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
专栏:

万吨矿上的红旗商店
——介绍山西省大同市同家梁商店
山西省大同市口泉区同家梁商店,包括一个商场、三个综合门市部、两个蔬菜门市部、两个小食堂和一个缝纫部,共有职工一百三十二人,担负着同家梁矿区职工和居民一万九千多人的供应任务。在大跃进的1958年,同家梁商店职工在上级党政的领导下,多方面改进了
供应工作,有力地支援了煤矿生产大跃进,受到了厂矿单位和居民群众的热忱欢迎,找出了工矿区商业工作的正确方向。在继续跃进的1959年,同家梁商店职工鼓起更大干劲、热情服务,使矿工处处感到方便和温暖,同时采取下井供应和参加劳动的办法,摸清生产的急需,千方百计地组织了货源,有力地支援了同家梁煤矿连续六个月达到“万吨矿”的水平,并分别超额7.37%和12.15%完成了1至8月份的购进和销售计划,全面超额完成了国家的各项任务指标。
改善服务 大有可为
同家梁商店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今年年初,有些售货员认为,“去年大跃进了一年,该作的作了,该改进的改进了,今年没啥搞头了”,有些人由于部分商品不足而对红旗运动失掉了信心,他们认为售货员是卖货的,没有充裕的商品就不可能作到殷勤周到地为顾客服务。党支部针对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思想,组织全体职工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大家普遍认识到这是一种右倾畏难情绪,而红旗竞赛不能单纯地强调商品的多少,主要看服务质量的高低,在目前部分商品不足的情况下,更需要加强宣传工作,尽量介绍代用品,力求供应合理,把商品用在生产最需要的地方,更殷勤、更周到地为生产、为群众服务。以后党支书和经理亲自到白玉明小组和大家一块卖货,顾客一进门,他们便主动上前打招呼,对脱销的商品尽量介绍代用品,实在无法代替的也耐心解释。仅三天中这个组便得到顾客书面表扬四十五件,其中白玉明本人也得到了十二件。
在职工中比较彻底地消灭了右倾思想以后,支部为了把大家高涨起来的服务热情,及时引导到支援“万吨矿”的具体活动中去,提出了“三通、十好、七满意”作为红旗竞赛的内容,并提出了“工人有什么样的需要,我们就有什么样的服务”的号召,掀起一个以支援生产、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的竞赛热潮;同时,在各门市部建立了“光荣台”、“红旗台”、“大字报社”,敲响了战斗的锣鼓。
这样一来,大家感到红旗竞赛不是跃进到顶、没有搞头,而是门路很多,大有可为了。经过到各厂矿和居民点登门访问,调查研究了生产和群众的需要,大家一致提出了“卖什么、修什么,会什么、干什么”的行动口号,采取定门市、定小组、定人、定任务的“四定”办法,按照各个门市部的供应区域、各营业组的经营范围和每个职工的特长,增加了计划供应,预约售货,代买代卖,代售邮票,代卖书刊,代收缝洗衣服,以及修理收音机、钟表、钢笔、水靴、家具等七十三种服务项目。
鼓起了干劲,开展了竞赛,增加了服务项目以后,现在商店来了商品,特别是普遍需要的商品,人们只在家里坐着,便会有售货员把预约售货的小牌或货物送到家里,使家家户户都能买上。单身职工、夫妇上班的以及老弱伤残、病人和产妇,更会受到特殊的照顾,每隔两、三天就有售货员登门拜访,把他们需要的东西及时送到。工人刘俊单身住在矿上,眼看天气凉了棉衣还没有拆洗,心里正在着急,售货员海盛魁得知这个情况后,马上把他的棉衣取来,交给商店组织的居民缝洗小组拆洗干净。刘俊高兴地说:“这回我可安心了,保证在生产上打个漂亮仗!”因工负伤的孙左庭同志,躺在床上不能行动,售货员马献龙等三人到他宿舍访问,并把他需要的火柴、纸烟等东西送去,他感激地说:“花钱也买不到这样的关心,我只有在伤好后用多出煤的实际行动来报答你们。”商店收到的几千件书面表扬意见中,很多人都表示要用努力生产来回答商店的关心。工人牛永昌和刘润热情洋溢地写道:“人们说商店是顾客之家,我看比自己的家还温暖;人们说售货员是亲人,我看比自己的亲人还要亲;看到了你们的服务态度,更增加了我们完成生产任务的决心!”
生产到哪里 供应到哪里
为了及时有效地支援煤矿生产跃进,商店建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首的“支援生产指挥部”。每当矿上组织生产战役的时候,在指挥部的统一调度下,各门市组成流动车和货郎担,带上矿工最喜爱的糕点、包子、汽水等商品,分头到坑口、明场、车间、工地去流动供应。商店党支部向职工提出了“生产到哪里,供应到哪里”的号召,并取得了煤矿党委的同意和支持,由身强力壮的售货员轮番把干粮直接送到井下去供应。841回采孙福小队,过去每个班出煤一百一十车左右。一天,前半个班已出煤九十车,但因为大家饿了,力气有点不足,后来商店售货员送去干粮,大家吃了个饱,以后又出了八十车,比往日超产六十车。工人们称赞售货员说:“干粮好吃送的欢,支援我们多出炭,我们登上光荣榜,商店功劳也得算。”售货员马献龙、李占龙、?风清、乔凤德一连三天把干粮送到823回采准备班,卖完干粮就和工人一道装煤,结果每天除完成原准备班任务以外,还多出了五十七车煤。出井后,矿工们带上了光荣花,也请他们一同登上了为超额完成任务的矿工们准备的“将军席”。
井下供应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生产,售货员们也从矿工那里吸取了力量,与矿工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树立了刻苦顽强的工作作风。售货员?风清感慨地说:“过去只看见矿工有花不完的钱,现在才知道他们有揩不完的汗!煤溜子滚过去,少装一锹煤也不成,我们站柜台的太舒服了,对人家态度不好就更不对了。”有一天,刮起了狂风,以后又飘起鹅毛大雪,路上行人顶的喘不过气来。这时工人换班的时间快到了,售货员胡宽、王希成、林秀梅等十五人,怕矿工饿肚子,奋不顾身地用杠绳把商品抬到井口,使工人仍能照常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工人们感动地说:“我们原来以为你们今天来不了,谁想到底来了,你们真是雪里送炭,使我们吃在嘴上,暖在心上。”
通过下井供应,参加生产,售货员们亲身体验到那些是煤矿生产急需的商品,很自然地把货源组织工作和支援煤炭生产联系了起来,从根本上扭转了“有啥卖啥”的消极态度。售货员们现在懂得了没有风筒,放炮以后就呛得人受不住,于是在听到煤矿新建巷道买不到风筒的时候,就东奔西跑去找帆布作原料,再找缝纫厂加工,供应了风筒五百多米。售货员们也体验到矿工没有水靴,脚泡得受不住,于是商店的自行车修理小组就增加了修补水靴业务。售货员们感到没有柳帽不能下井,商店便抽派专人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到浑源、应县、廊房、石家庄、保定等十几个县市,组织来柳帽一万三千五百顶,满足了生产急需。
这样,商店职工就进一步了解了煤矿工人,了解了他们的劳动情况和需要,不仅能更好地为生产服务,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了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在各项工作中鼓起更大干劲,把自己的购销活动与煤矿生产跃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地起到了“生产后勤部”的作用。也正因为这样,在各厂矿单位赠给商店的锦旗中,有一面锦旗上就写着这样的六个大字:“商店也能出煤!”
争取矿区副食品自给
自从中央提出了城市副食品供应要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的方针以后,同家梁商店党支部经过研究,又组织大家讨论,具体地分析了矿区的情况,认识到在厂矿职工家属和居民中有不少闲散的劳动力,职工也有业余的时间,房前屋后的空地也完全可以用来种菜和饲养,在矿区争取蔬菜和肉食的部分自给以至逐步作到基本自给,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于是,同家梁商店职工就首先深入居民中进行了解,发现大多数居民愿意种菜养鸡,他们要求商店供应菜籽和鸡娃;但也有少数居民怕麻烦,怕鸡死菜烂受损失,以及认为养鸡不能种菜(怕鸡啄菜)和不够卫生等等。根据这种情况,同家梁商店迅速组织回菜籽一百二十八斤和鸡娃六千七百只,并把发展种菜、饲养的好处和方法编成诗歌快板作为宣传材料。经与街道和煤矿党委取得联系,由商店党支部书记和矿长分头在家属干部和职工大会上作了动员报告,紧接着又责成各门市部分片包干进行宣传鼓动。各门市部的售货员们带着宣传标语、鸡娃,菜籽,敲锣打鼓,又说又唱,到各居民点边宣传、边推销、边传授种植和饲养方法,很快地便在居民中形成了种养高潮。在这个过去只见尘土飞扬,只听得机器轰响的同家梁矿区,目前已经出现了菜畦相连、鸡鸭成群的新景象。据不完全的统计:全矿区有半数以上的家属种了菜,面积达一百五十六亩,共养鸡七千四百只,鸭三百多只,兔七百多只,猪五十二口,对蔬菜和肉食供应起了补充的作用。人人红勤巧 更上一层楼
同家梁商店职工对煤矿工人不仅在物质上支援,而且还从精神上互相鼓舞。每当煤矿组织高产运动的时候,商店职工就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间,组织秧歌舞、小车会、船灯等文艺形式,敲锣打鼓去井口表演,并演出山西梆子、二人台、歌曲、快板等文娱节目,给矿工们庆功,对创造了新纪录的班组,还要敲锣打鼓给他们送贺信。因此,工友们每创出新纪录也要向商店报喜,互相鼓舞,互相推动。
在红五月的两次高产运动中,商店职工还写了一百二十封慰问信,送到井下慰问矿工,同时在三千多张包货纸上印了宣传口号。工友们一边吃干粮,一边念口号。工友刘拴柱念道:打眼快、放炮快,商店干粮送的快,井下煤车装的快,全矿实现万吨快”。他念完高兴地跳起来说:“人家都快,咱还能不快,走!快装煤去!”
由于上级党政的正确领导,由于煤矿党委的指导和大力支持,同家梁商店今年在各项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有力地配合了煤矿生产跃进。最近这个商店在省、市、区连续被评为标兵单位,全体职工都受到很大鼓舞。他们下定决心学习各兄弟地区和商店的先进经验,以便把各项工作再向前大大推进一步。表现他们决心的口号是:
人人红勤巧,
处处学先进,
支援煤矿超万吨,
力争全国当标兵。(附图片)
中央商业部部长程子华(右)来到了同家梁矿区,在九号井内向流动供应点的售货员们询问供应情况。 新华社记者 花 皑摄


第12版()
专栏:

社办工业气象万千
——记河南小店人民公社的社办工业
河南省延津县小店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8月间由小店、樊庄、东屯三个高级农业社合并建立的。这个社原来的工业基础很薄弱,仅有铁业社一个,窑业社一个和一个木业组,职工九十多人,只能生产一些小工具,年产值不过七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2%。成立人民公社以后,在党中央“工农业同时并举”方针的正确指导下,社办工业得到迅速猛烈的发展。目前全社共有工厂九十八个,其中属公社经营的有机械制造和修配、木工、营造、面粉加工、造纸、皮革、棉织、化工、化肥、酿酒、棉花加工、水泥、印刷等二十三个工厂,职工五百七十七人;生产大队经营的七十五个厂,除机械修配、化肥厂外,多是为社员生活需要和进行农、土特产品加工的工厂,职工三百七十五人。从今年1月至9月底的统计,产值共达一百四十八万五千五百七十九元(内社营七十万零二千九百二十九元);按照冬季工业兴旺的特点,最近公社党委重新修订了计划指标,到年底共完成总产值三百三十三万零一百一十八元,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36.5%。办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工业
在社办工业中,他们首先注意兴办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工业,如机械修配、化肥等工业,对农业生产起了积极的支援作用。如在前段深翻土地中,曾组织铁木技工三百七十五人,设立五个修配站,二十七个流动组,生起三十二盘烘炉,深入到二百一十四个生产小队,整修改进工具八千二百二十三件。全社五万五千亩翻地任务,按原来速度需要五十五天才能结束,由于解决了工具问题,只用十五天就完成了,而且翻地深度也由六寸半增长至八寸到一尺深。在抗旱保苗夺取秋季丰收运动中,工人们创制了双筒水车二十五部,赶制手摇式水车一百二十五部,龙骨水车七十八部,制闸门八百五十二个,修配水车二百五十三部和小件农具五千二百五十件,从而大大提高了浇地速度。社员们从生产中深深感到社办工业的好处,非常高兴,歌唱道:
公社力量大无穷
社办工业鲜花红
不怕天高不下雨
工具改革胜蛟龙
千里引夺黄河水
万丈深沟水浪涌
不是公社办工业
那能破古把天赢
在肥料方面,二十八个化肥厂目前已能生产抗生菌、固氮菌、土化肥、蛤蜂粉等四种肥料。仅土化肥一项就生产了八千五百吨,在秋田管理中,有一万七千亩地每亩平均施入一千斤,消灭了七千一百二十亩三类苗,因此增产的价值可达到五万多元。大王庄大队二千一百亩秋粮,普施土化肥一千一百五十斤,每亩平均由原单产四百斤增长为五百二十五斤,总产由八十四万斤增长到一百一十万零二千五百斤。社员王继夏编了个歌子称颂说:“人民公社真正好,自己能把化肥造,保证农业大丰收,社员生活能提高,百个好,万个好,说不完也写不了,只有大家加劲搞,回答党的好领导!”
为了挖掘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适应于公社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公社和大队还建立了面粉加工、缝纫和鞋厂。公社利用孟姜女河排出的废水建成了面粉加工厂一座,可以带动七盘钢磨,日产面粉一万八千斤,腾出六百多名劳动力参加农业生产。整个厂建成后,可以发出九十马力的动力,日产面粉三万九千斤,除满足全社三万八千人吃面需要外,还能给国家加工一部分。各大队的缝纫和鞋厂的加工能力很大,产品除自用还有余。全社拥有四十二部缝纫机,现在已有80%的社员不再自己缝衣裳了。
自力更生白手起家
小店人民公社办工业的特点之一是依靠自己,白手起家,以生产资料工业为基础装备轻工业。如造纸厂几乎整套机器设备都是由公社的机械厂制造出来的。最初,造纸厂需要叨古卡盘、起落机、爆门等近百种零件,几次派人到新乡、焦作、郑州等地都买不到,工人和干部就苦钻苦练,自己制了模型与机械厂职工研究制造,结果好些买不到的机械零件,自己制造成功了。这个厂按设计需投资六万元,实际只用了一万元现金,其余五万元的设备物资全是由公社机械厂装备起来的。
就地取材就地加工
小店人民公社始终贯彻执行了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并举的方针,这样不仅发展了社办工业,改善了社员生活,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公社的公共积累,巩固了公社。他们抓住棉花和红芋两项生产做文章,采取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利用,有啥办啥的方针,大搞综合利用。如去年利用棉籽榨油后的油泥加工成肥皂一万四千七百二十斤,未榨油前每百斤棉籽克出二十斤皮,利用棉籽皮加工成糠醛,最后利用棉皮渣制成活性炭十三万一千六百二十五斤,仅棉籽一项即出几种产品,皮渣一点不丢,总价值达四十八万多元,较过去只榨油出饼提高价值五点二倍,而且糠醛、活性炭又是较高级的化工原料,肥皂又是日用不可缺少的商品。去冬今春综合利用加工的一千二百九十多斤红芋,制出四种产品,也较原来提高价值一点零六倍。
小店人民公社由于工业的发展,给实现公社工业化、机械化、电气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现在全社已有车床十五部,造纸机械一套,新厂房一百五十八间,有锅驼机、汽油机等动力机器九部,拖拉机一台,播种机一部,脱谷机三部,汽车一部,拖车八部,这些机器设备的购置用款都是社办工业的积累。到年底,公社计划拿出十万元投资于工业建设方面,并计划再拿五万元购买农业机械。由于公社大办工业,不仅增加了公共积累,而且增加了社员收入。今年小店人民公社工业积累,纯利润将达三十九万元,大队经营的工厂,将有三十万元利润分配给社员,平均每个劳动日可以分到一角一分二厘。
六点经验
小店人民公社工业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内能够迅速发展壮大,他们的主要经验是什么呢?
第一,书记挂帅,政治领先,这是基本经验。开始办工业的时候,公社党委就认真地研究并且贯彻执行了党的“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把公社工业列入工作日程,定期研究。党委第一书记李国举同志经常深入到厂,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如纸厂初建时,正处在夏收夏种繁忙季节,既无原料又缺乏技术,有的干部就泼冷水。公社党委发现了这一问题,对工人进行了教育鼓励和大力支持,工人们的干劲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更大了,昼夜奋战,不到四个月就建成了纸厂。党委定期研究办工业问题,还配备专职工业书记和七名工业干部,具体抓思想和生产。
第二,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首先抓住了机械工业,扩建了原有的铁木业社,进行农具的制造工作。自去年以来,两个机器厂、五个修配站和二十七个修配小组,新制、改制、修配各种农具七万九千多件,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并试制了大量的新式农具,如八寸步犁、耘锄等。同时,建立为农民生活服务的工业,以节余劳力,促进农业生产,如建立水打磨、缝纫、鞋厂等轻工业。这样,工业的发展,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社办工业在群众中扎下了根,树立了威信。
第三,不断地对社办工业进行整顿巩固。经过全民性的大办工业运动,工厂建立起来了,但由于缺乏经验,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直接影响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党委认真地进行了整顿,纯洁了组织,健全了管理制度,干部改进了作风,生产有了很大提高。通过整顿,也更加明确了社办工业的发展方向。
第四,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大闹技术革命。全民性的大办工业首先是从农产品加工、红芋综合利用、土法生产酒精开始的。开始办工业,干部和群众都存在着神秘观点,迷信技术设备等。领导上首先抓住土法生产酒精,利用群众投资的旧缸、酒川,用了一部分白铁皮焊成了酒精塔,四天内就生产出了酒精。接着建酒厂十五处,酒精厂四处,用事实打破了神秘论,揭开了大办工业的序幕,并通过大闹技术改革,用土法试制成功了糠醛、活性炭等化工原料。
第五,坚持自己武装自己,扩大再生产的方针。由于公社党委的支持和重视,一年多来,除公社一级工业所取得的利润全部投入工业生产以外,公社又抽出二十五万元投资于工业建设,新建了日产一吨的机制纸厂、水打磨厂等六个工厂,进一步扩大了公社一级所有制,对巩固人民公社、发展公社工业化具有重大意义。
第六,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并举,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前提下,大搞商品性生产,积累了社办工业资金。
除上述经验外,还认真推行“两参一改”的经验,管理干部经常深入到厂、车间、生产小组参加劳动操作,这对密切干群关系、鼓舞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12版()
专栏:

向“尖端”顽强进军
——记陕西省青年技术员徐永基的先进事迹
天大的困难挡不住共产党员
1956年9月,徐永基怀着一颗建设祖国的火热的心,离开了大学,走上了设计工作岗位——建筑工程部西北工业建筑设计院。来到设计院不久,党委就指派总工程师负责给徐永基等同志讲解“薄壳”技术;接着,党又把研究“薄壳结构设计”的任务交给了她。“薄壳结构设计”是建筑科学中的尖端技术,是一种很薄的、弯曲形的大型建筑构件,一般用作屋面,可以节省大量的钢材和水泥。徐永基知道,要掌握这种技术,困难很多,需要有高深的数学、力学知识。过去我国掌握这种技术的人很少,就是现在也才是开始研究应用。但她一想到采用这种技术能够给国家节约大量建筑材料、提高建筑技术和丰富建筑造型艺术时,就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下定决心攻克这个尖端技术堡垒。
要攻破这个堡垒,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对徐永基这个刚出校门的青年人来说,就更有不少的“拦路虎”。有时要弄清楚一篇技术资料,就需要应用几十个公式,而每一个公式都要经过数十步的演算。为了解决一个疑难,往往要到处寻找、翻阅很多外国原文参考书,有俄、英、法、德文,甚至有捷克文、波兰文,而她的外文基础又很差,读起来相当吃力。有人风言风语地说:“刚出学校的毛孩子,搞这样重要的技术研究工作,能搞出什么名堂来?”当时,她也产生过一些畏难情绪,可是她又想:“自己是个共产党员,难道在困难面前退缩吗?不!困难算什么,天大的困难也动摇不了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这样一想,力量就来了。只要有关于“薄壳”研究的书籍、文章、资料,她都认真地研究。一遍看不懂,两遍、三遍,直到弄懂为止。仅在钻研“圆柱形薄壳”设计时,她就学习了苏联建筑力学计算方法、德国数学分析方法等七种技术资料,演算了七百多个公式。对不懂的外文,她就搬出字典来查。她还经常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到往返二十多里路的学校学习高等数学。去年她到工地劳动锻炼,也没有中断过学习;往往白天劳动了一天,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她不仅自己钻研,而且能够虚心地请教周围的同志。就这样,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她学会和掌握了“柱形薄壳”、“双曲薄壳”、“折板式薄壳”等九种薄壳设计理论,在攻克尖端技术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
徐永基在掌握了“薄壳”设计的基本理论之后,并没有停步不前。她在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敢想敢作,大胆革新,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去年12月,院里承担了一个电缆厂的设计任务。在进行设计时,党号召大搞“土洋结合”,节约钢材、水泥,用砖盖成厂房。这项设计虽然不是徐永基所在小组的任务,但她认识到给国家节约建筑材料,是每个设计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她便积极响应了党的号召,利用业余时间,和小组同志共同研究如何利用“薄壳”的结构来设计这个厂房。徐永基曾经从杂志上看到匈牙利试验的“无拉力砖薄壳”,使她知道了用砖代替钢材、水泥,也可以作成“薄壳”。但是究竟如何用砖壳组成屋面系统,还不清楚。她又从另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苏联的“板式组合屋面”,就和小组同志共同研究,吸取了苏联的“组合屋面”形式和匈牙利的“砖薄壳”结构,创造性地设计成功了“无拉力砖薄壳组合屋面”。但是这种薄壳的曲面如何计算还没有现成公式。她又经过多次试算,和组内同志研究,并请教工程师,终于计算成功了。这种构件,技术先进,可以节约钢材20%到40%。
今年8月,西北工业建筑设计院接到一项很大的油池设计任务。这种设计过去从没搞过,技术比较复杂,当时有的同志就不敢接受。徐永基听说这样大的油池,国内外过去都是用钢板作池壁的,就想到如果能用其他材料来代替,就可以给国家节约大量钢材。于是她便和小组的同志研究,主动要求领导上把这个任务交给他们,并大胆地提出了用“钢筋混凝土薄壳”代替钢板作池壁的设计方案。方案提出后,有些同志说:“这样大的油池,用钢筋混凝土作不保险,出了事故谁负责?”个别人甚至还故意刁难她。这时,党委批判了这些不正确的思想,坚决支持了徐永基的设计方案。党委书记说:“要勇于大胆革新,要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这些话给了她极大鼓舞,增加了她大胆创造的勇气。她经过反复研究,终于胜利地完成了这项工程的设计,比钢板结构可以节约钢材50%。
徐永基并不满足自己的成就,创造性的设计不断涌现。她和小组的同志出色地用薄壳结构完成了跨度三十八米、长六十二米的临潼游泳池的设计,比钢结构可以节约钢材一百吨;在今年全国预应力和钢筋混凝土会议上认为这种设计是有发展前途的新技术。在一个展览馆的工程设计中,她又设计成功了三十米“曲线预应力配筋薄壳”,解决了大跨度的下垂和裂缝问题。
发展“薄壳”计算方法
建筑结构的计算,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要使一项工程设计得经济、适用、安全,就要有精确的计算。“薄壳结构设计”的计算,就更为复杂,而且有许多计算没有现成的计算方法。为了简化“薄壳结构”的计算,解决一些无法计算的疑难问题,徐永基在创造性地设计过程中,创造出了三种新的计算方法。
今年3月,徐永基参加了一个展览馆的工程设计。当时,任务紧迫,要求按期出图。而这项工程的教育馆设计采用“双曲旋转薄壳”,如果用过去的计算法,单设计这个馆的屋面,就要花费十天。如何简化计算方法,就成为加速设计进度的一个关键问题。但要改变历来应用的计算方法,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况且她正患着慢性肺炎,看书多了就头昏眼花。但当她一想到工地上千万工人没有图纸就不能施工时,她就忘掉了医生让她休息一个月的嘱咐,和大家一道奋战了五天,终于找到了计算双曲旋转薄壳的办法,工效提高了一倍,而且精确可靠。就这样,她和同志们一起,共同努力,使展览馆工程设计,提前十天完成了任务。
还在去年8月的时候,西北工业建筑设计院的技术研究小组,就试制成功了“波浪型薄壳”屋面。这种结构比“圆柱型薄壳”更加节约钢材、减少施工工序。但计算相当复杂,而且还没有现成的计算办法。在设计成功之后,曾有一位同志采用常用的计算办法,计算过多次,都没有算出来。因而这个问题一年来一直是个“谜”。如何解破这个“谜”,使试制成功的先进结构能很快地应用到设计上去,就时刻在徐永基的脑子里盘旋。她在参加展览馆的工程设计中得到启发,觉得运用某一种方法可以计算“波浪型薄壳”,就运用这种办法,反复试算,但计算了三次都没有成功。计算一次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呀!最长的一次她曾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最短的也得一个多星期。如果错一个数字或符号,就前功尽弃。遇着一个疑难,就得翻资料、查字典,但她坚定地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有决心,就一定能够成功。果然,第四次就计算成功了。
徐永基深切地体会到,创造一项新的设计、一个新的计算方法,是多么不易呀!因而一旦创造成功,她总是想很快推广出去,使大家都能掌握。当兄弟单位的同志来西北工业建筑设计院学习“薄壳”技术时,她就抽时间把自己的笔记整理出来给他们看,对不懂的地方详细给他们讲,帮助他们很快地掌握了这项新的技术。她还把自己的创造写出了六篇科学研究论文(有四篇是和其他同志合写的),其中有两篇是陕西省科学研究院1959年科学研究项目。
沿着又红又专的大道前进
徐永基能够经常鼓足干劲,刻苦钻研,作出出色的成绩,是因为她在党的教育培养下,能够认真地学习政治、改造思想,不断地巩固建设社会主义和为工人阶级服务的人生观。当她进入大学以后,在党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明确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而不是为了个人名利,因而她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很突出,曾数次被评为“三好”优秀学生。当她在大学二年级、刚满十八岁的时候,就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
党的整风运动,对她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和锻炼,使她进一步明确了要真正成为一个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必须“又红又专”。在去年下放工地劳动锻炼中,她和工人群众打成一片,努力劳动,积极学习实际生产知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达到了定额,受到了群众的赞扬。她就是这样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逐步成长起来的。
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徐永基正在向新的目标跃进。在今年最后两个月内,她决心鼓足更大的干劲,除保证超额15%完成设计任务以外,还要完成两项科学研究项目。


第12版()
专栏:

革新能手徐呈龙
从1953年起,当徐呈龙在青岛木材综合加工工厂做木板对缝工作的时候,就开始了由拼体力转向技术革新的活动。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他就和同志们一道,创造、改进了六十五种机器、工具和操作方法,节约了三十一万八千五百多工时,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一百三十年的工作量,为国家节约了一百五十万元的财富。大跃进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徐呈龙和同志们一起又创造、改进了六十二种机器、工具和进行了其它一些技术革新。徐呈龙几年来钻研技术的结果,使他已经由一般的木工变成了能掌握翻砂、机械等多种技术的工人。
解放初期,青岛木材综合加工厂全厂只有三台带子锯和四台轮子锯,其他全部木工活都是斧、锉、刨等手工操作,出力不小,效率很低,还容易发生事故。而木板对缝是最头痛的一道工序。常常因为这道工序跟不上,质量差,影响全厂计划的完成。这些事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徐呈龙的心上。他想,能不能搞台对机代替手工对缝呢?
1954年这个厂里开展了技术革新运动,党支部书记号召职工们学习王崇伦、黄荣昌的革新精神,动员职工们大搞技术革新。为了改变手工操作的落后面貌,徐呈龙鼓了鼓劲向党支部提出了搞木板对缝机的建议,受到支部和很多老工人的支持。但是有人却讽刺他说:“德国人、日本人就没搞出个对缝机,徐呈龙只是想想罢了。”有的说:“徐呈龙看到王崇伦、郝建秀上了报,也想出出风头。”可是他想:外国人也没长两个脑袋,他们没搞成的,我们就搞不成吗?有党的支持和工人的帮助,什么也不怕。”于是他和几位同志一起开始了研究工作。经过好多次的试验,没有什么结果。这时,车间领导干部说他创造木板对缝机影响生产,不准他继续试验,他要回家去试验,又不让他携带模型出厂。这时,他就找到了总支委员会,党总支支持了他,严肃地批判了车间主任的错误,作出了支持革新的决定。总支书记特地找他谈话,鼓励他,并且从省重工业局请来工程师,帮助他进行试验。工程师按照手工对缝原理,设计了一台电动式的车床图纸。虽然试验没有成功,但对他的启发很大,他下决心学会电动机械原理,自己设计对缝机。这对徐呈龙这个只念了几年小学的工人来说,当然是很困难的。但是不下苦功夫,就搞不出机器来,他决心大,干劲也大,有空就学,边学边干,星期天不休息,有时干上一宿。这样干了几个月,草图画成了。制了台机器一试验,刨出来的木头像狗啃的一样,更谈不到对缝了。这时,党进一步给他指明了方向,不少工人也支持他们,使他们继续试验的信心更坚定了。于是徐呈龙把铺盖搬进车间,不管吃饭睡觉,都不离开阵地。有的工人同志们也一直与他一道战斗。门道一点一点的想出来,一个一个积起来,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对缝机在1957年8月终于出世了。经过鉴定,性能很好,比手工操作提高效率二十多倍,产品质量也很好。
1958年初,徐呈龙调到开始修建的胶合板车间,担任技术革新促进队的队长。在修建的初期,有的干部要求国家大批投资,至少要一百三十万元,还要求从外国进口机器。他和大部分老工人不同意这些主张,他们提出要勤俭办厂,自力更生,土法先上马、土洋结合,通过技术革命解决设备问题。党委支持了他们的意见,结果他们只花了二十三万元,就建起了厂房,搞起了设备,经过四个月的时间,使胶合板车间投入生产。为了解决薄板烘干问题,技术革新促进队在党委的支持下,苦战一个多月,试制成功了自动化烘干炉,不必再靠太阳晒薄板,提高了质量和效率,大大减少了损耗。
这一系列技术革新的成功,大大激发了职工们的创造积极性,革新事迹空前增加,出现了很多先进人物。仅1958年上半年,全厂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就有二万六千多条,其中重大革新项目有二百二十项。全厂还推广了先进经验五十九件。几年来技术革新的结果,全厂已经出现了自动木板对缝机、旋皮机、调胶机、热压机、自动烘干机、万能锯等九十一台大型机器和设备。其中徐呈龙和同志们一起设计制造和经过革新的就有七十五台,占设备总数的85.9%。这样就使青岛木材综合加工厂从大部分手工操作转变为基本上是机械化生产了。
1958年全面大跃进以来,农村劳动力比较紧张,原来靠农村妇女手工加工的石棉线越来越满足不了石棉厂的需要。青岛市台东区委、石棉厂党委要徐呈龙去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厂里党总支姜书记指示他说:“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宁肯不干咱厂的活,也要帮助兄弟厂解决关键问题。”他想:经济大建设,全国一盘棋,石棉厂的困难也是我们自己的困难,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更加重要。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这项光荣的任务。11月他来到了石棉厂。这个厂的领导对他的试验工作大力支持,党委派来了木匠、铁匠师傅和手工纺石棉线能手,同他一起研究、试验。这台机器先后经过二百零八次的试验,在集体研究、互相协作的情况下,在今年初试制成功了,用它纺出来的石棉线,条杆均匀,抗拉力强,石棉含量达到了79.75%,纺纱效率比手工纺纱提高了一百三十八倍,节省了从事手工纺石棉线的农村妇女劳动力二万九千七百多名,据初步统计,全年可为国家节约一百六十多万元。
今年4月以来,徐呈龙参加了团中央和团山东省委组织的青年先进经验观摩团,先后到过十四个大小城市,参观了三十多个工厂,参加了四十多次报告会和座谈会。在访问中,他学习了兄弟单位的三十八项先进经验。回厂以后,他根据具体情况已经实现了十一项。如用成都胶合板厂的土法熨斗,代替他们厂现用的电熨斗,一年可节约九千多度电。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他也把自己的点滴经验介绍给兄弟单位,先后提出了一百二十项革新建议,并亲自帮助兄弟单位实现了六十二项。
正当徐呈龙从观摩团回厂的时候,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为了向国庆节献礼,他又搞了十项革新,其中改进的自动烤干机和自动流水式胶合板烘炉,每年可以节约劳动日七千六百五十个。他还利用假日试制成功了树皮箱子,把厂内长期积存的三十多万斤树皮被利用起来。
现在,徐呈龙已经是这个厂的工程师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