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坑底公社充分运用大跃进的经验
试验田带动晚稻全面丰产
本报福州17日电 福建东部山区寿宁县坑底公社,今年全社各级干部三百五十多人和老农、社员共同种植了一千五百亩指挥试验田和标兵试验田,带动了全社五千五百七十亩单季晚稻获得空前大丰收:总产量比去年增加34.45%,平均亩产六百三十二斤,比去年增产31.7%。其中有三百五十亩指挥田平均亩产一千一百十五斤,比去年增产一倍;一千一百五十亩标兵田平均亩产八百三十二斤,比去年增产43%。
坑底公社是寿宁县的贫瘠山区,生产条件较差,解放初期粮食亩产只有二百多斤。去年干部种了一部分试验田,初步取得了山区丰产的经验;今年决定大搞试验田的时候,却遭到一些有保守思想的人的反对。他们说:“你有老鼠变水牛的本领也不能叫山田高产。”也有的说:“坑底土层薄,再试验也达不到千斤。”又有一些人说:“我们山区地多人少,如果都用这么大工夫种田,哪里来的劳力?”公社党委针对这些论调,发动全社开展了一场保卫试验田的大辩论,广大社员和干部以具体事实和道理批驳了以上各种误错言论。
群众大辩论,保卫了试验田的声誉,鼓起了干部和群众大搞试验田的干劲。公社党委认真总结了去年试验田的经验,吸取群众对试验田的正确意见,采取了下列三项措施:①动员全体干部和老农、社员共同来种试验田。②不论好田、坏田、一般田都搞试验田。③试验田分为两种:一种指挥田,成为公社党委、大队党支部和生产队长组织农业生产跃进的基点;另一种是标兵田,分布在每一地段角落,成为各级干部带头贯彻党委号召和推行先进经验的标兵。全社三百五十多个干部,分别串连了二千五百多个老农和社员,选择了各种各样的田地一千五百亩作为单季晚稻试验田(占全社单季晚稻总面积的26.8%),基本上作到干部人人种试验田,队队都有指挥田,片片段段都有标兵田。公社党委建立这一系列的试验田后,就实行“一点牵一线、一田带一片”的领导方法,从制订生产指标到采取增产措施,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推广先进经验都由指挥田先搞;再召开现场会,由标兵田带头作出榜样,带动周围一般田全面推广。如当地群众过去没有采青叶作基肥的习惯,今年干部先在指挥田作出榜样,召开现场会推广这一经验,然后各片各段的标兵田带头,每亩施用五十六担青肥作基肥,从而带动了全社掀起了两次采割绿肥运动。又如在插秧季节,试验田普遍从往年“芒种”前五天插秧改为“小满”前五天插秧,并推行合理密植,使全社五千多亩晚稻普遍比去年提早十天插好秧,种植密度普遍比去年缩小两三寸。半岭洋老农吴玉礼向来坚持“稀田密谷”论调,主张插秧规格是一尺至一尺二寸,但是当他看到党支部书记的密植试验田秧苗长得很好,产量高,他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在田间管理期间,浩溪大队的试验田按照稻子生长需要,采用少吃多餐、勤施追肥,不断消灭三类苗、提高一类苗、带动二类苗的办法,使稻子长得很好。公社党委就在这个队的试验田边召开现场会,结果全社晚稻都作到了中耕追肥三次。
坑底公社今年坚持试验田带动一般田的领导方法,大搞群众运动,不仅在生产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使广大干部学习到更多的农业生产知识,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密切了群众关系。全社各级干部人人都自备农具,和群众一道种田。其中小队一级干部二百八十多人,普遍做到和社员同出、同归、同劳动;公社、大队干部六十五人有五十八人每月参加劳动在二十天以上。


第4版()
专栏:

先进养猪单位成批涌现
浙江省224个生产队 上海7个公社64个生产队实现一亩地一头猪
本报讯 浙江全省已经有二百二十四个生产队实现了一亩耕地一头猪的跃进指标。
浙江省这批高速度发展养猪生产的先进单位,是在坚决贯彻执行省委提出的“以粮为纲、粮畜并举,全面发展、综合平衡”的生产方针后涌现出来的。首先,多养猪为农业提供了大量优质肥料,这些生产队今年粮食产量都大大增加。缙云县平均每亩耕地养猪一头以上的二十二个生产队,都处在土地贫瘠、肥料缺乏的山区,原来粮食产量不高;但大量施用猪肥后,今年这些生产队都出现了亩产千斤的稻田;其次,公社收入大大增加。如黄岩县头是陀公社联群生产队养猪多,今年公共积累可增加一万七千多元,社员收入也显著增加。
这批养猪先进单位所以能高速度发展养猪生产,首先是党委重视,加强领导,做到政治挂帅。这些生产队一般都建立了畜牧业领导机构,有专人负责,同时在社员中宣传养猪的好处,通过实例教育,算账对比,使社员认识到猪多、肥多、粮食多、收入多和支援国家建设的好处,因而许多原来养猪基础较差的生产队也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大力养猪。义乌县稠城公社金星生产队,原来是个土质差、肥料缺的穷山沟,在当地是生产条件较差的单位,但是这个队的干部和社员决心改变落后面貌,不怕任何困难,高速度发展畜牧业。开始时资金缺乏,社员们就砍柴卖钱,投资一千多元;畜圈不够,自己动手修建;没有管理经验,派人远道赶到杭州、黄岩等地学习。目前这个生产队迅速发展到平均每亩耕地有猪一点八头,还有大批牛、羊。
坚决执行公养为主同时发展社员家庭饲养的方针,大量培养种猪,做到自繁自养。现在这批生产队一般都有了一个到几个畜牧场,抽调了优秀社员担任饲养员。黄岩县联群生产队畜牧场出现了“十女养猪能手”,她们提出了“工作在栏前、生活在栏前、红在畜牧场、专在畜牧场”的口号,并相互展开竞赛,带动了其他饲养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解决饲料、作好防疫等工作上建立了责任制。这些生产队一般都建立了常年饲料基地,大量种植高产饲料,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饲料,做到粗料细喂,青料发酵喂,多料混喂。在平原水网地带的生产队,充分利用湖荡水面,养植饲料;山区半山区的生产队,大搞林间套种,大量采集野草野菜。为加强防疫工作,大力开展了清栏消毒和预防注射等工作,因而猪疫病很少发生。
本报讯 上海市郊十一个县的一百六十九个人民公社中,已有七个公社和六十四个生产队(不包括七个公社的生产队)平均每亩耕地养猪一头以上。这七个公社是:上海县的华漕、纪王、新泾,宝山县的彭浦、江湾、五角场,南汇县的祝桥。上海县和宝山县的六个公社,基本上都是近郊蔬菜区;南汇县的祝桥公社是远郊棉粮区。
认真贯彻公养为主公私并举的方针,是高速度发展养猪的主要原因。合作化时期,这几个公社集体养猪已有了相当发展,但因资金、人力限制,速度较慢。建立人民公社后,资金、人力雄厚了,公社运用这个有利条件大办集体养猪事业。不到一年,做到了社有种畜场,队队有养猪场,兴办了饲料加工厂、农副产品加工厂,解决了猪种和饲料加工问题。新泾公社除了公社办有二个饲料加工厂外,十二个生产队中已有七个生产队配备了一台饲料切割机。公社帮助生产队训练了大批兽医、防疫人员,做到了大场有兽医室,小场有兽医组。有的社是二员(饲养员、防疫员)结合,定期进行注射,基本上消灭了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副伤寒、白痢病等病害。公社加强了对畜牧业的领导,从公社到生产队到小队,都配有一个副主任、副队长专管畜牧业生产。
集体养猪大发展后,商品量迅速增加。今年1至9月,祝桥、纪王等七个公社共卖给国家肉猪四万八千五百多头,比去年同期增加50%左右。其中新泾公社今年十个月共出售肉猪六千八百六十头,支援城市机关和兄弟公社的猪苗有五千零五头,而去年同期上市的肉猪和猪苗仅二千三百六十八头。
集体养猪的大发展,增强了公社的经济力量,有利于扩大再生产。新泾公社到9月底畜牧业总收入达四十五万九千元,平均每户一百三十一元。彭浦公社谈桥生产队今年十个月农副业收入二十万六千多元,其中养猪收入占45%。
在坚持集体饲养为主的同时,上述七个公社也积极鼓励社员私养。给社员留了饲料地,在苗猪等方面给予照顾,许多生产队并以现金收买社员的猪粪尿。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社员养猪的积极性。
猪多肥足,促进了粮食、棉花、蔬菜、油菜等农作物全面增产。猪粪不仅肥效高,而且有松土改良土壤的作用。新泾公社新泾生产队中新泾小队自1958年起,用猪粪作基肥、追肥,并适当用一部分人粪尿后,改变了过去单纯使用人粪尿时土地板结、蔬菜萎缩不长的现象。
从新泾等七个公社来看,大力养猪的潜力还很大。目前这七个公社的养猪事业发展还不平衡,如彭浦公社七个生产队中有三个还没有达到一亩地一头猪,而最高的谈桥生产队已达到一亩地十五头猪。现在这七个公社正在进一步掀起养猪高潮。
(附图片)
上海市上海县华漕人民公社侯家角生产队第二小队共养猪九百零四头,平均每户达到十九头。 新华社记者 唐允仁摄


第4版()
专栏:短评

试验田的新发展
试验田是改进领导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开展群众性丰产运动的重要方法之一。两年来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个结论,福建坑底公社晚稻全面大丰收便是这些事例中的一个。
自从党中央在去年2月肯定了种试验田这一方法以后,全国各地很快就普遍推行。通过种试验田,干部的领导作风更加深入,领导工作更加切合实际,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也更加密切;通过种试验田,领导农业生产的同志进一步取得了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真正变成农业生产的内行,大大提高了增加生产的信心和决心。试验田所创造的高产成绩,揭开了土地增产潜力的谜底,使人们相信土地的产量仍可极大地提高。
这是试验田在第一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今年,推行这一方法的第二年,试验田的工作方法和试验田的作用,都有了新的发展。很多地方,试验田的面积一般都占耕地面积的20%左右,声势和规模都比去年大得多;试验种类不仅由粮食作物扩大到多种经营,而且扩大到许多工作中;不仅在好田上搞试验,也在一般田和不好的田里搞试验。尤其重要的是,在去年虽然也有一种带有大面积高产示范性质的试验田,但更多的还是一些科学研究性质的试验田;而今年则大不相同,除了用作实验农业科学和新技术的试验田以外,更有了用作推广农业增产措施,推动大面积丰产的试验田——丰产方或指挥田。因此,现今的试验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工作方法,也是组织广大群众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有力武器。
种“试验田”的方法,许多地区已经创造了很丰富的经验。比如今天本报介绍的坑底公社把试验田分为高产指挥田、标兵田或高产片,并且使这几种试验田密切的互相结合起来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指挥田是各级领导干部指导一般田的基地,从制订指标到推广各种增产措施,都先从指挥田做起。标兵田则带头贯彻,作出榜样,带动一般田全面推广。各种试验田合理分布在各个地段,带动一般田形成一个群众性大搞试验田运动,促进了大面积丰产。
各地在总结今年丰产经验的时候,对搞试验田的经验也要好好总结,以便在争取明年农业大丰收的实践中,运用和进一步发展这些经验,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更快地发展。


第4版()
专栏:

渔溪公社自繁自养猪源充足
平头公社实行母猪复配一窝产仔30头
据福建日报报道 福清县渔溪公社大养母猪,使猪只得到迅速发展,杜绝了外来疫病的传染,降低了成本,增加了社员收入。公社养猪场建场以来,已自繁小猪七千二百多头,除满足本社饲养外,还支援外社、外县一千多头小猪。
渔溪公社过去多向外地购买小猪,不但增加了旅费、劳力等支出,而且外来猪只容易引进疫病;小猪经过长途跋涉,体质瘦弱,容易造成死亡;有时不易买到,影响了猪的发展。1956年,原渔溪农业社白手起家,建立了一个养猪场。公社化后,这个养猪场日益壮大。由于养猪场源源供应小猪,全社一年增加生猪25%(过去只增加10%),成为全县养猪最多的公社。
这个养猪场饲养母猪采用了自繁自育、见母必留、先留后选的办法。所有母猪成龄后,都要配种生下一胎小猪,然后看生育小猪头数、壮弱,决定选留,不合规格的母猪就作为菜猪出售,合格的就留下繁殖小猪。配种的公猪也都是挑选最好的良种公猪,因此,它的后代长得快长得壮,成活率高。
本报讯 山西陵川县平头人民公社畜牧场,创造了一头母猪一窝产仔猪三十头的高产新纪录。
平头人民公社畜牧场在今年3月间,挑选了体格壮、营养好、奶多质高、性情温和、受胎率高的八头母猪,建立了多产仔猪的“跃进试验田”。采用了多配、复配、双种配的新配种方法,提高母猪的受胎率。他们在母猪发情的第一天,先审查发情是否正常;第二天用不同的两头种猪进行两次配种;第三天连续配三次,每次间隔五小时,前后配种五次。在每次配种时,特别注意气候要温暖;母猪、种猪身体无病,精神活泼;配种时不让吃食,避免人多惊乱种猪,以保证提高受胎率。
母猪受胎以后,前五十天,每天喂两顿,精饲料由原来的八两增加到十二两,促使胎儿的发育。五十天以后,每天喂三顿,精饲料每天减到十两,防止母猪过肥,形成难产。母猪产仔后,每天喂五顿,精饲料增加到一斤,保证母猪奶汁充足。在母猪怀胎以后、分娩以前,要精心地加强管理,防止因拥挤造成流产现象的发生。分娩以后,在产仔多、奶头少的情况下,除使母猪的十六个奶头分奶十六头仔猪外,把剩余的十四头仔猪让别的母猪代奶,每天另喂三顿米汤,保证了母壮儿肥。


第4版()
专栏:

培育种猪的标兵李百川
李百川是厦门市郊海沧人民公社的种猪配种员。1955年底,农业部门交给他一头“约克夏”种公猪,要他负责培育良种猪。但是没有“约克夏”种母猪,怎么办呢?第二年春天,他偶然发现一家农民有一头“约克夏”种小母猪。可是这头小猪的后腿不慎被烫伤残废了,同时还患着肿脖病。李百川见到这头猪,如获至宝,他出钱买药,很快治好了肿脖病。把这头猪买回来时,瘦骨伶仃,只有四十八斤重。他精心饲养,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头猪终于恢复了健康。8月开始配种,12月生下了第一胎小猪九头。
这头母猪生第二胎小猪的时候,就难产死了。李百川立即把死猪剖腹,抢救出还活着的五头小猪。从此,他就像慈母一样抚养着这群失去妈妈的小“约克夏”。经过辛勤照料,小猪娃长大了,个个活泼健壮。
为了更多更快的繁殖良种,让“约克夏”的子孙满堂,李百川还找到了快速繁殖法。例如一般的母猪每年只能生育两次,在生育后两个月的哺乳期不发情,无法交配。李百川想出了“移种寄养”的办法,即当“约克夏”种母猪生下小猪后,就把猪娃寄给本地母猪哺乳,这样就使“约克夏”种母猪在产后一周就可交配,从而实现一年三胎。
两年多来,为了搞好配种工作,他详细记载、研究母猪的配种期和生育期。母猪临近产期时,他经常去试挤母猪的乳房,如果发现乳汁,说明母猪在六小时内就要生育。这时,那怕是严寒的夜晚,他也守在母猪身旁等候分娩。在他精心照料下,从来没有一头猪娃被母猪压死过。从1957年到现在,经过李百川的手,繁殖了“约克夏”猪一百六十多头,不仅满足当地良种仔猪的需要,而且支援了附近各县。
李百川繁殖良种猪获得成绩,和他建立了一套科学的饲养方法是分不开的。他所饲养的猪,每头都编号登记,仔细记载着出生年月、体重、配种期、分娩期等。对刚断奶的小猪,他以喂精饲料为主,并适当的掺以牛骨粉、蠔壳粉,增加钙质,促进骨胳的发育。开始时每天喂五餐,每餐只让它吃八分饱,下一餐喂的时候食欲就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喂食的次数。对大猪,则以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饲料。在解决饲料的来源方面,除用少量的精饲料外,主要依靠青饲料。猪舍每天都要打扫,经常保持清洁。在他的饲养管理下,没有发生过成群的猪生病。经他喂养的猪每头都在五百斤以上,小猪八个月长膘三百七十八斤,最大的一头母猪体重一千零二十四斤。
李百川积极繁殖良种猪,受到党和政府的赞扬。1956年以来,每年都受到社、县的奖励,1958年评为厦门市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者。


第4版()
专栏:编后

自繁自养
种庄稼要种,养猪也要种。
猪种哪里来?历史上大部地区是依靠少数产地供应仔猪。这是小农经济时代,一般农民无力饲养母猪所形成的现象。在大量发展养猪的今天,依靠少数产地供应仔猪,显然是不行了;同时向外地购买仔猪要经过长途跋涉,容易造成死亡,成本也高,特别是外地猪容易引起疫病,这在某些地区曾经造成很大的损失!
自繁自养是解决仔猪的一项根本性措施。福清县渔溪公社执行自繁自养的方针后,猪的发展速度由原来每年增长10%上升到25%,这是一个有力的事实证明。渔溪公社为了解决仔猪的来源,采取了“见母必留,先留后选”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供各地参考。


第4版()
专栏:

拦蓄洪水灌溉农田 防止泥沙流入黄河
宁夏治理清水河收大效益
本报讯 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清水河流域的广大回、汉族人民,以大兴水利与大搞水土保持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治理黄河中游的主要支流清水河。
现在这条被人们一直称为害河的河流,经过一年多来的大力治理,已收到了巨大效益。今年流域内兴修的八座大、中、小型水库工程,加上其他水土保持措施,就拦蓄洪水一亿八千万方,使大量泥沙没有流入黄河,从而起了保护三门峡水库工程的作用。今冬明春沿河两岸还有四十万亩左右农田将得到灌溉。
从去年大跃进开始,回汉族人民就根据这条河流域干旱、水土流失灾害严重等自然特点,和为了发展山区生产、根治黄河和保护三门峡水库工程以及自治区境内正在兴修的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等需要,采取“以蓄为主”和“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充满革命的精神大力治理清水河。去年秋天人民公社化以后,沿河两岸各族人民就以大兵团作战的办法,县与县、公社与公社展开大协作,开展了一个气势磅礴的以大兴水库为中心的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运动,在干流和支流上,有八座水库工程同时兴起,几万人的劳动大军大战在数九寒天,今年春夏又和洪水展开了英勇搏斗。经过去年冬天和今年一年的苦战,这八座水库的主体工程都已基本完成,已经蓄水一亿多公方,有些已经进行了夏灌和冬灌。最大的如张家湾、石峡口、寺口子、苋麻河等水库,坝高都在三、四十米以上,最高的如石峡口水库坝高五十四米。八座水库共可灌地七十七万多亩,其中几座较大的水库上都设有电站,有的水库已经放养了鱼。这些水库从今年夏季陆续修成以后,就起了拦蓄洪水的作用。8月间,当黄河流量达到四千到四千六百秒公方时,石峡口水库就拦蓄了来自上游的洪峰三千一百秒公方,有力保证了黄河洪峰没有骤增和大量的泥沙没有流入黄河。
在兴修水库的同时,各族人民还相应的在水库上游进行了培地埂、修梯田、植树造林和种植牧草等水土保持工作。据固原、同心、海原三个县的统计,今年共培地埂、修梯田二十八万六千多亩,造林三十六万八千多亩,挖涝池一千六百多个,连同以往几年来进行的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共可初步控制水土冲刷面积三千四百多平方公里。现在这条河流域已经出现了许多基本上控制住水土流失的典型村庄,如海原县的大梁山、牌楼山等荒山秃岭,经过培地埂、修梯田,植树造林,种植牧草等水土保持措施,已经基本上达到了“荒山绿化、坡地梯田化、沟地川台化”的要求,成为自治区水土保持的旗帜。
目前,居住在这条河流域的各族人民,正在再接再厉,以治水治山并重方针,继续向山区园林化、坡地梯田化、沟壑川台化、耕地水利化的方向阔步前进。在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十多万人的水利和水土保持大军,一面在水库下游兴修渠道、平整田地,进行冬灌,一面在水库上游进行田间水土保持工作和植树造林。


第4版()
专栏:

金稻伴新村
本报记者 杜导正
11月初,流经增城县境的东江和增江,宁静、清彻、碧绿如带。江两岸,万顷水稻熟了,拥挤着,微笑着,争向人们频频点头,等候收获。绿荫处,新建成的楼房,成排成行。稻子的金色和楼房的白色,交相辉映。
6月份,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把早稻浸成烂泥,将村庄毁成废墟的增城县重灾区,经过四个月就实现了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大自然夺走了我们的财富,我们一定要从大自然手中夺取回来”的豪迈誓言。它不只恢复了暂时失去的青春,而且比灾前变得更美、更有生气。可是,你知道党和人民为此费了多少心血,进行过多少顽强的斗争,经历了多么曲折的道路!
晚稻丰产得来不易
记者是8月10日前后第二次访问增城重灾区的。重灾区的晚稻,那时已是满园春色,把田野上水灾遗留下来的痕迹消灭干净。农民估计每亩五百斤有把握。可是正当丰收在望,人们兴高彩烈,准备利用秋收前夕农活较闲的空儿,腾出手来重建家园,消灭村庄里的水灾痕迹时,却接二连三地受到严重内涝的为害。增城县重水灾地区,6月份大水灾时,也不过降雨六百七十二毫米。可是8月份,降雨量竟达到三百六十二毫米;9月份仍达二百一十三毫米。而且雨量主要集中在8月底9月初。江河洪水被刚刚修复的堤围挡回去了,可是堤围内稻田一再受涝。增城县重水灾区晚稻插秧五十五万亩,第三次内涝淹没禾顶的达十二万亩。
那是9月1日早晨,我瞅停雨的空隙,从增城赶到石滩公社党委办公室。刚刚到,没头没脑的大雨继续盖下来,大好的晚稻被打得七零八落,成千成万亩淹没在滔滔涝水里。苍天存心捣乱,人们决不让步。公社党委第一书记钟煜民,从夙埔缺口工地冒雨回来,不及换衣服,就跑来讯问涝情。资料员交给他一张“晚稻内涝面积增到三万亩”的表报。他看过以后,立刻通知各大队支部书记前来开会。会上除个别同志外,个个情绪激昂。钟煜民同志结论时声音宏亮,他说:石滩公社种晚稻九万五千亩,现在淹了三万亩。三万亩抢救不出,生产上的元气就不能恢复,重建家园的计划也要流产。他还说:人民已经战胜了第一次内涝(8月13日,淹稻一万二千亩,浸死五千亩)、第二次内涝(8月26日,淹稻一万五千亩,浸死八千亩),现在群众情绪高,排涝有经验,完全能够战胜第三次内涝。会后,一场“向水要粮”的战斗展开了。
人民日夜排除涝水,排干一亩,补插一亩。所有的抽水机、水车都开动了,群众提出了“人停车不停”的口号。岗贝、沙田、上下围等地,群众把家里的水桶、水兜、水瓢,甚至洗脸盆拿来排水。9月3日夜,我看到麻车大队三百多人轮班使着一百多部水车,吃在水车旁,睡在水车旁,一班人累了,睡在一旁的另一班人揉揉眼睛接上来。向东洞这片稻田内涝一百二十亩,水深近两米。我亲眼看见一百多部水车排了一小时,涝水水位才降低一厘米。但是乐观的人们从不畏惧,从不灰心,日夜奋战。增城县重水灾地区的十二万亩内涝晚稻,到9月20日前后救出了十万亩。
排除了涝水,又遇到了干旱。四十天内一滴雨没有落,因为水利建设较好,经过顽强地抗旱斗争,没有旱死一亩田。现在增城重灾区的晚稻,除两万亩内涝失收,几万亩第三次补插的还没有完全成熟外,四十多万亩已经黄熟了,大部分穗长、粒多、粒实。
万所楼房平地起
内涝和干旱,迫使党和人民不得不倾全力去对付,它给重建家园带来困难。就是这样,现在增城县重灾区所有村庄的模样,不仅比灾后,就是比灾前也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灾后,重灾区毁坏的房屋一万七千二百间(喂家禽家畜或放柴草的房屋未计入),有少一半的村庄成为废墟。水灾前,这一带农民,绝大部分是住在坭砖、瓦顶、不够宽敞、明亮的平房里,砖房不多,楼房更少。可是现在在政府全力援助下,新建竣工交付使用的三千间(此处的一间实为楼上楼下两大间。下同),开始新建的一千八百间,绝大部分是新式的二层楼房,全部砖木结构,白墙黑瓦,彩色窗户,多为五户一组或六、七户一组的楼房,每户一般可分得楼上楼下两大间。楼上一大间当仓库,也可以住人;楼下一大间截开,前半截是客厅,后半截做卧室。有的在楼后还附有一个小院子,有小厨房、洗澡间、猪圈和鸡栏。修建好的(指倒塌一半以上又重建的住房)五千间住房,大部分质量良好,小部分还扩大了窗户,整修粉刷一新。中共增城县委两位书记告诉记者,全县重灾区,新建竣工、正在新建、修建好的房屋共九千八百间;秋收后再新建五千间、修建二千间,到春节时,被洪水毁坏的一万七千二百间,就一间不少的恢复了。
11月1日,我第三次到增城县城附近的鹤洲村去访问。一进村,便有面目全非的强烈感觉。7月1日我访问这里时,这个百户村庄,除一间祠堂、一所公共食堂以外,所有房屋都睡倒在烂坭烂砖里。灾民住在临时搭盖的矮小瓦棚或驻军借给的帐棚里,有的挤在祠堂、公共食堂里。8月6日我第二次访问这里,废墟清理了,露出了街道,一部分灾民搬进了较高大些的木墙、瓦顶的临时住所,村东头修建了五间住房,但是灾痕斑斑,面目仍是十分难看。这回来,村中间正东正西辟了一条十米宽的大街,街南五座二层楼房正在敷瓦,街北一座二层楼房盖好了,已搬进了六户灾民。像鹤洲村庄的情形,和我这次访问的十个重灾村庄比,居住条件算是下等的。岗贝、石厦、马安岗、石滩等村庄,绝大部分新建楼房已经粉刷油漆完毕,迎接进了大部分的灾民。家家户户房子刷得雪白,门口贴着红色对联,进门去,先是客厅,正壁贴着年画,中央挂着毛主席像(有的挂两张),像的四围往往贴着或挂着女主人亲手剪的寿桃、花环等纸饰。室内有桌有椅,许多户桌上还有新置的暖壶。客厅里边是卧房,卧房门口有布帘,床上大多有蚊帐。
重灾区人民告诉记者,他们希望建房的速度更快些。那少一半暂时还住在洪水中侥幸未塌的公共建筑和临时住房中的灾民,要求尤为迫切。石滩、增江两个公社,已采取措施,提前完成民房建筑计划。
“十三年对比”
11月3日晚上,麻车村公社社员演出他们自己创作的粤剧“十三年对比”。剧本写本村一个叫刘自强的人,1945年大水灾后,父亲被地主逼租打死了,母亲忍受着无以铭状的痛苦,以一百斤谷的代价卖掉妹妹。但是,灾荒和地主的恶行继续着,眼看母子也要饿死了。母亲哭着请求自强出走香港打工逃命。今年水灾后,刘自强受了欺骗宣传,仓忙回家探望,不安和疑虑顿时消失。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945年7月东江一带大水,只淹死了部分早稻,房子没有倒塌。但是这一带农民死得死,逃得逃,卖儿卖女,家破人亡的不知道多少。麻车村灾后饿死本村农民二十六人,饿死外村农民一百五十七人。田厦村一百多户,除六户外,都逃荒去了。石厦村卖儿女的有一百多户,卖到一个男孩子只值八百斤谷,女孩子不要钱。人们不愿意重提这些痛苦的往事,但是触景生情,看到“十三年对比”剧中刘自强一家悲惨的遭遇时,痛苦的回忆就会泛滥起来。我座位周围的农民大都在唏嘘哭泣,左前方一位叫吴阿行的中年妇女,经历了比刘自强还凄惨的遭遇。她是第三次看这个剧了,但是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含着眼泪,抚摸着怀中的侄女刘阿明,连连说“你们多幸福啊!”
回忆起十三年前的岁月,面对着就要到手的金粒一样的晚稻,想到住在或立刻就要住的二层楼房,请想想,这会在四个月前遭受到毁灭性洪水灾害的农民思想中,激起什么样的感情!爆发出多大的火花和力量!
民间有一句谚语说,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知道痛苦的过去,就不知道今天的幸福;就不知道农民为什么每家要贴毛主席像,为什么要在毛主席像周围饰以花环;为什么迁入新居时,穿新衣、放鞭炮;为什么我们党的每一个号召,对人民群众具有那么大魔力,能够吸引人们废寝忘食,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胜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