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发扬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 江渭清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从来就是从群众的要求出发,集中地代表群众的利益,并且充分发动群众来实现他们自己的要求。在去年一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跃进中,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据多年来群众斗争的实践,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的经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总结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两条腿走路”的一整套方针,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宪章。这条总路线和这样一整套方针,就是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由于大跃进的时间还不长,人民公社化的时间更短一些,因此,人们的认识还来不及完备地反映实际,在执行群众路线的问题上,有一些认识不够一致的地方。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成就和争取更加伟大的跃进,我们必须统一认识,整齐步伐,在新的认识基础上迈步前进。
关于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和管理民主化的问题。“四化”,这是在农业大跃进中,特别是在人民公社化的基础上,农民群众为了更好地发挥集体力量、提高劳动效率的一种创造。党支持了这种创造,这就大大发扬了社员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发扬了互助协作的精神,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解放了妇女劳动力。“四化”,在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和大搞钢铁的运动中,充分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人民公社实行的“四化”,就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就是在整风运动的基础上,集中与民主、纪律与自由、统一意志与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体现。但是在执行“四化”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缺点,主要是由于少数干部误解了组织军事化的本来意义,加上客观上任务繁重,因而滋长了一些简单化和强迫命令的现象。这只要加强教育,说清道理,是很容易改正的。农业生产上的组织军事化,是要把农业生产队伍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成为一支产业军,既有统一领导,又有分级管理;既有全面规划,又有专业专管;既要服从统一指挥,又要发扬主动创造精神。这是我们所说的组织军事化的本来意义。我们工人农民的产业军是同志式的自觉自愿的组织;资产阶级的产业军是他们对工人进行强制和奴役的组织。我们的产业军应该和民兵组织有所区别,民兵是为了对付敌人和保卫生产的,产业军是为了搞好生产的。我们做什么事都应该讲清楚:为什么要做?怎么做?使人民群众懂得做每一件事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具体做法,心情愉快地去做。这里重要的是,我们所有的干部必须在认识上区别两类不同的社会矛盾。拿辩论来说,对待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就有两种不同的辩论。我们对右派的辩论,是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目的是为了驳斥其谬论,击退其进攻,分化和孤立它。人民群众内部的辩论,是相互帮助,相互商量,循循善诱,耐心地做说服教育工作,目的是提高觉悟,统一认识,增强团结。因此,我们要善于启发和诱导群众提出不同的意见,用两个耳朵倾听,正确的加以接受,不正确的加以解释,即使群众的思想一时转不过来,我们也要善于等待,而不能强迫命令。同时,我们还必须警惕到,严重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常常是因为阶级异己分子和坏分子混进了公社的领导机构。对这些问题,我们在今冬明春的整顿巩固人民公社运动中,应当遵照“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的指示精神,进行正确处理。
关于抓生产和抓生活的问题。我们党从来就是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最近我们党在“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又作了明确的指示,要我们善于恰如其分地掌握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生产发展了,社会产品才能丰富起来,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大地改善人民生活。不发展生产,要想改善生活是做不到的。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又必须十分注意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生产更加发展。片面强调物质刺激而不去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觉悟,是不对的,但是不经常关心群众生活,也是不对的。我们发展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们强调关心群众生活,就是保护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就会推动生产的发展。为了劳动得更好,必须使劳动和休息有节奏地结合起来,使劳动者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休息时间和文化娱乐时间。人民公社不仅是生产的组织者,而且是生活的组织者。办好人民公社的集体福利事业,如公共食堂、托儿所、敬老院等,是当前抓好生活的重要工作。应该积极指导社会舆论,把做好群众生活福利工作、服务性劳动,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崇高的工作。
关于集体生活和个人自由的问题。在公社化基础上的大规模生产,要求生产劳动和生活方面有更多的集体化,我们提倡生活集体化,正是反映了这种形势的需要。生活集体化,具体地说,就是要把过去分散在各家各户的繁重的家务劳动,根据需要与可能集体化起来,由社会组织起来,解放妇女劳动力,使劳动者少操家务之心,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学习和文化生活。这样,劳动人民就有了更充分的个人自由。大规模的集体的生产,使人们在和自然斗争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但劳动之余的休息和娱乐,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唱歌,看电影,跳舞,下棋,哼几句京戏。在公共食堂中,要尽可能增加一些花色品种,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以选择;同时,还要尽可能照顾老弱妇孺各种不同的需要。除了公共食堂的大锅大灶以外,各家各户也有小锅小灶,搞点腌菜咸鱼,风鸡腊肉,逢到假期节日,有个亲友来往,自己高兴烧点煮点,作为大锅大灶的补充。办托儿所、幼儿园,是日托还是全托,应该听凭父母的自愿。在目前人力、物力比较困难和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应该多办日托,便于把孩子带好。逢到生产空的时候,孩子也可以放在家里;有些人家,有老人家照料孩子,也可以不进托儿所。在今后建筑乡镇和村居民点住宅的时候,要使房屋适宜于每个家庭的男女老幼的团聚。所以生活集体化,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误解的和敌人所造谣诬蔑的那样要消灭家庭,我们要消灭的是封建性的家长制,建立民主团结的新家庭。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产品将越来越丰富,劳动时间将会缩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也将日益结合,这样,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自由,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
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是和群众路线的作风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实事求是,尊重唯物论,首先就是尊重人民群众,领导他们并且同他们一起去进行改造世界的事业。要从群众的要求出发,反映群众的意志,忠实地代表群众的利益。
实事求是的作风,就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作风。在过去一年中,我们许多同志对于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对于群众路线的作风一样,随着形势的飞跃发展,丰富了自己的体会,进一步懂得了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我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最基本之点。为了使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系统化、深刻化,反复重温毛泽东同志历来的教导是有好处的。
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曾经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里着重说的是对待客观事物应当采取的态度,这是解决主观和客观关系的一个基本方面,另一个基本方面,是发挥人的自觉的能动性的问题。因为一切事情只有实地去干(实践),边干边学,才能认识和正确地运用客观规律。事情是要人做的,就算人们认识了客观规律,坐着不动,还是等于零。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有一段著名的论人的自觉的能动性的话,他说:“我们反对主观地看问题,说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不根据和不符合于客观事实,是空想,是假道理,如果照了做去,就要失败,故须反对它。但是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他又说:“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教导,对我们的建设工作也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基本上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又取得了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这样,人们就由过去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的地位,转到可以充分自觉地利用客观规律来改造世界的地位;由自然界奴隶的地位,转到自然界主人翁的地位。正是因为人们能够认识和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来为社会谋福利,他们就可以干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而使任何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他们面前黯然失色。
大跃进的形势,进一步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对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的认识,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由于大跃进当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时由于有些同志在巨大胜利中头脑不够冷静,因而对于主观和客观关系的认识也有些不一致的地方,需要统一。
关于主观愿望和客观可能性的问题。我们的同志都有良好的愿望,但是要把它变成现实,就必须分析它的可能性,也就是分析它的条件和根据。条件具备的,根据充分的,可能实现的,这是实在的可能性;条件不具备,根据不充分,不能实现的,这是虚假的可能性。立足于实在的可能性的主观愿望是一种理想;立足于虚假的可能性的主观愿望则仅仅是一种主观愿望而已,或者说它是空想,是幻想。在去年春季,常熟县的同志根据已经出现的先进典型和群众的冲天干劲,特别是根据水、肥、土等条件,提出了“三麦赶水稻,水稻翻一番”的战斗口号,并且以“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来保证实现它。我们认为常熟县同志提出的口号是有根据的,经过主观努力是可能实现的,因此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了这个口号,现在这个口号在全省许多地方已经成为现实。我们不仅要有良好的主观愿望,而且要如实地分析它的可能性,分析它的条件,包括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充分发挥自觉的能动性,把事情做好,这是我们辩证唯物论者所应当采取的态度。但是另外还有一种人,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条件论”者,他们只强调客观条件,不讲主观能动性;只讲不利条件,看不到或者抹煞有利条件。其实经过人的主观努力,某些不利条件可以转化成为有利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像这样一种“条件论”是应该破,而且必须彻底的破。
去年一年,我们到处驳条件论,破条件论,对于克服保守思想,发扬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破除“条件论”,并不是意味着不讲条件,不分析条件,把主观能动性夸张到不适当的程度。主观能动性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条件发挥作用的,离开了客观条件,是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我省在大跃进中有一种说法:“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这种气概是好的,对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想敢说敢做曾经起了积极作用,但这句话只代表了一部分真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想到的事都能做到的。例如:我们江苏省差不多年年遭受台风袭击,对农作物危害很大,我们设想要完全避免台风对农作物的危害,这在目前能够做得到吗?显然,目前我们还只能想办法减少台风给予我们的损失,而不能完全避免损失。所以我们在破“条件论”的同时,还要立“条件论”。这就是要调查研究,分析情况,分清楚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实在的可能性,一种是虚假的可能性。即使是实在的可能性,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经过人的主观努力马上可以做到的;一种是必须经过一个时期,为它准备了条件以后才可能做到的。做事情分别清楚两种可能性,是很重要的。如果是虚假的可能性,就应该赶快改变自己的想法、做法,为什么非要去碰壁不可呢?如果是实在的可能性,就要看它是怎么样的实在的可能性,是马上可以实现的,我们就应该积极努力促其实现。如果不是马上可以实现的,就要分析它缺少哪些条件,积极为它准备条件,促其早日实现。
关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做和尊重真理,尊重科学的问题。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科学?我们辩证唯物论者向来认为:真理、科学,就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世界上只有两大门科学,一门是关于生产斗争规律的知识,即自然科学;一门是关于阶级斗争规律的知识,即社会科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我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做,也就是要破除人们思想中不符合科学的东西,破除他们对于“权威”的盲目崇拜,解除人们思想中不符合客观真理的种种束缚,从而使人们都能开动脑筋,勇于实践,去追求客观真理,探求科学道理。实际情况是十分复杂的,人们常常不可能一下子看清楚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它的规律性,因此,也就需要提倡敢说敢想敢做。要经过多次的观察、研究,特别是通过实践,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后再运用它去指导工作。我们有一种工作方法,叫做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就是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观察、研究和进行典型试验去认识一般事物的方法。在典型试验中常常有成功有失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经过一次、两次或多次的失败,从中摸清了规律,就可能获得成功。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做,绝不是如某些人所想的,大概可以不要尊重真理,不要尊重科学。不尊重真理,不尊重科学,是得不到好结果的。例如在农业生产中,不违农时、适时种植,这是科学。在江苏省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总不能说要破除迷信,就来夏天种麦子,冬天种稻子,这肯定会颗粒无收。不要说这样大的违反,即使是少许的违反,迟几天种或种得过早了,也会造成损失。例如,有些地方曾经把“二四一九”小麦种早了,年内都拔了节,到春天就死掉了不少。我们对知识分子学术思想的改造,也是要他们思想上去掉迷信的部分,去掉不符合真理、不符合科学的部分;但并不是连他们的真正的科学知识也不要了,他们的真正的科学知识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可缺少的。
要经得起胜利的考验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英明教导,在当前情况下,对我们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我们的成绩是十分巨大的,甚至连我们的敌人都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事业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会发生巨大的影响。我们的缺点,只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的问题,甚至还不到一个指头,和我们的成绩比较起来,那是小得多了。但现在有少数干部开始滋长了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们说起话来,写起报告来,一再讲自己的成绩,津津乐道,但对于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却很少讲甚至不讲。
我们共产党人在胜利面前,应该采取什么正确的态度,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共产党人来说,有两种考验,一种是失败的考验,一种是胜利的考验。历史证明:我们的同志是经得起失败的考验的,我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中,曾经遭受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失败,只有极少数自私者和懦夫,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变成了可耻的逃兵;而大多数同志,都在挫折和失败中吸取了丰富的经验教训,越战越勇,越战越强,终于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这是一种考验。另一种考验,是胜利的考验。就我们整个党来说,这也是不成问题的。但对有些同志来说,并不是完全经得起考验的。在全国胜利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向全党敲起了警钟,不要因胜利冲昏头脑,不要被糖衣炮弹打倒。以后的事实证明:我们绝大多数干部是考验过来了,我们并没有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打倒,相反地,我们完成了全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改造。但是有少数人,如在三反五反和这次整风运动中所揭发出来的那样,却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打倒下去了。现在,当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取得节节胜利,而且胜利越来越大的时候,胜利的考验又十分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每个同志是否还是那样谦虚谨慎、踏实细致、目光远大,而不变成骄傲自满、粗心大意、鼠目寸光的庸人,这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在我们的工作中,有些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因为他们能够戒骄戒躁,虚心学习,因此一直保持了先进的旗帜;但也有一些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经常登报,经常受到同志们的赞扬,大家经常到他们那里开现场会议,过了一个时期以后,他们就走向了先进的反面,落后了,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不断鞭策自己,受到了自满思想的袭击。但有些原来落后的单位和人物,因为他们正视落后,发奋图强,具有不断革命的精神,却赶上和超过了先进,变成后来者居上。胜利——虚心——进步——更大的胜利,胜利——骄傲——落后——挫折和失败,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一条客观规律。
(本文摘自1月1日出版的“群众”半月刊第十一期,文中插题是本报编者所作。)


第7版()
专栏:名词解释

关于产业军
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说:“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队伍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队伍一样,是一支产业军”。什么是产业军呢?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产业,本来指的就是现代大工业。产业军就是指的在这些现代大工业中被资本家像军队一样组织起来、受资本家残酷剥削、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工人群众。关于这一点,共产党宣言的“资产者与无产者”一节写道:“拥挤在工厂里面的工人群众就像兵士一般被编制起来。他们是工业军的普通兵卒,受着整批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常常把在业的工人称为“现役劳动军”把失业工人称为“产业后备军”,把一般工人称为“普通的产业兵”,把“劳动监督者”称为“产业军的下级士官”。由于这支产业军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形成的,因此,“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说:“近代产业军,是资产阶级组织的。”
在消灭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工人阶级当然还是一支产业军,不过它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业军已经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组成产业军的无产者是资本的奴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组成产业军的工人阶级则是国家的主人了。
在推翻资本主义以后,随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随着个体农民变成农业合作社,特别是人民公社的农民,随着小生产变为大生产,农业中也有必要组织像工业中一样的产业军。“共产党宣言”的“无产者与共产党人”一节中,在谈到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消灭了资本,应该采取的办法中有一项办法就是组织农业产业军,这项办法是:“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我国农村在公社化以后实行的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和管理民主化,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工业产业军中的民主集中制在农业中的运用。
我们所谓的组织军事化和农业产业军,当然不是说人民公社就是部队的兵营,公社的社员就是部队的战士;而是说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劳动得更有组织,更有纪律,因而更有效率,就像工厂的工人那样,或者部队的战士那样,农业产业军和工业产业军一样,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地进行生产的队伍。
可以预料,随着公社工业化、农业机械化、电气化,随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逐步消失,工业产业军和农业产业军的界限也将逐步消失,全国将形成一支既包括了工业也包括了农业的全民产业军,那时,也就进入共产主义的时代了。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我国经济学界对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几个论点
我国经济学界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过去曾经有过不少争论。争论的内容和论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为什么要保存商品生产,有三种不同的见解。第一种见解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商品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相互买卖的产品。没有不同的所有制存在,就没有商品生产的经济条件。
第二种见解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下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只要社会产品还不够丰富,国家就要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否则难于组织正常的经济生活。即使在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以后,按劳分配也不能马上过渡到按需分配,商品货币关系也不能马上消灭。
第三种见解是: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按劳分配关系的存在,以及国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都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前提。
二、生产资料是不是商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大体上同意斯大林的说法。生产资料由一个国营企业拨交另一个国营企业,不改变所有制,实质上不是商品,只在形式上保存商品的外壳。
另一种意见是:生产资料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也是商品。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同时是为了交换的产品。有社会分工的存在,也就有商品生产的存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营企业内部仍然存在着社会分工。一个国营企业的产品调拨给其他国营企业,仍然属于交换性质。调出产品的企业和调入产品的企业,虽然都是国家的,但他们都是相对独立的企业。生产资料的内部调拨关系,实质上也是一种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
三、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价值规律只在流通领域内起调节作用,在生产领域内只起一定的影响作用。理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发展主要是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国家计划调节的。国家不首先发展赢利较多的轻工业,而首先发展赢利较少的重工业,就是因为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内不起调节作用。
另一种意见认为,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也起调节作用。理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还不很高,社会需要和商品供应之间还有矛盾。国家不可能把成千上万种商品的供需量一一加以计划,还需要借助价值规律的调节。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商品的价值、价格水平和它们的供求关系。价值规律在流通领域的调节作用,实际上也是通过市场调节生产。
另有一些人虽然一般地同意价值规律对生产也有调节作用,但是只把这种调节作用限于轻工业和农业的生产范围以内,至于对生产资料的生产,认为是没有调节作用的。他们的这种意见是以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为前提的。
有些人反对这种看法,认为生产资料的生产也是受价值规律调节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