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赫鲁晓夫对苏联新闻工作者发表讲话
坚持冷战政策的人必遭更大失败
苏联以巨大成就迫使西方不得不承认和平共处的必要性
新华社莫斯科18日电 塔斯社莫斯科17日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11月14日在克里姆林宫接见苏联新闻工作者时讲了话。
赫鲁晓夫说,在苏联,事情进行得很顺利。“我们的经济日益发展,苏联的威力日益加强。”
他指出,国际局势的缓和看来将继续发展下去。赫鲁晓夫驳斥了西方有人说什么苏联改变了政策,因而同我们打交道容易一些的说法。他说:“这当然是不对的。我们生为共产党人,作为共产党人而活着,而不会死去,并且今后将作为共产党人而继续前进。”
赫鲁晓夫强调指出,列宁提出的共处口号,现在也开始为资产阶级政治家所承认。苏联人用自己的成就“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集团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成就和和平共处的必要性”。
赫鲁晓夫说,现在,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巩固地、牢不可破地”在世界上确立起来。
赫鲁晓夫指出,苏联提出全面彻底裁军计划,“并不是由于在军事上、经济上或者政治上软弱”。赫鲁晓夫强调指出,我们这样做,是由于意识到有责任竭力维护和加强世界和平。他说:“如果谈到我们的经济能力和苏维埃国家的国防力量,那么,应该说,今年我们的阅兵是最短的,虽然到今年苏联军队已经积蓄了最不可战胜的力量。”
赫鲁晓夫指出,目前苏联积累了这样多的火箭、原子弹和氢弹,以致“如果有人胆敢侵犯我们,那么,我们就能够把一切可能侵犯我们的敌人从地球上消灭掉”。
赫鲁晓夫强调指出,这种手段掌握在一个最爱好和平的国家的手中。“这是对付胆敢发动战争的人的一种严峻的武器。因此,它是保卫和平的后盾”。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谈到,在他曾经访问过的一家苏联工厂里,一年可以连续生产二百五十个带有氢弹头的火箭。
赫鲁晓夫再一次强调指出:“为了保障世界和平,我们准备把所有这些都扔到大海里去”,“我们不仅不希望战争,而且也不愿意拥有作战的武器”。他说:“如果其他国家仿效我们的作法,我们愿意立刻销毁所有这些武器。”
赫鲁晓夫说,苏联政府代表同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先生的谈话“在当前国际局势的改善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他还指出了在苏美关系方面的颇大的进展。在谈到他不久以前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会谈时,赫鲁晓夫表示,希望美国总统关于改善关系的愿望很快具有具体的形式。
苏联政府首脑指出,美国的洛克菲勒在最近一次讲话中表现了美国某些人物想要把“晴雨表的指针倒转”的愿望。他强调指出,“冷战”仍然要以反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人的更大失败而告终。
赫鲁晓夫在谈到他将访问法国一事时说:“苏联政府认为,我们可以和法国取得相互谅解。我们的道路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相互叉住过。”
赫鲁晓夫认为,波恩要在西柏林建立无线电台的企图是非法的,是挑衅行为。他指出,苏联过去一直不承认、现在不承认、将来也不承认波恩复仇主义者对西柏林的权利。赫鲁晓夫再次呼吁举行关于西柏林的谈判。苏联政府首脑说,苏联人有一个希望,这就是:过更美好的、更富裕的、更丰富多采的生活。他说,我们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潜力。


第5版()
专栏:

缅甸、芬兰、瑞典和丹麦公众舆论欢迎周总理建议
希望维护中印友谊 和平解决边界问题
缅甸民族团结阵线发表声明
支持中印建立非武装地带原则
新华社18日讯 仰光消息:缅甸民族团结阵线16日发表声明,支持周恩来总理关于解决中印两国边界问题的建议。
声明说,两国根据五项和平原则和旨在谋求世界和亚洲和平的万隆精神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这个问题是适当的。
声明说,希望防止在中印边界上再发生武装冲突是符合这种精神的。因此,为了防止两国发生冲突,我们支持武装部队各自后撤并建立一个非武装地带的原则。
声明又说,周恩来的建议中包括的第二点是,两国总理早日举行会谈来讨论中印边界问题以及有关中印关系的其他问题。我们十分坚决地支持这项建议。建议在作出安排使武装冲突像上面所说那样不再发生以后,由两国总理举行会谈以便一劳永逸地确定两国之间的边界,这是十分自然的和人们所希望的。
声明指出,帝国主义者正在利用局势采取一切行动来加剧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破坏两国人民的和睦。
声明说,缅甸人民希望,中印边界问题将能和平友好地迅速地获得解决。我们真诚地希望会谈取得成功。
新华社17日讯 芬兰、瑞典和丹麦的共产党机关报欢迎周恩来总理在给尼赫鲁的信件中所提出的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建议。
芬兰“人民新闻”指出
中国一直尽最大努力制止冲突
芬兰共产党和人民民主联盟机关报“人民新闻”11日发表社论说,“中国一直尽最大努力来制止冲突和实现和平解决。”
社论指出,印度的军队以武力进入了属于中国行政管辖的地区。在印度,无疑有一些集团在这个时候起着一种奇怪的作用,来挑起冲突。此外,国外有人一心要制造动乱和恶化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在亚洲,有各种各样的投机者,他们只有在美国军备援助、军事挑衅和冷战中才能生活。此外,美国的亚洲政策没有丝毫改变。
社论指出,周恩来总理在给尼赫鲁总理的一封信中建议两国总理在最近举行会谈以解决边境冲突,并建议双方军队从有争论的边界线撤退。
社论在谈到尼赫鲁时说,“如果他希望的话,他完全有可能摆脱最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和争论者的影响”。
社论强调说:“应当迫切把印度和中国的边境冲突从议事日程上除掉,因为国际冷战集团在利用这些事件来保持冰冻时期的情绪。”
瑞典“新日报”社论说
周总理建议可作为解决纠纷基础
瑞典共产党机关报“新日报”11日发表社论说,周恩来总理的建议“应当能够成为解决中印边界纠纷的良好基础”。
社论指出,“中国强调取得最后解决的重要性,以避免边界冲突。这种冲突只能被两个伟大民族友谊的敌人所利用。”社论对据报道的新德里“政界”对周总理建议的消极反应表示遗憾。它指出,“很难理解,中国的建议究竟对印度有什么不利?”
社论强调说,周总理的建议“应当能够使中印边界问题的最后解决成为可能,从而消除亚洲危险的紧张局势”。
丹麦“国土与人民报”
驳所谓双方撤兵对印不利的说法
丹麦共产党机关报“国土与人民报”11日指出,印度反动派和美国企图抵消中国建议在普通人民中所造成的良好印象。社论批评尼赫鲁声称不能允许中国“侵略”印度这种说法,指出这说明他采取支持印度热衷于边境事件的人士的态度。
“国土与人民报”驳斥关于双方撤兵二十公里对印度不利的说法。它说,中国从来没有承认麦克马洪线,但仍愿以这条线为基线撤兵,说明中国的建议是公平的。


第5版()
专栏:

美“工人周报”发表评论
揭露美国反动报纸的歪曲宣传
新华社18日讯 纽约消息:美国“工人周报”15日发表评论,揭露美国报纸就周恩来总理11月7日写给印度总理尼赫鲁的信件所进行的歪曲宣传。
“工人周报”指出,反动报纸都故意贬低周恩来总理信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信件中所强调指出的,中印两国之间的任何冲突,那怕是很小的冲突,都会被那些敌视中印两国友谊的人所利用,以达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工人周报”指出,在周恩来总理的信宣布的那一天,那些心怀敌意的人就马上发出了他们的叫嚣。“工人周报”说,“纽约时报”嘲笑中国提出的建议,其语气的激动,就像在讨论美国自己的边界问题似的。
“工人周报”最后指出,周恩来总理的信件表示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愿望,并且表示了两国政府必须满足人民的这种愿望。


第5版()
专栏:

竭力煽动反华情绪 放肆侮辱我国领袖
印度右派制造示威阻挠谈判
新华社18日讯 新德里消息:印度右翼党派在周恩来总理11月7日给尼赫鲁信件发表以后,连续组织示威,竭力煽动反华情绪,放肆侮辱中国领袖,并且要求印度政府采取“强硬”态度。他们唯恐中印边界纠纷得到合理的和平解决,因此力图阻挠中印举行谈判。
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所谓“布尔什维克党”的约一百名暴徒17日在新德里中国大使馆门前举行反华示威游行。他们公然烧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画像,疯狂地喊着“该死周恩来”和诬蔑中国的口号,要求所谓“中国侵略者”离开印度。
领头示威的是这个党的总书记查朱·拉姆,他猛烈攻击印度共产党。
他还指责印度政府不能防止所谓“侵略者”占领印度的大片领土,这已动摇了人民对它的信任。他抨击印度政府“像鹦鹉似的”坚持说它无论如何不寻求外国军事援助。
据“印度斯坦旗报”17日报道,反动教族政党印度人民同盟的盟员和它的支持者近五百人,16日在议会大厦前面举行反华示威。他们喊着反华口号,手里拿着反对谈判、诬蔑中国的标语牌:“在侵略军撤走之前不举行谈判”、“潘查希拉是谎言”、“解放拉达克(指中国新疆和西藏西部边境领土)和朗久”等。
这次示威是人民同盟在周总理的信发表后决定在全国发动的所谓“驱逐中国侵略者日”的一部分。带头示威的是人民同盟主席巴拉杰·马多克和这个党的另一领袖萨尼。
在这次示威中还攻击印度共产党。
人民社会党的两名人民院议员和印度人民社会同盟议员巴志帕伊向示威者讲话时要求禁止印度共产党。他们还指责印度政府在处理同中国的边界争端中的他们认为是软弱做法。示威者要求印度国防部长梅农辞职,他们叫嚷“印度的安全要求任命新的国防部长”。
在这以前,11月9日大约有四十名自称是“仆人工会”的暴徒在中国大使馆门前“示威”,叫着“周恩来该死”、“中国掠夺者该死”、“滚出印度去”等反动口号,烧毁了周总理的画像,他们敌视中印友好,有一块标语牌上写着“中国的朋友就是印度的敌人”的口号。同时,他们还攻击尼赫鲁总理。
据马德拉斯消息,国大党控制的印度青年大会9日曾企图组织全城十五所大学学生参加反华示威,但是只有两所大学的学生参加了。
11月14日,德里邦国大党委员会也组织了一次反华示威,高喊“中国侵略者滚回去”等诬蔑中国的口号。示威以后举行了集会,德里邦国大党委员会主席古普塔和总书记莫汉在会上发表了诬蔑中国“侵略”印度领土的讲话。


第5版()
专栏:

阴谋制造紧张局势从中渔利
美国煽动印度拒绝我国建议
反动报刊公开叫嚷要把印度拉进西方军事集团
新华社18日讯 华盛顿消息:在周恩来总理11月7日就中印边界问题给印度总理尼赫鲁的信发表以后,美国统治集团十分害怕中国关于缓和中印边境局势的重要创议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立即开动他们的宣传机器大肆攻击中国建议,煽动印度拒绝这个建议。同时,美国官方人士和报刊继续竭力利用中印边界问题,挑拨印度同中国的关系,甚至建议印度在边境“采取强有力的军事措施”,以便制造和保持紧张局势。有些报刊越来越露骨地要求印度改变中立外交政策。
美国国务卿赫脱11月12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所谓麦克马洪线时说,“我不知道我们曾经支持过这条线。我只是认为这一直是一条假定的线,我认为这条线在地图上发表过,但是我认为它以前从来没有被提出讨论过或被怀疑过。”他攻击中国在中印边境“使用了武力”,13日又召见印度代办,表示美国“非常同情”印度在中印边境争端上的“意图”。赫脱并且诬蔑中国“悍然蔑视正常的国际程序”,“采取了包括杀害印度警察在内的侵略性的武装行动,显然企图在同印度的关系方面建立一种事实上的实力地位”。
“纽约时报”、“纽约先驱论坛报”等最近接连发表社论,对周总理信件进行恶毒的诬蔑,要印度采取“强硬态度”。“纽约时报”强调印度对中国建议不能“寄予信任”。这家报纸要求印度必须“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尼赫鲁在采取“强硬态度”上不要“犹豫不决”。“纽约时报”记者从华盛顿发出的报道里,甚至公然煽动印度在中印边境“采取武装行动来迫使共产党中国人退出”“印度认为是印度领土的阵地”。“纽约先驱论坛报”的社论里承认历来的中国政府“一直没有接受麦克马洪线”,“西藏和印度之间的边界的法律地位是一个疑问”,然而它又诬蔑中国已经“用武力从印度夺去”印度的领土,叫嚷印度“不能接受”中国的新建议,印度应该在边境“采取强有力的军事措施”。“华盛顿邮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都不能不承认周总理信件是“和解的”,但又以大量篇幅来歪曲中国建议的意义,要印度不能“感到满意”,应对中国“给予坚决的反击”。
热中于挑拨印度同中国关系的美国报刊,对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宣布将在12月访问印度一举大肆称赞,并且宣传艾森豪威尔将插手中印边境事件。“纽约时报”驻华盛顿记者报道,华盛顿“外交人士和美国的官员们都强烈感到,总统到印度去的访问恐怕将是这次旅行中最重要的部分。印度同共产党中国由于边界地区纠纷而引起的争吵,增加了总统决定去访问新德里的重要意义”。“新闻周刊”说,“总统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到印度去“讨论‘共同防御’问题”。“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认为艾森豪威尔在新德里“可能进一步讨论(巴基斯坦同印度)共同防御的办法”。11月9日一期“新闻周刊”还专门刊载了一篇文章说,美国“有一种特定权利来鼓励印度和巴基斯坦朝着联合防御这个次大陆的目标前进”。这篇文章并且阐明了这种“联合防御”的性质:“如果巴基斯坦继续受到东南亚条约组织、中央条约组织以及它和美国的双边协定的保护的话”,“那么印度作为巴基斯坦的军事同盟国,就也会受到保护”。
有些美国报刊在中印边界纠纷问题上拼命煽风点火的同时,直言不讳地道出了美国的阴谋:要改变印度的中立外交政策,最后把它拉进西方军事集团。“美国人报”写道,印度应该承认“中立主义是无用的”,这样会“对于他们和自由世界有利”。“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也叫嚷“中立主义完蛋”。“纽约先驱论坛报”说,要使得尼赫鲁“认识到他的中立主义已告失败,他将会倒向亚洲的反共集团”。


第5版()
专栏:

贝拉弗里杰去上海访问
新华社18日讯 摩洛哥前首相贝拉弗里杰和前首相办公室主任拉哈基,今天上午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上海、武汉、广州等地访问。他们将在访问这些城市后离开中国。
到机场欢送的,有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张奚若、副会长胡愈之,对外贸易部副部长雷任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梅龚彬,外交部西亚非洲司副司长宫达非等。


第5版()
专栏:

中匈签订科技合作议定书
新华社18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于1959年11月7日至17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五届会议。
会议是在真诚友好和互相谅解的气氛中进行的。在会议上双方曾就有关两国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合作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11月17日签订了议定书。
在议定书上签字的是委员会中国组代理主席、轻工业部副部长王新元,委员会匈牙利组主席、冶金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索菲涅茨·米哈伊。参加签字仪式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武衡,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副司长陈伯清。匈牙利人民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参赞西格蒂也参加了签字仪式。
根据所签订的议定书规定,双方将广泛地交换科学技术经验。中国将接受匈牙利专家来中国在机械工业、火力发电站、地质、煤炭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和农业等方面进行考察,以及考察这些工业在大跃进中出现的新成就。
根据议定书规定,匈牙利将派遣顾问专家来中国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和培养物理勘探干部方面提供技术援助。匈牙利还接受中国专家赴匈实习铁路信号设备的使用。此外双方还将互相提供各项技术资料。


第5版()
专栏:

纪念地拉那解放十五周年
阿尔巴尼亚首都集会庆祝
新华社地拉那17日电 今年11月17日是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从德国法西斯占领下解放十五周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地拉那市委员会、市人民会议执行委员会和市民主阵线委员会为此于16日晚上联合举行了庆祝大会。巴卢库、努什等党和政府的领导人出席了庆祝会。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地拉那市党委会第一书记德尔维什在会上作了报告。他介绍了地拉那解放斗争的情况和十五年来地拉那的巨大变化。他说,为了争取祖国和地拉那的解放,地拉那人民曾经跟德国法西斯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今天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忘我地劳动着。为了迎接阿尔巴尼亚解放十五周年,地拉那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更加巩固地团结在列宁主义的党中央委员会的周围,更加警惕我们祖国和人民的死敌南斯拉夫修正主义者的一切阴谋和敌对行动。
地拉那的工人、青年、妇女和解放地拉那的游击队代表都先后在会上讲了话。他们在讲话中热烈祝贺地拉那的解放节日。


第5版()
专栏:阿尔巴尼亚通讯

山区的新生
江翔
特罗波亚是阿尔巴尼亚北部的一个山区,在封建皇朝的统治时期,是全阿尔巴尼亚经济、文化最落后的一个地区。整个地区都被包围在丛山峻岭之中。落后的农业、原始的畜牧业是这个地区的唯一的经济,山区人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几个世纪以来,由于交通的阻隔,这里像和人世隔绝了似的。人们为了一点点的日用品,不得不跑到二百公里以外的斯库台城去购买。解放前这里虽然有十一所小学五百多名学生,但几乎完全是地主富农们的“私塾”。全区85%以上的居民是文盲。即使如此,当时的统治阶级还一再叫嚷着阿尔巴尼亚的知识分子太多了。卫生情况更是落后,全区没有一名医生,没有一所医院,更谈不上妇产院、托儿所和幼儿园了,死亡经常威胁着山民们的生命。但是山区的偏僻并没有阻止封建皇朝的压榨,并没有阻止地主富农的剥削,山区人民每年辛勤劳动的收入四分之三落进了他们的腰包,另外,还要无代价地为他们服劳役。难怪人们常说:“特罗波亚的农村除了宪兵和收税官以外,从没有其他任何人的足迹”,贫困、饥饿、愚昧,这就是特罗波亚山区的概貌。
十五年前的特罗波亚,也是解放前阿尔巴尼亚的一幅缩影。
难道特罗波亚真的如此贫困吗?不,完全不是这样。这里有着肥沃的土地,良好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于农业和水果业的发展。这里有着美丽的草原和天然的牧场,它们为畜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远景。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产,特别是铬矿石。
难道特罗波亚的人民甘心忍受残酷的剥削吗?不,他们早在1918年就在当地的民族英雄巴依拉·楚黑的领导下进行了反抗统治者的斗争。在1920—1924年的民主革命时期中,特罗波亚的山民为了反对索古王朝的统治一直英勇地打到地拉那城。随后,特罗波亚的人民又积极地参加了民族解放斗争,他们像山鹰似的和全国游击队员们转战在全国的土地上。
解放后,特罗波亚的人民继承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山区里轰轰烈烈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使山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今天在通往特罗波亚的公路上川流不息地行驶着装满各种日用品的大卡车,以满足山区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特罗波亚的农牧业摆脱了原始的落后的状况。当家作主的农民积极地响应了党的号召,走上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现在全区已有二十七个农业社,耕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3%,农户占41.5%。大自然复苏了,拖拉机的机声响彻了田野和山谷,农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全区的耕地面积从1938年的一千四百二十公顷增加到1958年的二千二百九十四公顷,灌溉面积从占耕地面积的40%增加到80%,粮食产量大大地超过了解放前。1958年全区玉米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二十公担。现在,特罗波亚区已从一个缺粮区一跃而成为一个余粮区,这是特罗波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一个伟大的胜利。
果树业的发展给山区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今天由于公路的兴建,解决了水果的运输问题,使水果的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1938年全区仅有二万株果树,现在则猛增为四十万株,每年可生产二万吨水果,按人口计算,全区平均每人可得水果九十八公斤。
今天,在全区的春、夏、秋三季都可放牧的二万九千公顷的天然牧场上放养着二十九万只绵羊和二十一万只山羊,平均每个人就有两只半。
特罗波亚区人民特别引为骄傲的是,在他们山区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工业。1956年一座新的矿工城在山区里诞生了,一车一车的铬矿石从新开辟的公路上运出了山区。根据矿场的计划,1959年的铬矿生产将比1956年增加400%,今天,阿尔巴尼亚铬矿的生产量已占世界第六位。
由于经济的繁荣,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落后的面貌完全改变了。人民的购买力已大大地提高了,1958年全区消费品营业额达到了一亿零六百万里克,而1945年仅为二千万里克,山区人民盖起了一座座的新房,单是最近几年来新盖的住宅就达八百二十四幢。
今天一个全区的农村文化网已经形成起来了,村村有小学,有些农村还建立了七年制学校。目前全区有四十二所小学和八所七年制学校,共有学生二千四百多人,这就比解放前增加了三倍多。全区还建立了一所中学,另有二百名青年在外地的中学和高等学校里学习。四十岁以下的成年人还在1955年底就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山区人民愚昧无知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在11月29日阿尔巴尼亚解放十五周年的前夕,山区里更是一片欢乐景象,到处载歌载舞。为了迎接今年的全国音乐、歌舞大会演,全区拥有四百五十人的八十七个业余歌舞小组为全区人民演出了许多精彩的节目。特罗波亚山区有一个漂亮的文化宫,十四个文化点和很多的人民阅览室。此外,还建立了电影院、书店……等等。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是以前山区人民做梦也想不到的。
今天,病魔再也不能威胁山区人民的生命了,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大大地提高。现在全区有一所医院、一所产科医院、九所诊疗所。
这就是今天的特罗波亚,这就是十五年来在这不到两万人的山区里所发生的深刻的变化!
(附图片)
图为阿尔巴尼亚波卡山区的一个木材工厂


第5版()
专栏:兄弟国家建设

奇异的“地下工厂”
苏联库兹巴斯一个地下煤炭气化站
人类采煤的历史已经有了几百年,但是采煤的劳动一直是最繁重的劳动之一,尽管近年来采煤工业逐渐向机械化前进,但是地下的劳动毕竟还比其他劳动繁重一些。
设法用新的经济而省力的途径利用煤炭热能,是许多科学技术家致力探讨的问题。早在十九世纪末,俄罗斯大化学家门得列也夫看到,人们把煤炭从地下开采出来,然后使之燃烧,放出热能。他想,如果使煤炭能在地下燃烧,又能把热能从地底取出来加以利用,这样岂不又经济又简便?!在1899年,这位伟大科学家作出了这样的预言:“将来可能出现这样一个时代,那时煤炭不再从地底下挖出来,而就在地下把它变成可以燃烧的气体,并且用管道把它传到远方去。”后来他甚至指出了煤炭气化的一些具体方法。英国化学家威廉·拉姆赛也发明了同样方法,列宁曾经把这个方法称为“一个伟大的技术胜利”。
在苏联,煤炭工业方面采用这种新方法,即建立地下煤炭气化站,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不久前,当记者在库兹巴斯采访时,有机会参观了基赛辽夫斯克市附近的南阿宾斯克地下煤炭气化站。我们首先参观了煤炭气化站的立体模型,这是一个用玻璃板制成的大箱子,地面的建筑只占了薄薄的一层,模型上的大部分全在地下,所以有人管这种煤炭气化站叫作“地下工厂”。模型中的电灯亮了以后,在侧面的玻璃板上我们看到了由各种不同岩石组成的地层,在靠底下的一层是煤田,气化站总工程师告诉我们说,这块煤田距地面一百五十米,厚度在二至九米之间,附近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全是褐煤。在这块玻璃板上,我们看到了五六条通向煤层的洞道,这是专门向煤层通高压空气的。在另一面的玻璃板上我们看到了两条由地面倾斜着通向煤层的管道,总工程师告诉我们说,下面一条是通风管,上面那一条则是煤炭气化后瓦斯的出口。黑色的煤层中有一块地方正在燃烧,总工程师开着玩笑说:“现在我们就站在这块燃烧着的煤层上面,但是可以不必担心,我们的脚不会被烫着。气化站上的一切建筑不受丝毫影响。”
我们问他这个地下火是怎样“生”起来的,生起来以后又怎样控制?他回答说,为了使地下的煤炭燃烧起来,先要把两个通向煤层的管道在底下打通,目前这个工作由专门的钻采机来完成(以前是要有人下到煤层中去打通的)。然后把烧得红灼的煤块从第一个管道送到煤层中去,同时在第二个管道开始通高压空气,这样煤层就开始燃烧起来,瓦斯生成后便沿着侧面的出口管道冒出地面,煤层燃烧的温度达到摄氏一千三百多度左右。据统计,一公斤的煤可以生成四立方米的瓦斯,每一立方米的瓦斯燃烧后可发热一千一百基罗卡路里。
气化站的总工程师告诉我们说,目前这个气化站每年生产煤气一亿三千万立方米,供基赛辽夫斯克市五家工厂之用。七年后每年将生产二十三亿立方米,比现在要增加十五倍。我们问他地下煤炭气化站有什么优点?他回答说:“煤炭气化的基本优点有三个:首先是取消了地下采煤的工作,因而也就取消了因为开矿而用的一切开支,第二是瓦斯可以用管道传送,运输费用比煤炭节省了很多,第三是瓦斯的热能利用率比煤炭高,同时却不冒烟,不会使空气污浊,煤炭气化后还可以提炼出许多副产品。
然后,总工程师领着我们参观了气化站的地面建筑。它基本分成四个部分:即钻井管道工段、空气压缩车间、瓦斯出口车间和瓦斯过滤车间。在瓦斯过滤时还可以生产一些副产品,为了利用这些副产品,气化站上还将建设一个专门车间。在钻井管道工段,我们看见一个个密封的钢管伸向地下,来自空气压缩车间的高压空气便从这里顺向煤层,而在那里烧起巨火。在瓦斯出口车间,我们看到瓦斯管上的仪表指着每小时瓦斯生产的数量,据总工程师说,现在气化站每小时生产瓦斯三万立方米,到明年时每小时将生产七万立方米以上。气化站每天在地下烧煤一百吨左右。
这位总工程师最后告诉我们说,煤炭气化站是一项有着广泛前途的事业,虽然它刚刚进入工业生产阶段,但是它的优越性已经初步显示出来了,有些问题经过研究后一定可以顺利解决,那时地下煤炭气化站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崔永昌)
(附图片)
气化站的外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