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社论

“小洋群”的强大生命力
去年11月25日,本报以“整顿、巩固和提高”为题发表社论,论述钢铁工业的“小土群”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五定”(定点、定型、定组、定员、定领导),并且逐步有计划地建设一批中小型的、土洋结合的钢铁联合基地(也就是人们喜欢叫做“小洋群”的基地)。如今,一年的时间过去了,钢铁工业的“小土群”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向“小洋群”的过渡。回顾这一年来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由“小土群”向“小洋群”的发展,所有对大炼钢铁尽过一臂之力的人们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兴奋的感情!“小洋群”的大量出现,是我国人民在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一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中取得的伟大胜利。
仅仅不过一年的时间,在“小土群”的基础上,全国就出现了几百个中小型钢铁厂,建设起千百座中小型的炼铁高炉和炼钢转炉。这样的建设速度,是冶炼工业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从1890年我国第一个钢铁厂——汉阳钢铁厂开始建设起,旧中国的漫长的五十九年中,建设起来的高炉,还不到过去一年中建设起来的中小型高炉容积的六分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建设起来的高炉超过过去五十九年的成就;但是过去一年的建设的速度又大大地超过了第一个五年。同炼铁、炼钢的“小洋群”同时成长起来的,还有炼焦的“小洋群”,采矿的“小洋群”,轧钢的“小洋群”等等。这样一支像雨后春笋一般成长起来的生力军,在完成今年的钢铁生产计划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中小型高炉担负着全国半数的生铁生产任务,中小型转炉担负着全国四分之一左右的炼钢生产任务,中小型矿山担负着全国一半左右的采矿任务。一年的时间,我国钢铁生产能力有了这样巨大的增长,能够担负这样巨大的生产任务,这怎能说不是总路线的胜利呢?
“小洋群”的蓬勃发展,不仅使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得到巨大的增长,而且使我国钢铁工业的布局发生了改变。解放前,我国能生产生铁的只有六个省,能生产钢的只有八个省,能生产钢材的也只有六个省,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没有钢铁工业。经过三年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建设,这种工业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开始有了改变,但是从产量上看,绝大部分仍然集中在沿海的少数省份。现在,在全国各个地区都开始有了或大或小的钢铁企业。钢铁工业布局的这个巨大改变,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分散的地方资源,减少了由于原料和产品的长途调运造成的种种浪费,而且大大促进了全国各地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以钢为纲,纲举目张”,全国是如此,各个地区也是如此。在钢铁“小洋群”的周围,不是已经出现了许许多多中小型的煤矿吗?不是已经出现了许许多多中小型的机械厂吗?其他“小洋群”的交通运输事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轻工业等等,不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吗?新的工厂矿山,像春风吹绿大地一样在全国各地建设起来,这样一个崭新的局面,又怎能说不是总路线的胜利呢?
一年来,钢铁工业的“小洋群”是在不断同右倾思想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得不偿失”论者曾经替“小洋群”下了三大结论:效率低、质量差、成本高,并且认为“小洋群”愈发展,背的“包袱”愈沉重。事实如何呢?事实证明“小洋群”效率低、质量差、成本高,都只是创立初期的暂时的现象,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开始改变,而且今后还会进一步提高它的生产效率、提高它的产品质量、降低它的生产成本。“小洋群”非但不是“包袱”,而且是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贝,是无价的宝贝!
先看效率。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小高炉的平均利用系数还只有零点五六九吨,确实是比较低的,但到今年9月,全国小高炉的平均利用系数就提高到了零点八二五吨,小高炉炼铁比较先进的地区,如安徽、山东、江苏、云南、浙江等省,小高炉的平均利用系数已经达到一吨以上,有些先进的小高炉的利用系数甚至达到二吨以上。如果我们回忆一下我国大高炉利用系数提高的情况,就更可以说明小高炉利用系数不是很低,而是提高得很快。1949年我国高炉的利用系数只有零点六二吨,1952年全国平均也只有一点零二吨。而许多省诞生不到一年的小高炉的利用系数,在原料条件远不如大高炉的情况下,就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1952年全国大、中型高炉的平均水平。这不是提高得极其迅速吗?为什么大高炉在开始的时候利用系数很低(也就是效率很低),是可以理解的,而小高炉在开始的时候效率较低,就成了应该攻击的“罪状”呢?这是什么逻辑呢?现在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小高炉在提高效率方面,就走过了大高炉过去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才走完的路程,这不就把“小洋群”是“包袱”的论断完全驳倒了吗?小转炉也是一样。今年1月,全国小转炉的平均利用系数只有四吨左右,这,确实是很低的,但是现在先进的单位,如青岛市的小转炉,平均利用系数已经达到二十七点六吨,可见小转炉的发展前途同小高炉一样,都是光明的、远大的。
再看质量。根据今年4月份对十三个生产生铁较多的省、市的调查,当时小高炉生铁的合格率约为30%左右,确实是很低的,但是经过广大职工的努力,5月份小高炉生铁的合格率就上升为63%,6月份上升到75%,7月份又上升到78.58%,8月份再上升到79.53%。再从全国来看,7月份生铁合格率在80%以上的已经有十个省,8月份增加到十五个省,9月份又增加到十六个省,其中云南、湖南、浙江、山西等省的生铁合格率都达到90%以上,江苏、湖南、贵州、山西等省都有不少小高炉的生铁合格率达到100%,完全可以和大高炉生铁的质量比美。转炉钢的合格率也是提高得很快的,现在都在90%以上了。可见,钢铁工业“小洋群”的产品质量也是提高得很快的。但在这里,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前一些时候“小洋群”的产品质量确实是存在许多问题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刚刚生长出来的,经验不足,难免发生许多缺陷;另一方面,小高炉、小转炉的产品质量过去不好,并不是由于小高炉、小转炉或小的企业本身不可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而是由于时间很短,还没有来得及把各方面的生产条件准备完善。例如小高炉所用的矿石、耐火材料、焦炭,在开始的时候在质量上远不如大高炉所使用的好,如果小高炉使用目前大高炉使用的矿石、耐火材料、焦炭,那就可以肯定地说,小高炉生产出来的生铁质量,绝不低于大高炉的生铁质量。因此,随着小型的矿山选矿厂、耐火材料厂、洗煤厂以及炼焦厂的建立,小高炉的生铁质量就一定会逐步地和迅速地提高。
再看成本。“小洋群”成本高,这曾经是有右倾思想的人对“小洋群”攻击得最厉害的“罪状”。他们以为,至少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站得住脚的。其实怎么样呢?小高炉生铁的成本比较高,也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是完全可以降低的,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在大幅度地降低了。根据对十五个省、市小高炉生铁成本的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已经降低21%,第二季度又继续下降15%,9月份又下降11%。先进的地区,如云南全省的小高炉生铁成本,已经开始接近大高炉的成本水平。不久以前,冶金工业部召开的一次小高炉成本会议上,又提出要把小高炉生铁的成本降低到大高炉的水平。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呢?能。目前小高炉生铁的成本所以还比较高,就和它的产品质量还比较差一样,主要是因为原材料条件、运输条件、设备条件等还比较差。只要适当地改善这些条件,就不难把小高炉生铁的成本降低到接近大高炉的水平。例如,目前许多小高炉生产单位暂时还依靠人工搬运,因而费用很大,如果能基本上做到用小车等代替肩担人拉,就可以使每吨生铁的成本降低很多。可见,继续降低小高炉生铁成本的潜力大得很,把小高炉生铁的成本降低到接近大高炉的水平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事实上贵州水城钢铁厂和四川万福钢铁厂等先进单位已经做到了。
钢铁工业“小洋群”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和不可限量的前程,证明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特别是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一年以前,有些同志还以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同时并举,只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只能在一个短时期内发生作用。现在应该看到,这不是什么“权宜之计”,而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的方针,不是“只能在一个短时期内发生作用”,而是将长期发生作用。
我们的工业建设以现代化大型企业为骨干,这是毫无疑问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现工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建设许多现代化的大型的骨干企业,必须力求采取一切先进技术。我们在发展钢铁工业的“小洋群”的同时,也没有放松过现代化的大型企业的建设。去年建成的大高炉的容积就大大超过了过去任何一年,今年上半年建成的大高炉的容积又有一个跃进。但是,以现代化大型企业为骨干和大量举办中小型企业,举办土法生产的企业和半洋半土的企业,是一点也不矛盾的。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对于我们说来,只有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建设方针,才能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速度。如果我们不发展钢铁“小洋群”,我们今年就不可能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一千二百万吨钢的计划,这是显而易见的。
经过一年的时间,我们对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已经知道得更多更深了。“小洋群”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前途已经充分显示在我们的面前。当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自满,我们还要继续发展“小洋群”,现在特别需要大力发展运输、煤炭、电力、化学、石油、有色金属等部门的“小洋群”,以加快建设速度,适应国民经济继续跃进的需要。就钢铁工业的“小洋群”来说,也还需要继续发展和提高。目前,采矿、运输、炼焦和轧钢的“小洋群”还落在炼铁和炼钢的“小洋群”后面,需要大大地加强,炼铁和炼钢的“小洋群”也还需要继续进行技术改造,把利用系数提得更高,把质量搞得更好,把成本降得更低,实现全面的继续跃进。
“小洋群”同“大洋群”一样,前途无量。让我们更高地举起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旗帜,更好地执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高速度地前进!


第1版()
专栏:

山东广泛学习济南印染厂小高炉经验
一炉带头 群炉追赶
全省生铁日产量三个月中增长一倍,小高炉利用系数和生铁合格率大大提高
本报济南21日电 “一炉带头,群炉追赶”,山东省的钢铁大军掀起声势浩大的学习、赶上、超过济南市印染厂冶炼车间三立方米小高炉高产优质低耗的竞赛热潮,钢铁生产的各项指标全面直线上升,到处是蒸蒸日上的大好景象。
济南市印染厂冶炼车间三立方米小高炉,从8月7日以来,一直坚持高产、优质、低耗,在山东树起了一面红旗。11月上半月,利用系数达到3.8以上,生铁合格率达到100%,焦比在0.9以下,成本达到国家标准,超额190.72%完成了生产计划。
自从一个月前中共山东省委号召钢铁职工学习这座小高炉高产、优质、低成本的先进经验,把先进单位的先进水平变为社会水平以后,立竿见影,全省钢铁产、质量显著提高。7月份全省平均日产生铁为三千二百零八吨,利用系数平均为0.72,到10月份,平均日产量就猛升到六千二百七十八吨,最高日产量达到六千七百九十五吨,平均利用系数提高到1.142;本月19日又更上一层楼,利用系数平均达到1.151;并且有六十多座三立方米小高炉的利用系数分别跃升到2、3、4以上,十四座五十五和十三立方米的高炉利用系数达到2以上的水平。生铁合格率也逐步提高,焦比、成本则节节下降。7月份全省生铁合格率为72.8%,10月份就上升到80%;焦比目前已从7月份的1.49,下降到1.168;从济南、昌潍等几个重点地区看,在推广济南印染厂的经验后,成本约降低了5%到22%。生铁生产的逐日高升,促进了钢、钢材等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
山东省的各级党组织都十分重视济南印染厂小高炉大搞矿粉烧结、大风量、高风温等方面的经验。首先,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亲自到济南印染厂观察小高炉的全部生产过程,帮助他们进行总结,并号召广大职工学习这个厂的经验,紧接着就召开了全省钢铁单位领导人员、工人、技术员参加的现场会议。钢铁战士们在批判了少数怀疑派、条件论者的右倾思想后,纷纷举行职工大会、誓师会、比武会等会议,表决心;在很短的时间内,“学印染、赶印染、超印染”的竞赛浪潮,就先后从各个角落掀起来。职工们的热情无比高涨;淄博南定铁厂四车间看到报纸介绍济南印染厂小高炉经验后的两小时,就组织全班人马乘车赶往济南实地学习。济南市先后到印染厂实地参观、学习的达到三千七百多人次。
领导干部深入实际亲自动手,是这次推广济南印染厂经验的特色,也是经验得以迅速全面推广的保证。中共淄博市委第一书记王士超为推广济南印染厂经验,亲自深入到张店钢铁厂和南定铁厂四车间与工人一起研究解决矿粉烧结等问题,使烧结质量和烧结率都大为提高;然后就专门召开现场会议,推动了“学、赶、超”运动的开展。昌潍地委还专门组织了九个工作组,深入各厂帮助推广济南印染厂的经验。
在推广济南印染厂小高炉的经验时,各地都充分运用了“一炉试验,一炉带头,群炉追赶”树标兵的群众运动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开始时,还有些抱有怀疑态度的人,不相信三立方米小高炉的利用系数和生铁合格率有那么高。针对这种情况,各地都首先集中力量在重点炉子上进行试点,以破除迷信,消除怀疑;成功后就很快的开现场会,现场训练班,组织各厂从领导干部到工人的全班人马去现场实际操作,然后就进一步组织各厂追赶先进炉,使“学、赶、超”的群众运动搞得有声有色,热火朝天。同时,各钢铁生产单位的内部也开展了对口、对手赛;不少地区的厂与厂之间还大闹一条龙协作竞赛,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跃进。
各地在因地制宜推广济南印染厂小高炉经验时,普遍对小高炉进行了技术改造,实行了风机、热风炉并联、三联,甚至四联,以加大风量和风温,提高小高炉的冶炼强度。省委、省人委炼铁试验厂在推广印染厂大搞人造富矿、进行矿粉烧结的经验时,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各委员分工负责,实行一日三碰头、三检查的制度,工人的干劲十足,试制成功四槽双层水洗矿粉的设备,使矿粉烧结由日产三十吨,提高到八十吨,品位达到55%以上,氧化铁减少到10%以下。同时,济南等地还大搞上料、上水自动化,厂内运输轨道化,打眼、堵口半机械化等“十化”的工具改革运动,以适应小高炉高产优质的需要。


第1版()
专栏:

万福厂跃进号小高炉八月以来一月胜过一月
坚持高产优质低成本先进水平
本报重庆21日电 在四川省达县专区的丛山峻岭中,全国著名的万福钢铁厂跃进号小高炉,从8月份以来,一直坚持了高产、优质、低成本、低焦比的先进水平,并且一月胜过一月。
这座小高炉10月份平均利用系数达到三以上,焦比降低到零点九以下,生铁合格率96%,成本也降低到大高炉的先进水平。10月份,超额75.3%提前十三天完成了全月计划。全面实现了它和全国小洋高炉竞赛的指标。11月上半月在焦炭供应不足等困难情况下,利用系数仍稳定在三吨以上。
跃进号小高炉是去年7月1日投入生产的,容积三立方米。小高炉的全套设备是废旧物组成的,所用的矿石和焦炭,是大高炉不用的碎矿、碎焦中筛出来的小渣块。大部分冶炼工人在去年还是农民。但是,冶炼工人们的冲天干劲和才能智慧,保证了这座小高炉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炼出铁来了。他们在工厂党委的领导下,首先战胜了所谓“小高炉不能实行大风操作”、“旧设备不能冒险”、“小高炉炉身矮,冶炼周期短、直接还原多,高产还可以,优质就不行”等一大堆右倾思想,突破一些陈规陋矩,不断改进设备,不断革新操作技术,坚持了“提高冶炼强度和降低焦比”的冶炼操作方针。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们从实际经验证实:这座小高炉是适合大风、快速冶炼的比较合理的炉型。但是设备和操作上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因此他们便在今年7、8月份炉子大修中和大修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解决了这个问题。炉子大修前,由于注意了大风,不注意高温,因而含硫高,生铁质量不好。大修中,便扩大炉子受热面积,将一座受热面积二十五平方米的管式热风炉,扩建为五十五平方米,以后,又新增一座受热面积五十五平方米的管式热风炉。这样,风温就由摄氏二百六十度到二百八十度,提高到四百八十度到五百度,这对加重炉子负荷,降低焦比,提高生铁产量和质量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此外,工人们还将炉子原来只有两个风口进风,改为四个风口进风,并在每个风口上安了风闸,换风咀时只需关上风闸,别的风口仍可继续进风,这样便加速了焦炭燃烧,使炉子保持高温冶炼。在煤气上升管等重要设备方面,也不断进行了改进。
在大胆改进设备的同时,工人们更注意在操作技术上学习先进经验,不断革新。他们细致地贯彻了勤观察、勤分析、勤处理、勤维护、炉子的上部和下部调剂相结合的先进操作法。工人们在提高风温的同时,又摸索出了这座小高炉大修后比较适合的装料制度,即是在料钟内先铺一层焦,再铺矿石和半生石灰,最后又铺一层焦炭,一次放下的装料制度。这就使煤气得到了充分利用,二氧化碳的含量由8%至9%,上升到11%至12%,炉顶温度由摄氏三百度以上降低到二百五十度左右,相应地提高了炉缸温度。他们还摸索出适当增加熔剂的经验,把炉渣碱度由原来零点九提高到一点二左右,大大增强了炉内脱硫效能。随着风量增大,风温提高,放铁次数也由每班三到四次改为四到六次,最多达八次,加快了走料速度,相应地增加了产量。
此外,在加强原料和燃料管理方面,工人们也创造了成套经验。即是按照对口供应的原则,固定了矿井和煤井,致使原燃料的化学成份比较稳定;同时还十分注意选矿工作,这些小高炉入炉矿石的含铁量,通过手工精选高达60%以上。


第1版()
专栏:

思想不断革命 技术不断革新
安阳一座小高炉 连创日产新纪录
本报郑州21日电 河南省安阳市第二钢铁厂八立方米高炉,在11月上旬平均日产铸造铁十二点八吨的基础上,11日提高到十五点七四八吨,12日提高到二十五点八三八吨,13日提高到三十点四四四吨,16日又猛增到三十三吨;生铁合格率100%,吨铁耗焦量零点九八。创造了小高炉高产优质全面跃进的新纪录。
思想不断革命,产量连续上升,是这座小高炉高产优质的主要特点。10月份这座小高炉曾经创造日产生铁二十四吨多的高产纪录。后来由于少数人产生了“生产到顶”的右倾思想,使产量急剧下降。为了及时扭转这种局面,厂党委领导全厂职工以总路线为标准开展了查事故、找原因的鸣放辩论,大破右倾保守思想,掀起了班与班、人与人、标兵与标兵的劳动竞赛热潮,使这个小高炉的三班工人思想一致,操作统一,为高产优质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个厂的职工,大力推广了大风、高温、重负荷的先进经验;厂党委副书记和工人一起,把小高炉管道由原来直径二百厘米,加粗为二百五十厘米,把“丁”字形弯管改为直管或漫弯管,使风温提高了二百一十度,铁产量直线上升,16日最高达到三十三吨,比11月上旬平均日产量提高一倍多。


第1版()
专栏:

横跨滔滔长江,连接成渝川黔两条铁路
重庆长江大桥建成
桥长八百二十米,工程质量优良,提前交付使用
新华社重庆21日电 重庆长江大桥已经全部建成。主管部门最近进行了验收,认为工程质量优良,决定提前交付使用。目前这座大桥已经通行工程列车。
重庆长江大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后,横跨滔滔长江的第二座大桥。它全长八百二十米,是一座双线铁路桥。这座桥北接成渝铁路,南接即将建成的川黔铁路;川黔铁路和这座大桥正式通车以后,重庆就将成为川黔和成渝两条铁路连接的枢纽。过去,大江把南来北往的火车阻住了,南来的矿石、煤、铁和北去的各种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全靠人力和木船运输,辗转好几天才能运到对岸;大桥通车以后,用不到一分钟就可以把大量的物资运到对岸去。它对加速西南、西北地区的物资交流和促进经济的繁荣,将起巨大的作用。
重庆长江大桥是1958年9月10日动工修建的。它的完工期比原订计划提前了十个月。施工一开始,铁道部大桥局第四桥梁工程处党委,就坚持以总路线的精神教育职工,并且通过上大课、展览会等形式,说明加快工程速度和重视质量的重要性,使全体职工首先从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起多快好省的全面观点。在施工过程中,队与队、工班与工班,展开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并按日按旬按月进行评比,从而保证了高速、优质和安全。(附图片)
这是沟通川黔铁路和成渝铁路的重庆长江大桥  新华社记者 刘诗临摄


第1版()
专栏:

土洋并举迅速建起炼焦工业 上海焦炭月产量达十万多吨
本报上海21日电 党中央提出的“土洋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上海炼焦战线上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过去,上海从来没有过炼焦工业,焦炭供应要依靠外地。目前上海焦炭月产量在十万吨以上,有力地支援了上海钢铁和铸造工业的发展。
上海的炼焦工业是在去年大跃进中打下基础,今年继续跃进中蓬勃发展起来的。从二千多只小土焦窑开始,逐步建设发展成拥有一座年产四十五万吨焦炭的现代化炼焦厂,三十多座洋法生产的简易炼焦炉和九百多座大型土炼焦窑。在土法炼焦中,工人们用人工和简易洗煤机来降低煤里的含硫量,用控制燃烧温度和砌耐火砖围墙来提高成焦率,用石块把煤层一层层夯结实,结果烧出了又大又结实的焦炭。
去年大跃进的形势到来以后,钢铁、机电等工业部门焦炭需要量一天比一天增加。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在吴泾地区建设一座年产焦四十五万吨的现代化炼焦厂;同时,在有条件的行业中开展一个群众性的土法炼焦运动,大炼土焦,为钢铁、机电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焦炭。由于在炼焦生产上贯彻了大搞群众运动的工作方法,去年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就迅速建起了二千多只小型土焦窑,炼出了近十万吨的土焦。今年以来,二千多只小焦窑经过整顿,合并成为九百多座有部分机械设备的大型土焦窑,由五十多个单位分别领导,加强管理,迅速地提高了土焦的产量、质量。市委还抓紧了吴泾炼焦厂和简易炼焦炉的厂房建筑和设备制造,使炼焦工业在“土洋并举”和“大中小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大踏步地前进,焦炭的产量从年初月产三、四万吨,增长到10月份的十万多吨。


第1版()
专栏:

萍乡县小煤窑加快技术改造 九个半月已产原煤六十万吨
本报萍乡21日电 江西萍乡县小煤窑今年以九个半月时间,生产原煤六十万吨,焦煤二万五千吨,超额17%提前完成了今年全年产煤计划。总产量比去年全年实际煤产量增长40%,质量完全合乎国家规定的标准,并且完成外调原煤九万余吨。
萍乡是江南著名的煤炭基地,全县二十八个人民公社中,有二十四个公社都有小煤窑。这批煤窑在县委领导下,进行了技术改造,改斜井和朝天井为平窿;改竹筒抽水为木泵抽水,使雨水不易侵入,即使流入井内,也能很快抽干。这对保证正常生产起了显著作用。
在改造矿井的同时,广大职工大力进行了生产工具和操作方法的革新。今年九个多月以来,已实现了五十五件重大的革新项目。跃进煤矿一区井口过去煤桶的煤倒下去,一班需要十八个人抓,煤桶循环很慢;后来工人创造了一个三轮自动倒煤溜斗,只要一个人操作即可,一天三班共节约劳动力五十一个,并且加快了煤桶周转。随着技术革新的发展,小煤窑也逐步由土法生产走上了小洋群生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