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先进到底吃亏不吃亏?
  斗门公社用算细账的办法,说明先进来自党的领导和国家支援;先进单位产量逐年提高,社员收入逐步增多,“吃亏”论毫无根据。
本报讯 中共浙江绍兴县斗门公社党委在组织生产队以上干部学习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的基础上,用摆事实、讲道理、算细账、联系实际的方法,有力地批判了少数干部存在的“先进吃亏”的错误论调,使全体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
由于国家大力支援和发挥了人民公社的无比优越性,去年三江生产队和其他队一样,无论水稻、番薯等农作物均获得了大丰收。为了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这个队出售了一部分超产粮。从这开始,他们就说什么“先进吃亏”、“落后便宜”。
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这种思想实质就是一部分富裕中农对社会主义革命动摇的思想反映,为了保卫党的总路线,必须和这种论调开展不调和的斗争。会上以摆事实、讲道理、算细账的办法,首先帮助三江生产队回忆对比了解放十年来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三江生产队地处三江海口,土质碱性瘠薄,常受潮水侵袭。解放前,平均水稻亩产只有二百零二斤,社员每年口粮只有二百斤上下,绝大部分农民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解放后,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走互助合作和人民公社的道路,从而保证产量年年提高:1955年平均亩产五百六十五斤,1957年七百九十六斤,到大跃进的1958年达一千零十三斤。由于生产的发展,社员收入也随着不断增加:1956年每户平均二百七十七元,1958年不包括供给部分,每户达四百一十五元,今年除了实行粮食供给制以外,预计每户社员可分现金六百三十五元。
接着,大家以三江生产队为什么变化这样快,先进从哪里来为题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总路线和大跃进的正确和人民公社的无比优越性。铁的事实证明:要不是党领导农民从政治上彻底翻身和千方百计大力领导农民发展生产,三江生产队的社员用再大的努力也不可能使产量年年增加,生活也不可能年年提高;要不是党的总路线,三江生产队也就不可能有去年的全面大跃进。大家还具体帮助三江队算了几笔大账:十年来,国家给三江生产队的贷款达三万九千多元。这些贷款都是用在刀口上,帮助他们发展了生产。解放以前,三江生产队根本无力整修年年闹灾的海塘,因而大片田地动不动就要遭到潮水冲击。解放后,有八个区的一万五千多个民工帮助他们抢修了海塘,这样就保证了近十年来海塘年年太平无事。由于该队过去各方面都处于较落后状态,几年来,上级党委经常派干部到该队发动群众、领导生产。特别是公社化以后,三江生产队原来分散在三个区五个乡的土地,全部进行了调整。由于远田变近田,土地连成片,就节省了大量劳动力投入了生产。根据公社全面发展经济的要求,三江生产队仅蔬菜种植面积就扩大了一倍以上,今年蔬菜总收入达七万五千元,平均每户分到二百二十元;最近收番薯时,三江生产队劳力不足,公社又从各方面调动了大批劳力来支援他们。今年国家还供应给他们三万九千多斤化学肥料。
“先进到底吃亏不吃亏?”在辩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三江生产队的产量逐年提高,社员的收入也逐年增加,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好,先进吃亏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再说,因为产量高,把多余的超产粮卖给国家,这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很大的贡献,更不能算是吃亏。自1957年来,三江生产队由于产量高,接连被评为县和省的先进单位,仅受到的物质奖励就有抽水机一部、打稻机两部、喷雾器两架、深耕犁一张、双轮双铧犁一张、万能加工机一部。这不仅对社员精神上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对发展生产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讨论中,跃进生产队的干部对所谓“先进吃亏”的问题,联系自己的领导思想和本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检查。在大跃进的1958年,该队由于干劲足,因而全年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七百多斤。但是,今年以来,由于少数干部也曾经一度产生了所谓“先进吃亏”的思想,在他们的影响下,部分群众也缺乏强烈的争上游的雄心大志,干劲始终鼓不高,这样,今年早稻平均产量就比去年有所降低,晚稻生长也比其他队差。他们深深体会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是既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对自己也有着直接利益。
通过辩论,全体干部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方向。大家表示坚决和一切软弱无力的消极落后情绪决裂,以更大的干劲带领群众勇往直前,争取更大跃进。


第4版()
专栏:

  驳“先进吃亏论”
  本报评论员
在我国,到处都响着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在这个口号的鼓舞下,千百万支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大军,英姿焕发地向着伟大的目标你追我赶地奔驰起来。哪里前锋的红旗举得高,哪里就出现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大跃进的局面。这是党的总路线的伟大胜利。
正当绝大多数人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猛追先进、争当先进的时候,在极少的地区和极少数人中间,却出现了一种什么“先进吃亏论”。所谓“先进吃亏”也者,内容大致如下:“先进了,工作任务重,太紧张”、“先进了,要多卖余粮”、“先进了,参观取经的人多,要耽误生产”、“先进了,样样工作要带头”……如此等等。
“工作任务重”“紧张”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毫无疑问是大好事。这正是多、快、好、省的具体表现。生活比较富裕的人,满足于安逸的“小康”的生活的人,才会把任务多、进度快看成可怕的事情;而生活比较贫困、迫切要求进一步改善生活的人们,总是把任务多、进度快看作可喜的事情。对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来说,松松散散,慢慢腾腾,让贫困长期缠着自己,才是最可怕的紧张局面。先进单位更多更快地增加生产,更快地提高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怎能说是“吃亏”呢?
“多卖余粮”,就是对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有更多的支援,使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得更多更好。反过来,国家和工业对农民和农业就能有更多的支援。对公社、生产队和社员来说,多卖余粮可以直接增加资金、增加收入,更说不上“吃亏”。
帮助别人,事事带头,也是对社会、对本单位、对人对己都大大有利的。刘少奇同志曾经说:“在任何时代,在任何生产部门中,总是有少数比较先进的生产者,他们采用着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创造着比较先进的生产定额。随后,就有愈来愈多的生产者学会了他们的技术,达到了他们的定额,直至最后,原来是少数先进分子的生产水平,就成为全社会的生产水平,社会生产就提高了。……因此,先进生产者是人类经济生活向前发展的先驱,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先驱。”(1956年4月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代表党中央所作的祝词)作为“先驱”,责任当然要比一般和后进大一些、重一些。最大的责任,就是要带动和帮助一般和后进也达到先进的水平。即使因此而花费了自己一些时间,但比起使一般和后进达到先进水平而给整体、国家、社会带来的好处,那点“损失”只不过是九牛之一毛,微不足道。而且,在“带”和“帮”的过程中,先进的也并非一无所获,因为一般和后进之中也可能有先进的因素存在,只要先进的不自满不骄傲,还是可以从一般和后进的生产、工作中学到东西的。这样的事实,到处都存在。陕西省的植棉能手张秋香毫无保留地帮助薛俊秀提高务棉技术,又虚心向薛俊秀学到棉花迟打顶促使棉桃个多个大的新措施,就是其中之一例。
“先进吃亏论”者认为吃了亏,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在作怪(这种个人主义有时表现为本位主义)。如果他们不放弃自己渺小的打算,他们倒真要吃亏。这也是有事实为证的。请看这段报道:浙江黄岩县澄江公社的下曹生产队,由于去年增产,多卖了四万斤余粮,就认为“吃亏”了,就不听党的话,不接受先进技术措施,结果今年早稻单位产量比去年减少6%,上半年分配中,社员每户收入减少二十元。对比以后,支部书记掉下眼泪检讨说:“我怕先进‘吃亏’,上不相信党的领导,下不相信群众的觉悟,先进经验不学习,生产干劲不足,真正吃了大亏。”(见10月10日本报第四版)“先进吃亏论”者,醒过来吧!


第4版()
专栏:

  发挥“一大二公”特点 充分开发山区资源
樟市公社社营经济发展迅速
有力地支援各队农副业生产,帮助落后队改变了面貌
据新华社广州19日电 记者郑世文报道:广东省韶关市樟市人民公社社有生产单位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力量的壮大,有力地支援了各生产队农林牧副渔业各项生产的全面跃进和公社的各项建设,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的无比优越性。
现在,樟市人民公社社一级所有的生产单位,有采伐、运输半机械化的大型伐木场和打石场、石灰厂、林副产品加工厂、水电站等十二项综合开发利用山区多种资源的企业,有畜牧种苗场、苗圃场、农场(作为大面积高产示范基地和解决公社直属企业职工的粮食需要)和基建、运输、捕鱼、副业等四个专业队。这些公社直属的生产单位,今年1月到9月,多种经营总收入共达一百五十二万多元,比公社化前1957年原十九个农业社的全年林牧副渔总收入还多80%。
樟市公社社有的生产单位,特别是开发山区资源的十二项企业,是依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建立起来的。这个公社由十九个高级农业社组成,所属地区包括山区、丘陵和平原三种地区。山区的特点是耕地多、山林多、人少和交通运输困难,公社化前,十个山区农业社光经营粮食生产已很吃力,很难抽出手来开发和利用山区资源;另方面,地处丘陵和平原地区的九个农业社,劳力虽多,但又缺少自然资源可供开发。因此各个农业社多种经营收入都不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去年4月,十九个农业社共同组成了联社(公社的雏形),采取联合经营的办法,开始开发山区资源,大搞多种经营。樟市公社一成立,又立刻在山岭中开辟了七条共长八十华里的公路和建立起水力加工厂,解放出大量经年绕道羊肠山路挑运的劳力和人工磨谷的劳力,为更好开发山区多种经营铺平了道路。接着,公社在统一规划、统一利用资源、统一安排劳力的原则下,从各大队抽出适当劳力,组成一支一千二百多人的开发山区资源的大军(其中从大队抽来七百八十多人,仅占各大队原农业劳力的7%,其余是圩镇的铁、木、泥水匠等技术工人),建起了上述十二项企业。
社有企业和各生产单位,由于经营管理得好,生产成就巨大。今年1月到9月,公社这些直属生产单位的多种经营总收入,比全社各生产大队1月到7月工农业生产总收入还多23%。公社直属单位的多种经营中,以生产木材、木材半制品、木炭、石灰石、石灰等为大宗,还能成批制造汽车的拖车和马车等,不断为国家为公社自己提供工农业建设所需的原料和产品。由于公社一级多种经营发达,社办经济力量越来越雄厚,公社今年已投资三十四万元购买了一批机械和动力设备,目前已拥有四部拖拉机、两部载重汽车、一艘汽船和十三部动力机和车床等,为全公社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初步创造了条件。
樟市公社社办经济的迅速壮大,又反转过来有力地支援了全社各生产队的生产。各生产队的畜禽饲养场和社员,由于不断从公社的畜牧种苗场得到雏禽和仔猪的供应,畜禽饲养业有了显著发展。各大队今年9月底生猪存栏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2%,鸡、鸭、鹅存栏量比去年同期增长70%。由于公社所有制的大型多种经营生产的发展,各大队、小队的副业门路空前广阔。目前公社装备起来的汽车、汽船运输网担负起各生产队的运输任务和载运原料给各队加工;公社的各项大型企业更需社员提供大量原料。因此,公社在“农闲大搞、农忙小搞”的原则下,随时能给各队安排各种副业生产任务。由于具备了这样的有利条件,各大队多种经营收入显著增加,仅仅今年1至7月,各大队的多种经营总收入就达三十七万六千多元,比公社化前1957年全年各高级社的多种经营总收入还多4万多元。
各生产队的农业生产,由于有公社经济力量作后盾和多种经营的支持,也得到了跃进。今年公社一级生产单位,生产了二千多吨石灰、一百多万斤颗粒肥料,公社还购买了十多万斤化肥,支援了各个大队的农业生产;同时,公社还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组织各个生产大队大协作,因而今年各大队的夏季粮食生产获得了平衡增产,全公社夏季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5.7%。目前,各大队的三万七千八百多亩晚稻(比去年同期扩大七百亩)开始灌浆垂头,禾苗生长普遍比去年好,丰收在望。
由于公社社办经济的有力支援,樟市公社原来六个经济落后的生产大队也改变了面貌,逐渐赶上了富队。如光明大队过去因受旱严重,粮食产量低,副业门路少,成立公社前欠下国家贷款四万元。公社化后,公社党委组织了两千多人协助这个队修好水利,解除了旱患,因而今年早稻获得了丰收,总产量从去年的五十五万斤增至八十万斤。公社还帮助这个队建立了砖瓦厂、石灰厂、禽畜饲养场和经常交给木材运输任务,增加副业收入。从今年4月至8月,这个队的工业、副业纯收入已达一万五千元,除按月发工资外还存款六千五百元,全队每个劳力每月平均工资五元二角,赶上了全社的工资水平。
随着公社社办多种经营的发展和促进各生产队的生产全面跃进,公社一级的公共积累,目前已达九十一万元,等于初级社和高级社过去三年中公共积累累计总和的六倍多。公社公共积累越来越雄厚的另一结果,是全社文教卫生等集体福利事业办得更多更好了。公社新办了一所初级中学、两所高级小学、二十八所幼儿园和一百零六所托儿所,全社学龄儿童已全部进了学校。文化生活方面,增设了一所广播站,增加了三百八十多个有线广播喇叭,电影放映队和业余文工团也已建立起来。公社还新建了一所有六十张病床的公社中心医院、两所分院、五个医疗站和十七所妇产院,实行了公社全体社员的公费医疗。


第4版()
专栏:

天津市小站人民公社组织治鱼专业队,不仅大量供应了市场需要,还增加了社员收入。这是专业队的队员们正在捉蟹。 新华社记者
张映华摄


第4版()
专栏:简明新闻

  简明新闻
  哈萨克族牧民定居
新疆阿勒泰专区三十个人民公社在建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使八万多哈萨克族牧民结束了世世代代的帐篷生活,今冬都可以搬进温暖、舒适的新居。
各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单位,从今春开始就利用生产空隙着手定居新村的建设工作。全专区新建和扩建的牧民定居新村有一百五十个左右。过去定居基础较差的青河县,公社化以后出现了九个两百户以上的定居新村。这些定居新村都建在农田附近或牧场中心,每户社员住屋的周围还附有奶牛饲养场和小片菜地。新村一般都建有食堂、托儿所、敬老院、学校、商店、卫生所和铁木工厂、农畜产品加工厂等。
邯郸专区刨收甘薯
河北省邯郸专区一百四十九万亩甘薯普遍生长良好,现已开始刨收。到十月九日止,全区已刨收甘薯十万多亩。
为了作到收净收好,各公社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保证了刨收工作的质量。
采摘野生植物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野生植物红黄紫绿,一片丰收景象。各族人民公社社员、学生、职工们纷纷上山采集黄花菜、蘑菇、木耳、各种野果和药材等。到十月上旬止,仅喜桂图(蒙语林区之意)旗就收购黄花菜、蘑菇、野果和药材等三十五万七千多斤。


第4版()
专栏:

  罕见的棉花
山东临清市古柚人民公社古柚生产队青年试验场培植的四千株“临清跃进一号棉”,平均每株结桃一百六十至一百七十个,株高都在五尺左右。
这种优良棉花,经过精心培植,初步可以看出它不仅株高、叶大、枝密、结桃多,而且不落铃、生长期长、抗病力强。
青年试验场的社员今年又用这种棉花与另一种棉絮长的“五一大铃棉”进行杂交试验,以便进一步改良品种。(附图片)
右图为“临清跃进一号棉”的一个普通的果枝。
新华社记者 李汉孝摄


第4版()
专栏:

  沭阳试验玉米定向种植
中共江苏沭阳县委试验田第二种植小组,今年采用先进的定向种植法,取得了玉米亩产一千零五十斤九两的高额产量。最近,县委总结了这个经验,要求各公社干部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有步骤地推广。
实行定向种植的玉米试验田共有一亩,种在沭城公社沭南大队洋井小队,参加试验的有大队、小队干部和农业技术员。
玉米是沭阳县主要农作物之一,但由于密植不够合理,历年产量不高。今年春种时,县委认真研究了四川省宣汉县上峡公社党委书记张明德创造的玉米定向种植法,决定试验推广。
他们实行定向种植的玉米,播种时是用人工把玉米按“顺排横放”,分两行下种。玉米苗放三叶后,叶子一律顺着两边对长,排列得很整齐。
他们在种植定向玉米时,还研究试行了宽行狭幅、交叉骑花排播的方法,进行了扒根部曝晒的试验和插竹签消灭空秆的试验。这块试验田培育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在播种和田间管理技术上还有不少问题。县委在总结经验时认为,如果技术措施很好配合起来,单位产量还可以提高。(附图片)
  听指挥的玉米 杨兆三


第4版()
专栏:

  多穗高粱产量高
山西晋城高都公社泊村管理区第八生产队的一亩试验田里的多穗高粱,最多结到九个穗,最少也结穗五个。经过单收单打,这亩高粱共收三千三百三十三斤多。社员们都夸奖这种品种好,收成高。
试验田的高产纪录对大家鼓舞很大。这个管理区决定明年扩种这种高粱二百一十亩。


第4版()
专栏:

  喜温作物在高原
在海拔二千七百七十六米的青海祁连山八宝农场,今年试种的喜温蔬菜——西红柿获得了高产。其中有一株高达一点五米,结实十五斤。


第4版()
专栏:

  盐碱地上千斤稻
新疆塔里木胜利十三场在新开垦的盐碱地上种植的水稻试验田,单位产量跨过了千斤。
试验田的土地,是1958年开垦的,经土地普查证明,土壤含盐量最高达44.5%,当时有些人认为不能种庄稼。为了取得经验,指导全面,十三场种了一亩试验田,由于认真地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采取了按时排水和涵管细水长流化,并且利用人造尿坑施肥,适时拔草防虫,管理细致,因而水稻生长良好,穗粒饱满。经晒扬干净过秤,这一亩试验田共打干谷一千零五斤。


第4版()
专栏:

  朝霞满天
  ——二访河南遂平县嵖岈山人民公社
  本报特约记者 李准
嵖岈山下新气象
从去年离开嵖岈山人民公社,已经有一年多了。像很多在这里参观过的人们一样,“嵖岈山人民公社现在变得怎样了?”心里一直在怀念着。
今年9月中旬,我又到嵖岈山来了。
嵖岈山人民公社是在去年4月12日就建了它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毛主席肯定“还是办人民公社好!”以后,这里才正式叫作人民公社。
这个公社在河南省遂平县西部,是个浅山近岭区,过去是“十年九旱”极端穷困的地方。但是人民公社一出现,她就闪射出夺目的光彩,显示出磅礴的强大威力。
河南今年遇到了大旱灾,南部旱的更厉害。像遂平县这地方,六七十天没有下过雨,可是在田野里,纵横的渠道里淙淙流着清水,一望无边的金黄色稻子,在炎炎的赤日下,骄傲地摇摆着沉甸甸的穗子。深绿色的豆子长得齐腰深,棵上的荚子结得密的像公鸡脖子上的羽毛。红薯地也打畦浇水了,秧子厚厚的。在远远的山陂梯田上,是正绽开得像白雪一样的棉花。再往牧坡上看,一片片白色和黄色的像云朵一样移动着,那不是棉花,那是羊群和牛群。
早稻已经收割了,拖拉机在隆隆地犁着麦田。在村子边的打谷场上,稻草垛像城墙一样,遮住了村子。耀眼闪光的玉米穗拧成的大辫子,像一条条长龙似地搭在高大的木架上。
这时,从我们迎面来了一列载运着粮食的大卡车。县委郭部长指着大卡车笑着对我说:“以前遇上点旱灾,要往这里运粮食;今年这样大旱灾,却能往外边运粮食。”他又指着常韩村正盖的仓库说:“今年这里获得特大丰收,仓库不够用了,单是公社今年自己能储备起来的粮食,就有几百万斤。”
战胜大旱 赢得丰收
嵖岈山人民公社本来是从大搞水利搞起来的,今年就遇到了严重干旱的考验。去年春天大搞水利时,嵖岈山人民给龙王下“百日无雨保丰收”的战书,今年龙王来比试高低了。那么,好吧,看看我们公社翻江倒海的威力吧!
从去年到现在,这个公社共整修了大小水库五十七个,塘坝堰六百九十六处,水井三千零八十一眼,干渠七十九条,共蓄水三千七百万方。全社十一万亩土地,有四万七千亩实现了自流灌溉化。搞水利滴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变成了粒粒粮食。
在抗旱斗争中,共开展四次大的战役。在最大的抗旱高潮时,每天出动的劳力达两万九千人,每天浇地一万四千亩,七八天就把全社秋苗普灌一遍。像这样的浇地进度,在高级社时,是不可能想像的事。
大旱却赢得了大丰收。今年全公社十万亩秋作物,已经收打三万九千三百亩,其中五千三百八十七亩高粱,平均亩产四百三十六斤,比去年增产六成;玉米四千一百九十二亩,平均亩产五百零八斤,比公社化前平均增产一倍半;谷子四千九百六十六亩,平均单产五百三十四斤,比去年增加七成;水稻八千七百八十三亩,已收打的五百亩早稻,平均每亩单产一千二百斤。
这是什么力量呢?这是人民公社无比优越性和它的强大的回天之力。
穷队变富 富队更富
在人民公社化后,这个公社另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穷队变富了,富队变得更富。
这个公社有个阎庄大队,是原来的先锋第七社。这个农业社在穷山沟里,产量不高,是个“三类社”。在去年合并公社时,给它合并到哪个大队,哪个大队都不想要它。公社党委决心要帮助他们发展生产,赶上富队。公社党委派了个党委委员去作党支部书记,协助制订了生产规划,并支援了三十多头牲口、两辆大车和两千多元发展多种经济的贷款。就这样,这个队干起来了。社员们提出“乘东风,追赶先进;下决心,摆脱贫困!”的口号,干劲鼓起来,生产面貌也迅速改变。
这个大队共一百七十五户,七百九十二人,二千二百一十八亩土地。1957年,粮食平均每亩地单产一百一十七斤,全年缺粮四万五千斤,缺粮户就有一百零五户,每人平均收入仅只十八元五角。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粮食平均亩产提高到二百零五斤,不缺粮了,而且交售给国家粮食十三万六千斤。这一年多种经营还收入一千五百二十元,社员的平均收入提高到三十二点七元。今年平均亩产粮食四百六十二斤,总产量达到一百零二万斤,可出售余粮四十二万斤,多种经营全年收入增加到九千九百三十九元,社员的收入,平均提高到六十一元。这个队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已经赶上了当地先进的生产队。
还有个常韩大队,全队有六百九十二户,六千多亩土地,原来是个较富的队。1957年,全队粮食总产量为一百四十八万五千斤,社员每人每年平均收入为三十二元。1958年公社化后,全队粮食总产量提高为二百零八万斤,交售给国家公余粮五十八万七千斤;公社成立了食堂,缺粮户没有了;社员的平均收入提高到五十八元。1959年,这个队是公社的水稻区,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可达五百四十万斤,社员们今年的平均收入可达到一百一十元左右。队长王禄同志告诉我说:“供销社来我们村子里转了一圈,就卖了七百多块钱的布。在过去,一年也买不了这么多布。”
百业发展 六畜兴旺
群众亲切地把人民公社称作“幸福根子”、“幸福源泉”,这不是没有道理。请看看嵖岈山人民公社一年多来的巨大变化吧!
在粮食方面:1957年粮食总产量两千四百八十九万斤,平均每亩单产二百八十七斤;到了195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三千三百八十万斤,每亩平均单产提高到四百四十八斤;今年,在大旱情况下,总产量一跃到六千五百一十七万斤,平均每亩单产提高到七百五十三斤。提前跨过了淮河,并且正乘胜前进,准备迅速跨过长江。
工业和多种经济的发展更加迅速。正如两句诗所说的:“忽如一夜东风至,千树万树花竞开”。公社化后,小型工厂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起来了。现在这个公社办有农业机械厂、机制造纸厂、化肥厂、炸药厂、水泥厂、药材泡制厂、酿酒厂等六十四个工厂;各生产大队办有砖瓦厂、制鞋厂、缝纫厂等小工场一百四十四个。这些工厂对支援农业生产,解放劳力和开发多种经济方面起了极大作用。畜牧业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现在全社建立专业牧场十一个,公养猪场二百七十个,兔场十九个,蜂场十三个,专业养鸡场四十五个。截至今年8月底统计,全社牲畜已发展到九千三百多头,比公社化前增长一千九百多头。生猪发展到一万三千多头,比公社化前增长五千三百多头。鸡鸭在今年有更大的发展,现在全公社有十一万多只,差不多每口人平均到三只鸡。养鱼,在过去这里是个“空白点”,公社化后也得到极大的发展,现在全社五十七个水库中养着九百万尾鱼,其中大的已长到五六斤重。全公社今年多种经济收入已达一百一十万元。由于农业、工业等多种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共积累也迅速地增加了。在去年,这个公社就购买了四台拖拉机、两部拖车、四部收割机、一部脱粒机和播种机,另外还购买了柴油机、锅驼机、煤气机、发电机等十二部。今年公社更加富裕了,他们有力量购买更多的农业机械。
人民幸福的摇篮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提高和迅速的变化。我曾访问过几家农民。一个叫王申渭,王丁庄人,全家四口人,除了吃粮不要钱,三个整半劳力每月薪金收入就有十七元;家里喂了九个母鸡、四个兔子、一头猪,平均每月收入九点五元;连薪金部分每年收入现金三百一十八元。由于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因此这些收入主要是买衣服穿和生活用品。最近他家一次就买了五丈一尺布。
谈到公共食堂,他说现在食堂比他家吃的好得多。今年麦收时,队里干部说:“把分的粮食扛到家里,可以自己做着吃;如果想在集体食堂吃饭,可以再扛到食堂。”王申渭的老婆听见了,一下子火了,她表示坚决不愿意单起火做饭。现在他们夫妇两个一块上地,一块回家,回来后还能洗个脸,休息一会儿,拉个闲话,和孩子玩玩。
我还访问了个叫李治国的农民。他家有六口人,有个九十多岁的老娘,有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孙子和孙女在学校读书,家里只有儿子儿媳三个劳力。他家每月薪金收入二十元五角,喂鸡子等家庭副业每月收入十四元,全年纯收入四百一十四元,由于吃饭不要钱,所以这四百多元只买穿的戴的。如果加上供给伙食部分,全年每人平均收入一百一十九元,比他1957年的收入提高了两倍还要多。李治国老汉对我说:“我现在干活就不知道乏,越干越有精神。今年我们的豆子,一棵上结一千四百多个荚,过去谁见过?今年麦田我们已经上了三遍底粪了,又下了这场透雨,明年你来看吧,大丰收在手里握着的!以后呀,希望大着哩!”
是啊,“希望大着哩!”在这里一切都充满着希望,一切都闪耀着新生的青春活力!在这里所有的帆都充满着风,所有的理想都长上了翅膀。
人民公社就是这样破天荒的产生了,也就是这样在风雨干旱中巍然壮大,人真正作了大自然的主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