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坚持政治挂帅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长春第九中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跃为全市先进学校
本报讯 长春市第九中学在教学工作中加强领导,坚持政治挂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鼓励全校师生立雄心、长大志,力争赶上先进学校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校树立起新的学风。几年来毕业生升学考试都获得优异的成绩。1959年合乎录取标准的初中毕业生占全校升学考试的学生总人数的98.8%,成为全市的先进学校。目前,该校正在认真贯彻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精神,检查和修改了学校计划,继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全面深入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加强生产劳动基地建设,使学校各方面工作再提高一步。他们已经提出了几项具体措施:首先,在教学方面提高三大主要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全面提高各科教学质量;其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总结学校历年来的教学工作,吸取其它先进学校工作经验;第三,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学校经常督促、检查教学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在生产劳动方面,准备进一步办好工厂、农场、饲养场,并且在今年第四季度做好明年生产的准备。
第九中学几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条件差的学校只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全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第九中学是1954年新建的一所学校,在教师、教学设备等许多方面都不如市内其它中学。由于学校刚刚建立,教学质量比较低,当时学生瞧不起学校,不安心读书;教师也不安心教课,要求调动工作。这些都严重阻碍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经过肃反、整风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在教师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坚定教育事业心的基础上,学校分析了师生的思想情况,认为青年教师多是好事,他们政治热情高、肯于学习,只要坚持政治挂帅,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教学质量是能够提高的。1957年,这所学校将培养出第一届毕业生,学校党组织从这一学年开始便抓住时机,及时地提出了响亮的口号:教师教好、学生学好,赶上先进学校的教学水平,为祖国培养质量高的人材,给学校争光。在学校党组织的号召下,教师、学生都制定了计划,保证教好、学好。全校师生干劲十足、信心百倍。教师积极钻研,认真备课教课,加强课外辅导。学生也勤学苦练,奋发读书,热爱劳动。全校迅速呈现出一个努力学习、积极劳动、刻苦钻研、尊师爱生、团结和睦的新学风。
第九中学在工作中,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突出地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在政治挂帅的前提下,首先注意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领导上积极组织教师参加长春市进修学院和吉林师大举办的函授学习,并保证教师的学习时间。由于教师坚持自学,学校积极帮助教师安排学习时间,几年来教师的知识水平有显著提高。原来从中师毕业和由小学调来仅有中学文化水平的十三名教师,现在有八人已经提高到专科学校毕业水平,有四人已经能教高中一、二年级的课程,学生对他们的讲课比较满意。
其次,教师认真备课,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发挥集体的智慧,互相切磋琢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了深入体会教材的精神实质,教师除了研究教育行政部门编印的教学参考书之外,还多方面搜集、阅读参考材料。语文教师在讲毛主席的“坏事能否变好事”一课时,阅读了毛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持久战”、“矛盾论”等许多著作,从中体会毛主席的思想。
这个学校教师之间经常互相听课,一般情况下,每学期每人至少听三、四十节,多的达一百多节。听课之后能够直截了当地提出改进意见。
这个学校在教师备课好、教好的同时,还注意细致批改学生作业,经常进行课后辅导,教师对学生的各科作业,都全批全改。教师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语文作业,书法潦草的,就要求学生重写。教师这样做的结果,不但督促、帮助了学生的学习,也使教师具体地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找到了改进、提高教学的途径,密切了师生关系。
第三,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正确处理主要基础课程和一般基础课程的关系,对语文、数学理化等主要基础课程,加强基本训练,其它课程,如地理课,增加课堂提问,讲授重点突出,尽量做到使学生当堂理解消化。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学期共作文十二次,都全批全改,还进行作文指导。
另外,学校还发挥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合理地安排了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和班主任通过各种活动,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目的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第4版()
专栏:

为今冬明春农业大跃进准备条件
河北群众性科学研究异常活跃
本报讯 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协会组织,配合今冬农业生产的大搞水利、积肥、土壤改良和小麦越冬管理工作,发动群众为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准备条件。
在配合农业逐步机械化和推广新式农具方面,正在掀起一个改革旧工具、创造新工具的群众运动的新高潮。目前在工具改革中,各地出现了不少的创造发明,主要有小麦管理工具、收获工具、提水排灌工具、运输工具,以及整地、捣粪和水稻插秧工具。有的经过鉴定,效果良好。如沧县在第一季度创造了五十四种工具,经过鉴定,选出三十一种,制造推广了十四万多件。全省有二十八个县试制了小麦收割机、脱粒机,在第一季度就制出收割机样品二百四十六台,脱粒机一百四十五台。9月份,省工具改革委员会、省科委又在深县召开了全省工具改革现场会,交流了工具改革工作的领导经验,同时,鉴定了一批新改革的工具。科委、科协对广大群众的发明创造,坚持了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精神,只要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减低劳动强度,材料容易解决,使用技术简单的,就大力支持;另方面,各级科委、科协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情报工作和技术鉴定工作,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新工具,经过鉴定试验,大力组织推广,对带有方向性的创造发明,还从技术、物质条件方面给予支持。
为实现全省每亩施肥五千斤的要求,河北省科委、科协组织结合各地的资源条件,发动群众进行试制和生产土化肥、土菌肥,以此来补充农家肥和洋化肥的不足;对群众研究试制成果,及时进行鉴定。
根据河北省今年关于种植小麦和大秋作物技术考察总结,科委和科协组织分别召开专业会议,研究如何进一步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今年各地在广种多收全面增产的要求下,已有计划地培养了很多大面积丰产方和高产试验田,不少公社和生产队普遍设立了小麦情报点,建立了田间档案制,并以八字宪法为中心,种植了各式各样的小麦对比试验田。科协和地方研究机构,在上半年曾按照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组织了多次全省性的技术考察,对棉花、玉米、谷子、花生等也组织了技术考察。在这些活动中,都积累了大量资料,有的项目已作出了总结。今年冬季,他们还准备召开农学会年会,分批分专业地进行科学技术总结,以便及时指导春播,为明年的更大丰收准备条件。(附图片)
植棉能手张秋香和植棉小组人员在研究增产措施。
新华社记者 杨绍夫摄


第4版()
专栏:


颜杨
客观事物经常在运动着、发展着。
在我们国家里,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鼓舞了广大群众的干劲,动员了广大群众的力量,因此各方面的工作的发展就特别迅速。先进的更加先进;落后的迅速赶上先进或者超过先进。原来教学质量低的长春市第九中学,变成了全市教学质量最高的先进学校,就是一个好的例子。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低的地方,往往是向高的地方的出发点。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教学质量低的学校,变为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应该说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有的学校强调条件不好,干劲不足,不敢变;有的学校认为自己已经高了,不要变。所以,像长春市第九中学的跃进式的提高,来一个巨大的变化,就十分可贵了。
巨大的变化从何而来呢?一言以蔽之曰:政治挂帅。
党的政治挂帅,是同群众路线分不开的,是同发动群众分不开的。实行政治挂帅,走群众路线,实质上就是对群众的觉悟性、积极性、创造性的高度重视。长春市第九中学,坚持政治挂帅,号召广大教师为祖国培养质量更高的人才,不断发展并充分发挥革命的自觉,组织力量去克服各种困难条件,教师们的气鼓起来了,劲头大了,于是,就把自己的学校推向先进的高峰,为学校争光。如果换了另一种情况,看不到广大教师的觉悟性、积极性、创造性,不去调动他们中的积极因素,在消极因素面前徘徊观望,那就不可能改变落后的形势,而且,还要走向它的反面,变向更加落后。可以看到,变的个中奥妙,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来掌握客观规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当然,在学校中实行政治挂帅,就要把政治工作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一切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工作中,实行政治挂帅。只有在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指导下,教学工作才会更好地前进。这也正如同在建设中,要把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结合起来一样。长春市第九中学,在注意发挥教师的觉悟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同时,在教学业务上作了一系列的安排,组织他们加强业务进修,努力教学实践,使得矛有所指,指得准确;力有所用,用之得当。在一切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工作中实行政治挂帅,就有可能使得教学工作更加有成效地进行,充分掌握教学工作的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运动是无穷的,上游是无止境的。犹如登山,当我们登上一个山峰的时候,便会望到另一个更高的高峰。正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长春市第九中学已经登上了一个高峰,它还会攀上更高的高峰。那种反对在学校中实行政治挂帅,反对走群众路线,夸大困难,畏缩不前,具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从长春市第九中学的巨大变化中,可以得到教益了吧!让广大学校都来横扫右倾保守思想,个个都在自己的基础上,完成向新的高峰的转变吧!


第4版()
专栏:

成功的工作方法保证了生产的不断高涨
蓼市公社丰富了大评比的经验
据新湖南报消息:湖南省郴县蓼市公社党委坚持群众性的大检查、大评比、大竞赛的工作方法,使广大干部和社员经常保持旺盛的干劲,生产高潮一浪盖一浪,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不断涌现。
这个公社已经把检查评比作为制度巩固下来了。通过经常性的检查评比,大大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各项生产得到了全面跃进,使各队的生产得到了平衡发展。继早、中稻大丰收之后,全公社的晚稻又获得了空前大丰收,总产量估计将比去年增产30%左右。二千二百八十亩油茶,比往年产得多,收得早,而且收得干净。冬种的进度也很快,到目前为止,已完成计划85%。在开展检查评比中,他们取得了不少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四条:
一、坚持定期评比,大插红旗,使先进的更先进,后进的奋勇赶先进。公社党委把检查评比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抓,在布置任务时,同时提出检查评比的条件,定期进行检查评比。今年,公社作到了每月进行一次检查评比;全社分四个片,每月在月中和月尾进行两次固定的检查评比;大队坚持了每十天一检查评比;生产队坚持了每五天一检查评比。在检查评比中,逐级大插红旗,大树标兵,因此,每进行一次检查评比之后,紧接着便出现了学先进、赶先进、赛先进的热潮,片与片、队与队、组与组、人与人,开展了火热的竞赛。七里大队和白树大队属于一个片,是竞赛的老对手。在抢收中稻时,公社提出十二天完成抢收任务,七里大队一马当先,提前三天就完成了,而白树大队却收了半个月。结果七里大队评上了红旗。接着抢种秋杂,白树大队发动群众,发奋追赶七里大队,八天就完成了播种任务,共种秋杂五百七十九亩。七里大队虽然也大鼓干劲,但落后了两天,共种秋杂五百五十六亩。这次,红旗被白树大队夺走了。就这样你追我赶,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越来越多,在晚稻的培育管理中,全公社评出的红旗手有六百零七个,模范单位有一百七十六个;但到冬种时,红旗手已增加到一千二百一十一个,模范单位增加到二百六十八个。
二、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订出具体的检查评比条件,使大检查大评比既轰轰烈烈,而又扎扎实实。10月8日起,全社开展收(晚稻)、种(冬种)、管(田间管理)突击旬,在突击旬中,要把晚稻、油茶全部抢收回来,把冬种作物全部种下去,并且要搞好秋杂和冬种作物的田间管理。根据这个奋斗目标,公社党委组织了一个以抢收抢种为中心的高工效竞赛运动,提出了三看三比的检查评比条件:看劳动组织好,比声势大;看进度快,比工效高;看产量高,比质量好。各大队、生产队又根据自己的情况,把公社党委提出的条件更加具体化。这样,一下子就把群众的积极性鼓动起来了,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全公社只有两天就把六千多亩油茶摘回来了,只有八天就完成了晚稻抢收任务,按季节应种的冬种作物也全部种下去了。随着生产活动一环套一环,检查评比也根据生产活动的不同特点,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和新的条件,使群众的生产情绪不断高涨,使检查评比运动不停顿地向前发展。
三、充分发动群众,把检查评比变成群众性的运动,作到互相检查,互相督促,互相促进,互相协作。在每次开展大检查大评比以前,公社党委总是从上到下,首先进行思想发动,使干部和社员都自觉地行动起来,从而形成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因此每开展一次检查评比,都能收到很大的实效。最近搞冬播冬种,蓼市大队的进度很快,龙虎大队马上派人去参观和学习。在参观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觉这个队有少数人不顾质量,种在塘冲垅的油菜,有40%没有生芽。他们就写了一张大字报:“你们干劲真是大,但是质量搞得差;有些油菜没发芽,赶快补火挽救它。”蓼市大队虚心接受了他们的意见,第二天就出动了一百零六个社员进行补火。
四、加强领导,深入下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检查评比运动健康地向前发展。公社党委一共有五个书记,全公社的检查评比由第一书记亲自挂帅,其他四个书记分头下片领导,掌握各个片的检查评比。香花大队从1月到8月一直没有得到过红旗,老是落在后面。掌握这个片的党委书记谢朝槐发现这个情况后,马上深入到这个大队,发现他们落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干部深入不够,一般号召多,具体领导少;二是政治思想工作作得不够,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于是,他耐心地向大队干部进行教育,鼓舞他们的信心。在他的具体帮助下,大队干部克服了缺点,深入下去发动群众,很快就把群众的劲头鼓起来了,生产进度飞快上升。在大战8、9月的最后一个战役里,光荣地被评为全社的红旗大队。
在大检查大评比的推动下,这个公社的干部和群众正在继续大鼓干劲,大闹秋冬生产,他们要争取超额完成今年的生产计划,为明年的更大跃进创造条件。


第4版()
专栏:科学技术集锦

科学技术集锦
光电跟图遥控自动切割机
造船像做衣服一样,先要剪裁,然后再一块块焊接起来。但造船就比做衣服复杂得多了。
剪裁一块钢板要经过这么多手续:先将设计图纸按船原样放大,船有多大就放多大。船的放样台就像一张巨大的图纸,放样工们整天在地上爬来爬去放样;根据放大的图样,画出零件草图、样板;然后进行套料,把样板依样画胡芦画到钢板上,冲上眼子。这样,划样工作才告结束,然后进行剪裁、剪切或气割。
为了提高造船技术和速度,上海船舶科学研究所、机器制造与工艺研究院和上海沪东造船厂等单位协作,研究试制成我国第一台高度自动化的光电跟图遥控切割机。用这种切割机切割钢板,只要将零件的图纸放到操纵机的光电头下,开动电钮,光电头能自动地跟着图纸的线条跑,由于黑白不同的光线反射,通过光电管,光能变成脉冲电能,并且控制在远处的切割机,在钢板上按照一定的放大比例,和图纸的图形一样把钢板剪裁好。过去的放样、制样板、套料、划线、冲眼一系列繁复的工作都不需要了。
代替几十人工作的自动砌墙机
上海建筑机械厂著名的工人发明家龙文忠,在党的关怀和支持下,和技术人员合作,经过八年坚持不懈地刻苦钻研,研究制成一台自动联合砌墙机。
这位十二岁就作泥水工、在旧社会受尽了压迫吃够建筑工人手工劳动痛苦的老工人,1952年开始搞技术革新。最初,只是在一个个工序上搞些简单的单件机械来代替手工操作,如铺灰器、拌灰浆的连续搅拌机,粉墙的电动喷灰机等。以后开始研究综合的砌墙机,直到1958年,前后经过十三次失败和改进,终于研究出一台半机械化的砌墙机。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继续研究提高,经过半年多努力,试制成现在这台完全自动化的联合砌墙机。
联合砌墙机有两只灵巧而有力的臂膀,工作时,能自动地把排砖架上的砖头推送到砌墙机内,机架就沿着墙壁移动,铺灰机紧跟着铺灰。每铺好一层,砌好一层,升降机就升高一层,直到砌完为止。
这台砌墙机最适宜为装配式房屋砌制大型预制块,一天砌砖达三万块,抵几十个人工作。
自动化的鱼类处理机
上海水产学院师生研究制成一台“大黄鱼自动处理机”,使得杀鱼也机械化自动化了。
一条条尺把长的大黄鱼,先被送到一个装有无数多面刀、不停地滚动着的圆桶里,打上几个滚,黄鱼身上的鳞,一片不剩了。接着两把锯形的刀不多不少正好把头尾割下,一点也不浪费。随着传送带,一条条没头没尾的黄鱼身段被推到破肚机下面,飞转的刀不偏不倚、不深不浅把肚破开,一把镊形的器具把内脏全部扒出,只剩鲜嫩的鱼肉,沙沙的自来水马上冲下,把鱼洗得干干净净。
用这种机器杀鱼,一天可杀大黄鱼一万四千多条,可以大大减轻渔民们的手工劳动。根据同样的原理,不同的鱼,可按它不同的鱼体曲线和内部组织,设计出各种自动的鱼类处理机。
电动自动售邮票机
上海邮电中心局工具修配厂制成的八分、四分电动自动售邮票机,真可以算是一位最优秀的售票员。你给它八分或四分硬币,它马上给你一张邮票,多一分找一分,多两分找两分从不出错。而且很快,全部只有一秒半钟。如果你忘了,投入的不足八分,它就很“礼貌”地把钱原数送还请你补足。只有你故意送九只一分的,它认为本来这没有必要,但既然送了,它只好收下。如果你不老实而把伪币投入,它能清楚地分辨出,不客气地退给你假的。邮票售完了,它会自动亮出“邮票售完”,并响铃告诉工作人员加邮票。
售票机和普通邮箱差不多大小。它最怕小朋友和它开玩笑,放了铁片子它还可以阻止你,并响铃求救,但如投入纸片,或非磁性的片子它就毫无办法,只好停止经营了。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敬老院里度晚年
本报记者 柏生
清秋时节,一个雨后的黄昏,我搭公共汽车来到了离北京城四十里路的通州。
穿过一片葱绿的庄园,远远地就望到了一片宽阔的围墙,一座朱红大门旁挂着“通州镇人民公社敬老院”的白漆木牌。几位老人正安祥地坐在门口的台阶上聊天。我刚问候了一声“老大妈,老大爷好!”几位老大妈和老大爷就立刻亲热地站起身来欢迎我。
这是一座宽阔的庭院。跨进院门,迎面有一株高大的杏树和一株结满了果实的枣树。院里老人们自己栽种的鲜艳的五色梅开得正娇妍。庭院里四处都打扫得异常整洁。敬老院的院长冯书章同志领我到院里各处参观了一番。这里共有三十七间宽大敞亮的房屋,和三个庭院。院门前是一片种着葱、茄子、西红柿、烟叶和搭着葡萄架的园子。去年全民大办人民公社的高潮中,这座敬老院便兴办起来了。它是人民公社举办的一项集体福利事业。到现在这座老人的幸福乐园,已收容了四十三位“五保”老人。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已有八十六岁,平均年龄也在七十岁以上,其中还有些是有残疾的,有几个瞎子、聋子、哑吧和半身不遂的老人。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大部都是无儿无女,无家可归的孤苦伶仃的人。在旧社会他们是一群被遗弃的老人,用他们自己的话来形容:“饥苦劳碌几十年,受苦受罪说不完,吃糠咽菜拼命干,年老闹个赤手空拳。”他们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今天,能住到这样的地方来渡着幸福的晚年。
宽大敞亮的房屋,雪白的粉墙,新砌的暖炕和明净的大玻璃窗,还有那一床床新絮的棉被花褥,这一切都使老人心里感到有说不出来的喜悦、激动和感慨。他们现在才真正开始过着无忧无虑有家的温暖生活。一个叫陈雨生的双腿有残疾、耳聋的残废者谈起他刚来到敬老院的那天晚上,简直翻来复去,兴奋得怎么也睡不着,想着过去,看看眼前,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可是开开电灯,摸摸热炕,看看这,望望那,不都是真的么!自己止不住就流下了眼泪。这些老人大都有一番辛酸的经历。白发苍苍七十七岁的孔老大妈,从十七岁结了婚,几十年中一共生了五个男孩两个女孩,但旧社会的苦难生活和贫病的折磨,使她心爱的孩子们竟一个个都相继死去。最使她感到痛苦和不幸的是,在一场猩红热病中,因无钱治病,她眼见着病魔一连夺去了她三个孩子的生命。孩子临死时的凄惨情景,至今仍留在她的脑中。可怜她刚掩埋了孩子的尸体,不久,丈夫也因生活的折磨一病不起,最后丢下她孤伶伶的一个人。在那泪水浸湿的孤苦日子中,悲痛使她曾经发狂得想死去。可是通州解放后,她受到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救济。去年她被欢迎入人民公社敬老院来以后,生活在温暖的大家庭中,院里领导上和同住一起的老姐妹对她的亲切关怀,使她心情变得逐渐开朗起来。新的生活使她再不感到失去家庭的寂寞悲伤了。她含着欣喜的眼泪对我说:“同志,要不是赶上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新社会,我能有今天么,我和院里许多老人一样,旧社会盼早死,如今却想能多活上几年呢!”
来到敬老院的那晚,我就在院里住了下来。晚上,好几位老人热情地要我到他们房里去看看,去坐坐。无论是那刚刚从医院割过一个五斤半肉瘤的老大妈,还是那喂了三十年母猪的八十岁老人李文斌,还是那从庙里来的出家老人姜仁僧,还是那曾经被日本人抓去做劳工的老人许振生,和讨饭出身、现在看管院里园子的老人王瑞林……,他们都有说不尽的话语,向我道出他们今天生活在人民公社敬老院里的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七十六岁的哑吧老人王梁,热情地用手不断向我比划着,可惜我不能明白他想要对我诉说什么,但从他那皱纹舒展不时微笑的面庞上,我深深地感到他是想对我诉说他幸福的晚年。一位老人还读了一首自己作的诗来描述他的心情:
如今建立敬老院,鳏寡孤独有靠山,
过去盼死今怕死,敬老院里渡晚年,
异姓同居是一家,老人干劲比天大,
坚决跟着共产党,人老也要开红花。
清早,天还没大亮,我就听到老人们起身了。我把窗帘拉开一看,有的正在浇花,有的在打扫庭院,有的在散步,有的在吸烟,个个神气安祥,悠闲自得。当朝阳升起时,全院的老人们都起身了,每个人面容上都浮着生活的欢欣,一阵阵笑语声随着晨风飞遍满院。
一阵铃声,原来是开早饭了。
饭厅里,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大米饭,摆在老人面前。每个桌上都有三盘丰盛的鲜菜:烧茄子,炒土豆,西红柿炒辣椒,每人还盛了一碗热汤。八个人一桌,整整坐满了大半个饭厅。每个老人的脸上都流露出幸福的微笑。他们吃得很香,老姐妹老兄弟们彼此还互相谦让着呢!这是个多么幸福温暖的大家庭呵!好几位老人都满怀着兴奋而又激动的心情告诉我,这样细白的大米饭和新鲜蔬菜,那是他们过去过年过节时也吃不上的呵!要不是如今建立了人民公社,带来了大丰收,他们这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那里能享到这个福呢!一位老人后来含着泪感慨地告诉我,每当他吃饭时看到满桌丰盛的菜饭,就想起他过去逃荒时的悲惨情景来。前些天村里一个老邻居来看他,谈起今年大雨中,村里虽然遭受了水灾,但却没有一户人家挨饿,人民公社组织的排涝大军不仅及时抢救了庄稼,也救护了受灾的社员们。如今在遭天灾的年月里,他却在敬老院里无忧无虑,这怎能使他不感动呢!
吃完饭,有的老人回屋炕上歇着去了,有的点起了一袋旱烟悠闲地抽着,有的到园子里散步去了。我被几个老大妈热情地拉到她们房间里去坐。老大妈们住的是院里两边宽敞的东西厢房,南北房是老大爷们住着。阳光透过大玻璃窗,照得屋里豁亮亮的,沿着大玻璃窗前是一排暖炕,炕上铺着院里发给她们的整洁簇新的花被褥。一个老大妈指着另一个身材瘦长,全身穿得干净俐落的老大妈说:“看,那边房里是她和她老伴老两口住的呢!”我掀起门帘进去一看,老两口炕上铺得整整齐齐,一张小方桌也擦得精亮,洁白的壁上还挂上了几幅群众送给老人的字画。老大妈告诉我,她的老伴叫刘祥,他们俩今年都七十多岁了。老俩口是一起进敬老院的。过去他们饥一顿饱一顿的过了几十年的苦日子,儿子生病死了,就靠老头给人挑水过活。现在他们一同进了敬老院再也不为生活耽忧了。站在一旁的一位老大妈打趣地说:“这老俩口儿自从进了敬老院,连模样儿也变得好看了呢!”
在一间宽大的文娱活动室里,放着象棋、小人书、报纸和一些杂志书籍,四壁挂满了来院参观的人们送给敬老院老人们的许多礼品,和赞颂老人们幸福晚年生活的诗篇。我刚想坐下来看个仔细,忽然院里传来一阵老人和妇女们爽朗的谈笑声,原来是几位老大妈、老大爷的亲戚抱着娃儿们来看老人们来了。公社福利部的汪同志告诉我,有些老人初来敬老院时,还耽心着进院后会不自由了,看不到那些多年在一起的远亲近邻了,有的怕老俩口进院不能住到一起。可是没住上几天,他们不但这些思想顾虑都没有了,而且从心眼里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新家。老大妈们有时星期天早上吃饱了饭,还结伴儿坐上院里从公社借来的那辆毛驴大车回去看看老邻居们,见面后总是向她们数落着敬老院里的好生活,回来时,邻居们送给她们的一点好吃的,也总是想着拿给院里同住的老姐妹们一起吃。
敬老院里的老人,都是劳动人民出身。他们在长期的辛勤劳动中,锻炼了一副好筋骨,也养成了劳动的好习惯。虽然老了,可是不服老。皮匠出身的八十二岁老人周玉龙,连皮匠担子一起担进了敬老院。为了给院里增加些收入,让人们穿着返旧更新的鞋子,他要求院里让他继续做点皮匠活儿。这样,他自己除了院里发的一点零花钱外,还能多有几个零花钱。在敬老院的附近,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坐在树荫下,为群众缝补着旧鞋。谁要让他休息,他还要和你嚷嚷几句呢!七十三岁的老顾生,以磨刀为生,在通州渡过了几十年漫长的孤苦岁月。就在他入敬老院前,仍是扛着那条仅有的磨刀石和板凳沿街叫喊。来到敬老院以后,他从不肯多休息一会,每天总是从早到晚抢着挑水供院里用。院里领导上要他多歇息,他却总是笑着回答说:“我干这点子活又算得什么呢!如今敬老院里有吃有喝,一天愁云都散了,我还有力气,能闲下来白吃白喝吗?”
院里的老人们闲着没事,自己还喂养了许多猪、鸡和兔子,许多老人还自动组织起来参加了中药材的加工(刷枇杷叶子上的毛)的副业生产呢!这些老人们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如今都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了,只要他们谁能做一点什么事,大家都不愿意闲着,总想能为院里搞点什么生产,多增加些收入。
敬老院的集体生活,也养成了老人们的互相关怀体贴,团结友爱。一位八十五岁的老大妈双目失明,和她住同屋的老大妈们便自动地轮流给她打饭、端屎尿,还把社会上的新变化,祖国的新气象,一一讲给她听。
冬天,当户外盖满冰雪,严寒降临的时候,院里早为老人们添加了棉衣,升起了炉火和暖炕。老人生重病时,便立刻送他们到医院去治疗。去冬今春有三位年迈老人病故后,院里都为他们进行了火葬,装殓了骨灰。
公社里的人们,都十分关怀着这个敬老院,时时顺路来看看。(附图片)
敬老院里虽然给老人们安排了幸福的生活,但是老人们还是不愿整天闲着,他们常常主动找些轻活干
四川郫县东风人民公社敬老院的老人在河边钓鱼
本报记者 陈捷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