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农村工具改革百花盛开
宁晋县“改旧创新”改制耕作、脱粒、运输、水利、加工工具八十多万件
农业部评选十四件收获工具号召各地大力推广
本报天津19日电 河北省宁晋县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取得很大成绩。从今年1月到现在,全县已改制耕作、脱粒、运输、水利、米面加工等各种工具八十七万八千多件,使有关生产环节的工效分别提高一倍到二十多倍,等于增加了二十五万个劳动力,使全县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宁晋县在开始进行工具改革时,有的人有保守思想,认为必须由正规的厂子来搞,否则是“白费劲”。也有的人只注意生产“洋”的,不注意搞“土”的;只抓大的,不抓小的。中共宁晋县委批判了这种错误的观点,认真贯彻“改旧创新”并举方针,由县委书记挂帅,放手发动群众,提出“人人想,个个钻,每人要献一手”的口号,通过宣传、展览、参观等方式,发动能工巧匠和广大社员,开展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群众献计献策运动。其中四芝兰公社9月份一个月中,群众就献计献策七千二百条。
在工具改革运动中,全县以一百零三个铁木厂为重点,通过取经学艺,老手带新手,师傅带徒弟,参观学习,互相协作等办法猛攻技术关。同时全县先后召开了十二次选型会议,经过群众评选鉴定了三十五种改良创制的新式农具。经过选型、试验,不但传授了技术,还保证了改良的工具更切合实际需要。
在改良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全县还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因陋就简、以木代铁,解决了原材料缺乏的困难。群众用废钢铁土办法制成了钢管,修配了三十多台锅驼机;用木料制成了七百二十多台水泵和三千三百多台快速水车,给国家节约了钢铁,也降低了工具造价。
为了把改革工具的群众运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很多地方都注意了及时推广工作。东汪公社王国振创制的木制马拉水泵,城关公社创制的快速水车和快磨,是群众赞扬的好工具,解决了当时提水、米面加工最迫切的问题。对以上的创造发明,除用连环图画广泛宣传推广外,各个公社还举办了五十多次工具改革展览会,大大鼓舞了群众的信心和干劲,使全县很快展开了一个比干劲、比钻劲、比改制、比创造、比推广的“五比”竞赛,掀起了学先进、赶先进、争上游的工具改革高潮,使工具改革运动一浪高过一浪。
新华社天津电 农业部最近在河北省宁晋县召开全国花生、薯类、拔棉柴工具评选会议,评选和推广试验成功的新式农具,号召科学研究部门与生产结合,农具生产厂和人民公社密切结合,大搞群众性的农具改革,进一步贯彻农业技术改造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加速农业技术改造的进度。
全国各主要花生、甘薯、棉花产区运来参加评选的收获农具有五十多件,经过三天多时间的田间试验和反复研究,最后评定向全国推荐的农具有十四件。其中有河北省唐山、宁晋和江苏省淮阴等地刨花生机五件;山东省泰安、河南省巩县的刨甘薯机四件;还有河北、甘肃等省拔棉柴农具五件。这些机具的特点是适应性广,结构简单,制造或改装容易,成本低,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质量好。评选出的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的刨花生、甘薯机具,大都是用旧式犁、步犁、双轮双铧犁改制的,每部改装成本最低二、三元,最高不过三、四十元,用一头到两头牲畜牵引,操作轻便稳定,一般每天可刨花生十亩左右、刨甘薯十五到二十亩,比用人工刨挖提高工效十倍多,并且使花生丢失少、甘薯露薯多,不伤薯块,江苏省淮阴市制造的花生收获机,经过十三年的研究改进,能够畜引、机引两用,收获蔓生花生效果很好。河北机械化研究所制造的铲式棉柴机可同时铲两行,用拖拉机牵引,每天能收获一百多亩棉柴,由于棉铲入土深,还能起到松土中耕的作用。这些机器还为花生、甘薯、棉花等作物的耕种、收获联合机械作业提供了研究方向。
评选出的农具,既有容易制造、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小型改良农具,也有今后还要进一步研究的比较大型的机器,有人民公社、生产队改良或制造的农具,也有科学研究部门制成的半机械化、机引农具,充分体现了在农业技术改造中两条腿走路的胜利。运来现场的还有棉桃脱壳机、打谷机、切片机等三十多种其他农具。各地代表经过现场试验、参观,纷纷交换图纸,互相提出改进意见,并且制定了学习仿造的计划,表示一定要认真推广使用这些先进农具。
会议批判了某些干部等待实现农业机械化和放松小型工具改革的错误思想,指出今后农具改革和半机械化农具的生产,仍是加速农业技术改造两条腿走路的一个重要方面。宁晋县在会上介绍了他们今年以来,在农具革新中认真贯彻“改旧创新”并举方针和大搞群众运动的成绩和经验。会议要求各地认真学习宁晋县的经验,进一步反右倾、鼓干劲,开展群众性的工具改革运动,因地制宜地推广使用先进农具。
这次会议开了四天。参加会议的有贵州、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陕西、甘肃、山东、山西、河北、内蒙古自治区、北京、上海、天津等十四个省市的农业厅、农业机械局和有关人民公社、农业机器生产厂代表以及中国农业机械研究所等科学研究部门的代表共二百三十多人。
(附图片)
照片从上至下:湖南省推广的插秧机;
天津市郊小站公社改制的万能脱粒机;
江西省推广的“双辊人力黄麻剥皮机”;
四川华阳县胜利公社机械厂制成的铁、木混制的大车;云南富民县富民公社农业机械厂为公共食堂制造的大批切片机。
新华社记者 李进挺、张映华、王平、张齐才、朱于湖摄


第1版()
专栏:

广东抢救受旱作物七百万亩
抗旱冬种面积达一千多万亩
据新华社广州18日电 广东省各地农民在加紧抢收晚稻的同时,和延续将近两个月的严重干旱进行紧张斗争,大力进行冬种和抢救秋种作物。
全省各地自9月中、下旬开始,先后发生旱象。10月份除湛江和东江沿海部分地区下过十毫米以下的小雨之外,绝大部分地区基本没有下雨。11月份以来,除连县、高州、雷北、东方等县的个别地区下过几十毫米以下的中雨和部分地区下过五毫米以下的微雨之外,大部分地区基本无雨。由于干旱范围广、延续时间长,全省受旱作物面积不断扩大,据最近的不完全统计,全省受旱作物面积达八百多万亩。
各地在9月底至10月下旬这一段时间,每天出动二百多万人,日夜坚持抗旱。经过一个月的艰苦战斗,在八百多万亩受旱作物中,有七百多万亩得到了抢救。11月份以来,晚稻虽已普遍成熟,解除了旱患威胁;但其他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还需要继续抗旱。各地为了保证这些作物丰收,在秋收大忙中,同时进行了紧张的抗旱斗争,引水、车水、戽水、挑水灌溉受旱作物。现在,秋种杂粮作物和经济作物绝大部分获得灌溉,生长情况良好。
各地在秋收大忙的同时,掀起了抗旱抢种冬季作物的高潮,到11月15日止,全省已抢种冬种作物一千多万亩。各地在抗旱抢种中,还实行边种边管,使种下的作物不受旱患威胁。汕头专区饶平县各公社,普遍组织专人负责冬种作物的抗旱工作,使已种下的冬种作物及时的得到了灌溉。


第1版()
专栏:

内蒙古国营农牧场牲畜高速发展
牛马羊增殖六成
猪比年初增加一倍
家禽增加十三万只
新华社呼和浩特19日电 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的七十处国营农牧场,今年牛、马、羊全面丰收。生猪家禽生产也发展很快。
最近一年来,内蒙古各国营农牧场认真贯彻执行了自治区党委提出全面稳定高速度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方针,从各方面加强了畜牧业生产的组织领导和经营管理。经过各族职工日日夜夜苦战巧干,终于实现了畜牧业大丰收。目前,全区农牧场的马、牛、羊三种主要牲畜,已由年初的二十一万四千多头,跃增到三十四万五千多头,总增殖率高达61.1%。其中绵山羊增殖了71.8%,牛增殖45.6%,马增殖30%。这个速度是自治区历史上罕有的。
在高速度增殖牛、马、羊的同时,内蒙古各地农牧场今年还贯彻多种经营的方针,大搞养猪、养鸡和兴办小型工业。现在,猪的总数已比年初增加一倍,达到两万三千多口;家禽也由年初的九千多只增加到十四万只以上。各农牧场附设的农牧业机械修配,粮油饲料加工,皮毛、乳品加工等工厂,已有二百个左右。这些,对促进生产继续发展、增加国家收入起了重要作用。
内蒙古国营农牧场的牲畜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一年来有了显著提高。各场所有母羊,已引用优良种公羊进行了杂交配种改良。大部分农牧场的羊群实现了良种化。各场职工鼓足干劲,大力改进饲养管理,精心接产保育幼畜,努力提高抓膘、配种和畜疫防治等技术,不仅使幼羔成活率一般都达到95%,比去年上升6.4%,牲畜死亡损失现象大为减少,还出现了一批高产畜群。敖汉旗羊场创造大群绵羊高额丰产纪录,二千五百只母绵羊繁殖成活率达132.2%;翁牛特旗白音花羊场仔畜总繁殖成活率也提高到109.5%;锡林郭勒种畜场的一百只新疆细毛母羊,今年繁殖成活了一百七十二只羔羊,并有二百五十头母牛产犊二百五十一头,全部成活。
(附图片)
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冬季牧场上的羊群
 新华社记者 赵连升摄


第1版()
专栏:

群众运动与专业制造密切结合
广西新制大批改良工具
四川梁平县革新加工机具尽量利用水力畜力
本报南宁19日电 一个新的群众性的工具改革运动已在广西僮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展开。据不完全统计,从10月1日到11月上旬,各地已经新制出十四万多辆木车和大批收割器、打谷机、碾米机、新式步犁、双轮双铧犁、碎土机。
在工具改革中桂林、南宁、玉林、柳州等六个专区,都采取群众运动与专业制造相结合的方法,层层建立工具改革办公室和指挥部,书记挂帅,加强领导。目前,60%—70%的城乡铁工、木工和技术人员,已经组织起来参加工具改革工作。各地新办了很多农具厂、加工厂。在晚稻收获大忙的桂东南平原上,许多农具厂铁工厂木工和农具研究所的专业人员,组成巡回表演队,携带自制产品,深入田间传授使用技术,为新农具挥旗开道。水利条件较好的平南、大新两县,大搞水力综合利用,大江、小河、山塘、水库的滩头闸口,都安装上水碓、水车,建立了半机械化的加工厂。在三江、龙胜、大苗山、隆林、巴马等少数民族自治县里,苗、瑶、侗等族社员们,根据山区特点,因地制宜地普建山间钢丝运输滑线,凌空飞运,禾捆、柴捆、木材,千百年来肩挑背驮的繁重劳动,已在很多山村看不到了。
在工具改革运动中,各地人民公社都贯彻了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的原则。横县陶墟公社造车子缺少铁钉,就收集废铁自己打制;缺乏木材,有五千二百多户人家就自动献出足够制造两千多架车子的木料;鹿寨县用废口铁、废铁铸造车轴、铁圈,超额完成了造车任务。
同时各地都很重视工具的质量。南宁、玉林专区各农具厂,普遍建立验收制度,坚持废品不出厂。已推广的大件工具,一般都经过群众评比鉴定,保证质量良好。田东县新制成的一万四千辆木车,90%以上都坚固耐用,符合规格要求。
新华社成都19日电 四川省梁平县财贸部门的职工和公社社员一起,革新粮、棉、油加工机具,提高加工效率,保证了粮、棉、油等的加工需要和外调任务的完成。
在粮食加工方面,到目前为止,全县采取国家办、社办国家帮助、国家和公社合办等方式,共建成小型水力加工厂坊一百六十一处,畜力加工厂坊九百八十九处,水力发电站碾米厂两处,比去年增加三倍多;糙米加工能力比去年同期提高五倍以上;利用水力、畜力加工的大米,已占总加工量的80%以上。
在棉花,油料加工方面,全县四十一个公社已实现了加工土机械化,全部用水力、畜力带动。因此,全县桐子的平均出油率由去年的30.89%提高到今年的34.7%;菜籽平均出油率由去年的35%提高到35.6%,最高达38%;油脂加工效率比去年提高一点八倍。今年的油脂加工任务和桐油、菜油外运任务,都已经提前完成。全县改制成功水力、畜力轧花机二十五部,平均每部轧花机的日轧花量,由去年的四百斤提高到一千二百斤。另外,还改制和推广了磨粉、切片、熬糖及桐子剥壳等机具三千一百七十五件。


第1版()
专栏:

第一拖拉机厂产量高升
七个工作日完成了全月产值计划的43.26%
八个工作日生产的发动机接近月计划一半
八天半装配“东方红”拖拉机一百七十台
据新华社洛阳19日电 “以实际行动制造更多更好的拖拉机,支援农民实现耕作机械化”是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两万多名职工的共同决心和战斗口号。这个工厂从11月1日正式开工生产以来,产量节节上升。全厂职工在第一旬里只用七个工作日就完成了月产值计划的43.26%,八天半时间装配出“东方红”拖拉机一百七十台。现在,拖拉机厂已经掀起了既热烈又踏实的增产节约运动。职工们大闹技术革新,连连突破技术关键,使生产指标不断高升。发动机车间职工11月份仅在八个工作日内就生产出发动机二百七十五台,接近11月全月计划的一半。燃料系统车间职工,截至10日制成了燃油泵五百五十台,占全月计划的78.6%。底盘车间总装配线上的工人,在9日和10日创造了平均十二分钟装成一台拖拉机的优异成绩。有色修铸车间和木工车间的职工们,已经提前全面超额完成了年计划。


第1版()
专栏:

无价之宝——小高炉红旗飘飘
湖南邵阳十五个炼铁厂
质量好——生铁合格率百分之百
据新华社长沙电 湖南省邵阳专区在大力提高生铁产量的同时,也把生铁的质量推向了更高的水平。全区二十六个铁厂的生铁合格率,已由9月份的87%上升到10月底的92%。一贯保持优质红旗的太平里、冷水江、邵阳市等铁厂的生铁合格率,始终保持了百分之百;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的铁厂,已经由过去的三个上升到十五个。过去认为矿石条件不好、难于生产优质铁的铁厂,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中共邵阳地委在领导炼铁生产当中,始终坚持了高产优质全面跃进的方针,在给各县(市)下达生产指标时,把质量要求和产量指标同时下达,并且严格规定不合格的生铁一律不算任务。此外,每次评选红旗铁厂、红旗炉的时候,都把提高生铁质量作为重要条件之一。
领导干部艰苦深入,是邵阳专区生铁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全区二十六个铁厂的党委书记、厂长以及大部分的科室干部,都坚持了在生产中领导生产的做法,产量和质量一起抓。全区已投入生产的八十六座小高炉,基本上做到炉炉有干部负责,及时发现和解决提高生铁质量的关键问题。涟源县安平铁厂的党委书记、正副厂长,分别深入到冶炼车间和采矿工区搞试验田,全厂生铁合格率由91%迅速提高到100%。
在具体措施上,各铁厂认真推行了冶金工业部总结的“十二字经”,特别采取了风机并联、改造热风炉、多嘴燃烧、加高烟筒,以及矿砂四选(出窿选焙烧选筛矿选上料选)、三不入炉(生矿砂不入炉、硬石杂质不入炉、粒度不合规格不入炉)和炉内炉外去硫等多种综合性的技术措施,有效地保证了生铁的优质高产。
各铁厂还普遍坚持了矿砂、焦炭和生铁的化验制度,生铁做到炉炉化验、按级分堆、分运,及时掌握化验情况,发现高硫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不达到合格率不放手。


第1版()
专栏:

贵州水城钢铁厂炼铁车间
成本低——达到大高炉先进水平
据新华社贵阳18日电 贵州省水城钢铁厂炼铁车间认真发动职工群众参加成本管理以后,既保证了生铁优质高产,又降低了成本。今年1至9月,每吨生铁成本平均降到九十九点三二元,达到了全国现代化大型高炉铁成本的先进水平。
水城钢铁厂炼铁车间是在去年大办钢铁时逐渐建立起来的。目前全车间共有六座小高炉,总容积为一百三十二点五立方米。去年,这个厂由于一直保持优质、高产,被冶金工业部命名为1958年贵州省红旗单位。今年以来,全厂在“继续跃进保红旗”的口号下,鼓起更大干劲,继续深入开展了“优质、高产、低成本”的增产节约运动,使各项生产指标特别是成本指标,又大大迈进一步。1月到10月上旬,生铁生产二万五千九百二十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24.2%;生铁合格率达到100%;高炉平均利用系数为一点二三六;焦比平均为零点九六七;成本只等于全省一般小高炉生铁成本的三分之一。九个月来,全厂为国家积累了二百八十四点七九万元的资金。
水城钢铁厂能达到优质、高产、降低成本,是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的结果。年初,中共贵州省委发出以铁保钢的指示以后,工厂党委立即发动群众展开鸣放辩论,批判了少数职工中“重高产、轻成本”的思想,树立起“人人关心成本、个个注意节约”的观点,职工们迅速地掀起了增产节约运动。第二季度全厂就以“满堂红”的成绩在全省冶金系统厂际竞赛中获得了红旗。
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决议和公报公布以后,职工们生产劲头更足。班与班、炉与炉、人与人之间展开了“优质、高产、低成本”竞赛。7月份每吨铁的成本平均为一百二十四点一一元,8月份便下降到一百一十六点四元,9月份又下降为一百零八元。高炉利用系数也有很大提高。
在生产管理方面,这个工厂建立和健全了炉长制、安全操作规程和设备维修等制度,从而保证了高产优质低成本运动长期稳步前进。还建立起厂、车间、高炉三级核算制度,按旬分炉公布成本,使工人心中有数。工人们直接参加成本管理以后,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还促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