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形势无限好
葛德
十年大庆的欢乐情绪还在内心激荡,欢乐景象还在眼前缭绕。放眼看:祖国大地欣欣向荣,光景是很好,很好,很好!群众运动的高潮来势汹涌,声浪日日高。
工人阶级唱出最强力的曲调。一声“开门红”,钢、煤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的红色箭头,都在直线上跃。日产量旬旬上升,节节拔高。钢铁大军在国庆节前开过评比会。一百多个单位,增产的红旗飘飘。6月间日产量还不过三万多吨,如今是五万吨的大关都被冲破了。
工矿财贸战线上的英雄们,正准备向“群英会”送捷报。数以万计的英雄们,如今更精神抖擞,火上把油浇。
工业战线上的群众运动出现全新面貌:产量更高,质量更好,耗材更低,安全更好。这就叫,规模更大,热气更高,踏脚更实,秩序更好。有道是“猛而不乱”,恰似那锦上添花,面面都好。
今年我们调整过工业生产的指标。我们说要争取提前和超额完成这新的指标!西方老爷们却说:未必,未必,你们想得倒好!今年是你们“最暗淡的年份”,“头朝下往下倒”。右倾情绪的人也大为摇头:嗯,嗯?噢,噢?口不说,心里冷笑。时间不过两个多月,我们不禁放声哈哈大笑:听着,自作聪明的人们:提前是肯定的了,超额也一定办到。我们还要再努一把力,腾出一点儿手来,把明年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好,使明年啊!要有一个更大的飞跃。我们要月月都来“开门红”,要使工业生产之花,在月初,季初,年初,开得像月末、季末,年末一样好。
辽阔田野上,奋战三秋气正高。你看啊:果实累累,丰收喜悦,终日挂眉梢。夏粮大丰收;早秋的成色比夏粮更好;人们正在心花怒放地夺取晚秋更大丰收,高产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如浪如潮。秋耕秋种使得人们心情振奋,热劲更高,誓要明年比今年更好。
泼冷水没有使我们泄气,大灾害没有使我们跌倒。有人曾像巫婆一样的掐诀念咒要我们的人民公社退退退;有人曾想雷打我们的集体食堂,还有人想用风把我们的食堂吹倒。如今云散烟消,巫婆子仰面朝天摔大跤。人民公社并没有“名存实亡”,而是脚踏实地,高挺胸伸展腰,能与天比高。集体食堂越办越好,劳动人民离它不了。农村劳动力有了增加,出勤率有了增高,耕地面积也扩展了。眼见得今年啊:粮食、棉花、油料,都要超过指标。展望来年啊!喜讯已经听到:要开展农业方面的机械化,工业要把农业保。
市场上光景越来越好。商品品种增加了,上市量也增加了,销售量增加了,库存量也增加了。商品量与购买力的差距已经缩小,源远流长,谁不欢笑。服务行业有新貌,谁不称便道好!
千好万好,好不过人们精神上的飞跃。在人们的精神领域里,生机勃发,干劲如潮,跃进之歌震九霄,六亿人热情大奔放,思想觉悟大提高。曾经沧海难为水,世界上能找到什么东西,什么力量来把它阻挠。
形势无限好,高潮日日高;要把根源找,党的好领导。总路线的旗帜扬的高,人民公社走的阳关道。干劲要鼓足,上游要争到,多、快、好、省把握牢,勇往直前齐飞跃!要今冬啊,我们笑得更好!


第8版()
专栏:

欢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影周
黄钢
为庆祝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在我国十大城市举办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影周今天开幕了,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十年来,已有三十多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优秀艺术片和数十部富有战斗性的纪录片陆续与我国人民见了面,观众总数已达七千多万人次。这显然说明中国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文化交流中的一种亲密合作,和我国电影观众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影艺术的欢迎与喜爱。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影,一向是协助德国人民建设新生活和推进社会主义革新的积极助手。在德国统一社会党的领导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影艺术第一次在德国电影历史上成为保卫和平、保卫民主与社会主义的一种武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影工作者以卓越的苏联电影艺术为范例,并继承了本国工人运动中诞生的革命电影艺术的优秀传统。同时在将电影用之于清算军国主义和对西德的法西斯势力进行斗争的这一方面,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电影艺术又有了系统的发展。例如不久前在我国上演的“科伦上尉”和“条顿剑在行动”,就是在这方面有了突出贡献和新颖创造的鲜明例证。
早在这次电影周举行以前,我国观众已经从“台尔曼”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影片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这正如皮克总统在“一部关于工人的伟大影片”一文中所说的:“这部影片将不仅在德国工人中间,并且将在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他们都热爱恩斯特·台尔曼,并且为了营救他的生命,而进行过斗争)中间,赢得热烈的推崇和充满感激心情的赞美。”根据粗略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报刊和电影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影的一百多篇介绍文章中,推荐“台尔曼”(上、下集)、“科伦上尉”和“条顿剑在行动”的影评占其中的半数以上(九十四篇)。到现在为止,我们还记得“每日的粮食”影片中所提出的有关两条道路的尖锐斗争,记得这部影片里以工人艾尔斯为代表的坚决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摒弃对资本主义幻想的英勇的形象。我们喜欢描绘西德工人农民为和平而斗争的“德发”影片“危险的货物”和“战斗的乡村”,同时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影界的朋友们在反映西德人民斗争生活上而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魏斯柯普夫夫人根据魏斯柯普夫原作“丽茜”改编的电影“痛苦的一页”,还有“德发”导演巴尔豪斯根据女剧作家琴涅尔的舞台剧本改编的“魔鬼集团”(这是巴尔豪斯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都在中国观众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次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影周展出的影片,代表了近一时期“德发”影片的新成就。“水兵之歌”和纪录片“不要忘记十一月”,都是取材于1918年11月德国工人和士兵反对普鲁士军国主义和推翻封建皇朝的群众革命运动、并且从艺术文献的角度来体现那次武装起义中的根本教训的作品。十一月革命是德国民族历史上最富有教育意义的一页。它是德国自十六世纪农民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群众运动。这次革命的根本教训,就是因为当时缺乏一个领导无产阶级走向胜利、能够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斗的党,就是因为社会民主党右翼的领导者们叛变了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工人阶级,结果就使得德国资产阶级有可能重新窃取了政权。
“水兵之歌”是由曾经导演“台尔曼”和“群神会”的梅切格同志领导的创作集体所制作,在这次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苏联保卫和平委员会颁发的荣誉奖状。“水兵之歌”一开始就以激动人心的手法,描绘了革命水兵拒绝枪毙他们斗争中的战友的戏剧场面。这些场面像一阵雷鸣似地烘托出当时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影片描写到伟大的十月革命大大加强了德国工人阶级的革命力量,描写到由德国优秀的革命战士所组成的德国共产党同当时的修正主义者和动摇的中立派分子的决裂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影片收尾时表现出红色水兵们在十一月革命中亲身体会出的经验与要求——坚决站在共产党旗帜下,不断地为扩大与巩固党的队伍而斗争。这部作品鲜明的目的性显然是指向当代,它是在提醒德国人民:不应当忘记十一月革命的教训,而且要把它应用在反对当前西德军国主义和垄断资本的斗争之中。
“注意!不要轻信奥伦豪尔(西德社会民主党主席)那一派人的话,要根据他们的行动来判断他们!”——这是纪录片“不要忘记十一月”结束时对于观众的提醒。它还提醒说:“在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的时候,再不应当手无寸铁了!铁锤、镰刀和枪枝,工厂和武器,都必须也只能掌握在工人的手里!”
“一个妇女”是导演巴尔豪斯与女作家琴涅尔再度合作的作品。纤细入微地描写了德国一个具有高尚理想的女性——争取女权的先锋战士的优美心灵和风貌,以及她那同工人运动逐步结合的革命活动。这部作品所反映的背景是在一百年前的德国。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把资产阶级革命提到历史日程上来。而影片就在那种从手工场生产过渡到工厂机器的生产的戏剧背景中,让它的主角年青的女诗人露易斯看到那些在难以忍受的劳动条件下生活的工人,从此她有了最初的觉醒。影片一方面写到了当时执政的君主、贵族和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是如何反对与迫害人民革命力量,另一方面却是着力刻划了在工人阶级最初的革命发动之中成长起来的女诗人的坚强性格。当革命遭到挫折后,女诗人在激情的演说中提到:“我们能够从错误中,从迷茫中,从一片碎片和瓦砾中终于建立起一个伟大、统一、自由的德国!我们没有完成的事业,我们的孩子们会给我们完成的!”结束影片的这一段也表达了全德人民今天的奋斗理想。
“波罗尼亚快车”是表现1920年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者进犯苏维埃共和国,德国工人阶级声援年青苏维埃共和国的动人史实。影片以紧凑的结构,表达了国际工人阶级愤恨武装干涉者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武装侵犯的正义的怒潮。
“在济尔特岛上”这部短纪录片,呈现出它的制作者桑戴克夫妇锐利的政论风格。这类以真实的史料为根据的电影政论是反对波恩战争政策和在西德当权的法西斯分子的锋利的匕首。
现在,让我们热烈祝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全体电影界朋友们在十年中已取得的巨大成就,预祝他们用电影艺术这一武器更好地宣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新生活和新事物,进一步协助和促进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胜利完成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光荣的任务。


第8版()
专栏:

三颂红色和平火箭
萧三
一而再,再而三:——
红色和平火箭又上天!
这真是连珠礼炮频射震天响,
喜讯顿时传遍天上与人间。
事属偶然非偶然——
就在10月4日这一天,
我们欢送赫鲁晓夫同志飞苏联,
庆祝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十周年。
万岁,伟大的中苏兄弟友谊!
欢呼呵,光荣属于伟大的苏联!
想一想,看一看:
短短时间不过整二年,
太空再也不愁寂寞奈何天,
苏维埃巨人几次巨手抚天沿。
君不见,
一个卫星还在绕着地球转。
一支火箭还在太阳系内作飞旋。
第二支火箭刚刚送进月宫去。
这第三支呵,
它将围着月亮打圈圈。
楚国诗人老屈原!
你从今不必再“问天”。
唐代诗人李太白!
你一不必再叹“蜀道难”,
二不必再怕“难于上青天”。
从今入地有门,
上天也有路。
宇宙一切秘密将摆在人面前。
君不见,
吾人到了月宫前门还不算,
还要进它的后院去游览。
看她为何老是羞答答,
常抱琵琶半遮面。
嫦娥呵,吴刚呵,
吾人三请你们下凡尘。
希望你们看的真:
天安门上生东风。
广场灯火蔽长空。
快来合跳个仙人舞,
然后和我们齐唱东方红。
同志们,舞吧,唱吧,
唱得世界和平能持久,
唱得战争狂人直发抖,猛回头。
唱得各国人民大团结,手携手。
唱得亿兆男女快作万里天际游!


第8版()
专栏:

看苏联大剧院的“天鹅湖”
戴爱莲
“天鹅湖”是古典芭蕾中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目之一。从1954年到现在,五年来中国观众幸运地看到了苏联三个著名剧院各有特色的三种演出。苏联国家大剧院芭蕾舞团这一次的演出,是根据传统的演法来处理的,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大剧院杰出的舞蹈家玛·米·普利谢茨卡娅和康·米·谢尔盖耶夫两位苏联人民演员,在这个舞剧中所显示出来的令人惊异的精湛演技。它充分地表明了苏联芭蕾艺术的伟大成就。
在我们国家的戏剧生活中,有些剧目虽然是观众非常熟悉的,人们却常常为了欣赏自己喜爱的演员的表演,一次又一次地去看同一剧目的演出。在苏联也是一样,“天鹅湖”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剧目,可是很多人却因为普利谢茨卡娅在剧中成功地扮演了白天鹅奥杰塔和黑天鹅奥杰丽亚这两个截然不同性格的角色而要一看再看。当我兴奋地看了她这一次的演出以后,使我深深地体会了苏联人民对她的这种热爱。
普利谢茨卡娅有着很适合于芭蕾演员的形体条件。一般的说,个子较高的演员因为腿比较长线条很美,但是在做最快速度的动作时也不容易灵活。然而,普利谢茨卡娅在“天鹅湖”中的表演,不论是抒情的慢板,还是急速的小动作,都表现了她在技巧上的全面才能。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光有技巧是不够的,必须有深刻的感情体现。我认为普利谢茨卡娅最成功的,不仅仅因为她全面地掌握了芭蕾技巧,更重要的是她那吸引人的音乐感和人物感情变化的细致刻划。在“天鹅湖”中,她运用了成熟的技巧,完美地体现了柴可夫斯基音乐中的美妙境界。当第二幕,王子为了表示爱情的忠贞宣誓的时候,奥杰塔充满幸福、冲动地颤动着两臂,使观众情不自禁地同情她的痛苦遭遇,同时也为她将要得到的幸福而欢乐。接着,天快亮了,奥杰塔马上就要变成天鹅不得不向王子告别时,她那离去的恋恋不舍的神情,和象征天鹅的双臂的颤动给人留下了多么难忘的印象。看完第二幕,使我立即想到她演的黑天鹅奥杰丽亚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前几天我刚看过她在“浮士德”的片断“瓦利普尔吉那之夜”中扮演的瓦克汉卡,过去也曾在电影“巴赫契萨拉伊的喷泉”中看过她演的格鲁吉亚姑娘扎列玛,我相信她会演得出色的。但是,等我真正看了她演的奥杰丽亚,就更令人信服了。奥杰丽亚一出场,观众看到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了,她那富有诱惑力的表情和姿态,同第二幕中奥杰塔的温柔可爱恰恰成了鲜明的对照,使人几乎不能责怪王子会受骗。普利谢茨卡娅在表现奥杰丽亚快要将王子骗到手的狂喜心情,绕着舞台一周的急速连转的惊人技巧,令人赞叹不已。
在“天鹅湖”中扮演王子的康·米·谢尔盖耶夫也是苏联人民最喜爱的演员。尽管他的年龄较长,却保持了很高的技巧水平。他不但在托举时显露出丰富的舞台经验,特别是在变奏舞中的旋转,和空中双转落地时的姿态的富有雕塑性,说明了一个经过长期锻炼的年长演员的艺术常青。谢尔盖耶夫扮演的王子是使人欢喜的。
看了“天鹅湖”的演出,我们不能不说整个演出中,其他如扮演恶魔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演员弗·亚·列瓦绍夫,以及所有的白天鹅的舞蹈和几个代表性民间舞都是出色的。在这里,还应该提出的是乐队的演奏充分地表现了他们对柴可夫斯基这部优美的舞剧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很好的解释。
苏联国家大剧院芭蕾舞团演出的“天鹅湖”,是我国首都观众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也是我国芭蕾舞工作者最好的学习榜样。


第8版()
专栏:

天鹅湖
  李克瑜速写


第8版()
专栏:

鼓声
应选
晚上,爷爷正给我们讲着孙悟空大战蜘蛛精的故事,听到村前鼓声,忽然住口了。他一边侧耳倾听,一边念叨:“这是谁打的鼓呢?这是谁……?”听着听着,刷地一下子站起来,说:“啧!啧!这是老支书擂的鼓!不要动!你们听!听这鼓点: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咚咚咚咚……这是战鼓呀!不是老支书,谁能打出这股子劲!啧!我得出去瞧瞧!”说罢,他把褂儿一披,飞也似地跨过大门。
我听爷爷讲过:老支书年轻时就会擂鼓,是村里出名的鼓手。他一擂起鼓来,敲过“咚咚锵”三声之后,紧接着就是雨点般的“咚咚咚咚……”。鼓声紧的像掀起一阵暴风雨;可是这暴风雨又抑扬有度,紧张中而有严密的节奏。这节奏震撼着人们的心,使人热血沸腾,浑身激动!人们都说:这是战斗时的战鼓声。村里俱乐部有一班青年锣鼓手,自公社化以来,天天晚上总要敲打些时候。老支书工作挺忙,并不轻易擂鼓。一旦老支书擂鼓,人们却又都熟悉这全村独一无二的战鼓声;所以每逢老支书擂鼓时,周围总是站满了人。就拿我爷爷来说吧,村里人都说他脾气有点儿古怪,平常爱生气,不爱说话。可是爷爷和老支书挺要好,逢年过节时,他们总要到一块儿喝几盅酒,聊聊知心话儿。前年组织农业社,别人动员爷爷入社,爷爷除去摇头摆手之外,只是不吱声。可是那天给老支书约去喝了一次酒,红着脸奔回家来,和爸爸说:“听见没?快把地里界石挖出扔了!嘻嘻!咱是第一个报名的新社员哩!”
一天,我问爷爷:“爷爷!人家都说:在咱村里,你只听老支书一个人的话,这是为啥呀?”
爷爷耸了耸肩,说:“为啥?年轻的时候,我和你老支书爷爷,一块儿在地主‘黑财迷’家扎生活。我能忘记吗?那些个冬天雪夜里,我在牛棚里被冻僵了,他把我抱在怀里,用胸中的热气暖醒了我。‘黑财迷’用皮鞭抽我的时候,他一下子伏在我身上,让‘黑财迷’的皮鞭抽在他身上……领导村里民兵打鬼子的是他,和贫雇农一块儿闹土改的是他,领导村里抗美援朝的是他,和大伙一块儿办公社的是他……自打村里建立党支部,他就是书记,始终没离开村里人呀!”
锣鼓声一阵阵紧。我正要窜出去瞧瞧,爷爷忽然大步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张报纸,迎着灯光,我看准上面几个鲜红的大字:“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公报”。没容得我说话,爷爷就急促地对妈妈说:“快!快去下通知,把你们‘穆桂英突击队’集合起来,到东场上听候分派!”
鼓声越擂越紧。村前,“跃进门”上面灯火辉煌,把“人民公社好,生产大跃进”十个大字照耀得光辉夺目!“跃进门”的正前方,沂水河畔的辽阔田野里,是一片漫布着的灯光和篝火。火光游动着,遍及天际,和夜空的星星争辉。一迷眼,就分不清那是夜空,那是大地了。无数人群,在火光里晃动。号声、口哨声、吆喝声、歌声,一阵阵掠过夜空……。
“喂!第三小队那个领头的听着:什么叫大跃进?什么叫继续大跃进?你们听过老支书的传达报告没有?嘿嘿!你们这些小崽子呀!明告诉你们说:我们这里,东南洼三十亩谷子已经登场啦!赶到明天早晨,红红太阳跳出来,我们除了谷子登场之外,还要睡个大好觉。你们呢?你们也许才开始往家爬哩!什么‘晚不了’呀!什么‘急不得’呀!说穿了,不过是慢吞吞儿向右歪呀!嘿哈!快割吧,小伙子们!我问你们:往年见过这么沉的谷穗没有呢?啧!啧!大伙瞧呀!咱老支书擂鼓来啦!”
这分明是爷爷的声音。我正要向那边奔去,只见老支书他们已跨过“跃进门”而来。老支书满面红光,银须抖动,怀里挂着大鼓,两手攥紧鼓棰,张开两臂,落雨般地擂打起来。咚咚咚的鼓声,响彻夜空,震撼着沂蒙山,向着田野深处不住地响着。


第8版()
专栏:

毛主席万岁!
 哈琼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