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冷静的头脑 奔放的热情
章沛
冷静与热情似乎是对立物,不容易统一。热情奔放,细心考虑的时候就少,冷静不了;考虑得太多,甚至变成顾虑太多,热情又受拘束,奔放不起来。
因此,我们就会在现实中看到相反的现象。或则是干事满腔热情,勇往直前,不可阻挡,这当然是好的。但由于想得少,往往跑得太快太远。太快太远,就有脱离现实、脱离群众的危险。或则是在行动面前顾虑很多,既有客观条件,又有清规戒律,思前想后,怕虎怕狼,结果寸步难移,停止了,不前进了,革命的光彩也就褪色了,变成灰溜溜的。
但是,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没有把冷静的头脑和奔放的热情结合起来。这两者貌似矛盾,而实际上是统一的。一个革命者必须既有冷静的头脑,又有奔放的热情。他应该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分析家,同时又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不断革命论者。这样,他才敢于藐视一切困难,又重视一切具体困难,进而克服一切困难。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同时具备有冷静的头脑和奔放的热情,而有些人却不能呢?我以为,没有别的原因,只是由于前者掌握了革命发展的规律,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种规律,因而就有满腔的热情来为未来的美好理想而奋斗。而后者则是片面地理解革命发展的规律,因而信心不足,患得患失,左右摇摆而已。
党的六中全会指出,在任何工作中必须坚持革命热情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六中全会的公报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反对保守,破除迷信,提倡敢想敢说敢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同时又要认真提倡实干苦干巧干,提倡“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提倡切实的计算、安排和检查,反对浮夸,反对隐瞒缺点。
这是把冷静的头脑和奔放的热情相结合的精神,在经济工作上应该这样,在一切工作上都应该这样。
由此可见,既要在理智上仔细考虑一切行动上的主要环节,又要以奔放的热情付诸行动;既要冷静地遵循规律前进,又要热情地运用规律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既不犯性急病,也绝不右倾保守。——这样的方法,就是冷静的头脑与奔放的热情相结合的思想行动的正确方法。
没有这样的方法,我们就不会有钢产一年加番的奇迹,没有这样的方法,我们就不能完成人民公社化这样惊天动地的空前伟业;没有这样的方法,我们也就不能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第8版()
专栏:

黄河新歌
吴烟痕
三门峡截流工程,截断了黄河的主流,水倒流,复从左岸的新的人门河流过。截流后,抽干右岸基坑的水,河底朝天,就在这里建设水电站的厂房。黄河水倒流浪涛尖上度岁月,筏工祖辈斗黄河,怨它恨它又爱它,大险大浪填心窝。黄水滔滔向东去,流满悲愤泻尽愁;当年大禹劈三门,峭壁依旧夹堆流。黄河儿女今朝来,腰斩黄河断主流,长堤飞筑夺天险,万里狂涛握在手。一股恶水分上下,长堤断水水倒流,害河祸根从此去,利河历史新开头。筏工又划羊皮筏,祝捷声中荡轻舟,歌声笑语注满河,跨着黄河任意游。
黄河底朝天举起两架山,黄河夹中间,倒尽万年祸害水,万年黄河底朝天。打开千重岩,河底露胸怀,万年宝石闪光辉,黄河秘密在眼前。移来人造山,河底建电站,万串珠光亮起来,万年黄河容颜改。


第8版()
专栏:

脚(外一篇)
白族 张长

——给攸乐族?
我看着一双脚,脚掌是那样肥厚、宽大,有如张开的蒲扇。
我看着一双脚,脚面和脚底是那样粗糙,满布皱纹、老茧,有如落在森林中的老麻栗树皮。
我看见这双脚在崎岖的山路上飞快的移动着,飞奔着……
我看见尖利的砂石在这双脚下碎了;我看见又尖又长的荆棘在这双脚下断了;一个拦路的什么虫子也被它踩扁。
这是什么人的脚呢?
我的目光沿着脚杆往上移去,我发现一个攸乐人正扛着一架七寸步犁在山野中飞奔,他突地钻进漆黑的老林,一会儿又攀上陡立的峭壁,就像走在平坦的大路上一样。
啊,我的兄弟,你为什么这样匆忙地移动着你的脚步?是把刚才从贸易公司买到的七寸步犁送到“生产文化站”?去?是不是已经不满意刀耕火种要在山顶上开水田了?是不是已经不乐意用原始的木犁要改用新式农具了?
好啊!我的兄弟,你们就是以这样的步伐跃进着的吗?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在党的领导下,你们就是以这样的步伐创造这个奇迹的吗?

——给另一些直接过渡地区的民族
这是一棵很大很老的榕树,它长在森林深处,过去,它是这个民族的“图腾”,谁碰掉了它一匹叶子,谁的头也会被跟着砍掉。
祭祀的时候,下面供满了三牲酒礼,聚结了虔诚膜拜的人群:他们祈祷丰收,但就在秋收之后,这个森林里仍然焚烧着饿死的人的尸体;
他们祈祷平安,但仍遭到“老黄狗”的抢劫;
他们祈祷健康,但时疫仍然窒息了小茅棚上冒起的炊烟。
像森林中一棵普通的小草,他们无保障的生命天天在枯萎。
而古老的榕树呢,却默默地摇着他的长须,像一个苦难的老人,并没有给自己的子孙带来一点荫庇……
今天,这个民族站起来了!这个森林沸腾了!大树干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标语。远处,走来一大群人,那是附近各寨的居民——不是来祭祀,而是找了这块荫凉的地方来开红旗评比大会。
而古老的大榕树呢,也开始做自己能做的事,他慷慨地伸出了自己的板状根,让社员砍去做手推车的轮子。
清晨的微风里,当一辆独轮车吱吱呀呀地从它身旁推过的时候,这个老人笑了,开始讲述着一个新的神话……
? 西双版纳勐养境内的一种山居少数民族,解放前还是奴隶社会。
? 直接过渡地区的一种组织机构。 〔原载“红岩”〕


第8版()
专栏:诗画配

逐臭者
南斯拉夫报刊大力宣扬“呼拉圈舞”,传播“美国生活方式”。美国流行新舞蹈,一个圈儿身上套,男男女女像发疯,扭着屁股满街跳。肉麻疯狂加色情,丑态百出真恶心;这里打架那里闹,西方文明活现形。逐臭之夫到处有,哪里越臭哪里走,好比苍蝇见大粪,说是鲜花与美酒。报纸画刊都介绍,吹吹打打很热闹,有的介绍发展史,有的介绍怎样跳。有的宣传更无耻,说是“青春兴奋剂”。影院上演纪录片,号召大家来学习。原本就是一路货,臭味相同不用说,可笑还要装正经,不肯扯下纸脸壳。
天马诗 英韬画(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给幼儿园小朋友多讲些故事
老公公做的纸花
金近
有个老公公,他的本领挺大挺大,他做的纸花,能变成真的花,这种纸花,种在地上还能长大,还能开出更多的鲜花来,又香又好看。比如说吧,他用红纸做出玫瑰花,有叶子,有梗子,叶子是绿纸做的,梗子是树枝条做的。他做好以后,插在泥土里,再浇上些水,就活起来了,这玫瑰花就会发出香味来,还会一天一天开出很多花来。
大家知道这个老公公做的纸花能变成真花,都叫他来做了。有的要做菊花,有的要做梅花,有的要他做红红的石榴花,就能在冬天开出来;有的到了夏天,要他做冬天开的水仙花。不管做什么纸花,只要是老公公做的,都会变出真花来。
老公公做的纸花,插在泥土里,为什么能活起来呢?为什么能变成又香又好看的鲜花呢?因为老公公做的纸花,跟真的鲜花一模一样,一点也不差,像极啦。别人做的纸花就没有他做得那样好,就不会变成活的鲜花。
后来,老公公的年纪很大了,他想把自己的本领教给别人,让别人也会做,他就收了一个徒弟。这个徒弟天天跟着老公公学,老公公做一朵牡丹花,他也学着做一朵牡丹花。老公公做的这一朵,插到泥土里去,浇上水,就活起来了,还发出喷喷香的香味来。这个小徒弟做的那一朵,插到泥土里去,还是一朵纸花,一点也不活,也不香。老公公细细一看,原来这个小徒弟做的花瓣是很乱的,叶子也没有粘好。老公公说:
“小徒弟,你得重新做过。”
小徒弟急急忙忙地又做了一朵,插到泥土里去,纸花还是纸花,还是活不起来。老公公说:
“你再做一朵给我看看。”
小徒弟不高兴做了,他伸个懒腰,对老公公说:
“师父,我做得累极啦,我要去睡觉啦。”
老公公还没有说话,他就到床上去睡觉了。
老公公生气了,他摇摇头说:
“你真是一个懒徒弟。不像一只青蛙,倒像一只癞哈蟆,不会叫,也不会跳,整天只爱睡懒觉。”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公公年纪太大了,死了。他再也不会做纸花啦,大家再也买不到他做的好纸花啦。
那个懒徒弟,他什么也没有学会,他做出来的纸花,插在泥土里还是纸花,怎么也活不起来,怎么也不香,一点不好看。
老公公的那套好本领,就没有传下来,多可惜啊。那个懒徒弟越想越后悔,他后悔有什么用呀?
从那时候起,又香又好看的活纸花就看不到了,做纸花的人也做不出老公公那样的纸花了,那就要怪懒徒弟不肯好好学。(附图片)
〔龚建新插图〕


第8版()
专栏:

来自幼儿园的呼吁亲爱的编辑同志:
我们近来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每当给孩子们讲完一个故事,他们总会仰起小脸蛋,充满渴望的神色央求道:“阿姨,再讲一个故事好吗?”“好姨,讲一个新的,不要老的。”尽管到了室外活动的时刻,可是他们都逗留在屋里不肯出去,为的是再听一个故事。使我们又感动又为难。三、五岁的孩子,爱听故事,而且要新鲜的,这是智力正在发育、求知欲旺盛的表现。但是我们挖空心思,也编造不了那么多的故事。我们不得不求助于报纸、杂志、书籍,可是它们很少登载适合幼儿园老师们讲给孩子听的故事。许多责任心强的阿姨都有同样的苦恼。特别是农村的保育工作者,她们新参加到我们这行列里来,受到工作经验和文化水平的限制,这种苦恼更大。我们希望作家们,特别是我们熟悉的敬爱的儿童文学作家们,为了孩子,快给我们写些短小动听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故事吧!
北京东华门幼儿园全体教师
〔编者附记〕我们觉得,北京东华门幼儿园全体教师们的来信,不仅是写给编辑部的,也不仅是写给作家们的。给幼儿园小朋友多讲些故事,是我们大家的责任。我们希望大家都来关心下一代的精神生活吧!


第8版()
专栏:

四十岁的新少年
朱惟豪
我在山下就听说洋溪分场林业砍伐队有一位四十岁的新少年,我来到这个队之后,就好奇地问队长詹金发同志,他嘿嘿笑了几下,话还未出口,从外面走进一位横眉细眼,四方大脸的壮年人,他刚一取下藤壳安全帽,老詹就笑着问他:“你今天砍了多少啦?”那人用手巾拭了一下汗,见有生人,就不大好意思地说:“不多,只有二十四根。”他走后,老詹就告诉我,这人叫邬厚昌,就是那个“四十岁的新少年”。
按照老詹那种善于总结工作的口气来说,两句话:“劳动劲头赛青年,虚心学习似少年”。就说砍树吧,这深山的树很大,粗的几个人才抱得住,一天能砍二十四根就不简单,他在二三十个小伙子里面还名列前三呢!
我忍不住问:“那为什么叫他作‘新少年’呢?”老詹说:“别慌着,还有下文嘛。”
队里掀起了学习高潮,有一天,大伙都到林业技术员刘居诚那里去登记订报刊,每人都争着订了好几份。邬厚昌看势头,也想订。可不是,他看林业通讯看不懂,苗圃技术也钻不进,不学习怎行呢?他越想越觉得要订份报纸看看,但他只识二百来字,订什么呢?邬厚昌找到詹金发,问:“詹队长,我江西日报看不懂,人民日报不消谈,井冈山报也结结巴巴,怎么办?”老詹想了一会,就说:“算‘新少年报’是最浅的报纸了。这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看的,里面还有图有画。”邬厚昌听说里面还有图,猛地跳起来,三步作两步跑到刘居诚那里,兴奋地说:“我订新少年报!”老刘听说就大笑起来,还未笑开,就被詹队长一个眼色给止住了。从此,这队里便传开了一件新闻——四十岁的人订“新少年报”。
有一次休息,我想找老邬聊聊,他忽然不见了。一找,原来他躲在树丛里看报。在他看来,他订“新少年报”是处于“半秘密状态”,其实大家都知道了,外号还传到山下去了呢。


第8版()
专栏:读书札记

郑国的商人
刘勉之
春秋时代郑国的商人最活跃。左传里曾有记载。最有名是弦高犒师的故事。秦兵偷袭郑国,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商人弦高到周去作生意,路上碰到敌兵,弦高急中生智,用十二条牛劳军。秦军以为郑国有备,只好灭滑而还(僖公三十三年)。其次是晋国荀罃被楚国俘虏,郑国的贾人打算把他夹带在贩运的绵衣中偷运出境。准备好了,楚国却释放荀罃回国。后来郑贾人到晋国作买卖,荀罃很感激他,十分款待。郑贾人过意不去,转到齐国作买卖去了(成公三年)。从这两个故事看来,郑国商人北到周,南到楚,西到晋,东到齐。不但到处作生意,看来气派还很大,一个假冒他的国家慰劳敌军,一个帮助晋国将领逃亡,都不是作小买卖的人所能干的。
还有,商人这一行业似乎还被社会所尊重,有人取作名字,齐国一个贵族就名叫商人(文公三年)。至少地位在皂隶之上,排列的顺序是庶人、工、商、皂隶、牧、圉(襄公十四年)。当然,排列的地位在庶人、工之下,看来贵族是不屑于干这一行的。他们在社会上起互通有无的作用,所以有“同恶相求,如市贾焉”的话(昭公十三年韩宣子语)。
为什么郑国的商人最活跃呢?第一是郑国的地理位置适中,郑国位于济、洛、河、颍四水之间,以今河南新郑为首邑,水陆交通便利,为南北必经的要道。郑的商人如前所说,足迹遍及齐周楚晋。虽然在军事、政治上郑介于齐、晋、楚几大国之间,齐楚、晋楚争霸,都要先打郑国,长期间两面挨打,是霸国必争之地,但在经济上却大占便宜,郑的商人转运各国商品,在当时国际上很吃得开,郑国也得到好处。第二是人的因素,这就牵涉到商人这一名词的由来了。左传昭公十六年纪载了一段极有意义的故事:
晋国韩起(宣子)到郑国聘问。他有一对玉环,其中一个在郑国商人手上。想拼齐一对,和郑的国君商量。郑国执政子产不答应,说:“这不是官府的东西,情况不了解。”
韩起只好向商人去买,已经成交了。商人说:“还得告诉一下政府。”
韩起再和子产商量。子产说:“从前我先君桓公和商人都是从周来的。肩并肩地劳作,斩除蓬蒿藜藋,共同开发这个地方,建立城市,共处得很好。还立了盟誓,世代相守,一直到今天。誓约说:‘你不要造反,我也不强买,也不取讨和抢劫你的东西。你发了财,有利市宝贿,我也不干预。’现在你是为友好来访问的,可是却要敝邑强夺商人的货物,这不是明教我们破坏盟誓吗?怕不大好。我想你得了环,却失了诸侯,一定不干。”
第三是商品生产的发达,看来当时的社会生产状况,已经突破了地区性的自足自给的经济情况了。只有在商品生产超过自给自足的基础上,才会有大规模的地区间的广泛交换的可能。从左传的记载看,虽然只提到郑、晋、齐、周、楚之间的商品交换,但是,事实上决不只这些地区,是可以想见的。虽然只提到郑国商人的多地区的商品交换,但是,也可以肯定,别国的商人,也是在同样情况下,在进行多地区间的商品交换的。这两个故事说明:第一,郑的商人是和郑的开国国君一起从周来的,共同开发了郑国。第二,郑国国君和商人订了盟誓,内容是商人保证不造反,支持郑君,郑国呢,保护商业,一条条规定了明确保护办法。由此可见,除了农业以外,郑国从开国以来,就一直依靠商人,发展商业,取得国内和国际商品交换的利益的。也可以看出,在春秋时代,虽然郑国所受战争的祸害最多最大最久,却终能勉强站住,一直到三家分晋以后才为韩所灭的道理。第三是春秋时代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情况。虽然,在长期间各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但是,并没有妨碍各国间商人的商品交换活动。从这些情况中,也可看出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情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