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翼城利民渠 汾阳峪道河建立科学用水制度
一个流量浇地十万亩
据新华社太原讯 山西省翼城县人民在利民渠搞蓄水、渠道改建工程,建立科学用水制度,大大提高了渠道的有效利用系数,创造了一个水(一个流量——一秒钟流二千斤水)浇地十万亩的良好成绩。
利民渠位于翼城县冷河东岸,流量达零点七秒立方米,整个流域都是地势较平,土质肥沃的土地。但是过去全年只有三个月的灌溉时间,一到用水旺季,水量大感不足,到了淡季,大量泉水白白流掉;而且利民渠原有的渠道系统有效利用系数不到50%。从1957年冬季开始,这个地区的群众就大搞蓄水工程,到目前为止,已完成水库五座,还有三座正在施工,共可蓄水三百四十四万立方米,除可满足冬春夏三季农田灌溉需要外,其余的水大部分可以蓄积起来。为了减少渗漏,节约耗量,扩大灌溉面积,这个县的农民对旧渠道进行了扩建和改建,使二十七条干渠、斗渠由弯变直,填平废渠十余条,夯实渠底和红胶泥铺底两条;还新建和整修了闸口、桥梁、跌水等灌溉工程一千一百多个,开挖了输水渠八百多条,全部渠堤都进行了加固和清除了杂草。从而使所有渠道达到规格化、标准化,渠系有效利用系数猛增到70%。因而在今年夏季连续七十多天的大干旱中充分满足了棉粮作物的灌溉需要。
利民渠原来采取由上游到下游规定时间,依次轮番浇地的办法,这样不能根据作物的需要和土壤水分等情况进行配水。同时队与队之间、管理区与管理区以及上中下游之间,往往因为争水引起纠纷。经过和群众商量,建立了三固定一灵活和层层负责的配水制度。三固定是:定面积、定水量、定时间。一灵活是:水利委员会可以根据自然条件的变化改变配水数量和灌溉程序。具体作法是:首先摸清作物、面积、土质、茬口的情况,然后根据这些情况逐块确定灌溉的次数、水量和时间。管理区与水利委员会签订协议,用水单位必须按时完成浇灌任务,超过的奖励要一季评比奖励一次),浇不完的不再补水。这样,大大鼓舞了广大社员节约用水的积极性。为了培养一批有管理能力和灌溉技术的专业队伍,各灌区建立了管理小组,管理区设有专职水利干部,生产队普遍建立了包灌组。这些人有水浇地,无水修渠,大大提高了灌溉技术,保证了灌溉质量。
本报讯 山西汾阳县峪道河灌区由于提高灌溉技术,加强了用水管理,从去年10月到今年5月底,全灌区折合一个流量浇地十万零六千九百七十三亩,创造山西省浇地最高新纪录。
今年各公社管理区,普遍整修了渠道,特别是修整了新近“三合土”渠道,因而大大减少了渗漏,河水利用系数由60%提高到70%。同时,大搞园田化,全灌区五万三千亩灌溉面积,畦块都划为每亩五至十个,大大节约了用水,由原来亩用水六十五公方降低为四十三公方。
这个灌区适于一年两作,但由于灌溉面积大,水量不足,因而当地群众在放水时就采取低地不浇高地浇,洼地不浇梁地浇。若碰到特大连阴雨,就把水蓄在平地水库。在冬春灌溉时,冬至前先浇小麦,上冻后再浇秋地。在夏收复播时,则采用边收割边灌溉边复播的办法,使水一滴也不浪费。
全灌区以管理区为单位,组织了四十五个常年包浇队,由各管理区依据灌溉面积的大小,渠道养护的难易,从各队抽调专人,实行包浇、包养护、包修的“三包”制度。同时,大力开展红勤巧竞赛运动,大大提高浇地质量。


第3版()
专栏:

东梁山贯彻以土为主土洋结合因地制宜方针
建成引蓄用三结合水利网
综合利用水力促使农林牧副渔一齐发展
本报兰州22日电 全国著名的引水上山旗帜——甘肃武山县东梁山村在1956年该县人民以敢想敢干的英雄气概,将聂河水引上海拔一千九百米的东梁山以后,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续继兴修水利。现在,整个灌区已经形成引、蓄、用三结合的山地自流灌溉网。依靠群众的集体智慧,以土为主,土洋结合,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山地灌溉方法,使全灌区的三万六千亩土地,完全摆脱了干旱威胁,实现了“水源四季有保证,大旱百日不成灾”的愿望。粮食单产由水上山前的八十斤跃进到今年的两百多斤,许多低产粮食作物和新上山的经济作物,都创造了大面积的高产纪录。
东梁山并入洛门人民公社之后,单独成立了一个管理区。现在,整个灌区的山顶、坡地、梯田都实现了引、蓄、用三结合的水利灌溉网,这是由于充分发挥了公社“大”和“公”的优越性,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地进行了高级水利化四大建设的缘故。
首先,他们利用瓷管瓦管把明渠改为地下管道,采取渠水保塘、塘水灌地,节节拦蓄、处处设防的措施,组成地下渠塘管道灌溉网,使土地连片,为机耕提供条件,并保证常年灌溉。
其次是建筑导虹吸管,依次把水引上各个山头,使山头上的土地变成水田。
第三,在高地埂上装置水池,利用水的自然压力,在山坡梯田实行人工降雨的喷雾灌溉。东梁山人民在去年近射程人工降雨器的基础上,今年又创造了中射程摸擦轮喷头,每个可喷射一点一亩土地,使每亩用水量比自流灌溉省水十二方,做到地不板结、不冲刷,粮食产量较自流灌溉的地提高10%—20%。尤其是蔬菜作物增产更为显著,去年何家湾的南瓜平均亩产为六千四百斤,今年采用人工喷灌后,便跃增到九千零六十三斤。
第四,利用渠水向下倾泄的压力装设了自来水。东梁山上最高点的柏家村,社员不但用自来水做饭、喂牲口,而且在新建的住宅里使用着有自来水的浴室、厕所。
随着山地高级水利化建设的发展,给逐步实现山区电气化、机械化创造了条件。自1958年7月东梁第一水力发电站诞生后,今年2月又建起东梁第二电站,使全山人民家家户户安上了电灯,村村装置了扩音喇叭。电气还广泛利用在工业和交通运输方面。在柏家村、何家湾建立了三座亚麻加工厂,安装了电动压麻机、弹花机,每年可制亚麻五万斤;并修起三十马力的面粉厂一处,每年可加工粮食七十二万斤,基本解决了群众下山磨面的问题。为了节约大量劳动力,还大胆地从山脚下修了一条通向山顶的电缆飞车,解决了运输上的困难。
引水上山,对于扩大土地利用,大兴山水草木之利,大力发展多种经济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过去不能出产的重要工业原料和出口物资,现在开始大量生产了。他们除大面积的种植大麻、胡麻、油菜、甜菜、蔬菜等经济作物外,还培育了大片草原,兴建了十一座羊场,养羊一千二百只,年产羊毛三千多斤;养蜂一百多箱,年产蜂蜜四千余斤;并且利用渠塘饲养了鱼和鸭。几年来,这里建立了专业队,开发了山坡荒地,栽培苹果、梨、蚕桑、桃杏、葡萄、核桃、花椒、漆树等各类经济树种三百多万株,既绿化了山区,又增加了社员收入。今年柏家村和潘坡的苹果树已第一次结下丰硕的果子,今后东梁山上各类经济树将会逐年发挥效益。
东梁山人民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的精神鼓舞下,目前正以冲天干劲,开展一个声势浩大的改造山地、改良土壤的园田化运动。同时在东梁渠渠首的引水口兴建一座四十二米高的水库,工程竣工后,即可大量的发电、养鱼、养鸭,获得更多的财富。


第3版()
专栏:

喷灌是东梁山区灌溉方法之一,它可以灌溉小块梯田。这是一个喷灌小组在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新华社记者 郝常耕摄


第3版()
专栏:

合理灌溉水尽其用
本报评论员
冬灌季节已经来临,大量麦田急待灌溉。已修好的水利工程,如何合理灌溉,节约用水,千方百计提高水的利用率,这是珍惜群众劳动成果、扩大灌溉效益、保证明年小麦大丰收的重要方面。
经过1957年和1958年的两次水利高潮,全国农田灌溉面积已增加到十亿多亩,占全部耕地的60%以上,而且出现了许多先进的灌区。今天本报发表的山西省翼城县利民渠和汾阳县峪道河灌区创造了一个流量浇地十万亩的光辉纪录,比普通渠系的灌溉率约高出一倍左右。如果全国的灌溉系统,都能注意合理灌溉,革新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那就可能大大增加了用水的面积,这当然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现在有些地方对水利工程的利用率还不高,使用水的浪费很大。有些水利条件较好地区的农民,历来习惯于大水漫灌,超过农作物的实际需水量。过多浇水以后,容易造成土地板结,提高地下水位,增加土壤含碱量,反而给增产带来障碍。有些渠道整修加工不够,渗漏水的现象十分严重。据不少渠道的检查材料表明,各地渠系的有效利用系数一般只达到40%—50%。这是多么可惜!如果把水都能留起来、管理好、使用好的话,一个流量的水全年流出水量为三千一百五十六万公方,水的利用率如果提高到90%,渠系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到80%的话,一年就会有二千二百七十多万公方的水量用在田地里。按一般作物浇四次水,每次每亩用水三十五公方计算,则一个流量的水每年可以灌溉十六万多亩土地。由此可知,即使是现在已经很先进的灌区,还大有潜力可挖;至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灌溉管理工作,可挖掘的潜力就更加多了。
大搞蓄水工程,决不让水白流,这是利民渠和峪道河灌区的头一条经验。作物的灌溉有强烈的季节性,往往到了需要浇水的季节,水量感到不足;到了不需要用水的时候,大部分水又白白流去。因而采取一切办法,处处拦水,节节蓄水,在不用水的季节把水蓄起来,就可以大大提高水的利用率,充分满足作物的需要。利民渠就是采取这个办法,蓄积了大量清水。因而今年夏季虽然遇到一连七十多天的大旱灾,还能充分满足棉田和大秋作物的需要。
整修和健全渠道工程,防止水的渗漏流失;整修田间工程,变大水漫灌为畦灌,变大畦灌为小畦灌,大搞园田化工程,这些都能大大节约用水,提高渠系的有效利用系数。利民渠原有的渠道利用系数还不能达到50%,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建渠道以后,使所有的渠道达到规格化和标准化,渠系的有效利用系数猛增到70%,用水量大大增加了。
实行计划用水,建立科学的用水制度,健全管理组织,固定专人常年包浇,提高灌溉技术,这些都是利民渠和峪道河灌区从制度和组织方面提高水的利用率的有力保证。
利民渠和峪道河灌区并没有什么特别有利的条件,他们就是发动了群众,反掉了保守思想,见水就蓄,有水就用,定量供水,专人包浇,这就打破了旧的灌溉定额,出现了新的灌溉纪录。
水是庄稼的生命线。农民有句俗话叫:“一滴水,一粒粮”。让我们像爱护粮食那样来爱护水吧,只要我们注意学习先进经验,改进灌溉技术,就能在现有水利建设的基础上,大大提高水的利用率!


第3版()
专栏:

河北半数穷队改变面貌
新疆霍城县东风公社大干一年由落后变先进
本报讯 在实现公社化以后的短短时间里,河北省出现了各队经济趋向平衡发展的新局面,已有50%左右的穷队赶上了富队或一般队。这些队都改变了原来的缺粮面貌,社员收入水平有了相当的提高,一般平均每人收入在六十元以上。
在党的领导下,随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河北省农业生产逐年发展,人民生活也在逐年提高。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的不同,人民公社内部仍然存在着穷队、富队的差别。据今年年初统计,全省仍有30%左右的穷队。
各人民公社为了使穷队尽快地赶上富队,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分析研究穷队“穷”的原因和走向富裕之道,订规划,找措施,帮助穷队赶富队。河间县原来的二百一十八个穷队,多是处在盐碱低洼地区。各公社抽调劳动力,帮助穷队大兴水利、大搞台田,并根据土壤地势,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面积,使许多穷队战胜了涝灾和碱害,夺得了丰收。各地的人民公社在统一筹划全社生产、生活的同时,在资金、原料、自然资源和技术等方面,都有意识地给穷队以帮助和方便。宝坻县各人民公社通过帮助穷队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使五百二十个穷队赶上了富队。
党的领导、人民公社的帮助和省委提出的苦战三、五年改变农业生产面貌的伟大号召,大大激励了穷队赶富队的信心。河间县诗经村公社赤塔村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学习了建明公社和本县北于庄由穷变富的经验,具体分析了克服困难的有利条件,批判了“困难论”和“跃进紧张论”,开展了征服洼碱地的斗争,挖了排灌两用的大渠三条,小渠十五条,洗碱压碱一千五百多亩,灌溉了夏、秋作物,保证了大丰收,由缺粮变余粮。隆化县存瑞公社哑叭店生产队,以建明公社为榜样,加强经营管理,大增生产措施,苦干实干,引水上山,使80%的土地变成了水浇地。他们还对资金使用进行了分类排队,压缩了非生产开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生产,赶上了富队。
在穷队赶富队的过程中,国家给了穷队极大的支持和援助。各县的商业部门,通过购销业务,大力支持了穷队的多种经济生产。易县、河间等县的商业部门,千方百计为穷队开辟多种经济生产门路,协助解决牲畜、种子等问题,大大鼓舞了穷队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本报乌鲁木齐22日电 新疆霍城县东风人民公社党委会,采用集中领导、大搞群众运动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公社一大二公的威力,领导全社大干一年,彻底改变了一贯落后的工作面貌,由一个穷公社变成一个富公社。今年夏秋两季作物都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较去年增长26%以上;多种经营也抓得好,社员收入成倍地增加;公粮交得快,从历年的最后一位跃居全县第一;冬麦种了三万二千四百多亩,较去年多种一万三千七百多亩,并且提前七天种完。
东风人民公社位于中苏边境的霍尔果斯河东岸,靠引霍尔果斯河水灌田。这条河夏季水用不完;其他季节水小,只在上游还终年保持一定的水量。因此,要使全部农田得到充足灌溉,必须从上游开一条长约十公里全部用卵石砌成的大渠(沿岸是沙土荒原,渗透性大),把河水长年不息地引入各支渠。建立起高级社的1957年冬天,附近的几个社曾动员了几百人,干了四个半月,才修好两公里半的渠道,便没力量继续修了。灌溉问题长期不得解决,农田年年受旱,1957年就旱死了一万三千多亩庄稼。八个农业社中,年年有两、三个社缺口粮。
公社化以后,党委根据群众的要求,在今年1月中旬,组织了一千四百多人突击修建这条大渠。大家在冰天雪地中,苦战了六、七天,一条长约十公里、宽约四米、全部用卵石砌成的渠道就修好了。由于这条大渠的建成,加上合理管水用水,每年能灌溉十六、七万亩田。当刚刚解冻的河水,经过这条大渠源源流入各支渠去时,草原上欢声雷动。公社党委抓着这个大好形势,趁热打铁,又组织全社立即投入准备春耕的战斗,展开春耕生产大竞赛。在公社党委和各大队党总支坚强领导下,从春耕、夏田管理、夏收直至秋收结束,干部和群众始终干劲冲天竞赛浪潮一个高过一个,生产捷报不断传出。目前,一个以多种经营为中心的冬季生产运动又展开了。


第3版()
专栏:

歌唱东梁山
东梁山,
东梁山,
苦焦干旱变水川,
家家安上自来水,
户户有电把灯点,
山清水秀园林化,
风光秀丽赛江南。
过去东梁山流传多年的“穷北山,富南山,苦焦不过东梁山,担水磨面要下山,有女不嫁柏家山:柏家山,柏家山,吃水倒比吃油难,鸡叫头遍去担水,回来太阳落西山。”的悲惨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第3版()
专栏:

鄱阳湖畔的变化
李久泽
最近一个多月里,鄱阳湖畔沉睡了千百年的湖田洲地突然起了变化——五十多万亩湖滩开垦出来了,在四十多万亩新垦的田地上种上了油菜、小麦等越冬作物。这些作物,现在已生出了嫩绿的幼芽。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促使实现这种变化的,又是多么伟大的力量!
江西沿鄱阳湖地区,有大量可以开发利用的田地。这些田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能够生长出很好的庄稼。根据近几年国营垦殖场零星开垦利用的结果看,垦殖一亩油菜,可收油菜籽八十到一百斤,而成本只需五元到八元。如果把二百多万亩可以开发利用的湖田洲地全部开发利用起来,可给人们创造多么巨大的财富!可是,面积这样巨大的肥沃土地,过去农民却很难开发利用。解放前,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经济固然不行;就是高级社也没有可能抽出大批的劳力、畜力和工具来大规模地开发利用。但是今天,在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的今天,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湖田洲地不仅有了可能,而且已经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了。
困难当然是有的。但是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完全可以战胜这些困难。三秋工作和开垦湖田有矛盾么?在过去这的确是个无法克服的困难,可是在成立了大公社以后,这个困难便迎刃而解了:全公社统一调度人马,公社之间互相支援密切协作,既开垦了湖田,也完成了三秋工作。这就是鄱阳湖畔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
鄱阳湖畔的变化,只是我国广大农村已经出现的许许多多变化中的一个。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用不了太长的时间,就会使我国整个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江西省数十万人民公社社员,大战湖田洲地的胜利,生动地表明了人民公社大集体的伟大力量。


第3版()
专栏:

唤醒鄱阳湖滨沉睡千年的沃野
江西全面开垦湖田洲地
四十万亩新垦地上的越冬作物已一片新绿
本报讯 鄱阳湖滨沉睡千载的大片湖田洲地,在人民公社的强大威力下开始苏醒了!江西省数十万公社社员正在向湖田洲地上大面积垦荒,他们提出了“要湖田变油仓,要洲地献新粮!”的豪迈口号。
在纵横千里的鄱阳湖滨,从10月初以来,湖口、都昌、九江、波阳、进贤、南昌等二十四个县的人民公社,组织了十一万多男女社员,集中抽调了一百七十多台拖拉机和数万头耕牛,携粮带草进入了湖田洲地。到现在已经开垦出湖田洲地五十七万多亩,有四十多万亩已播种下油菜和大小麦等越冬作物。播种早的油菜已经出土放叶,肥嫩的幼苗把过去荒芜的土地组成了一片整齐可爱的绿毯。
开发和利用湖田洲地,是滨湖地区农民多少年来的理想。但是,要大面积的垦荒、播种、收割,又要抓住季节、抢住时间,就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的。解放前,地主恶霸将这些湖田洲地占为己有,作为牧场。解放后,个体农民、初级社、高级社虽然零星的、小面积的开垦过、试种过,但终因人力物力的限制,亦多有种无收,或者因为开垦洲地与牧场不能统一规划,而造成地区之间的土地纠纷。面对着这个大宝库,人们慨叹没有“钥匙”。
人民公社的普遍建立,为开发湖田洲地的理想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中共江西省委根据这种新的条件,为了进一步挖掘湖区增产潜力,于今年9月间向全省发出了全面开发和利用湖田洲地的号召。按照省委的要求,今冬将分两期完成二百万亩的垦荒播种任务,其中第一期在立冬前完成五十万亩。同时要求在今年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今后把湖田利用逐步由种一季越冬作物转向常年围湖垦殖耕作制。按照省委规定,新垦荒地的使用权基本固定:农场开垦种植的,收获归场;公社开垦种植的,收获归社;收获的作物不征收公粮。
在开垦湖田洲地的运动中,人民公社大集体的无比优越性,使过去解决不了的困难解决了,过去办不到的事情办到了。过去湖区为了洲地的牧场划分经常发生纠纷,现在各公社由于在更大地区范围内实行了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生产,在规划湖田洲地利用时,对垦荒和牧场进行了统一调整。湖口县北港、南港、埠湖三大洲地,面积万亩,地跨五、六个公社,历史上乡与乡、村与村洲地牧场纠纷最多;这次各个公社在统一规划开荒时,不仅在一个社内对开垦洲地和牧场顺利地进行了安排,各公社之间的插花洲地也互相作了调整,有的毗邻地区为了垦殖更多的洲地,还建立了共同使用的牧场。
大规模的垦荒抢种,时间紧迫,同时又是“三秋”工作和兴修水利繁忙的时候,人力、物力都相当紧张。但是人民公社雄厚的人力、物力完全战胜了这些困难。为了作到生产项项不误,路路告捷,各地人民公社对生产和垦荒做了全面的安排。在垦荒方面,普遍采取了全民上阵、大兵团作战、大协作和重点突击、全面照顾的办法。在人力、畜力、物力上,一队不足,全社支援,一社不足,他社支援,甚至于外县支援。星子县各公社田多劳力少,为了作到开荒和秋收冬种两不误,设法挖掘劳力参加秋收冬种,从而抽调出一万劳力投入了开垦湖田洲地。湖口县十六个公社和垦殖场组成了四个垦荒区,互相协作、互相支援,在保证三秋工作的同时,集中了一万八千多劳力、一千五百多头耕牛和六台拖拉机,保证了每天平均垦荒二千亩以上的速度。余干、波阳、都昌等县人民公社都打破队界、社界,采取了大兵团协作秋收、大兵团协作垦荒的办法,在前一段集中主要力量突击秋收之后,立刻把劳力、畜力转向了突击垦荒抢种,保证了秋收、垦荒两不误。许多远离鄱阳湖的地区,如婺源、武宁、修水等县许多人民公社、国营农场、拖拉机站,都派出了远征队或抽出了拖拉机、耕牛、农具等支援湖区垦荒抢种。各地在大协作大支援中,认真贯彻了以工换工、计工付酬的等价交换原则。
由于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和工农商学兵结合的组织,在公社统一安排下,社办工业、商业、医院等也给了垦荒人员以有力的支援。随同垦荒工作的开始,有大批手工业工人搬到垦荒工地,就地制造和修理农具。商业部门在工地上设立了临时供应站或流动货郎担,随时供应社员们需要的物品。医务部门在工地上设立了临时卫生所、医疗站,巡回为社员们诊伤看病。
(马钟明、洪崖)(附图片)
江西九江县港口人民公社人、畜、机械齐出动,誓把湖洲变良田。
新华社记者 原 苏摄


第3版()
专栏:

巨大的变化
——内蒙古中苏友好公社农牧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胡昭衡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扎赉特旗中苏友好人民公社(即胡尔勒乡),决定全社今年向国家交公粮售余粮九千二百三十九吨,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交售一千四百十一斤,比去年交售量增加一倍。这对社会主义祖国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中苏友好人民公社境内山陵起伏,河流纵横,林木葱郁,水草肥美。全社二千八百多户,一万五千六百多人(农业人口占一万三千多),主要是蒙古族兄弟的聚居区。
解放十年来,这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水田管理区为例,今年每个农民平均要向国家出卖一千八百七十斤粮食。而在二十多年前,这里的人还不会种地;十年以前,耕种粗放,产量微不足道!现在呢?这里不仅种杂粮、小麦,而且开渠种水稻,实行了“八字宪法”,特别是依靠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战胜了今年春旱、夏虫、秋涝的灾害,取得了农业大丰收。1949年,胡尔勒乡每亩平均产量,不过一百一十斤,今年每亩产量是二百四十斤。十年间总产量增长167%。这些数字真令人振奋!
前进牧业大队,1955年建立起牧业互助组时,这里的牲畜共有四千七百多头。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牲畜纯增19.7%。今年牲畜则纯增42.5%,现在牲畜总头数已发展到一万零五百多头。仅仅四年的功夫,牲畜增长一倍多。牧民收入也随着大大增加:1949年平均每人收入十六元,今年每个劳动日能分到一元七角。其他牧业大队情况也类似。1958年全社卖给国家绵羊毛四万斤,山羊绒二千五百斤,牛羊肉十一万斤,牛奶八万斤;今年卖给国家绵羊毛七万斤,山羊绒三千一百斤,牛羊肉十五万斤,牛奶十二万斤。
1957年,这里还只有一个铁匠炉,挂马掌得上音德尔或乌兰浩特。去年公社化,自己办起农具修配厂、乳粉厂、被服厂、羊毛加工厂、石灰厂、皮革厂、砖瓦厂、酒厂、木工厂以及白铁业厂二十三座,今年前三个季度工业产值即达十六万余元。
林业渔业和副业生产也有很大的发展。
随着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变化。据胡尔勒乡供销社材料:1949年一匹斜纹布,每尺六角,卖了两年还没卖完;今年9月29日,一天就卖出了每市尺一元二角的灯心绒五匹。再说说住房吧,就以沙尔圪台屯为例,这个屯一百三十四户,今年就盖了一百一十四间房子。
建初级社时,这里连会计也找不到。现在有四十二所小学和一所社办中学,适龄儿童入学的占95%。农村民校六十处,入校青壮年农牧民五千多名。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人口的增长。1949年,东乡蒙古族人口一万零三百余人;现在,蒙古族人口一万五千三百余人,十年增加人口接近50%。白音花屯二百二十七口人,其中十岁以下孩子一百一十一口人,十年中这个屯的人口增加近一倍。对于少数民族,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变化!
生产生活日日上升是怎样得来的呢?
是党领导蒙古族人民建立了自治区;是党领导人民推翻了残酷的封建剥削,实现了土地革命;是党领导人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生产向前进了一步,生活得到了初步的改善;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了公社化,使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生活有了更大的改善。
公社化后,全社办了六十一个食堂,至今一个没散,解放了一千多个妇女劳动力,她们参加了农牧业生产,并且培养出来大量生产能手。
公社资金雄厚,他们积累了十五万元,准备明年买拖拉机,建水电站。
公社伙食实行供给制的办法,过去因为人口多劳力少、或者因为生老病死感受着重大困难的户解除了负担,生活迅速上升,人们搞生产的劲头无异于添上了翅膀!
公社的好处,哪能一时就说得完呢!由一个公社看全国,我们的人民公社正像娇艳的旭日,照耀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