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英雄农民决心争取今年农业更大丰收
千军万马巧修千库万渠
甘肃内蒙古四川云南水利工地掀起高工效热潮
本报兰州2日电 甘肃省根据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正在开展一个波澜壮阔的、向新的目标前进的水利运动。声势大、进度快、质量好是这次兴修水利的特点。
甘肃在全国以干旱多山著名,几年来,全省水地从解放前的四百七十一万亩扩大到三千万亩,有力地抗御了干旱灾害,保证了粮棉大丰收,但距目前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尚有很大距离。不久以前召开的全省水利会议,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并满足各方面用水要求,使水利工作更上一层楼,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安排,指出必须对水利提出高标准,高要求。
甘肃由于地势复杂,各地的条件不同,水利工作是百花齐放,总的目的是向河网库塘化和水利系统化方向发展。已经实现水利化的张掖专区,现在由三十多万人,即将增加到五十多万人,正在开展修筑万座水库运动,使水库组成珍珠串,满天星,拦蓄祁连山雪水,将河西走廊变为祖国高产的棉粮基地。定西专区正在大搞万库万井千条渠运动,他们一定要改变干旱面貌,把干旱专区变为水利化专区。在陇东一带,有二十五万人在水利工地大干巧干。现在山塬川红旗漫卷,修、整、灌三马连环,正努力实现高原河网化,把所有的河道都搬到高原上去。
甘肃省这个冬季的水利运动,由于人民公社化的优越性,一开始就出现了万马奔腾之势,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共有一百五十七万人在兴修水利,并且已扩大灌溉面积七十四万亩。
本报呼和浩特2日电 内蒙古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冬修水利运动,正在全自治区迅速展开。各水利工程还开展了技术革新和高工效运动。目前,从黄河后套到大兴安岭南麓,投入各项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各民族人民,已达二十七万八千人。
内蒙古在小型水利已有基础的地区,将开始兴修大中型骨干工程。目前正在加紧兴建的号称“第二黄河”的黄河后套总干渠,长达四百公里,拥有较大的闸门、桥梁、水电站七十多座,全部工程完成后,将成为我国完整的现代化灌区之一,能保证一千六百万亩农田适时适量的灌溉。另一座在昭乌达盟境内老哈河上兴修的红山大水库,是根治辽河的一个关键性工程,修成后能蓄水十五亿多公方,灌溉农田二百七十万亩,发电五千多瓩,并可保证附近二百四十万瓩大型火电站的供水。此外,正在各地兴建的大中型水库还有五十座。
为了完成去冬今春水利建设任务,内蒙古各地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技术革新和高工效运动。在巴彦淖尔盟黄河总干渠工地上,将在下月内全部做到车子化。乌兰木沦河水库工地,最近使用空中运土器以后,工效比过去提高三倍到五倍。呼伦贝尔盟各水利工地正在推行车子滚珠轴承化,并积极修筑冰道,实行冰上运土。乌兰察布盟、呼伦贝尔盟等地在修建水库时,还提倡冻土爆破法。
本报成都2日电 四川省冬修水利建设一开始便以革新技术实现半机械化施工为中心,广泛开展了高工效运动,决定大干一冬春,全省实现水利化,为今年农业更大的跃进提供灌溉保证。
四川省全年水利建设规模很大。据初步估计,全省至少还需要增加二百三十亿公方的水量,这比前年冬季到去年9月增加的灌溉水量多几倍。由于建设时间短,劳力紧,任务大,全省各地党委从去年12月中旬工程一开始,即抓住改革工具这个环节,在各地水利工程中开展群众性的高工效运动,全面改革从挖土到运输、打夯等各种旧式工具。据统计,全省各工地在开工前就制造了几十种总数达二百四十多万件的各式改良工具,并广泛地推广了先进的操作技术如松崖爆破、定向爆破、大爆破等方法。
大办水利工地施工工厂和工具修配站,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和就地推广,是各地实现半机械化施工中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仪陇县三十四座水库工地,一共就办了一百一十八个熬硝、铁材工具制造、石灰、土水泥等工厂,许多农村水电站和塘堰工地也建立了工具修配站和推广站。这些工厂已制出土车四万多辆,石灰十八万多斤,使已动工的水库大部使用了改良工具。
本报昆明2日电 云南省水利建设事业正在1958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继续蓬勃发展。成百万修水利的民工正在新的水利工地上紧张劳动。
1958年一年当中,云南全省兴修了二十二件大型水利工程,三百六十一件中型水利,四十三万件小型水利。这些水利工程的完成,增加了一千五百万亩灌溉面积,极大地鼓舞着全省农民向实现水利化挺进。现在,全省投入水利建设的劳动力已达一百二十五万多人,已开工的大型工程和中型骨干工程已有八百一十七处,而且还正在增加。小型的工程遍布全省每个角落。今年民工一上工就实行了苦干与巧干相结合,千方百计改良工具,提高工效。玉溪县东风水库实现大车代小车、车辆滚珠轴承化后,工效显著提高。全工地已用起安装了滚珠轴承的牛车二百一十七辆、马车一百一十六辆,平均每天每张单兜牛车上坝土方达十五方以上,每张马车达到四十方。另外还在地车上装上轴承,效果也很好。许多水库工地上一上阵就达到每人每日平均六个土方以上的工效。(附图片)
广西僮族自治区青狮潭水库工地民工修建五条木轨道。这是每天行驶在木轨上的木车来往运土的情形 翁守悦摄(新华社稿)


第1版()
专栏:

农业社会主义建设战线的绚丽图画
全国农业展览会今天开幕
新华社2日讯 规模空前宏大的全国农业展览会3日将在首都开幕。
这次展览会展出了1958年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战线的各方面,在总路线光辉照耀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反映了农村人民公社的无比的优越性,以及我国农民在农业“八字宪法”方面创造的丰富经验。展览会建筑面积共达二万多平方公尺,其中展出用的面积共有一万七千多平方公尺,共分十一个馆。它们是:综合馆、农作物馆、农村工业馆、增产措施馆、工具馆、气象馆、林业馆、畜牧馆、水产馆、文教卫生馆、妇女馆。其中农作物馆又分设粮食室、棉麻室、油料室和特产室。增产措施馆分设水利室、肥料室、土壤室、种子室、密植室和植物保护室。
展览会有一万多平方公尺的室外展出广场和各种表演场。在展览会的旁边还有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试验表演场。
这个展览会经过几个月的充分准备,内容丰富多彩。如综合馆展出了我国农业战线全面跃进的各项伟大成绩和人民公社的伟大成就;农村工业馆展出了工业与农业并举、大办工业的成绩;增产措施馆展出了农业八字宪法的丰富内容;农作物馆展出了大面积丰产的典型材料和农业战线各个方面的丰产实物。


第1版()
专栏:

愿新安江水电站早放光明
最大水轮发电机诞生哈尔滨
新华社哈尔滨1日电 哈尔滨电机厂职工在1958年最后一天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台七万二千五百瓩的水轮发电机,作为向1959年元旦的献礼。这台水轮发电机安装发电后,每天能发出一百六十万度电,可供五百多万人口的大城市照明用。
这台目前国产最大的水轮发电机,是为正在建设中的浙江省新安江水电站制造的。它原计划在1959年开始试制,但是为了使新安江水电站早日建设起来,哈尔滨电机厂职工提前在1958年12月1日开始投料。试制中,工厂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车间和工人一起劳动,驻厂的苏联专家也日夜进行技术指导。此外,哈尔滨绝缘材料厂和哈尔滨电线厂职工为这台发电机生产了几十吨特制电线和绝缘材料。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哈尔滨第一工具厂等还组织人力到厂协助。因此,这台庞大的水轮发电机从投料到制成只花了三十天时间,比原定生产周期缩短了三个月。


第1版()
专栏:

让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畅通
新的电力机车已在湘潭出厂
据新华社长沙1日电 湘潭电机厂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一百三十八吨单相工频五十周波二十五千伏交流干线电力机车。
1958年12月28日,湘潭电机厂为这台电力机车的制成举行了庆祝大会,并在当晚将机车运往北京,向党中央和毛主席献礼。
这台一百三十八吨交流干线电力机车是为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路宝鸡、凤州段设计制造的。这台电力机车的车身像一辆巨型的流线型公共汽车,车长二十一公尺,宽三点二公尺,高四千七百八十公厘。它的车身总重是一百三十八吨,在平道上能拖动载重五千吨以上的列车,小时速度为九十华里,最高能达到二百二十华里。它是仿照苏联图纸,并根据我国铁路的具体情况修改补充以后设计的,从部件、零件和电机元件到精密仪表全部是我国自己制造的。它并且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单相工频交流引燃管整流的装置。这台电力机车与许多其他类型的电力机车比较,具有节省电力、功率高等优点。与蒸汽机车比较,它的力气大而持久,在千分之三十的坡道上行驶仍能保持九十华里以上的时速。因此适合在坡度大、隧道多和运输量大的地方行驶;它还能节约大量的煤,能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安全条件,管理方便,清洁卫生。同时,电力机车不要用水,在缺水的戈壁沙漠也可以行驶。制造一台电力机车用的钢材还比制造一台蒸汽机车要少三分之二以上。
这台电力机车,是在党的领导下实行全国范围共产主义大协作的产物。全国各铁道系统、高等学校等十多个单位的八十多人,参加了这台机车的设计。在制造这台机车过程中,苏联给了我国无私的援助,不仅供给了我国最新的机车图纸,而且派来专家帮助解决各种技术问题。(附图片)


第1版()
专栏:

助三门峡大坝早日修好
巨型缆索起重机在大连制成
新华社旅大1日电 大连起重机器厂在新年前夕试制成功一台对加速三门峡大坝混凝土浇灌工程有重大作用的缆索起重机。最近它就要运往三门峡工地进行总安装。
这台缆索起重机是一个重达二千吨的庞然大物。它由两座七十公尺高的铁塔和四根粗大的承载缆索连接组成,整个机器安装起来像一座巍峨的凯旋门,可以横跨黄河两岸。这台缆索起重机的起重能力为二十吨,由七、八个人管理,一次可以吊运六立方公尺混凝土,行驶速度每分钟三百六十公尺,相当于二千五百个工人手工操作的工作量。这台缆索起重机不是三门峡工程的永久性设备。当那里的工程结束以后,它就要转移到其他工程上去。
缆索起重机是我国第一机械工业部系统1958年制成的大型的、精密的产品之一。它的工作过程,都由工人通过电气化装置操纵。上边设有无线电话和自动测风等现代化仪器,在大风暴袭来有可能造成危险的时候,能预先自动停止工作。工人们可乘着电梯上下操作台。
这台缆索起重机是由第一机械工业部三局、华北金属结构厂等近三十个单位和大连起重机器厂协作制成的。这些单位在民主德国专家的帮助下,通过大搞群众运动,仅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就设计制造成功,比预定时间提前了六个多月。


第1版()
专栏:

山西汽车厂突破制造难关
首批柴油载重汽车参加运输
据新华社太原1日电 山西汽车制造厂制造的首批“前进”牌柴油载重汽车二十二辆,1958年底已开始参加太原市的运输工作。
“前进”牌柴油载重汽车时速是七十——八十公里,载重能力四吨,行驶平稳,转向操纵轻巧,耗油量低,每百公里只用十四点四公升。由于增加了变速箱的低速装置,这种汽车除了适合在城市公路上行驶以外,也很适于在山区使用。
山西汽车制造厂在一个月以前还是一个汽车修配厂,技术设备条件简陋,只能修理和配制一些汽车零件。工厂的职工在去年9月底经过反复研究,试制成功三辆柴油汽车,这使他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决心把工厂改变成为汽车制造厂。职工们为了克服缺乏大型专业加工设备和技术力量不足的困难,发挥集体智慧,创造和改进了二百多种机器和工具。从发动机到传动机构、制动装置、转向系统和车身外型等全部重要机件,他们都一一制造出来了,并且各个部件的质量都合乎要求。


第1版()
专栏:

建设共产主义的伟大计划
陈云
(编者按:这是陈云同志应“和平和社会主义问题”杂志编辑部的邀请,就苏联发展国民经济七年计划的国际意义所写的文章,载该杂志一九五九年第一期。)
在这些日子里,不仅在苏联国内,也不仅在社会主义阵营各国,而且在全世界,正在广泛地谈论着赫鲁晓夫同志将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上作的“1959—1965年发展苏联国民经济的控制数字”的报告提纲。对于苏联这个建设共产主义的宏伟计划,全世界进步人类莫不为之兴奋鼓舞,而西方资产阶级反动派则为之“瞠目咋舌”。
作为苏联建设共产主义伟大纲领的十五年远景规划的组成部分的七年规划的公布,标志着苏联正进入一个对于全人类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新时期——为完成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必要条件的时期。
赫鲁晓夫同志的报告提纲向全世界展示了苏联走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报告提纲规定,苏联将在最新技术和科学的成就的基础上以平均每年增长8.6%的速度发展工业;在全盘机械化和电气化的基础上发展农业;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增加日用品的生产;在发展苏联欧洲部分的生产力的同时,特别注意进一步开发东部地区的富源。在七年内,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力将有极大的发展,工业总产值将增加80%,农业总产值将增加70%,这将为不断增进人民的福利和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这是建设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报告提纲又强调指出,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公民高度的觉悟水平。赫鲁晓夫同志在报告提纲中要求:提高苏联人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和积极性,用集体主义、热爱劳动和社会责任感的精神,用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用遵守新社会道德的高度原则精神来教育苏联人民;克服人们意识中资本主义残余并展开对资产阶级的敌对思想体系的不调和的斗争;对国家干部和全体苏联人民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这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不可少的思想条件。
报告提纲还规定,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教育同物质生产相结合”的原则来改进教育制度和发展国民教育。七年计划规定在城市和乡村地区大大发展普通中等教育,推广夜校和函授的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扩大工人和农村青年的夜校网,在初等和中等学校中普遍实行参加公益劳动同综合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学习同参加企业、集体农庄或专门实习工厂中的工作相结合的制度,大大扩大不脱离生产的中等教育学校网。与此同时,进一步扩大和改善培养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专门教育的专家的工作。苏联的学校将为社会培养遵守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则、具有基本科学知识、能参加系统的体力劳动、受过多方面教育的人。
报告提纲还提出,在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要改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集体农庄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趋于接近。在这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集体农庄之间进一步共同组织工业企业、建筑企业和其他经济企业,共同建设电站、道路、水利工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的储藏企业、学校、医院、俱乐部,等等。
人们从报告提纲中看到,苏联共产党将采取一系列的步骤,来逐步消除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苏联人民的这些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实践,必将为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主义各国人民提供走向共产主义的宝贵经验,并将以这些共产主义建设的经验丰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宝库。
苏联七年计划的宏伟的建设规模和飞跃的发展速度,是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政客和学者们,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曾经百般嘲笑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当苏联人民的活生生的事实使他们的愚蠢的嘲笑变为对他们的无情的讽刺之后,他们又千方百计地抹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的巨大意义。他们曾经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空想,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年代里,苏联人民却卓越地提前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们曾经预言,苏联无法在短期内医治战争的创伤,但是苏联人民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就不仅恢复而且超过了战前的生产水平。于是,资产阶级的政客和学者们又预言,苏联不可能在短期内在工业生产的产量方面赶上西方国家。当苏联以飞跃的速度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并且超过了欧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后,他们又扬言,苏联的生产量虽然还可能有所增加,但不可能在按人口平均的产量方面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方面赶上西方国家。现在,人们从苏联的七年计划中可以看到,所有这些垄断资本的代言人的预言又要破产了。
七年计划实现后,苏联将在按人口计算的工业产量方面赶过欧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西德,在某些最重要的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和最重要的农业产品按人口计算的产量方面超过美国。在1965年以后,再用大约五年的时间,苏联按人口平均的生产水平将赶上并超过美国。到那个时候,苏联无论在生产的绝对数量方面或者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居于世界第一位,苏联人民的生活将达到世界上最高的水平。人们从这个计划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生的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旺盛的生命力,它对于腐朽的衰落的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不可争辩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竞赛目前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摆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面前的庄严任务是在这个竞赛中最大限度地赢得时间。苏联建设共产主义的宏伟计划,标志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和平竞赛进入一个决定性的阶段。正如赫鲁晓夫同志在报告提纲中所说的“七年计划的国际意义在于,完成这个计划意味着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威力的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心——苏联国力的巨大增长,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的帮助和互相支援下的经济建设的飞跃发展,将使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在物质生产方面对帝国主义阵营取得绝对的优势。到苏联七年计划实现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工业生产总产量,在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将由目前的30%左右上升到50%以上。这将是社会主义在世界两个制度的竞赛中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决定性的胜利。
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七年计划,毫无疑问将大大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中心。苏联的国力的壮大,也就是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苏联七年计划的实现,将为社会主义各国之间的经济协作和互相支援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促进社会主义各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共同高涨。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思想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牢不可破的团结,决不是帝国主义反动派的无耻挑拨和修正主义者的卑鄙破坏所能损害的。社会主义各国人民对于苏联人民建设共产主义的豪迈事业所表示的兴高采烈是十分自然的。
苏联一贯是坚决维护世界和平、民族独立以及人类进步事业的旗手。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七年计划有力地鼓舞着各国人民。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从苏联建设共产主义的宏伟计划中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信心倍增。一切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国家和人民都不难看到,苏联人民的建设成就对于殖民主义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可以相信,苏联经济力量和国防力量的增强,将使帝国主义发动新的世界大战更加困难。我们的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同民族革命力量以及和平力量的强大联合,有足够力量制止新战争的爆发。如果帝国主义竟敢冒险发动战争,除了帝国主义的彻底灭亡以外,绝不能有别的结果。
我们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照耀下,我国国民经济正在以中国历史从未曾有的高速度向前发展。中国人民在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得到了苏联全面的无私的兄弟般的援助,也得到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无产阶级的援助。在我们面前有苏联这样一个光辉的榜样,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就顺利得多了。学习苏联,认真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建设的经验,并根据本国特点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经验,这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保证。
从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在苏联共产党领导下的苏联人民一直是国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先锋队,他们走在世界人民的最前面,以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辉榜样,吸引着和鼓舞着世界人民。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非常高兴地看到,以赫鲁晓夫同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不但给苏联人民指出了建设共产主义的具体道路,并且对于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现在,苏共中央提出的建设共产主义的伟大纲领,正是苏联人民和世界劳动人民在创造人类新历史的过程中的伟大文献之一,它表明新世界的前进势不可挡,争取和平和社会主义的力量越来越壮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红旗正在引导着人们走向越来越大的胜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