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颂“开门红”
  易和元
红色,从来就是代表着蓬勃的革命激情,代表着一片喜气洋洋。“开门红”,更是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冲天干劲和决心。
我们英雄的六亿五千万人民怀着无比欣喜的心情,刚刚庆祝了自己伟大的节日。当首都七十万游行队伍浩浩荡荡,昂首阔步通过天安门的时候,当晚上华灯初放,五色缤纷的焰火弥漫天空的时候,人们的心情更加舒畅,喜悦倍增,因为就在这时候,在我们祖国南北各地,在各个工厂矿山纷纷传来了捷报,生产突破了9月份最高的日产记录,工人阶级首先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十月开门红!”真是锦上添花,怎能不叫人放声歌唱!
“开门红”,多么美丽动人的名词,而今它已成了千百万人的战斗口号。“十月保四季,四季保全年,赶前不赶后,十月开门红”。这是重庆钢铁公司职工在国庆前夕提出的战斗口号,果然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就在10月1日这天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大平炉厂三号平炉的第一炉钢,冶炼时间比9月份平均冶炼时间缩短五十分钟。
冶炼时间缩短五十分钟,这当然是巨大的成绩,尤其发人深思的是这四句口号。
“前松后紧”这似乎已成了我们生产上的常见的现象——往往是年初松,年后紧,成了
“赶后不赶前”。因为年初松,年后就不得不紧;因为年后紧,没有时间和力量准备次年的生产,次年的年初就无法不松。真是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在从前这种情况似乎是无法改变的,现在却可以改变了,办法就是:赶前不赶后,做到开门红。
然而,“开门红”的深远意义,还不只在于生产的安排,它像早晨的一道霞光,使我们清楚地看见了轰轰烈烈的生产高潮的雄姿,给我们提前和超额完成今年的生产任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今年第四季度的大跃进给明年的大跃进铺平了道路。
若问“开门红”的大好形势从哪里来?就来自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反右倾、鼓干劲的战斗号召,就像一道红光照亮了亿万人民的心,人人干劲更足,信心更高,正是:人红心红生产红,争先恐后立大功,先争开门红十月,做到全年满堂红。眼前,我们只见红旗飞舞,红光遍地。虽然时令已经快到冬季,但是我们看见的仍然是春光无极,春花灿烂;而且,透过这一片红光,我们也预见到明年年初的开门红、预见到明年的大跃进了。“开门红”,岂不是代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勇敢的精神,岂不是代表了六亿五千万人民的崇高的风格么?正是:今年红来明年红,年年都是开门红,快马加鞭赶英国,红色巨龙腾太空!


第8版()
专栏:

  苏联芭蕾世界第一
  ——看“宝石花”、“雷电的道路”的感想
  欧阳予倩
苏联芭蕾世界第一,是公认的事实。苏联的芭蕾舞学校已经有了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培养出来很多优秀的演员、导演和教师,有深厚的艺术积累,有许多久演不衰的保留节目。十月革命以后,由于苏联共产党的关心和培养,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新的成就,这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
苏联芭蕾一直是把舞蹈艺术同诗,同音乐、美术紧密结合着而又结合得最好的。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艺术性,使它呈现着新的面貌,我们从最近来中国演出的一些节目里,就深深地感觉到这一点。
“宝石花”是一个很有趣味的民间故事,一座蕴藏着各种宝物的山,由蛇仙护卫。一个刻石工人凭着他高度的劳动热情和对艺术的真诚,探到宝山的秘密。类似这样的传说中国也有,我们看了也不感觉生疏,可是没想到用舞剧的形式表演出来,会有那么大的魅力。石匠达尼拉(弗·维·瓦西里耶夫扮演)为着刻一个孔雀石的瓶子,专心致志到甚至在举行订婚仪式的时候,还在一意构思;他刻好的一个杯子坚决不让工场管事拿去,可是为着上边所刻的东西不够生动,情愿把它打破;为着探寻宝石花的秘密,不顾危险跟随铜山公主(玛·米·普利谢茨卡娅扮演)深入蛇山;这种精神——通过表演——感动了铜山公主,也感动了观众。
铜山公主忽而是一条绿色的蜥蜴,忽而又是一个孔雀石姑娘,普列谢茨卡娅的舞蹈也同是这样神化莫测,她的身体看上去就像透明的孔雀石,可是又柔软得像可以随便折叠起来,我想一个雕刻家要塑造她的舞姿,恐怕也很难像她那样准确的掌握重心,尤其是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艺术之美。各色的宝石舞,显示着各种宝石的特性,美丽的构图,新颖的队形变化,还有精采的独舞,满台弥漫着宝山的神秘气氛。
达尼拉的未婚妻卡捷里娜(叶·谢·玛克辛莫娃扮演)深纯的爱,表现得非常有力。我很欢喜她背对着观众呆呆地望着已经化石的达尼拉的那个场面。她的爱使达尼拉从石头复变为人。卡捷里娜是一个异常纯洁的典型的俄罗斯少女形象,挑选玛克辛莫娃来演,再适当也没有了。
艺术作品中塑造反派人物的形象是很不容易的,要表现他的特点和丑恶的本质,但是又不能给观众难于忍受的刺激,只要跟善良人方面作适当的对比就行了。艺术表演是要通过外形传达内心活动,所以表现反派也要入情入理。演反派角色如果不适当地作了过分的丑化,是很容易破坏一个艺术品的完整的,所以要演好一个反派角色并不是容易的。我觉得“宝石花”里谢维里扬这个角色的形象,创造得非常好。他(弗·亚·列瓦绍夫)充分运用了俄罗斯民间舞的技巧,极为合理地选择了每一个动作加以适当的夸张,突出角色的性格,可说是恰到好处。
这个戏许多场面运用了俄罗斯民间舞,表现出浓厚的民族色彩,这是个特点。还有就是故事是一个神话传说,而在表演中充满着生活气息,令人感到亲切。
“雷电的道路”是反映现代生活的戏,提出了国际政治问题——殖民主义的压迫和种族的歧视。这个戏暴露并谴责了那些丑恶的帝国主义行为,颂扬了阶级友爱和种族友爱,用芭蕾的形式表现这样的题材,就我所知,这还是第一个。肯定的说,这也是成功的一个。
我看完这个戏,首先想听听一般观众的意见,我问过平常不大看芭蕾的人,他们都为这个戏所感动,他们说这个戏很有意义又很好看。看上去舞蹈和音乐都为他们所接受了,尤其是他们认为有生活有感情一看就能懂。我认为他们的话,也就可以作为这个戏成功的证据。
这个戏在艺术创造方法上的成就也是很大的,无论在舞蹈、音乐、舞台美术各方面,都鲜明地表现着非洲特色。作曲家卡拉耶夫对于非洲音乐有很深的研究,这个舞剧的乐曲当中,用了非洲黑人的民歌,在配器方面把非洲的敲击乐器用到交响乐里,显出非洲音乐特有的节奏,加强了这个舞剧应有的民族色彩,并使音乐和剧情结合得十分紧密。有一位音乐家对我说,这个舞剧音乐的布局特别好,而且对人物的介绍和描写,都有鲜明的音乐形象,这是极为难能而可贵的。
“雷电的道路”舞蹈的编排也有独特的风格,非洲民族形式的舞蹈和脚尖舞巧妙的配合着,创造出各种人物的形象。无论是群舞、独舞、双人舞,都是根据舞剧的主题思想安排得非常恰当。每一个登场人物的思想感情都能从舞蹈动作看得清楚。舞蹈和音乐的进行非常谐和而优美,并显示了严肃的斗争气氛。沙丽和连尼的悲剧概括地说明了种族间和阶级间的矛盾,可是沙丽(奥·瓦·列皮辛斯卡娅扮演)和连尼(康·米·谢尔盖耶夫扮演)恋爱场面的一段双人舞,真是美极了!特别好的是感情发展的层次异常分明:最初有很多的顾虑,一步一步撇开了顾虑,彼此表示真诚相爱,再进一步相互倾心不顾一切,他们勇敢地对殖民主义者、种族主义者表示了强烈的反抗,还有一点令人感动的,黑人马柯故意和地主的打手搏斗,掩护了这对情人,以致自己受伤。这种地方并不多费笔墨,有力地表现出阶级和种族的友爱,却又是非常有力的一笔。观众都不自觉的同声叫“好”!
“宝石花”和“雷电的道路”是两个完全不同风格的戏,可是有它共同之美。第一就是音乐和舞蹈做到了毫发无间的一致——演员、乐队、乐队指挥在思想、感情、理解、节奏、技巧等方面完全一致。第二、舞蹈能够跟主题思想、人物的生活、感情、毫发无间的紧密结合。戏一开场观众就不知不觉进到戏里去,同剧中人呼吸相通,打成一片。我就是这样,看了一两场戏之后就忘掉了台上是在舞蹈,因为艺术的真实和观众的感情融洽在一处,台上台下彼此相忘,这也就是所谓艺术的最高境界吧!要做到以上那样就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锻炼,还要有充分的艺术修养,尤其重要的是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为骨干。苏联芭蕾的高度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有机的结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传统的悠久积累的深厚,规模的宏大,技术的高超,也是有目共睹的。苏联芭蕾不能不说是世界第一。


第8版()
专栏:

  水瓶、大褂及其他
  云飞扬
同志,看了文末这张粗略的统计表,你有什么感想呢?也许你要问:解放前安徽省涡阳县纪伦寨村农民的购买力,究竟低到怎样的程度?如果真要统计,那只有交白卷。从下面几个小故事里,你会找到真正的答案。

1947年秋后的一天,村上一个名叫蛮子的农民,到村南拾粪无意中拣到了一个热水瓶。水瓶是一支国民党残匪,在我军紧紧追击下,仓惶逃窜时丢掉的。当时,蛮子以及全村群众,都不晓得它是个啥东西。蛮子暗暗地把水瓶带回家,关起门来把水瓶胆弄坏了,怀着十分惋惜的心情,拿个空壳出来叫大家看,全村人都轰动起来,说“蛮子把个什么宝贝弄坏了”。青年人不信邪,听说是国民党军队丢掉的,认定它是个不祥之物——炸弹,或是什么有毒的家伙,因此都为蛮子捏把汗:把它弄炸了,还没被炸死!
这个谜,一直到解放以后才揭开,解放前城市里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没有农民的份,水瓶就不说了,甚至连块洋布头都很稀罕。
一件大褂穿了三十多个新郎
这里过去有个风俗,新郎婚后拜岳丈的那一天,要穿洋布大褂。在这个特别穷困的纪伦寨,洋布大褂简直是个“无价宝”,除了地主、富农,连中农也难得制一件,因此那时纪伦寨的青年人结婚时,为借洋布大褂伤透了脑筋。纪保初父亲婚后,只好硬着头皮,穿件粗布大褂去见老丈人。纪明新父亲结婚时,特意跑到邻村,向中农贾宗耀去借,贾宗耀这件半旧不新的洋布大褂,一共借给了三十多个新郎穿过。那时候,穷人家的闺女出嫁,想穿件洋布的衣裳,更是难上难,纪伦寨甭说了,邻村的光景也差不多。张庄张王氏结婚时穿的件洋布褂,是她母亲的嫁妆,她穿了几天又藏起来留给女儿出嫁时穿,一件衣服婆孙三代穿了六十年。
这一切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解放十年来,纪伦寨群众,在积极存款储蓄的同时(现在存款达两千二百元),根据需要添置自己心爱的生活日用品。全村八十四户就有一百零五个水瓶,至于洋布衣服已是家家有,人人穿,很难一一统计出来。听说纪保初是今年春天结婚的,我去访问他。他笑着说:“俺和爹爹结婚时的晨光不同了。”他自己缝了一身新,给新娘缝了七件衣服,还扯了两件衣裳里子,棉衣、夹衣、单衣,四季衣服俱全。新娘穿的那条红棉裤,还是灯芯绒的呢。
小云十岁
建国十年,小云也健康地成长十个年头了。看她那样天真活泼,谁想到她这条命,还是从荒地里拾来的呢?
小云的家过去贫如水洗,奶奶成年累月地领着爹在外逃荒要饭,全家六口人只有一床破棉絮;爹还被国民党抓去当了两年兵。解放初期全家生活还是很苦。这时小云出世了,爹娘当时看不清未来的好光景,只觉又多了一张嘴,眼前日子不好熬,想起过去逃荒在外,见到人家卖女的事,心中不寒而栗,于是心一横,噙着眼泪,连夜把刚生下来的小云,丢到村南的荒地里。
幸亏当时县里下来搞生产救灾的干部发现的早,把她从一堆苍蝇里救回家。村农会又拿出衣服、白面和钱,小云才算留在人世上。
小云一岁一岁地长大了,家里的日子一天好似一天,自从办起人民公社后,全家生活更美好了。五口人就有三床好棉被,除了洋布的衣服不算,还有卫生衣、毛衣、胶鞋、球鞋和两支钢笔;存款二十多元;家里还养了两头猪、一只羊、九只鸡和鸭。公社实行吃饭不要钱,还常常分到水果吃。
小云放羊回来,吃着水果亲切地叫声“爹”,她爹——公社饲养员纪保章,无限感慨,常常摸着八岁小儿子的头,对人说:要不是共产党,甭说小云啦,连这孩子也是活不成的啊!
〔原载“安徽日报”〕(附图表)
  纪伦寨村(84户)生活用品增长统计表
  年度 卫生褂裤(件) 毛线衣(件) 棉被 被单 水瓶 胶鞋 雨伞 瓷盆 钢笔 手电筒
  1949 60 6 3 3 3
  1958 72 51 372 64 58 101 39 28 125 31
  1959 154 93 478 128 105 212 78 49 219 69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新记录的规律
  河南洛阳 黄秉忠
张继英是全国闻名的排字能手,我是新闻记者,见面之间,总得谈到生产情况,问问他新近的生产记录。久而久之,就发现他的每一次新记录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跃进的高潮紧密结合。1958年是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大跃进的时期,仅在4到9月中,他就连续创造了四次全国最高纪录。今年,洛阳市出现过两次跃进高潮,张继英同志也两次创造了新的记录。前一次每小时拣字6,384个,第二次每小时拣字6,648。
从张继英同志创造新纪录的规律里,可以看到每一项新的生产记录,都有它独特的孕育和成长过程。他创造新记录是有阶段性的,一项新记录产生以后,必须经过一段勤学苦炼、反复钻研,或则革新工具、改进操作方法,或则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才能孕育出另一项新的、更高的生产记录。但是,它又需要大跃进的气候的滋润。只有具备了适宜的气候,再加上园丁的辛勤的松土、施肥,这种孕育着的新记录的胚芽,才会出土、猛长。
我们的社会制度,正是一块土质优良、肥沃的苗圃,孕育着无穷无尽的新的生产记录的胚芽,催促着一切新事物的迅速成长。只要我们下决心做一个辛勤的园丁,鼓起更大的干劲,精心栽培,那么,在我们的手里,就必然能够不断地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奇迹。


第8版()
专栏:

  献给孩子们的彩色美术片
  曹懋唐
动画片“小鲤鱼跳龙门”和“萝卜回来了”,木偶片“雕龙记”,剪纸片“渔童”是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举行的国产新片展览月中展出的四部彩色美术片,它们都是上海美术片厂的出品。
动画片“小鲤鱼跳龙门”(左下图),是大跃进中的产物。它反映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时代特点,主题鲜明,样式新颖,今年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曾获得银质奖章。影片描写五条小鲤鱼在听了鲤鱼奶奶讲古老的跳龙门故事后,它们决心去寻找这祖先所向往的地方,它们排除了一切困难,终于游到了想像中的龙门,也就是现实中的水库。
影片富有现实性。它运用童话样式,来启发和教育孩子勇敢、不向困难低头,为了美好的前途,要立大志、鼓干劲、争上游。它描绘了社会主义的宏伟的建设,让孩子们从祖国的成就中,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小黑鲤鱼的机智、坚定而大胆的典型性格,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全片在艺术处理上,充满着丰富的想像力和欢乐的情趣,把孩子们带进了童话世界。像鲤鱼奶奶讲故事的那场戏,鲤鱼奶奶一边讲故事,一边就形象地出现了龙门的幻景,引人入胜。小鲤鱼努力地在浪涛汹涌的飞瀑上面一条接一条的跳过的镜头,人们为小鲤鱼遇到的惊险而担心,被它们的勇敢所激动。它们跳过水库后的画面,处理得真美,河水是那么的清澈见底,水底奇花异卉,怪石嶙峋,变化万千,水泡一个一个套在小鱼头上,蔚为奇观。另一场,它们在水中悄悄地向岸上望着,岸上则是灯火通明,像万点繁星一样,闪烁争光,那些高大的、巍峨的建筑,显得更是瑰丽非凡。所有这一些画面充分显示了跃进龙门,前途似锦的灿烂光明。
另一部动画片“萝卜回来了”(左上图),也是童话题材。写小兔在雪堆里拣到个大萝卜,在吃的时候,想起他的朋友来,于是,就拿去送给小鹿,小鹿又拿去送给小熊……最后还是大家分吃了。这部影片尽管故事这么简单,但充满了儿童世界的真情实意,它启发孩子们应该友爱地同朋友相处。意义鲜明,容易理解。
木偶片“雕龙记”是根据云南白族中流传的一个神话故事改编的。它描述一个木匠和徒弟们雕成了一条木龙和无恶不作的母猪龙决战,遭受挫折。后来木匠和铁匠合作给木龙装上了铁鳞铁爪,又增加了几条小木龙,终于战胜了母猪龙,为人民除了大害。
这个故事生动曲折,表现了劳动人民在同邪恶战斗中的团结合作和不屈不挠的高贵品质。影片在人物造型、布景、色彩各方面较以往发行的许多木偶片有显著的进步。有不少运用特技拍摄的镜头很成功。像母猪龙的出现、木龙变活和搏斗等几个场面,都很巧妙自然,表现出神话境界的特点。略嫌不足的是,其中还带着一些恐怖气氛,龙的搏斗场面也稍重复。
“渔童”(右下图)是一部剪纸影片。这是美术片的新创造。它采用我国皮影戏和剪纸艺术的特点,创制成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新型美术片。
影片故事取材于清末流传在渔民中间的一个反帝反封建的神话般的传说。它给观众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劳动人民纯朴可爱反动统治者奸恶可恨。
全片色彩鲜艳,很多画面非常美丽,尤其是白玉鱼盆里跳出渔童来的一场,骤然金光四射,灿烂夺目。渔童载歌载舞,充满了神奇优美的情调。
这是一部富有政治教育意义的美术片。孩子们从故事里可以了解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曾经怎样勾结欺压我们,先辈们经受过的苦难。这对比今天自由幸福的日子,使他们更热爱共产党,热爱我们的今天。(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新开的渠道(山西省美术展览会作品)     董其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