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革新技术 加强管理 有劳有逸
无锡矿山机械厂职工劲头十足、生产月月超额、学习文娱十分活跃
据新华社南京22日电 无锡探矿机械厂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注意劳逸结合,在基本上不加班加点的情况下,保证生产全面持续跃进。
今年以来,这个厂月月超额完成产值和产量计划,已经提前七十八天完成了今年全年一百六十台探矿机的制造任务。产品质量方面,锻件成品率达到99.98%,铸件废品率降到8%左右。
这个厂从厂部到车间、工段都千方百计地把群众日益高涨的干劲组织和引导到巧干方面来。各车间提出“项项搞革新,件件掘潜力”的口号,无论技工、徒工、辅助工、技术人员都卷入了技术革新运动。九、十两个月份,全厂共实现了一百二十六项较为重大的技术革新,许多生产关键被突破,生产效率普遍提高。如金工车间铣刨小组加工一批钻机配件,如果用刨床刨每天只能完成三百块,不能如期完成任务。铣刨组长冯坤发就和工人张杏生一起商量,在牛头刨床上装上一把高速铣刀头,日产量立即提高到一千二百块。原定七天完成的任务三天就全部完成了。10月份任务下达时,装配车间有些干部向厂部要求加点。党总支没有同意,车间领导干部回车间后就发动职工重新调整了劳动组织,改进了工艺路线和操作,结果在没有加班加点的情况下,提前六天完成了全月的装配任务。
工厂还从改进计划、调度、材料供应等企业管理工作上来保证劳逸结合。从9月份开始,下一个月的作业计划都在25日前下达到车间,车间在28日前下达小组和个人,这样使小组和个人就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讨论修订计划,作好生产准备工作。他们还建立了两天一次的调度会议,领导干部天天下车间巡回检查生产,把月初当作月底抓。同时加强了对后勤工作的领导,发动供销人员,“找米下锅”,备足“粮草”。如部分钢材数量供应不足,他们就主动与兄弟厂进行调剂,调进钢材三十多吨,占耗用量的20%以上。工厂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技术人员下车间与工人一起解决生产关键问题,改进管理制度。这就从管理上组织上保证了正常生产,基本上消除了加班加点现象。
工厂党总支对工人的休息和生活也极为关怀。工厂指定一个厂长专管职工生活,组织工人的文娱和学习活动。厂内成立了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锡剧队、国乐队、歌舞队。这些体育文娱组织每周都有固定的活动时间,经常组织各种比赛和文艺晚会。通过这些活动,使工人能休息得更加愉快。目前,全厂每个职工都能有八小时的睡眠和六至八小时的休息时间。全厂职工出勤率达到89%以上,大家生产劲头很足。


第2版()
专栏:

充分利用成材边材
晋西机器厂合理下料节约九万元
大连车辆厂一车间钢材利用率达到100%
新华社太原22日电 晋西机器厂采用“一条龙”用料的办法,大力节约原料、材料,全厂主要原材料钢板和矽钢片的有效利用率,已由70%提高到90%以上,一个月当中节约的边料、余料价值就达九万元。由于克服了原料、材料不足的困难,这个工厂已经提前五十三天全面超额完成了今年的国家计划。
“一条龙”用料法,就是把做甲种产品剩余的废料、边料、下脚料,供给乙种产品作为原料或材料;做乙种产品剩余的废料、下脚料,又供给丙种产品作为原料;如此层层往下推,一直到用完。这是一个物尽其用的节约用料办法。这一先进用料法是这个厂六车间苏炎明小组创造的。他们为了克服原料、材科不足的困难,提出了“能小不大,能短不长,能用不废,能代不领”的口号,把二十七类、七十种产品的用料情况,合理地排了队,一件一件地进行对照,看哪种小零件可以用做大零件时剩下的余料来做,哪种更小的零件可以用边料、废料来做。在下料的时候,先裁下余料,保证边料成块,余料成材。做到大料套小料,边料代好料,物尽其用。如此一张长二千二百毫米、宽九百毫米、厚二毫米的钢板,过去只能裁五十五个“二三一四”型号的轴承保持架、剩下的就成了废料;现在,除做五十五个“二三一四”型号轴承保持架外,还把剩下的内圆余料又做成五十五个“三一○”型号的轴承保持架和各种标准垫圈;然后,再把做“三一○”型轴承保持架剩余的边料,做成两个电动机风罩,把剩余的脚料做成许多簧肖。就这样,苏炎明小组的钢板利用率由50%提高到90%以上,二季度以来,先后节约了两千多张钢板,利用废料、边料、余料、下脚料做成了一百多万件产品零件。而且,月月超额完成计划,早在今年7月份就提前跨进了1960年。
厂党委发现和研究了苏炎明小组的“一条龙”用料法之后,认为这是进一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一条重要经验,因此在10月初及时召开推广这一经验的现场促进会。会后,各车间、小组立即掀起学苏炎明小组、赶苏炎明小组的热潮。“成材好料合理使用,边料余料充分利用;精打细算能代不领”,成为全厂职工增产节约运动的行动口号。十三车间经过现场参观后,根据本车间实际情况,认真制定了合理用料计划,全面推广了“一条龙”用料法。10月份就利用边料、余料、废料制作了一百五十七台电机锭子,为国家节约了三十七吨矽钢片和一千四百平方米黄腊布。
“一条龙”用料法在全厂普遍推广后,在用料中已经打破了小组、工段、车间的界限,由小组“一条龙”变成了全厂“一条龙”。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条件下,这个工厂现在已将全厂贵重的、用量最大的矽钢片、二至四毫米钢板、无缝钢管、铜、四毫米以上的厚钢板等,分别组成了五条“大龙”。如矽钢片,先由十三车间做大、中型电动机,剩下的余料供给五车间作为制造小电动机的原料,然后再把制造小型电动机的余料供给卫星工厂作为制作小变压器的原料,最后剩下的边料、废料统一交给厂供销科废品库,调给兄弟厂使用。这样,矽钢片利用率由原来的75%提高到92%。
新华社旅大电 大连机车车辆厂采取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下料的办法,今年头九个月节约了八百四十四吨钢材。耗用钢材最多的金属结构车间,由于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共同确定下料,钢材利用率由过去97%逐步提高到100%。仅在油槽车一项生产任务中,就节约了一百五十吨钢材。
在节约钢材中,这个厂加强了合理套裁、废品回收利用等五项管理制度,避免了大材小用,促进了边角余料的合理运用。剪刀工段现在已有十五种部件全部利用废料生产。今年以来全厂还实现了三百多件有关节约钢材的革新建议,有力地推动了节约钢材工作的开展。(附图片)
重庆建设机床厂职工都做到了合理下料,精心剪裁。在划线样时,不浪费一块材料,处处精打细算。 新华社记者 刘诗临摄


第2版()
专栏:

昆明机床厂控制加工余量节约金属材料
新华社昆明电 昆明机床厂职工充分发掘材料潜力,第三季度以来,采用控制加工余量、回收废料等办法,增加了几百吨生铁、钢和有色金属材料。
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这个厂的职工将废弃的生铁、钢材等材料收回整理,仅第三季度就回收了废生铁一百一十六吨多,废钢二十八吨多,钢屑七十多吨,还有一批废杂铜。锻压车间把回收废料当作一项经常的任务。车间党支部经常对职工进行节约钢材、爱惜国家财产的教育,要求党员带头回收料头、焦炭等,并且设立了料头收集箱和节约登记簿,登记每个职工在节约材料中做出的成绩,定期评比表扬。
现在,这些回收起来的废钢铁和钢屑、铁屑,已被充分利用。铸造车间用废沙箱、废铸件、铁屑作铸件。锻工车间把一些废料头锻成八至十二毫米直径的小钢材,给通用车间做标准件用。小料头用来作小螺钉、垫圈、刀柄和工具、夹具、模具等。
职工们深切地认识到保证质量对节约材料的重要意义,因此千方百计减少和消灭废品。铸造车间原来每月有几十吨不能用的铸件。经过工厂开展增产节约的教育后,现在废品率已显著下降。


第2版()
专栏:

进一步做好通风防尘工作
冶金部等单位联合召开通风防尘会议
据新华社长沙22日电 全国通风防尘会议最近在长沙市举行。会议是由冶金工业部主持的。出席的有各省市冶金局、重点冶金企业、卫生部、煤炭工业部和高等院校、科学研究部门的代表。
会议认为,一年来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各厂矿加强了有关防尘的宣传教育工作;注意了通风抽尘,湿式凿岩,喷雾洒水,加湿作业,密闭尘源;加强了个人防护,测尘和职工身体检查等。在矽肺病的医疗方面,做到了中西医、医药治疗和政治思想教育、医疗与轻体力劳动、治疗与生活规律化、治疗与防痨相结合,在通风防尘和矽肺病治疗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许多厂矿空气中矽尘含量都有减少,经过治疗的矽肺病患者,健康和劳动能力逐步恢复。会议要求各个企业继续大力执行这些措施,进一步降低粉尘浓度,增进工人身体健康。
会议交流了金属矿山、选矿厂、耐火材料厂、铸造厂、烧结厂通风防尘和治疗矽肺病的经验,并组织代表参观了几种通风防尘方法的现场表演。湖南锡矿山矿务局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制造自动水幕、自动洒水器、漏斗自动喷雾口等三十多项设备,将矽尘浓度降到二毫克以下的经验。很多医院、医学研究部门的代表在会上交流了治疗矽肺病经验。高等院校、科学研究部门的代表介绍了泡沫除尘器、干式捕尘、光电测尘、遥测一氧化碳、通风网路模拟计算器、半微量计重测尘等新技术,给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指出了门路。(附图片)
天宝山铜铝矿井下各个工作场所,都设有水管喷头。在凿岩前先用水喷洒,使粉尘变成泥浆。这个坑道每一立方米空气的矿尘含量只有零点五八毫克,作业工人不戴口罩也不会得矽肺病了。
新华社记者 刘恩泰摄


第2版()
专栏:

株洲玻璃厂生产
现代化的大型玻璃厂——株洲玻璃厂,第一期工程在最近投入生产。这个厂的第一期工程平板玻璃车间,设计能力为年产各种不同规格的平板玻璃一百二十万箱,其中包括我国过去不能制造的大型橱窗玻璃,它的整个生产过程,从原料破碎、运送、切裁玻璃,直到运送成品,都由机器操作,而且有完善的劳动保护装置。


第2版()
专栏:

龙凤新添露天坑
抚顺龙凤矿职工在夺煤大战中,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一个日产千吨的露天坑。这个露天坑在十一日正式出煤,十三日日产量就达到了一千零九吨。
这个露天坑是由机关科室干部和一部分职工家属建设的,没有用国家投资。


第2版()
专栏:

大通河大桥建成
担负修建窑街专用线大通河大桥工程的西宁铁路局三零三工区第二工程队职工,大鼓干劲快速施工,仅用二十三天就完成了大桥的全部工程,比原定计划提前十七天。窑街专用线是从兰青铁路民和车站通向甘肃省窑街煤矿的一条铁路支线,全长十四公里。大通河大桥是这条专用线上的重点工程之一,全长一百一十点六七米。


第2版()
专栏:

江西开辟民航线
江西省南昌—吉安—赣州民用航空线在最近正式通航。这是江西省省内第一条民用航空线。全长三百二十公里。


第2版()
专栏:

大明山下修运河
广西僮族自治区南宁专区东部大明山下,开始修建一条长达三百八十华里的运河——大龙洞运河。
大龙洞运河贯通上林、宾阳两县,建成后,可以航行十五吨的汽船。


第2版()
专栏:

廖启发积累“三查四慢”经验
创国产轮胎行驶里程新纪录
△南京汽车公司客车驾驶员廖启发同他的搭班李绍祥密切合作,创造了国产轮胎行驶里程的全国新纪录。他们客车上装用的一只新中国牌轮胎,从1954年到今年9月底已行驶二十八万二千零十五公里;后来装用的其余五只轮胎平均每只也已行驶十九万四千二百八十公里。
廖启发对轮胎的保养和爱护是十分当心的,并且积累“三查”、“四慢”的经验。三查是:出场检查,进场检查,行驶到终点站检查。车子出场前,他总是提前进场,充分检查转向、制动、灯光、仪表等有无毛病,钢板、轮胎螺丝有无松劲,用小木棒敲敲轮胎气压是否足。车辆晚上进场时,首先看看场地有无石头、铁片等杂物,然后选择平整的地方停下来,不使车辆在高低不平的地方过夜。有时天下雨,停车场有积水,他总是让开或是弄些黄泥、石子把水弄干,坑填平,再把车子停好,不让轮胎泡在水里。在炎热的夏天,有时车子停在站上,怕被太阳曝晒,他总是找些旧芦席把轮胎盖好。进场后也要检查各部分机件和轮胎,一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车子在外面行驶,到了终点站,他总要把轮胎上的石子剔下来。他说:“石子嵌在轮胎花纹里,好像沙灰迷了眼睛一样,发胀不舒服,非要把它弄出来才放心。”“四慢”是:起步慢,进站慢,下坡、转弯、过桥、过铁路慢,交叉路口慢。他开车总是保持正常时速,注意少用刹车,尽量避免使用紧急刹车。在行驶中他总是很正确地选择路面,避开坑凹,防止戳伤轮胎,防止车轮发生震跳,影响轮胎寿命。
现在,他决心让那只已创造新纪录的轮胎,再行驶五万公里,向三十三万公里迈进。


第2版()
专栏:

邵鹏月月超额完成任务
△浙江省杭州公路运输局汽车驾驶员邵鹏,七年来月月超额完成运输任务,并为国家节约汽油四千多公升,节约轮胎四十四万多胎公里。
邵鹏千方百计完成运输任务,成绩一跃再跃。去年公路运输局领导上提出“满载、多拖、快跑、安全、节约,五十万公里无大修”的号召,邵鹏就开动脑筋,和装卸工人密切协作,单车产量月月提高,7、8月份提高到六万五千多吨公里,比第一季度翻了两番,获得全省“运输能手”的光荣称号。接着在9月份,他又在十万吨公里高产运动中开展技术革新,实行一车双挂,突破单车月产十万吨公里大关,完成了十一万六千多吨公里。
几年来,邵鹏相继在例行保养和调整化油器、汽油泵、分电盘等方面找到了一些节约汽油的办法,使他驾驶的汽车耗油量从过去每百公里三十公升降低到十七公升。
邵鹏还非常注意节约轮胎和延长机件使用时间。每次到终点站时,他总是把汽车洗得清清爽爽,然后回家休息。在路上,每逢车子交会、路窄等情况,他总是主动让开,因此从未发生过撞车事故。


第2版()
专栏:

高虎臣改进化油部件
六年省油四千五百公升
△天津市公用交通局汽车司机高虎臣,他在六年中节约汽油四千五百公升,做到二十三万公里无大修,并有九年多没有发生过重大的行车事故。
高虎臣原来是驾驶长途客车的优秀司机,今年3月被调到市内汽车运输二场驾驶货车。由于运输性质和技术条件都发生了变化,老经验用不上,在工作中碰到了困难。每百吨公里油耗曾一度达到八公升到九公升(原定额六公升)。他根据老司机刘国森提供的意见,在跑车时特别注意化油器的情况。他几次把车上的化油器带到家里,全部拆开,一个部件一个部件检查,同一般车上的化油器比较。最后他发现他那辆化油器的慢车风管和油管在上面,而风管却比一般化油器的风管粗得多。高虎臣就想:问题一定在于风进得多,影响了吸油管吸油,风和油的混合比例不适当,所以在起车的时候车总像喘不过气一样,这样汽油当然要用得多。于是,第二天他就做成一个圆形木塞,在中间钻成一个小孔,堵在慢车风管里。这样再开起车来,他就觉得后坐力少得多了。他又削了三个孔眼不同的木塞来试验,结果一次比一次好。最后汽车像喘不过气一样的现象基本没有了。接着他又把快车油管调整好,解决了开快车时油管出油过多的问题。经过这一连串的试验和调整机件,到6月份油耗量就降低到五点二四公升,使市内短途货车油耗量突破了长途客车油耗量的定额。
高虎臣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别的司机,使别的司机也都节约了汽油。
(新华社稿)(附图片)
(苗地插画)


第2版()
专栏:

农村旺季市场来临的时候
上海大批生产、生活资料源源下乡
本报上海22日电 大批工业品正从上海源源运往各地,供应大丰收后的农村市场旺季。进入11月份以来,通过水陆两路从这里运出的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平均每天有五千多吨。
上海商业部门第四季度供应的工业品中,适应广大农村今冬明春兴修水利工程和加速进行农业技术改造需要的生产资料大量增加。不仅元钉、铅丝、煤锹、鎯头等小型工具器材,超过了往年的最高供应数量,还有大批电器设备、仪器仪表和拖拉机、内燃机配件。农村大搞短途运输需要的力车内外胎有一百五十八万条,力车轮有三十八万个,分别比第三季度供应量增长三分之一和近二倍。为了支援各地人民公社冬季牲畜配种和养猪高潮,这个季度调出的兽医器械、药品和人工授精器具,相当去年下半年六个月供应实绩的总和。在日用品方面,当令的深色花布、卫生衫裤、棉毛衫袄、线围巾、绒布手套、棉毯、风雪帽、块呢帽等御寒用品,今年供应量也分别比去年增加10%到近一倍。
上海商业部门在组织进货中,积极协助有关工厂调剂生产,试制新产品,尽量使商品的花色品种满足农村需要。穿脱方便,一向为农民喜爱的开襟卫生衫,今年供应量比去年上升40%以上。在商品的销售安排上,上海商业部门对电筒、电池、竹壳热水瓶、铁皮锁、金属发夹等部分目前城乡都需要的日用品都优先供应农村。
中共上海市委要求有关商业部门职工鼓足干劲,争取更多地超额完成工业品调拨计划,支持农副产品收购,供应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目前商业部门已完成国家下达的今年工业品采购计划的95%以上。凡是已经和各地签订购销合同而目前库存又较多的商品,尽量提前发货。(附图片)
上海农药厂每天有成批的农药运往各地农村。
新华社记者 唐允仁摄


第2版()
专栏:

工人农民心连心
萧林
农村刚完成了三秋,又开始了五冬,历史上的冬闲早已为冬忙代替了。
农村在支援城市,城市必须支援农村,城市也正在支援农村。看,上海在支援农村,天津、广州、武汉、重庆、沈阳、哈尔滨以及其他许多城市也正在为农民赶制各种产品支援农村。单以上海一地来看,通过商业部门供应全国各地的工业品,今年一年中,除完成国家计划以外,准备还要多调出一些。这些工业品大部分是要销到农村去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兄弟尽管处在不同的生产岗位上,然而,他们的心却是紧贴在一起。
社会主义商业就是城乡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的见证。当农民努力出售自己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时候,商业部门以公平合理的价格收购;同时,商业部门也以同样合理的价格供应农民各种工业品。这些工业品品质优良,花色繁多,切合农村需要;不仅有日用品,还有农村迫切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你看,除了工人、农民本身而外,谁能比社会主义商业工作者更亲切地了解工农联盟呢?
建国以来,工业和农业有了飞跃的发展,商业部门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也作了很大的努力。今天,在反右倾、鼓干劲,保卫总路线,开展增产节约新高潮的时候;在人民公社经过整顿巩固,走上健全发展和建设道路的时候;在工农业生产继续跃进,明年还要不断跃进的时候;在市场形势十分有利,购销旺盛,库存厚的时候;各级商业部门作出更大的努力,充分发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纽带作用,把农产品收好收足,是很重要的。把工业品迅速运送到全国各地,以适应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需要,支持当前农产品收购运动,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也是很重要的。
城乡各级商业部门必须加倍努力,作出更多的贡献。城乡互助,共同跃进,这就是我们的口号。


第2版()
专栏:

纺织工人庆丰收
本报记者 叶世涛 奚锦芬
正当棉花丰收的时节,我们来到了杨浦棉纺织印染厂。这个上海最大的纺织联合企业,已经用新棉纺纱织布了。一辆辆大卡车送来了刚从农村运到的新棉花,又载去了成批的花布。
老工人夸新棉
工厂走道的旁边,整齐地堆放着棉花,顶上覆盖着油布。陪同我们参观的厂党委工作人员介绍说,最近一个时期来,新棉源源运到,多的时候一天有几千担。工厂的八个仓库一下子都挤满了,有些就只好暂时堆在外面。
走近清花车间,我们看到许多工人推着小车,忙碌地把一包包棉花送进车间里去。包上注明着来自河南商丘、山东平原、山西灵宝……,正在一旁做记录的工人告诉我们,今年各地来的都是五级以上的好棉花,还有三级、二级的呢。
清花机大声轰鸣着。我们正在观看的时候,站在旁边的老工人严学元抓起一把棉花,指指手掌里渐渐松开来的棉团,笑着说:“看,这棉花弹性多足。他又拿起一些棉花在手里捻了一下:“这花衣真干净。往年一百斤花衣总要除去八九斤杂质,现在三四斤都不到。今年棉花干得很,我们车间的那台烘干机,从新棉登场以后一直没有开动过。”
严学元进厂当清花工有十五年了,年轻时候他是上海郊区的棉农。他兴奋地谈道:“人民公社力量真大,今年的棉花像孩子一样长足了。过去我们种的棉花那有这样好!”
高速纺出优质纱
随着新棉的源源涌到,一个新的增产高潮在杨浦厂出现了。
今年新棉质量好,工人们普遍加快车速,增产优质纱。我们在第二纺部的细纱车间随便拿起一个纺好的纱管看看,不但纱的颜色洁白,而且粗细均匀。著名的先进集体甲班三工区,他们纺二十支纬纱的最高车速已经达到每分钟四百十二转了。这就是说每一千锭子一小时可以纺出四十五公斤棉纱,比一般高出五公斤左右。
10月份新棉大量上市,这个工区的二十多个挡车工展开了讨论。大家说,农民兄弟送来那么多好棉花,我们纺织工人也要用更多的好纱布回谢他们。女工们一股劲地把车速提高,隔几天就加快一次。现在三工区纺二十支纬纱的平均车速已经达到每分钟三百九十五转,成为全厂车速最快、单位产量最高的工区。棉纱质量全部达到上等一级,甚至出现了上等优级。
像这样高产优质的事例又何止一个!我们在织布车间看到工人们同样加快了车速,扩大看台数。有些女工过去看八台织布机,现在看十二台。有些布机上飘扬着小红旗,表明这个挡车工或小组产量、质量计划都已超额完成。
布上鲜花朵朵开
来到印染车间,就像置身在万紫千红的大花园。前后左右都是彩色缤纷的花布;就连空中,花布也像灿烂的云锦一样,沿着机器的轨道飘然飞过。
把花布印得更美丽,让布上鲜花朵朵开,印染工人费尽了心机。花样设计人员去农村了解农民的爱好,到野外、公园写生;雕刻辊筒的工人精雕细刻;印花工人改进配色,印得鲜艳。今年他们生产了二百多种新花样的花布。
我们听到一个关于“庆丰收”花布的故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9月份,工厂决定生产一种取名“庆丰收”的大花花布,准备供应农民,庆贺他们赢得大丰收。这种花布用红、绿、蓝、黄、棕等十种颜色来印,在国内还是第一次。设计人员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绘出了美丽的画面:一只只大花篮,满装着象征丰收的稻穗,棉花、玉蜀黍、蔬菜、水果,周围衬托着闪闪烁烁的雪花。短短半个月,“庆丰收”花布诞生了。但是,人们发现花布上的花篮太大了,农民做一床被面凑巧是四个半花篮,不好看。为了让农民买到满意的花布,工厂毅然重新设计,把花篮画得更漂亮,图案排得更匀称,一床被面正巧是五个。可以想像,当农民欢度新春的时候,盖上用这种花布做成的被子,该多么高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