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麦稻和杂粮一浪高一浪
——全国农业展览会农作物馆粮食室介绍
本报记者 苏群
我怀着无限激动、兴奋的心情,走进了全国农业展览会农作物馆粮食室。到了这里好像置身在大丰收的田野中,“五谷丰登”的景象呈现在你的面前。展品争奇夺艳,各放异彩:有秆粗、穗大、籽粒鼓鼓圆的小麦,有穗大、籽粒饱满的稻谷,有金光闪闪长一尺多、重一斤的玉米,有……。这些来自祖国各地的展品共同地反映了:1958年我国的粮食作物,都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大丰收。
高速度飞跃
在这个室的进口处,我被金黄色的粮囤吸引住了。在这个囤的中央有闪烁着光辉灿烂的、不平常的红箭头和数目字:195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七千五百亿斤左右,这比1957年增产一倍还多一点,比1949年增产近两倍半。1958年一年全国增产的粮食等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历年递增数字总和(六百一十二亿斤)的六倍多。1958年粮食平均亩产四百一十斤左右,比1957年增长一倍还多一点。人们在这个室里走一遍,就可以看到我国的农业大跃进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的形势。
一马当先跃进的小麦,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1958年全国播种四亿亩小麦,总产量达到了八百亿斤,平均亩产高达二百斤。小麦总产量比1957年增长69%,这一年增长的数字比1949年到1957年八年共增产的数字还多得多。小麦平均亩产量,1958年比1957年增长75%。由于小麦高速度的跃进,大面积丰收,不仅改变了小麦历来被人认为是“低产作物”的看法,而且小麦总产量超过了号称“小麦王国”的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水稻在“早稻超小麦”、“晚稻超早稻”的豪迈的口号鼓舞下,展翅高飞,总产量在世界上继续领先。1958年全国播种四亿八千万亩水稻,总产量达到三千亿斤左右,平均亩产高达六百二十斤。一年的总产量相当于195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0%。水稻的总产量和平均亩产量跃进的速度是很高的。1958年水稻总产量比1957年增长73%,比1949年增长208%。这一年全国出现了几个水稻千斤以上的省。
丰富多彩的杂粮作物在“以夏促秋”的口号下,也来了一个飞跃。1958年全国玉米总产量达到了九百亿斤左右,这比1957年猛跳一倍多。全国谷子总产量达到三百亿斤左右,这比1957年增产75%。全国高粱的总产量达到一百八十亿斤左右,比1957年增产18%,平均亩产比1957年增产95%。薯类作物1958年的总产量比1957年增长334%,平均亩产量比1957年增长172%。
人们看了这些飞速增长的数字,不能不为我国粮食高速度的发展而骄傲,就不能不想到:全国有多少基层干部和领导人员为它熬过不眠之夜,有多少农民为它流过汗水、费过心机,有多少工人为它出过力,有多少商业工作者为它服务过……。由于他们的忘我劳动,我们提前九年基本实现了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粮食增产指标。
大面积高产
红旗处处飘
人们在这个室里,不仅看到粮食作物全面丰产,而且还可以看到麦子、稻子、玉米、谷子、高粱和薯类各项作物,都出现了大面积的高产红旗。这些高产红旗插遍了全国各地,红旗处处飘扬。按耕地面积计算的粮食亩产量,全国有四分之三的县(市、旗)达到或者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在十二年内达到的亩产“四、五、八”指标。在1957年全国才有六十多个县市实现“四、五、八”指标。
“低产作物”翻了身,小麦红旗迎风招展。河西走廊的甘肃省张掖专区的敦煌县处在戈壁滩上,全县六万六千亩春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一千零三十七斤。河南省孟县广大的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发挥革命干劲,猛攻“旱、霜、虫、雨”四关,使全县二万五千八百亩冬小麦,从1957年平均亩产一百七十二斤,一跃获得平均亩产五百斤的大丰收。河北省安国县由于实行种麦园田化,深耕细作,使全县十八万多亩冬小麦平均亩产获得四百九十一斤。棉麦两熟区的湖北谷城县,全县二十五万四千亩冬小麦,平均亩产六百二十一斤。
水稻插上千斤红旗的省有湖北、河南、广东、江苏、安徽等省。许多稻区和边远的高寒山区也插上了水稻大面积的红旗。
山西省播种的七百零四万多亩玉米,平均亩产八百一十斤,这比历史上玉米亩产最高的1954年增产两倍多。山东省寿张县十二万亩玉米获得大面积丰产,亩产量比1957年增加十倍。河南省长葛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楚县都分别成为玉米二千斤和一千斤的红旗县。山东省范县春谷子十六万四千多亩,比1957年增产十倍以上。长城脚下的河北抚宁县种的十万七千多亩多穗高粱,平均亩产一千三百多斤。湖南省郴县专区四十多万亩甘薯,平均亩产一万六千多斤。山西省雁北专区一百多万亩马铃薯,由于推广高产品种,特别是后期围歼了晚疫病害,获得平均每亩二千一百多斤的高产。陕西榆林专区195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十三亿一千九百多万斤,比1957年增产两倍多。
巨大的意义
粮食作物全面大跃进、全面大丰收,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深远的政治影响和科学理论价值。1958年,每人平均占有的粮食达到了一千二百斤左右,全国农村有许多人民公社,已实行了“吃饭不要钱”。在一个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在短短的时间之内,每人占有的粮食增长的这样快,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呀!这充分驳倒了我国农业生产不能迅速增长的一切谬论,一切观潮派、秋后算账派也都彻底失败了。在十年前,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在“白皮书”中断言:中国解决经济问题是毫无出路的,人口太多,是一种“不堪重负的压力”,
“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没有一个政府成功的”。现在铁的事实证明,这种论调也彻底破产了。这一事实,再一次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有伟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人们在这里参观会清楚地了解到农业的大跃进、大丰收,为我国农业生产找到了一条高速度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大面积高额丰产田风起云涌的出现,说明我国农业生产有无穷无尽的潜力,我们完全有根据在开展大面积高额丰产田运动的基础上,实行深耕细作,少种多收。随着粮食问题的解决,将逐步提高棉、麻、蚕丝、大豆、油料、糖料、茶叶、烟业、药材等工业原料作物在全部农业生产当中所占的比重,并且加速林业、牧畜业、副业和渔业的发展。这就为在农林牧副渔五业中来一个全线大革命,彻底改变整个农业战线的面貌提供了条件。
粮食作物的大跃进、大丰收,已经推动了并且还将更迅速地推动着我国整个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农业是工业原料和资金的重要来源,农村是工业品的广阔市场。农业生产的大跃进,不仅给工业以刺激和推动,使工业加快发展速度,以满足农业大跃进的需要,而且也创造了广大农民办工业的条件。在全民大办钢铁工业中,农民不是抽出一支强大的生力军,转到工业战线上来了吗,各地出现的几十万座“小土群”高炉,就是主要依靠农民的力量办起来的。提前超额完成一千零七十万吨钢,就有农民劳动的一份成果在里边。农业的大丰收还为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因此,波澜壮阔的文化建设高潮在农村出现了。
农业大跃进还促进了农业科学理论的发展,并给新的农业科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植物保护)、工(工具改革)、管(田间管理),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人们在这里参观了粮食各项作物,一致认为获得了破天荒的、惊人的奇迹。但是,人们认为粮食增产的潜力仍然很大;每人占有的粮食还没有达到中央提出的二千斤到三千斤的要求;薯类作物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大,要压缩薯类的比重,增加细粮的比重。这就向全国五亿农民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五亿农民在苦战三年中具有决定性的一年,在实行公社化后的第一个生产年,都满怀信心地迎接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向全国人民提出的新的战斗任务,1959年粮食总产量要达到一万零五百亿斤左右,棉花总产量要达到一亿担(皮棉)左右,更好地和全面地向前跃进再跃进,正争取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来!(附图片)
全国农业展览会前景(木刻) 莫测
全国农业展览会农作物馆粮食室的一角 本报记者 吕相友摄


第3版()
专栏:

县县社社办工业
——全国农业展览会农村工业馆介绍
维进 武宗珍
农村工业飞跃发展
不久以前,我国农村工业还是寥寥无几。人们谈起了它,无非是一些米厂、面厂、粉坊、酒坊、豆腐坊等而已。现在我国农村工业正在飞跃地发展着。根据1958年1月至9月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县乡建设的工矿企业达六百六十八万个(10月份全国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其中包括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纺织工业、米粮加工工业、日用品轻工业、食品工业等轻重工业。这些工业分布的范围很广,从平原到山区、从丘陵地区到沿江滨湖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它们的足迹。可以说我国广大农村已经进入大办工业的新时期。
农村工业这样飞跃的发展,标志着我国能够以史无前例的高速度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将来逐步缩小工业同农业之间的差别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区别创造了条件。
展览会大量的事例表明,农村工业的飞跃发展,对于支援农业生产和促进人民公社工业化发挥了很大作用。例如,山东高唐县1958年兴建了二百八十处工厂后,创制了许多生产工具,其中仅提水工具、各种农具、运输工具等就达五十八万四千一百二十四件,创制和改制的新产品就有二百四十种,从而推动全县实现了“三化”,即运转工具轴承化,运输车子化,绳索牵引机化,节省劳力达二百八十二万九千个;碎粉、缝纫、轧花、粮食加工等,已由手工操作变为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条件。这些厂子还生产了大量的酒精、植物油、糖、纸以及各种麻制品(主要是绳和麻袋),这对于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和改善社员生活起了很大作用。
打破办工业的神秘观点
展览会生动地告诉人们,我国农村工业能够这样飞跃的发展,主要是各地贯彻执行党所规定的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以及土法生产和洋法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彻底打破了人们对于办工业的神秘观点。
过去人们提起办工业,心目中只有大厂子,例如建设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等,但不可能多办。至于在农村办小型工业那是瞧不起的,认为这些工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不了什么作用。实行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的方针之后,人们的思想解放了,掀起了县县、乡乡、社社、队队大办、多办、快办工业的高潮。展出的几幅图片这样描写了高潮的情景:山东省高唐县人民公社在短短四十天之内,就建成了大小工厂一百八十一个;河南省延津县人民公社大干了十个月,就新建、扩建了大小工厂二千八百三十九个……。
过去人们提起办工业,就是单纯依靠中央拿出财力、物力来办,至于在一个县、一个社办工业,认为是不可能的。实行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的方针之后,人们看到本县本乡的力量,群众的力量,因而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了“五依靠”(资源依靠群众,资金依靠群众,工具设备厂房依靠群众,技术力量依靠群众,劳动力依靠群众)。结果,一切困难迎刃而解,各地出现了万马奔腾的大办工业的形势。
过去,人们提起办工业,心目中只有“洋办法”,至于采用“土办法”办工业,认为是落后的。实行土法生产和洋法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之后,人们的认识改变了,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展览会有许多生动事例说明了这个问题。比如,河南省延津县开始办工业,有一部分人一味追求“洋办法”,结果工业的发展很缓慢。坚决贯彻“土法上马”,大搞“小土群”运动,十个月全县就建成二千八百多个厂子,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穷干、巧干、白手起家打破了办工业的神秘观点,人们的干劲冲天。在农村工业展览馆,人们可以看到许多穷干、巧干、白手起家的生动事例。谁都知道,做旋床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这里展出一部明亮精致的旋床,却是用手工造的。制造者是河北省肃宁县保家庄人民公社社员王永福,这个七十三岁的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为民兵修造过枪支的老英雄,当听到社里讨论如何制造旋床加速农村机械化的时候,他立即以火热的心情参加了这项工作。为了把床身的两条钢轨磨成当中高两边低,他们用一块三百多斤的大砂石、四个人抬着在钢轨上面磨,可是磨了四天,只磨了一层铁锈。王永福知道硬干不行,就从家里找出一块锋钢,打成抢刀,一点一点的抢,终于把钢轨面抢平。他们前后花了一个多月工夫,创造了三十三种特制的工具,造出了整个旋床的四百多个部件,一部崭新的旋床终于诞生了。它的精密度达到一般皮带旋床的要求。有一张图片介绍了北京市郊区周口店良乡人民公社建设的细菌肥料厂。在展出的行列里,还有河北省故城五一机械厂铁木结构的龙门刨和天津的木制轴承磨床等,都是工人们独出心裁地用木料代替钢铁制成的。
大搞技术革命
打破了办工业的神秘观点,也使各地掀起了大搞技术革命的高潮。在展览馆中央展出了河南人民的伟大创造——土法炼钢:一种是河南商城创造的,叫低温炼钢法,炉子是黄泥和砂子做的;一种是郑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师生们根据四川威远等地的土法炼钢改进的,叫土法反射炉炼钢。这两种炉子日产低炭钢各在一吨以上,质量都合乎标准。营口市金矿以前用手工破碎矿石,效率非常低。现在展览会介绍该矿木工韩永福和钳工李庆元等制造的木制矿石破碎机,一天可以破碎矿石十二万九千斤,代替了二百六十个人的操作,比人工提高效率十三倍。它的造价只有三百七十元。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技术革新。目前我国在“小土群”的炼铁运动中,大约有九百万人在用手工破碎矿石。这部破碎机的诞生,告诉人们,只要大胆改革工具,完全可以改变目前手工破碎的局面,把大批劳动力解放出来。在建筑材料展出部分,最令人注目的是黑龙江省肇源县创造的无窑快速烧砖法。它的特点是,建厂不建窑(即在地下挖洞垒土坯),节省了投资,生产效率比马蹄窑提高80%,比串窑提高一倍,无论高山、洼地、平川都可以采用这种烧砖法。在轻工业展出部分也有许多技术革新。


第3版()
专栏:

给毁灭性病害以毁灭性打击
——雁北人民一年消灭了山药蛋晚疫病
本报记者 杨义
山西雁门关以北地区,在历史上山药蛋(马铃薯)的平均亩产量总是几百斤。在大跃进的1958年中,一跃而摘掉低产的帽子,出现了山药蛋大丰收的奇迹。全区一百万亩山药蛋平均亩产二千一百多斤。这项巨大成就的取得,除了与稀植变密植、犁种改窝种、扩大良种、增施肥料等措施有关外,首次歼灭山药蛋增产的最大敌人——晚疫病,是保证山药蛋健康生长的决定性因素。
山药蛋是雁北人民的主食,被列为三宝之一
(“雁北三件宝,山药、莜麦、大皮袄”)。雁北农民对山药蛋如此爱好,但是提起种山药蛋来却有一块消失不了的“心病”。就是每当7月天,山药蛋生长正枝盛叶茂的时刻,往往在叶面上发生一片一片的斑点,这种东西从开始发现起,几天之内就能使大面积绿油油的山药蛋株叶变成枯枝烂叶漆黑一片,收下的山药蛋满是褐色硬块。每当这种灾难降临的时候,农民们总是束手无策。这就是在科学上说的山药蛋毁灭性的病害——晚疫病。我国栽培山药蛋的历史近一百年,晚疫病流行范围也较广。打开雁北生产纪录看,仅1953、1954两年晚疫病危害损失的山药蛋就等于全雁北人民半年的口粮。这种病害过去一直是被人们看作是无办法防治的东西,中、外科学界都没有研究出好的防治措施。1958年大跃进中经过大搞群众运动,英雄的雁北人民打破了迷信,创造了奇迹,送走了这个“瘟神”。
群众试验揭开了谜底
首先打开防治山药蛋晚疫病秘密、创造消灭晚疫病奇迹的是天镇县(现并入阳高县)南河堡农业社。还是在1954年7月,南河堡一带晚疫病大流行,山药蛋苗一块接一块不到十天工夫就全枯死了。但是就在这里,却保留下两块茁壮翠绿的山药苗。到刨山药蛋的时候,这两块地更出类拔萃,不仅产的多而且质量好。这就是中共雁北地委组织技术人员帮助农业社进行的防治晚疫病试验地。他们在试验地共进行了五项试验,经过对照,对防治晚疫病都有不同程度的成效:春化晒种比不春化晒种的增产40%多;冷窖贮藏的比热窖贮藏的增产13%;选调良种的(当地品种)增产37%;喷药的比不喷药的增产;而且早种比迟种对防治晚疫病也有利。人们初步摸索到了一套全面综合防治晚疫病的新办法。
一切归功于政治挂帅
雁北人民一年大跃进解决了一百年来防治晚疫病的难题,是敢想敢做和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晶。中共雁北地委一方面教育干部和农民树立藐视困难的气魄,以冲天的干劲进行这项斗争;另一方面组织人员调查研究,分析晚疫病发生的规律,使防治工作有条有理,脚踏实地,有的放矢。
雁北自1954年着手进行典型试验,虽然摸索到了一些初步经验,但一直未能全面推广。原因是有许多干部、农民存在一种侥幸心理,他们幻想着气候条件不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期望着晚疫病自生自灭。1958年春季在晚疫病问题上又发生了争论。一种人主张努力控制它,消灭它;另一种人则在精神上被晚疫病吓倒了,向困难妥协,提出要缩小山药蛋种植面积。地委在扩大会议上把晚疫病问题提出来展开了一次思想大交锋。接着又在全区党员和群众中组织大鸣大放大辩论,从领导到群众坚定了战胜晚疫病的信心和决心。
与此同时,地委通过历年防治经验的总结,进一步分析指出:晚疫病虽然侵染迅速还要重复感染,但是,一、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晚疫病病菌实际上只能在山药蛋块茎上寄生,只要消灭了带病种薯,就可以杜绝发生;二、根据几年的观察,病薯播种后不是同时并发,最先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的不超过全部植株的5%,控制住中心病株就可以制止蔓延;三、发病后利用病菌重复侵染周期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是四、五天),迅速采取措施。经过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懂得了晚疫病发生的规律,大大增强了战胜病害的信心。
群众运动开辟新天地
雁北地区消灭晚疫病的办法是大搞群众运动。防治任务和药械都固定到生产队。以气象台、农业试验站为中心,吸收农业社组成情报网。为了行动统一,县与县建立统一指挥部互助协作支援。同时采取“阵地练兵”的方法训练技术人员,然后按照晚疫病发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连续组织战役。
第一次是中心病株发生以后,立即开展了
“人人侦察,株株检查”的查中心病株运动。口号是:“边检查、边发现、边消灭,发现在哪里,消灭在哪里”。全区有二十八万人投入这次战役,在发现有晚疫病中心病株的一万余亩耕地面积上,作到了及时处理。
第二次是从7月23日开始,由于中心病株继续发生并开始侵染,全区组织了五十万人的劳动大军再次向中心病株斗争。在斗争中群众创造了就地消灭、层层封锁的战术。发现中心病株后,采取摘除病叶或者割秧深埋的办法,然后在病株周围五十公尺内喷打波尔多液,在外围二、三里内喷打硫酸铜水,进行层层封锁。这次战役中使原来的一万多亩发病植株在十天内就受到歼击。
8月上旬晚疫病又出现了第三次侵染高峰,随着全区又掀起了五十八万人参加的第三次战役。这次战役是整个运动最紧张的阶段。人换班,械不停,昼夜围歼晚疫病,除对发病地块封锁包围外,并在山药蛋地普遍喷打了药剂。这一次的侵染高峰又被群众压了下去。
经过三次战役,制住了晚疫病三次突起,基本上控制了蔓延,但为了防止功亏一篑,接着8月中旬全区又组织二十四万多人开展了一次扫残战斗,在七十万亩面积上,又进行了一次喷药防护。这样雁北山药蛋产区安全地渡过了晚疫病发生时期,结束了雁北受晚疫病危害的历史,为山药蛋健康、高产扫清了道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