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土洋联运 货畅其流
山西省发动群众大办土铁路
本报太原3日电 记者郭洁报道:为钢铁元帅铺道开路,山西省发动群众大办土铁路,已出现高潮。部分动工较早的地区,已完成路基土方建设工程,并有十一条全长二十二点二公里的土铁路正式通车。
目前,各地普遍发动群众采取边规划、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加快工程进度,全省已有二百四十多公里土铁路全面动工修筑。每天,有八万二千多人投入了修筑路基、铺设轨道和赶制车厢。不少地方还规划了专门修筑土铁路的劳动力。现在,全省除了二百四十多公里土铁路已开工修筑外,还有六百多公里开始进行地形勘测。
山西省各地已经发展起八十九个中小型钢铁基地。随着钢铁基地大规模的建设和钢铁生产的飞跃发展,各地运输量激增,而且运量大、装卸次数多,运距较短,已有的现代化铁路和公路显然不能满足这一生产发展的需要。今年煤、铁的运输量将要比去年增加近十倍。因此,中共山西省委提出了全省在去冬和今年一年多时间内要修筑二千公里土铁路的规划,建立接连矿山和工厂四通八达的土铁路运输网。会议以后,各地根据当地钢铁基地的分布状况和矿产资源的调运线路,制订了修筑两千多公里土铁路的具体规划,并决定今春完成三百公里。
目前,山西省兴修的土铁路分三类。即一、矿山和工厂联结的;二、工业基地和洋铁路联结的;三、矿山内自用的。各地为使土铁路很快通车投入生产,都按照当前发展生产的要求和经济价值分别轻重缓急进行了具体规划和排队。一般都针对钢铁基地建设所需矿石、焦炭的急迫状况,首先选择了先建以钢铁基地为中心通往煤区、矿区的铁路。此外,还有一小部分是煤矿井下土铁路和少数水利工程工地的临时性土铁路。
“土洋结合、土洋联运”,使土铁路成为洋铁路的助手,把工业基地和洋铁路联结起来,是山西省各地兴建土铁路的一个特点。在横贯全省南北的同蒲铁路和东去的石太铁路,以及正在兴建的詹东铁路,大洋铁路干线经过的地方,土铁路一般都采取和洋铁路连轨,或者通过一段洋火车运输,把两条土铁路接连起来。晋南地区的临汾、洪洞等钢铁基地的洋铁路车站,都成了土铁路的中心枢纽站。为了“土洋联运”,山西省有关部门最近根据各地已通车的土铁路情况,制订了土铁路技术标准,一部分工业基地和洋铁路联结的土铁路,都根据经济合理适用的原则,制定了和洋铁路同样的轨距,使土火车可进入洋火车站台去装卸物资,进行联运。
各地发动群众大搞土铁路的运动,采取土办法上马克服制造机车、路轨等方面的困难。目前,各地制造的机车中,有用废旧机车改装的,也有用煤气机、锅驼机和汽车头改装的。试用效果很好。临汾机械制造厂制造的蒸气机车,就是用一部一百马力锅驼机改装的,其中除了锅炉和车轮外,他们自己设计和制造了二十三套汽缸、拉杆和月牙板等零件共三百多个。这个机车牵引能力达一百多吨,每小时行驶二十多公里。为了克服生铁铸轨发脆的困难,各地采取浇铸以后再加热处理一次和加密枕木的办法加以解决。这种加热之后的土道轨,每公斤承受的压力达到十至十五公斤以上。
山西各地对土铁路都很欢迎。因为土铁路修建容易、时间短、通车快,而且修建成本仅等于修筑洋铁路的十分之一。铁路一通车,不但增大了货运量,满足了钢铁基地所需要的铁矿和煤的供应,而且代替了大批汽车、马车和驮畜的运输,也解放了大批劳动力。(附图片)
苗地 插图


第7版()
专栏:

破内燃机变成机车
泰沽
从县城通往凤山第一炼铁厂的长达十里的铁路,是太谷县第一条土铁路,现在正在紧张地铺轨。
道轨上停放着一辆崭新的浅绿色的火车头,远远望去,真像城市里的公共汽车。刚到这里的人,一定以为是哪家汽车制造厂制造的,然而它却是一个只有几台又小又旧的车床,以铸造为主的小厂——太谷机械厂的产品。
去年7月14日,机械厂的党支部书记齐润林同志、老工人胡修文和技术员小康到盂县去参观小火车以后,厂里就接受了制造小火车的任务。当时有一部分人信心不足,他们说:咱们这小厂子,要设备没设备,要技术没技术,还能制火车?党支部针对这一情况,连续召开了老工人会、技术人员会,组织大家辩论。当了四十多年铸工的老工人傅景之说:“盂县人民能办的事,咱也能办。这是党交给的任务,一定得完成。”经过辩论,全厂工人有了信心,一致表示,要在半个月内改装出来,给“八一”节献礼。
他们学习盂县的办法,决定用废置的破轿车的内燃机来试验。可是这架内燃机已经破得不成样子了。像什么分火器呀、起动马达、轴瓦、涨圈,……等,光是这些精密机件,就缺十多种。怎么办呢?派人到太原去配吧!不料派去的人去了四、五天也配不上。买不到,就只好自己动手造了。
自己造,困难真不少。在技术上全厂一个精通内燃机的也没有;在设备上,连刨床、钻床都没有,连个小吊车也没有。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困难难倒。在制造“丁”形轴瓦的时候,没有刨床,支部书记和厂长就到车间去试用旋床代替,他们一边旋,一边和工人商量,把原来“丁”字形的轴瓦改成了长方形,很快就制成了。
最难做的零件要算分火器,因为它的精密度很高,没有铸钢,他们只好锯了一段钢轨来代替,他们旋一旋,量一量,量一量,再旋一旋。旋成以后,又用锉细细地锉了一次,整整搞了一天才搞成。
装配和制造车架的时候,没有钻床,大家就用手摇钻来钻孔。二分厚的铁板,钻一个孔就得半个多钟头。铆工罗春林就大胆地试用电焊来打眼,电焊线不够用,就用旧电线接上干。他一连干了四天。
全厂的工人们,就是这样苦战了七天,一个火车头终于制成了。


第7版()
专栏:

我们造出了火车头
临汾机械厂工人 韩延庆 口述 季华 记录
去年9月5日下午,董支书向我们传达党委要我们在国庆节前,制成一个火车头,支援民办临浦铁路。这谁能不高兴呢?我第一个报了名,孙玉庆同志也报了名。董支书说我也参加。我们七、八个人组成了突击小组。
我们临汾机械厂过去只能造步犁、双铧犁,要说制造火车,连想也没敢想过。党给的任务能不完成吗?首先遇到的是材料和技术的困难,董书记和我们都挺着急。不知是谁告诉董书记说临汾县委有个一百马力的锅驼机,我们就去买下了。又到临汾铁路仓库,找了几个报废的机车前导轮。这样七拼八凑地闹了几个大零件。可是还不行,像汽箱、传动杆、合并杆、底架大梁缺的很多。找是找不到了,怎么办呢?我向董书记提议:我们自己造吧?!董书记倒没说什么,老孙就插言了:“那能行!一没机床,二没图表,谁知怎样造呀!”我说学?!到车站去参观。董书记也觉得这是个门道,高兴的说:对!就这么办。老孙也有了劲头。当时我们就骑着车子,跑到车站。那里正停着一辆机车,神气地一口口吐着浓烟。我们向车站说明了来意,他们很欢迎,并派郭司机领着我们到跟前去看,这一看可把我们楞着了,过去火车不知见过多少次,可谁仔细看过?没想这玩艺,这么复杂,大汽管、小汽管不少的零件,我都叫不上名堂。看样子老孙也有点发愁。任务是包下来了,能说不干吗?我走到老郭跟前向他请教说:老郭你就给我们指点指点吧!老郭向我们介绍了几个重要部分,如底架部分,传动部分。他一边说着,我一边记着,又把纸铺在地上划着。这算有了图表,我们就按着量下的尺寸,自己铸造。那几天我们可忙了,天还未亮就起床,别人没上工哪,我们就干开了。一边干一边琢磨,我们就这样苦干了十几天,一般零件都制成了。装配时出了问题,零件都是土造的,不合缝,不是长就是短。我们锉呀!辗呀!忙了一整天。别的倒好说,就是底架大梁有点费事。没有三角铁,我们是用厂里的厚铁板折成的。原来预计有二百五十厘米高就够了,谁知道搭不上架,卡不着轴轮。又跑到车站量了尺寸,加高了一百五十厘米才算解决了。
小火车制成了,这个喜讯立刻轰动了全厂。当天下午就决定试车。我们点燃了炉火,铺了长长一段轨道,郭司机坐在驾驶棚里,我们看到自己制造的小火车,就要开动了,心里那个高兴劲真是说不出来。这家伙唦唦的放了点汽就走动了。谁知没走几步,就停下了。我们只得用铁撬来帮忙,就这样转半轮停一下,没走几步又不动了。我们的心立刻就凉下来了。怎么回事呢?!一时找不出毛病,老孙急的满头大汗,我也气的几乎掉下泪。这时党委书记走到我们面前,温和地说:“能走这么远就不坏,头次试验罗!今天休息吧,明天再琢磨琢磨。”
当晚我一夜也没有睡着,翻来复去地想,猛的想到毛病可能在汽箱里。我立刻跳起来,叫醒了老孙。这时天也快亮了。我们打开汽箱,也找不出哪有毛病。郭司机说拐背短了,我们就把拐背辗长十五厘米,结果还是不顶事。就这样揣摸了两天,毛病总算找到了。原来拐背和拉杆的角度小,轮转的辐度不大,这就使汽门给汽不及时。我们动手移动了拐背,放大了角度,再一试验,满好。小火车在土铁轨上一喘一喘的平稳的走着,前进后退都很灵便,这下全厂立刻又活动起来了。那天是9月28日,大后天就是国庆节,我们提前两天完成了任务。


第7版()
专栏:

土铁路巡礼
本报记者 郭洁 范银怀
全国第一条民办土铁路通车已经五个月了。
最近,我们在阳泉搭乘公共汽车来到土铁路的家乡——盂县。建设在荒山巨岭中的公路像一条曲折的飘带。往来的运输车辆拥满了这条公路。我们乘坐的公共汽车在满载矿石、焦炭的大卡车、骡马车、小牛车中穿行,有时还得不断停下来,为这些车辆让路。这里,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山区工业建设的壮丽图景,但是也给人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盂县的运输状况是很紧张的。
车行两小时到了盂县城。我们一下汽车便向城东北方向进发,巡视这条全国著名的土铁路。土铁路依在山脚下,傍着一条干河道,沿途经过许多桥涵、沟渠和树林。两旁,钢铁厂、机械厂、炼焦厂的烟囱冒着团团浓烟。绕过第二钢铁厂不远,就是孙家庄车站。
孙家庄车站是这条土铁路的一个中途停车站。现在的土铁路就从石店通车到这里。我们刚进站,一列火车正迎面驶来,车厢里满载着焦炭,还有沿途村庄的公社社员们,他们是乘坐自己的土火车到筑路工地和工厂去的旅客。土火车的装置和构造小巧灵便。用载重汽车改装成的机车,牵引着六节车厢。它卸掉胶轮带,加长前后轴,安上铁轮,就能在铁轨上行驶。用生铁浇铸成的道轨、铁轮,都是这个县机械修造厂的产品。每列车可以载重五十吨,每六分钟就能在相距三华里多的炼焦厂、机械修造厂之间往返一次。
孙家庄车站东伸三华里,便是土铁路的起点石店车站。这里是盂县的炼焦基地,两面依山,中间有一条深沟。炼焦炉好像圆形的堡垒一样,一个个顺沟排列成行。炼焦炉群吐出滚滚红烟。领我们同来的土铁路指挥部的刘丕绪同志告诉我们:这里的焦炭,除了供应全县钢铁基地外,还远销到阳泉、天津。过去没有土铁路,每天来拉运焦炭的车辆和驮畜不下二百辆,使这个狭窄的小沟常常挤得水泄不通。火车一通到孙家庄,这里的牲畜、车辆就减少好多。现在来这里的只剩阳泉和城关、桃园两个钢铁厂了。不久,土铁路全线通车,沿线两个钢铁厂所需要的焦炭就可以送货上门了。
其实,从石店到孙家庄的土铁路通车后,不仅解决了当前炼焦厂的运输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为炼焦厂和五五机械修造厂发展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石店附近的丰富的铁矿石得以开发。过去,石店的炼焦厂由于交通不便,生产多了就运不出去,每天只能生产一百多吨;而如今铁路畅通,每六分钟就可从孙家庄往返一趟,他们的焦炭生产一跃为日产三百多吨了。不久铁路通到城关,焦炭的生产速度将会成倍、十倍、几十倍地增长。再不愁产品运不出去了。
和石店炼焦厂遥遥相对的孙家庄五五机械修造厂,是一个从冶炼、翻砂到机器制造“肝胆齐全”的工厂。但是,在没有土铁路运输的时候,这只是一个手工业铁业生产合作社。那时全厂只有一个土方炉和几部破旧的机床。因为高炉炼铁要用焦,每天就有一、二十辆胶轮大车往返在这条狭窄的山路上运输。当我们踏进这个工厂的时候,一位身着工人服装的中年人热情地迎我们进屋,向我们介绍他们厂在铁路通车后的变化。原来他就是这个厂的厂长傅志斌。他告诉我们:去年7月火车通到厂门口,焦炭、矿石源源而来,厂里就开始制订了发展生产的规划,并动手兴建两座洋高炉和大造机床,由一个手工业铁业合作社发展成“能文能武”的综合性的机械修造厂。
在盂县人民的心目中,土铁路的建成和通车,展现出了山区建设社会主义的美景。过去被人们称为“山穷水尽”的地方,在大闹钢铁运动中发现到处是黄澄澄的矿石、乌黑的焦炭、亮晶晶的白云石、铝矿……,并且已经建起两座钢铁厂、两座机器厂和炼焦厂,把沉睡多年的宝藏变成了钢铁和机器。那时,运送这些物资、器材就成了盂县人民最关切的大事。曾有一个时期,他们运用了全县所有的铁轮马车和几千个人力担运都嫌不足。中共盂县县委下决心领导群众建成了土铁路。
土铁路通车那天,从来没有见过铁路的农民,从数十里外赶来参观这条自己修建的铁路。社员们进城或到别的工厂时都要来乘上一段小火车。孙家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农民郑存仁坐在土火车上笑盈盈地说:“我可要多活几年哩,好过过这社会主义生活!”
“能修成一段土铁路,就能建设更多、更长的土铁路。”我们在县委听到这样的话,也从实际中看到全县人民大建土铁路的信心和力量。我们从孙家庄车站回县城的时候,就是踏着这条绵延十华里的土铁路路基走的。这条铁路建成后,就和已经通车的石店至孙家庄段接轨,把第一、第二钢铁厂和石店一带的焦炭、矿石基地连接起来。
现在,全县六个人民公社抽出一千多名社员,组成“协作大军”,在这里大兴土、石方工程,工地上千百支镢头在挥舞,运送砂石的小平车、箩筐队川流不息。他们编成“野战营”、“基干连”,自带粮食、菜金,从数十里外的农村赶来修土铁路。在这奇寒的高原地带,离地表一尺的土都已经封冻,但农民们提出:“为了土铁路化,天寒地冻都不怕”的口号,努力奋战。(附图片)
山西晋城县已有两条土铁路通车,对解决劳力紧张,支援钢铁生产,起了很大作用。这是已通车的土铁路。 阮 均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