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人人竞赛 队队竞赛 社社竞赛
阳高“红勤巧”运动有新发展
百多个管理区由穷变富 几十个灾区增加收入
穷区赶富区,灾年赶丰年,落后赶先进;
措施超指标,干劲超措施,劳动超定额;
建设高速度,做活高质量,生产高收入。
本报太原11日电 山西省阳高县(在古长城边)的“人人红勤巧”竞赛,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集体生产单位之间共同提高,共同富裕的竞赛。这个竞赛已经成为阳高县全体农民争取今年丰收和推动1960年农业生产准备工作的强大动力。
这个竞赛是在今年6月开展的“人人红勤巧”竞赛中发展起来的。去年生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成立以后,阳高全县人民开展了“红勤巧”竞赛,人人争上游,个个赶先进,社员劳动效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5%,八字宪法得到更好的贯彻,因此,获得夏季大丰收,小麦总产量比去年约增长一倍。但是,“一穷二白”的面貌,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广大社员急不可待地要求迅速改变穷困落后面貌。富裕的要求更加富裕,穷的要求赶上富的;先进的要求更加先进,落后的要求赶上先进。人们这种愿望就是要更加搞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中共阳高县委积极支持了群众这种要求,提出了“人人红勤巧,处处赶超高”(赶,就是穷区赶富区,灾年赶丰年,落后赶先进;超,就是措施超指标,干劲超措施,劳动超定额;高,就是建设高速度,做活高质量,生产高收入)的口号,把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开展竞赛。在运动中,县委首先像抓先进一样地去抓落后,给穷区和落后区派去了一百六十多名干部加强了这些地区的领导工作。并根据具体情况,在“赶、超、高”竞赛中,提出了如下的重点:每人平均收入在四十元以下的一百九十个管理区,以穷赶富为主;遭受自然灾害的三十九个轻灾区和十九个重灾区,以灾年赶丰年为主;各项工作进展缓慢,生产落后的七十六个管理区,以大搞群众运动,落后赶先进为主。县委在领导这个竞赛运动中,坚持了政治挂帅,不断用党的总路线精神去武装广大的干部和社员,用标兵们的生动事例去教育广大群众。在“赶、超、高”竞赛中,反对右倾保守,反对悲观泄气,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夺取丰收,大大激发了广大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当前,全县已经出现了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有一万四千人突破了定额,工效提高一倍的人占到总劳力的6.8%。过去部分人的“工分第一”的错误思想一转而为“质量第一”。“五一”节,全县大评比时,合乎质量标准的活计占95%;“七一”大评比,便上升为98%。过去“挑肥拣瘦”的人,今天一转而为“见活就干”的积极分子。过去主张“多留多吃”的人,一转而为赞成“多卖余粮”,夏粮征购任务超额50%完成了任务。经过三次大评比,全县涌现出一千八百个先进集体标兵,和一万七千多名标兵。这些单位和个人,是竞赛运动中的尖兵,是由“一点红”变为“点点红”、“全面红”的火星子。
如火如荼的“红勤巧,赶超高”运动,充分发挥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今年夏季,这个县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涝灾害。但是,在“赶、超、高”竞赛中,这些地区的人民提出了豪迈的战斗口号:丢了的要夺回来;轻灾区高产超收,重灾区要保产增收。几个月来,一面抗灾保苗,一面大抓多种经营,结果实现了自己的豪迈的诺言。全县秋粮总面积一百五十多万亩,平均亩产比去年增长9%;全县农副业总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2.6%。每人平均收入在四十元以下的一百九十个管理区,已经有一百零八个大大超过了四十元,有的甚至达到了六十元至七十元,其余的管理区决定在今年内突破四十元大关。四十五个落后区变成了先进区。灾区中,三十九个轻灾区变成了程度不同的丰收区,十九个重灾区有十二个变成了增收区,其余的由重灾区变成了轻灾区。


第4版()
专栏:

利用水力代替繁重劳动
天祝自治县用土法广建水力站,一年节省29万个劳动日
本报讯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人民,用土办法利用水力资源,得到了廉价的取之不尽的动力,找到了解决劳动力紧张困难的广阔道路。全县纵横交错的河流和灌溉渠道上,建立起许多小型水电站和水力站,改制和创制各种土水力机械,代替繁重的体力劳动,发展了社办工业,支援了农牧业生产。
天祝县位居河西走廊门户,水利资源比较丰富。境内三条主要河流——在浪河、大靖河和金强河的年经流量为五亿多公方,大小支流一百二十条。这些河流过去主要用来灌溉农田。1957年这里建成了第一座水电站,农民幻想中的“夜明珠”变为照射他们现实生活的光辉。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下,这里的群众解放思想,利用河水渠水作动力,改制和创造了一些水力机具,进一步利用水力。公社化以后,农村办起食堂,加以农牧业生产和社办工业的发展,客观形势需要有巨大的动力。中共天祝县委根据省委关于“五能”(水、风、电、太阳、生物)利用的指示,考虑到当地水利资源丰富的特点,及时向全县人民发出广泛利用水能的号召,坚持土洋并举、以土为主、以社队办为主方针,动员群众大力改革和创造水力机具。在这以后,水能利用的花朵到处开放,全县以水磨为中心织出一幅综合利用水能的灿烂图景。到今年10月,水能利用范围已扩大到磨面、榨油、弹棉花、剥麻、磨水泥、锯木材、碾纸浆、磨滚珠、化铁和发电等方面,农村劳动力紧张问题从而得到缓和。根据目前全县已建成的水电站和水力站的统计(不包括原有旧式水磨),以水力代替人畜力,全年可节省二十九万个劳动日、节省畜力四百六十头。全县新增加的动力达四百六十马力,比全县原有各种动力的机械能力还多四分之一。群众称赞说:“剥麻弹花又榨油,多种生产用水能,造纸锯木磨面粉,有水皆能显神通;农村牧区灯光明,广播频传跃进声,利用水能真正好,幸福生活万年青”。
这个县广泛利用水能的特点是:第一、有水皆用,让大河小渠都显神通。除在水流量每秒一公方到七点九公方的较大河流上兴建水电站外,更充分注意利用支流、毛渠。他们在每秒流量零点十七公方的水渠上修建起四联式水磨,这座水磨较旧式单轮水磨工效提高三倍,利用比每秒流量零点十七公方还小的水,打动一个很简单的水轮滚珠器,一昼夜加工四千多粒滚珠,比用手工制作的工效提高了一百五十倍。第二、推陈出新,大力发展水力站,逐步建设水电站。全县已建成七座小型水电站,拥有经过整修的旧式水磨二百三十四座。其中有十五座旧式水磨只要略加改进,即能加工多种多样产品的动力站。第三、土法先上马,方法多样化。改制和创制的全部水力机具,都是用土办法做出来的,具有制作容易、投资很小、操作简单、易于推广、效率很高、收益甚大等优点,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需要。人民英雄湖工地利用磨房旧址,在水渠上安了传送轮,便建成一座十二瓩的水电站;造价仅一百一十元;把普通的弹花机的皮带轮改成水轮,成为水力弹花机,全部费用仅三十多元,每日弹花量却比两人两畜的皮带轮弹花机提高两倍多。第四、由简到繁、由低到高,逐步发展,不断提高。在水力机具中,有构造简单的水打箩、水轮滚珠器,也有较完善的自动化箩面器。从技术繁简程度来看,有用石碾碾纸浆的简易工具,也正在建设技术较繁杂的以水为动力的半机械化造纸厂。
天祝县地广人稀,物质资源丰富,而工业底子非常薄弱。大搞水能利用的结果,许多公社的经济发生新的变化。过去很少有工业的地区,现在有了多种加工工业。牧民聚居地区——古城人民公社也利用水能办起锯木厂;黄平川人民公社利用水能办起来的工业,全年产值在十五万元以上。社办工业的发展,使许多农副产品及时得到加工和合理利用。现在天祝各族人民在取得上述的辉煌成绩的基础上,制订了新的水能利用规划,将在今冬明春兴建水力站六十座,水电站十五座,继续扩大水能利用范围。
鉴于天祝这个经验很有价值,中共甘肃省委决定在全省范围加以推广。


第4版()
专栏:

磨面又能作针线 志印


第4版()
专栏:

一水多用
张克
天祝藏族自治县用土办法修制水力机械,广泛利用水力资源的经验,是贯彻土洋并举的方针,充分发挥小土群威力的一个典型范例。这个经验目前正在甘肃全省普遍推广,其他地区也可以从这里得到启发。
利用水力资源是各地都在进行的工作,如何利用得好,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水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天祝县的特点是:不仅利用较大的河湖和水利工程,还利用了小沟小河,直至每秒流量只有零点一五方的小渠道;不仅利用它进行灌溉,还利用它作为动力。这样广泛的利用,使水发挥了不同样的作用。天祝县利用水力资源的另一特点是:土法上马,土洋并举。他们除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水电站外,更多的是用一些木头、石头和少量的铁,改制和创造各种土机械。有时只花几十元甚至更少的资金,便能提高工效几倍。
也许有人认为,那些一步可以跨得过去的小沟小渠的水能有限,或者土办法不解决多大问题。这样认识就错了。一条小渠的水能虽然不大,而许多小渠的水能集中起来就相当大了。水力资源不算丰富的甘肃省天祝县,充分利用大小河渠的结果,全县增加动力四百六十马力,一年可节省二十九万多个劳动日和四百多头牲畜。从全国来看,比天祝县水力资源好的地方多得很,特别是经过几年来的兴修水利运动,原来一些旱田地区也都渠道纵横,流水淙淙了。如果各地对这些细小的水能都能充分运用,能量就很大了。至于“土”办法的作用,近两年来在各项生产建设中已经看得很明显了,土法制造的化肥和农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上的困难,保证了农业丰收。土法炼出的钢和铁,可以解决制造农业简易机械和农具的需要。在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中,由于大量地使用了“土”机器,也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和减轻了劳动强度。天祝县的土制水力机械,更充分显示了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效益很大的优越性,显示了土办法的强大生命力。当然,用“洋”机器建立水电站的效益会更大些,只要可能就应大力进行。但这要多花些钱,发电机的生产一时也很难满足需要,短时期内不可能普遍这样做。只有土洋并举、大小结合,才是当前的正确措施。
土制机械利用细小水力资源的办法,由于规模小、方法简便、就地取材就地使用、利用当地资源为当地服务,就更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便于吸收广大群众参加,形成群众运动。因而也就可以充分发挥和挖掘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这件事办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


第4版()
专栏:

增产粮食 计划消费
加强计划节约用粮 多种瓜菜改善伙食
广西农民省粮三千万斤
本报讯 广西农村勤俭持家,节约粮食的新风气正在形成。到目前止,全自治区已有70%左右的生产大队家家户户订出了节约计划,节约出近三千万斤粮食。同时,全自治区已种下秋冬瓜菜六、七十万亩,各个农村食堂普遍建立了蔬菜基地,积极增产副食品。
广西夏粮丰收后,各级党委就及时号召各族人民瞻前顾后,以丰补欠,杜绝浪费。许多人民公社层层设立粮食管理机构,制定节粮公约和制度,力求一开头就为全年计划用粮打下基础。在各人民公社开展的“为谁节约粮食”、“节约用粮有什么好处”、“丰收年景要不要节约”等问题的辩论中,各族人民对勤俭持家、勤俭建国提高了思想认识。群众总结出节约用粮的好处是:既可减少国家粮食供应,多卖余粮,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又能多养禽畜,扩大副业收入。节约用粮是功在国家、利在自己。
现在,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食的运动席卷整个农村。各地不仅广泛采用农忙吃干、农闲吃稀、主杂粮搭配、粮菜混吃等多种有效措施,还加强了公共食堂、粮食仓库和粮食加工部门的领导。梧州专区各公共食堂都推行了“依人定量、指标到户、粮存食堂、凭票吃饭、节约归社员”的办法,实行粗粮细作,力求饭菜香味可口。各粮食仓库都坚持按计划拨付粮食,出入过秤,收支有据,保证不错不漏,力争在今年内全部成为“四无仓库”。桂林专区农村各粮食加工单位,积极改良工具,提高出粮率。


第4版()
专栏:

上饶专区晚稻增产一倍多
据新华社南昌11日电 江西上饶专区二百万亩双季晚稻丰收。单位面积产量比去年增长了将近两成;总产量增加了一点三倍。
上饶专区有70%的面积是山区,其余是丘陵地和地势低洼的湖滨平原,秋季缺雨多旱,自然条件不利晚稻生长,历年双季晚稻的产量很低。今年这个专区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早在早稻收割之前,中共上饶地委就提出了扩大双季晚稻的计划,动员全区人民为争取双季晚稻丰收而奋斗。
为了使大部分种植在瘦田上的双季晚稻丰收,在插秧结束后,各公社生产队就立即成立专业队,加强双季晚稻的田间管理工作。余干县各公社统一调配劳力,组织了一支万人的田间管理专业队伍,实行“定人员、定田亩、定奖惩”的“三定”责任制度,专门培育管理全县二十多万亩双季晚稻。婺源县各公社有五千名干部、社员带着耕牛住在低产田边,耘田、追肥,围攻双季晚稻的三类苗。玉山县各公社推行“猪栏上山”的办法,在低产田旁建立了五百多个养猪场,饲养肥猪八万多头,专门为三类苗积造精肥。经过禾苗升级运动,半个月内全区有四十万亩三类苗变成了一类苗,基本消灭了三类苗。
在双季晚稻生长期间,上饶专区有五十天没有降雨,各地人民公社及时组织了大批劳动力,抗旱抢救双季晚稻。受旱面积占总面积80%的贵溪、余干、波阳、余江、乐平、东乡等县,从领导干部到群众,五十万人投入了抗旱斗争。乐平县十万人大战干旱:遇水架水车,登山找水源,平地打水井,逢溪筑水坝,广搭渡水槽,做到“万水灌田、滴水皆用”,使全县七万七千亩受旱的双季晚稻田摆脱了干旱,保住了丰收。


第4版()
专栏:

多种经营样样好 上交利润年年增
泗阳农场勤俭经营办得出色
本报讯 江苏泗阳县农场产量高,成本低,干部少,管理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
这个农场有三个干部、一百五十名工人,一台拖拉机,靠人畜力耕作了两千多亩土地,平均每人耕作十五亩。全场多种经营都获得大发展。这个农场今年夏季三百多亩麦子,平均单产比当地一般产量高一倍以上。二百一十六亩棉花,估计可以大大超过去年。在林业方面,原来是一片飞沙荒地,现在是林木葱茏,已经成林的高大树木有两万多株;今年场内培种了四十万株苹果苗,预计可收入十万元。在畜牧业方面,去年全场没有鹅鸭,今年养了三百多只鸡、鹅、鸭、马、骡、牛等都有发展。去年全场上交给国家的纯利润是七万八千元,今年纯利可以增加一倍。
泗阳农场坚决贯彻了勤俭办场的方针。他们做到大处算,小处算,一切非生产性的开支尽量减少,生产费用也注意降低。像办公室、职工宿舍,都是因陋就简。干部住的宿舍,还是初建场时的草房,他们最近两年砌的房子,大部都是仓库、猪场、鸡鸭场、蚕场。他们从各方面降低生产费用提高产量。例如,今年大搞自然肥料,预计可以节约肥料成本四千元。过去,修理和制造农具,开支较大。今年他们自己成立铁木业组,一般农具小修不出场,所需的木料,在防风林带中取一些就行了。单这一项,今年就节约开支在二千元左右。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在发芽试验方面,研究出新的窍门。如过去用发芽箱一昼夜要九斤半煤油,现在用温水瓶(保持适宜温度),只要把种子用布包好以后,系到里面去,一分钱也不花,发芽的效果比发芽箱还好。
全场职工在保证粮食自给有余的前提下,开展多种经营。在两合土上除了种棉花,还种了红花、薄荷等药材;在飞沙地上栽苹果、梨子、桑树;充分利用隙地,在桑果行中间作花生、大豆、甘薯、蔬菜等。这些生产在当年都有很大收入。
这个农场的干部作风踏实,做到了在参加生产当中来领导生产。全场1955年以前,共有十七个干部;现在只一个场长兼支部书记、一个管理员、一个会计,共三个干部。他们既是干部,又是工人。去年三个干部共做五百多个劳动日,今年上半年又做了二百多个劳动日。职工们生产情绪很高,干群团结一致,所以生产工作搞得很好。


第4版()
专栏:

用粮有计划 赵志方


第4版()
专栏:数字与事实

  数字与事实
猪多、肥多、粮多
广西兴安县谟川公社大路大队发展猪只生产,全队出现了三多:
养猪多,一九五六年这个大队有猪六百八十一头,一九五七年发展到八百八十四头,一九五八年达到一千四百六十六头,到今年底预计可达到一千七百头。
积肥多,一九五七年养猪积肥三万六千担,每亩地平均三十六担,一九五八年养猪积肥五万八千担,每亩平均四十担;今年预计积肥六万八千担,平均每亩五十四担。
粮食产量多,施肥量逐年增加,再加上其它增产措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也逐年提高,一九五六年平均亩产三百六十四斤,一九五八年亩产四百二十斤,今年亩产五百一十斤。
深耕胜浅耕
浙江省金华县罗埠公社沙溪生产大队的第一小队和第三小队,自然条件一样,历年来水稻、玉米、春花产量都不差上下。但是后来第一小队开始了深耕,第三小队没有深耕,两个队的产量就有了不小的距离。
一九五六年秋天,第一小队深耕达到六至七寸,一九五七年玉米、水稻增产了一成。第三小队仍然是浅耕,一九五七年生产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一九五七年第一小队由于坚持了深耕,虽然在一九五八年遭受了较大的自然灾害,平均亩产量仍然比没有遭受灾害的第三小队增产四十斤。
一九五八年全大队都推行了深耕,但是第三小队队长还不信服深耕的好处。他自己种的一丘“试验田”还是耕地四寸,结果虽然采取了其它增产措施,亩产只有一百八十斤。
字字值千金
湖北省沔阳县黄荆生产队有两块棉花试验田,土质一样,自然条件相同,亩产量却相差一倍多:妇女队长张珍元的试验田平均亩产五百五十斤;作业组长胡丫头的试验田平均亩产二百四十斤。
为什么产量这样悬殊呢?原因是一个认真彻贯了农业“八字宪法”,一个没有贯彻“八字宪法”。具体情况对比如下:
土:张的试验田深翻一尺,土层松软,保墒保肥;胡的试验田只翻了五寸,不能保墒保肥。
肥:张的试验田分层施了五百担底肥,又根据苗肥轻、蕾肥稳、花肥重、桃肥狠的施肥原则,适时追了四道肥;胡的试验田只施了二百担底肥,追肥两次。
水:张的试验田在抗旱的时候,按蕾期、花期、桃期分别灌了三次水;胡的试验田只灌了一次水。
种:张的试验田用的是专收专藏的纯种,播种时经过了晒选、风选、药剂拌种;胡用的是杂种,播种时只风选一道,也没用药剂拌种。
密:张的试验田是宽窄行条播,每亩平均三千五百三十株;胡的试验田是等行条播,每亩二千五百株。


第4版()
专栏:

国营友谊农场——机械化农场的典型和学校
农垦部副部长兼中共合江地委第一书记 张林池
 国营友谊农场场长 王正林
1954年国庆节时,以赫鲁晓夫同志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赠送我国一个大型谷物农场的全部机械设备,并派大批专家帮助我国建立一个大型谷物农场,以传播大规模开荒的经验和国营农场经营管理的经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这个农场建立在黑龙江省合江地区,命名为“国营友谊农场”,象征中苏的亲密团结。从1954年起,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由于苏联专家的帮助和全体职工的艰苦奋斗,已使这片荒无人烟的草原,变成大量生产商品粮和副食品的基地。
友谊农场于1955年开荒建场,1956年正式投入生产。四年多来,为本场、兄弟场和移民共开荒四万六千多公顷(七十余万亩),现在已发展成为拥有耕地六十七万余亩和职工五千多人的大型农业企业了。在投入生产的三年中,虽然有两年受了严重水灾,但是仍为国家生产了粮食一亿四千多万斤,输送给兄弟农场和兄弟地区优良的大豆、小麦种籽一千多万斤。今年全场粮食产量预计可达一亿多斤(除饲料外);全场养猪三万二千头,鸡十八万只,役牛一千九百头,并开始大量生产供应出口和城市需要的猪肉、鸡蛋。仅在今年9月份以前,就交售给国家肥猪二千七百头,供应兄弟农场及人民公社种猪二千三百头,种卵二十八万余枚。在工农业生产并举的方针下,农场建立了四十六个小型工厂。今年工农业总产值预计可达二千多万元。农场从建场以来,年年生产有利,到1958年年底,已上缴利润一百零九万元。今年预计可上缴利润二百多万元。
友谊农场不仅是个生产企业,还担负着传播先进农业生产经验和培养干部的任务。通过生产实践,许多苏联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由友谊农场进行试验并传播到全国各地。几年来,从祖国最南部的海南岛,最西北的新疆,以及北京、南京等十几个省市,有五千余名干部、技术人员和学生来场实习和参观。农场共开办过四次机务技术人员训练班,通过生产实践培养了大批干部和技术人员。1958年5月以前,就输送四百六十八名到全国各地国营农场参加建场、开荒等工作。农场还在农业生产间隙派机械和人力到湖北、江西、安徽、河南、湖南等省帮助收刈小麦和开荒。
随着生产的发展,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很大提高。全场已建筑了七万九千平方米的集体宿舍、住宅、食堂和托儿所。九个分场有八个分场安装了电气设备,夜晚一片灯光辉煌。农场设有俱乐部、图书馆,并有业余文工团,流动电影放映队和各种业余体育组织,丰富着职工的文化生活。农场共设中学三所,小学五十七所,入学学生共达七千二百五十人,并有八千余名职工参加业余学校,学习政治、文化和技术。
这些成就,是党的领导的胜利。它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制定的农业发展纲要中所规定的关于开荒和办好国营农场的方针、政策的正确。
根据党中央关于发展国营农场投资少、收效快、收益大的方针,以及边生产边建设的方针,农场在第一年就完成了国家所交给开荒两万公顷的任务,并在生荒地上当年播种三千二百多公顷作物,收获了三千六百多吨谷物,解决了农场部分吃粮和种子。第二年继续开荒,并播种二万五千四百公顷,除全部解决了农场本身所需要的种子、食粮和饲料以外,上缴给国家二万四千七百多吨小麦和大豆。事实证明,这种开荒、生产、建设同时并进的方法,是一条高速度发展国营农场的道路,是一条多、快、好、省的道路。
农场执行了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但生产的重点是农业。因为农业是发展畜牧事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基础。国营农场如果没有巩固的农业基础,就不可能发展一切事业。根据国家把国营农场做为生产农畜产品、商品基地的要求,多种经营的中心是农牧结合;工业和副业应该根据资源情况来发展,帮助和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友谊农场建立的工业,首先是农业机械所必须的机械修理、零件和农具制造工业,为了适应农牧业发展需要,建立了一批利用农副产品,并能以副产品作饲料的加工工业,这就是米、面、油、酒、糖、食品加工等。此外,还建立了必要的建筑原料工业,如制砖、烧石灰、木材加工等。1958年的工业产值已达到总产值的44%。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是正确的。这样可以使农场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在劳动组织上,农闲可以大搞工业和副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农忙又可以停下一部分工业和副业,有利于农业突击性作业的顺利完成。多种经营,使资金运用合理,加速资金周转率,并可迅速增加财富,积累资金,保证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仍然能做到生产有利。
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高速度发展生产的主要途径。建场几年来,农场一直是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尽一切可能将生产速度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首先是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提高机械化程度。几年来在苏联专家帮助和职工创造性的劳动中,革新了不少工具。在农业上,创造和改装出播种施肥机、中耕追肥机、汽车自动卸粮、农药拌种机、粮食摊晒机、扬场机、粮食装袋机等。在畜牧业上,建立了饲料加工自动化工厂,猪和鸡的自动食槽,自动饮水器,谷物、牧草、青贮切割三用饲料粉碎切割机等。使用这些机械,使生产效率提高两倍、三倍甚至十几倍。
根据生产发展的情况,及时调整劳动组织,并组织各部门间的互相协作,统一集中使用力量,也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采取这些方法,在友谊农场五分场第二生产队试验的结果,他们在1957年每个农业工人(包括农业机械工人和农工)每年生产粮食八万多斤。就是在1958年前期涝灾、后期干旱,受到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每个工人每年生产粮食四万多斤。今年继续帮助这个队进行试点,采取高度机械化的方法,争取达到每个职工平均每年生产粮食十万多斤的指标。
在生产上依靠党的领导,依靠群众奋战,把大搞群众运动和科学管理相结合,是办好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机械化的大型国营农场的根本保证。几年来,在大搞群众运动的基础上,学习苏联农场的先进管理经验,各项管理制度被广大职工所了解、掌握;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群众运动的逐步深入,全体职工不断发展和改进这些制度,以适应新的形势,充分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如计划管理上的“十日工作不用问”,把任务、定额、要求交给群众,领导干部再跟班劳动,传播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了生产高潮一浪接一浪,并保证了生产正常秩序,具体贯彻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原则,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由于依靠党的领导,克服右倾思想,大鼓干劲,在今年8、9月中,全场又掀起“兵对兵、将对将”的竞赛,先进生产者郝焕文、崔少华事迹突出,旗帜鲜明,成为广大职工学习、追赶、超过的目标。
几年来,友谊农场就是坚决依靠党的领导,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依靠群众奋战,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