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欢乐的节日 巨大的收获
  周巍峙
在全国人民欢庆我国建国十周年的伟大节日的时候,许多地区、民族和部队系统、工会系统的文艺工作者们带着十年来的成绩汇集首都,举行了国庆献礼演出。这次献礼演出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是从前所没有过的。大跃进以来,我国文艺上的花朵是越开越茂盛,越开越鲜艳了。看一看今年的献礼演出,想一想十年来文艺上的成就,谁能不感到兴奋,感到自豪!我很难在这篇短文中详细说明我的深切感受,我想用“大”、“多”、“好”、“新”四个字来形容这次的演出。
“大”,不仅表现在参加这次献礼演出的规模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艺术工作者政治上的大变化,思想上的大跃进。经过整风、反右以后,广大的艺术工作者们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文艺方针,贯彻执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表现了冲天的干劲。许多有成就的名演员加入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这次参加献礼演出的梅兰芳、俞振飞、常香玉、李少春、谭富英、陈伯华、徐玉兰、王文娟、张美娟等都已经成了共产党员。参加这次演出的六千二百人当中,就有共产党员近一千四百人,共产主义青年团员近一千九百人,还有许多少先队员。这件事最显明地表现了我国艺术工作者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巨大变化和巨大进步。
“多”,不仅是指参加演出的人数多、节目多,更重要的是这次献礼演出的艺术样式繁多,节目内容题材广泛,丰富多彩。这是真正贯彻执行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结果。在我们的国家里,只要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艺术,就都可以得到顺利发展的条件。我们的政治目的是一致的,但艺术的品种则越多越好,艺术创作的路子也越宽越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人民各方面的要求,同时又给予了各种艺术家以发挥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的无限广阔的天地。
“好”是指这次演出的许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质量说的。这次演出的节目,的确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比较完美的结合。许多观众对这次献礼演出有一个意见,他们说:“样样都好,就是票子买不到。”这也表现了观众对于这次演出节目的评价。不仅专业的演出质量好,业余艺术单位的表演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特别是二百三十位将军的大合唱,更是激动人心,许多外宾都被感动得流下眼泪。
什么是“新”呢?这次演出的戏剧、音乐、舞蹈中,现代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占了很大的比重。新的题材、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新的英雄人物、新的民族风格,就是这次演出的许多节目的特点。传统的民族艺术,如戏曲等,也在党的“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经过加工、整理和革新,显示出了新的光辉。许多传统剧目就是这样地重新获得了生命,并且深深地打动了当代观众的心。
最使人兴奋的是新的一代的成长。许多剧种的青年演员已经崭露头角,显示出他们优秀的艺术才能。他们是在党的培育和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老艺术家们的创造,也表现了新的光辉。只有新的思想、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制度,才能使这些老艺术家们长久保持他们的艺术的青春。
艺术事业和艺术工作者的大跃进,是受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推动的结果。是毛主席文艺思想的伟大胜利。不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不坚持党的领导,不坚持政治挂帅,没有1958年艺术工作上的大跃进,没有1959年的继续大跃进,要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是不可能的。
当然,我们决不应该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从整个国家的建设速度来看,从人民对文化艺术的日益增长的要求来看,从我们所要达到的共产主义文化发展的高峰来看,我们今天的成就还只是走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创造、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艺术的道路上还会遇到不少困难。我们必须戒骄戒躁,刻苦努力,好好听党的话,坚持政治挂帅,贯彻群众路线,坚决执行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才能继续跃进,取得更大的成绩,对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让我们紧紧地团结在党的总路线的旗帜下阔步前进吧!


第5版()
专栏:

  新苗争长盛吐艳蕾 老树回春竞放奇花
各地艺术表演团体在首都的国庆献礼演出基本结束
新华社讯 本社记者综述:各地艺术表演团体在首都参加庆祝建国十周年的文艺献礼演出,目前已经基本上结束。这次演出是一次集中的艺术展览会,它生动地体现出十年来我国文艺事业的飞跃发展和艺术水平的显著提高。
这次献礼演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多采,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从9月下旬开始,除北京和来自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工会系统的专业、业余艺术单位在首都举行献礼演出外,全国各大城市也分别举行了国庆献礼演出,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文艺演出高潮。在首都,参加演出的有十多个民族的三千多名艺术人员。10月3日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二千五百多人参加的京剧音乐舞蹈晚会是这次演出的一次集中表现。从9月21日到10月10日的二十天里,在北京的近八十个艺术单位共演出了四百一十多场,观众达四十五万多人次。大部分剧目的上座率,一直是百分之百。
这次演出充分表现出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及“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正确和胜利。在北京参加献礼演出的有戏曲、话剧、新歌剧、舞剧、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杂技、木偶剧等各个艺术品种,集中了各种题材、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剧目以及我国各派最著名的演员,真是一次百花争妍的群英会。人们从这次演出中,既可以看到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也可以看到解放后才成长起来的新的艺术花朵——如新歌剧、舞剧等等。参加这次演出的戏曲,有北京和来自河北、上海、广东、陕西、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河南、云南等省市的十多个剧种。来自十三个省、市、自治区的民族歌舞团演出的各民族歌舞,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欢乐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显示出我国各族艺术的蓬勃发展。
这次献礼演出显示了我国戏曲改革工作的巨大成就,以及话剧、音乐、舞蹈工作者等辛勤耕耘的丰硕成果,表明我国的艺术已经跃进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戏曲节目如京剧的“将相和”、“贵妃醉酒”,豫剧的“红娘”,汉剧的“二度梅”,湘剧的“生死牌”,秦腔的“游西湖”,川剧的“拉郎配”等,都是经过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几年来千锤百炼的整理加工,使它们思想性更提高,艺术上更加完整。演出中受到中外观众欢迎的京剧“除三害”,就是根据过去只在开场跳加官以后唱一唱的“帽儿戏”整理提高而成的。献礼剧目中,还有不少是从故纸堆中抢救出来的、失传多年的珍品。绝响三四百年、元代大剧作家白朴的名作“墙头马上”,这次经过整理、改编,又以它反封建的主题和健康、明快、抒情的喜剧格调,重新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赏。根据同名豫剧改编、由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主演的“穆桂英挂帅”,虽然描写的是历史人物的故事,但是,观众可以从中年挂帅的女英雄穆桂英和这位老艺术家的精湛表演中领会到一种“老树树不老、红花花更红”的跃进精神。
从这次演出,可以看到戏曲、话剧和音乐舞蹈等在表现革命历史题材和工农兵当前的生活和斗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京剧“白毛女”、评剧“金沙江畔”在运用戏曲艺术表现现实生活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话剧舞台上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除去表现过去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优秀剧目“蔡文姬”、“雷雨”、“日出”、“骆驼祥子”等以外,这次还演出了反映1958年大跃进的“降龙伏虎”、“烈火红心”,描写解放十年来农村巨变的“槐树庄”以及老舍新作“全家福”等。中央音乐学院学生林树安等创作的“人民公社大合唱”洋溢着万马奔腾的跃进气势。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不仅思想性强,而且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工农兵艺术形象,这是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以后取得的思想艺术双丰收。话剧“降龙伏虎”所以被誉为“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颂歌、描绘劳动人民刚毅淳朴性格的牧歌”,主要是由于这个剧的作者曾经以一年多的时间,和山区的英雄人民同劳动、同生活、共呼吸。“人民公社大合唱”的作者在去年人民公社化高潮中,同公社人民生活在一起。这个大合唱的许多诗词和乐句就是作者在农民大跃进的脚步声中,在他们和农民共同劳动的玉米田里写下来的。
这次演出的许多节目在创作、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的艺术水平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今昔对比,有些剧种和剧目的面貌已经变得使人不敢认了。熟悉粤剧的老观众,当欣赏了散发着南国香气的“关汉卿”,听过那令人难忘的“蝶双飞”以后,再回味一下解放以前粤剧舞台上的庸俗风气,怎能不感激党使这颗“南国红豆”重放光彩!观众认为,这次演出的京剧“赵氏孤儿”、“白蛇传”、福建蒲仙戏“父子恨”、越剧“红楼梦”等许多剧目,在剧本结构、文学性和表演、导演等方面都大大超越了过去的水平。青年作曲家罗忠熔运用交响乐形式,表现了巨大的政治、历史主题。这部交响乐的气魄雄伟,具有民族特色,是中外观众公认的一个比较优秀的作品。中央乐团等单位联合演出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以及这次演出的许多具有世界水平的外国话剧、音乐作品,都显示出新中国的艺术工作者在学习世界优秀艺术方面表现的毅力和才能。
正如剧作家田汉在他新作的“浣溪沙”中所描绘的,这次演出确是“老少男坤饶俊才”。这次参加演出的演员从十二岁到六十多岁,可以够得上“五世同堂”。不仅前辈艺人们老当益壮,更可喜的是,观众们从许许多多青年演员的优异表演中,看到了我国社会主义艺术的灿烂前景。
这次演出所以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是由于党的正确领导。文艺工作者经过反右派和整风运动的考验、锻炼,坚定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毛主席曾经指出过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的,又有纪律又有自由的,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开始在文艺队伍中出现了。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照耀下,这次献礼演出的整个过程,充满着大跃进、大团结的气氛。艺术工作者们在紧张的工作中表现了高度的纪律性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在繁忙的演出中还抓紧时间进行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经过互相观摩,大家都感到别人进步很快,必须急起直追,学习别人的优点。协作互助的共产主义风格大大发扬。艺术工作者们以无限兴奋的心情欢呼祖国的伟大成就,感谢党的英明领导和人民的亲切关怀,他们立志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和艺术水平,更好地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发奋图强,向新的高峰挺进,把更多更好的作品献给党和人民!”这就是参加献礼演出的许多艺术家在几天前举行的座谈会上表示的决心和愿望。(附图片)
各地名演员在一起交流经验。从左至右:话剧演员舒绣文、汉剧演员陈伯华、越剧演员徐玉兰、河北梆子演员李桂云和越剧演员王文娟。 本报记者 傅军


第5版()
专栏:

  文化部盛会上文化艺术工作者济济一堂
同声歌颂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胜利
新华社讯 文化部最近举行招待会,慰劳在首都参加庆祝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的各地各族著名演员和北京的文化艺术界人士。三百多位文化艺术工作者济济一堂,同声欢呼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热情歌颂党的英明领导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光辉胜利。
参加这次招待会的有各剧种和电影方面的著名演员、导演,有音乐、舞蹈、美术界的知名艺术家,还有文物、出版界的专家们。他们来自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系统的专业和业余艺术单位,包括十多个民族。
在聚餐以前,举行了座谈,文化部长沈雁冰代表文化部对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全体演员、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和优异成就表示感谢,并鼓励大家继续发挥干劲,为祖国作出更多的贡献。接着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讲话指出,这次献礼演出和国庆期间电影、文物、美术等方面的展览,实际上是我国十年来文艺成就的检阅,是文艺事业大跃进的集中表现。参加国庆观礼的全国劳动模范、少数民族代表、华侨代表以及各国外宾对这次献礼演出和各种展览给予很高的评价,他们盛赞这些演出和展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和文艺园地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兴旺图景。钱俊瑞说,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文艺领域中的胜利,是毛主席文艺思想的胜利。
老舍、梅兰芳、崔蒐、马师曾、时乐蒙、蒋兆和、常香玉、郭宝钧、方晓天、俞振飞等在会上作了发言,他们一致为祖国的灿烂成就和伟大前途感到无限的激动和兴奋。并且用他们切身的经验和感受,说明了只有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毛主席文艺思想的光辉照耀下,文化艺术事业才能得到这样蓬勃的发展。
老舍说:祖国的发展一日千里,看到许多新的成就,只能用“吓一跳”这句话来表现自己激动的心情。他说:人民的大跃进鼓舞着艺术家们的前进。作家艺术家只有同人民在一起,才能写出内容丰富、风格高尚的作品来。梅兰芳指出:十年来千百个失传的剧目重放光芒,各派名家的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新生力量大批涌现出来,这种情况充分证明了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正确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豫剧名演员常香玉说:豫剧在解放前是被人看不起的“粗梆子”,那时的女演员戏越唱的好,受污辱受摧残的可能性就越大。解放后,有了党的领导和关怀,我们才挺起了胸膛,成了为人民服务的演员。她感谢党给她到抗美援朝前线、边疆、工厂、农村演出的机会,使她在革命斗争和艺术实践中明确了艺术的目的,走上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道路,并且成为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昆曲名演员俞振飞说:在党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下,不但使解放前几乎断了种的昆曲得以复苏,而且获得了新的生命,如这一次献礼演出的“墙头马上”是湮没三四百年的优秀传统剧目,就是在一位党的负责同志的建议和启发下,才整理出来的。粤剧名演员红线女在会后作了一首诗,热情地歌颂祖国的大花园中阳光照遍,春色满园,万紫千红的盛况。她感谢园丁的殷勤培育,感谢党对于文艺工作的正确领导。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在会上讲了话。周扬说,从这次国庆献礼演出和出版、展览中,可以看出文化艺术界大跃进的成就,可以看出一股蓬蓬勃勃的革命干劲。这种干劲来自共产主义的觉悟,表现出共产主义的风格。这种干劲使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伟大目标下,夜以继日地工作,不计报酬,团结协作。资产阶级的艺术家不论他有多么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技术,但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理解我们的这种精神。周扬接着着重阐述了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和党的文艺路线。他说,党的路线照耀着我国文艺工作者的前进方向。当前全国人民的任务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工业水平和高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周扬说,我们要使全国人民都有文化,还要使我们的科学文化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产生许许多多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出色的作家和艺术家。这个任务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光荣和艰巨,全体文艺工作者应该有这种民族的信心和阶级的信心,发奋图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劳动生活中,同工农兵广大劳动人民相结合,在中国开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化艺术的新时代。
在聚餐过程中,许多演员和歌唱家即兴演唱,会场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出席这次招待会的还有文化部副部长夏衍、胡愈之、林默涵,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姜思毅,中国文联和各协会负责人阳翰笙、田汉、吕骥、蔡若虹等。


第5版()
专栏:

  十年艺苑花齐放 万紫千红尽是春
  本报记者 朱继功 智洁纹
“十年艺苑花齐放,万紫千红尽是春”,人们用这两句话来形容文艺界庆祝建国十周年的献礼演出。
自从献演节目公布以后,首都各个剧院以及王府井、西单等主要街道上的售票站前,常常出现一条条“长龙”。人们抱着先睹为快的心理,争先恐后地排队买戏票。许多节目演出结束时,台下的中、外观众和台上的演员感情上交织成一片。许多观众离开了剧场,还沉浸在艺术的陶冶中。
观众们不但欣赏京剧、越剧、粤剧、昆曲等传统剧目,他们更为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戏剧、舞蹈、音乐所激奋。北京化工厂的职工渴望着能看到反映山区人民大跃进的话剧“降龙伏虎”,可是没买到团体票。当他们从电视里看到了这个话剧中“揭红榜”一场后,受到深刻的感动。最近在全体职工讨论国庆节后开门红的大会上,职工们也学着舞台上“揭红榜”那样,群情激昂地敲锣打鼓,摆起擂台,贴起红榜。哪个车间产值大、效率高,就是擂台主。这个轰轰烈烈的场面大大地鼓舞了职工们的干劲。人们认为这出戏有很深的感染力。
许多艺术团体不断接到热情洋溢的来信,这是观众们对文艺工作者最大的鼓舞。北京起重机器厂一位职工给中央实验歌剧院的信中说,“宝莲灯”是一朵花,希望剧院多多排演具有这样独特民族风格的舞剧。一位解放军战士看了秦腔“游西湖”以后在给陕西省戏曲演出团的信中说:“秦腔曲调丰富,能够表现各种人物性格,我已经对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来自海外的华侨和久居北京的外省观众十分关心本地的节目能够参加这次献礼演出。有些华侨看了“关汉卿”以后,为这颗“南国红豆”能和其他兄弟剧种一起在祖国艺坛上争妍,感到莫大的兴奋。一位长时间住在北京的湖北人看了汉剧“二度梅”以后,连连称赞在党的领导下,汉剧变得如此优美、丰富。散戏后,他把演员们一一送出剧场才满意地回去。
少数民族参观团对民族歌舞特别感到兴趣,许多团员每次看完歌舞回来一路上边唱、边鼓掌,直到深夜还在谈论不休。一些少数民族的观礼代表在政协礼堂看完演出后,见到领导同志上台同演员握手、合影,大家感动极了,僮族、侗族的代表们说:怪不得演得这么好,演出水平提高这样快,这与党对艺人的尊重和真切的关怀,有很大关系。藏族参观团的许多代表们认为评剧“金沙江畔”、歌剧“春雷”给他们的教育很深。藏族青年顿珠、巴桑等看这两个剧时,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和过去他们家里祖祖辈辈受贵族剥削、迫害的悲惨情景,竟激动地痛哭起来。
很多外宾看了献礼剧目以后,都赞不绝口。著名的古巴诗人尼古拉·纪廉用“非常美妙”这几个字来形容越剧“红楼梦”。他说,这出戏证明东方古典艺术是十分优美的。饰演林黛玉的王文娟演得那么逼真动人,不由人想起“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她们都是为追求幸福的爱情,用自己的生命和青春来抗议旧社会的罪恶制度的典型女性。纪廉还赞扬我国“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他认为,不断地使传统剧目去芜存精,这种作法是很“智慧”的。丹麦剧作家索雅说:我看了京剧、川剧、越剧,虽然我不懂中国话,又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样丰富多采的剧种,但是我感到它是容易了解的,好像年轻人了解爱情那样自然。
演出的话剧、舞剧和歌唱艺术也引起了外宾们很大的兴趣。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来宾,对我国音乐家演奏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给予很高评价。他们也很欣赏富于民族特点的舞剧“宝莲灯”。有的外国剧作家在看话剧“日出”时对翻译人员说,从演员细致动人的面部表情中,我可以了解剧情的进展。让每一朵鲜花尽情地开放吧!哥伦比亚一位贵宾在听描写黄继光英勇牺牲的大合唱“不朽的战士”时,热泪盈眶地对在场的中国朋友说:这个节目不仅具有艺术性,更重要的是歌颂了劳动,歌颂了英雄,它是为人民事业服务的。好多外宾听了将军合唱团演出的“大合唱”以后十分激动,掌声经久不息。他们兴奋地说:“这真是令人难忘的艺术!”


第5版()
专栏:

  舞台后的辛勤劳动
在献礼演出中,后台工作者,用他们的干劲和智慧创造了很多功绩。
不平凡的舞台工作
10月3日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二千五百多人文艺大演出,是我国艺术界少见的盛举。二千五百多名演员和后台工作者在三个小时内出入同一个舞台。曾经到过普通剧院后台的观众,一定会担心这次大演出的后台会忙乱不堪。事实恰恰相反,这次大演出的幕后却秩序井然。
严明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就是保证后台秩序井然的“神奇力量”。在排练中,晚会的组织者根据演出顺序,科学地给参加演出的艺术单位安排了进出后台的时间和专门的出入口。这就需要每一个演员和后台工作者准时、敏捷地行动。如果一个人不服从总指挥,动作稍为缓慢,就影响全局。演出中大家表现了很好的组织性。最令人感动的是参加将军大合唱的将军们,像服从军事纪律一样,服从了舞台的指挥,来去准时,上下迅速,深受文艺工作者们的钦佩。
尽管如此,仍然难免出现“紧张局势”。一次,忽然发现挂帷幕用的钢丝绳需要调整,而节目又在进行中。于是十几个舞台工人从幕后爬上高架去,紧张地在十三分钟内把钢绳调整好,当这个占时十七分钟的节目演完时,大帷幕准时完好地合拢起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
好多人都说昆曲“墙头马上”的布景富于诗情画意,“妙不可言”。总共七堂篇幅有限的“衬景”,却给演员以广阔的表演空间,给观众以无限的想像。李倩君出台时,一幅艳红富丽的牡丹衬景写照出这个美丽、大胆、热情的少女。寓意很深的是李倩君和裴少俊在墙头马上吟诗的一场:开幕时“衬景”上是一株斜欹的红杏,配上台侧临时搭成的一堵短墙,巧妙地向观众示意:“一枝红杏出墙来”,增加了剧情的气氛。后来当李倩君严斥裴行俭的势利眼时,观众可以从她背后一幅“青莲”图上,深深感受到倩君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
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闪烁着集体智慧的光芒。俞振飞说,当他们排练这出戏时就想到:既是旧剧新编,布景上也要有新创造。第一次试演时,采用了立体布景,看来富丽堂皇,却约束了表演。昆曲中许多象征性动作,同写实的布景发生了矛盾。经过几次研究,导演杨村彬同上海戏剧学院教师孙浩然等重新设计,由毕业生朱章绘画。许多师生帮助苦战了三天三夜,才赶出了这套布景。
化装师的神通
话剧“带枪的人”,使观众看到中国演员塑造的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的形象,话剧“伊索”里,又出现了形态逼真的巴西男女,在“娜拉”的舞台上,人们又看到许多金发、褐眼、高鼻、长睫毛的北欧人,这要归功于化装师的神通。
让我们参观一次“娜拉”的化装室:化装师正忙得不可开交,只要演员说声:发夹、梳子、香水……化装师马上把所需要的东西送到演员手里。在另一个化装台上,化装师常大年正在替吴雪化装,他左手抓住了五六支油彩笔,手掌上涂满了各色油彩,右手拿着彩笔迅速地勾画着,吴雪的脸上出现了挪威人的轮廓。再套上一个卷发和头套,转瞬间“娜拉”里的海尔茂就出现了。
这些头套是化装师心血的结晶。那些金黄色的头发都是一根根的用针勾进纱孔里去的。制一个头套要三、五天的时间。有一个女勘探队员不幸在工作中把发辫全部拉掉了,她看着光秃秃的脑袋悲伤万分,后来这个剧院为她作了一个合适的烫发头套,装上以后,看来比真发还美。姑娘喜不自胜,特地照了像送给头套的制作工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庞大的京戏乐队
三百多人的“大闹龙宫”开演了。正当群猴凌空翻腾的时候,忽听得波涛汹涌声,势如翻江倒海,这是由七十三人的乐队演奏的。这个空前庞大的京剧乐队是由中国京剧院一、二、四团,北京京剧团和中国戏曲学校的文武场面人员一起组成的,著名琴师李慕良也参加了演奏。这个乐队中有六十多岁的乐师李善卿和崇恩山,也有青年二胡能手陆松林。在排练中乐师们百弹不厌,表现出“不练好不罢手”的精神。合奏的那天,七十多名乐师云集一堂,一片和谐的乐曲声给人以百家和鸣的感觉。
“大闹龙宫”的音乐是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编成的。这些在幕后“兴风作浪”的乐师按照剧情的需要调配了乐器。如给第二场龙女出场和舞蹈配乐时,增加了云锣和乳锣,衬托出龙宫仙地的气氛,增强了水战时大海怒吼的音响,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第5版()
专栏: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左一、京剧“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左,梅兰芳饰)挂帅出征
左二、粤剧“关汉卿”中朱廉秀(红线女饰)与关汉卿(马师曾饰)
  昆曲“墙头马上”中裴少俊(左,俞振飞饰)和李倩君(右,言慧珠饰)
  越剧“红楼梦”中“黛玉进府”。宝玉(左三,徐玉兰饰)黛玉(左四,王文娟饰)
  川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左,舒元蕙饰)许仙(右,兰光临饰)小青(中,燕凤英饰)
  话剧“降龙伏虎”中工地主任李玉桃(右二,于黛琴饰)和工程师(左二,于村饰)
  秦腔古典剧“游西湖”中的裴生(左,李继祖饰)李蕙娘(右,马兰鱼饰)
  汉剧“二度梅”中陈杏元(左,陈伯华饰)和梅良玉(右,王晓楼饰)
傅军、纳一、蒋齐生、唐理奎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