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斩江拦河夺丰收
湖北监利县红城人民公社 丹文
玉皇赌狠不下雨,
龙王赌狠水断流,
公社赌狠不输志,
斩江拦河夺丰收。
——监利民谣
红城人民公社观音管理区的人们,现在正沉浸在极度的喜悦里。我们的中稻丰收了,晚稻又丰收了!今年全区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翻了一倍多,比1958年增加了40%以上。金色的稻谷满场满仓,我们怎能不为这空前的丰收歌唱、欢笑!
丰盛的收获总是经过辛苦的耕耘得来的。观音管理区收得的庄稼里,凝结着社员们多少汗珠!这得从今年秋天发生的大旱谈起。…… 地处江汉平原,被称为“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晴三天锣鼓喧天(踏车声),下三天淹齐眉尖”的监利县红城人民公社观音管理区,刚摆脱渍灾的威胁,又遭到恶旱猛扑。塘堰干涸,小河断流。全区赖以取水灌溉的六个大湖,枯了三个,另外三个湖水也已经跌入湖心,抗旱斗争进入更加困难的境地了!
管理区今年栽的中稻和晚稻多,晚稻正在分蘖,中稻已含苞吐穗,可偏在这节骨眼上发生了旱灾!田里密密麻麻的裂开了一寸多宽的大口子,禾苗被烈日曝晒得叶儿卷了、黄了。可是县气象站对未来天气的预报,却还是:晴。人们多心焦啊!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矮小身材、脸盘消瘦、两眼炯炯有神的中年人,来回在鸡鸣铺、长堤垸、石螺垸之间,不是和社员们一道边车水、挖井,边问这问哪,就是和几个干部、老农在一起,四处勘查水源,筹划着下一步抗旱的作法。他就是湖北省农业特等劳动模范、红城人民公社党委书记朱诗荣。一天,朱诗荣走到一个工地大字报栏旁突然停下了,其中一张大字报引起他的注意:
人搞跃进天作难,
旱不低头非好汉,
建议支部搬大水,
一秋无雨保丰产。
他连忙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小笔记本,一字不漏地记下了这首诗。“搬大水”,这是个好办法!对全区三万八千多亩中稻和晚稻来说,光引泉水是有限的。下一步抗旱的文章,应该做在“搬大水”上!
朱诗荣从公社开完会,回到管理区时,已是十一点多钟了。他来不及洗澡抹汗,匆匆地和几位总支委员研究后,就召集人开会。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管理区后面院子里又热闹起来了。党分支书记和生产队长,一个个从满天星光下走进来。有的用草帽当蒲扇在扇风,有的用汗巾抹着汗。
“同志们!现在干旱越来越严重,早稻虽然丰收了,但是中稻和晚稻的面积大,产量高。俗话说得好:‘老鼠拖葫芦,大头还在后面哩!’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重要任务,就是要坚决战胜干旱,夺取秋季大丰收。”
“水!水!水……”不知谁叹息了一声。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西门渊闸前几天开闸放的长江水,昨天已灌满了西流河。公社党委指示我们,要作好迎接江水的准备。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拦河筑垱,抬高水位,巧引江水,实现自流灌溉。总支研究了一下,计划在西湖嘴筑垱截流为第一步,鸡鸣铺截流打坝为第二步,全部工程五天完成。同志们看行不行?”
这时,会场活跃起来。
“社员们日夜车呀,挖呀,干劲很足,并且都有搬大水的要求,只要我们依靠群众,加强领导,一定可以完成筑垱打坝任务。”党总支第二书记曾德洪同志说。
“拦河筑垱好是好,就是困难多,莫说五天,就是一月、两月也莫想完成任务啊!”有人提出了异议。
“人民公社人多力量大,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过去,在长江干堤建闸是不能想像的事;我们公社建社不到一年,在兄弟公社的协作下,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钢骨水泥的两孔进洪闸。我们既然能够斩江,难道不能拦河么?”朱诗荣同志的话,坚强有力,鼓舞着每一个人的心。
筑垱和打坝,斩江又拦河的喜讯,像一阵风一样,很快就传遍了全区每一个生产队。第二天,公社从各管理区调来了大批的工具器材,并由公社直属的铁木、窑厂等单位抽出了一百二十多名技术工人,前来这个管理区协作。
天麻麻亮,由和平生产队的一百一十个精壮劳力所组织的先头部队,个个兴高采烈的开赴西湖嘴工地。一场激烈的拦河筑垱的战斗展开了。
工地上红旗招展,歌声嘹亮;挖土的人挥舞着锄头,挑土的人穿梭般地来往。慢慢地从平地上长起一道岭,逐渐升高;可是,到傍晚时分,坝刚一合拢,很快就倒了垱。人们急忙向管理区挂电话告急。救灾如救火,迟一天不合拢,该要损失多少粮食啊!
曾德洪立即带领了一百五十六个民工,飞快地赶到目的地。和平生产队的社员看到援军到来,便重整旗鼓,奋勇作战。
散土堵不住急流,曾德洪同志就指挥民工挖草土垡子;草土垡子又堵不住,就包土茅包。两百多个民工,个个像刚下山的猛虎,苦战一场,两千六百公方土的大垱,就腰斩了西湖嘴。这条一丈一尺高的拦河垱,堵水五尺高,一举解决了七千多亩田的水源。
第一个战役胜利结束了,社员士气更加旺盛,党总支又开始组织鸡鸣铺截流打坝的第二个战役。
提起鸡鸣铺截流打坝的工程,要在过去,没有一个不是“谈虎色变”的。千里流河,水势凶猛,毫无技术设备,凭人的双手去打坝死水,谈何容易!人们还记得,1957年冬天,水比今年小,六、七百人打了一个多月,四、五十根两尺合围的杉木条,被水冲得寸寸切断,结果只落得一个“望水兴叹”;1958年公社化前,苦战过七天七夜,差一点丢掉几条人命,也没法使它合拢。现在,人们要再次跟水搏斗了!
清晨,打坝工程开始,朱诗荣和曾德洪等同志第一批来到了工地。不多时,工地就布满了人。人们挖呀,挑呀,忙个不停,土茅包像燕子飞转,吆嗬声震动天地。在朱诗荣同志的领导下,工地办起了食堂,搭起了荫棚;组织了小孩送茶水;医疗队买回大批防暑药品;此外还规定社员中午休息三点钟和夜晚轮班休息。民工的生活安排好了,干劲像燃烧起来的火焰一样,越烧越旺,工效也越高。
到第二天上午,坝越筑越高,拢口越缩越小,湍水以每秒十一个流量,夹带着乱草向新筑的土坝冲击,在这种连续冲击下,成块的泥土哗啦哗啦地坍了下去。……
在万分紧急的时刻里,由共青团员石明海、平忠发等十二人组成的青年水手突击队,奋不顾身的跳下水去。他们熟悉水性,很快就抱住三丈多长的杉木条,肩靠肩,手挽桩,筑起了一道人墙,挡住了急流。人们立刻下桩填土,把决口堵住了。
当天下午五点钟,一条长一百五十米、高四米、堵水两米多的拦河大坝筑成了。千里河水被迫在红城公社的范围内倒流九十里。不仅观音管理区的水源全部得到了解决,而且汪桥、余埠、毛市等三个公社的十一万亩农田也得到了水源。其中有三万二千亩得到自流灌溉;四万多亩由多串车改为了一串车起水。筑垱打坝胜利了。从西门渊进洪闸引进来的江水和流河的水汇合在一起。社员个个喜气盈盈。六十多岁的社员李昭章闪动着欢乐的泪花,很激动地说:“人民公社真有狠,把盘古以来未见到过的事也办到了。”
朱诗荣没有一点困意。他站在河堤上,望着滚动的流水,正默默地出神:“谷子一天不到手,一天算没尽到责任。”
接连两天,全区六个剅只开了三个,水像野马奔驰。稻田里干得裂着大大的嘴巴,大口大口的喝着,很快就有两万八千多亩中稻和晚稻田流进了甘水。朱诗荣和管理区副主任王德松深入到各生产队检查,发现不能实现自流灌溉的田,绝大部分田可起一、两串车引水,但同福生产队有六百多亩地势高的田感到困难;另外红旗生产队两百多亩地势低的田却受了渍。
根据检查发现的新情况,党总支经过集体研究,设下了“龙门阵”:开内沟引水,筑垱隔水,清界筑漏,节约用水。全区先后组织了一千多个男女社员,三天开了一百七十四条新沟,洗了四百五十九条旧沟,筑了一百六十九条垱,做了四百五十多条小涧,挖了十一个堤洞。这样,使引进来的江水和河水,乖乖地为禾苗服务。既防止了低田受渍,又保证了低水灌溉高田。使旱魔陷入“龙门阵”内,俯首就擒了。
在丰收的日子里,社员们量着三尺多长的稻梗,数着狼尾巴似的谷穗,喜洋洋地挥起了镰刀,从心里感谢党的领导,异口同声赞颂“人民公社好”。他们决心以实际行动来表明他们火热的心情。今年全区应售余粮一千一百万斤,现已出售一千五百零八万斤。他们计划在超额完成出售余粮任务的基础上,再多售余粮五百万斤。
建设生产队有个社员叫姜尚光,为这场大事编了四句民歌,民歌虽短,却道出社员们的共同心情:
跟党走胆子大,
老天下火也不怕,
江河会师社作主,
牵着龙王当听差。


第8版()
专栏:

年成不好收成好
高仰山
我们县里今年大丰收了。比大跃进的去年,至少又多收三成。人们在高兴之余,总爱说这么一句话:“年成不好收成好!”这是一句非常精采的话,它反映着答话人的智慧和自豪。的确,我们县的丰收是在三百天不下透雨的“年成不好”的情况下得到的。
提起灾荒,在我们县来说,并不是什么奇怪事。或涝或旱,虽不是年年有,但当中总隔不了两三年。但是“年成不好收成好”,却是第一次出现。靠井水能够浇熟夏又浇熟了秋,这是自古以来还没有过的事。它表明,经过大搞水利的群众运动,我们这里已经开始步入了“旱涝双保险”的阶段。
“年成不好收成好”,这句话常常引起人们对今年抗旱生产的回顾,说来也奇怪,今年虽是遇到大旱,但是在群众这一方面,并没有像往年遇到天灾时那样的心慌意乱过,没有像往常那样愁眉不展地担心过收成。由于有了成群的机井,人们就不怕天旱,有了人民公社这个铁打的靠山,人们就不怕人单力薄,有了党在领导,人们就不怕迷失方向。今年的抗旱,人们的干劲很大,组织很严密,劳动也很紧张,旱灾严重时,也曾日日夜夜的苦战过,可是,人们却一直是心中有数,行动很有节奏,心情很舒畅、愉快。今年人们出的力气实际上比往年多的多,但却觉得比往年省劲。这的确说明着,由于大跃进打下的基础和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加上党的有力领导,使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斗争能力大大增强了,信心大大提高了,相对之下,便觉得比往年反而从容些了。今年群众发动的规模比往年又深又广,但所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却比任何一年都少。这也说明着,建设社会主义的群众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广大人民紧紧地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公社的组织下,坚定向前,热情奔放地同旱灾展开了斗争,阻力和困难也就被顺利打破了。我们县流传着一对模范青年锅驼机手的佳话,是可以说明这种情况的。
在某村一个机井房里,原来有两个锅驼机手。一个是富裕中农的子弟。正当旱灾严重,小麦急需浇灌的时候,这个人甩下锅驼机,到别处去找“好活”干去了。一时难再找到一个会开机器的人来,但是另一个贫雇农青年,并没有动摇和泄气,他向党组织要求,把自己年青的妻子搬进机器房来,由他一面教她,一面帮助工作。他们夫妻日夜轮班,整整坚持了三个月。全县的麦子,就是在无数个这样的坚强的人的奋斗下,获得了大面积丰收的。
旱灾中的丰收,再一次证实了党的总路线的正确,人民公社的无比优越。革命的人民依靠着党的领导,党又紧紧依靠着坚强的人民。这是一个不断前进的革命整体,是无往不胜的力量!


第8版()
专栏:

不怕龙王不怕天
跟北风斗狠
人说北风风里霸,
我说北风不算啥;
劳动热情火一团,
热火朝天火更大。
就是雪海与冰山,
碰上要它就溶化;
兴修水利决心坚,
天大北风我不怕。
〔湖北麻城 陈道信〕
牵着龙王上了山
龙王鼻子社员牵,
牵着龙王上了山,
水车牵成一条线,
硬着河水爬上山。
〔重庆沙坪坝区新立社〕
今年抗旱几条龙
太阳出来一点红,
共产党领导大不同;
过去抗旱过手捧,
今年抗旱几条龙。
〔重庆南岸区〕
修库好比修谷仓
共产党,像亲娘,
领导人民修新塘,
一挑土,一碗水,
一碗水,一颗粮,
修库好比修谷仓。


第8版()
专栏:

汉代陶楼阁
易水
词藻华美的汉赋里有不少关于楼阁的描述,经过了千余年以后,我们现在想了解汉代楼阁建筑的真相,确实是个难题。幸而当时的人在无意中给我们准备好了解题的钥匙,那就是汉墓里出土的陶制楼阁模型。这种陶楼阁,近几年来在河南、河北、广东、湖南、四川等许多地区的东汉墓中,发现过不少件。古人事死如事生,在汉代,几乎把生前衣、食、住、行所需之物都作成模型放在坟墓里,陶制楼阁就是其中的一种。
汉代的陶楼阁,有两层的,也有三层的,大多是在第一层以上是围有栏杆的平座,然后再向上逐层起建。在转角处,用斗拱来支托屋檐。上楼的梯子在屋内的正中央,因为当时楼中常用不固定的楼梯,用时陈设,不用时撤去,因此有些楼中只有上下贯通的升降用的圆孔或方孔。楼顶常是四阿式的,顶上作出瓦垅,有的还作成当时流行的云纹瓦当。
其中最精致的要算是 河南陕县出土的一座绿釉楼阁,结构很复杂,它耸立在圆形水池的中央,池里有许多鸭、鱼和鳖在嬉游,池边环绕着几个骑马的骑士。这座陶楼共有三层,结构也不同,第一层主要是竖在池中的支柱和楼梯,四角用熊形角神支顶着第二层的平座,第二、三层都是在绕有栏杆的平台上建起的,四角是在伸出的梁枋头上,坐有一朵一斗二升的斗栱,用其来承托伸出的楼檐,四壁上开满长方形的窗孔,显得十分玲珑秀丽。在第二层屋内,中央放着一副六博盘子,四个人围着它相博。在屋外的平台上,四角各站着一个卫士,手里端着弩机,作准备放射的样子,在第三层也站有同样的武士。
除了单座的陶楼以外,在广州出土过一种两层的陶楼,它附有厢房、院落、大门、厕所和牲畜圈,这些建筑物有机的配合在一起,高低参错、主次分明,形成完整的建筑组合。
这些陶楼阁,显示出汉代建筑的高度技巧,是研究当时楼阁建筑的绝好资料。不仅如此,也是极珍贵的汉代艺术品,同时又提供了对当时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的真实写照。(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它鼓舞着我们前进
——读“北京在前进”
方白
北京,以一颗红色巨星出现在东方的天空,十年了。十年来它吸引着全世界人民的眼光。它使亲人感觉温暖,而使敌人感觉不安。每当我们走过天安门前,看到那些排成行列等候拍照的人们幸福的目光时,它会使一个生活在首都的公民感到无限光荣和幸福。十年前这里是另一番天地,十年来这里起了莫大的惊人的变化,这本“北京在前进”(北京出版社出版)就记下了首都十年来的大变化。
十年前的一个上午,那时北京还叫做北平,满城里传遍了一个喜讯:“解放军要进城了!”从这天起,满城里喊起“解放军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喊声。十年来这喊声一直在轰响,它响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谁记得十年前10月1日那一天吗?这一天,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布了旧中国的完全死亡,宣布了人民的新中国的诞生。从此,我们从这里送走过抗美援朝志愿军,也举行过支援埃及人民反侵略,支持伊拉克共和国的大游行。中国人民不光是自己站了起来,也希望全世界被压迫被奴役的人民都站起来。而当美帝国主义在台湾海峡公然挑衅的时候,北京怒吼了,1958年9月6日北京的夜,是不眠的夜,震天动地的口号声高喊到第二天的黎明。
北京在前进着,解放前不产一斤钢,1958年产钢十六万吨,相当于1948年的全国钢产量。北京工人和全国工人一样,在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石景山的工人在夺钢,门头沟的工人在夺煤,电子管厂的工人在大闹技术革新,国棉一厂二厂……的工人都在多快好省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增加财富。特别是1958年展开在钢铁战线上的全民炼钢运动,全北京市的工厂、学校、机关、部队、农村公社和街道居民,都投入这个运动,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诽谤我们,说大炼钢铁是得不偿失,而北京市10月26日一个星期天,就炼出了五千一百三十四吨钢。这不仅是大有所为,而且是祖国首都进入工业城市的一个显著标志。
北京在前进着,北京郊区的农村也如全国各地一样,农民们由单干而互助,而合作,最后全部进入人民公社化。为了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人们经历过不少尖锐的斗争,看看1957年火星农业社的大辩论吧,看看1958年红旗人民公社的诞生吧,再看看永丰公社的一个假日吧,人们打退了农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进攻,逐渐走向幸福的道路。1958年十三陵水库建成了,1959年密云水库拦洪胜利了,水灾打退了,小麦丰收了,秋菜丰收了。公社化不仅给郊区农民带来幸福,也给北京市民带来许多生活保障。说公社化搞糟了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们,难道不是闭起眼睛在胡说么!
北京在前进着,解放前虽然叫做文化城,但学生人数并不多,像样儿的学校也很少,而且尽是些地主、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子弟,在传授着资产阶级教育。只有今天,才发展了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请看“今昔清华”,让历史作个见证;再看“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摇篮”,就知道党在如何辛勤地培植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专家和研究工作者。
北京在前进着,数不清的新人新事,说不完的新面貌新气象。从矿区里的小学、到天安门前的大会堂与博物馆,从小胡同里的自来水到闹市口的新车站,从街道托儿所到工人体育场,从出租汽车中的女司机到群英会中的女代表,没有一处不在显示我们这个新社会的特征,我们的首都是人民的首都。
我们的首都还有很多新事物没有记在这本书里,这是因为北京在前进着,新事物永远在不断产生着。但不要紧,生活的本身就是一本大书,而且我们会陆续看到第二本、第三本,以至无数本“北京在前进”。


第8版()
专栏:

麦苗肥(第四届全国版画展览会作品) 古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