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割麦 插秧 翻地各有新利器
“太谷号”小麦收割机将在全国产麦区普遍推广
江西五九型水稻插秧机实地鉴定效率高质量好
上海无桩自动单马达电犁能耕旱地水田沼泽地
本报综合消息:为了加快农业技术改造,各地从洋处着眼,从土处着手,由土到洋,土洋结合地创制新农具和改良旧农具,并且大力推广使用。山西省太谷县农具车辆修造厂创制的“太谷号”小麦收割机,比人工收割效率高五倍。江西省五九型水稻插秧机是根据工具改革运动中群众的创造,逐步发展而制成的,比手工插秧工效提高六至八倍。上海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试制和革新了二十多种新型农业机械,试用效果良好。
农产品加工工具的革新花朵也正在开放。福建省东山县用畜力绞关动力机带动番薯加工机,比手工操作提高工效三十倍以上。
革新养猪工具,可以大大提高饲养效率。重庆中苏友好人民公社青年养猪队实现饲料加工和运输机械化后,全队五人养猪一千零五十头,比一般的饲养水平高四倍以上。
新华社太原7日电 全国各产麦区将普遍推广“太谷号”小麦收割机。最近在山西省太谷县举行的全国“太谷号”收割机标定会议,经过详细研究以后,对“太谷号”小麦收割机做出了图纸标定,起草了使用说明和产品验收条件,供各地在今冬明春普遍仿造,为明年小麦收割提前作好准备。
这种收割机是山西省太谷县农具车辆修造厂的技工李清藻和工人们一起研究创造出来的。它的特点是,操作容易,制造简便,效率高,成本低。整个机器全重仅有一百七十三公斤,造价低廉。这种收割机用一头牛牵引,二人操作,每小时可收割小麦三亩半,比人工收割提高效率五倍,并且收割得干净,放铺整齐,比人工收割损耗率低,留茬一般在八至十厘米左右。“太谷号”收割机在试制成功以后,曾经参加广东、河南、北京、黑龙江等四次全国收割农具的评比会议,并在全国农具展览会上展出过。在历次评比展览会上,都获得了好评。
新华社南昌7日电 江西五九型水稻插秧机制造成功,最近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和江西省农业厅举行联合鉴定和命名仪式,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省长邵式平在参观插秧机实地操作表演后签发了鉴定书。
江西五九型插秧机分铁和铁木结构两种,主要机件有打击器、秧箱、插秧架、深浅调节器、秧箱传动装置、秧爪架、机架等七类。结构较为合理,操作相当轻便,一次能插六×六株距秧苗五行,一个人操作,一天能插秧五至六亩,比手工插秧提高工效六至八倍。插秧质量也很好,每道工序都达到了手工插秧水平,尤其是插的正,行直,插穴小,秧苗稳定,根部平正,深浅一致。这种插秧机无论早、中、晚稻田都适用,水、旱、老、嫩秧苗都能插。
这种插秧机是根据去年工具改革运动中的群众创造逐步发展完成的。最初南城等县的木匠们制成了船式插秧机,结构原理虽然很好,但工作幅度较狭,不能靠垅对行,分秧也不够均匀。以后,江西省农业科研所在这部插秧机的原有基础上,设计了红旗一号插秧机。红旗一号仍然采用坐骑式的船形插秧,船底小、船身长、下陷深等缺点仍未摆脱,操作费力。后经再次修改设计,制成红旗二号插秧机,并制造一百多部发给各地试验。各地在一年多的实地使用中,对红旗二号提出了许多改进意见,从而进一步克服了漏秧、勾秧、漂秧、伤秧和分秧不均、压沟拥泥等缺点,最后制造成功了江西五九型插秧机。
据新华社上海7日电 上海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试制成功的无桩全自动单马达电犁,得到全国各地农业专家的好评。这个研究所成立一年来还初步试制和革新了二十多种耕作、播种、脱粒、施肥、农村运输工具等新型农业机械。这些机械工具,经过试用效果良好,有些已在人民公社推广使用。
无桩全自动单马达电犁耕作时有两台移行小车分置在地块的尽头,小车上都装有绞盘,其中有一台上并装有马达,绞盘上的钢丝绳引伸出去与田间的双向犁相连接,形成一条直线,耕作开始时,工作人员只要在工作台室内揿动一下电气控制机构上的电钮,马达立即开动并带动绞盘,通过钢丝绳牵引双向犁耕作。每当双向犁耕完一行时,移行小车就自动地向旁边移动三十厘米,使双向犁继续耕作下去。电犁还可以在拖拉机不能耕作的沼泽地区和水田上耕作。每小时可耕地一亩,深耕七寸到八寸,比牛耕的效率要提高三、四倍。
另一种适合南方畦作地区耕作用的开沟作畦机,每小时开沟作畦五亩到八亩,碎土、开沟两道工序能一次完成。还有适合蔬菜地区使用的耕耘锄齿、粪液施肥机,以及旋转犁和插秧机等。这些新型农业机械成本低,结构简单,生产效率很高,一般可以比人工用手工工具操作提高功效二十倍到一百倍,可以大量节省劳动力,易于在农村中推广。(附图片)
左:江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制成江西五九型插秧机。这种插秧机对水、旱、老、嫩秧苗都有较好的适应性,工效比手工插秧提高六至八倍。 新华社记者 原苏摄
右:上海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试制成无桩自动单马达电犁。这种电犁结构比拖拉机简单,一个人操纵,生产效率约比人力翻地提高八十倍左右。这是他们用电犁试耕。
新华社记者 陈娟美摄


第1版()
专栏:

养猪技术革新树标兵
袁永明养猪队实现饲料加工运输机械化
五人养好千头猪
新华社重庆7日电 重庆市养猪标兵、畜牧“土专家”袁永明领导的青年养猪队,以大胆革新、不断跃进的精神,实现饲料粉碎和铡草机械化、饲料运输车子化,大大提高了饲养效率,全队五人养猪一千零五十头,平均每人养猪二百一十头。比一般水平高四倍以上,创造了全市养猪最高纪录。
袁永明领导的青年养猪队,是重庆市江北区中苏友好人民公社五里店畜牧场的一个养猪队。袁永明是青年养猪队队长,也是这个畜牧场的党支部书记。他非常热爱养猪事业,由于他依靠群众和刻苦钻研,对场内养猪的部分环节实现半机械化和饲养管理科学化,作出了很大贡献,因此,他被誉为畜牧
“土专家”,五里店畜牧场也成为全市人民公社大群饲养生猪的红旗单位。但是,袁永明和他领导的青年养猪队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大胆革新,敢想敢作,今年10月以后,在改革养猪工具上又取得了很大成绩。
今年10月以前,这个养猪队共有二十个饲养员,养猪八百一十七头,平均每人养猪将近四十一头。他们为了提高养猪头数,便针对占用劳力多、劳动强度大的饲料加工和运输等方面进行大胆革新。过去工人磨饲料劳动既重,效率又低,他们经过反复试制,用电力作为动力代替了人力,将人工磨饲料改成了电磨,实现了精饲料加工自动化,工效提高了三十五倍。在饲料铡草方面,他们在农业机械厂的热情支援下,创造了饲料铡草机,实现了铡草机械化,提高工效三十到四十倍。从此,饲料的加工工作,全队由五人减至一人,而且每天只需工作两个小时就行了。
为了改变饲料挑抬、花费劳力多的情况,他们又积极建设饲养场的运输轨道和设计制造饲料运输车,实现饲料运输车子化。原来每天饲养员要从三百多米以外,把饲料一挑一担的运到饲养场,然后一个一个圈,一瓢一瓢的倒在木槽里喂猪。后来,他们自己动手,利用旧木料铺起了三百零七米长的轨道,制造了饲料运输车,每部饲料车一次就可以装运饲料三千斤,每天需要的七万多斤饲料只需一人来回推运二十多次就成了。同时,他们在饲料运输车上装上活动通槽,车到圈外时,把开关打开,饲料就自动地通过通槽流入圈内食槽里。这些革新实现后,大大节约了劳动力,减轻了劳动强度,从而达到了每人养猪二百一十头的水平。(附图片)
上海市华漕公社利用旧车子和瓦筒制成提水工具和蓄水箱,一个人用脚踏,就能把饲养场所需要的水引进室内。
新华社记者 唐允仁摄


第1版()
专栏:

土法着手 由低到高 为机械化开辟道路
东山推广番薯畜力加工机
提高效率三十倍 省工七万多个 提前一个半月完成任务
据福建日报消息 福建省东山县大搞畜力绞关动力机带动番薯加工机,实现番薯加工土机械化。这种畜力番薯加工机,比用手摇加工机提高工效到十倍,比手工操作提高工效三十倍以上。由于全县推广畜力番薯加工机,节省了七万二千多个工,使全县番薯加工比往年提前一个半月完成。
东山县今年种植番薯三万六千亩,获得空前大丰收,番薯产量大大增加,加工所需的劳力也大大增加,加上今年冬季生产任务大,今冬明春全县共需三百五十四万多工,而现有劳力只能劳动二百三十八万工,这样每人每天要做一个半工才可以完成秋冬生产任务。在这些农活所花的劳力中,番薯的收、运、加工占了很大一部分,若单纯依靠人力加工番薯,势必影响冬季生产。根据这一情况,县委总结了去年推广手摇改良切丝机加工番薯的经验,在秋收前就大抓番薯加工工具改革,组织技术工人、干部成立技术革新研究小组,由县委副书记挂帅,创造和改良番薯加工工具。他们发挥了敢想敢作的共产主义风格,从去年深翻的绳索牵引机上得到启示,根据绞关原理和变速原理,奋战四个多月,经历了十多次失败,不断改进,终于创造成功一种畜力绞关动力机和这个绞关机带动的番薯加工机。这种绞关动力机构造简单,只有皮带盘、机架、底盘、变速皮带轮等几个部件,使用方便。制一架绞关机和番薯加工机,只需二百元,它能充分利用畜力代替人力,一头牛两个人就可以操作,每小时切丝三千二百多斤,每天可切丝三万二千多斤,比手摇加工机每天加工番薯三千二百斤,提高工效到十倍,比手工操作提高工效三十多倍。而且切丝成条、粗细均匀。这种畜力绞关动力机除了带动番薯加工工具外,还可带动砻磨碾谷、磨米和带动提水机具,做到综合利用。畜力绞关动力机创造成功后,县委立即召开全县八十多个铁、木工人参加的定型会议,通过群众实地试验,不断改进和定型,使畜力绞关动力机更实用。
为了迅速推广这一改良工具,县委前后组织了四次有五千多人参加的现场观摩评比会,和番薯加工工具比武竞赛。各公社也召开了现场比武会,在任何会上绞关机带动的番薯加工工具都夺得了冠军。全县各公社、生产大队集中了四百二十多个铁木工人专门制造畜力绞关机和番薯加工机,已制成畜力绞关动力机四十部和绞关机带动的切丝机五十二部,全部用于番薯加工,负担起全县70%的番薯加工任务,加上各地推广的手摇切丝机,全县已实现了番薯加工半机械化,大大减轻了社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番薯加工的劳动功效。群众作歌称赞畜力绞关机带动番薯加工机说:畜力绞关动力机,节省劳力古来稀,番薯入机变成丝,社员个个笑嘻嘻。全县采用畜力绞关动力机带动番薯加工机后,在番薯收获大忙中也能抽出大批劳力,上马修水利。(附图片)
四川华阳胜利公社机械厂制成甘薯切片机,每天切甘薯片二万多斤,比人工约提高二十倍。
张齐才摄


第1版()
专栏:社论

土洋并举,加快农业技术改造
今天本报一版发表了全国产麦区推广山西省“太谷号”小麦收割机;江西制造成功五九型水稻插秧机;上海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初步试制和革新二十多种农业机械,以及重庆袁永明领导的青年养猪队实现养猪工具机械化等消息。所有这些,虽然只不过是全国农业工具改革无数事实中的几个例子。应该说,它们代表着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改造的方向,对于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有着令人鼓舞的重要意义。
人民公社化的实现,农业生产的大跃进,使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地适应于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并且促进了工业的发展。1958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的情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现在由于经济的发展,日益明显地提出一个重大的问题。这就是,无论是国家建设或是人民生活都要求农业生产迅速增长,而农业生产所占用的劳动力,却不可能相应的增加。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针,毛泽东同志早在1955年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通通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人民公社普遍建立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建立了初步基础,这一切表明,我们已经有可能在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的速度,积极地和逐步地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造,把我国的农业生产,从主要地使用手工工具进行劳动改变为机械化生产。这不仅是农业本身以及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继续跃进的迫切要求。根据1958年在黑龙江的调查,使用农业机械的生产单位,每个劳动力一年生产粮食二万二千斤,商品率达到75%;使用新式畜力工具的,一年生产一万四千斤粮食,商品率为50%;仍旧使用旧式农具的,一年只生产八千斤粮食,商品率为40%。由此可见,农业的技术改造,是推动我国农业生产飞跃发展的重要关键。
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现在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决定了我国农业技术改造有可能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它可以统一地规划技术改造的工作,它有着比农业生产合作社规模更大的群众力量和物质条件,有着日益发展的社办事业,这一切都有利于农业的技术改造。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建成,工业支援农业的力量大大加强了。特别是1958年以来的工业大跃进,全国各地普遍地举办起中小型的简易的企业,它们同大型企业一起,成为支援农业生产的极其雄厚的力量。有了这样好的条件,不仅可以实现而且可以加快实现农业技术改造。
如何实现农业技术改造呢?从目前情况来看,农业技术改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实现农业机械化,一个是改良农具,实现半机械化。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为只有机械化以后,农业才能同工业一样高速度地前进。因此,实现机械化的步子只能加快,不能放慢。党中央正是这样做的,已经计划在今后几年内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尽可能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但是,党中央同时也指出,必须按照国家工业的基础和国民经济的水平,逐步实现。这就是说,农业技术改造必须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先从吃力费工、季节性最强、增产最显著的作业开始,逐步达到多项作业机械化;先从有把握的、较成熟的机械开始,排灌、小麦收割、稻麦脱粒、运输、整地、播种、加工等作业尽先机械化,并且积极地创造当前还没有的机械来解决不易机械化的作业项目;先从作业项目多、机具利用率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显著的地区开始,再及一般地区。当前农业技术改造必须把现代化机械和改良半机械化农具结合起来,一面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机械化,另一面要努力改良现有农具;制造、推广新式农具,同时做好旧式农具的修理工作。在最近几年内,还应当实行土洋并举、以土法即简易的为主的方针。这就是:洋处着眼,土处着手,由土到洋,土洋结合。洋处着眼是:要根本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必须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来武装农业。因此,要尽快地实现农业机械化。但是现在国家还不能为农业提供很多的农业机械,农业发展的速度又必须尽可能加快,解决这个矛盾,就要从土处着手,改革现有工具,制造土工具、土机械。许多地方的材料证明,改革工具以后,劳动效率也能够提高好几倍。河南郸城县创造的快速转马式水车,比解放式水车提高工效三倍多。荥阳县白寨生产队创造的水力八管自动水车,比解放式水车提高工效几十倍。安徽省1958年全省水利建设需要完成的土方工程,按开工初期平均每人每天一方半计算,需要三十八亿个劳动日;由于大闹工具改革,劳动效率提高两倍以上,只用十二亿劳动日完成了任务。这些成就清楚地说明了土处着手的正确。在工具改革过程中,许多土工具发展成了洋工具,许多土机械发展成了洋机械。据农业部10月底的统计,全国创造、改良和推广的工具共有一亿七千三百多万件,其中有耕地工具、播种工具、收割工具、脱粒工具、积肥造肥工具、排灌工具、水利施工工具、加工工具、运输工具。从这个数字中可以看出,广大群众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以极大的热情创造了各种各样工具。据农业部门的调查研究,其中有许多是科学水平较高的先进工具,例如综合架耕犁、水稻插秧机、单畜小麦收割机、稻麦两用脱粒机、玉米定向播种器等等。这些工具,对于保证今年农业在特大自然灾害袭击下仍旧增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工具改革能否搞得好,关键在于作好深入的思想工作。要使人们了解工具改革对于农业继续跃进,对于改变社会经济面貌以及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党组织要坚定地热情地支持广大群众改革工具的倡议和试验,同时也要随时注意和批判各种妨碍工具改革的错误思想。少数有右倾思想的人曾经说什么“工具改革劳民伤财”、“工具改革得不偿失”。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攻击我们工具改革“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这真是瞪着眼睛扯谎。江西紫云山水库,在大搞工具改革以后,工效提高十倍,工期缩短一年,用修建一个水库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两个水库;这个水库周围的五十万亩土地可以提前一年受益,增产粮食三千万斤。请问这是劳民伤财,还是为民增财?这是得不偿失,还是有得无失。也有一些不切实际的人,眼睛只望着机械化,看不起工具改革,认为现在提倡改革土工具、创造土机械,是“老保守”、“老落后”。大搞工具改革,是不是老保守老落后?应该说坐等机械化,而不去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土法上马,为机械化开辟道路,那才是真正落在生产的发展和群众的要求后边。
为了工具改革运动不断地巩固和发展,需要加强工具改革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每省、每县都要争取设立一个规模大小不等而又各具特点的农具研究所,集中一些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木匠、铁匠,搜集本省本县和其他地区的各种比较先进的工具,多方比较,不断试验,取长补短,定型推广。
当前农村正在掀起一个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生产高潮。工具改革,必须直接为今冬明春的生产高潮服务,大搞水利施工工具、积肥造肥工具、农副产品加工工具、运输工具和冬季田间管理工具。只有密切结合当前生产,才能形成轰轰烈烈群众性的工具改革运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