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人人搞革新 样样有革新
南昌洪都机械厂三个月实现革新建议八千件
南京机床三厂比建议多实现快花钱少效果大
本报讯 南昌洪都机械厂开展以大搞技术革新为中心的群众运动,从8月到10月底,全厂实现革新建议已有八千条。
洪都机械厂今年来,一直坚持了大搞技术革新的群众运动。8月以后,以生产关键为重点,普及到每一个工种。要求人人搞革新,样样有革新。同时,还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贯彻党的反右倾、鼓干劲精神,大力扫除技术革新的思想障碍,调动广大群众的技术革新积极性。厂党委一方面组织全体职工深入学习了党的八中全会决议,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号召全体职工鼓足干劲,大闹技术革新;另一方面,在木模车间召开了全厂技术革新现场会议,介绍了这个车间在设备差、人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大闹技术革新而出色地完成了生产任务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党委有意识地在全厂各车间树立了一百三十多个技术革新的标兵,号召全体职工学标兵、赶标兵。这样,一个技术革新热潮,便迅速在全体职工中掀起来了。9月份一个月内,全厂便有六千多名职工提出革新建议一万多条,当月实现六千多条,工效提高一倍到五十倍。
其次,群众性的技术革新热潮掀起以后,厂党委立即趁热打铁,在全厂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组织了一百六十八个技术革新“突击队”,运用群众的智慧,攻打生产难关。“突击队”由各级领导干部挂帅,革新能手、工人、技术人员参加,集中突破各个工种中的重大关键问题。在方法上,主要是现场察看和听取操作工人的意见,再根据具体情况与操作工人一道现场会诊,找出毛病,对症下药。结果在三个月内突破了长期未获得解决的重大关键二百多项,对增产节约起了极其重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把技术革新运动中出现的许多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及时在同工种中加以推广和发展,厂党委采取了两种方法:一、举行技术表演群众大会,使先进技术及时与广大群众见面,广为传播。二、把全厂突出的先进生产者组织起来,建立先进经验交流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到后进的工段、小组中去,把先进经验送上门,帮助他们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本报讯 南京第三机床厂发动群众开展了一个多快好省的技术革新运动。这个运动以四比为中心,即:比革新项目提得多、实现快、花钱少、效果大,全厂共提出重大革新项目一百六十项。
这个厂在完成今年四季度跃进指标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现有材料、设备、劳动力等不能适应继续跃进的需要。如第一机床加工车间的两个工段,只有三万工时的生产能力,当时交给他们的任务却是三万六千多个工时。党委在分析了这一形势以后,认为要解决生产中的矛盾,主要途径是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党委还对过去的技术革新工作进行了检查和总结。通过总结,发现有的车间和小组搞革新花钱既少,实现又快。因此,党委便决定提出比革新项目提得多、实现快、花钱少、效果大的要求,组织群众大比大赛。
由于要求明确,全厂很快就掀起了学先进、比先进,大提合理化建议,大搞革新的热潮。三工段劳动模范赵长云,在比武会上提出全月实现革新十七项的挑战以后,四工段立即起来响应,表示要赶上三工段。三工段工人也不示弱,结果一天搞了十七项革新,分别提高效率一至二十倍。
随着“四比”竞赛的深入开展,群众动脑筋、找窍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许多过去革新搞得较差的职工也积极行动起来,投入了大搞革新的热潮。铸工车间有的工人,过去认为自己是和砂泥打交道的,没有什么革新好搞,这次在“四比”竞赛中,也投入了巧干的行列。全厂已实现的五十九项革新项目中,除了加工车间的汽缸磨缸机、汽阀铣平面搪孔两用机用了几百元以外,其他项目花钱很少。
(附图片)
南京机床厂钳工机械化突击队在试验加工C107A自动车床上的垫片的钻模。 本报记者 周庆政 王庆华摄


第2版()
专栏:

革新工具搭配成套 装卸效率全面提高
苏州市码头装卸工具系列化作到货物无积压
本报讯 苏州市搬运公司自去年大搞技术革新以来,创制与改良了搬运装卸工具四千二百六十件,最近又实现了装卸工具系列化,大大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提高了运输效率。
这个公司一年多来创制的各种革新工具由于没有系统地组织起来,配套使用,效率不能充分发挥。如使用电动吊杆后,起舱仍用人工操作,吊杆不能连续开动,要等装满了货斗之后再开动,每装满一货斗,吊杆要等十分钟。又如实现车子化后搬运效率是提高了,但堆装作业仍用人扛,跟不上车子的速度。今年3月,公司党组织就提出“突破矿石起舱关”的号召,经过发动群众,研究出“货斗装船,吊杆起舱”的办法,增制了八十只活底货斗,固定在火车站码头至胥江钢铁厂码头航线使用。这一办法解决了矿石起舱难关,提高工效二至三倍。今年5月份又开始大搞装卸工具系列化。到今年9月份为止,共创制了电动输送机二十二台,电动吊杆十七台,电动堆装机三台,起舱机四架,马达四只,三轮脚踏大板车四十二辆等二十八个项目、九百七十九件革新工具,于是苏州市主要码头实现了装卸工具系列化。
码头装卸工具系列化以后,减轻了码头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港口堵塞、物资积压的现象。如东明焦化厂码头每月焦煤吞吐量达九千吨到一万二千吨,过去有九十二个工人,全用人工装卸,每人每月平均工班效率只有三点六吨,因此,大批物资堆积在码头上不能及时运进货场,造成洗煤车间停工待料。现在装置了一百二十五米平台输送机和电动吊杆二部、石制土台一座,并且配制了装货用的货斗,实现了装卸工具系列化,只要十一人操作,一艘载货十八吨的船,二十七分钟就可以卸完。输送机每小时可输送三十四吨,码头上再不积压焦煤了。
实现装卸工具系列化,还增加了港口吞吐能力,加速了船舶周转,改变了运输忙在中间窝在两头的现象。如电气厂码头过去全用人工装卸,一艘二十吨船从车站至该厂码头四、五公里,往返航行只需二个多小时,而一装一卸就要花三个多小时,一天只能周转一、二次。现在安装了电动吊杆二部与五辆小板车衔接,再由三架输送机输送上堆,一天能周转三至五次,比人工装卸增加船舶周转二至三次,扩大港口吞吐能力两倍多。
苏州市这几个主要码头在实现装卸工具系列化后,每天可节省劳力一百八十四人,基本上解决了当前运量与运力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保证了码头装卸指标的实现,支持了木船千吨公里运动的开展。
(附图片)
(苗地插画)


第2版()
专栏:

先进技术也要不断革新
全国棉纺织经验交流会总结测定群众的新创造
纺织系统郝建秀工作法1951织布法益趋完善
据新华社青岛电 纺织工业部和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最近在青岛联合召开了全国棉纺织运转操作经验交流会议,总结了八年来棉纺织业运转操作的两大工作法——郝建秀工作法和1951织布工作法在纺纱和织布方面所获得的成就。
会议认为,八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两大工作法是符合纺织工业多机台生产特点的,是科学的工作法,因为它们有着最基本的优点:工作有计划,巡回有规律,合理组织各项操作,并且积极贯彻以预防为主的精神。因此,深入推广这两大工作法,就使我国棉纺织业工人的操作技术和生产水平发生重大的变革和提高。八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纺织工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纺织工人的技术知识也在不断和广泛地提高。这两大工作法,集中地反映了他们的智慧,并且为顺利地完成每年国家的生产计划起了很大的作用。
会议期间,来自全国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的著名操作能手许桂花、吴桂云、孙桂珍、徐秀敏、王桂英等,分别作了全面和单项操作表演。
会议根据近几年来各地优秀棉纺织工人创造的操作经验,通过观摩表演,技术测定和分析研究,发展和补充了两大工作法。这次发展和补充到两大工作法中去的经验共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加强计划性方面,处理复杂断头要做到三先三后——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右后左;普通布机要做好“段远节近”、掌握分段换梭的方法等。在加强预防性方面,主要是掌握机器性能,在工作中随时注意机器的检查,以预防疵点的产生。在细纱方面,还充实了做好清洁工作的勤做少做、分段做、随时做、多头做、交叉做、双手做的“六做”经验,以及自动布机的检查布面,检查经纱,预防和减少疵点的经验等。在单项操作方面,会议根据好快安全的原则,综合了各地棉纺织工人创造的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例如细纱适应高速优质要求的接头法和先分后拉顺镶包卷换粗纱法,自动布机的逼筘法,处理自动布机停台交叉结合法等。
会议期间,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陈少敏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栗再温,都到会向代表作了重要报告。纺织工业部副部长陈维稷在会上作了总结。
(附图片)
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国棉六厂细纱挡车工仲伟英,正在国棉一厂表演经过补充和发展的郝建秀工作法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摄


第2版()
专栏:

加工范围扩大 自动化程度提高
“积木式”机床更灵巧了
本报哈尔滨19电 创造“积木式”机床的哈尔滨机联机械厂,在反右倾、鼓干劲、厉行增产节约的运动中,坚持大搞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使“积木式”机床又进一步向着“三化”“四度”发展。“三化”是:机床使用多能化,部件通用化、运动自动化;“四度”是:提高机床运转的速度,刀具的角度、刚度,产品的精密度。
去年积木式机床仅能应用于车、镗、铣等机械加工的范围。现在,超越了过去的范围,开始应用于其他工种。铆焊车间与钳工合作利用“积木式”机床部件试制“积木式”煨管机,改变了用人工热弯钢管的操作方法。这个车间还创制了“积木式”铣边机,代替风铲铣钢板焊口,不仅提高效率,而且质量好。装备车间利用“积木式”机床来代替部分钳工工序,也有很大的收获。
在“积木式”机床的运动自动化方面,过去除机床自身转动外,传动和定刀都依靠手动。机联厂的钳工四组利用原有“积木式”立车和齿轮铣等机床,增添了自动化的传动装置做成“积木式”螺旋铣床,加工效率很高。机械加工车间车工姜奇恩和李继敬创造成功的“月牙型”和“扇形”自动走刀的“积木式”车床,为一个车工同时看几台机床创造了条件。
此外,机联机械厂还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协作,在总结机联工人们创造“积木式”机床经验的基础上试制出一套符合“三化、四度”标准的“积木式”机床。这套机床包括:平导轨、立机、变速箱、走刀箱、镗铣头、立铣头、主轴等十三个部件,可以拼搭成卧车、镗铣联合机床、单臂铣床、单机铣床及人字齿轮铣等五种机床。它可以运用自如地加工像650轧钢机那样的大型产品,具有车外径、镗孔、铣侧面、铣人字齿轮及带有斜坡的平面等多种用途。


第2版()
专栏:

技术革新前途无量
孔桑
上海建设机器厂的“蚂蚁”摆成“阵”,啃的“骨头”比去年更大,生产效率更高了。
哈尔滨机联机械厂的积木式机床,比去年应用的范围更广,自动化的程度提高,做的活更精密了。
郝建秀工作法和五一织布法,经过八年来千万个纺织工人的实践,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完善了。
新经验层出不穷,老经验不断有新的发展,技术革新的花园里真是万紫千红,一片兴旺景象。
一浪推一浪,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在我们的国家里,一切能够推动生产前进的新技术都得到无限的发展,这是必然的规律。但是,必然发展和发展得快慢,是两回事。关键在于人们心头的“热气”。对于新生的事物,一片热心肠,支持它、扶助它、推广它,它就发展得快;对它冷冷淡淡,百般挑剔,或者干脆置之不理,它就要经过曲折迂回的斗争才能生长起来。一切新生的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疵的,首先要热情地支持,然后才能逐步变得完善。一切先进经验最初也不都是最完善的,首先要热情地推广,然后才能向前发展,在发展中再不断求得完善。
让我们回忆一下今年春天在上海发生的一件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两个金笔厂。大陆金笔厂的工人在去年大跃进中创造了一种磨笔尖的六角滚筒,使每人每天磨六百多只笔尖提高到三千多只。但是,因为它不大完善,不能保证质量,被几个领导干部下令禁止使用了。另一个厂——金星笔厂,去年从大陆金笔厂学到了六角滚筒的经验,回来自己又改进、发展了它,结果成为今年第一季度上海各金笔厂中笔尖产量和质量最好的一个。大陆金笔厂到这个厂去把自己创造的经验又学了回来,才重新把生产向前推进了。
一个厂始终热气腾腾,一个厂对新事物冷冷淡淡,就得到了这样不同的结果。这说明,技术问题首先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技术革新和发展,虽然是技术问题,但是,这里挂帅的还是政治。政治挂了帅,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挂了帅,共产主义觉悟挂了帅,技术革新运动才有迅速的发展,新创造才能不断涌现,老经验才能不断更新。
现在,党领导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反右倾斗争,把前进的道路整修得更加平坦了;在各个战线上,千百万鼓满着干劲的职工在渴望着创造,渴望着学习更新的技术。在这个大好形势下,让我们大家都把回忆的箱子打开来,想想看,找找看,过去是不是有过很有希望的新创造半途而废?是不是有过很好的先进经验推了一阵又放下了?是不是还有可以进一步改善的地方?一方面丰富和提高旧的,一方面创造新的,我们的技术革新运动就会像“大鹏展翅,瞬间万里”。


第2版()
专栏:化工新军

福州第二化工厂
福州第二化工厂首期工程已经提前完成,并从7日起开始试车生产。
这个工厂是以生产基本化工原料为主的综合化工厂,主要产品有烧碱、聚氯乙烯、氯丁橡胶、农药、电石、漂白粉、盐酸等十多种。第一期工程建成后,就可以利用福建省富饶的海盐作主要原料,每年为国家生产七千五百吨烧碱、六千吨六六六原粉、四千吨盐酸、四千吨漂白粉以及其他化工产品,支援省内外的工农业生产。


第2版()
专栏:化工新军

云南最大的化肥厂
云南省新建解放军化肥厂的小接触硫酸、氧气、电石、机修等车间,最近已先后投入生产。目前正在加速建设合成氨车间。这座云南省目前最大的化肥厂,是去年“八一”人民解放军昆明地区部队为了支援边疆农业生产而筹建的。后来又转交给云南省工业部门。


第2版()
专栏:化工新军

杭州兽用药厂
浙江第一座兽药厂——杭州兽用药厂已经基本建成并投入生产。目前,这个厂的主要产品有猪丹毒疫苗、猪肺疫疫苗、家禽出血性败血病疫苗、小猪副伤寒疫苗等六个品种。最近,他们还要试制鸡痘鸡白痢、牛出血性败血病疫苗等,准备明年第一季度大量投入生产。
(附图片)
杭州兽药厂工人用我国自己制造的冻干机进行疫苗生产
新华社记者 章耕辛摄


第2版()
专栏:

“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 周永康 谢芝麟
上海机床厂是全国唯一的一家精密磨床制造厂,全厂职工对按期履行合同,一直非常注意,过去和这个厂打过交道的许多工厂,曾用“金字招牌”来称赞他们:只要和上海机床厂签订了合同,不用催,到时间一定能拿到产品。
这个厂的职工们深深感到按照合同交出产品,这是本分。但是,厂里最近接到外地许多电报和来信,不只是要求按合同办事,而且希望能够早一点拿到机床,好为明年继续跃进做好准备。这给上海机床厂的领导人员提出了新问题:怎样才能提前交货,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他们计算了一下,本厂的产品是面向全国的,从上海运出,远的要花上一个多月,近的也要十天个把星期。过去几年来,厂里虽然把合同以内的产品在年底以前都制造出来了,但是有的产品一直要到隔年2月份才能运到订货单位。如果今年还是这样的话,有些机床就不能在明年一开始发挥作用。于是,厂的领导确定提前半个月把今年合同内的产品全部赶出来,力争在年底以前,全部运到各地的使用单位。
领导上的这一要求,在有些人中间引起了不同的反应。制造精密磨床的车间有些干部认为,精密磨床不同于一般磨床,技术高,零件多,周期长,别人无法插手帮忙。能在年底按数量、品种完成年度计划,已经很不差了。还有些人看到最近厂里把年度计划从比去年增长35%提高到40%,今年的时间又只有一个多月,非常紧迫,感到再要提前履行合同把握不大。
工厂里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右倾、鼓干劲的群众运动以来,大家明确地认识到当前全国形势很好,作为机床工业的重要部门来说,应该鼓足干劲,提前供应更多更好的设备。接着在副厂长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合同不过年的行动小组。这个行动小组包括生产、运输、经理、会计等部门。
行动小组一成立,经理科的干部回到科里就大动脑筋,他们把今年第四季度的合同全部拿出来,一张一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的结果,除了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以外,其它合同根据路的远近,交通情况,排出了进度。把西北、西南等离上海较远,交通条件又不便利的地区排在最前面。这样就能够使这些地区在年底以前拿到订货;东北和华东这些交通方便的地区,排得稍晚一点;上海本地的合同放在最后。这样一来,就有可能保证所有的订货单位在年底以前都能拿到机床。
其实,在行动小组成立以前,车间里的工人们看到了党中央发出提前完成计划的号召以后,就早已酝酿这个问题了。当领导上把“合同不过年”的具体要求告诉工人时,立即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工人们在讨论的时候,都说:“这样安排,大家心里更有底了。”原来,过去车间里工人只知道提前完成年计划,但不知道哪个产品是急件,哪个可以晚一点。现在这样前后一排队,工人们也都根据产品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日常生产进度了。
紧接着,各个车间按照各种机床品种、时间的要求,以12月15日为完成合同产品的限期,算了一笔“倒流水账”。几个车间都发现,要如期完成合同产品,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零件不能成套,同时也发现,如果现在不突破这个薄弱环节,到12月中旬再进行突击,也无法提前完成合同所规定的任务。大家针对这一关键,展开围攻。液压车间第七小组发现有八种重要零件,由于毛坯供应脱期,缺得最多。在11月初,小组里的胡世尧、岑仰达等几个钳工,采用第一个成品给第二个产品做模子的办法,辅助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提高一倍到两倍。另外还有许多工人采取多刀多刃的切削方法,生产的八种零件样样都有革新,结果全组一天就完成了二天半的工作量。在专门生产精密磨床的第四车间,在10月底检查11月份合同产品时,缺少五百多种零件,配不成套。车间里一方面开展反右倾、鼓干劲的运动,一方面开展了以成套为中心的劳动竞赛。各小组打破界线,车、铣、刨、钻几个工种一起动手,凡是目前最急需的缺件,在车间里通行无阻。过去一个零件一道工序结束,至少要放到第二天再进行第二道工序。现在上一道做完,马上接下一道,结果在11月份头六天内,属于本车间加工的零件基本上都赶齐了。
各个车间不仅关心本车间的进度,他们看到只要有一个车间甚至一种产品不能如期交货,就会影响整个工厂的计划安排,车间之间、小组之间、机床之间,完全打成了一片。10月底,全厂任务最重的第二车间因为前一时期铸件、锻件供应不及时,等到全部做好,已快到月底,车间里把一部分工人调做装配工作,还是来不及。这时候,第三车间、第四车间、液压车间、修理车间、工具科,大批工人前来支援他们。第二车间有两台十多吨重的大型平面磨床,距交货日期只有一个星期的时候,装配组里工人还没有拿到成套零件。而这种机床过去在第四车间生产时,他们装得最快也要半个月。大家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第四车间一批装过这种机床的能手在车间副主任的率领下,开到第二车间。双方一起动手,在一个星期内照样把两台机床全部装了出来。各车间在支援第二车间以后,看到他们虽然过了关,今后任务仍旧很重,这次他们采取了先下手为强的办法,虽然大家自己任务都很紧张,还是抽出一部分人力和机床,代第二车间加工一批零件。五个车间正在帮助他们加工的零件共有一百多种,加起来有八千多个工时。
提前完成合同任务的要求,把各个环节扣得更紧了。在这里,人们到处可以看到一片紧张的气氛。生产计划科的干部们,有的正在接待协作厂的来人,商量如何使各种协作件提前交货;有的打电话给铸件厂,要求他们根据机床厂的需要改变铸件的品种;车间里,一台新机床,刚刚喷好油漆,包装工人马上接上来,用木箱把它装起来,“机床做好,一天装好”。沿着工厂中间一条大道的两旁,几十台已经装好的机床,整齐地排列着,上面漆着乌鲁木齐、昆明、贵阳等字样。运输工人们正在一台台运往车站。这几天,有时车皮半夜赶到,他们就漏夜抢运,工人们对我们说:“你们如果早来几天,还可以看到洛阳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的订货,现在这些机床都已经按照合同期限交给他们了。”


第2版()
专栏:

买卖东西公平合理
西藏人民喜笑颜开进商店
新华社拉萨17日电 西藏各地贸易机构正在一面大力收购土特产品,一面广泛地向农、牧民供应生产工具和生活必需品,并且组织城乡之间和农、牧区之间的物资交流。
西藏叛乱平息后,西藏的国营贸易公司很快就在拉萨、日喀则、黑河等城市和其他地区向群众供应粮食、茶叶和日用百货,并且以合理价格向农牧民收购土特产品。一些贸易小组也已深入到偏僻的山村和牧场,开展物资供应和收购工作。山南地区各县进入秋季以来,除了依靠公路运输物资外,还组织短途或长途骡马运输队,到泽当等地组织货源,驮运日用百货、茶叶、盐、各种过冬物资,以及明年大搞农业生产用的犁、耙、铁锨等农具,供应农牧民。
对牧区的贸易也正在积极展开。黑河贸易分公司门前,每天都有上百的牧民从四面八方赶来交易。因为价格公平合理,牧民们一个个都喜笑颜开地满载而归。过去,西藏的三大领主对牧民的产品进行强购和派购,例如羊毛每克价值藏银三十两,而原西藏地方政府黑河总管门堆巴(叛乱分子)却以七两半藏银的价格强行收购;有的领主以放高利贷的方式向牧民贷出一包青稞,秋后要收回超过青稞价值一倍的羊毛和酥油。现在,贸易价格完全公平合理,牧民们再不受农奴主的掠夺了。
组织物资交流会,这是活跃西藏贸易的方法之一。昌都和江达等地都在最近举行了物资交流会。有七千人参加了昌都举行的七天物资交流会。妥坝区的白马多吉卖掉了带来的土特产后,买到了锅子、布、盐、茶叶等生活必需品,他高兴地说,过去一张羊皮只能换半方布,一斤知母还换不到一斤甑茶,现在国营公司一张羊皮可以换两方多布,一斤知母换二斤多甑茶。农牧民在物资交流会上还购买了犁铧、羊毛剪、挖菜锄、斧头等许多生产用具。许多翻身农奴和解放了的朗生(奴隶),都在物资交流会上购买了自己心爱的用品。
为了做好今年的收购和供应工作,西藏各地贸易机构正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取得各地有关部门以及农、牧民协会的配合和协作,并保护正当的工商业,教育和组织私商来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