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康金井公社粮食增产六成经济作物全面高产
有公社才有这样大丰收
社员用事实驳倒大丰收是“天赐”的论调
据黑龙江日报报道 今年的农业大丰收怎样来的?呼兰县康金井人民公社广大社员一致认为不是什么“老天爷睁了眼”,而是人民公社发挥了它组织大生产的优越性的结果。
全面的空前大丰收
今年康金井人民公社夏、秋作物的大丰收是空前的、全面的。全社种植的一万九千八百亩小麦,平均每亩产量比1958年提高22.2%;两万三千五百多亩亚麻,平均每亩产量比1958年提高72.4%;现在,大秋作物的收获工作进行得轰轰烈烈。今年的大秋作物长得也特别好,大豆每棵结荚六、七十个,大部分荚都有三、四个粒,顶梢上也都长得鼓溜溜的;农民用“高粱穗大赛油瓶,苞米棒长赛棒槌”来形容这两种庄稼;一万四千九百多亩甜菜预计亩产达到两千三百三十多斤。1958年因为甜菜高产获得国家奖励的永贵管理区,今年的五百一十亩甜菜预计每亩产量可达三千三百多斤。其它杂粮、小油料以及秋菜,也都是历史上少有的好收成。据普查、典型地预测和打了一部分场的结果证明,今年的粮食作物(包括大豆)平均亩产可达三百三十斤,比大跃进的1958年增长78.6%,谷物播种面积虽然比去年减少7%,总产量还将提高59.7%。社员们眼瞅着粮食心里笑,都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好收成!
不是“老天爷”的恩赐
有人说今年庄稼长得好是因为“风调雨顺”,康金井公社广大社员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他们反问道:像这样的年头早先也有过,庄稼怎么没长这么好呢?这里的老年人还记得,近几十年来,1932年和1952年算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头了,可是那时候好庄稼不仅赶不上现在,就是有好庄稼也是一疙瘩一块的,像今年这样全面大丰收,还从未见过。根据老社员李云阁回忆,1932年他给一个外号叫做张扒皮的富农扛活,那是头等地,平常年景一亩地也比别人多打几十斤,可是那年他种的九亩地每亩也只打一百五、六十斤;那些花不起工夫侍弄不上地的户,打的粮食更少了。1952年由于党领导的互助合作运动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可是粮食产量也还是比不上今年。社员沈玉廷说,他在1952年种六十七亩地,每亩粮豆平均产量只有一百六、七十斤,同时最好的土地亩产也只有二百多斤。为什么自然条件相差无几,甚至今年还遭到了三十多天的春旱,收成还这样好呢?农民用切身体验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没有人民公社是办不到的。”
1958年的大跃进,使农村生产力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当时康金井乡的十二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因为社小力薄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了,他们曾自动地联合起来组成了大社。附近的历井、许堡、刘家等乡也申请加入了这个大社。毛主席提出“人民公社好”以后,给了他们以极大的鼓舞,使他们找到了明确的方向,于是就在原来四个乡、三十六个高级社的基础上建成了现在的人民公社。由于公社这种形式为发展生产创造了优于高级社的条件,所以成立后的第一年就充分发挥了它的巨大力量,使农业生产和副业、工业、畜牧业以及社员文化生活福利事业获得了全面的大发展。
统一规划因地种植
由于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这就便于统一领导和规划、安排全公社的生产。康金井人民公社建成之后,党委在规划公社的全面生产同时,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提高也进行了规划。首先是打破了高级社时期作物种植面积分布的局限性,根据各管理区的土质、自然资源等条件实行因地种植。西部九个管理区地势较洼,春季亢旱,公社在分配作物种植面积时确定他们多种小麦、亚麻和水稻;中部二十四个管理区是平川地,以种植粮、豆为主;三个位于丘陵地带、土质较差的管理区,除了种植粮食作物以外,还注意发展林业生产。这种全面安排的方法今年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效果。西部的依兰管理区种小麦很合适,去年由于农业社的经营范围的限制,只种九百六十亩,今年公社分配给他们种两千一百多亩小麦,结果获得了大丰收,亩产达到一百九十多斤,比1958年提高30%多。东部各个管理区的平川地适合大豆生长,今年多种了大豆,结果亩产比去年全社平均产量提高85%左右。本着郊区生产为城市服务的方针,在土质较好、交通方便的康金井镇建立了专业的蔬菜生产队,蔬菜种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一倍多,因此今年蔬菜产量大大增加,及时地供应了城市的需要。公社还利用统一领导和规划生产这个有利条件,调整了各管理区的地块,改小面积种植为大面积种植。公社还充分地利用了土地,消灭了不少荒地格、空地头、茅道,全社因此增加的土地就约有两千亩。公社西部有几万亩荒地,多少年来想开垦而无力实现,公社建成后集中十五部拖拉机,在四十天内就开荒一万一千四百亩,今年在这些荒地上播种的亚麻和大豆获得了很好的收成。
“八字宪法”开花结果
今年的农业大丰收也是由于公社有可能认真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的结果。公社人多力量大,在深耕土地、兴修水利、积肥等方面组织大生产,使工效大大提高。去年人民公社刚一成立,就遇到了炼铁、秋收和翻地三大任务,而且各项工作的时间都很紧迫。可是人民公社组织了专业队伍炼铁,发动妇女参加秋收,从而保证了全公社能够组织一万多人突击翻耕土地,使71%的土地得到了秋翻,等于过去秋翻地的三倍;公社统一组织了水利队伍,现已打机井四十眼,水库第一期工程在今年春天完工,已经浇灌两千五百多亩稻田,现在已经获得了很好的收成;去冬今春的积肥运动,使三十万亩土地都施了一次肥(亩施四千斤左右),消灭了白茬地;全社组织种子串换,使全社实现了良种化;在耕作方面,实行缩垅增行,作到了合理密植,庄稼的株数比往年增加20%;工具改革、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妇女立下了巨大功劳
公社各项事业的大发展,使从事农业的男劳动力比过去减少了20%左右,“八字宪法”的贯彻又使农业生产工作量比过去大大增加,为什么农业生产和其它各项生产任务还完成得这样好呢?这是因为在成立人民公社之后由于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好,“按劳分配”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社员们的觉悟和劳动积极性比过去大大提高了。公社化后,70%的社员达到月月满勤,劳动效率一般提高30%左右。公社化后办起来的食堂、托儿所、幼儿园、缝纫组等福利设施起了很大作用,许多过去为家务事所累的妇女,也有机会参加生产了。现在90%有劳动能力的妇女都参加了生产,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她们为今年大丰产立下了大功劳。
各行各业支援农业
农业生产的大丰收,还因为公社是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组织,各行业对农业的支援也起了重大作用。公社化前这里只有八家手工业作坊,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公社化后建立了十三个工厂,这些工厂在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过去修理新式农具必须到六十里远的县城去,现在在本社农具厂就可以修理;过去使用笨碾子磨推米轧面,浪费很多人力畜力,现在各管理区绝大部分粮食由制米厂加工,仅这一项就节省了数以万计的人马工。商业工作也积极支援农业生产,今年春天蔬菜播种面积骤增,菜籽感到不足,商业部门就四出采购,终于保证了需要。中、小学生们在突击翻地、防治病虫害的工作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第4版()
专栏:

  “老天爷”可以休矣
  杨弃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有一种最奇怪的思想方法:许多地方大丰收了,他们要把这算在“老天爷”的账上,说是因为“风调雨顺”;有些地方遭灾歉收了,他们却要把这算在人民公社的账上,说是因为“公社办糟了”。这种思想方法的根,是深深地扎在反动立场的土壤上的。看起来,两种算账的观点,形式上是两样;其实,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反对人民,看不到人民的力量。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没有影响呢?不能否认,有一定的影响。可是,自然条件决不会只在“天时、地利”好的情况下起作用,在“天时、地利”不好的情况下就不起作用。更重要的是,“人和”在任何情况下都起决定性的作用。有了“人和”,好的“天时、地利”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不好的“天时、地利”也能够相应地发生变化。“人和”的程度越高,越能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征服“天”“地”。
许许多多人民公社今年得到了空前的、全面的大丰收,黑龙江呼兰县康金井公社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社样样丰收,块块丰收。粮食作物平均亩产可达三百多斤,比大跃进的1958年又增加了四分之三以上。社员们瞅着粮食心里笑,一个比一个干劲高。大丰收是从哪里得来的?有人说:这是“老天爷睁了眼”,是“风调雨顺”的结果。广大社员群众对这种说法展开了反击。反击得好!
几乎完全“靠天吃饭”的时代是有的,可是,那样的时代早已过去了。那是根本说不上“人和”的时代,是像康金井公社社员李云阁说的“张扒皮”之类的剥削者骑在劳动人民头上的时代。在那时代的最好的“天时”条件下,像1932年那样“风调雨顺”的好年头;又有最好的“地利”,像“张扒皮”占有的那样的头等地;一亩打多少?不过一百五、六十斤。1952年,土地改革以后几年了,互助合作运动开始发展了;“人和”的条件开始出现了,可是,还只是较小的“人和”。那时的“风调雨顺”的年头,像1952年,当地最好的土地的产量也只有二百多斤。去年,并大社,办公社,在农村历史上出现了空前的高度的“人和”。今年,当地的“天时”同1932年、1952年相差不多,甚至还碰到了三十多天的春旱。可是,在几百平方公里的大面积上,好地坏地平均起来,粮食亩产量却是三百多斤。原因何在?社员们的一句话就是最好的回答:“没有人民公社是办不到的。”过去,人们决定自己的“命运”要请算命先生,看“流年”,算“八字”;现在,人们依靠公社的强大力量,运用一种完全不同的“八字”——“八字宪法”决定了庄稼大丰收的“命运”:万顷土地大翻身,肥料一亩几千斤,地下泉水向上喷,低产劣种绝了根,缩垅增行密植好,还叫害虫断子孙,耕耘管理精又精,工具改革更翻新。还有:政治挂帅使劳动效率提高大约30%;集体福利事业解放了90%的妇女劳动力;社办工业仅在加工粮食一个方面就使公社节省了数以万计的人工、畜工……
人民公社社员们有一个豪迈的口号:“气死老天爷!”“老天爷”一向是与劳动人民作对的,劳动人民对“老天爷”向来没有好感。在小农经济时代,农民对“老天爷”也只是莫可奈何地“敬而远之”。现在,是“老天爷”向劳动人民投降、交权、让位的时代了。“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新的“老天爷”就是站在人民公社红旗下变成顶天立地的巨人的全体公社社员。年头不好也要丰收;年头好就要更大丰收。谁还想给原先的“老天爷”粉刷金身来吓唬劳动人民吗?还想靠那专和劳动人民作对的“老天爷”保住他们欺负劳动人民的“好日子”吗?还想拿“老天爷”当护身符掩护他们向党向人民向社会主义进攻吗?休想!


第4版()
专栏:

  西湖人民公社万紫千红
一年来农林牧副渔全面大跃进
本报杭州14日电 杭州市西湖人民公社成立一年来,农林牧副渔全面大跃进,社员生活大大改善。
西湖公社今年春花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加66%,油菜籽的产量翻了一番。早稻总产量也比去年增加25%。闻名国内外的龙井茶叶,仅春、夏两季平均亩产干茶就达一百二十三斤九两,总产量比去年增加30.8%。社员实际收入比去年增加40%左右。
西湖公社自然条件适于全面发展生产,但在公社化以前,农业社由于组织规模、经营范围较小,很难综合发展。公社成立后,根据各个生产队的不同特点,确定各个生产队重点生产的内容,如茶区就以茶为主,同时发展畜牧和山林果木生产;半山区就实行粮、茶并举,全面发展畜牧、蔬菜、香料等项生产;水田较多的生产队就以粮为纲,同时发展多种经营。对劳力也作了全面安排,实行领导分工、劳力分业,占85%的劳力从事粮、茶生产;其他的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
西湖茶区,每年春夏茶采制时期,劳动力奇缺的问题是长期没有解决的。历年来,一般每年要雇临时采茶工十万多工。而公社化后的今年,茶叶总产量增加三成以上,但是今年聘请外来的采茶工却比去年减少五万多工。原因在哪里呢?因为公社兴办了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幼儿班,使一千六百多个妇女劳动力,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了生产。也因为公社资金雄厚,购买了新式的农业机械和运输工具,如茶叶揉捻机从四十二架增加到五十六架,买了电动马达三十七台,用电动操作代替原来的手工操作,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全社的畜牧业,在短短的一年中,得到很大发展。猪的饲养量平均每户达五头多,家禽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多。全社已建立了大型畜牧场三十八个,为使农业和畜牧业紧密结合,公社把二十四个大型畜牧场建立在茶山上。全社还发展了奶牛、奶羊二百二十七只,放养了大量的鱼。
在山林果木生产方面,公社除了有计划地封山育林、保护和发展风景林木以外,投资四万多元,种植各种果木园近五百亩,共六十多万株;种植桂花、玫瑰、留兰香、天竺香等香料作物二百多亩,既美化、绿化、香化了美丽的西湖,又增加社员的收入。
社办工业,经过整顿,也走上了巩固发展的道路。农具机械厂上半年就生产出大小农具一万八千多件,农忙时节,厂里工人就下村去修配农具,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社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迅速得到提高。公社办起了医院、学校,儿童全部入了学,各个生产队都有有线广播、俱乐部、图书室,有的还有业余剧团和运动场。今年,公社从集体福利基金中拨出八万元,在灵隐等五个队新建了“农民新村”,国庆前夕,二百多户社员搬进了明亮、宽敞的新宅。


第4版()
专栏:

  风不成灾 沙不南移
三雷公社治沙由内线防御转入外线进攻
本报讯 甘肃民勤县三雷人民公社,与沙害的斗争已由内线防御阶段全面转入外线进攻的新阶段。这一重大进展是由于公社充分发挥了巨大威力。
民勤县在河西走廊北部三千里风沙线上,它仿佛像一座孤岛突立在腾格里沙涟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三雷公社又处在风沙西线的前沿,是遭受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全社十万多亩耕地,就有九万多亩遭受风沙的袭击。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县农民从个体经济基础上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不断地摆脱“沙是黄龙,越治越穷”的宿命观点的束缚,开展了植树造林,防沙育草的群众运动,积极起来防御风沙,使这一地区黄沙南移的灾害基本被控制了。可是农业社毕竟力量小,无力全面根治风沙。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党委按照“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治沙”的精神,统筹安排劳力,把治沙和生产推向飞跃发展的新阶段。去冬今春共植树造林七百多亩,相当于互助合作四年中植树造林总面积的一半;封沙育苗三十八万亩,相当于互助合作四年中封沙育苗总面积的157%;幼林抚育四万五千多亩,相当于互助合作四年中幼林抚育总面积的68%。基本上绿化了前沿沙窝,一条条的林网,交织成一幅“风不成灾,沙不南移,戈壁变绿洲,沙漠变良田”的美丽图景。今年,夏收小麦等粮食作物比大丰收的1958年每亩产量增加三十七斤,增长了18%;棉花亩亩长得硕果累累,银花似海;社办林场展开林、副业综合经营,总收入达一百零五万元,相当于互助合作四年中总收入的84%。在贯彻公养和私养并举的方针中,大、小家畜增加也很快。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收入比去年平均增长了30%。
三雷公社是民勤县最早建立起来的一个公社。这个社在战胜沙害,发展生产方面的特点是:
①组织规模大、活动范围广,统一筹划全社的生产。去年9月间,公社组织了六千三百多人的远征大军,深入到四十华里的沙涟内,夜战沙梁,日战沙滩,经过冬、春两次突击,就创造了等于过去几年植树造林的总和。治沙的同时,各项生产也搞得很出色。去年秋天全社80%的土地进行了深翻,积肥量比往年增加了40%,下种量由过去的二十多斤,提高到四十斤,并全部用马拉机播种。这些耕作制度上的改革,在处于风沙线上的三雷公社来说,确实是件破天荒的大事。在农田基本建设、适时播种、管理加工和收割等方面都充分发挥了公社的高度组织作用。如春播由去年的二十天缩短到今年的十五天,夏收进度也比去年缩短了三分之一。
②在公社的统一领导下,以生产队为基础,固定劳力,划分地段,建立了二十三个社营林场,调配三百二十名有林业专长的技术工人,专门进行防沙造林。专业林场在营造护田林带的同时,在沙丘周围营造了三千多亩果、杏、桃、枣等经济林,压葡萄一万多枝,林带间种粮食作物、瓜菜、油料四百九十亩,今年预计可收入五万多元。占据前哨阵地的林场,现在已有七个迁进沙漠复地,建起了沙区新庄。著名的林业劳模薛万祥领导的沙井子林场,已深入沙涟二十华里。
③由于人民公社资金雄厚,可以利用飞机和拖拉机等机械造林。去年秋天用飞机在二十多华里的沙涟中播种了五万多亩齿蒿、马蓬等草子,每平方公尺发芽五百到八百株,最近又播种了两万多亩。
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的公报和决议,给三雷公社全体干部和社员向风沙大规模进军、开展粮棉超产运动,增添了无限的信心和力量。他们一致表示在中国科学院设在这里的防治试验站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公社的威力,为扩大沙区新庄,增加沙涟中的居住人口,发展果树和用材林,开辟新的农、林、牧、副、渔多种经济基地而奋斗。


第4版()
专栏:

  奇特的多蘖小麦
山东莱芜县大冶水库的岸上,发现二十一棵奇特的多蘖小麦,其中一棵分蘖达一百六十四个,最少的也分蘖一百零五个,均为有效分蘖,每穗平均有麦粒五十一点三颗,最多达六十七颗,个个籽粒饱满。
这些小麦的株高平均九十六点六厘米,最高达一百零七厘米。 
            (李尚苏)(附图片)


第4版()
专栏:

  丰收的秋景        张家瑞


第4版()
专栏:

  叫戈壁变绿洲
英雄的甘肃省张掖专区人民,为了根治风沙灾害,把河西走廊建成为粮棉基地,正在三千里风沙线上营造总长五千多公里的防沙林带。林带东起一碗泉,西至敦煌哈拉湖,除基干林带外,还有支干林带、河流两旁的护岸林和农田四周的护田林,交错组成绿色屏障,阻挡风沙的袭击,护育农田。
经过大跃进的1958年和今年的艰苦奋战,绿色长城已具雏形。人们豪迈地歌颂:“绿色长城真万里,渺小秦皇把头低,三千杨柳沧海粟,今日春风遍河西。”
     田萍摄(新华社稿)
上:为营造“万里绿色长城”所建起的林场和苗圃
中:浩浩荡荡的造林大军向沙漠开战
下:绿色长城已具雏形,它阻挡住沙浪的移动,捍卫着庄稼的生长
上:勘测队在腾格里沙漠中进行林带的勘测规划
下:中国科学院派来了治沙队在河西工作。这是工作人员观测在不同风级下含沙测定器的含沙量,为防治风沙提供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