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论社会主义成长为共产主义的规律性
茨·斯捷潘年
社会主义是一切民族在向共产主义过渡中的必经的历史阶段
在人类历史上,有些民族在其发展中绕过了社会发展的这个或那个阶段,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大家知道,斯拉夫民族、中欧各民族、亚非许多民族都绕过了奴隶占有制形态,从原始公社制度过渡到了封建制度。现代人类的很大一部分将可能不经过发达的典型的资本主义阶段就过渡到社会主义。现在,苏联东部、中国、蒙古的民族以及其他民族已经在实践中证实了这个极重要的列宁主义原理。
但是,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绕过作为真正人类历史开端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因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为逐步走向共产主义建立技术经济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化的基础。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甚至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不能直接为共产主义社会预先准备社会政治的、文化的和思想的前提,甚至也不能预先准备技术经济的前提;资本主义在不同的程度上准备着社会主义的前提,而不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前提。在建立了强大生产机构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例如,在美国、英国),至多是准备了社会主义的技术经济前提。这可以使这里的工人阶级、人民在掌握政权以后,稍微缩短建立社会主义的期限。但是,这些国家也不能绕过那产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过渡时期,更不能越过为过渡到共产主义逐步创造各种条件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由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这种合乎规律的有计划的发展,不允许任意跳越一定的发展阶段,因为向共产主义过渡要求具备丰富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要求群众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即要求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社会不能立即创造出来,而要逐渐创造出来。不能绕过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就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还因为每一阶段都是在根本不同的规律性发生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是在革命地破坏旧制度基础的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而共产主义则是在巩固和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基础的这个基础上逐渐产生的。
社会主义“逐渐成长为”共产主义的这个概括,是列宁第一次提出的,并且在我们党的决议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这个概念非常确切地和深刻地反映着我们社会各方面上升发展的规律性。在社会主义成长为共产主义的过程中,社会生活中那些同社会的发生、同过去的社会阶级结构相关联的方面会消失、消亡,而社会的那些大有前途的方面会繁荣起来,蓬勃发展起来。换句话说,这里不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为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所代替,而是一种形态内部的发展,这种发展可以通过逐渐的量变和质变来进行。但是,“逐渐”在这里决不是“缓慢”的意思。相反地,历史的经验证实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一理论结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其特点是社会的发展非常迅速,而完全的共产主义的建成则是社会发展中一个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飞跃。
在共产主义建设中,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主要规律性继续发生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主要规律性在共产主义建设中也继续发生作用。要知道,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两个阶段,因此也只有最大限度地加强社会主义,利用社会主义所固有的规律,才能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换句话说,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形成和发展,是整个共产主义形态建设的共同的主要的规律性发生作用的结果。共产主义形态形成的共同规律性是:工人阶级及其共产主义先锋队起着领导作用;作为人民手里主要工具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巩固和发展工农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有计划地和迅速地提高国家的整个经济和文化,以便日益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实行思想意识的深刻变革,以保证共产主义意识的树立;发扬各民族之间的兄弟友好;彻底实现伟大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保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胜利果实。
在考察社会主义成长为共产主义的共同规律性的时候,应当估计到这样一点,即所有这些规律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所有这些规律性都是表现在密切的相互作用中,构成共产主义发展的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但是,这种相互联系的存在,决不否定其中每一个规律性有它特殊的作用范围,并且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包括十分确定的和长短不一的共产主义形成时期。例如,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接近和融合为单一的共产主义所有制,是一个包括社会主义成长为共产主义的整个时期的过程。不实现这种融合,就不能消灭阶级差别,因而也不能建成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而要消灭阶级,正如列宁所指出,就必须使所有的人对生产资料具有同样的关系。与这个规律性不同,社会主义的国家组织向共产主义的社会自治组织的发展,国家的消亡,不仅同国内条件有关,而且同国际条件有关,虽然这个过程是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展开,但不一定在这个阶段完成,因为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如果外来进攻的威胁还没有消灭,那么国家还会存在一个时期。最后,共产主义建设的这一规律性,如各民族的接近和融合是同克服民族差别有关,这个过程所包括的时期更长。这个过程要在完全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经过几十年才能完成,因为只有通过解放了的各民族的长期共同发展,民族差别才能消失和消灭。列宁写道:“……这些差别就是在全世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以后,也还要保留一个很长很长的时期……”。(“列宁全集”第31卷第73页)
由此可见,不应当形而上学地,而应当辩证地去看共产主义的产生。必须看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成要经过几个阶段。不能忘记,不久的将来即将成为现实的共产主义,在成熟程度上将与一、二百年以后的共产主义社会有很大不同。
要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就要大大发展整个社会生产,同时使作为社会主要生产力的人获得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出发,认为生产方式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因此,社会主义成长为共产主义的整个过程的决定基础是建立物质技术基础,全面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把社会生产力提高到共产主义所必需的水平。
这个任务包括:第一,大大发展整个社会生产,使社会生产建立在适合共产主义的最高技术的基础上;第二,全面地发展社会的主要生产力——人。
建立和发展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要求揭露和及时地解决科学技术进步的特殊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是由于科学技术思想总是走在机器和仪器的设计工作的前头,造成机器和仪器的无形损耗。使科学和生产发生有机联系,把企业变成具有广泛的实验室和设计局网的自动化工厂,不断改进技术,这就是建立和发展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正确道路。
现代的科学技术进步同各种类型工作者之间对比关系的改变有着相互联系,这突出地表明,建立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不仅仅是发展生产力的一个因素——劳动工具。生产力的另一个极重要的因素是人、劳动者。没有生产力这个因素的全面发展,要建立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是不可思议的。与建立共产主义技术基础有着密切的和有机的联系的,是把高度发达的脑力劳动和有益于健康的体力劳动和谐地结合起来的新型工作者正在形成。这个事实是合乎规律的。因此,无怪乎在建立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同时,要逐渐缩短工作时间和增加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根本地改革国民教育的一切环节和加强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共产主义教育。
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产生和发展的辩证法决定着主要生产力——人、干部的全面培养的性质,也决定着无阶级社会高级阶段的形成要经过几个主要阶段。
现阶段的共产主义建设表明,这一辩证法具有两个主要的互相联系而又互相补充、互相矛盾的趋势:第一,生产的专业化特别是技术的专业化进一步加深,以致科学愈分愈细;第二,生产协作更加发展,以致日益揭示出社会生产的一般原理和原则。
把上述两种客观趋势巧妙地结合起来,就可以培养出高度熟练的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的专家。我们的学校,整个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体系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只有采取这种方法,才能培养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专家,即如列宁所说的,能够作一切事情的人。往往有人从绝对的意义上去理解列宁的这句具有极深刻意义的话,因而理解得极其片面和简单化。实际上,这句话不是号召人们成为肤浅的“万事通”,而是要求人们通晓整个社会生产最主要的原理。只有通晓整个社会生产最主要的原理,才有助于消除旧的分工以及工作者终身束缚于一种职业的现象,而使人们有可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每个人的个人能力和爱好来自由地选择职业,使人们有可能从一个劳动部门转到另一个劳动部门,并深刻的研究这个部门的劳动,精通这个部门的劳动。
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几个最主要的阶段以及社会主义的两种所有制向单一的共产主义所有制过渡的途径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使我们有可能在估计到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特点的情况下预见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形成的几个最主要的阶段。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因素在十五年内建立,将意味着我国在这段时间内走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基础的建立阶段。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进一步发展,原子能、热核能的更广泛的利用,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群众物质福利增长方面的新成就,以及满足需要的社会形式之被提到首要地位,将意味着共产主义社会基本建成。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体质和精神品质的全面发展,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巨大跃进,保证实行按需分配原则的最高的劳动生产率的达到,将意味着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建设成功。
为了向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过渡,必须有三个条件:建立作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基础的单一的共产主义所有制,消灭旧的社会分工形式的一切残余和阶级差别的痕迹;实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原则。所有这些条件都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
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有两种公有制:全民的国家的所有制和集体农庄合作社所有制。单一的共产主义所有制的建立,不是靠收缩集体农庄合作社所有制,不是靠国家所有制吞并集体农庄合作社所有制,而是通过集体农庄合作社所有制与主导的全民所有制的密切的和有机的联系来使集体农庄合作社所有制得到自然的和健康的发展的结果,从社会主义所有制两种形式发展辩证法的例子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达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是通过加强和发展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就已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既加强全民的国家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又加强集体农庄合作社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办法走向单一的全民所有制。
向共产主义过渡意味着在社会中确立共产主义劳动。列宁指出,共产主义劳动,从比较狭窄的和比较严格的意义上说,是一种为社会造福的无报酬的劳动。在展开社会主义竞赛的过程中,已经产生社会主义竞赛转变为共产主义竞赛的趋势,而共产主义竞赛的特点是不断加强劳动的精神鼓励,逐渐把劳动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
对日益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劳动采取共产主义态度,自愿地将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把物质利益同为共产主义完全胜利的共同事业服务的崇高思想动机结合起来,随着人们摆脱日常物质生活的忧虑而逐渐将思想的和精神的鼓励提到首要地位,不断把劳动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这就是社会主义劳动向共产主义劳动逐渐转变的几个极重要的方面。
显然,共产主义劳动不仅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而且以共产主义的意识为前提。共产主义意识的一切特征都是新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又是人类社会许多世纪以来的进步、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所创造的一切最好的、崇高的、纯洁的和美的东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同时正在形成的共产主义意识越来越清楚的表明,它是同剥削社会的腐朽思想不相容的,同资本主义残余不相容的。
发展那些保证采用共产主义方法来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机构,增加个人的收入,就可以达到共产主义建设的这样一个阶段,那时按有文化修养的人的正常需要来生活,将成为社会上一种普遍的和平常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说,要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形式来保证免费供给中小学生的伙食,使所有儿童都能够进由社会供给的幼儿园、托儿所,在由社会供给的寄宿学校里学习和生活。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一切必需的食品,穿上漂亮、结实的衣服,住上设备完善的房子。建设共产主义,不仅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而且同时要发展人们的个人趣味和需要。社会的这个新的质态紧接着要求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
一切国家都必须遵守的共产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性,决不排斥各个社会主义国家走向共产主义的具体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
这国或那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建设的那些由历史的、民族的和其他的具体条件产生的特点,将一直保存到世界共产主义完全胜利为止,到那个时候各国和各民族由于在以往形态中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后果将会消除。如果说社会主义是从那在许多国家里处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旧世界产生的,那么共产主义则是在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的经济、社会和思想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作为走向共产主义的一个共同出发点的社会主义的存在,会大大地和急剧地减少苏联和其他国家共产主义建设的特点,但也不会完全排除这些在世界共产主义彻底胜利之前由各国人民实际生活产生的特点。要知道,社会主义是不完全的共产主义,因此社会主义不能立即取消各国共产主义建设中客观存在的经济、政治特点,更不用说民族特点了。
可是,不管这些特点的性质如何,它们不可能涉及主要的、基本的东西。尽管有这些特点,但是社会主义成长为共产主义的过程到处都要服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所揭示的并在苏联共产主义建设实践中第一次被自觉地利用着的共同规律性。
(子辛摘译自苏联“共产党人”杂志一九五九年第十四期,小题是编者加的)


第7版()
专栏:

要看对谁有利?
郑英年
一个革命者,要有锐敏的嗅觉,善于辨别是非,不能像“死魂灵”中那个贝拉格耶“丫头”那样糊涂,在十字路口,“连左右也分不清”。
自然,有些事情的界限是很明显的,谁也辨别得出来。可是有些事情,虽其本质不同,但其貌却很相似,好像硫化铜之像黄金那样。碰到这样的情况,也就难于辨别了。吕氏春秋上说:“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这话很有道理。目前右倾机会主义者,完全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攻击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可是他们为着混淆是非,却硬装着拥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样子。如果我们不注意识别,就会把现象当作本质,误吃他们那裹着糖衣的毒丸,自己中了毒还不知道。
如何来提高嗅觉,辨别是非呢?对于一切反动的谬论邪说,从理论上加以揭露和驳斥,固然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修养;然而绝不是说,一个人只有读了一大堆书之后,才有资格辨别是非。我们常看到有些“鼻子不通”的人,书读的并不少,脑袋简直像书箱,然而并没有使他们聪明些。所以,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立场和方法的问题。我们要善于识别是非,就必须采取毛主席经常告诉我们的那种阶级分析的方法。
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阶级,任何人的思想感情都不能超出他本阶级之外。鲁迅有段话讲得形象而深刻:“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鲁迅全集”第四卷一六四页)由于阶级利害的不同,各个阶级就会各维护各的利益。拿人民公社来说,广大的贫农、下中农都认为好得很,可是右倾机会主义者却认为“办早了”,“办糟了”。这完全是资产阶级的声音。自然,有时候有些直接为剥削阶级利益辩护的人,不一定他本人就是地主、资本家;有的是剥削阶级雇用的奴仆,有的是为剥削阶级思想所影响或俘虏的人。虽然如此,但是社会上的各种言论,总是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的;那种标榜超出阶级利益之外的纯客观的言论,只是骗人的鬼话。
某种言论和措施是否正确,我们首先看看它到底对哪个阶级有利,就可以识别出来。所谓正确与否,这是客观的存在,而不是人们的意志所决定的。在我们看来,只有反映了客观规律的思想,才能被称之为真理;如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尽管讲得天花乱坠,只能是谬论。右倾机会主义者,从表面看来,他们似乎也很尊重客观、尊重经验。在他们的言论中,也有材料、有例子。但是他们实际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主义。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把经验看作是与客观世界无关的主观感觉与体验。通俗的说,合他们口味的他们就认为对了,不合他们口味的他们就认为错了。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社会历史问题,首先必须看到社会历史是按其固有规律发展的。一个社会的面貌和变化,决定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变化了,社会就会变化。但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是通过人们的活动来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无产阶级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它就要求改革这种旧的生产方式,建立新的生产方式,并把革命不断推向前进。正如“共产党宣言”说的: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只会失去自己颈上的一条锁链。他们所能获得的却是整个世界。”无产阶级得到解放,全体劳动群众也就得到解放。而资产阶级则由于是剥削阶级,它就要求保存这种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阻止社会的发展。那末,从阶级利益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与无产阶级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资产阶级的利益,不但不一致,而且还是完全相对立的。所以毛主席说,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一○九六页)
既然事情是这样,我们要辨别有关社会历史问题的观点是否正确,就可以用鼻子嗅一嗅,看看它到底对谁有利。如果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它必然符合于无产阶级及劳动人民的利益;反过来说,如果是和无产阶级及劳动人民利益相违背的,它就必然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谬论邪说。
我们的国家还处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才基本完成,资本家还拿定息,农村中还有一小部分生产资料为私人所有;特别是一部分人头脑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尚未改造过来;因之,阶级斗争并未结束,有时虽然缓和些,有时就会紧张些。目前我们和右倾机会主义在路线等问题上的斗争,就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关于两条道路斗争的继续。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蒙着被子睡大觉,必须紧紧掌握阶级分析的方法,注意各种社会思想到底对谁有利,及时地向一切反动思想进行斗争,坚决保卫党和人民的事业。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神经衰弱的新疗法
一年多来,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与北京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组共同创立了对神经衰弱结合心理治疗的集体综合快速疗法,先后在二百八十三个病人中反复进行了四次实验,证明了结合心理治疗的集体综合快速治疗,对各种不同工作性质的神经衰弱病人的疗效很高。
这种治疗具有三个显明的特点:一、疗程短;整个疗程所需时间只要二十四至三十天。同时,所有病人在参加治疗期间并不需要全部脱产,而是在基本上不脱离原来的工作、学习和生产的情况下、以门诊或门诊与夜间住院相结合的方式接受治疗。二、治愈率高,在四次实验治疗中,疗效都较好,第四次实验治疗的疗效,尤其显著,单属痊愈与基本痊愈的即达86%。在患病达十年以上的二十四人(最长的达二十七年以上)中,有83%以上达到痊愈或基本痊愈。这是以前治疗神经衰弱所根本不能设想的。三、疗效巩固,在治疗后已达一年的病人中随访调查了七十九人,72%以上的疗效是巩固的。
这种综合治疗除药物和理疗而外,实验证明心理治疗是取得较高疗效所不能缺少的重要方法。心理治疗的原理,主要是以语言的刺激,改变病人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改正病人的心理反应,打破病理恶性循环,促进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的作用。神经衰弱原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心理因素在这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上起着主导的作用,故此,心理治疗对它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配合治疗,曾进行了病因的调查研究,以及有关检查皮层机能状态的一些实验研究,这对神经衰弱大脑皮层的病理状态的探讨和诊断提供了科学论据。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抗寒葡萄的新品种
葡萄为我国重要果树之一。但在我国北部由于冬季气温低,每年必须埋土防寒。这不仅耗费大量劳力,而且在埋土、出土操作过程中常使部分芽眼、枝蔓受损,影响生长结果。为了育成能抗负25℃的低温、品质优良、适于酿造,在华北一带不需埋土防寒的葡萄新品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经过几年试验已选出二十株经过二年露地越冬考验的优良杂种植株作为第一批抗寒新品种,这些杂种植株已经过负19.8℃的露地越冬的初步考验。它们80%以上的芽眼于露地越冬后均能正常的萌发、生长和结实。1958—1959年冬季负16.3℃的低温条件下,越冬植株芽眼萌发率达100%。预计不久的将来,在我国广大的北部地区有可能实现不需进行埋土的葡萄栽培了。
这些杂种植株不但具有较高的越冬性,而且具有优良的结实特性的事实,有力地打破了“栽培品种与野生品种杂交,第一代不大可能培育出好品种”的迷信。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家鱼繁殖的新途径
1958年9月,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与浙江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进行钱塘江和杭州上城河的鲢、鳙的生殖腺发育调查,发现秋季里也有卵巢发育良好的亲鱼,因而决定利用新制备的一种催产剂进行催产试验,两次试验均获成功。通过这次试验,找到了一种有效的催产剂及其使用方法,从而打破了家鱼产卵化苗的季节性,打破了池塘家鱼不能怀卵、产卵的迷信,并开辟了利用家养母鱼繁殖鱼苗的新途径。据初步了解,今年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湖南等地均开始推广使用这一方法,已生产了数百万尾鱼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