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榆林专区从防治沙害到利用沙漠创造财富
引水冲沙淤地种水稻
经验证明:连续种植水稻能把沙地变成肥沃土壤
本报讯 陕北榆林专区人民向沙漠展开了全面改造工作。目前,在沿古长城一线,毛乌素沙漠南缘东西长达一千多华里的沙区,有三十多万人深入沙漠腹地,大搞引水冲沙淤地,建筑水渠和水库,突击整地,植树造林。
榆林地区的群众,曾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给沙漠系了一条绿色的林带;现在还决心给这块百余里宽、六百余里长的沙区腹地,系上一条银色的水带。目前已经动工和将要动工的十个大水渠长达六百九十六华里,十个较大的水库可容水五十四万多公方。这些工程完成后,不仅能制止沙漠流动,而且可使二百万亩沙丘变为稻田,十万亩水库能够养鱼。
榆林专区北部处在我国著名的毛乌素大沙漠南缘,西迄定边,东至神木,沿古长城一线,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沙丘。沙漠占全区总面积三分之一。解放前流沙滚滚南移,不断吞没了大片农田、房屋,并给黄河输送大量泥沙。仅无定河流域每年给黄河输送的泥沙达两亿多吨,占整个黄河每年输入泥沙总量的15.75%。解放后当地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由互助组到农业社,用集体力量向沙漠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十年来共造林五百万亩,占沙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西自定边郑大墩东到神木耳林兔六百华里的一条防风围沙护田林带,已经基本上形成,制止了沙漠南移。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这个地区的治沙斗争揭开了新的一页——由防御转为进攻。在大跃进和大搞水利运动时,人们迫切要求多快好省的治理沙漠,不但治而且要利用沙漠创造财富。几年的经验证明,要征服流动沙漠,必须大片治理和巩固、利用相结合。农业社时期,只在房屋、农田、道路旁一小段、一小点的治理,而且只是植树种草,因为树木和草有一定的生长过程,不能马上抵御风沙侵袭。大搞水利运动中,群众发现当地水的资源极为丰富,而且水位较高,这就为大规模以水治沙提供了优越条件。现在兴修的榆惠渠、响水渠等四条沙漠水渠,可以把四万亩沙漠变为良田。
以水治沙是这个地区群众的伟大创举。目前这个地区治沙的特点是,由防御到进攻,由沙漠边缘到腹地,由单纯治沙害而成为利用沙漠创造财富。只是榆东、榆西两条沙漠水渠,在从去年到现在的修建过程中,已经引水冲平沙丘和平整的土地达八千多亩。瀑家梁今年在榆东渠新冲淤的二十四亩沙地上,第一次播种的粮食作物,平均每亩产一百五十多斤,最高达到八百多斤。各地区种植粮食的经验都证明,这些沙地能种植水稻,而种植水稻后又能逐年把沙地变为肥沃的土壤。一般的情况是:第一年一亩沙地水稻能收一百多斤,沙粒由浅黄变深黄;第二年水稻可收二百多斤,沙粒由黄变黑;种第三年水稻时,就能收三、四百斤,沙地就成为黑色肥沃土地,而且什么粮食都能种植了。沙漠的水库可以大量养鱼,今年全区在十万亩的水库、海子中放养鱼苗一百六十三万多尾。水进了沙漠之后,大量的沙柳、沙蒿、沙竹都很快生成起来。也由于水的作用,沙子不易被风吹起,而在水库、水渠旁的沙丘,也逐渐被风削平,填到水库去了。(吴钢)


第3版()
专栏:

晚稻新品种——“万粒斤”
黄岩县路桥良种繁育场育种工作新成就
谷粒大像小黄豆每斤约万粒 每穗二百粒左右耐肥力极强
本报讯 浙江黄岩县路桥良种繁育场一种粒重粒多的晚稻新品种——路桥“万粒斤”问世了。
这种新稻种是种子专家杨匡保和选种小组的同志从七十九个晚稻品种的比较试验中选育出来的。这个新品种,有如下特点:谷粒特别大,份量重,每斤谷子在一万粒左右。株高约四尺,高的达五尺左右;株型下大上小,与茭白极相似,直径八点五毫米,茎壁比一般品种厚一倍左右;叶片阔大,叶色深绿,叶鞘很大;剑叶在抽穗前竖起,抽穗后成熟阶段为钝角,长五十至六十五厘米,阔一点五至二点五厘米。穗长二十五厘米左右,每穗有二百粒左右,多的有三百六十七粒,谷粒大似小黄豆,谷壳淡黄色。千粒重五十点一克,是浙江省最重要的一个水稻优良品种。这种品种本田生育期二百天左右。据路桥良种繁育场的试验观察,在3月18日播种,4月13日插秧,5月上旬分蘖,9月初抽穗,10月底成熟。这种稻种的根系很发达,耐肥力极强,不倒伏,在成熟的时候仍然矗立着。分蘖率中等,据路桥良种场的记载,6×8寸的行株距,每丛插一株,平均分蘖十一点四根,有效分蘖率在80%以上。抗病力也较强,从移植到成熟期间,没有发现任何病害;但抗虫力较弱,并且抽穗不整齐,成熟很不一致。
今年,路桥良种繁育场培育的“万粒斤”稻种只有七十个稻穗。这七十个稻穗花的心血可真大。每天他们总要去看几次,难怪人家笑杨匡保是:猢狲种姜,一日三四张(张望)。”为了保护这种新稻种,他们夜夜站岗,有时一站就到下半夜。后来虽遭两次洪水和钻心虫、卷叶虫、稻飞虱、斑点病的侵袭,但在他们精心培育下,加上该品种本身的抗逆力,终于战胜了灾害。
今年,路桥良种繁育场共培育出十个新品种,这些新品种,都是穗长粒多,产量高。如路桥一号每穗平均在四百粒以上;路桥三号平均每一万二千七百粒重一斤,超过一般稻子。目前,繁育场已把这些新品种全部留作种子,单收、单晒、单藏、专人保管,决定明年扩大繁育,逐步普及。(附图片)
杨明汉培育水稻“千粒穗”获得成功。这是结实一千六百五十八粒的稻穗。   杨春敬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编后

“千粒穗”和“万粒斤”
为了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人们对水稻良种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人们不仅要它具有抗倒伏、抗病虫害等等特性,而且要它穗大粒多、粒大等优点。经过近几年来许多选种、育种行家的努力,穗大粒多的新品种不断出现。全国农业技术革新者杨明汉培育的“千粒穗”,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
“千粒穗”虽然还没有用于经济栽培,但是这个事实打破了某些人对水稻每穗粒数最多不过三、四百粒的保守看法。
每个稻穗上的粒数能增加一、二倍,每个谷粒能不能也增大一倍呢?这在以前也是没有人敢做肯定答复的。可是,现在路桥良种繁育场却做出了样子。
水稻穗大粒多单位产量高,穗大粒多粒大单位产量就更高。“千粒穗”和“万粒斤”是值得人们重视的。“千粒穗”和“万粒斤”的问世,是我国种子工作中的一件喜事,它为农业生产更大幅度的增产创造了条件。


第3版()
专栏:短评

贺榆林专区全面治理沙漠
榆林专区开始全面治理沙漠了,这是榆林专区人民群众向沙漠作斗争进入新时期的标志。
人民群众在反动统治压迫下对沙灾是无力抗拒的,唯一的“出路”是弃家逃亡,流落他乡。这是逃沙灾的阶段。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和领导广大群众向沙灾展开斗争,在沙漠边沿普遍植草造林,制止了沙漠的南移,初步控制了流沙为害。这是防沙灾的阶段。现在,榆林地区的人民在同沙灾斗争中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由防御转入了进攻,由单纯治沙害转为利用沙漠创造财富,治沙范围也由边沿深入到沙漠腹地。时间虽然仅仅过去了一年多,榆林专区已经在沙区修成几条大渠和一些水库,新开发的水地比解放以来前八年的总和还多了71%多。今年,榆林专区大规模治沙的工程又已开始了。
人还是原来的人,沙漠仍旧是原来的沙漠,为什么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有这样大的变化呢?很明显,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结果,是广大群众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干劲的结果。大跃进中,人们发扬了共产主义风格,敢想敢干,以冲天的干劲,展开了同沙灾的斗争,决心作自然界的主人。他们不仅发挥了过去在小块沙漠上引水冲沙的经验,并且更进一步大规模筑水库、修渠道,把水引进沙漠腹地,开展以水治沙运动。这种作法,表面上看来,好像仅仅是治沙方法上的一种改变。不,这不单纯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我国人民,不仅不再甘愿作自然的奴隶,也不愿再停留在仅仅是防止沙灾的地步,而要征服沙漠,作沙漠的主人了。这种变化是由许多因素和条件形成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党领导下,广大农民找到了人民公社这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个体经济甚至农业社时期,人们力量单薄,只能栽植一些防护性的林带,使土地、房屋不受或少受损失。那时候就是有良好的方法,也无法实施。只有在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的今天,彻底根治沙灾才有可能。由于公社的规模大,范围广,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制定根治沙灾的规划,可以充分动员和合理安排人力财力和物力,解决过去无法解决的困难。榆林县牛家梁公社修筑榆东渠的事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在公社成立以前修这条渠的时候有很多矛盾无法解决,七个月才修四十里;公社成立后仅两个月的时间,除修了一百里渠道外,还筑了两个大水库。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人民群众在征服自然方面进入了新的阶段,获得了新的胜利。榆林专区治沙是一例,本报前天发表的江西人民大规模开发湖滩洲地也是一例,其他如甘肃武山县山上运河的修筑,安徽淮北旱地的水网化,等等,都是我国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可以预见,这样的事情一定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


第3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沙漠中的革命
——榆林县牛家梁公社是怎样战胜沙漠的
“逃、防、攻”,这是沙漠地区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三部曲。
几千年来,沙区人民被反动统治阶级和沙漠夹攻,在饥饿死亡的边沿上挣扎,最后只落得逃亡四方。1949年解放后,沙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向沙漠宣战。但是,个体农民和农业合作社,毕竟力量单薄,也只能在路边栽“护路林”、在田边栽“护田林”,起着一些防御的作用罢了!1958年,大跃进的号角震动了祖国各个角落,陕西榆林县原牛家梁乡的人民群众,以前无古人的独创精神,决定从红花梁引水,通过大沙漠到达海流滩,修一条四十华里长的大渠道。这就是向沙漠进攻的序曲。
根据多受益多出劳力的原则,海流滩高级社应该多出些劳力;但是这个社没有那么多的劳力,农民们非常焦急。而海流滩下边的几个高级社,因为地缺,很需要用水冲沙开田(利用水力削平沙丘,变成平坦的土地,可作农田或牧地),他们也有劳力,但因为不是受益区,有劲使不上。为了劳力问题整天闹纠纷,至于材料、劳动组织、统一规划和统一指挥方面,问题更多。这时候,农民们深感种种矛盾妨碍修渠工程的进展;而凭着协作精神与旺盛的斗志,群众终于把这条渠修成了。有了水,海流滩的群众就欢天喜地的种上了稻子。附近地区的农民看到了沙漠中水流滚滚,冲出大片沙地,造成许多稻田和鱼池,于是大伙儿的眼光便越出社界、乡界,很希望把这一带的黄沙和大小河流都变成财富。人们纷纷要求延长渠道,扩大兴修计划,使百余里沙区的高级社都能受益。为了实现这种要求,人们迫不及待地要求突破原有的生产关系,把十二个高级社合并为两个大社。这时候群众只知道并大社好处多。可是过了几个月,毛主席提出了“人民公社好”,于是欢呼声响彻沙漠上空,人民公社就应运而生了。
人民公社的成立,为向沙漠进攻组织了强大的力量。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多弄点水地,多开些沙田,而是要“征服毛乌素大沙漠”!他们决定把榆东渠先延长一百华里,把渠道引入沙漠腹地去。由于公社统一规划,集中而有效地组织各个生产大队的人力物力,从而就显出这样的差别来:公社成立前,榆东渠修了将近七个月,只修了四十华里;而人民公社成立后,用两个月时间,便修了一百华里渠道和两个大水库。经过千辛万苦,这条沙漠运河——榆东渠,像长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盘伏着,水驯服地流进了大沙漠。几十里以外的群众听到渠成水来的时候,欢呼若狂。
榆东渠的水进入沙漠以来,虽然时间不到一年,但沙漠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渠道周围的沙湾里,出现了近千个小海子,像葡萄串一样,一个接连一个,伸向远方。一个个沙丘像孤岛似的被围困在小海子的中心。有的沙丘已经完全瘫痪,没落在湖里了。一向和沙子狼狈为奸的风,在有水的地方也不再逞凶了。过去寸草不生的大沙漠,也长起了各种绿草和自生林。大沙湾里有了水,便可以大量养鱼(已有二十多个海子养鱼四十多万尾)。鱼鹰、黄雁在湖泊上空飞翔,天鹅也到这里来栖居了。
沙漠怕水,人们现在找到了这个窍门。人们充分利用榆东渠的水,在广阔的沙漠中“引水冲沙”,开辟田地。公社化以前,原牛家梁乡的群众虽然也曾“引水冲沙”,但因水源小,只能小规模地进行。现在有了沙漠运河和许多大渠道,有了一个又一个小海子和大水库,这就能大规模地把沙漠变成良田。今春,牛家梁公社已经用“引水冲沙”的办法,把三千三百亩沙漠变为平坦的田地;秋季,又展开了大规模变沙漠为良田的工作。在海流滩生产大队,从9月初开工到10月初,已经冲出近千亩田地。牛家梁公社所属的榆泊涧,过去是一片流沙。公社化以后,用榆东渠的水“引水冲沙”,把四百多亩流沙变成良田。这里的谷子、糜子长了半人多高,有一片八亩地的玉米丰产田,平均每亩可打六百斤;这里还有大片的菜蔬和瓜类,看了使人十分兴奋。沙漠给劳动者带来多么丰厚的报酬啊!
修榆东渠,使广大群众更加认识了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许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大批土专家。牛家梁公社协同另一个公社采取“以沙筑坝”的办法,建成了蓄水四千多万立方的白河水库,保证了下游一万二千亩农田免于灾害,同时可以灌溉十五万亩农田和沙地。现在,牛家梁人民公社的土地上,树木成林,水渠纵横,稻田相连;平坦的草地上,漫过羊群;在沙漠中的葡萄串似的大小湖泊里,鱼在跳跃。社员们唱道:“牛羊满滩跑,沙海把鱼养,塞上小江南,八月稻谷香。”
牛家梁人民公社只是榆林专区许多先进公社当中的一个,看看整个榆林专区的情况,就更加鼓舞人心。沙漠占榆林专区土地总面积的33.1%,经过十年奋战,全专区绿化了的沙漠,占沙漠总面积25%,基本上固定了大沙漠边沿上的流沙,保护了沙区的房屋、农田和牧地。但是,向沙漠开展全面进攻,这还是在去年大跃进和公社化以后的事。去年造林面积五百二十四万亩,等于解放以来造林总和的三倍;今年,公社化后的第一个春季,全专区造林二百四十余万亩,比去年同时期增加33%。今年,许多远征队深入大沙漠腹地,在人迹罕到的地方,第一次播下草种,栽下树苗。解放前全专区共有水地十二万七千多亩,从1950年到1958年共修水地四十万七千多亩;而从1958年大跃进到1959年上半年,便修出水地六十九万七千多亩,比过去八年来兴修水地的总和还多二十九万亩。沙漠地区的人民公社在国家帮助下,组织了庞大的兴修水利的专业队伍,在沙漠地区修许多水库和大渠,可使更大面积的沙漠变成良田。
一百五十年来,长城沿线的沙漠像洪水似的向南流动了一百四十华里,任意吞没一切。但是,没有机械,不用多少投资,榆林专区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自己的劳动和人民公社的力量,开始控制它,驯服它,改造它。他们正在把多少年来和荒凉、干旱及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漠漠黄沙,缔造为一个美丽如画的幸福世界。  (摘自中共陕西省委的调查报告)(附图片)
这是榆林人民开凿的“沙漠运河”——榆东渠。
新华社记者 姜国宪摄
群众利用榆东渠的水的冲力把沙子冲到需要填方的地方,一个小时“水冲沙”顶上三千人干一天。   新华社记者 姜国宪摄


第3版()
专栏:简明新闻

简明新闻
江苏渔民加紧捕捞鱼虾
江苏省渔民积极进行冬季捕捞,全省投入生产的有五万多只渔船。南下浙江嵊泗渔场捕捞带鱼的远征军,比去年扩大将近一倍。产鱼的重点地区新海连市投入冬捕生产的第一批渔船一百十一只,捕获鱼虾五十五万多斤,连同前十个月的产量,已完成了全年任务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瑞金县兴建小型水电站
江西瑞金县各人民公社正在大力兴建小型水电站。全县有三个小电站已经建成并正式发电;有六个小电站已建成水坝和厂房,即将安装电机设备,还有十二个小电站正在施工。
这些水电站全部建成后,瑞金全县各工厂将都可以得到电力供应,半数以上地区可以点上电灯。
多晒干菜
安徽怀远县发动群众把种植的蔬菜晒干收藏起来,备今冬明春食用。全县从开始秋收到十一月十三日已收晒各种干菜八千九百八十四万斤,平均每人一百四十三斤。
全县收晒蔬菜工作继续开展。县委提出的口号是:“大雪不盖地,收晒不放松”。


第3版()
专栏:

集体喂养管理好繁殖快
晋北羊只增长27%
本报太原24日电 山西省晋北地区今年养羊事业空前大发展,根据统计,全专区现有羊只已达到二百七十九万多只。今年1至10月比去年全年增长了27%,超过了最近九年平均纯增率的两倍多。五寨、灵丘、河曲、兴县等县,纯增率达到了36%到42%,发展速度尤为突出。
羊群高速度发展的成就,在山西省是历史上罕有的。晋北地区土地广阔,水草丰富,发展畜牧事业有着极其有利的条件。但是,最近几年来,畜牧工作发展比较缓慢。人民公社化以后,由于集体饲养工作的发展,促进了羊只高速度增长。现在全区二百七十九万多只羊中,集体喂养比例占到了90%以上。全区山区半山区公社已普遍建立了公社羊群、平川区普遍建立了综合牧场。随着公社一级羊群、牧场的发展,在帮助落后管理区和改进管理技术等方面都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对改良细毛羊工作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今年全区改良细毛羊达到了六十万只,一年改良的数量就达到了前九年改良总数的一半以上。各地公社统一规划、统一安排,从物质上技术上都为发展羊群提供了许多新条件。经过公社合理规划、利用土地,普遍建立了饲草基地。今年全区多年生和当年生饲草地发展到一百八十万亩,比去年增加了两倍。牧草大发展,保证了饲料来源。各地公社推广了繁殖羊群的新技术新经验,大大加快了繁殖速度。五寨县今年就有两万多只母羊,由一年一胎一羔发展到一年双胎或一胎双羔。阳高县谷大屯公社南井沟管理区产双羔、产双胎的母羊占到了母羊总数的92%,因此,今年羊羔增加了一倍。全区公社社社都建立健全了防疫、兽医组织,普遍推广了定牧工、定羊数、定积肥、定产羔和包成活、包产羔、包产毛、包改良等管理制度,大大提高了繁殖率,今年全区基本上控制了羊痘病的蔓延。
到目前为止,全专区已出售商品羊十七万八千多只,超额完成了国家收购任务。初步计算羊的总收入已达五百多万元,羊皮羊毛等产品都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当地淘汰宰杀绝对数量也相应增多,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养羊对农业增产也起了很大作用。过去个体养羊多,羊很少出圈。大兴集体饲养,普遍实行羊卧地的办法,根据许多地区的总结材料,一只羊可以增加三十担肥料。经过推广远处放牧和卧地经验,还解决了远地、山地运输肥料的困难,节省了大批劳畜力,获得了增产。


第3版()
专栏:

荣誉归于他
本报记者 额尔德木图
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闻名的养猪能手邢树华,头发已经半白了,可是人老志不衰,养猪养得好出了名。
邢树华从童年开始就给人家放猪,漫长的岁月使他对猪有了深厚的感情,正如他所说的,见到水秀玲玲的小猪和那些肥头大耳的肥猪就爱上心头;走亲戚串门子也总是忘不了奔往猪圈,细心看看。
公社成立后,他担任饲养员。对他来说,这是多么崇高的职务呵!他说要干出个样子给青年们看看。从他担任养猪饲养员以来,原来只有十二头猪的养猪场,到现在圈存有了二百十六头,加上1958年卖给国家和分配给社员喂养的二百四十九头,实际发展的头数达到四百六十五头,价值一万一千三百多元,同时每年以大量万斤猪粪支援了农业生产。
在担任饲养员的工作中,老人对猪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当猪崽刚产下来,他就注意分强弱给固定奶头。据他说,母猪胸下的奶头好奶汁较浓,其后的奶头奶汁较淡,为了使强弱猪崽都得比较平衡的发育,他就给弱的吃前边的奶头,给强的吃后面的奶头,并经常摆弄小猪熟悉奶头,给母猪按摩奶头借以催乳。从此,大猪小猪见他就摇头摆尾。
邢树华常说:“人不爱吃剩饭,猪也不愿意吃剩食”、“人爱洗澡,可是整天叫人泡在水里就不行,猪也一样,喜欢到水坑里打个滚,但是整天在泥水里也不舒坦”。他总是把每口猪的饲料给得正合适,避免后到的猪吃剩食;他总是把猪圈扫得干干净净,保持猪栏的干燥。伏天里,在圈边挖个水坑供猪洗澡。去年春天,他饲养的猪闹了一场病,喂得肥肥的猪,就是不吃不喝,无精打彩。老人不分昼夜的照看病猪,一会儿抱起这个猪扶摸一阵,一会儿又搂起另一只猪,端着食盆喂几口。社员们看着他如此勤劳,都夸赞地说,“老汉真是爱猪如子”。
勤劳带来了崇高的荣誉。
去年他出席宁城县荣军模范会与劳模会;今年便出席了自治区烈属军属、荣军复员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第3版()
专栏:

饲养家兔增加收入
桑阿镇公社每户平均养兔二只
本报讯 山东冠县桑阿镇公社,在农林牧副渔全面跃进的同时,注意了家兔饲养繁殖工作,在去年一千六百只的基础上,现已增养和繁殖到两万九千六百余只,每户平均两只以上。
全社在十个月的时间,先后出售给国家大量兔皮和兔肉,公社收入达四万多元。用这项款购买化肥十七万五千斤,小农具一千一百余件。
养兔不仅增加了公社和社员实际收入,改善了社员生活,而且也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附图片)
北京南郊农场第一分场饲养的“安格拉”兔  本报记者 吕相友摄


第3版()
专栏:

盱眙耕牛十个月净增一成多
据新华社南京讯 江苏盱眙县今年到10月底止,已繁殖小牛四千零五十八头,加上原有耕牛,共有二万九千六百零八头,比1958年底圈存数净增16%。这个县在1950年时每头耕牛负担一百一十六亩耕地,现在已降低到四十亩。目前,耕牛膘度很好,满膘的达70%,九成膘的达24.8%,八成膘的5.2%。
盱眙县耕牛的迅速发展,使全县农业生产起了显著变化。1956年以前,夏收夏种秋收秋种还要用一部分人拉犁,现在不仅已消灭了人拉犁的现象,而且还抽出四千多头耕牛从事运输,今年五十四万亩秋种田比往年提早两个节令结束了播种任务。全县耕畜积肥量,1950年是二十八万多担,今年达到八十四万担。耕作质量提高了,农田耕耖深度由1950年的二寸提高到四寸半,耕耖次数由一次提高到三、四次。由于耕畜的发展和其他原因,全县农业增产很快。195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增长30%强,今年百日无雨,仍然获得了大丰收。此外,全县今年共出卖耕牛四千一百五十七头,增加收入二百多万元。
目前,盱眙县正在大抓耕牛过冬和冬配工作,已发动两万多人上山下水,采集青贮饲料。(附图片)
湖南岳阳县广兴洲人民公社的耕牛长得膘肥体壮。
林承先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