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河北省话剧团的红旗谱

革命历史的光辉
吴雪
我十分喜欢梁斌同志的小说“红旗谱”。因为它使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农民的典型人物和大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生活的剧烈变化。而更重要的是它透过冀中平原农民革命运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重视农民问题,党经过了艰苦深入的工作,把广大农民报仇雪恨的个人反抗,汇合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反对封建统治的阶级斗争的巨流。今天回过头来看,党的这段历史,是多么光辉灿烂啊!小说中地下党的代表贾湘农这一人物,正是初期领导农民革命运动的优秀代表人物。请看贾湘农初遇严运涛那一段描绘,特别临别时说的那一段话:“‘请你帮我做些事情吧!’他在纸上写了几个项目,说:‘比方说捐税有多少种?具体到农民身上,他们要付出多少血汗?地租高的有多高?低的有多低?利息最高的几分?最低的几分?……嗯,能办得到吗?’”我一听就联想到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梁斌同志笔下的农村生活描写,始终贯串着一股阶级斗争的红线,对于农民性格的刻划,一刻也没有忘记揭示他们思想中革命乐观主义的主流。尽管在重重压榨下,他们总是向往着未来,坚信着胜利。朱老忠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
河北省话剧团演出的“红旗谱”,就紧紧地抓住了这一条主线,从朱老巩舍身护钟开始,到反赋税初获胜利结束,集中在地主冯兰池同朱老巩和严志祥祖孙三代的矛盾上,着重刻划了朱老忠和严志和两个主要人物,没有拘泥于小说,有大胆的增删。改编是有创造的,因而也是成功的,动人的。略感不足处是对新生一代如大贵、运涛、江涛特别是春兰刻划不够。有一些情节的运用,如果还更多注意一下,使没有看小说的人也一样感到兴趣就更好了,如冯兰池夺“脯红”(鸟名),春兰送笼套等。
* * *
我以为“红旗谱”出色的演出,还超过了剧本改编的成绩。梁斌同志的原著,在语言人物性格,以及章法布局上都是有气魄,有威势,极富于民族情调的。由于导演、演员从剧本一改编起,就深入生活,并有意识地在演出上向传统学习,适当地运用了一些京戏身架,甩发,武功,拳术,以及评话快书等技巧,为这个特定的剧本找到了恰当的表现形式,因而更增强了这个戏艺术感染的浓度。可以称得起是一出别具风格的演出。导演的处理,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地方,最精彩的要算护钟辩理一场,朱老巩扒下长衫,一提腿,那长长的发辫像黄龙缠腰一般地自己绕在脖子上,一把抓住心里在发抖的冯兰池,那雄壮的身段,铿锵的白口,真是理直气壮,声势夺人。有如拜山的天霸,但却一点不着痕迹。最后冯兰池仍是蛮不讲理,朱老巩手抱铡刀在钟前一站,顶天立地,震撼人心。这场斗争,最终虽然是以朱老巩受骗失败了。但这个英勇不屈的形象,再也不能从你记忆里抹去。这就是中国的农民。这样的人,一旦接受了党的领导,认识了真理,他要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又有什么奇怪呢?
其他如柳林教子,运涛入党,把拳术同武功结合得很有机。合情合理,不是生搬硬套。
导演假如在最后县衙门前群众扣住县长的代表,被迫写撤销收税的布告,撤退军警那一场,先让军警占点优势,在危急中扣住县长代表,才转危为安,这场戏当会更有起伏。传统戏曲中不少这种机智的场面处理,可供我们借鉴。
另外在刻划人物性格上,导演也还放过一些可以进一步发挥的机会,如老驴头怒责春兰一场,这是描写春兰性格的,小说上安排得十分深刻动人,这是一个热爱生活,憧憬未来,倔强,坚忍,朴质,善良的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要把小说原样搬上舞台,如果导演下一些工夫,是可以弥补一些剧本上对这个人物的不足之处的。
* * *
这个戏由于学习了传统,许多演员的表演艺术更加丰满了,也是很显然的。如饰朱老忠的鲁速,一亮相就使你相信他是一个爽朗、梗直、纯朴、豪迈的劳动人民,但通过演员有节奏的念白,浑厚的身段,有分寸的武功,就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饰严志和的潘波同志,从念到做把一个成天价碌碡轧不出个屁来的性格,掌握得很有深度。他同朱老忠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两个人物,可谓相得益彰,十分可爱。如果说朱老忠在井台前回忆过去打鱼,淘金,放野马,挖人参那段独白,很有光彩的话,那严志和在被迫出卖了宝地之后,两手抓着土地那一段表演,也是十分感人的。饰朱老明的村里同志,也创造了一个十分感人的农民形象,为同地主打官司,不惜当尽卖绝,以至落于乞讨,在河神庙安身,两眼失明,仍常给孩子们讲老一辈念念不服输的故事。至后一听说北伐胜利消息,顿然瞎眼重明,这种浪漫手法,在戏曲里是常见的。但通过演员的表演,他会使你充分相信他是真的。几个反面人物如饰冯兰池的孙树林、饰李德才的邹鹤年都见工夫,演来各有特点。饰严老尚的李戈,如能先摆出一副和事佬的姿态出场,把朱老巩等骗过一旁,是否更好些。因为他也气势汹汹出场,第一与冯兰池出场重复,第二怕软不怕硬的朱老巩等也不会上他的当。
“红旗谱”话剧是大跃进中产生的,今年国庆献礼优秀剧目之一。是一次创造性的演出。它又一次反驳了某些认为农民戏不耐看,大跃进产生不出好戏的谬论。尽管还有某些小疵,那就微不足道了。


第7版()
专栏:哈尔滨话剧院的以革命的名义

为了革命的后代
孟超
哈尔滨话剧院这次来京演出了两部苏联名剧“乐观的悲剧”和“以革命的名义”,给首都观众以很大的艺术享受,不但剧本选择得好,而且导演、演员以及一切舞台艺术工作者,都显露出强烈的政治热情,的确做到了符合原剧要求而又有艺术上的独创。然而我觉得更应该特别着重提出的是:在今天中国舞台上上演这两部反映苏联革命初期史实的剧作,固然有助于我国人民了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开始时的坚韧不拔的阶级斗争,为今天强大无比的社会主义阵营奠立下巩固的基础,从而加深兄弟国家间的不渝的友谊;但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党的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之下,一个一个继续不断的万马奔腾的大跃进向前推进着,通过这两个名剧的上演,让我们温习一番我们伟大的盟邦的革命历史,加深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优良传统的认识,我想是会更能加强斗志奋勇前进的。“乐观的悲剧”已有不少的同志评论过了,在这里我仅想谈一谈“以革命的名义”。
米·沙特洛夫的“以革命的名义”,是别具风格的好戏,既刻划出许多天真无邪而充沛着饱满的革命热情的青年一代,也有力地雕塑出伟大的革命巨人列宁和他的忠实战友捷尔仁斯基的光辉形象,全剧如剥春笋,层层脱退,而扣紧了主题思想,向前发展着,其笔锋所及,灵动清新却又深刻精确。这剧的历史背景是在撼动世界的1918年间,那时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刚建立不久,饥饿和反革命分子的暗中反扑,使革命受着艰苦的考验。剧中通过被右派社会革命党人打死了的红军战士的两个儿子——瓦夏与别佳——的种种遭遇:从他们对革命政权的极幼稚而朦胧的憧憬,到毫不自知的为反动派所利用,到他们成熟的参加了工人青年团而和反动派作着英勇的搏斗,最后终于在克里姆林宫见到了列宁,受到了无上的鼓舞与关怀;同时,更深刻地表现出列宁与捷尔仁斯基对青年一代的伟大的爱,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强的信心和英明的领导;而且形象地揭露了右派社会革命党人的对革命的危害,造成了复杂、尖锐的阶级斗争。由于这剧的剧情曲折迂转,似乎有人认为基本上还是一个情节剧,我们且不说情节是戏剧构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即就这剧而言,情节是为了描叙革命斗争,情节是表现了政治思想的脉搏的跳动,这样的戏剧情节是有着极深的政治教育作用,这样的有政治意义而又具有曲折情节,两者有机的紧密结合着的戏,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看了这剧,很自然的使我联想到马卡连柯“教育诗”中所描述的许多倔强性格的流浪儿童,当然也想到了那本书对于教育青年一代而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英勇的战士的意义,但我更从这剧中,找到了它的有力的注脚。当列宁与捷尔仁斯基在莫斯科见到了瓦夏与别佳之前,一方面看到捷尔仁斯基从怀里掏出的士官生联盟主席的挑拨性的反动纲领,说甚么要在无产阶级青年中间积极展开工作,把青年拉到他们那方面去,而事实上反革命分子正是伪装革命,他们晚间从黑暗的角落里枪杀我们同志,炸毁桥梁,用饥饿扼杀我们,毒死儿童,可是在白天他们却叫喊自由、平等和友爱!因此列宁就作出了坚决的决定:“以革命的名义,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所有的贫苦儿童给予帮助!”而且指出“……以这个名义给我们的儿童建立新的生活,并且以这个名义无情地惩罚那些剥夺儿童幸福的人……”这正说明了对自己阶级的最大的爱就要对敌人毫不容情,对敌人的无情也正是对工人阶级自己的下一代、对自己的政权的最有力的保护。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右派社会革命党人组织秘密活动,到处进行暗杀破坏,一直打入我们的心脏肃反委员会中。从这些方面,铁证如山地证明敌人是如何的残酷,对苏维埃政权的危害是挖空心思、无所不用其极的;这又是从反面看到阶级斗争的尖锐性。根据以上各点,这剧虽然情节复杂,牵扯的方面较多,但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阐述阶级斗争的实质,因此这剧的教育意义是极为深刻的。
“以革命的名义”这个剧的主题思想,还不仅止于此。当最后一场瓦夏和别佳在克里姆林宫见到了列宁,列宁反复的叨念着“以革命的名义”,也亲切地告诉别佳说:“要知道,我们是弟兄啊,我们两个人都吃过社会革命党人的枪子,”问他:“疼不疼?”这不只说明了伟大的革命导师对于儿童的慈爱,更重要的是革命的前后两代是血肉相连的,不仅在苏维埃政权缔造时是如此,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时代仍然是如此的。在这剧结尾时,列宁谆谆的告诉我们说:“我是多末想看见四五十年以后的俄罗斯啊!……所有我们的青年一代都是朝气勃勃的……如果他们在饥寒交迫之中,勇往直前;为了新的生活而去斗争,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还有甚么可怀疑的。我们要以革命的名义提醒大家时刻记住为了革命。”中国的青年一代,在革命的进程中,虽不能说完全和苏联青年一代一样,但在为了革命的一点上是同样的,看一看苏联的名剧,听一听列宁的殷切的教诲,通过舞台形象温习一番工人阶级的革命历史,我看是会有极大的激发。因此这剧的政治性、这剧的教育意义,又是多末深刻丰富啊!


第7版()
专栏:

不一般
丘扬
今年话剧大丰收,不少剧团都以自己编写的剧本,发抒了自己独具的才能,前不久,“东进序曲”和“八一风暴”等剧以其有声有色的精彩处理,使得首都观众耳目为之一新。这几天,“红旗谱”的演出又在这幅绚烂的图卷上增添了新的颜色。做为一个观众,特别是做为一个戏剧从业人员,我是深为外地同行们这种卓有成效的独创精神而欢欣鼓舞。有一条道理,现在看来是越加明确了:越是带有地域特点的作品,就越易产生全国性的影响,因为它特具的乡土色彩和芳香,对于丰富祖国的百花园地,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到处只不过那几个雷同的戏,雷同的处理,那就很难设想戏剧事业的绚烂多彩。“红旗谱”的成功,正在于它有其独具的个性。
戏,笔触很开阔,性格基础很深厚,无论表演处理或者舞台美术,都见得出师承,更见得出新意,而这一切又共同完成着一个政治目的:事,是革命冀中的事;人,是革命冀中的人!
不想在此谈故事,梁斌同志的作品早已深入人心;也不想谈论改编工作的得失,因为它基本上抓住而且也体现出了原著中这一阶段的核心。想只就戏论戏地谈谈演出所给予我的突出印象——不一般。
这自然离不开原著所提供的重要基础,在这里,地主与农民间不调和的斗争所表现的样式、斗争的主要事件、敌我两方的人物面貌、斗争的前因与后果……等等,基于作者对此的具体感受和深入观察,原著已经具有独特的风貌,但是,演出就更加丰富了这不一般化的色调,看得出来,和原著一样,戏剧艺术家们从生活、从表现生活的传统技法中,汲取了许多新的有益的营养。
演出很注意情节、很注意为了突出情节所必需的景色变化,但是最吸引人的,还是它的人物塑造。
三代人都写得好,不仅仅在于他们都有自己特具的面貌,而且还看得出他们代代之间的性格变化和发展。党的领导的出现使得他们之间性格上有一个飞跃;但,正是因为有这许多竖得住的饱满性格,也使得党的领导在群众斗争中所起的组织教育作用,显得十分有力和根基深厚,人们不但可以看到舞台上所进行着的斗争,而且更可联想起以后的许多胜利局面。
怀着复仇的决心有肝胆也有谋略的朱老忠,和他父亲一样,不愧为有传奇色彩的农民英雄,而且,显然地和安份守己的严志和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真正能够领导农民向地主展开轰轰烈烈的斗争的,却只能是在党的领导贾湘农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志和的儿子们;朱老忠身上个人的复仇决心,个人的卧薪尝胆,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复仇的道路。自发的农民斗争只有在无产阶级先锋队领导下,才能开拓局面获取胜利的客观真理,在戏里表现得十分令人信服。
好处是在阐述这个主题的时候,各个具有特色的饱满性格并没有因而受到损伤,朱老忠一直不失其敢做敢当的燕赵男儿本色,严志和的性格发展轨迹也很鲜明但又丝毫没有离开他自己独特的思想逻辑,但是,观众依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们在接受了党的领导之后的本质变化。
语言也写得好,有性格特征,特别是老忠、志和、老明几个人的语言写得生动,演员也演的细致、鲜明,往往通过一段甚至一句语言,就能很清楚地突现出人物思想中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
许多同志为这出戏的许多有新意的处理、特别是放手向传统学习的做法所吸引,我有同感。但是,这出戏真正动人的地方却不在于吸收了若干新的技法而已,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演员有感情、很真实地体现了人物性格,这是很重要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经过集中、甚至是经过装饰的东西,才是真正有生命的东西。看得出来,和“降龙伏虎”相似的是,改编者从剧本的写法上,就汲取了若干传统技法,也有许多舞台形象处理的腹稿,孕育在剧本的结构之中,这大大有利于演出中大胆地汲取传统形式的尝试。戏里,许多给人印象颇为突出的地方,比如第五场中大家畅想未来时朱老忠的飞脚、朱老明的突然复明等等,看得出装饰、看得出是从传统技法上汲取到了浪漫主义的处理手法,但,由于是和人物性格、感情状态以及情节发展密切结合着的,所以人们突出地感到的是其中的真实,而没有想到形式上的夸张与否。就汲取传统的作法和成果来讲,这是上乘。但,突出、夸张不是传统中唯一的技法,也不是孤立的东西,它总是和照应,和对比甚至和铺叙等等技法协同运用互相发明的,孤立地选取一个方面有时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演出中个别地方、个别场次之所以有时还使人感到有些不顺畅、起伏不鲜明(比如第五场的情绪高昂和第六场的希望破灭之间的对比关系,是不是正是由于忽略了铺叙和照应的结果。这样就使得若干能够给人以深刻印象并且引起更多联想的“点”的作用,发挥的不够突出。这自然是小疵,无损于整个演出的壮阔气派的。


第7版()
专栏:甘肃省话剧团的滚滚的白龙江

滚滚洪流不可挡
李慧中
看过甘肃省话剧团演出的“在康布尔草原上”的人,不会忘记这出戏所带给我们的浓烈的藏族人民的生活气息。这出戏的政治感情的饱满,所反映的斗争的尖锐和复杂,民族色彩的鲜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甘肃省话剧团又把“在康布尔草原上”的续篇“滚滚的白龙江”带到了北京的舞台上。我们高兴地看到了这个续篇仍然保持了第一部的这些长处。所不同的是,它向我们展示了白龙江畔藏族人民的新的生活面貌。它所表现的已经不是解放初期的对敌斗争,而是更进一步地表现了藏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如何大踏步地奔向社会主义大道,如何粉碎了上层反动集团的叛乱。如果我们看第一部戏时,曾为党的民族政策在康布尔草原上的光辉胜利而欢欣鼓舞的话,那么,看过这第二部,我们更为藏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地建设社会主义而欢呼,为他们以滚滚的白龙江般的英雄气概踢开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而欢呼!
这出戏的作者们热情地歌颂了藏族人民中先进人物的成长。我们看到世世代代受尽剥削压迫的奴隶已经成了生活的主人,他们当中有些人正成长为共产主义者。从他们身上,我们再也找不到一点奴隶的影子;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女主人公娜姆错从小就是焦巴头人的奴隶,解放后,她获得了自由,在党的教导下成为合作社主任,并且入了党。作者们塑造了这个形象,是很能给人以鼓舞力量的。她的丈夫金巴才郎尽管和我们见面的机会略嫌少了些,但我们仍然能感到这个已经成为区武装干事的年青人的成长。有了这样忠诚而勇敢的人们,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然是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卡尔泰老爷爷的形象真实而生动。我们亲切地感到他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对党忠心耿耿,在敌人面前敢于坚持真理。我们看到他开始时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力量对他的精神上的束缚,对阶级敌人还存在着幻想,一旦敌人的子弹打进了他的胸膛,他惊醒了,他扔掉了信奉了七十六年的经轮,批判了自己的糊涂观念。这时候,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他真正地站起来了,他的牺牲激起了人们对叛匪的无比的愤怒,激起人们为保卫社会主义而彻底消灭叛匪的激情。
此外,在人物塑造方面,叛匪头子焦巴头人写的还是有深度的。对这个人物揭露的越深刻,就越发有助于表现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戏剧情节的引人入胜,也是这出戏的长处。比如,焦巴设下了布置严密的陷井,单等方书记中计;比如,就在方书记身旁潜藏着窃取了副区长职位的叛匪头子之一根登等,都引起观众的悬念。这些情节的安排对刻划人物性格很有好处。
如果作者们笔力不过于分散,能集中地刻划几个主要人物,使他们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如果能够从错综复杂的冲突中把主要的线索理出来,使之更鲜明些;如果在处理才布登叛变这一重要情节时,能把才布登叛国的思想根据写的更充分些;我想,那一定会更有力地表现出不可阻挡的社会主义洪流的气势,更能够鼓舞人们为保卫社会主义而斗争!


第7版()
专栏:本溪市话剧团的红心虎胆

红心虎胆的宋技师
杨哲民
当幕布打开时,我们只看到几个工人在收买破铜烂锡,并且还要等炼出锡合金来,卖了钱,才能付款给卖主;跟着,隔壁汽水厂扩建厂房的测量工人,又在他们站脚的地方钉起橛子,划起线来,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儿还有一个地方国营的锡合金厂;然后我们又看到,合金厂关厂长在腰里竟系了一个奇怪的红布口袋,原来他们没有办公室,这就是他的保险柜了;等另一个厂的采购员来订货,并要求参观一下车间时,我们才知道汽水厂旁边墙角里的小破席棚,就是合金厂的厂房了;而这个工厂的全部所有,也就是一把勺子,两口锅,三个模子,四个人而已。这里,“红心虎胆”的作者仅仅用了这么简洁的、极有生活气息、富有概括力的几笔,就给我们呈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许多工厂建设中的这种白手起家的情景。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面对这种一穷二白的情景,都能够激起战斗的热情的。合金厂由于缺乏资金,产品销路小,在仅有的四个人当中,又有一个工人因为不能按月领到工资,看不见工厂的伟大前途,就卷起铺盖卷儿走了。而当大家急切地等待着那个好容易光临的采购员说出订货数字时,他只说:先试制一斤半吧!人们也有些泄劲儿了。但就在这重重困难包围中,我们却看到宋技师当机立断地说服了大家,立刻去为这个厂炼那一斤半锡合金,从而争取了大批订货,使合金厂立住了脚跟。接着,我们又看到,当区工业部把重要金属试制任务交给他们的时候,关厂长为了保持厂子既有的成绩,不愿再去“冒险”了,可是宋技师却立即主张接受这个试制任务,喊出了“即使厂子赔钱也要干”的豪迈而又坚定的口号,并且立刻带领大家千方百计、不畏一切险阻地投入了战斗,而且试制成功了。这个合金厂,在宋技师的领导下,终于发展成能生产二百七十多种产品的现代化大工厂了,我们不能不为宋技师的敢想敢干的革命气魄,和那种随时随地都看到整个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度党性所深深地激动。
我觉得这个剧本的不足之处,在于最后两场戏宋技师这个人物中断了,围绕着他所展开的戏剧冲突也推到幕后去了,剧本的主题忽然转到恋爱道德上去。五场末尾宋技师的动摇,也不很符合这个人物思想发展的逻辑。另外,还感到作者对关厂长的性格还有些把握不定,对魏技师由个人主义发展到破坏试验的思想过程,写得不够充分、可信。但我们相信,这个戏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之中,一定会使它更臻完善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