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
专栏:

永远争上游
——保持十年荣誉的马恒昌小组
马恒昌小组是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二号车间中小型轴类部件工段的生产小组,是全国闻名的先进小组,是保持十年荣誉不断前进的一面红旗。
马恒昌小组从1949年4月建组以来,已有十年的历史了。在这不平凡的十年里,这个小组也创造了不平凡的事迹:年年月月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他们完成了十四年的工作量。第二个五年计划一开始,他们就掀起了生产大跃进的高潮,以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年零十个月的工作量。在继续跃进的1959年,又提前五个月零十天完成了全年的工作量。现在他们做的是1970年下半年的活。
十年来,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马恒昌小组的变化也是很大的。小组原有十三名组员,早已先后调离小组。现在的五十三名组员,几乎全是1950年以后入厂的。由于党的培养教育,他们继承了马恒昌小组的光荣传统,发展了马恒昌小组的工作经验,更高地举起了先进小组的红旗。
十年来,马恒昌小组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干部和技术人材。培养出的三十三名干部中,有的在本厂担任了副厂长、科长、车间主任、工会主席等领导职务。建组的创始人老组长马恒昌同志,过去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普通工人,经过党的多年培养,现在担任了本厂总机械师的重要职务。小组的第三任组长董振远同志担任了本厂副厂长。小组培养出一百零三名技术工人,支援了八个工厂和兄弟单位,其中有三十六人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有三十二人参加了共青团。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
马恒昌小组能够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先进小组的光荣称号,他们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呢?
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依靠党的领导,听党的话,按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是马恒昌小组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为避免损失,党提出工厂北迁,马恒昌小组工人首先热烈响应,第一批报名由沈阳来到齐齐哈尔。在没有厂房和没有宿舍的严寒冬天里,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进行建厂工作,建立了新的家园。1951年,他们向全国职工提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了全国职工的热烈响应,对支援抗美援朝斗争起了重大作用。在党的三反五反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整风、反右派斗争以及历次的增产节约运动中,马恒昌小组始终站在运动的最前列,并把各次政治运动作为激发革命干劲,保证出色地完成国家计划的动力。今年党提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以后,他们立即以提前二十天完成第三季度国家计划的条件向全市六千个小组提出开展友谊竞赛的倡议,用提前完成国家计划的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向伟大的建国十周年献礼。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和决议公布以后,他们受到极大的鼓舞,人人意气风发,干劲十足,原订提前二十天完成第三季度计划,结果提前二十六天完成了。
坚持经常性的政治思想工作,保持旺盛的革命干劲,是马恒昌小组出色的工作方法。他们把政治思想工作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紧紧结合起来,和生产、生活紧紧结合起来,并提出“不让个人主义过夜”的响亮口号。早在十年前,马恒昌小组一成立,党就帮助他们建立了每周一次的生活会议制度。在实践中他们感到: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搞好生产,巩固劳动纪律,克服缺点,增强团结,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重要武器,是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好方法。他们认为小组的团结必须建立在政治基础上,对于生活中的非原则问题可以互相谅解,但对思想上的错误不能迁就,要以同志式的态度采取与人为善,治病救人的方法及时给予帮助和教育。去年2月,女车工郝淑云请假在家养病,有一天小组工人王成祥在街上遇见她和未婚夫蹓跶,因此,对她是否真正不能上班干活发生了怀疑。为了把问题搞清,他还作了些了解。郝淑云一上班,王成祥就给她贴了一张大字报。她当时挺不满意,生产情绪不高,一天才加工三根小轴。在班后竞赛评比会上,高玉祥对郝淑云说:“你今天干劲不足,是不是给你贴大字报不高兴啦?”这时牟荣山拿着工作物在一旁给郝淑云算细账说,“三根小轴用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完成……”。还没等他说完,张广政抢着说:“贴了大字报,还批评人家干劲不足!”通常,班后会只用几分钟就解决问题;现在大家就坐下来,平心静气地开展了辩论,具体地分析了郝淑云的思想和劳动态度。郝淑云在大家的善意帮助下,感到大字报揭发的思想和反映在生产上的消极情绪完全符合事实,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当场作了检查,并表示改正错误。会上也对张广政无原则的同情和支持郝淑云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评。经过分析批判,张广政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大家的帮助。郝淑云在受到批评的第二天,决心要弥补昨天生产中的不足,鼓足了干劲,在生产上运用了高速切削的先进经验,以七小时半的时间就完成了二十三个小时的工作量。小组的工人都很高兴,马上写了一张大字报祝贺她“思想、生产双丰收”,鼓励她再接再厉创造更大成绩。
马恒昌小组进行政治思想工作,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性格或不同思想问题采取不同方法,形式多种多样。如组织政治学习,结友交心,思想互助,组织富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举行小组历史回忆会教育组员珍惜荣誉等等。由于政治思想工作经常进行,方式多样,对迅速提高工人的社会主义觉悟,保持旺盛的革命干劲起了巨大的作用。
哪里是关键就在哪里搞革新
哪里有先进经验就到哪里学
十年来,马恒昌小组所以能够年年月月全面的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是和他们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坚持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分不开的。十年来,他们改进工具,改进设备,改进工艺,改进操作方法,改革产品设计以及自制专用设备等共达四百多项,学习和运用了国内外先进经验八十多种,平均提高效率半倍至六十倍。每人平均掌握二十种以上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操作方法。
组织起来,大家动手,是马恒昌小组不断革新技术的一个特点。近两年来,小组每月实现的技术革新不下十项。经常帮助每个工人具体研究和组织实现各项革新,是件很复杂很细致的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们在1958年就以“土专家”关景福(八级工)、“土工程师”刘瑞民(七级工)、“能工巧匠”张近亭(六级铣工)三人为主,吸收了车、铣、磨、钳等工种四名熟练工人成立了“技术革新研究小组”,负责组织日常的技术革新工作。实践证明这个研究小组的作用是很大的,它能及时协助领导研究生产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关键问题,及时审查和处理工人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具体帮助小组每个工人实现技术革新,同时有计划地研究与改进一些较大的革新项目。
针对关键革新技术,突破生产中的薄弱环节,是他们小组技术革新的另一个特点。他们认识到,在生产中老关键解决了,新关键又会出来,生产不会没有关键的时候。因此,他们非常重视生产关键问题。他们提出:“哪里是关键就在哪里搞革新”的行动口号。今年8、9月间,他们小组担负着五种新产品加工的任务,其中有七种部件是生产中的重大关键。他们发挥集体智慧,改进和创造了五种工卡具,先后不到半个月就将关键全部突破。例如:加工新产品曲轴关键部件,部件很大,在一无吊车二无经验的情况下,经多次研究,终于自己动手改进了滑轮起重工具代替吊车。过去需要五、六个人在加工时往机床上抬,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事故;现在,两个人不费多大力气就安好了,并保证安全。这个部件又是效率和质量的关键,非常不好加工,小组针对这个问题,又改进了带键的卡具,解决了过去加工不敢吃大刀、效率低的问题,效率提高了一倍,质量达到100%。
在学习和推广先进经验方面,他们的口号是:“哪里有经验就去哪里学。”为了学习经验,他们几乎跑遍了齐齐哈尔的所有的机械加工厂,还到过北京、长春、哈尔滨等地,学习了成效显著的“分段削”、“滚压刀”、磨等十几项先进经验。去年2月,小组接受了一批外厂委托加工小火车轴的任务,一连干了五天,效率很低,达不到定额。后来在星期天,由组长谭寿声带领三十多名组员到齐齐哈尔车辆厂金工车间学习了滚刀先进经验,回厂运用后提高效率一倍多,结果提前完成了这批加工任务。
他们从技术刊物上学习了许多好的经验。“机床与工具”、“机械工人”等二十多种技术刊物,成了他们的良师益友。
“先进经验是死的,人是活的,让人支配工具,不让工具支配人”,这是小组工人从无数生产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因此,在生产中,他们总是结合本组情况,创造性地学习和发展别人的经验,让别人的经验在自己的生产上更加发扬光大。目前小组使用的“联合车刀”法,就是学习了苏联“伏洛比也夫”和“科列索夫”车刀法,在实践中综合了这两种方法的优点发展而来的,它的生产效率比原来两种单项经验提高三倍多。
竞赛热烈踏实 按日检查评比
小组的竞赛十年来有很大的发展,由起初的挑战应战发展为机床与机床、人与人、班与班之间的优质、高产、低耗、安全的红旗竞赛。当前小组竞赛的主要特点是:既有轰轰烈烈的宣传鼓动,又有深入细致的具体组织工作和思想工作。
小组在每月初讨论生产计划的同时,就找出薄弱环节,确定开展红旗竞赛的方向,制定措施,大比大赛。为了确保计划实现,小组狠抓生产日进度,采取了技术研究会、班后生产会议等方法,及时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问题,保证按日按旬按月保质保量地完成个人、小组的跃进计划,并通过图表的形式公布当日竞赛结果,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生产成绩,不断地鼓舞大家的干劲,形成人人争上游的气氛。1959年2月份由于工作日少、任务重、设备不足,到20日仅完成计划的60%。在这种情况下,小组召开了诸葛亮会议,发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无论如何也要完成任务。党小组长高玉祥提出“歇人不歇马”的办法,立即得到大家热烈的支持。会后互相鼓励,开展了你追我赶的大比大赛。组员牟荣山向赵福元下了战表,提出要用八小时完成三十五小时的工作量。赵福元接着应战,表示坚决在八小时内完成四十小时的工作量。竞赛热火朝天。最后,2月份的计划不但完成,而且超额1%。
在竞赛中,小组宣传鼓动工作也做得很好。他们针对各时期的实际情况,利用丰富多采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鼓动。目前有竞赛图表、互相下战表、应战书、预祝信、祝贺信、标兵旗、周红旗等十多种形式,此外还有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文娱宣传。通过宣传鼓动工作,大大激发了工人的积极性和冲天的革命干劲。如5月间张进亭机床是小组薄弱环节,小组给他送了预祝信,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发挥了苦干、巧干的精神,连续改进七种工具,分别提高效率一至四倍,提前十天完成了任务,小组又接着给他送了祝贺信。
在竞赛中,检查评比工作是保证竞赛健康开展的重要方法。他们采用日检查(班后会议)、周评比、月总结的方法,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并互相交流经验,达到学先进,赶先进,共同提高,共同跃进的目的。
在竞赛中认真贯彻小组的各项生产制度,已成为马恒昌小组每个组员思想上和行动上不可缺少的自觉习惯。他们坚持贯彻了工具保管、质量三检制、技术研究会、安全生产等制度,对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起了很大作用。
马恒昌小组的十年是光辉的十年,特别是在大跃进的1958年和继续跃进的1959年,在党的领导下,马恒昌小组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在,他们正满怀信心,干劲冲天,高举红旗,继续奋勇前进。(附图片)
马恒昌小组组长谭寿声正在和小组人员一起研究革新技术的建议
丁凤岭摄(新华社稿)


第10版()
专栏:

英雄列车
沈阳列车段三八青年红旗包车组战胜洪水的事迹
三八青年红旗包车组是1958年夏季组成的,担负着沈阳——北京间特别旅客快车的列车乘务工作。全组共有四十七名职工,其中除乘警检车员和一名行李员是男同志以外,其余的都是女同志,平均年龄为二十岁左右。包车组有党团支部。在党的领导下,由于全组人员热心周到地为旅客服务,基本实现了待客如友的服务要求,因此在今年三八节前夕,荣获三八青年包车组的光荣称号。
同洪水搏斗
7月21日夜间,列车冒着瓢泼的大雨从沈阳站开车,奔向祖国的首都北京。雨越下越大。当列车跨进兴城车站时,接到通知:因连日雨水冲刷,路基松软了。列车慢行到前卫——高岭间的一座石河桥上,一位工务工长告诉司机说:前方路基被雨水灌成浆,还有的掏空了,不能前进!列车停在桥上。这时,副列车长李桂琴就叫醒了休班的列车党支部书记、民警李日奎同志,汇报了列车停在桥上的情况。李日奎同志下车一看,桥下河水继续暴涨,列车上六百名旅客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于是他便和运转车长一道决定并征得调度同意,把列车退回前卫车站。仅隔十六分钟,石河桥便被洪水冲毁了。全列车的旅客得知这个消息,无不庆幸自己脱险,许多旅客激动地说:再慢一刻钟我们就和洪水一块走了。
列车退回前卫车站不久,忽见一位民兵边跑边喊:水库决口了……!随之发现西北方向白亮亮一片洪水向列车奔腾而来。在这洪水袭击面前,旅客都在呼喊:“快开车!开快车!”列车迅速向后退着。这时,线路两旁的居民扶老携幼,背着大小包裹纷纷奔向列车,呼喊求救。能见死不救吗?李日奎同志大喊:“停车救人!”司机立刻刹住车。又从广播机中通知乘务员和旅客们快把车窗门打开抢救人。这时虽然洪水已向列车冲击,但是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车下受难的同胞。共产党员、列车行李员梁国治和许多乘务员、旅客都跳下车去把灾民救上来。洪水已经淹没了路基、钢轨、车轮,巨大的洪峰来到眼前。为了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安全,列车只得继续往后撤退,但是还有不少灾民向列车招手求救,列车又停下来抢救灾民。司机准确地操纵着列车,就这样退退停停,停了三次,抢救上来三百五十多名受灾的同胞。当列车进入高坡长河桥时,发现一个老太太坐在房盖上,在洪水的旋涡中打转转。列车员马玉林和旅客——解放军军官赵福祥先后跳进洪水中,把老太太从深水中救了出来。这时又从远处漂过来一根房梁,上面坐着一位老大爷。小马没顾得休息一下,又跳入水中直往老大爷游去。他游到半道接近急流时,眼看就被浪涛挡住,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岸上的人就把他拉回来了。当小马上来后,看到老大爷快被急流冲走,双手乱抓,危急万分。这时小马耳朵虽然嗡嗡直叫,头脑又胀又疼,混身已是筋疲力尽,但他一想到向秀丽、安业民的英雄事迹,从心里就涌出一股勇气,感到混身是劲。他第三次又跳进水中,但老大爷已被浪涛卷到急流中去了。站在桥头的李日奎同志,列车员陈宝志同志和旅客们就把大批绳子投入急流中,老大爷一把抓住绳子,岸上的人一起用力拉,终于把老大爷救上来了。就这样,乘务员和旅客一起又救出了九名将要被水淹死的灾民。
组织起来战斗下去
经过这样一场生死关头的战斗,洪峰虽然过去了,可是威胁并未消除,列车能否早些开动,前进或后退,又成为旅客最关心的事。支部书记根据这种情况召开了紧急会议,对好坏两种情况都做了估计。会议做了三项决议:一、共产党员要机智英勇不怕任何困难,带领群众与洪水搏斗;二、依靠全体旅客有组织地向铁路两旁躲避;三、积极与上级联系以便得到指示。接着,列车长张敏缓就和乘警到每节车厢发动旅客选派代表,协助维持车内秩序和保证旅客安全。很快地组成了一个包括四十名旅客的代表小组,在车上车下协助乘务员工作,使车内秩序井然不乱。
洪水是否继续上涨,线路不知何日修通,旅客吃饭怎么办?……问题一大堆。多么迫切需要领导给予指示啊!列车长张敏缓和行李员梁国治把活动电话机接在铁路旁临时通话设备上,但是尽管喊哑了嗓子,也没能得到一声回答,证明通讯已经中断了。一切可能的尝试都失败了。不能与上级取得联系,列车支部只好勇敢地担起一切责任来。这时,乘务员和旅客已经有一天一夜没吃饭了;但是,乘务员们都把由沈阳出发时带的面包和香肠拿出来,送给苏联专家和小孩吃,旅客们看到这种情况,纷纷把自己包裹打开,把饼干、点心、鸡蛋等都拿了出来。不一会,各车厢送来的食品集成了一堆。这些食品包含多么崇高的友情啊!
然而,吃饭问题仍然是当前的严重问题,党支部决定由支部书记李日奎带领乘务员和一些旅客外出找粮食。他们跑到距列车三里地的隋家岭去和人民公社党委联系,公社党委立即拨出十八袋白面;但需要到五里地以外的地方去扛。五十多名旅客和乘务员志愿担任了这项工作。面粉扛回来以后,立即组成了炊事小组,但是,那里来的做饭家具呢?十二次列车没有餐车,于是乘务员又跑回隋家岭人民公社借来十口大锅,有的社员把仅有的几捆干柴也拿出来,乘务员和旅客共同组成十个烙饼小组,经过多半天的劳动,香喷喷的大饼烙熟了。乘务员怕不够吃,让旅客先吃,一位旅客把一张大饼塞在李日奎手中,李日奎推说不饿,又把饼送了回去。这样推来推去,最后,李日奎只得撕下一小块饼吃了。
党的关怀
7月23日早晨,天还是雾气沉沉,列车仍不能行进,和领导联系也没有接上头。六百名旅客要吃饭要喝水,不少病人等待治疗。可是车上除了还剩几张昨天吃剩的白面饼和空空的救急箱之外,再没有什么了。这时,突然一阵马达声由远而近。“飞机!”人们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纷纷向车外跑去。一架银白色的飞机在列车上空盘旋。人们舞动着毛巾、帽子,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飞机投下许多降落伞,落在地下。啊!是四十大包饼干,上面写着“高级饼干慰问旅客”。旅客把饼干搜集在一起,谁也不肯吃,最后只好由乘务员分给旅客吃。吃到这香甜的饼干,感动得许多旅客流出了热泪。
党的关怀来自四面八方,锦州铁路局党委发现十二次列车失踪后,派了七人小组,背着一千个烧饼,冒着狂风暴雨,沿铁路线走了一夜零一个早晨才把列车找到。他们又疲劳又饥饿,但带给旅客的烧饼,他们一个也没有吃。锦州铁路管理局和区委得知消息后,马上从山海关派来医生,在车上开办了临时诊疗所,给患病旅客治病。当地政府也给送来了面粉蔬菜和一千多个鸡蛋。党的关怀,群众的支持,是这样亲切周到,她们感到战斗力量更加充沛了。
本来一个服务员专负一节车厢的工作,就已经够累了,可是她们主动地当起车上孩子们的最好的保姆,又兼患者的护士。白天紧张劳累一天,晚上又悄悄为旅客赶苍蝇、蚊子,照料病人,看护小孩。列车员夏文英等已有一天一夜没入睡了,眼睛熬得通红,身子也疲累不堪,可是这些她们连想也没想。
迎着早霞前进
7月24日又是个美好的天气,列车上的人更活跃了。突然检车员喊:“局长来了!”乘务员都高兴地跳下车厢,锦州铁路局杨国辉代局长和沈阳铁路局党委副书记亲自赶到现场慰问,对全体乘务员向洪水斗争、保全列车和车上六百多条生命、抢救受灾同胞的英勇事迹给予很大的鼓励。乘务员们异常兴奋,几天几夜的劳累饥渴早已无影无踪了。
列车第二天早晨就要开回沈阳了。为了消除被洪水浸袭的痕迹,干干净净返回沈阳,乘务员们决定在列车上进行一次大清扫。那知这个消息被旅客知道了,第九节车厢的八十多名旅客就同乘务员一起把车内外全部洗刷干净。这事被其他车厢知道了,立即掀起一个全列车的卫生大扫除高潮。经过两个多小时劳动,十一节车厢全部洗刷一新,简直像刚出库一样漂亮。
为了庆贺战胜洪水,列车党支部决定组织联欢晚会。傍晚,几百名旅客团团坐在路旁的一片空地上,一个丰富多彩的联欢晚会开始了。歌声、琴声、欢乐的掌声和欢笑声此起彼落,热闹异常。
7月25日清晨,第十二次列车迎着早霞奔向沈阳。
中共沈阳铁路局委员会和沈阳铁路局为了表扬她们的英勇精神,授给她们“三八青年红旗包车组”的光荣称号,铁道部长亲自接见她们并授给了奖状。(附图片)
苗地 插图


第10版()
专栏:

红色潜水员姚新根
姚新根现任富春江水电局围堰队队长。他自从1951年10月由上海船厂调到水电系统以后,曾先后在黄坛口、江西上犹、新安江、富春江水电站工作,并在今年6月去广西西津水电站帮助解决围堰损坏事故。不论到哪里,他都出色地完成了党所交给他的任务,因而获得了浙江省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劳动模范、1958年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等光荣称号。
第一次考验
1952年冬天,黄坛口水电站工程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建设。入夜,寒风掠过江面,江水被吹起一道道微波。姚新根立在沙滩上,浓眉紧锁,想着如何搬掉那滚滚江水中的几块庞大的石头。从三天前发现这几块大石头到现在,他的心就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它。现在,领导上派他到这里负责水下清基工作。这几块大石头不搬掉,围堰就不能在洪水期前合拢闭气,整个工程就得被迫停工。老姚虽然江里来、河里去地混了一、二十年,对水下的事了如指掌,然而这几块大石头却难住了他。他在江边上来回踱着,思想像眼前汹涌的激流一样,不停地滚动。“嘎!要是能够用起重机把这些大石头吊走该有多好,可是到那儿去找能起一百二十吨重的起重机呢?”他自问自答着。
夜深了,姚新根慢步走回宿舍,一头倒在床上,久久不能成眠……
次日清晨,开山炸石头的电炮声惊醒了他。这炮声竟启发了他。他想:山岩可以爆炸,水下的石头是不是也可以爆炸呢?他翻身坐起,连早饭也没有吃,就跑去告诉工程委员会的领导人。领导研究以后,同意姚新根进行试验,可是叫谁下去打眼呢?潜水工下去不会打钻,风钻工又不会潜水。
“走!先学习打钻。”姚新根果断地说。
在山坡上,姚新根连续练了十多个小时,手掌心震起了大血泡,终于学会了打钻的基本操作方法。他歇也不歇,穿起潜水衣,捧住风枪,就钻进了九龙潭。五十多方的滚圆的大石头,不用说穿着笨重的潜水衣,就是空身也难以在上面站稳。老姚一上去就跌进了十多米的深渊。岸上的人无不为他捏一把汗。领导上和伙伴们一再劝他歇一歇再干,他总是不肯。跌下去,浮起来再干;手跌破了,脚跌肿了,还是干,一连干了十多个小时,终于把那些大石头炸掉了。后来,姚新根的这个创举,被总结提高成为水下爆炸经验。
在黄坛口水电站建设工程中,姚新根在党的教育下,逐渐懂得了为谁工作,提高了阶级觉悟,1954年“七一”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工期决不能推迟
老姚在黄坛口水电站工地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没等到水电站建成,就调到江西上犹水电工程局,接受了修筑新围堰的任务。
上犹江的河床与其它河床不同,复盖着非常牢固的一层砂砾石,就像浇筑的混凝土一样牢固。即使用二十多马力的冲水设备,也只能冲掉它的一层风化皮层。可是这个清基任务如果不能按时完成,木笼沉放就无法进行,整个工程就要推迟。
“这样坚硬的复盖层,是不是可以保留一部分呢?”姚新根翻来复去地琢磨着。他想:“清除了复盖层,还得再浇混凝土建筑围堰,而这砂砾石并不比混凝土软。”第二天,他向负责围堰的工程师提出了他的想法。工程师连连摇头说:即使砂盖层保留一点,也会使木笼围堰漏水和影响围堰的稳定,一定要全部清除掉。”
姚新根虽然碰了钉子,但他还是十分自信:“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决不能让国家财产白白地浪费,决不能让工程延期。”他把这个建议告诉了党支部书记唐绍举和党支部委员贺工程师。贺工程师决定跟他下去看看。两个人慢慢地沉入了七、八米深的水底,经过实地观察,贺工程师和工程领导同志同意了老姚的建议,留下了全部的复盖层。这不但替国家节约了大批资金,更重要的是使围堰能够如期完工,争取了时间。
在新的困难面前
1957年,新安江围堰工程正在兴建,老姚又来到了那里,干的还是本行。不过,他这时已是围堰队队长了。
姚新根是最不怕困难的人,上级只要交下任务,他总是带着充满自信的微笑说:“没有问题。”
就拿新安江的二期围堰工程来说,要用木笼一只只围起来,拦断新安江水,困难真是不少。他正在考虑如何克服这一困难,工程局的王醒局长和党委副书记陈赞同志来了。王醒同志和陈赞同志对他说:工人少,肯定不能满足需要,材料也缺乏,但是工程还得再提前。二期围堰工程要能在9月份合拢闭气,就能争取1958年国庆节天安门放礼炮时,新安江左岸基坑开挖也打响第一炮。王醒同志又说:“老姚,到处都需要电呀,咱们的工作可不能有半点迟缓!”
“没有问题。”姚新根还是那个习惯了的回答。
领导同志走后,他几夜没有好好睡。他找队里的干部商量,又找工人交谈,没几天便想出第一个“点子”:提前开工,先浇混凝土围堰。但是运混凝土砂石料的人解决了,浇捣基础的人又难以凑起来。怎么办?他坐在江边船头上,看着工人把浇混凝土位置内的碎石渣清出来,运出去,又把砂石料从远方运过来,忽然想到:这岂不是多此一举。就地取材,用碎石渣代替砂石料多好?一开始,有些人耽心这样做会影响质量。姚新根便同混凝土工人一起先作试验,证明碎石渣代替石料用于低标号混凝土是可以的,并得到主任工程师、上级党委的同意。结果在二期围堰工程中共计使用了八千多立方碎石渣,为国家节约了一大笔费用。这项革新也同样赢得了时间,使工程在人力、物力缺少的情况下得以加速建设。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姚新根和群众的全力奋斗,二期围堰工程提前完工了。
在富春江上
二期围堰工程完工后,姚新根立刻又来到了富春江水电站工地。面对着祖国又一个正在兴建的大型水电站,他是多么兴奋啊!但当他的视线一触到木笼上时,便又陷于深思。在未来之前,他就知道由于全国各地大跃进,各方面对原材料需要量增加,富春江水电站围堰工程在原料供应上发生了困难。工地职工提出了上下游竹笼代替木笼、竹拉条代替钢拉条,以及打套管代替钻孔等合理化建议。这些建议实现后,虽然大大降低了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但是,顺游线围堰仍然要用木笼,木料、铁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仍处于半停工状态。“木笼上面可以不可以再用竹笼呢?”姚新根反复地思考着,一连想出了六个以竹代木的方案,并向党委提出了他的建议。
党委很重视这个建议,召开了几次专题研究会,木笼竹笼混合型围堰终于成功了。这一建议的实现,为国家节约了二千五百立方米木材、二十吨钢材,解决了围堰工程原料缺乏的困难。
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
今年6月间,姚新根被邀到广西西津水电站去支援围堰修复工程。当时那里的围堰损坏情况十分严重,甚至有人断定这条围堰已无法修复。姚新根知道要修复这条围堰,必须依靠集体智慧。为了更好地和大家打成一片,他搬到工人宿舍里和大家同吃同住,一块研究解决困难的办法,最后确定把破坏的木板结构修复。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洪水使大部分修复地方都处于旋流地区。潜水工若在旋转的急流中工作,随时都有被卷走的危险。怎么办呢?眼看时间越来越紧迫,党委组织讨论战胜急流的办法。经姚新根和工人、工程师、技术员共同研究,决定采用抛块石挑水堰和铁笼挡流的办法,结果基本上解决了问题,水下修复工作也顺利地跟了上去。但是有些地方还是处在旋转急流中。这样危险的水下工作,姚新根决心自己去干。他下水以后,把自己的身体和空气管用绳子扣牢在水下工作的地点,直到工作完了再上来。在西津水电站党委的领导下,经过工人们二十天的奋战,损坏十分严重的围堰基本上修复起来了。姚新根的这种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在西津水电站的广大干部和职工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第10版()
专栏:

采油尖兵薛国邦
在玉门石油管理局老君庙采油厂二矿场的采油区里,经常看到一个身穿沾满油渍的工作服、骑着摩托车到处巡逻的人,一会儿在这里和工人谈谈,一会儿又到机器旁边蹲下来,听听机器和出油的声音。这就是综合三队的队长薛国邦。
薛国邦是个“巡逻兵”,也是个“侦察兵”。他对队里的每一口油井,比细心的母亲了解自己的孩子还要清楚。工地上别人不知道的或者还没有发现的情况,他早就掌握了。有时,油井发生了事故,在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他就奋不顾身的去抢救,使油井正常生产。他对待工作很认真,每进行一项工作,都事先和队员们商量。人们都称颂薛国邦是个“红色标兵”,哪里有困难,他就在哪里出现;哪里有危险,他就挺身而出,战胜困难。
薛国邦领导的综合三队,在大跃进的1958年,提前三十七天,超额2.9%完成了全年原油生产任务。今年1至9月份,又超额8%完成了原油生产任务,实现了日日增产,月月满堂红。特别是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公报和决议发表后,队员们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运动,生产纪录日日刷新,平均日产水平比第一季度猛增了20%。因此,这个队被局党委命名为“跃进队”。
薛国邦经常到井场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道研究解决生产关键问题。对全队的五十多口油井,实行“勤检查、勤调整、勤分析”的管理方法,并且做到井井有记录、有分析资料、有管理措施的科学管理制度,专职专责,对每一口井都做到心中有数。有了这些资料,一发现油井有问题,就能马上对症下药。一次,有口新油井不出油,薛国邦就详细地查阅了它的钻井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又召开干部、工人、技术员参加的三结合会议,提出了措施,使这口油井由不出油变为间歇出油,再由间歇出油变为连续自喷油。由于他们在油井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了故障的发生,使原油产量节节上升。1958年初这个队的原油日产量是三百吨,后来节节跃进到日产五百吨、七百吨、八百四十吨,到年底就突破了千吨大关,为国家增产了大量石油。
今年第一季度,综合三队边部油井受到水淹的威胁,四口高产的油井被水淹没,十四口油井的含水量逐日上升,严重地影响原油产量,每天要减产二百多吨以上。面临这种困难情况,部分干部产生了悲观情绪,对完成任务缺乏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薛国邦挺身而出,一面发动群众尽力批判消极情绪,一面和大伙一齐商量,及时采取措施,解除水淹油井和含水量上升的威胁,扭转了原油日产量下降的局面。老君庙采油厂有一批长期关闭的油井,不能生产,人们把这些油井叫“顽固井”。薛国邦经常想:要提高原油产量,提高油井利用率,解放关闭井,是重要的途径之一。所以他常考虑复活这些油井的办法。当厂党委提出“围攻‘顽固井’提高油井利用率”的口号时,他提出了爆油管的建议,使六口长期关闭的“顽固井”恢复了青春,正常投入生产。
薛国邦不仅自己带头大干巧干,而且也帮助别人大搞技术革新。党总支书记李光明同志提出钢丝绳代替抽油杆的重要建议,他就帮着搞,提高了工效,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钢材。今年4月份的一天,戈壁滩上刮着刺骨的寒风,薛国邦领导的综合三队正紧张地给237油井进行“压裂”,用极高的压力把带着细砂的原油打到几百米的地下,要戈壁献出石油。大家都聚精会神地盯着井口看。突然供油管脱了口,打进去的原油从一个小缝中像倾盆的黑雨一样地射到四、五米以外。这种油碰到人的皮肤上,比钢针刺还疼。这意外的事故使有些工人惊慌起来。当时停车吧,井道就会被砂子堵死,使一口价值巨大的油井报废,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继续压裂吧,车子排气管爆发着火花,井场上到处都是油气,附近又是选油站,很可能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造成的损失就更大了。这时大家都眼盯着薛国邦,他们想:油井千万不能报废,火灾决不能发生,否则,油井全套压裂设备将会被毁灭,操作工人有生命危险。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使他忘记了一切,脱下棉衣,向井口冲去,扑到喷油的地方,用棉衣裹住了管线,用胸脯贴住油管脱口。强烈的压力打得人东摇西摆,满身麻木,失去知觉。这时候,在场的工人同志,都争先恐后拥了上来,都想把他换下来。但他清醒过来的时候,仍然坚持不放,决心奋战到底。经过一个多钟头的搏斗,直到油井真正喷出黑呼呼的原油的时候,他才松开身子。当他看到这口井顺利出油而且产量提高四倍的时候,心里真有说不出的喜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