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一代青年的艺术再现〔看过影片“青春之歌”后的一点感想〕
王孝风
“青春之歌”是一首壮丽的诗篇,它歌颂了一代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光辉历程。这部小说早就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现在,根据小说拍摄的影片,在建国十周年的欢乐节日里,又和广大观众见面了。小说和影片的作者、编导、演员以及所有工作人员的艺术劳动,使我国电影艺术的库藏中增加了一颗珍宝。
影片“青春之歌”完全不愧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这不但是在表演、摄影、美工、作曲等等艺术创作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思想性。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首先在于引导人们走上革命斗争的思想、政治内容。这是发人深省的、鼓舞人心的、蕴藏着无限力量的思想源泉。但是,所有这些,离开了高度的艺术性,它就不能成为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青春之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体现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这一坚定不移的方针。影片自始至终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情绪,使观众在艺术观赏中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影片的时代背景是从1931年秋天到1935年冬天。大家知道,这是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四年间。影片的中心人物是从苦闷失望走上火热斗争道路的林道静。可以这么说,在影片里的林道静这一形象是一代青年的典型。在林道静这个女青年的身上,作者以艺术的概括成功地描写了一代青年的生活和思想。
影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作为一件单独的艺术作品,在一部放映两个半小时的影片里,作者既要忠实于历史的真实性,又要以历史为纲衬托出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可以设想,这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这是一个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年代。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当时,绝大多数的知识青年,的确有如林道静一样,是处在走投无路的环境中的。只有看见了,并且接触了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他们才会在黑暗中找到一盏明灯。影片鲜明地把这一段历史再现在观众的面前。影片同样成功地把这一时期党在白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正确领导“一二九”运动的真实生活面貌,深刻地表现在生动的艺术形象里。
在这一时期,林道静的思想转变,从投海自杀到加入党的队伍,从寻找个人出路到成为无产阶级战士,这是一个进行剧烈的思想斗争的过程。这一时期的青年,虽然不必个个都经历像林道静那样的遭遇,但是,可以肯定,这一时期的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基本上是和林道静相似的。他们寻找出路,但是到处碰壁;他们议论各种救国道理,但是大都徒托空言;终于,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接触了党所领导的革命活动;最初他们各有各自的动机,然后是在种种考验中,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抛弃了个人的一切,成为党的队伍里的一个成员。这一时代,青年的思想转变,绝不是自发的,而是在党的思想领导下,通过自觉斗争的过程。影片始终抓牢这一主题思想,使观众明白地看出一代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简直是历史的必然。
第一个闯进林道静生活里来的是余永泽。他口口声声宣称要把幸福带给林道静。然而这个地主家庭出身、充满剥削思想和个人主义思想的青年,和林道静的纯朴思想(暂时还谈不到革命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余永泽成为她的对立面。林道静仍然没有找到个人的出路。在当时,像余永泽这样的人,在青年学生中还是多数。林道静一定要有极大的决心,才能冲破余永泽加给她的思想樊笼。
在林道静的生活里,她遇到了卢嘉川、江华、林红这几个共产党员。他们是对林道静发生直接影响的人物。观众为林道静庆幸,同时也必然会对卢嘉川、江华、林红三人带有极高的崇敬心情。三个演员把作者所提供的主题思想作了完美的表现。这三个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共产党员。这三个人对林道静的启发,在影片里成为感人至深的部分。
在除夕联欢的那天,卢嘉川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林道静的个别谈话,最后向她介绍阅读进步书籍等等,在林道静是开始踏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从此以后,林道静接触了革命斗争。但是,她还带有一些小资产阶级的气质。说实在的,她还没有十分懂得革命斗争的全部意义以及革命和个人的关系等等。卢嘉川不断地影响她,特别是卢嘉川的革命活动,使林道静逐渐认识到一个革命者所必备的坚定、勇敢和满怀信心。“小林,将来、将来,只要你对我们的事业不失掉信心,坚持勇敢的斗争下去,你一定会达到目的,达到自己的理想。小林,共产主义是扑不灭的,我们的同志是斩不尽、杀不绝的。”这是在林道静的思想中发生作用的革命信念。林道静的思想斗争继续下去,很自然的,她和余永泽的决裂已经是不可避免。两种社会政治观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是革命思想在林道静的生活中取得了胜利。
定县的几段情节是作者为影片增添的部分。这个增添,对林道静,是带有决定性的。这是一课深刻的阶级教育。这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就在林道静的思想里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一个爱国主义者是存在着共同的政治要求的,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除掉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之外,是一时一刻也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没有这个消灭阶级和消灭阶级剥削的思想,这个人终久不能成为共产党员。当然,林道静在定县参加的割麦斗争还不能算作是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这里,影片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知识青年要走上革命,就必须和工农打成一片,站在工农劳动人民一边,准备着对一切剥削者作坚决的斗争。虽然,影片没有在故事情节上就这个中心思想作充分的发挥,但是,这个中心思想仍然是明确的。
在割麦斗争之后,林道静向江华提出入党要求。江华亲切地说:“道静,你会懂得考验这两个字的意思,勇敢地接受一切考验,党是会给你打开大门的。”正是由于党的不断地教育,才使林道静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而能在北平被捕后,禁受住严酷的监狱考验。
这是林道静第二次入狱。她在监狱里遇到了林红。林红这个久经考验的同志,在监狱里负起了对林道静的教育。影片在这里着重地描绘了林红的光辉形象。是林红,这个不屈不挠的革命者,以党员的高贵品质鼓舞、启发着林道静。
所有这些,所有卢嘉川、江华、林红对林道静的启发,都是党在启发,是党在说话,是党的思想在胜利行进。就是这样,林道静才逐渐在政治上成熟起来。终于,有一天,她站在红旗面前说出庄严的誓言:
“从今天起,我将把整个生命交给党,交给世界上最伟大、崇高的事业。……”
从林道静入党到“一二九”运动,影片比起小说来有很大的压缩。看过小说的读者,或许会不够满足。但是,作为影片,这样的处理,对林道静思想转变过程的描写,可以说基本上是塑造得成功的。
比起小说来,在影片里,林道静的女友王晓燕,还不算是在政治倾向性上十分坚定的人物。尤其是,孤立地把叛徒戴愉和王晓燕联结在一起,更使王晓燕的典型性不够明朗。在小说里,作者是通过曲折复杂的斗争,把王晓燕从悬崖上抢救过来的。在小说里,作者是以王晓燕这个人物为代表,证明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的正在逐渐扩大以及越来越多的中间力量的向左转、向党靠拢。影片不能不以林道静为中心人物;影片充分有力地描绘了给林道静以巨大思想领导的三个党员;但是,和林道静多少曾经是同一思想政治情况的群众(可以以王晓燕为代表),在影片里显得是单薄了一些。
对于戴愉,这个可憎的叛徒,能不能把他的丑恶面目作更彻底的揭露呢?影片似乎是缺少了一点什么。还是和小说作比较,在观众的印象中,影片节略了戴愉的可耻下场,而戴愉的最后一幕戏是到王晓燕家去作客,同时又是欢迎林道静出狱。此情此景,多少会给观众留下一个疑问,并且难免是有点不大愉快的。
但是,无论如何,和影片的全部成就比较起来,这些缺点是微不足道的。
影片“青春之歌”的放映,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内容丰富的党课教材。影片的故事是一代青年的艺术再现。然而它的意义不仅是对过往的斗争生活的回忆,更现实的意义是在今天:为了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一定要永远跟着党走,党引领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去。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时代,我们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加强锻炼,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适应祖国的万马奔腾的形势。


第8版()
专栏:

谈“争”
陈涛
一个“争”字,大有讲究。同一个“争”,人们对待它却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两种不同的立场。
有一种人很爱争,他们争的是名誉,地位,享受,而且这种欲望有增无已,真是“矮子爬楼梯”——步步登高,已经很高了,却还不满足,终于不免从高处摔将下来,即使不粉身碎骨,也会弄得头破血流,骨折筋伤。
最近听了一个负责同志的报告,他把这种人叫做“伸手派”。这个比喻真是形象、生动极了。这种人不“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人民驯服的工具,而是以人民的功臣和老爷自居,驾临党和人民之上,向党和人民伸手要这,要那,争这,争那。他们虽身在革命阵营,思想却未得到彻底改造,屁股还坐在资产阶级那边,于是在这暴风骤雨的社会主义革命关头,就不免现出原形,难过关隘。
“伸手派做不得”!这是千真万确的。要想做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就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千万莫向人民伸手争这要那。你对革命事业立了功,人民自会尊敬你,给你荣誉和应有的地位,而这些靠伸手是争不来的。相反,你硬要伸手来争,那只证明你是一个不配受人民尊敬和爱戴的人,人们将毫不客气地把你伸出来的手斩断!
要不伸手,就得打消伸手的念头,就得脱胎换骨,彻底改造思想,不然的话,一遇到适当的土壤和气候,那双手又会蠢蠢欲动,伸出来要这争那,那可就太危险了。
然而,伸手派在我们这里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却具有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风格。
大家也看重这个争字,而且是大争特争,但所争者和伸手派的所谓争大不相同。大家争的是如何增加生产,搞好建设,迅速改变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争的是谁的共产主义风格最高,谁为人民服务得更好,谁在为祖国增加荣誉的工作中贡献最大。……我们的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家所力争的也就是这个“上游”,争的目的无非是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使我们祖国更加富强,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在去年的大跃进中,我们亿万群众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之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一个个苦干巧干,各显才能,在工业、农业等各条战线上争得了巨大的成绩。而今年,尤其是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发出伟大的战斗号召以后,大家的信心更足,干劲更高,一个个生龙活虎,决心为争取完成今年宏伟的三大目标而奋斗,大家都立下了一个宏愿:要为祖国增光,
两种争,两个立场,界限鲜明,一目了然。
然而,“伸手派”所争的毕竟是见不得阳光的东西,只能暗地弄鬼,当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撕下伪装原形毕露了。因为他们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不关心群众,不关心革命利益,是十足的促退派,因而他们对群众的冲天干劲和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极为不满,视为眼中之钉,污蔑说这也错了,那也糟了,风凉话说个不完,似乎他们倒是一贯正确的了。俗话说得好:“坏心人难走四方,夜蝙蝠怕见太阳”,谁是谁非,现在不都一清二楚了么?“伸手派”的那种“争”,我们坚决反对;而革命的促进派那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争”的精神,还要大大发扬,我们要一直争下去,争到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使无限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早日到来!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不知名的纵火者
在印度的一个州里,一天,忽然森林起了大火。人们很久没有找到这次纵火的凶手。有一位老林人说,这是一种小小的香花干出的事。起初,人们都把他的话视为“玩笑”。但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真的抓住了这个“凶手”。原来,这种小小的香花是一种挥发性植物,它的茎、叶、花都含有很多易燃的油,于是,在炎热的天气里,它们就会成为森林失火的纵火者。这样,那位老人的话得到了证实。
 (宇文)


第8版()
专栏:

红花盛开的时候
王海
护士姑娘轻盈地走过来,怀里抱着个初生的婴儿,老远就和一位?颇族的老大妈打招呼:“天上亮起颗星星,你家添了个胖孙孙。”
老大妈忙伸出干癟的手,抱过小孙孙,擦擦昏花的老眼,惊喜地、久久地端详着。她皱纹交错的脸上,浮起满意的笑,眉飞色舞地向护士连声道谢:“好姑娘,你们辛苦了。”看过孩子,她蹒跚着走出医院大门,一仰头,猛然看见一树盛开的红花,笑容立刻从她脸上滑下来,被槟榔染红的嘴唇也不住地颤动着。
医院的大门边的这棵古老的红花树,有着粗大的树干,苍劲的枝桠,绿叶还未冒出,光秃秃的枝干上,却开出朵朵红花,一簇簇,一串串,把蓝天都映红了。老大妈独自坐在红花树下,凝视着盛开的红花,想起了那苦难的岁月。
……那一年,正当红花盛开的时候,一个怀孕的?颇族少妇赶街归来。她挎着沉重的背箩,吃力地沿着一条紧靠悬崖的羊肠小路,登上山峰。她三步一停,五步一喘,到得一棵红花树下,就再也走不动了。她双手紧捂着肚子,用力咬住嘴唇,竭力忍受着难耐的疼痛。后来,她喘着粗气,额上渗出许多露一样的汗珠子,凄厉地呻吟起来……然而回答她的,只是一阵飒飒的晚风。
当凄凉的月光照着森林时,一个婴儿诞生了。母亲挣扎着,用竹片给婴儿切断脐带,摘两片芭蕉叶子当襁褓。她披头散发地依着树身,脸色像黄蜡一样,嘴角上还流着鲜血。她痴望着星星,虔诚地祈祷:“神啊!下辈子让我变牛变马,可不要让我再变女人。”……今天,又是红花盛开的时节,自己的儿媳妇生产了,她住进了干净整洁的医院,有医生护士照扶……
“阿妈!”
老人从回忆的漩涡里清醒过来,抬起泪水蒙蒙的脸。面前是一个慓悍、英武的小伙子;佩着雪亮的长刀,缠着红布包头,衣襟敞开着,露出黧黑地、凸起的胸肌。听到这亲切的呼唤,老人恍惚觉得是一阵的啼哭;看着这魁伟的身躯,老人依稀记起芭蕉叶缠裹着的婴儿。老人再也忍不住了,她抱住儿子的腿,啜泣起来。
年轻的小伙子莫名其妙地蹲下来,兴奋地安慰和解释着:“阿妈!我来迟了,因为我们今天出钢,我们炼出钢来啦!你看,造拖拉机的钢呀!”他从花挎包里,摸出一块乌黑乌黑的钢来,它在阳光下闪亮着。
“我怎么能把一筒苦水,劈头劈脸浇在一个正在喝甜酒的人的身上。”老人喃喃地自语:“砍倒的竹子再不会发芽,流去的水不会再回转。”
“阿妈!你说的是甚么?”儿子更不解了。
就像又出太阳又下雨一般,老人在抽噎中带着微笑:“没有甚么,快进去瞄瞄你的胖儿子,长得和你一模一样。”
他们走进医院,那?颇汉子一手抱着襁褓,一手扬起乌黑的钢。他笑了,笑得像松涛一样的豪放。
老大妈祝福道:“快长着硬翅飞吧!我的小鸟!”她又眺望窗外,只见一簇簇,一丛丛的红花,正颤动着火一样的光芒,朝自己微笑。
〔苗地插图〕(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碧海银花
——七里营人民公社速写
吴烟痕碧绿碧绿的海洋,伸展到无边的远方;洁白洁白的银花,好像是壮阔的波浪。五彩缤纷的头巾,在碧绿的海洋中飘荡;纤细灵巧的手指,把洁白的银花摘在手上。摘棉妇女的热情呵,掀起了绿海一般的波浪;摘棉妇女的汗水呵,把洁白的银花灌溉开放。想起那炎热的夏天,旱魔喷来了火风热浪;抗旱的大军出动,妇女突击队的红旗高扬。地头上扎下营地,昼夜奔跑在引水的战场!用那甘露般的河水,把大地绣起翠绿的花样。强迫旱魔低下头来,可恶的虫妖又吐来毒浆;人人拿起喷雾器,紧紧握住歼灭虫妖的枪。哪怕烈日烤焦皮肤,喷了千株,又射了万行,朵朵丰满的棉桃,就在巧手中哗哗地开放。斗倒了百日的旱魔,又把数不尽的虫妖杀光;创造集体财富的责任,勇敢地担当在自己的肩上。人在田里不再把家想,公共食堂送来了美饭鲜汤;也不惦念家里的孩子,幼儿园里传来动人的歌唱。人在田里,心在田里,把碧海银花绣织在大地上,碧绿的海洋铺在脚下!洁白的银花开在心上!绣起的碧海银花呵,采不尽的花,望不尽的海洋!来年再用这片土地,绣起更加壮丽的图样。
10月15日,于七里营


第8版()
专栏:

节日(广东省庆祝建国十周年美展作品)
恽忻苍


第8版()
专栏:

棉花丰收图
 徐天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