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
专栏:

詹水晶十一年不出废品
大连造船厂七级车工詹水晶,从1947年11月25日入厂到现在,已经十一年零十一个月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大床子、小床子、新床子、旧床子他都用过,经他的手车出来的成千成万件大活小活,绝大部分是船上的精密、重要部件,精密度一般要求不能超过半根头发丝那么粗。但詹水晶始终如一,保持着产品件件优质,一直没有出过废品和返手活。
詹水晶并不是“慢工出细活”的人,他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五年完成了七年零八个月的工作量;在大跃进的1958年里完成了二十个月的工作量;今年1月到8月,虽然因为参加会议和赴苏联参观访问占去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但也还是完成了一年零一天的工作量。从“人过留名”到主人翁的责任感
詹水晶所以能够保持月月高产、件件优质,决不是客观上有很多有利条件,而是他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了对待产品质量一丝不苟的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始终不懈地坚持执行保证产品质量的先进经验。十多年来,他先后在六台大小车床上干过活,其中在两台寿命比他的年纪还大的旧式皮带车床上就干了七年多。尽管车床是破旧的,但是,他却做出了十分精密的轮船主机重要部件。用他自己的话说:“车床虽然破旧,产品却不容许粗拉,不管是大件是小活,每一个部件都是船上的命根子,如果把质量不好的部件安装在船上,一旦在海上经不住大风大浪的考验而发生了问题,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儿,又是人,又是船,又是货物。我们亲手制造部件的人,一定要对国家、对人民负责!”詹水晶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让一件废品从他手底下溜过去。
詹水晶对保证产品质量在认识上是有一段转变过程的。他是浙江绍兴人,从小家境贫穷,十三岁就跑到一家铁工厂学徒,受尽了资本家的打骂和剥削,一直学了七年才出师,算到现在他已经有三十年的工龄了。詹水晶在旧社会曾跳过很多厂子,解放后来到大连造船厂工作。他当时认为在这里也不一定能干长远。但是,他对保证产品质量却有一个想法:“干活就得像个干活的样儿,做一个手艺人,出了废品多难看!俗语说得好,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里干不长,走了以后也得叫别人说我一个‘好’字。”他当时对待产品质量就是从这种个人主义出发的。以后他在党的教育下,并通过几次政治运动,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懂得了工厂和自己的关系,认识到今天干活是给自己干的,工人既然当家作主,那么出废品就不是个人好看不好看的问题,而是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浪费,会影响按期完成生产计划,会妨害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更会影响人民生活的改善。因此,詹水晶开始对保证产品的重要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
1950年,工厂进行了一次质量大检查。领导上算了一笔细账:干废一个大错汽门就会给国家浪费一万元;干废一个铜螺丝帽也要四、五角钱。这对詹水晶的启示很大,他想:在家里要是孩子打碎了一个碗,都心痛得了不得,为什么在工厂干废一个活就不心痛呢?它的损失能顶上多少个碗啊!如果我们到商店去买东西,总是想挑个好的,哪怕商品没有毛病也要东挑西拣;自己有什么理由干活凑付呢?如果自己不重视产品质量,那就是任意给国家造成浪费!在生产中摸规律,向群众学经验
詹水晶对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以后,就日夜为保证产品质量动脑筋,想办法,摸经验。十多年来,他在党的教导和培养下,在群众的帮助和支持下,总结出了保证产品质量的五条经验,这就是:
第一,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关心产品质量,和造成质量低劣的现象进行斗争。
詹水晶把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看成是保证产品质量的第一步。他除了把领来的活先量几遍,把需用的工具、刀具准备妥当,校正量具的精度,把订货主的要求领会透彻以外,特别对图纸进行认真、细致、严格的检查。因为图纸上标的尺寸往往使人看不清楚,很容易看错。例如:“5”和“3”和“8”、“7”和“1”、“9”和“0”等数字最不容易弄清楚,如果看图纸一眼而过,多半会出漏子。而詹水晶在检查图纸的时候,总是先把数字看清楚才下手干活,如果有含糊的地方,他一定要搞清楚,从来不凭“经验”、“大约摸”来干“大概”活。为了保证质量,他也从不回避困难。有一次他接到三根错汽拉杆,在看图纸的时候发现杆子的脖颈过细,他就去找调度员到设计科查一查,但设计员说:“詹水晶怎么知道脖颈细了,叫他照图纸干没有错。”这时也有些工人说:“干吧老詹,出了问题也找不着你,有图纸在!”可是詹水晶却认为,个人负责事小,造成废品国家损失事大,结果经过他三番两次的查对,果然图纸上划细了六厘米。
第二,干活时不马虎大意,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放在活上,干精密活要一丝不苟,干粗拉活也要十分用心,勤量、勤看、勤检查。
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以后,詹水晶就把心思全部放在活上。他通过分析车间里有的工人出废品的原因,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有的人做新产品,活生,但不出废品,但是做老产品却出了废品;同样等级的工人,干同样的活,使用旧机床的不出废品,而用新机床的倒把活干坏了;低等级工人和高等级工人干同样活,有时高等级工人却出了漏子;平日不出废品,而有的人一到星期六或星期一就容易出废品;有的人干大批活,头几个质量很好,以后就出现了质量事故。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产生废品的主要原因,不是技术低,经验少,而是马虎粗心,思想不集中。所以他在干每一件活时,都是精神贯注,对部件的每一个尺码,每一个公差,每一个地方,都做到勤量、勤看、勤检查;对工艺规程和质量标准,都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不贪图省事,不走歪歪道,能改进的想法改进,不能改进的坚决执行,做到了精心操作,干活准确。
第三,不懂就问,多多请教,虚心学习,提高技术;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更要善于吸取别人的教训,不做不懂装懂、闷着头瞎干的人。
詹水晶常说:“一个人知道的东西毕竟不如大家知道的多;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顶不上一群人有劲。走路多问一问就可以少走弯路;干活多请教就能丰富自己的经验。”因此,他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条经验:“群众是我的老师,群众是经验的创造者,必须不断地向群众学习,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有一次他接到车一批发电机芯子,这活他从来没干过,没有经验。于是,詹水晶就去虚心请教比他等级低得多,但是却经常干这种活的张连德,结果在张连德的指导下,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第四,团结互助,共同提高,交班清楚,接班明确,搞好同床互助,使三个人一条心,做到共同保证产品质量。
詹水晶在生产中特别重视同志间和同床工人的团结互助,这也是他保证产品质量的一条重要经验。詹水晶每在交班的时候,都是把活、工具、图纸、刀具等对接班的同志说得清清楚楚,提出下一步怎样干能快能好,然后才回家;他接班也十分细致,不懂就弄明白。有一次,他在白班时磨了一把刀,怕被别人碰坏了刀刃,就用布包起来放在箱子边上。他交班时忘了这码事,就回家了。正吃着饭,忽然想起来还有这把刀没交班,于是,急忙回到厂把刀找给下一班工人卢恒珍。同床工人老卢常说:“要想搞好团结,谁都不能抱私心,詹水晶就不抱私心,我们三个人干活就一心为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着想,为完成任务着想。”最近詹水晶和老技术工人张日良、青年工人周传瑞在一台大型电气化车床上工作,有一次他们接到三组轮船上用的主机大曲拐轴,任务很急,要求提前完成。他们三个人就共同研究,詹水晶提出可以减少几道工序;张日良和周传瑞也提出几条办法,结果,六昼夜完成了需要二十一昼夜才能完成的任务。由于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去年到现在,在他们那台床子上一件废品也没产生。
第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爱护机器设备,遵守劳动纪律,做到安全生产。
詹水晶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无故缺勤,也没有发生过人身与机床事故,主要原因是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他常这样说:“操作规程是有一定理论根据的,里面也包括着我们多少工人的实际经验,遵守它,执行它,既是尊重科学,又是尊重自己,还能切实保证产品质量。”
最近两三年里,他还不断改进工艺、操作规程,提出并实现了重大的技术革新建议二十多项。在爱护机器设备方面,詹水晶也是一个模范。他在干活时和下了班,总是把车床擦得干干净净,把工具整理得有条有理,经常注意检查机床的运转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詹水晶同志虽然将近十二年没出一件废品,但是,他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从不骄傲自满。他谦虚谨慎,兢兢业业,把自己的成绩看成是党的培养和群众帮助的结果。他说:“保证产品质量优良,不是一朝半日的事情,更不是忽冷忽热可以办到的事情。”他表示要在今后的生产中,时刻重视产品质量,保持不出废品的荣誉,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第9版()
专栏:

“老马”长驰百万里
记上海机务段ㄎㄈㄧ——17号机车包车组
在沪宁线上来往奔驶的列车中,有着一台高举着十年安全红旗的先进机车,这就是上海机务段ㄎㄈㄧ—17号客运机车包车组。他们从1949年6月23日成立包车组起,到今年9月15日为止,从未出过一次行车责任事故,安全行驶了一百五十八万公里。这一百五十八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十多圈,或相当于从地球到月亮的两个来回。他们不但在安全行驶上成绩显著,成为全局的一面先进旗帜,而且在保养机车,保证正点,平稳行驶,厉行节约,加强协作,使旅客感到满意、舒服等方面也做出了良好的成绩。去年大跃进以来,行车速度从每小时八十公里一下提高到一百到一百二十公里,又全面地完成了国家计划。因为以上这些成绩,这个包车组先后被评为上海铁路总局、上海市、铁道部的先进包车组。解放以来,他们一直保持着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十年,不是一个短暂的时刻,在这漫长的岁月中,ㄎㄈㄧ—17号机车包车组,在沪宁线上奔驰了数千个来回,运送了近千万名旅客,曾经度过了无数威胁行车安全的白雾迷漫的早晨,星月无光的黑夜,狂风暴雨的日子,也曾经历过不少惊险的事件,在这三千六百多天的日子里,始终一贯地保证安全,这决不是偶然的事情。
条件越差干劲越大
可能有人认为,这个包车组能够获得这样出色的成绩,一定是他们的机车质量比别人好,或是工人的技术水平比别人高。恰恰相反,他们并没有比其他包车组有任何优越的条件。解放初期,这个包车组所包的一台P5—104号机车,是从敌人手里接收来的一台出名的“老爷货”。驾驶这台机车很难保证不出事故。但是,这个组的工人却勇敢地接受了这台机车,在日常工作中兢兢业业,认真保养和遵守制度,保证了安全行车。后来,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为了支援外局需要,领导上把他们这台已经用熟了的机车外调了,另发给他们一台机车。到1954年冬天,又换了现在使用的ㄎㄈㄧ—17号机车。这台机车是英国1936年造的,看起来又长又大,可是不顶用。机车停的时候,蒸气阀、风泵等到处漏气,行走的时候,铜套等部件“铿锵”作响。工人们说:这种“大棺材”停的时候像副“馄饨担”,行驶的时候像挑“铜匠担”。因为机车质量太差,在解放前就已经报废了,解放后经过修复、整理,废物复活,投入了生产,但是烧轴、破损等事故还是不断出现。当时在乘务人员中也有一种“只要车轮转,事故就不断”,“人在河边走,难免不落水”的“事故难免论”思想,他们认为机车质量不好,事故是难以避免的。可是ㄎㄈㄧ—17号包车组的同志认识到,国家暂时还没有可能用更多的投资来增添新机车,而满足运输量急剧增长的需要,只有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设备潜力,因此,他们愉快地把这台机车接下来,使它在完成运输任务中贡献出最大的力量。“路是人走出来的”,他们下定决心,越是在困难的条件下,越是要创造出出色的成绩。
ㄎㄈㄧ—17号包车组安全行驶一百五十八万公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中间也曾经有少数同志在开始时对保证安全行车信心不足,出乘时有些“汗毛凛凛”。特别在老人员不断调出,新人员不断调进的情况下,更是“提心吊胆”,怕万一出事故。曾经有人要求领导把自己调离这台机车,党委耐心地对他们进行了教育,在小组中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改正了知难而退的错误态度,认识到安全是铁路运输的命根子,行车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ㄎㄈㄧ—17号包车组的组员们由于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政治挂帅,以车为家,想尽各种办法保养机车,这样就使“老爷”机车大放异采,保证了行车安全。
时刻警惕预防事故
列车在运行中,一分一秒的时间都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即使有一秒钟的疏忽大意,都可能给事故钻上空子。ㄎㄈㄧ—17号机车包车组认真地对待一分一秒,及时地防止和消灭了各种事故苗子。有一次,司机王承基驾驶着列车要进湾城站时,了望站上显示的信号标明,列车可以安全通过了。可是他们还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信号,做好一切停车的准备工作。那天正遇大风,电讯设备被风吹坏,电讯突然中断。司机王承基由于事前有准备,就不慌不忙地把列车停在信号机外面。险得很,机车和信号机的距离只有五十米左右!当时只要稍为犹豫一下,或者手脚稍为迟钝一点,就会闯进信号机,造成可能发生的撞车事故。他们十年的安全记录,就是在每一分一秒都进行着紧张的战斗中创造出来的。
光是分秒不松、时刻警惕,还是不够的。他们为了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还采取了“预防为主,拔苗挖根”的办法,及时地把事故因素消灭在萌芽的初期。他们对待可能发生的事故苗子,是十分严肃的,一定要追根究源,预加防止。对别人的先进经验,虚心学习;别人出了事故,他们就认真分析原因,订出防止办法,堵死一切漏洞。有一次有台机车在洗检时,忘了把汽室空气阀装上,发生了事故,事后分析原因是由于检查不彻底匆忙出车库所造成的。他们就吸取了这个教训,规定今后一定要仔细检查,不能疏忽。又如有个包车组,因了望疏忽,在周泾巷站冒出信号。ㄎㄈㄧ—17号包车组吸取了这个教训,做到了望不间断,规定了二人了望三遍信号的制度。他们还经常在包车组三班之间,采取互相提问,互相解答的办法来提高防止事故的本领;如果小组不能解答时,就去请教技术人员。他们平时想出各种办法来不断提高技术,以便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防止事故发生。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ㄎㄈㄧ—17号机车包车组在十年之中,虽然调换过几次机车,调换过许多成员,可是他们仍能逐步积累起一套完整的制度。
这个包车组从机车验收、上下班交接、列车运行、下班分析到政治技术学习,都有一套制度,并且严格地按制度办事。上班来得早,按照分工和固定顺序对机车认真严格地检查一遍,那怕是一个小螺丝钉,鎯头总是在一处一处地敲到,决不疏忽大意。对惯性破坏的部件,如ㄎㄈㄧ型月牙钣铆钉最容易折断,他们在检查中就特别注意。有一次司机长武宝增就检查出三个铆钉已经折断,防止了事故的发生。又有一次,出车前检查出煤水车的平均梁开口鞘子有裂纹,当即进行补配,防止了一次可能发生的机车倾复事故。在运行中,他们全神贯注地对待工作,不管天气好坏,不管白天黑夜,都严格执行呼唤应答和确认制度,始终坚持二人确认三遍以上信号的制度,越是在下半夜容易疲倦的时刻,越是振作精神。在停站的时候,即使是几分钟他们也下机车去敲敲摸摸,防止一切意外事件的发生。他们在交班以后,还要举行分析会议,认真总结一天的工作经验,如果在执行制度上有不够认真的地方,就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出原因,提出防止和改进的措施。他们执行制度或学习别人的经验的时候,总是结合自己的经验,使原有的制度更加完善。
由于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摸到了一些规律,把这些经验和规律系统起来成为一套制度,并且在日常工作中一丝不苟地执行了这些制度,这样,几年来共防止了各种大小事故九十六件,保证了安全行车。
目前,这个包车组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公报的鼓舞下,高举总路线的红旗,正在向二百万公里安全行车进军!


第9版()
专栏:

高速度地建设
——记武钢筑炉公司二队二工段的事迹
武汉钢铁公司筑炉公司二队二工段是一支烟囱专业建设队,全段职工九十三人。在今年3、4月间,和其他兄弟工段一起,先后以十四天和十二天的工期,完成了武钢一、二号平炉一百米烟囱筒身浇灌的任务。这个速度比1956年热电厂建筑烟囱的速度快八倍,比1957年焦化一号一百米烟囱快六倍,比1958年焦化三号一百米烟囱快二点五倍,比包钢在1958年创造的一百米烟囱十九天完工的全国纪录快五天到七天,创造了全国最高纪录。这一胜利是党的领导的胜利,是总路线的胜利,是大搞群众运动的胜利,是对国内外反动派和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有力回击。
今年年初,他们接受了平炉一百米烟囱的施工任务。这座烟囱的工程量有四百四十六立方米混凝土,需用水泥一百三十吨,相当于这个工段1958年第一季度任务的60%;而且是冬季施工,烟囱内径小,施工不便。如果按1958年的进度,要三十五天才能完成。但是,武钢一、二号平炉要在今年提前投入生产,这个烟囱就成为关系着全国夺取一千二百万吨钢的有重大意义的工程。二工段的全体职工都意识到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质量来完成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正当酝酿施工方案的时候,传来了包钢十九天完成一百米烟囱的消息。职工们又惊又喜,喜的是有了方向,惊的是想不到这样快。有的说:“我们四十五天完成了一百二十米烟囱已经够快了。”少数抱着怀疑态度的干部和技术人员说:“天气冷,养生时间长,我们的工程按工序计算要三十五天,最短也得二十五天”。由于这种保守思想的影响,在编制施工计划中,施工进度始终没有突破十九天。
在这种情况下,党支部为了加快施工速度,提出要打响1959年的第一炮,保质量、保安全,赶在包钢前面。同时又把灌筑平炉烟囱的重大意义向全体职工作了动员,发动群众讨论施工方案,对能不能跃进、能不能超过包钢、如何保证质量和安全等问题以及施工方案,展开了大鸣大放大辩论。这次辩论是一场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激烈斗争,是贯彻多快好省还是少慢差费的两种思想和两种方法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工段根据支部的布置,党内外一齐动员,并召开各种座谈会、诸葛亮会,算细账,想办法,革新施工方法。经过按各个工序算细账,大家认为如连续不停地浇灌,一天八米,十三天便可完成任务,宽打一点十五天是有把握的。群众表示决心:“立下英雄志,大战1959年,跃进再跃进,赶在全国前。”结果,他们的决心提前实现了,一号烟囱十四天完成,二号烟囱十二天便完成了。
不仅要快,而且要保证质量和安全。为了做到这一点,工段党委提出了以质量安全为中心,大搞快速施工的指示,党支部提出了“混凝土坚如磐石,不露筋不破皮”的要求。对这些指示,党小组都进行了反复讨论,并且批判了“要快不能好,要好不能快”的思想,同时发动群众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各个工序保证质量的具体措施和操作规程。在安全方面,也根据党支部提出的“不掉一钉一木”的要求,实行了很多严格细致的办法。各小组都建立了质量检查员、安全员、工具保管员、材料员和通讯员,和队长、工长共同检查,结果做到了质量好、安全好。
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和决议公布以后,全段职工受到极大鼓舞,在9月中又取得了新的胜利:砌筑初轧厂二号均热炉六十米砖烟囱,仅用了十天便完成了烟囱筒身和内衬的砌筑任务,比在武钢修建同类型的砖烟囱快了五天,创造了砖烟囱施工新纪录。由于他们和全队职工的积极努力,到9月13日为止,全队提前三个月零十七天完成了今年的计划工作量,树立起一面优质快速施工的红旗。
(附图片)
不夜城——武钢 郭维颂作


第9版()
专栏:

把对祖国的热爱织进绸缎里
——记杭州胜利丝织试样厂设计能手马祖根
你看到过一种把印花、织花、挖花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的绸缎吗?这种绸缎在织造技巧上是一种新的尝试,在题材内容的构图和层次安排上更是引人入胜。近看它有多种花样,远看又是云卷花卉。那些变幻的云霞,缤纷的鲜花,嫩绿的草丛,翩翩的蝴蝶,隐隐约约地衬托得非常美丽,具有油画般的立体感。这就是杭州胜利丝织试样厂设计员马祖根设计的东风绸。
苦心设计东风绸
去年3月,马祖根出席了全国丝绸会议。纺织工业部陈维稷副部长在报告中说:“我们必须多快好省地织造新品种,这是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场和平竞赛”。陈部长的话给马祖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启发了他搞精美、高级、尖端品种的念头。在大会上,马祖根向党作了保证,要在三个月内设计出一种印经加提花的新品种来。
夜深人静,是遐想的最好时刻。马祖根每天晚上休息的时候都在床上想着东风绸的设计图案,那些他所熟悉的图案在脑子里翻腾着,但总找不到理想的题材。“老马,不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要有独创的精神!”党支部书记吴阿兴的话又一次在他的耳际回荡着。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有独创性;如果仅仅是大花换小花,牡丹换上兰花,那还叫什么新品种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已经是4月里了。马祖根同志出席了省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一天晚上,他们乘火车去参观新安江水电站工地。马祖根怀着焦急的心情,与代表们一同乘上了火车。
天还未亮。车轮有节奏地前进着,代表们都已沉入梦乡。马祖根同志香烟烧了一支又一支,凝视着窗外迷糊的黑夜,他在为寻找东风绸的画面而绞尽脑汁。
列车驶过平原,越过丘陵,时间不留情地溜去。火车汽笛的尖叫声,把老马从迷糊中惊醒。他打开了车窗,让凉风清醒一下头脑。了望着远方轮廓不清的山庄,他又开始了遐想。渐渐地东方泛出了鱼肚白,继而由白色变为青色,开始显出了一道红晕。这一幅景象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看到了美丽的晨曦。太阳从地平线上徐徐地升起,五颜六色的光芒四射,薄薄的云层浮在上面,彩霞从云层里透现出来。小河飘着一层轻纱,一抹青山,碧绿青葱的树丛和稻田,在晨雾中隐现,构成一幅天然的画面。他欣赏着,赞美着……,突然他想到自己要设计的图案,这些层次分明,有立体感的隐现景色,不正是自己无数个白天和黑夜所寻求的题材吗?好美啊!他高兴得叫了起来,兴奋地拉醒了还在沉睡的同伴,共同欣赏祖国美丽的早晨,告诉他们自己不平常的发现。
天亮了,马祖根和代表们带着兴奋的心情踏上了新安江水电站的工地。工地上,那宏伟的场面,工人冲天的干劲,更激励了老马设计东风绸的决心和信心。参观回来,疲劳也忘掉了,一回厂就告诉了党支部。党支部帮助老马研究了试制计划,并告诉老马可以请一位绘图员画小样。小样画了一张又一张,可是张张都没有画出“理想”。这时,设计组长也来帮忙了。
“老马,要注意提花和印花不能调和,二者难于套配。”设计组长的话,使老马对新品种的设计产生了疑虑。但当他一想到党对他的教育,想到为了在三个月内搞出一个心爱的品种为祖国争光的时候,他又浑身是劲了。他拿定主意:“试验一定要坚持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不能半途而废。”但是,设计组长的话也确实给了他新的启发和诚恳的帮助。于是,老马根据他提出的问题,再根据印经和提花有上有下的特点,找其他同志共同分析研究,终于想出了解决的办法,但老马还有些疑虑:“如果设计真的失败了,不就要白白浪费了很多的人力、时间和财力吗?”正当犹豫的时候,党又给了他勇气和力量。“老马,要大胆试验,你有什么困难随时告诉我,党组织大力支持”。支部书记的关怀和鼓励是多么亲切啊!这时,领导上调来了一位年青的有经验的绘图员做老马的助手,老马信心百倍地继续进行试验,图案终于画出来了。最后意样图也画成了。老马像刚得了第一个孩子一样,是多么高兴啊!
一切准备都做好了,最后还待上机试验。为了少走弯路,少损失闪闪发亮的真丝,老马征得了立织挡车工的同意,先用织剩下的经线进行试织,织到二米多,看看完全达到了设计的要求,再正式试织。就这样,一种人人心爱的、有印花、织花、挖花三者合一的新品种东风绸,在党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终于试织成功了。
东风绸这个以“东风压倒西风”而定名的新品种,在样品出国的时候,就受到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人民的赞扬和欢迎。
丽纹锦和沙发绸的诞生
由于马祖根同志对创作设计的严肃认真对事物有深刻的观摩能力,曾不止一次地解决了他在创作过程中题材和织物组织编制上的难题。
一天,马祖根正伏在桌上画他新设计的品种。他已不止一次地想到,东风绸已试织成功,大量投入生产,但是,东风绸成本高、织造过程复杂,如果能减少一道印经手续而又能取得和提花、印花合一的同样效果,那不是可以适合于更多的劳动人民穿用吗?但问题是如何使花纹在视觉上有印经那样隐隐约约的感觉?如何克服松散的毛病?这是一个织物组织结构上的难题,两个月来,他已画了很多草图,用十个手指头比作经纬组织反复盘算过千百次了,但没找到圆满的答案。马祖根在桌上画着画着……,忽然,他想起了他经常观看的东面窗口上的竹帘,竹帘迎风摇曳,帘上的阳光,忽浓忽淡,帘外的景物时隐时现,犹如织物上印花、提花合一的感觉。于是一个新的念头油然而生;如果用竹帘的形状使织物表面一节节的纬线组织有规律地凸起,这样花纹不就是如同隐藏在竹帘的后面了么?竹帘的串联,二面松散的问题不也就解决了吗?这是一个很大的启发。他又仔细地观察了在光线强弱不同的情况下,竹帘外景物色调的变化。二个月来日夜苦思的难题终于解决了,这样他又创造了在全国花色品种评选会上被评为一类品种的丽纹锦。这个品种已选入1960年的出国样品。
有人问马祖根:“老马,你有什么秘诀吗?”其实,说穿了也很简单,马祖根成功的秘诀就是他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为祖国争得荣誉,在党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考、观察生活和设计而成功的。
东风绸和丽纹锦的试织成功,对马祖根来说,是他试织高级、精美尖端品种的一个开端。
你看到过红旗牌小轿车了吗?那是我国自己生产的第一流的小轿车。但是你知道在那闪光发亮的轿车里,在那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沙发上,那色彩调和、风格新颖的沙发绸也是老马在东风绸和丽纹锦试织成功以后设计的吗!
去年7月,领导上下达了赶织红旗牌小轿车沙发绸的任务。时间很紧,而且胜利丝织厂从来没有生产过。大家对组织结构感到棘手。这时,马祖根身体很不好,但是他想到这是祖国生产的第一流小轿车,它将奔驰在天安门前接受毛主席的检阅。于是他决心把这个光荣任务担当起来。书记、厂长千叮万嘱要他休息,但是马祖根还是再三要求搞下去。最后,小轿车的沙发绸就这样经过他的多少个不眠之夜,提前一个月完成了交货任务。
把祖国装饰得更美丽
老马常常说:社会主义的生活就是美,不仅要使人们生活过得幸福,而且要穿戴得漂亮,环境布置得漂亮,要使每一个劳动人民身心愉快,工作起来劲头更大。这样,在1958年他设计了装饰用绸。
为了丝绸工业的跃进,为了庆祝我们伟大祖国建国十周年,老马和厂里其他设计人员都荣幸地参加了首都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装饰用绸的设计任务。北京是我们党中央和敬爱的领袖毛主席所在的地方。十大建筑是历史性建筑,为这些建筑物锦上添花、设计各色的装饰用绸,是祖国六亿人民的委托,是显示中国丝绸工业十年来辉煌的成就,老马简直是天天高兴得睡不着觉。但是,他也非常着急,因为他感到“文静、大方、色彩无强烈闪光、图案要华贵、雄壮、威严……”的要求是不易达到的,完不成任务怎么办?老马又思索了,他翻阅了古代文物资料,看了绸布店橱窗的设计、行人衣着的花式,甚至连一片糖果包装纸的色彩、图案,他都如获珍宝地看个不休。最后,他终于选定了牡丹花这个题材,织出来的牡丹锦显得文静、大方、壮严美观、枝叶丰满、色泽温和、色牢度和质牢度都符合要求,看起来,高花纹有立体的感觉。同时他还设计成功了双凤巾和尼龙纱发绸两个新品种,包括以前设计成功的超英缎、云慕锦等四个品种,都被选用了。
“大战8、9月,厚礼献国庆”,这是今年三季度头两个月中,老马最记挂的问题。他在完成十大建筑装饰用绸设计的同时,又仿宋锦璋绒和金宝地二个品种,创造出万花锦和采地花绒两个珍贵的品种。
马祖根今年五十岁了。在旧社会里,他从十五岁起就学习绸缎设计工作,搞了二十来年,什么也没有搞出来。他个人的生活,像一片无根的浮萍,飘东浮西,整天为生活而奔命,结果仍旧弄得一家五口以豆腐渣充饥,那里还有心思去搞什么设计。有一次,老马想搞一个“留兰香”的新品种,那知得到的不是支持和鼓励,而是资本家的痛斥,甚至把他从设计工作调到了其他岗位。三十五年来的生活,告诉老马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同样的劳动,得到的却是两种结果,所以,他把自己对新社会无限的热爱,把自己的智慧和政治热情画到设计的小样上,把自己的心血织成了美丽的绸缎,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