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戏曲剧目上的两条腿走路
张庚
1958年戏曲工作上有很大的成绩:随着工农业的大跃进,剧团纷纷上山下乡为生产战线上紧张劳动的人们进行了演出,一面鼓舞了群众的干劲,一面鼓舞了自己的干劲,由此而创作出许多反映了生产大跃进的剧目来。这些剧目里,表现了多种多样的新人物、新景象,具备着丰富多彩的新思想、新感情,的确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萌芽着一种新艺术作风。
这个创作运动带着极广泛的群众性,不仅仅是少数职业剧作家动手,几乎绝大多数的导演、演员以至剧团的各种人员都在动手;不仅仅职业戏曲界动手,就是公社里、工厂里的许多爱好者,也都在动手。由于动手的人这样多,其中就出来了不少的好剧目,这是去年戏曲界一项很大的成绩。
成绩是很大,但也不能就此满足。只要去听听观众的意见,就知道他们对我们还有更多的要求:一则是现代题材剧目还应当进一步提高;另一是,也还需要看优秀的传统剧目。
现代戏去年虽然产生了不少好的新剧目,但粗糙的作品,平淡枯燥,不吸引观众的作品,也很不少。这虽然是大量创作中间必然的现象,但对观众来说,却是非改进不可的现象。我觉得在大跃进中间,戏曲界有些人对于多快好省似乎发生了一种误解,仿佛搞一个新戏花的时间越少就会在质量上越好,这样的误解是应当澄清的。可以回忆一下,戏剧界的多快好省口号是针对着有些剧院关起门来“提高”,几年排不出一个为观众所欢迎的戏而提出来的。这个口号提出来之后,戏剧界深入了群众,打开了眼界,感染了新的情绪,破除抽象搞提高的思想,因此一年以来才有这样大的成绩。这些经验我觉得大家都应当注意来总结。
粗制滥造不会产生好的艺术,好的艺术总是需要在演出之后仍旧继续加工。我们的新剧目也应当争取有一批能够继续不断加工,成为保留剧目。多快好省的“多”不光是说那些演过就扔的剧目,更重要的还是说要更多地产生能保留的好剧目,这就要求不断提高新剧目的质量。
对于广大的观众来说,剧目还必须多样多彩,要有反映当前生活的戏,也要有传统的优秀剧目。天天吃一样菜,就是珍馐美味也会吃腻了的。戏也一样,天天看一类题材的戏也会看腻,如果那些戏的故事又只是大同小异的话,就更是如此。所以在创作现代生活戏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整理传统剧目的工作。这个工作,我们在1958年是做得比较少,有少数地方是做得很少的。
我们不来做这个工作,观众还是要求看传统剧目。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传统剧目的上演比例就多起来了。可是没有多少去年新挖掘整理的剧目,绝大多数还是炒前几年的陈饭。有个别地方的小剧团,由于自己没有独立整理传统剧目的力量,而观众又迫切要求看,因此拿出来的剧目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相当差,舞台形象上也不是很干净。这也证明我们如不注意在这方面做工作,这方面就会出来空白,而填充这块空白的却很难说是香花还是毒草了。以上的事情岂不给我们又一次证明了在剧目问题上只有用两条腿走路才能做到给社会主义建设、给广大的劳动人民服务得更好吗?如果有人觉得只有戏曲舞台上现代戏的比例越大,才算给人民服务得越好,以至于比例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时候,就算服务得最好的话,那他一定是想得太天真了,否则就是对戏曲的实际情况了解太少。
优秀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互不相容互相排斥的关系,传统剧搞好了,并不是对于现代剧的不利,相反的,在我们整理传统中间就会从它学习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给我们创造现代新剧目增加本事。我们向传统的学习,到今天为止,还不是太多而是太不够。虽然在去年创造新剧目的时候,已经注意到运用传统的艺术手法,但是还很不熟练,还没有到家,还有许多夹生的地方,这也正是我们新剧目需要提高的方面之一。
有人觉得传统剧目总不及现代剧目那样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我看这是抽象的说法,如果戏是百分之百的现代题材了,而质量却不高,观众不喜爱,那它的服务目的也就达不到。再说,经过很好整理的传统剧目,如“十五贯”这样的,为什么就不能很好地为现实的需要服务呢?
我看问题还在于搞出好戏来,既要现代题材的好戏,也要历史题材的好戏,既要新创作,也要认真整理传统剧目,这两方面的工作原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
伟大的1958年过去了,更伟大的1959年已经到来,戏曲界在新的一年中,在两条腿走路的工作精神之下,和广大群众密切联系起来,可以预计,会得到比去年更大的成绩。


第7版()
专栏:编后

关于现代剧目和传统剧目的讨论
1958年里,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带动下,戏曲工作也大大地向前迈了一步,特别是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戏曲界创造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缺点,比如片面追求数量,忽视传统剧目等。如何进一步提高现代题材的戏曲剧目,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戏曲艺术的优秀传统,正是目前戏曲界大家关心的问题。去年十二月十日、二十三日我们分别发表了梅兰芳、曹禺等同志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以上问题发表了意见。今天,我们又发表了张庚、伊兵两位同志的文章,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希望戏曲界同志继续参加讨论,特别希望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的演员们发表意见。


第7版()
专栏:

使传统剧和现代剧相得益彰
伊兵
大跃进以来,党对戏剧工作的关怀和重视,给戏剧工作者以莫大的鼓舞。大跃进也为戏曲工作提出了一个巨大的奋斗目标,那就是要使戏曲艺术既发扬丰富的优秀的遗产,又能表现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
戏曲要表现现代人民生活,一要有新的剧本,二要继承和革新戏曲的表演艺术和技巧。这两者都有向生活学习向传统学习的问题。为了使戏曲更好地为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全国的剧院剧团实行了剧场演出和巡回演出同时并举的方针,全体戏剧工作者除了在剧场演出以外,纷纷上山、下乡、下连队为工农兵演出,和进行劳动锻炼,这一制度有效地加强了戏剧工作者和工农群众的联系,使戏曲艺术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它使全体戏剧工作者投进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浪潮中,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感受到工农群众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所有这些,有力地鼓舞和感动了他们,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在舞台上表现新生活,歌颂新生活。戏剧工作者热烈的创作欲望和客观上对戏剧艺术日益增长的要求,在领导的帮助和发动下,立即形成为一个声势浩大的群众创作运动,这个运动不仅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提供艺术创造的基础,而且是推动戏曲艺术向现代剧发展的巨大动力。
在群众创作运动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创作方式。大量的群众创作中又包含着各种艺术样式,各种艺术风格,在体裁上则大、中、小全备,题材范围很广。从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们时代的面貌。
在这现代剧目的大花园中,就我所见到的,我觉得有不少令人喜爱的剧目。这里有广东三轮车十分站工人剧作者创作,经过专业粤剧工作者加工,描写广州暴动的革命历史剧“红花岗”,有工人业余作家和专业作家合作的潮剧“党重给了我光明”,有锡剧的“红色的种子”、“跃进花开”,采茶戏的“三代”、“红松林”,闽剧的“陈客嫲”、“海上渔歌”,沪剧的“母亲”、“黄浦怒潮”、“星星之火”,京剧的“红色风暴”、“白毛女”,昆曲的“红霞”,绍剧的“水乡红花”,评剧的“三里湾”,甬剧的“两妯娌”,越剧的“关不住的姑娘”、“风雪摆渡”,滑稽戏的“汪顺仙”,陇东道情“六姑娘”、“最后的钟声”,秦腔“闹粮”、“人间天上”,豫剧“刘胡兰”、“袁天成与能不够”,湖南花鼓戏的“张四快”等等。这不过是我所看到过的一部分,这个剧目单还不能够包括全国所有的优秀作品。就拿上述作品来说,像“红花岗”、“党给了我光明”、“红色风暴”、“黄浦怒潮”、“刘胡兰”等剧,都生动地深刻地刻划了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形象,其他的戏里也出现了令人不能忘却的人物。有的小戏里,虽然只描写了生活的片段,但它生动地反映了新人新品质的成长,歌颂了生活一日千里的发展。在表演艺术上,其中有些剧目的演出,已经脱离了现代剧初创时期朴素粗糙的阶段,它们继承了传统而又突破了传统,创造了优美的民族新形式,因此这些剧目无论从思想质量和艺术质量来说,都已经超越了过去现代剧的水平。
一年来戏剧工作大跃进的成绩是非常大的,但是,由于大跃进以来还不到一年,大家经验不足,没有很好地认识、掌握和运用艺术工作的客观规律,特别是没有很好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产生了一些工作上失调的现象。例如,挤掉了一些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技术锻炼,以及总结艺术经验的时间,在剧本创作上,也有忽视质量的情形。在演出制度上,巡回演出的比重一般大了一点,演出场次多了一点,现代剧的剧目质量一般的不够高。对积极提高上演剧目的艺术水平,建立保留剧目的制度还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不积累剧目,也就不能很好地积累艺术经验。如果戏曲没有大量的传统剧目保存下来,那末它的表演艺术、表演技巧也就不可能流传下来,继续不断的给以提高和发展。同样的,不及时建立现代剧的保留剧目的制度,也就会影响现代剧表演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同时影响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戏曲的建设。
戏曲艺术革新运动的发展,在我们前面出现了提高和普及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分歧意见的。我认为普及和提高正确结合的方针,是正确的。戏曲工作中的普及,目前来说首先是普及艺术革新运动。戏曲艺术革新运动发展的规模很大,成绩也很大,但运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一些剧团里,它还受到资产阶级观点和艺术上的保守思想的抵制。戏曲发展现代剧的方向一定要坚持,创作现代剧的经验也要大力推广。所以还要向群众普及,还要进一步发动群众创作,组织专业戏曲工作者和工农兵群众结合进行创作。此外,还要不断地创作一些迅速反映现实斗争生活,政治鼓动性很强,便于在农村广场、工厂俱乐部演出的小型、中型的作品,用以为每一个时期中心工作服务。另一方面还要把专业作家的优秀作品,和思想性艺术性都好或者内容无害,具有优秀的表演技巧的传统剧目介绍给群众,总之向群众普及也要两条腿走路。
提高也有两个方面,一是辅导群众自己提高。用什么东西去辅导群众呢?对专业戏曲剧团来说,主要的要有思想性高艺术性强的好剧目。因此,戏曲工作者不积极提高自己,就很难搞出好作品,也就很难辅导群众。戏曲工作者本身提高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政治思想,有了思想的跃进,才会有艺术的跃进和事业的跃进。与此同时,戏曲工作者还必须深入生活,向传统学习,提高上演剧目的水平,提高编剧、表演的艺术和技巧。一句话,戏曲表现现代人民生活要过艺术关和技巧关。有人认为,学习传统的编剧方法、表演艺术和表演技巧,只有在改编传统剧目或者创作历史剧上才用得上,这种说法是很错误的。表演传统剧目固然要学会传统的表演艺术和技巧,创作表现现代人民生活的剧目更需要向传统学习,更需要掌握传统的表演艺术和技巧,这样才能使它更精、更高,提高得更快。当然,表现古代人民生活的编剧技巧、表演技巧用来表现现代人民的生活无疑是不够用的,其中有一些要经过改造之后才能运用,有的部分甚至是根本不适用的。因此,我们要继承传统,同时也要突破传统,发展传统,墨守成规,守住传统吃饭是不行的。总起来说,戏曲工作者本身的提高包括三个内容,那就是提高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深入群众生活和认真地学习传统。
与提高和普及有关的还有一个今与古的问题,戏曲艺术要表现现代人民的生活,要表现我们伟大的群众时代,塑造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英雄形象,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任务,对于戏曲艺术来说是一个艰难复杂的任务,在艺术上有一系列的继承和革新的问题需要解决,这是性急不得的。同时由于群众的欣赏习惯和艺术上的不同爱好,以及他们要在舞台上看到同时代人的光辉形象,也要看到古代人民的生活的要求,党在戏曲工作的方针上规定了戏曲上演剧目中,古典剧目和现代剧目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这是完全正确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作两条路线的斗争,既要反对只要传统剧目一条腿的保守主义,也要反对只要现代剧目一条腿的粗暴作风,前者会使戏曲艺术停止发展,渐渐萎缩、衰退。后者会摧毁大量的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许多优秀剧目,是历代劳动人民或人民的文学家、艺术家创造的,他们以惊人的力量,表达了受到封建制度残酷压迫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境况,他们的生活和斗争;表达他们积极的理想、对美好生活的探索、希望和信心;它们深刻地揭露了阶级社会的矛盾,生动地展示了劳动人民丰富的历史形象和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鲜明地展示了我们民族的心理状态,以及勇敢、勤劳、智慧、善良的民族性格。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历史和现在的联系,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之间经常的相互作用”。如大家熟知的“十五贯”、“白蛇传”、“打渔杀家”、“梁山伯与祝英台”、“泗州城”、“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青风亭”、“铡美案”等剧目中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性,“两狼山”、“牛皋扯旨”、“穆桂英挂帅”等剧目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不仅继续感动我们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而且对我们仍然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给予我们古代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知识,启发我们的智慧。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它们还为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艺术创造的经验,为我们奠定了往前发展的深厚基础。不用两条腿走路,不要遗产,失掉传统,那就在舞台上割断历史,使我们的戏剧艺术退回到“穴居野人”的时代,也使现代剧不能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描写过去的时代人民生活的剧目和反映现代人民生活的剧目应当并举,现代剧将为传统剧的表演艺术带来新的生命力,传统剧则给现代剧的创造以艺术经验和艺术基础。两者并存则可相得益彰,互相排斥则会两败俱伤。
前面说过,戏曲工作大跃进以来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在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大事业中,出现一些缺点,这本来不算什么,是用不着大惊小怪的,我们提到它,是为了要克服它,为了要在工作上学会和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原则,以便今后大踏步的前进,取得比去年大得多的成绩,来为我们伟大祖国十周年献礼。


第7版()
专栏:

出版工作需要书评指导
易定山
书评工作对于我们出版界关系很大。但是,近一两年来,报刊上的书评少了一些。大家对书评工作注意不够,这是目前书评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在出版物日益增加,书评就更加显得重要了。书评对出版工作应该起指导的作用。就以我们商务印书馆来说,每年出版几百种新版书和重版书,一定有值得评论的。例如,我们出版的“农民字典”,去年已印了五十万册,不够,现在又加印五十万册,今年要印到几百万册。对于出版数量这样大的书,我们很希望大家提一些意见,以作重印时的参考。
对书评的评论也很重要。例如,今年我们要出版一些世界学术名著,书前都有一篇序言,这序言就是书评,我们很希望能对这些书评加以评论。
在语文书籍方面,我们今年将出版各种字典和辞典,其中有些是大型的外文辞典,也很希望能得到评论。


第7版()
专栏:读者论坛

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
跟随着轰轰烈烈的工农业生产大跃进而来的文化革命高潮,掀起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社会主义歌唱运动热潮。我亲眼见到不少从来没有写过东西,或者是刚摘掉文盲帽子的工农群众热情充沛地作起民歌来了。许多优秀的民间歌手,更是编写了不少新词,通过他们富有乡土情调和嘹亮动人的歌喉热烈地歌颂党,歌唱新生活,使歌唱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我在工作中,也较深刻地体会到,群众希望用自己心里的话来歌唱他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是很自然的,但在新的一年更大的跃进中,他们还担当着更为重要的生产任务,不可能普遍地要求他们腾出很多的时间为自己作歌子。可是,有一些同志却过分地强调了群众创作,他们以为群众只要唱自己编写的歌子,笼统地认为专业作曲家写的歌曲不如群众创作,不把专业作曲的力量放在适当的地位。我以为,广大的工农群众中,的确有不少富有才能的音乐爱好者,他们生活在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又熟悉传统和民间的音乐形式,他们是能够创作出优美的歌子来的。然而,他们究竟是业余爱好者,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生产;加之他们没有机会比较系统的受到这一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在他们的业余创作活动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希望在发展群众创造的歌曲的同时,专业作曲家也要为群众写出更多更好的歌曲,来满足他们在音乐生活上的需要,忽视专业作曲家的作用,也就等于忽视音乐工作者必须为工农兵服务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群众并不是不欢迎专业作曲家所作的歌子,像“社会主义好”等专业作曲家写的群众歌曲,不是唱遍了全中国各个角落吗?不是男女老幼都爱唱吗?问题在于:像这样的好歌曲还太少,我们有权利要求作曲家们写出更多更新更美的、为广大群众爱唱的歌曲来。
在社会主义歌唱运动中我觉得,群众中出现的多种多样的演唱方式,的确大大丰富和活跃了他们的文化生活。可是,我也不赞成某些同志所希望的要做到“人人唱歌”……,因为人的精力有限,爱好也不同,在一天的紧张生产、学习之余,广泛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来调剂人们的生活完全有必要,但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唱歌,如果他喜欢把业余时间花在其他活动上不也是同样丰富了生活内容吗?
我想,各种群众性的业余文艺活动,只有真正从群众的需要和爱好出发,才是群众所要求的。
吕明


第7版()
专栏:读者论坛

可以更谦逊一些
1958年,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大跃进的一年。在这一年中间,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各个战线上出现了不少创造性的事迹,文化战线上也是如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五五级的同学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引起了很大注意。在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批判的基础上,这些三年级的年轻的同学,鉴于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祸害人,在北大的校党委的倡议和领导下,立定志气要编著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总结我国两三千年文学发展的历史。这志气立得好,立的是社会主义志气,立的是敢想敢说敢干的无产阶级的志气。就是在这种志气的支持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这些年轻的同学,这些在共产党培养下长大起来的新的文化战士,凭着党的关怀和领导,凭着集体的艰苦劳动和智慧,把这样一部文学史写出来了。而且它的内容也确实有相当的水平,至少是第一次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文学历史现象的尝试,在这一点上,它远远地超出了前人的成就。这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这是战无不胜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胜利。
作为一个文艺爱好者,也是学文学的人,我对这些文艺战线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新战士,怀着深深的敬意。也感觉到,这部文学史已经出版了三、四个月了,我们的文学批评家还没有写出全面性的评论文章,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但是,当我阅读这部文学史的“前言”和“后记”的时候,总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尤其是看到这样一些句子:“1956年高教部委托一些专家编文学史,给他们助手,给他们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可是,整整两年过去了,文学史却杳无影踪”。整个“前言”和“后记”,都存在着一种盛气凌人、夸耀成绩的气氛。我以为,马克思主义者不管有多大成就,总应该是谦虚的。因为我们是把整个生命都贡献给伟大的事业了,做多少事也是应该做的。何况比起工农大众的创造来,我们的工作不过是微乎其微的。而且马克思主义者也绝不抹杀前人的工作。具体一点说,这部文学史如果不借鉴现存的许多前人写的文学史,完全是另起炉灶,恐怕会遇到很多困难。据我看,这部文学史无论是体例、观点以至于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对其他几部文学史都有所借鉴。而这些文学史的作者,大部分还都活着,有的人也许就是这本文学史的批评对象。尽管他们的思想有些可能是存在着严重的资产阶级观点,但如果他们的工作,还有一部分对革命有益,我们也不应该抹杀。否则,所谓“我们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接受了他们的一切正确的有价值的意见,就成了抽象的空谈了。
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是在研究学问的时候,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谦逊,是革命者的美德。我觉得北大同学编著“中国文学史”的“前言”和“后记”,可以写得更谦逊一些。 赵明元


第7版()
专栏:读者论坛

画坛上的好兆头
在一本期刊的封底广告上,我看到人民美术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许多美术作品选集,其中有江苏邳县农民画集、河北遵化农民画集、安徽阜阳农民画集和河北省束鹿县的群众美术作品选集。这样集中的出版工农群众的美术作品选集,在以往还是少有的,这是出版界出现的新气象,可喜可贺。
然而,可贺的还不止此。我特别注意了这些画集的定价,最低的一角四分钱,最高的也不过二角五分钱。每本都选画数十幅,定价不能不说很便宜了。
在一般读者的印象中,美术书刊的定价是比较高的。美术家的选集也都装帧得极为讲究,动不动就要四、五元一册,即或是一些群众性的画集,如“杨柳青年画选”之类也要三元多一本,群众只能望书兴叹。
现在出版社考虑到这一点,说明他们是一心想把美术出版物送到读者的手中,是有群众观点的,愿意为群众服务的。
最近漫画家华君武的1957年的漫画选集出版了,定价也才一角八分钱。这说明美术家们也是愿意把自己的艺术献给广大群众的,而不是斤斤于非出版堂皇豪华的版本不可。
出版社大出其定价公道的群众作品集,美术家们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在更大的范围内普及给群众,这是一种很好的“兆头”,它预示了一片繁荣气象的画坛上将会更加繁荣起来!
白凤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