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认识客观规律 鼓足革命干劲
艾思奇
我们是唯物论者,必须坚持客观第一性,主观第二性这一个唯物认识论的最根本的原则,在我们的一切工作和行动中,必须通过对周围情况的调查研究,使我们的思想能够符合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使我们所规定的任务、方针、计划、办法能够在周围事物中找到现实可靠的根据。
但是,我们又是辩证唯物论者,是革命的、战斗的唯物论者,我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并不是为了消极地、机械地承认它的必然性,并不是要用偶像崇拜的态度,在它的必然性面前表示屈服。对于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在于利用客观事物的必然规律性的知识,来改变自然,改造社会,来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来尽可能迅速地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福利。
论先后,一定要先客观,后主观,先物质,后意识。论目的,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尽可能高度地发挥人民群众利用客观规律来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不是要为认识而认识,认识客观规律这事的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所以要认识客观规律,只是为要服从于改造世界的目的。这就是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对立的统一。
去年,中国共产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决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号召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树立敢想、敢说、敢干的共产主义作风。这些决议和号召,对于发挥中国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这个目的,起了巨大无比的鼓舞和推动作用。一年中间,在全国各方面的生活和工作中,掀起了空前未有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群众运动的高潮,使我国各方面的工作出现了大跃进的局面,使我国人民在工农业生产事业方面以及文化教育方面都获得了许多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用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毛泽东同志的号召的正确性,证明人民群众在党的总路线和党的号召之下所发挥起来的主观能动作用具有如何重大的意义。
为着贯彻党的总路线和毛泽东同志的号召,以推动各方面工作的跃进,去年一年间,我们曾不断地对右倾保守思想进行过斗争。右倾保守主义的思想方法的特点,就是用形而上学的,机械的,甚至于近似宿命论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客观规律,看待物质条件的作用,把某些事情的一般常规看做是不能改变的东西。人们很正确地指出这种思想错误的根源是在于“见物不见人”,“唯条件论”。它片面地不适当地夸大了客观物质的作用,以为人们似乎只能奴隶一般地服从于事物的客观规律,服从于现成的物质条件,服从于事情的普通常规。在这种思想里面,人们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客观规律,创设必要的条件,打破普通常规,改变世界,来为自己谋福利的这个主观能动性,是找不到地位的。按照这种错误的观点,人们的一切行动就只能采取蜗牛式的爬行方式,而不能采取革命的跃进方式,一切工作都只能以少慢差费为原则,而不能希望多快好省。很明显,如果不批判这种右倾保守主义的思想方法,不克服这种错误思想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要把人民群众动员起来,高度地发挥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促成全国各方面工作的跃进,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意义上,也可以说去年一年中国人民的成就,是表示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右倾保守主义的胜利,是多快好省的革命方法对少慢差费的爬行思想的胜利,是辩证唯物论对形而上学、机械论的胜利。
说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说到要批判“见物不见人”、“唯条件论”等等的错误观点,这决不等于说,人们的行动可以任意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可以不顾任何物质条件的约束。不是的!我们所要批判的,只是这些错误观点对于客观规律和物质条件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了解,而不是要否定认识客观规律和掌握物质条件的必要性。应该肯定,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愈是正确地深刻地认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就愈善于为推进各种工作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也就更有可能高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反对“见物不见人”,并不等于可以容许“见人不见物”。一年来全国工作中的许多重大成就,许多破天荒的发明和创举,都是在我国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奇迹,但这种奇迹,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东西,而是人民群众正确地掌握了客观事物规律性之后必然产生的逻辑结果。亩产几千斤的小麦试验田,是严格地遵照“八字宪法”进行了充分地精耕细作的结果;钢铁年产量翻一番,是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了“大洋群”和“小土群”两条腿走路的辩证规律的结果;人民公社这一种崭新制度的出现,是大跃进过程中工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天津工人发明了用转炉炼矽钢的方法,打破了电炉炼矽钢的常规,个别工程师不肯相信,说是没有科学的根据。然而事实证明缺乏科学根据的恰恰是某些人的死背书本、墨守成规的头脑。因为真正的科学的任务,并不是要人永远背诵一些现成的书本知识,死守着各种陈旧的规章,而是要求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地钻研客观事物的新的规律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来不断地提高生产,改进工作。那些勇于创造的人们,他们的成就,就是由于摸索到了新的客观规律知识,为工作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建立在稳固的客观物质基础上的,因此也是有充分科学的根据的。
再说一遍,反对右倾保守主义,坚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在必要时打破常规的方针,并不等于不需要认识客观规律,不需要重视物质条件的作用。问题在于如何对待客观规律,如何对待物质条件。右倾机会主义者,形而上学、机械论者用消极静观的态度来看待客观规律,夸大物质条件的困难,用各种关于常规的清谈来束缚人的思想,限制人的行动,阻止人们的前进,并为他们自己的退缩不前寻找搪塞的借口。战斗的、革命的辩证唯物论者,则强调要善于利用客观规律,并且不断地钻研新的规律知识,把它们当作战斗武器,利用它们来创设各种必要条件,以利于不断地提高生产,推进工作,改造世界,提高人民的福利。
把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和高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这是贯串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号召我们树立敢想敢说敢做的风格的时候,就曾经指出,我们的敢想、敢说、敢做的风格必须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之上的。1958年各方面工作之所以能够获得许多重大的成就,其原因之一,不能不说就是由于党在全国工作的领导上坚持了这个辩证唯物论的原则,既充分地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冲天干劲,又使群众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同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正确地结合起来。
我们强调把上述两方面正确地结合起来,这就是说,无论那一方面都是不可偏废的。既然客观规律的认识和一定的物质条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所以我们做任何工作,决不能离开前者,而单纯强调后者;离开了前者,后者就没有依据,而人的努力必然落空。因此,在“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的各级领导工作人员必须善于区别事物的真象和假象,区别有根据的要求和没有根据的要求,对于情况的判断必须力求接近客观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确实可靠的基础上制定和实现我们的计划”。但也应该理解到,党中央指示我们对事情的判断要力求接近实际,这丝毫也不意味着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削弱人民的冲天干劲,使我们在战斗面前踌躇不进;而正是为着指导全国人民更强有力地来实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正是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坚定基础上面把人民的冲天干劲更强有力地发挥出来。我们要求对于客观规律和物质条件有正确的认识,并不是说要减少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在必要时打破常规的勇气,而恰恰相反,这正是要求我们的思想经常保持科学的正确性,便于更有把握地去钻研新的真理,更有充分的根据去破除各种迷信,更有信心地去打破应该打破的常规,更有勇气去进行新的发明创造完成更加艰巨的任务。
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向我们提出了1959年的更加宏伟的跃进指标。我们应当进一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同时,更进一步地去注意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以便在一切工作中更善于领导人民群众发挥他们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圆满地实现这些巨大的计划指标,从而更雄健地向着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新中国的目标跃进!


第7版()
专栏:

从生产出发 为生产服务
组织工人学哲学的体会
中共天津食品加工一厂委员会
我们组织工人学习哲学是从去年6月开始的,当时参加学习班的只有二十三个人,以后逐渐发展到了一千二百多人,除了文化程度很低的以外,全厂60%的职工都积极地参加了学习,形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猛攻哲学的学习运动。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结合这一时期的政治运动,结合生产和职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讲解了“不平衡论”、“从实际出发”、“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两类矛盾”等几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过程中,又以“人民公社化”、“为建设社会主义苦干巧干”等问题为内容,讲了些哲学理论。经过学习,大家不仅对学习哲学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初步懂得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知识,并能用以分析和解决许多生产和思想作风上的问题,从而大大推动了生产和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我厂提前在1958年国庆节以前实现了机械化,根本改变了生产的面貌。这个技术革命中的飞跃,当然是由于经过整风运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结果,是在上级党委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伟大胜利,但是它与工人学习哲学也是分不开的。工人学好哲学,就能有效地提高职工群众的共产主义觉悟和认识水平,有力地推动技术革命,促进生产的大发展。
生产中的关键问题 就是讲哲学的课题
组织工人学习哲学,首先必须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也不能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在开始组织工人学习的时候,虽然一般地知道工人学哲学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工人群众的头脑,提高他们的理论、政治思想水平,但具体学习起来,领导上心中没底,学习方法也不对头,按照老一套办法跟大家讲“哲学常识”,结果工人反映说:“厂长讲了半天,说不好有点不好意思,说实话,就是听不懂,这个跟咱没关系”,“简直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有那个时间多学几个字不好吗?”这都是对我们领导上很尖锐的批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召开党委会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工人学哲学应该为生产服务,从实际出发,再用哲学武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生产的发展。这个指导思想明确之后,我们立即改变了原来的作法,把生产和技术革命中的关键问题作为向工人讲哲学的课题,结果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效果良好。这就使工人的哲学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起来。
学了哲学长志气 手工操作变机器
在学习中能否贯彻实际——理论——实际的教学方针,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而怎样才能有效地贯彻这一方针呢?我们觉得重要的问题在于领导上是否能够从实际中提出课题来,对这些实际问题能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不结合实际的空洞大道理不解决问题,只谈实际而不能上升到理论,也会使工人感到没有兴趣,达不到提高认识、推动生产的目的。在大闹技术革命,实现生产机械化的过程中,有些干部和工人只看到不利条件,百般强调困难,缺乏信心和勇气。有的说:没有工程师,连个会画图的技术员也没有,90%的工人是手工工人,机器都没有摸过;大部分人是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要发明机器简直是作梦。有的说:打蛋这个买卖就是手工活,资本主义国家的蛋品生产也是手工操作,等等。这些思想是搞机械化的一大障碍,不驳倒它,技术革命就不能顺利开展。针对这样的问题,就学习了“主观能动性”,使职工从理论上懂得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能够改变当前生产的落后状况,消灭由于手工操作所造成的劳动强度大和患职业病的痛苦;就能战胜各种困难,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通过学习和辩论,大大鼓舞了职工的信心。有的说:“学了哲学长志气,手工操作变机器”。安于现状的思想被批判了,职工的思想大大解放了,立即在全厂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高潮,在短短的二十天内,提出了技术革新建议四千五百多件,一千二百二十五项被采纳实现,陆续创造了六种机器,使全厂主要生产工序实现机械化的关键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另外,我们以五次突破生产跃进指标的实际情况向大家讲解了“平衡与不平衡”的问题。如前年我厂打蛋部日产七十五吨冰蛋,制桶部日产桶五千一百个,两者是相适应的。去年大跃进以后,打蛋生产提高了50%,制桶生产量仍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上,不能满足打蛋生产的需要,产生了不平衡。经过制桶部全体职工的努力,由日产五千一百个桶提高到一万二千五百个桶,满足了打蛋生产的需要,矛盾得到解决,达到新的平衡,使整个生产向前发展了一步。平衡,不平衡,再平衡,揭露矛盾,解决矛盾,是生产向前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大家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又尊重客观的发展规律,所以保证了生产的发展。而且从这里大家了解到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是经常的绝对的真理,懂得了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在研究问题的时候,都认真找起矛盾来了,说来说去发现了问题:领导上提出首先实现照蛋工序的机械化,那就需要大量造照蛋水洗联合机,可是缺乏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大部分在制桶部的焊桶组,要是把他们抽出来,就影响制桶任务的完成,这是个大矛盾。如何解决呢?例如老工人魏长庚说: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焊桶组,要是把焊桶机械化了,就节省出人来了。他又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把冰蛋桶也像罐头那样用特制胶水粘。根据他的意见进行了研究和试验,终于成功了。由于这项技术革新的实现,节省了五十个技工支援制造照蛋水洗联合机,又经过七昼夜的突击,照蛋工序实现了机械化,节省了二百个劳动力。群众反映说:“学习了哲学就是办法多了”。由于职工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使我们原计划要两年才能完成的生产机械化的任务,在1958年国庆节以前全部实现了。
既是研究生产问题 也是进行集体备课
把工人学习哲学与完成生产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来学理论,又使理论直接服务于生产。这样,工人学哲学不但与完成生产任务无矛盾,而且可以有力地推动生产任务的完成。我们所讲的哲学题目,都是通过研究生产提出来的。党委会在研究生产和技术革命中的问题时,就自觉地用哲学观点进行分析,通过集体讨论,提出关键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和意见,然后责成专人根据党委会讨论的精神,再加以整理,作为向工人讲哲学课的材料。所以我们开党委会既是研究生产问题,也是集体备课的一种形式。这样,把工人学哲学与生产拧成一股绳,从领导到群众既是学哲学,又是搞生产,不但使工人学哲学进行得切实有效,同时也提高了领导的认识水平,改进了领导方法。因此我们认为这是在工人群众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生产发展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哲学是政治挂帅的一个重要内容
同时,我们还体会到,是否能够把工人学哲学和生产紧密相结合,不只是个方法问题,而且是个认识问题。对工人学哲学与发展生产的关系认识不清,就不会把工人学哲学放在应有的地位。一种可能是,脱离生产任务和政治任务、为组织工人学哲学而组织工人学哲学,这样做就会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另一种可能是,把组织工人学哲学这件事,看作是妨碍生产的,或是把它当作生产以外的附加的事情,因此就不大热心,再加上对这件事没有经验,就很容易因生产任务紧而放松对学习的领导,甚至使学习停顿下来,伤害群众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正确的认识,应该是把组织工人学哲学这件事看作是生产中政治挂帅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政治思想工作,这样才能自觉地使工人学哲学与生产统一起来。
以上几条,其实是一个问题,就是:工人学哲学必须坚决贯彻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而实际是多方面的,并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学习的内容也是丰富无穷的。哪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把它作为学哲学的课题。通过一个问题的讲解和讨论,使职工明确一个哲学观点。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许多职工思想混乱,对苦战有意见,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时候,又讲了“人民公社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共产主义的美好远景和当前的苦战是矛盾的统一”,“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正确认识工资制的历史作用”(从历史条件上看问题)。在学习毛主席“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文献时,教育职工从本质上看问题。这对提高职工的共产主义觉悟和理论水平,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随着学习的发展,我们感觉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把工人学哲学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我们初步考虑,在讲解实际问题的时候,适当的多讲一些哲学理论,以便使大家多知道些哲学常识,逐步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来武装工人群众。


第7版()
专栏:

力争交通的高速度
李毓昌
苏联的宇宙火箭以每秒十一点二公里的速度挣脱了地球的引力,成为世界第一颗人造行星。在很快就可能实现星际飞行这一美丽理想的今天,回忆一下几百年来人类提高交通速度的历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人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五公里,奔跑的马车每小时是十公里,滑雪的人每小时是十八公里。骑兵常步是每小时六公里,骑兵快步是每小时十二点六公里。多少年来,人们在交通上没有能够超越过这样的速度。直到十八世纪,出现了使用蒸汽的动力机械——蒸汽机,并用来制造蒸汽机车。人类史上才第一次有了使用动力的车辆。它的速度是每小时几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
内燃机的诞生使交通速度提高一步。它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把雾化后的汽油同空气混合在一起,在汽缸内点燃爆炸,使机器运转。同蒸汽机相比,它有较高的效率。蒸汽机的效率只有8%左右,也就是说在燃烧室中燃煤所释放出来的热量的90%左右都散失掉,而内燃机的效率可以提高到30%。使用内燃机的汽车的速度同火车大致相仿。
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一种动力是电能。由于电动机操纵便利,效率高达90%以上,所以它在工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作为交通动力来说,电动机并不特别便利。这是因为车辆在起动过程中,要求发动机有最大的马力,可是交流电动机恰恰在这时最没劲。
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以提高交通速度,是人们多少年以来抱有的理想。我国古书中就有奇肱氏的飞车,公输般的木鸢等传说。古希腊也有德达尔父子用鸟的羽毛做翅膀,飞出囚笼的神话。在俄国编年史中记载着,农奴尼基塔在一台带翅膀的机器上作了一次飞行。沙皇认为这个人违反自然,将他判处了死刑。正像人类社会的发展,没有任何统治者能够阻止得了一样,交通速度的发展,也是任何统治者阻止不了的。十九世纪中叶,“航空的祖国”的俄罗斯海军军官莫扎依斯基做了很大的风筝,自己坐着飞上了天。以后他继续进行研究,制成了装有蒸汽发动机和三个螺旋桨的飞机。
为了军事上和交通上的需要,人类曾多方设法提高飞机的速度。飞机的最高速度纪录是:1884年每小时四十公里,1906年每小时四十一点三公里,1912年每小时一百七十四点一公里,1921年每小时三百三十点三公里,1932年每小时四百七十三点八公里,1934年每小时七百零九点二公里,1945年九百七十五点一公里,1948年一千零七十九公里。到今天,已经有不少超声速的飞机出现了(声音在海平面的速度是每小时一千二百二十四公里)。如果说从本世纪初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飞机在速度方面的改进还只是一个逐渐的量变,那么飞机从接近声速到超过声速这当中的变化,可以说是一个深刻的本质的变化。
原来飞机的速度比声速还小时,周围气体对它的阻力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气体同飞机各部分的摩擦力。减少摩擦力的办法是尽可能把表面做得光滑一些。另外一种是飞机头部所受的阻力——型阻,如船在湖水中前进时,它的后面不断引起漩涡,这些漩涡形成了船背后的低压区,因而使船受到了迎面而来的大压力,这个压力也便是船在行进中的压力。飞机也是同样。减少这种阻力的办法是把飞机机身做成流线形。当飞机由亚声速上升到超声速时,由于飞机前面产生了激波,它的阻力也急速上升。同等大小形状的飞机当速度从每小时六百公里增加到一千二百公里时,速度虽只增加到原先的二倍,而阻力却为前者的三十二倍。因此,建造超声速的飞机更加需要功率强大而体积小重量轻的发动机。这一点又使过去在马力和重量比例上显得非常优越的内燃机落伍了!新的喷气式发动机代替了内燃机。喷气速度是每秒三分之八公里,即二公里七弱。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喷气发动机便没有今天的宇宙火箭。螺旋桨发动机是靠拨动周围空气产生反作用力前进的。但是,在大气层以外没有空气,螺旋桨也失掉了它的作用。没有喷气发动机要想使火箭冲出地球引力场是不可想像的。
现在人类虽然掌握了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后一速度比起人们走路的速度提高了八千多倍,比起七十多年前飞机的最高速度也提高了一千多倍,但这还远不是人类理想的速度。人类还要努力掌握第三宇宙速度,以便冲出太阳系,还要用更高得多的速度飞向别的“太阳系”,飞向广漠无垠的大宇宙。因此,继续力争高速度,仍然是科学工作者的迫切任务。我们知道,用获得第一、第二宇宙速度的多级化学燃料火箭还可能提高到每秒十六公里的第三宇宙速度。但是,化学燃料火箭却不能适应远程和长期的宇宙飞行。因此,离子火箭、核能火箭、光子火箭便成为人们进一步提高飞行速度的研究的对象。利用离子火箭人们估计可以得到每秒三、四十公里的速度。如果利用核能,据计算一级火箭可以达到每秒八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再加上两级液体燃料火箭便可以获得更高的速度。光子火箭可以把火箭加速到接近光速(例如每秒二十万公里)的速度。从目前的技术水平说,离子火箭及核能火箭的实现将不是很遥远的事,也许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光子火箭的实现,从目前来说,还有很多困难等待克服。可以肯定地说,不久的将来,在宇宙飞行方面人类会获得比过去几年更伟大的成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