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摧毁封建统治 牧民彻底翻身
青海牧区工、农、牧和文化教育事业全面跃进
本报讯 青海省牧业区的四十多万藏、蒙族人民,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照耀下,1958年大干社会主义革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使牧业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于解放后党在牧区进行了许多艰苦工作,广大劳动牧民的社会主义觉悟空前提高。去年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同时彻底地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摧毁了封建统治势力,废除了牧主阶级的封建奴隶制度,彻底解放了牧区生产力,并且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现在,全省牧民参加人民公社的已达总户数的67%以上,其中海南、海北、海西和黄南四个自治州的牧民100%参加了人民公社。
公社化后,可以合理地使用和改良草原利于牲畜的饲放管理和品种改良;减少了纠纷,增强了牧民间的团结,解决了牧民分散经营不易协作的矛盾。这就给定居放牧,工农牧业结合,普及文化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截至1958年11月中旬,已有占牧区总户数71%以上的牧民定居下来,居住条件大大改善,部分牧民住上了房子;老弱妇孺和病人再也不要整年跟上放牧的人流动。
在工农牧业生产的结合上,改变了过去只经营牧业,没有工业、农业的状况。据不完全的统计,去年在农业生产上,已修水渠一千二百多条,修水库、挖泉、打井等一千二百一十处,灌溉草原七百万亩;开垦荒地十二万四千六百四十一亩,1958年播种并有收益的六万一千一百五十二亩,个别地区粮食已基本达到自给。在牲畜的饲放管理和草原的培育保护方面,开展了群众性的修棚打圈、防治兽害、割储冬草运动。全省牧区已修好棚圈七千四百九十三个;割好干草一万三千六百多万斤;消灭兽害二百八十六万多头;消灭蝗虫及毛虫等虫害二百一十多万亩;医治牲畜各种疫病五百八十多万头(只);改良藏系绵羊二十二万五千多只。由于上述工作的成绩,使去年羔羊成活率一般高达90%以上。有不少地区的羊只繁殖率出现了一胎双羔的奇迹。
兴海县河卡乡试验改良草原,使牧草产量增加一倍以上。这个乡还培养了民间兽医一百六十多人,畜牧技术人员八十三人,普遍建立了防疫网。在工业方面,劳动牧民群众寻找矿点,创办工业。据海西、海南、海北和黄南四个自治州的不完全统计,已建立起各种厂矿三千多个。
牧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工农牧业生产高速度的发展,推进了文化革命。在短短几个月中,就新办起中等技术学校、普通中学、人民公学、半工半读和业余畜牧兽医中学、红专大学等学校五十五所,参加学习的牧民九千四百四十名。原有的第一类中学和小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两类学校由前年的二百三十一所发展到五百三十八所,学生由前年的一万二千七百三十一名,发展到三万七千八百二十三名。并有不少地方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劳动牧民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觉悟提高以后,他们自觉地起来破除各种不利于生产发展及身心健康的迷信、禁忌、陈规陋习。例如过去出外算卦,种地问佛等迷信、禁忌都破除了;多年不洗牛奶桶和碗筷的陋习改掉了。特别是定居放牧之后,草原上的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不少地方有了洗澡和理发的设备,有了医疗机构,有病不求神,而请医生了。如河卡乡牧民讲究卫生已经成为风尚,除公社食堂和各自帐房内外经常打扫得干净外,许多人已经常洗脸、刷牙、洗衣服和洗澡了。牧民们兴高彩烈地用民歌歌颂现在的生活说:“共产党恩情深,反封建除穷根,劳动人民翻了身;鼓干劲,闹生产学文化,讲卫生,把天堂创造在人间。”
(聂景德)(附图片)
河卡草原工作站正在用拖拉割草机帮助灯塔人民公社打草,为牲畜准备过冬草料。赵淮青摄


第6版()
专栏:

自力更生克服困难
工业落后面貌迅速改变
本报讯 青海省工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过去工业落后的面貌正在加速地改变着。
青海省在1958年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大跃进中,全党全民办工业,根据本地需要和原材料等情况,自力更生,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兴建了大批厂矿。现在青海省内,东自农业区,西到柴达木,南到昆仑山,北至祁连山,不论在山谷,还是在平地,在农业区或在草原,都可见到工厂和矿山。目前省内已建成了县营以上的厂矿一百六十多个(人民公社兴办的三万五千多个厂矿不包括在内),比解放初期的厂矿数增长了十八倍,比1957年增长了一点三倍。去年的工业生产总值比前年增长了一倍多。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和种类都比前年大为提高和增多。去年试制成功并大量生产的新产品有高炉、转炉等冶金设备,有发电机、电动机、煤气机等动力设备,有大型的粉碎机械和工作母机,有十二行播种机、细菌肥料、化学肥料等。这些产品有力地支援了本省工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青海省的工业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的。这个过去寸铁不产的省份,去年在各州、县普遍建立了炼铁厂,现在不仅已生产出了铁,而且还生产了钢,并用土铁炼出来的钢制成了各种机器和农具。这个过去连生产一根线、一寸布的原料都没有的地方,去年利用野生植物制造了人造棉,并织成了布,制成了棉絮。过去只能作些零件和搞修配的小工厂、手工业社,现在已发展到能生产十三立方的高炉、两吨的转炉等大型机械的工厂了。去年,青海省内不仅煤、电、机械等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比前年大为提高,而且有了新兴的冶金、石油、化工、建筑材料业。同时,制糖、造纸、乳制品、食品等轻工业也以崭新的姿态迅速地发展起来。
在发展工业中,青海省工矿企业的二十几万职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以忘我的劳动、冲天的干劲和各种困难进行着斗争。设备不足,他们就采取蚂蚁啃骨头、制造土机床、改进工具等办法来生产大机器;技术力量薄弱,就采取互相学习,到外地学习,边研究、边生产的办法加以解决;并采取节约、用代用品等办法来克服原材料供应不足的困难。一种产品一个工厂不能生产,就几个厂共同协作生产。就这样,好多种困难都被他们一一克服了。 (李瑛)


第6版()
专栏:

齐心修条幸福路
奔卉千条扁担万个篮,来把高山峻岭担。千把铁铣万把镐,齐心修条幸福道。千面红旗万颗心,红旗红心向西宁。


第6版()
专栏:

戈壁滩上英雄多
姜辉戈壁滩上英雄多,开发宝库探油河;声震昆仑歌青海,绿荫盖遍大沙漠。


第6版()
专栏:

发动群众大办学校
青海教育事业大发展
本报讯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工农牧业生产全面大跃进,青海省的学校教育事业去年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和,农业区的十一个县市和牧业区的八个县已普及了小学教育。全省小学比前年增加了七倍多;中等学校(包括中专、师范)增加了三倍多;高等学校由前年的两所增加到七所,学生增加了十八倍以上,去年第一次有了本省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业余教育的发展更加迅速,农业区十一县市及牧业区已办起各种职业(技术)中学七百二十八所,参加学习的有三万多人;另外还有二十六万多人参加了业余高小班、中学班和各类新型学校(红专、公学)的学习。以往教育事业发展比较迟缓的牧业区,也出现了文化革命的高潮。黄南、海北两个藏族自治州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全牧业区第一类中等学校的学生比前年增加了八倍半。许多过去没有学校的偏僻地方,现在都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去年学校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首要原因是加强了党的领导,破除了迷信。中共青海省委和各州、县委都召开了文教工作专门会议,制定了本地区的教育工作规划,批判了依靠“专家”和“为教育而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路线,以及“正规化”“唯条件论”“落后论”等右倾保守思想和“迷信”“自卑”思想。各州、县党委都指定一名书记专管文教工作,加强了党对文教工作的政治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其次是由于贯彻执行了群众路线和勤俭办学的方针。一年来教育工作大跃进的过程,也是发动教育群众的过程。全省各地都曾先后组织群众对办教育和学习文化的重大意义进行了鸣放和辩论,并批判了干部中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的错误思想。而后,积极领导和发动群众,以“能者为师”,因陋就简,利用了可能利用的房屋和采取发动群众自带桌凳等办法,解决了师资、校舍、设备等困难。
第三,坚决贯彻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以及“目的统一,形式多样”的办学原则,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也起了重要作用。各地在扫盲中,一般都采取了“生产到哪里,学习赶上去”的办法,在水渠上和田间进行教学,做到了“铅笔、水笔不离手,书本,黑板跟上走”。群众反映说:“这些办法好,生产突击搞,休息把盲扫,两面误不了”。


第6版()
专栏:

公路四通八达
青海省的幅员非常辽阔,如果你以为这个省的交通一定很不方便,那就猜错了。拿兰州到青海省会西宁这一段路来说罢,每天就有几十辆客车在奔驰着,并且可以坐飞机从空中行走;要是你今年春季以后来青海的话,能坐上舒适的火车。
解放前的青海,交通的确十分不便。那时在全省八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勉强能够通车的公路只有四百七十二公里,通往牧区的青新、青康(西宁至玉树)公路只不过是地图上的两条虚线而已,根本就无法行驶汽车。当时运输的主要工具就是牦牛、毛驴和大板车。从西宁骑马往返玉树一次,光在路上就得走七十天。解放几年来,由于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特别是去年“全党全民”大办交通以来,青海省的公路运输事业有了飞跃的发展。全省几年来新建的公路共有一万一千五百七十五公里,比解放前增加二十四倍多。现在,不论在美丽辽阔的草原上,在矿藏丰富的柴达木和祁连山,在拔海六千多公尺高的唐古拉山上,在偏僻的河南蒙族自治县,都修有公路,经常可以看见汽车在平坦宽阔的公路上奔驰。全省六个自治州和三十七个县市中,已有六个自治州、三十五个县市可以通行汽车,公路干线网已经基本形成。
这些公路的修建和通车,对于促进青海省各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生产资料、布匹、百货等工业品可以及时运到农牧业区,满足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农牧业区的土特产也可通过这些公路转运到全国各地,支援城市、工业和其他各项建设。花(石峡)吉(迈)公路未修通前,果洛藏族自治州运进物资和从那里运出羊毛、土特产,全部靠牦牛驮运。由西宁到吉迈路上要走三十八天。现在坐汽车最慢三天就可以到达。在全党全民大办钢铁的新形势下,全省去年又新建了三十五条通往矿区的公路,加上原来通往矿区的二十二条公路,共计长二千七百多公里。这些矿区中的不少地方,过去连鸟兽的踪迹都很少见到,现在却建立了工厂,通了汽车。(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大变化的一年
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部长 聂景德
青海,在过去的一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大跃进中,这个地方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青海省有不少地方是工业的空白点。现在,从西宁到柴达木盆地,从农业区到牧业区,工厂矿山遍地开花结果。在以钢为纲的方针带动下,青海这个1957年还寸铁不产的省份,一年之间,不仅有了自己炼出的钢、铁和铜,而且有了自己的机械制造工业,制造出了冶金、动力设备和精密机床等。煤炭工业也有巨大的发展,前年只有十几个煤矿,去年则有四百多处。经过一年的全党全民办地质,更进一步证明青海遍地是宝——县县有铁矿、县县有煤矿,全省共找出了八十多个矿种,一千一百三十七个矿点。柴达木盆地传来了震奋人心的喜讯,经过一年的钻探,已找到了几个具有极大工业价值的大油田。农业同样捷报频传,粮食总产量1958年比1957年翻一番,并出现了春小麦亩产八千五百多斤的全国最高纪录。作为工农业大跃进的先行,交通运输事业,也在飞速地发展。在兰青、青藏、茶茫、宁张等几条公路干线上,络绎不绝的载重汽车,满载而去,满载而回。青海省只运进不运出的现象已成过去,而且出现了运出多运进少、向外运输能力不足的可喜现象。以柴达木盆地为例,由于铅锌、硼砂、食盐、钾肥等的大量开采和生产,就感到运输力量不足,目前柴达木盆地尚积存着六、七万吨东西运不出来。
随着经济建设事业的大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各级各类学校比1957年增加了五倍,学生增加了两倍半。由于贯彻执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教学质量空前提高。
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广大牧业区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基本胜利。青海的牧业区以往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经济改革,1949年解放以来,党的各级组织在牧业区进行了八年艰苦工作,广大劳动牧民社会主义觉悟大大提高,在这个基础上,1958年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同时也彻底地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紧接着,又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解放了牧业区的生产力,使牧业区的各项建设事业迅速地出现了全面跃进的新气象。
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伟大的一年。现在,青海省的各族人民正干劲十足地,沿着1958年胜利的道路继续跃进,争取在新的一年里来一个更大的全面跃进。
1958年的全面大跃进,是全民整风运动的成果,是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革命思想对保守、迷信思想斗争的胜利。一年来,在全民整风胜利的基础上,青海省委根据中央的指示,领导全党同志在全省范围内,反复地批判保守思想、破除迷信,排除大跃进道路上的各种思想障碍,大搞群众运动,不断地鼓舞各族人民的革命干劲,使各项社会主义的事业跃进再跃进。障碍大跃进的保守、迷信思想,首先是形形色色的“青海落后”论。比如,一些同志过分强调青海地区客观条件困难的一面,而忽视越穷越白群众干劲越大,越要革命的积极的一面,青海省委反复批判了这个错误观点。毛主席教导说,一穷二白“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在青海工作的同志,分外感到毛主席这个教导的亲切。
再如关于牧业区的工作问题。在粉碎了右派分子所散布的“牧区不要社会主义革命”、“牧区特殊”论以后,又深入批判了一些同志看不到牧业区社会主义革命条件已经成熟的新情况,不积极支持广大劳动牧民革命要求的保守思想;在经济和文教战线上也反复批判了迷信专家、不相信群众、墨守陈规、遇事总想向国家伸手,不去深入地发动群众等错误观点。经过这一系列的思想工作以后,政治挂了帅,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才得全面跃进。好多事情过去大家认为神秘莫测或者要好多年以后才能办到,现在,很快地办到了。领导机关所订的规划,一再被群众大跃进的行动所突破。大跃进的形势,又有力地促进了全党全民的共产主义思想大解放,使大家敢想敢干鼓起更大干劲。
目前,“青海落后”论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克服,但是在少数同志的头脑中还有残余,也有一些同志,满足现状,工作浮夸,不够踏实。为了保证1959年更大的更全面的跃进,今后必须继续坚持不断革命思想,既要批判各种落后保守思想,鼓足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冲天干劲,又要提倡科学分析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劳动态度,使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好地大跃进。


第6版()
专栏:

青海特产多
青海马
青海湖中有个海心山,相传置牝马于其上,可得“龙种”。古吐谷浑曾将波斯草马放入其中,因得骢驹,能日行千里,被称做青海骢。隋炀帝为得“龙种”,曾置马在此放牧。这虽然是一些近乎神话的传说,但青海出名马,却是自古就闻名的了。
青海省有马三十五万多匹,按其体形和性能来说,约可分为河曲马、大通马、玉树马和柴达木马四种,其中以河曲马为最好,大通马数量最多。
河曲马因分布在甘、青交界处的黄河河曲地带而得名,与伊犁马、蒙古马同为全国三大名种之一。这种马身躯高大,腰长窎,耳长,蹄大,颇为雄壮。适应性强。可乘挽兼用。挽五百公斤,日行可达五十公里;如供乘骑,疾驰持久。
大通马又名亹源马,分布在祁连山区。这种马虽然体型、挽力比河曲马小,持久力差,但由于稳健、善走,灵活易驭,善走山路,耐寒力强,是很好的乘用马。
西宁毛
青海省出产的羊毛被统称为西宁毛,在国内外市场上有“毛中之王”的称誉。这种毛纤维粗长,富于弹性和韧性,抗磨耐用,色泽鲜润,是织造地毯和各种毛毯的最好原料。
青海省的羊毛产量仅次于新疆、内蒙古而居全国第三位,去年羊毛产量就比1952年提高了近一倍。为了进一步满足我国毛纺工业对于细呢原料的需要,青海省畜牧厅从1952年起,就开始用新疆羊和当地土种母羊进行杂交,准备逐步把这里的藏系羊改良为毛肉兼用的细毛羊。
西宁大黄
在辽阔的青海省,特别是在果洛和海南两个藏族自治州境内,遍地生长着一种藏语称为“金木”的名贵药,这就是驰名国内外的“西宁大黄”。大黄是一种去热、利泻、健胃和杀菌的良药,并可以作工业色素原料。由于青海省的大黄都汇集在西宁加工外运,所以被称为“西宁大黄”。
西宁大黄的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第一。
冬虫草
冬虫草是一种奇异的药材。冬天,形似家蚕在地下冬眠;当春季到来,这条虫子还没有苏醒的时候,一种菌胞悄悄地寄生在虫体,借着虫体的营养成长出苗,僵死的虫子仍然保持着完整的形态。因此,青海的农牧民都称它为“冬虫夏草”。
冬虫草是一种滋补、强壮用药,大多数出口销向南洋各地。青海省果洛、玉树两个藏族自治州的高山上有着丰富的藏量。


第6版()
专栏:

青海湖畔
本报记者 赵淮青青海湖水深又蓝,反动牧主凶又奸;牧民流血又流汗,缺吃少穿日月难;拨开乌云见太阳,来了救星共产党;手拉牧民出地狱,成立公社进天堂。
在美丽的青海湖畔流行的这首歌谣,概括地描绘了居住在这里的藏族人民,解放前后,特别是去年大跃进以来,生活上所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年来,我曾三次路过青海湖畔。而这次旧地重游,摆在面前的,简直是“似曾相识”了。记得1955年夏天,我和两位地质人员在青海湖畔一位叫长本加的牧民家借宿,在那顶挡不住风寒的帐房里,长本加把柴火烧起来,我们一起憧憬着青海湖美好的未来:在这辽阔荒寂的草原上,将来会有铁路通过,会有雄伟的工厂……。但那时想到这些,总感到是十分渺茫的事情。可是,时间仅仅过了三年,这儿的牧民已经建立了人民公社,在迤逦曲折的山脚下,有一片星罗棋布的帐房村房,那就是牧民们的定居点。在这无限妩媚的青海湖畔,不仅满山遍野跑着肥壮的牛羊群,而且正在开发铁矿,建起了造船厂,还要修建鱼粉厂、鱼肉加工厂等;铁路也将很快地沿着青海湖畔通向柴达木盆地。曾几何时,长本加的理想实现了。现在,青海湖畔的劳动牧民,正在大踏步地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而急步前进。
这里是共和县人民公社海滨生产团,到处可以看见集体生产的人群。由一百多人组成的垦荒队,已经垦荒一千三百多亩。祖祖辈辈没有种过庄稼的藏族牧民,现在,正披星戴月地劳动着,争取今年粮食达到自给自足。他们挖了长达七十多里的水渠,能灌溉草原六十多万亩。还抽出一部分劳力上山采矿。初冬,狂风夹着雪雹,人们仍不下“火线”,顽强地战斗着。
但是,人们在这样作的时候,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初开始,有些迷信思想严重的人心里嘀咕着:“动了土,山神发威,人会遭殃的!”人们是怎样回答他们呢?“不种庄稼我们吃什么?不挖矿,怎么发展工业?汽车、拖拉机从哪里来?光靠牲畜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一连串的反问,问得那些迷信的人们哑口无言。
听见锣声,我和社员们一起走进食堂。劳动疲乏了的人们,在带着口罩、系着围裙的服务员的照料下,有条不紊地就餐。靠墙的水缸、案板,给人以整洁、清爽的感觉。在这儿,贫苦牧民吃肉、吃奶子、吃酥油都有了保证。食堂是设在刚盖起的房子里。过去,刮风下雨帐房里就没法作饭,现在再大的风雨也不怕了。不久,人们就可以全部住上土木结构的房子,老人、孩子永远不再受颠沛之苦了。
在敬老院里的十几位老人,最先穿上了公社发给他们的皮衣,肉、奶子也优先让他们享用。八十多岁的老阿奶亢毛告诉我说:“多年来盼望着幸福,不知幸福是什么滋味,现在可亲身尝到了。这完全是共产党的好领导。”
不曾到过这里的人们,曾经带着浪漫色彩的想像,比拟着青海湖畔牧民的生活。可是,在那漫长的黑暗岁月里,青海湖畔的牧民却受尽了压榨与剥削。马匪步芳年年八月祭青海湖,说不这样湖水会溢出来的,以此为名,每次都要诈骗去贫苦牧民的大批钱财和牲畜。牧工们一年到头风里雨里为牧主放牧,终年不得温饱,有的被豺狼一样的牧主剁去手脚:有的被抢去妻子,人们伴着眼泪和皮鞭世世代代挣扎在饥寒的死亡线上。现在,牧民的愤怒就像青海湖的浪潮,淹没了反动牧主头人的气焰,真正作了生活的主人。被反动牧主逼走外乡多年的牧民洛赫逊,如今又重回故土。他望着那碧蓝的青海湖水,感慨地对乡亲们说:“多好的青海湖呵!羊喝了它的水不生病;人住在它边上,心胸就会像它一样宽阔。我要永远跟着共产党,把我们美丽的家乡建设得像天堂一样。”
女共产党员柯民加在劳动时感到老羊皮袄和沉甸甸的装饰品很不方便,最先将七十二个小辫梳成两条大辫;摘掉挂在背上的十几斤重的银饰品;脱掉长袍,换上短装,这样,劳动效率提高了,也便于讲卫生。她说:“喇嘛跟我说:摘掉银饰品就得死丈夫,我摘了,看我的丈夫死了吗?”接着,人们都学了她的样子。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运动以后,牧民的政治觉悟普遍有了提高,有的牧民说:“信了一辈子佛,最后还是个穷光蛋,共产党领导我们搞生产,才有了今天的生活。”在草原上,越来越多的读书声代替了念经声,人们生了病就去请公社的医生看,再也不上布施、请喇嘛念经了。
新的风气正在草原上形成。原来每家牧民都养一条狗防贼,现在却出现了“拾金不昧”的良好风气。牧民柴禾加拾了九十元人民币,主动交给了原主。有的贫苦牧民没有棉衣穿,大家就主动给他捐布捐皮袄。七十多岁的尕布加老人,过去看惯了人们相互仇杀的惨状,今昔对比,他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附图片)
林庄 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