两年可产仔猪三窝,每窝产仔猪十二头左右,多的可达二十多头;如饲养得好,小猪每天可长肉一斤以上,饲养六个月可达一百二十斤,成年猪能达三百斤以上;屠宰率平均在75%到80%。
金华专区十多个县的农民历来就爱养“两头乌”。现在金华地区存栏的“两头乌”共约五十五万头,占生猪总数三分之一以上;“两头乌”种猪共有十万多头,也占种猪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3版()
专栏:

“癞马沟”成为“铁牛社”
于振瀛
“癞马沟”是黑龙江省拜泉县兴农人民公社所在地——乾元镇的绰号。顾名思义,这是个穷困的地方。解放后,这里生产生活同全国各地一样,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民公社化后,又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速度。目前全社有拖拉机三十八个混合台,机引农具九种共八十七台(件),机耕面积已占50%以上;翻地、播种、锄草、秋收、脱谷、运输等主要农活,已有三分之一左右由机械作业,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了。这里的男女劳动力平均一年生产粮食一万零八百多斤,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粮食三千八百多斤,其中商品粮占61.3%。“癞马沟”这顶不光采的帽子摘掉了,而代替它的是光荣的名字:“铁牛社”。
一年干了十一年的活
过去用弯勾犁干活,拖住了多少强壮的人,使他们的力量无从发挥出来;今天,在这里,人们开始使用机器耕作了,人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张志贤这个普通的农民,他驾驶着四十五马力的拖拉机,一年干的主要农活,要是换成马拉旧农具,得干上十一年。他自豪地说:“我抽一根烟的工夫,就够弯勾犁干一天的了。”社员许德眉飞色舞地述说用机器脱粒时的情形:“去年打黄豆,豆秸铺了四尺多厚,都要把我埋住了;我寻思,这哪能行,马进去还不得陷住!哦喝,好家伙,拖拉机拉着镇压器上来了,轰?了一阵,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打出一铺场,豆粒有一尺来厚,人不出汗马不乏,真是神力啊!”“神力”二字,用来称赞机器的威力,再恰当不过了。怪不得社员们说:“有了拖拉机,男女笑迷迷。”
使用机器耕作,给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且不讲青年姑娘王秀珍的“三八”包车组,完成了过去任何强劳动力也难以完成的活,就拿一般妇女来说,过去非强劳动力干不了的活,有许多现在她们也能干了。小麦脱谷的时候,她们在脱谷机四围,有说有笑地劳动着,像燕子般灵巧,递麦捆,装袋子,过秤……几乎全是妇女。人们说:“现在的妇女,敢骑到机器上边干活,可真有能耐!”
请听老人的赞美吧:
“有了拖拉机干活,真享大福了!咱们那时候干活,累的腰酸腿疼,到晚上连炕都上不去。”
“两条腿跟着四条腿跑,还得扛着几十斤重的口袋;马累倒了,就得人拉犁。”
“现在种地、蹚地,坐在机器上边干,真自在透了。嘿!还能抽烟、唠喀呢,美滋滋,乐呵呵的。”
“干完活到食堂就吃饭,吃完饭往热炕上一躺,舒舒服服的,听着广播,刮风下雨都知道,真成了活神仙了。”
可不是吗,从“两条腿跟四条腿跑”,到“坐在机器上边干”,多么了不起的变化啊!过去农民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在党的领导下,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真是翻天复地的大事。
赢得了时间
兴农人民公社,地处北纬四十八度,无霜期只有一百二十五天左右。在这短促的时间内,要把粮食拿到手,是有史以来的严重问题。这里虽然有广阔的肥沃土地,可是由于地多人少,劳畜力不足(每个男劳动力平均耕地六十二亩,每匹牲畜平均负担九十六亩),以致违误农时,造成减产。“小满”前后的十五到二十天内,正是播种的好时机,但是每年都要拖过“芒种”才能种完地。为了抢时机,不得不用“一犁挤”、“靠山耲”、“翻毛鸡”等原始的播种方法,人们无可奈何地对着土地说:“好歹种上吧,收了是我的,不收是你的。”就这样,每年总还有些地种不上。夏锄更紧张,社员形容铲地是:“头遍绣花,二遍跑马,三遍打兔子”。这就是说,铲头遍还有工夫细心点干,二遍三遍就得紧铲紧扔。年年因为铲得不细,不少地里的蒿草长得一人来深,但这有什么办法呢!一到秋天,担惊受怕,怕天气一变,庄稼明明长得挺好,一场秋霜,高粱粒不睁眼睛,黄豆荚没褪青,就完蛋了;一场大雪,就都扔在地里。人们说:“糟蹋的粮食都不敢睁眼看啊!”因此,年年盼望有个“自老山”(秋尾巴长一些,让庄稼在地里长成熟一些),年年却难得有“自老山”。打场往往一冬打不完,要拖到第二年春天,冰天雪地,真是粮食遭损人受冻。
公社的建立,总路线的贯彻执行,机械操作程度的飞跃发展,人们已经赢得了时机,夺取了主动,有力量喝令大自然在这短促的一百二十几天内,交出丰硕的粮食。机械作业本身就比旧式犁耕的精细,再加上机械作业腾出的劳畜力,大部分投入农田加工,增添措施,这就在农业生产上出现了“四及时”(翻地、播种、夏锄、收获)的巨大变化。去年秋天,机器加畜力深翻地达到总面积的73%以上,改变了从来不深翻地的习惯。今年春天播种,七天半种完小麦,半个月种完大田,比往年提前二十天左右,做到了适时,并且从根本上消灭了以往那些原始的耕作方法。机器耕作,腾出了大批劳力,所以能在紧张的春播同时,大搞积肥送粪,使施肥面积占75%,每亩施肥量达到四千二百斤,比1958年增加36.8%。夏锄在四十天内进行了四铲四蹚,没荒一亩地。今年春旱秋涝,由于土地深翻,抗旱抗涝力强,庄稼胜过往年。在繁忙的“双抢”季节,小麦刚刚收完,拖拉机就带着机引犁,把麦田的土地深翻过来,为明年农业生产大丰收作好了准备。在场院里,拖拉机带动脱谷机,日夜不停的打麦;公路上烟尘四起,拖拉机带着拖车,运送小麦入仓。就这样,还在大秋作物开始收割之前,社员们就腾出一只手来,挖土豆,割糜子,拔饭豆,晒干菜,做完零星活计,并做好收割大田的各项准备工作。
老黄牛“转业”
在拜泉镇的副食品商店里,可以买到兴农人民公社炼乳厂出品的“纯脂炼乳”。兴农人民公社千真万确没有乳牛,那么牛奶是哪儿来的呢?是从外地运来这里加工的吗?不是,是公社里的老黄牛生产的。随着机械操作程度的提高,耕地的老黄牛“转业”生产牛奶了。
机械作业的比重增大,还从农业生产上腾出一千来名劳动力、四十七台马车、三百多匹马。就是这些力量,从无到有的办起了公社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搞基本建设,促进了公社经济的全面发展。现在公社建立了小型铁木厂、发电厂、机械修配所和制土化肥厂等十九处,办了制米、炼乳、制粉、酿酒、砖瓦、编织、被服等小型工厂一百二十二处,形成了社、区、队办的工业网,全年总产值可达二十二万元。为适应畜牧业大发展,修盖了万鸡场、畜牧场等。公社经济的全面发展,又为农业机械化的更大发展积累了资金。
农民能够掌握机械
依靠谁来搞农业机械化事业?农民能不能掌握机械?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斗争。
有人说:“操作机械耕作是门科学,很多专家都没搞好,交给粗手毛脚的老农民,简直是胡闹,这会把机车葬送了。”
兴农人民公社在使用机器的过程中,证明群众是能够使用机械的。当然,他们也遇到了困难。几千年用牲畜耕作的农民,使用起机器来了,这的确是历史的大转变,遇到些困难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在农民之中有许多人是聪明的,他们经过勤学苦钻,很快就成为机器的主人。兴业管理区支部书记秦玉坤,白天和拖拉机一起下田,晚上和拖拉机睡在一起,他妻子说他:“这是叫拖拉机‘迷’住了。”他没用上三个月,就摸透了拖拉机的“脾气”。守林管理区的机务主任谭玉有,这个旧社会的小猪倌,现在已经成为专家了,他对机械操作中的许多问题非常熟悉。
公社还开办了拖拉机学校,培训出技术人员二百六十名,赶大车的“老板子”,贫农家的女儿,都能驾驶着拖拉机在田野里奔驰了。在经营管理方面,兴农公社已经摸出了“三包”(包任务、包油料、包修理费)、“三定”(定人员、定机具、定地块)、“三保”(保时间、保质量、保安全)和节约奖励等一套制度,机车效率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下降。他们还进一步根据拖带农具不足的情况,创造和改制了 “机引旧犁”等土洋结合的拖带农具。


第3版()
专栏:

机械秋收 (兴农公社速写) 史纯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