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花石公社党委关心水库民工
大批雨具棉被送上工地
本报讯 湖南省湘潭县花石公社党委会在修建花石水库工程中,十分关心群众生活,一万多民工一直情绪饱满,全工区出勤率已由原来的80%上升到95%以上。加上工具改革,每天平均每人工效由原来的一点五公方上升到五点七公方。
花石水库是今年湘潭县新建的一个大水库。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民工们抓晴天,抢时间,日夜轮班干,但是劳逸结合得很好。每天民工有八小时睡眠和三小时休息。冬天来了,工地党委及早安排了民工过冬生活。两百多个工地食堂办得很好,炊事员挑着热腾腾的饭菜送到工地。民工住的十五栋民房,都经过整修,增加了挡风设备。民工的床铺都厚厚地铺上了稻草。工地党委还安排了一百多人在附近山上砍柴、烧木炭。最近,公社后方支援队还运来了六千多件雨具和三千多件棉衣、棉被,保证民工在雨天也能出工。二十三个医生又经常在工地巡回看病,加强工地疾病预防工作。民工们吃得好,睡得好,所以人人情绪饱满,个个干劲冲天,工程进度一天比一天快。


第3版()
专栏:

常德专区修补漏风房屋
据新华社长沙3日电 湖南省常德专区在大抓冬季生产的同时,周密地安排了群众冬季生活。
常德地区各县大多位于洞庭湖滨,柴源很缺,群众多是住的茅房,容易漏风。历年来,各级党委都把抓好群众的御寒取暖当做一件大事来抓。
不久以前全区对居民住房普遍进行了一次检查。对需要修建的房子,组织力量突击修建,现已修建好十四万多间。沅江县三眼堂公社组织了二百五十多个木工、篾工巡回修理,并且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教会群众修补房子。住房所需材料问题,依靠群众用旧料,用土办法来解决。这样,全社应修补的九千八百间房子已修好了75%。


第3版()
专栏:

交河县各人民公社
组织社员缝棉衣拾柴火
寒冬逼近,河北交河县各公社已帮助广大社员解决了棉衣和烧柴取暖等问题。
交河县委十分关心社员的生活,很早就召开过两次安排社员过冬生活的电话会议,全县还组织了二十三个冬季生活访问团,到各生产队的食堂、幼儿园和社员家庭访问。当时发现各公社都有一些社员棉衣准备不足,缺乏取暖烧柴情况后,县委马上指示各公社要积极解决。阜城公社接到县委指示后,组织了七百七十九个拆洗缝纫组,五天赶作棉衣五千七百件。对于缺衣少被的社员,各公社也采取了积极措施。如古城公社即为有困难的社员解决了三百多件棉衣。
各公社还发动广大社员打草贮柴。建桥公社提出“秋天弯弯腰,胜如冬天跑三遭”的口号,全社十天打柴三百一十八万斤。王集公社发动全社人员突击拾柴,每天拾柴一百五十万斤。双庙等七个公社平均每人已有烧柴一千三百斤,基本上解决了冬季烧柴取暖的问题。


第3版()
专栏:

靳村公社一百多个食堂
添设保温设备
本报讯 河南省汝阳县靳村公社为了切实保证社员冬季吃好吃热,大抓食堂内的暖缸、暖笼等过冬设备,全公社一百六十九个食堂全部添设了暖缸,作到冬天不让社员吃冷食。
这个公社的党委看到寒冬临近,便迅速组织了砌暖缸专业队,提出“大干三天,全部实现暖缸化,让社员不喝冷饭”的口号。全公社三天共砌暖缸一百八十五个、暖笼二十五个。小白大队运用了“旧的修、坏的补”的办法,全队的食堂提前解决了暖缸、暖笼问题。
靳村公社食堂添设暖缸暖笼的做法,受到广大社员热烈欢迎。


第3版()
专栏:

食堂好“总路线放光芒,党和毛主席像爹娘,夏天天热搭凉棚,冬天天冷搞暖缸,生活搞的天天好,公共食堂乐无疆。


第3版()
专栏:

产妇出院
  庄寿红


第3版()
专栏:

养——家畜 种——绿肥 积——杂肥 制——化肥
安徽以养为主四路取肥
本报合肥4日电 安徽各地采取以养为主,养、种、积、制四结合的措施,广辟肥源。11月份以来,全省每天有二百多万人开展冬季积肥活动。
中共安徽省委总结了群众历年来积肥的经验,指出积肥必须以养为主,养、种、积、制四者结合,这是解决肥料问题的根本措施。各地认真执行省委指示,使今年的冬季积肥工作,一开始就出现了门路多、质量高的特点。
以养为主,就是多养家畜家禽,其中主要是多养猪,多积粪肥。猪粪尿不但数量多而且肥效高,特别是对安徽省淮北平原砂矼地有改良土壤的作用。界首县光武公社孙园生产队去年积家畜家禽粪四十万担,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五百零四斤多;今年这个队平均每亩耕地已养猪一点四头。随着生猪和其他家畜家禽的发展,各地人民公社都大建猪牛圈、鸡鸭笼,建立了积蓄家畜家禽粪尿的制度,做到了勤垫勤换,不让粪尿流失。宿县各人民公社采取定数量、定工分、定奖励的办法,把积家畜家禽粪尿和猪牛栏肥土的任务包给饲养员,十多天就积聚了厩肥六百四十六万担。
种,就是多种绿肥。全省已种下红花草等绿肥三百六十多万亩,目前正在加强管理,争取高产多收。这些绿肥不但质量好,而且就地种植就地施肥,节省了劳动力。另外各地还利用荒坡、隙地、湖滩大种多年生绿肥。
积,就是积攒各种农家土、杂肥。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肥源。现在全省各地除继续推行群众所熟知的“熏、烧、挖、换、扫、铲、沤、堆、拾、捞”的积肥十字诀以外,并大搞田头窖,这样既可减少运肥的劳力,又可提取沼气,而且经过发酵提取沼气的沤肥比一般的沤肥肥效还要高。现在阜阳、安庆两专区每天都有三十多万人,兴建地头窖,到11月19日,就已建八十四万多个,沤制了三亿多担肥料,有的已经能提取沼气。
制,就是利用土法制造化学肥料和细菌肥料。各人民公社普遍办了土化肥厂,就地取材,制造优质肥料。最近二十天左右,就已制土化肥五百三十八万多担。歙县各人民公社办的土化肥厂就有二千七百一十五个,日产土化肥六千多担、细菌肥料八百八十担。很多公社食堂还在烟道内取氨制肥。
目前各地已进一步安排劳动力,结合各项冬季生产活动,掀起更大的“以养为主,四路攻肥”的运动。
(石正章)(附图片)
今年积肥明年增产 谢鼎钰


第3版()
专栏:短评

猪疫难免吗?
目前各地都在积极发展养猪事业。为了适应养猪事业大发展的需要,人们正在千方百计地寻找饲料、修盖栏圈和增加仔猪。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发展养猪事业中的重要措施。但是,防治猪疫,提高猪的成活率,是高速度发展养猪事业的又一个重要措施。
猪疫能不能防治?在这个问题上有人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猪疫难免;猪养得再多再好,疫病一发,就会前功尽弃,因而降低了养猪的兴趣。猪疫的确是养猪事业中的一个难关。过去养猪一般都有百分之几的疫病死亡率,疫病流行严重的地方死亡率甚至达到20%到30%,损失很大。但是,绝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猪疫难免。陕西渭南县固市公社交斜管理区由于防治工作做得好,猪的疫病死亡率由去年的22%降低到2.3%;秋丰生产队养的四百多头猪,今年没有一头猪发生疫病和死亡。这个事实说明:猪疫是可以避免的。
做好防疫工作的关键是走群众路线。常言说“单方气死名医”。这句话并不是轻视名医,而是说群众中有一些防治办法,它不仅用起来简单方便,花钱不多,而且效果很好。群众中很多养猪有经验的人,常常也是治猪病有经验的人,尽管他们说不出成套的科学原理,但略施手术便能立见功效。这些都是我们防治猪疫病的有利条件。当然,在普遍采用这些“土”办法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采用“洋”办法,如注射防疫针等。“土”办法和“洋”办法兼收并蓄,灵活使用,效果自然会更大。
其次,做好防疫工作要贯彻防治并重、以防为主的方针。“刀创药虽灵,不割为妙。”猪生了病就有死亡的危险,即使能治好,避免了死亡,但对猪的生长发育也有很大影响,饲养管理上也要增加一些困难。如果能做好预防工作,使疫病不发生或者少发生,对发展养猪事业会有很多好处。所以,在执行防治并重的方针时,应当是以防为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研究并掌握猪疫的发生规律、发生原因,然后才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猪种,开展群众性的防疫工作:一面改善饲养管理,一面进行防疫注射,减少以至消灭疫病的发生。江苏省由于预防工作做得好,已经进一步控制了猪病疫的流行,里下河地区几个重点养猪县今年根本没有发生猪瘟等传染病。这些地区的工作经验都值得重视。
最后,谈一谈防治要不要有重点的问题。有人认为肥猪价值大,积肥多,应该以肥猪为防治重点;小猪没花多少工本,死个把也无关紧要。也有人强调仔猪很缺,猪小抵抗病疫的力量差,防治重点应当是小猪。我们说,这两种主张都不全面,两种做法都有缺点。大猪重要,小猪也重要,大猪小猪的疫病都要注意防治。大猪是由小猪长大的,没有小猪,大猪从何而来?不重视大猪,养好小猪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而且疫病本身是有传染性的,不会仅仅发生在大猪或者小猪的范围内。因此,必须对大小猪同时重视,切实做好防治工作,才能更快地发展养猪事业。


第3版()
专栏:

西藏加强牲畜疫病防治工作
筹建一批农牧场帮助藏民改进耕作技术
据新华社拉萨2日电 西藏地区正在加强防治牲畜疫病的工作,为发展畜牧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近半年多来,全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比以前增加近一倍半。在阿里、当雄等牧区和泽当、林芝、墨竹工卡等地,增设了兽医防治站。拉萨血清厂已大量制造牛胸膜肺炎疫苗,还试验成功了用绵羊接种而较长期地保存这种疫苗的方法,解决了过去这种疫苗保存期过短的问题。为了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农牧处决定在西藏举办一些初级兽医人员训练班,有的训练班已经开学,有的即将开始。
据新华社拉萨2日电 西藏地区着手建立一批国营农牧场。这批农牧场除了发展农牧业和多种副业生产以外,将成为帮助翻身后的西藏广大农民改进耕作技术的示范场地。
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农牧处即将着手在曲水县和达孜县兴建两个农牧场。拉萨西郊原有的农业试验场,已决定和新建的拉萨牧场合并,逐步建设成农林牧副渔综合试验场。塔工地区也在建设一座农场。


第3版()
专栏:

交斜管理区以土为主土洋结合开展防治运动
驱除猪疫提高成活率
江苏省连续组织三次防疫高潮效果很好
本报西安4日电 陕西省渭南县固市公社交斜管理区,以土法为主,土洋结合,开展群众性的防治猪疫运动,基本上控制了猪疫,大大促进了养猪事业的发展。全管理区今年1至10月养猪一万三千五百九十八头,成活率由1958年的78%上升为97.7%。
交斜管理区防治猪疫中,发挥了当地各种土办法的威力。这个地区群众防治猪疫的土办法共有一百多种,其中有预防的、治疗的,防、治兼顾的。猪的一种疫病,群众有很多种治疗方法。例如猪受热发生疫病,为了给猪降低体温,当地群众采用的办法有针扎蹄、扎耳、扎尾巴,给猪喝绿豆水、盐开水、甘草水等。秋丰生产队养猪能手巨焕章老汉,能给猪诊治二十多种疫病。今年全生产队六个养猪场在他指导下,四百九十三头猪没有一头发生疫病死亡。采用这些土办法的好处是:花钱少,效果大。例如猪最容易发生的肠胃病(拉稀或结症),喂一棵大蒜很快就制止了拉稀,喝一碗盐开水当天就可治好结症。这些土办法的技术简便,容易推广。只半年多,这个管理区一百五十六个饲养员和防疫员,绝大多数都成了“猪医生”。这个管理区在大量采用土办法的同时,也尽可能采用了洋办法。每年春季和冬季疫病流行期间,不论生产队集体养的或社员家庭养的猪,至少都打两次以上的防疫针,有的生产队已经做到了季季打防疫针。
做到食物卫生、圈内干燥,是这个管理区防治猪疫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这个管理区喂猪的野草、树叶和庄稼叶蔓,都要经过严格检验,严防毒草和霉烂杂草带进细菌。青饲草都切碎,干饲草经过碾碎、筛过,代精饲料都经过磨碎、煮熟,既做到严格消毒,又保证营养。为了使每头猪吃食适量,管理区各猪场都实行了按照母猪、肉猪、架子猪、小猪和吃得快慢、性情强弱等不同情况,分槽喂食。吃前吃后的食筒食槽,都要经过开水或盐碱水冲刷消毒。全管理区六十四个集体养猪场,个个都建立了洗澡池,夏天让猪天天洗澡。在冬天,猪圈上盖棚子,下铺干草,防止猪受冻。
历年来,这里都是渭南、大荔、蒲城三县之间的猪疫发源地。因猪疫而发生死亡的猪,一般达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就以历年来养猪较多、防疫工作较好的秋丰生产队(原高级社)来说,1957年养了七百八十头猪,但在10月间的一次疫病中,就死亡五百二十头。根据这种情况,交斜管理区党总支今年大大加强了防治猪疫的领导。首先是以集体养猪场为基地,开展了群众性的防治猪疫运动,从而使集体养猪场养猪成活率由去年的50%上升为98.8%。其次是认真地总结了秋丰生产队防治猪疫的多种经验,通过现场会议、实地参观和举办训练班等办法加以推广。秋丰生产队1至10月已经举办了三次训练班,召开了九次现场会议,及时推广新的防疫经验。当发现某些较难分辨的疫症时,他们立即组织全队饲养员、防疫员会诊,既正确地诊治了疫病,又提高了大家的水平。管理区党总支书记高希贤和各生产队的支部书记,都亲自抓养猪事业,党总支委员和各支部的委员也都划片包干,领导养猪事业。管理区成立了畜牧防疫站,生产队和生产小队都设立了防疫员,经常巡回防治疫病。
目前正值冬季疫病流行期间,这个管理区已经把保护猪安全过冬列为当前的中心工作之一,开展了群众性的越冬防疫运动。
(薛永林、徐志善)
本报南京4日电 江苏省进一步控制了危害猪最严重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病疫的流行,全省猪的传染病死亡率已从去年的0.7%下降到0.3%。泰兴、泰州、靖江、海安等重点养猪县,今年从未发生猪瘟等传染病。
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是党委重视,充分运用人民公社的有利条件,建立了专业组织和大搞群众运动的结果。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和饲养场,今年一开始就认真总结了历年来猪病疫的发生规律,在进一步改善饲养管理的同时,根据猪群情况,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开展突击防疫运动,使防疫工作季季主动,步步深入。全省今年连续组织了三次防疫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2月份进行的,针对春节后新的猪群组成的时候,采取了猪瘟、丹毒、肺疫三针一齐打的办法,保证了新猪群健康发展。6月份又组织了第二个防疫高潮。当时是猪丹毒即将抬头的时候,防疫部门以长江两岸的老疫区为重点同时照顾其他带,实行全面围剿,给丹毒以迎头痛击。9月份天气渐凉,是肺疫最易发生的季节,又组织了第三次防疫高潮。这次以预防肺疫、猪瘟为主,结合了丹毒和小猪副伤寒的预防注射,效果很好。
今年各地十分重视防治工作,因此小猪成活率大大提高,生猪圈存量迅速增长。江苏省有关部门打算在今冬以县为单位,组织座谈会和现场会,总结防治小猪病疫的经验。 (王珊)


第3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草原巨变
青海河卡人民公社农牧业全面发展
青海兴海县牧业区的河卡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9月7日。全社四百七十一户,二千一百一十三人,一千一百七十三个劳动力,包括汉、藏、回三个民族,藏族居多,占总人口的89.5%。草原面积约二百七十余万亩,分别属于两个牧业大队和一个农业大队。社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牧草丰美,资源丰富,是一个宜牧、宜农、宜于发展多种经营的好地方。
解放后,这里的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直到人民公社化后,人们才有可能在这块富饶美丽的草原上,更快地走向幸福的生活。让我们看看公社化一年间翻天复地的变化吧!
畜牧业跨上千里马
公社成立以后,首先是草原得到了更加合理的规划和使用,使畜牧业跨上了千里马。合作社时期,草原虽然也进行了初步的规划,但是由于社界的限制,只能在本社范围内合理调整,对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现象,不能彻底解决。原来各个合作社占有的草原大小、好坏不一,草原不好和过小的合作社,牲畜吃不到足够的饲草;占有好草、好水的合作社,饲草却吃不完。同时,每个社只有一个冬季草场、一个夏季草场,每年8月夏季草场的草吃完以后,各社的牲畜都挤到水草最好的河卡滩上,连吃带踏糟蹋,冬季饲草就成了问题。公社成立以后,打破了原有的社界,统一规划了草原,合理使用了草山,增辟了秋季草场,改两季轮牧为夏、秋、冬春三季轮牧,根绝了抢牧、乱牧和避免了各社牲畜挤到一块儿糟蹋浪费饲草的现象。公社还进一步改良了草原,全社劳动力总动员,修起水渠十九条,全长七十华里,打井五眼,挖泉一百多个,修池五个,可以灌溉草原八千八百亩,农田二千一百亩,解决了千百年来没有解决的缺水问题。被灌溉后的草原,牧草长得更加丰美。1959年牧草株身比1957年高85%到93%,产草量增加一点七倍。在这些灌溉了的草原上,还试种了苜蓿、草木樨、燕麦、牛尾草、三叶草、莞根等三十多种优良牧草,生长得都很好。
牲畜的饲养管理,在公社以后也得到大大改善。合作社时期,由于社小、牲畜少,不能合理编群,多是混群放牧,影响牲畜的繁殖、增膘。公社建立后,牲畜多了,合理编了群。母羊三百只一群,公羊五百只一群,牛八十至一百头一群,马一百至一百五十匹一群,杂交改良的绵羊也另外组群。公社选择了觉悟高、有放牧经验的牧民,固定放牧牲畜,并实行了包工包产和超产奖励的办法。这样就做到了畜群分得精,饲养管理细,膘抓得好,繁殖成活率高。
在改善牲畜饲放管理的同时,公社还大力开展了修棚打圈和割草补饲的工作。一年内共新修圈棚二百十九个,连同原有的圈棚,已经实现了畜畜有圈,接羔和部分幼畜有棚,便于防风、防冻、防狼、防丢失。一年来,割贮饲草三百八十八万斤,超过了解放后历年来割贮饲草的总和,比1958年度(1957年7月1日至1958年6月30日)增加了二十二点三倍,加上去年庄稼草七十五万斤,全社四千五百头老弱母幼牲畜平均每头可得到补助饲草一千多斤。
公社化后,畜种改良和兽疫防治工作也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1959年夏季就用新疆羊配了一万七千只母绵羊,用“阿尔登”种马配了母马五十七匹。全社牲畜进行了两次预防注射,绵羊进行了药浴,减少了牲畜疫病的发生,现在已消灭了牛瘟,控制了口蹄疫、炭疽等传染病。
由于公社资金充足,购买了大批新式生产工具,改变了以往生产工具极端落后的状态。公社购置了马拉割草机三台、圆盘耙十台、丁字耙十台、马拉收割机两台、马拉播种机四台、五寸和转头步犁七十七部,并且培养了操作这些工具的技术人员。这些农牧机械投入生产以后,对减轻社员的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起了巨大的作用。
草原的合理规划、使用和改良,牲畜饲养管理的改善,兽疫防治工作的加强,以及新式工具的使用,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高速度发展。根据1959年9月的统计,全社各种牲畜已发展到八万五千七百零九头,比公社化前的1958年度净增46.9%,比1949年净增一点九倍。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历史上没有过的。
基本实现粮食自给
河卡地区牧民吃的粮食,历来都靠外地供应。1957年试办的两个合作社开始种了一百零五亩庄稼,1958年农业虽有很大发展,但是产量少,仍不能自给。粮食问题得不到解决,对畜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是不利的。公社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1959年提出“粮食自给”的豪迈口号,得到了社员的热烈拥护,开出荒地二千三百三十七亩,连原有耕地共六千二百零七亩,种植了青稞、小麦、油菜等各种农作物五千四百十二亩,使粮食总产量达到六十三万八千九百八十四斤,比1957年增长47.5%,每人平均占有粮食三百零二斤,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
有了自己的工业
草原上办工业,解放前想都不敢想。公社成立前,有的合作社虽然曾经设想过办一些小型工厂,但抽不出劳动力,技术力量得不到解决,资金也有困难,愿望没有实现。公社成立后,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办起了农牧机具修配、皮毛加工、制革、畜产品加工、混合肥料、药品、砖瓦、石灰、缝纫等小型工厂八个。河卡草原上开辟了工业的新纪元,开始有了当地生产的工业品。这八个厂有长期工人五十六人,其中有少数民族工人二十四名(藏民十八名),培养出藏族技工九人。
超过富裕牧民的生活
随着生产的大发展,社员的收入不断增加。1959年预计全社共收入六十万元(9月中旬已收入五十万元),扣除生产费用和公社积累二十七万元,每个劳动力平均收入二百八十一元三角三分,比1958年增长70.8%。
由于收入的增加,社员们的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已经超过当地富裕牧民的生活水平。过去许多牧民一年四季穿的就是一件破烂的老羊皮袄,现在除每人都有一件好的老羊皮袄外,70%的社员还添置了羔皮袄。大部分社员买了胶鞋和雨衣,社员们普遍有了手电筒和热水瓶、箱子等日用品。
公社在一年内新建土房二百七十三间,已有七十五户社员搬进了新房。他们说:土房比帐房好的多,又避风雪又暖和。为了使大家都住上土房,现在还在继续修建,计划明年实现全部定居放牧,永远结束牧民千百年来追逐水草而居的落后的游牧生活。
公社化以前,这里只有两所小学,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但是只有学生十七人,除了寺院的喇嘛外,一般牧民几乎全是文盲。现在已经有了四所小学(内有完全小学一所),学生全部自费,而入学儿童却增加到二百二十四人,占到学龄儿童的90%。全社还组织了二十八个识字班,二十九个读报组,青壮年牧民学习文化的热情很高。在卫生保健事业上,扩大了原有的人民医院,建立了三个保健站。现在有医务人员三十八名(内不脱产的二十八名),接生员和保健员三十七名。过去牧民没有科学知识,有病就念经算卦;现在社员有病请医生,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不吃饭肚难饱,不吃药病咋好。”成年人和婴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面貌也焕然一新。这些在牧业区来说,都是破天荒的大事情。
新型的民族关系
生产中到处可以看到社员们冲天的革命干劲和忘我的劳动态度。例如,在今年9月初,为了实现丰产丰收,在公社书记的率领下,河卡大队的男女社员全部出动,三天之内割完庄稼八百亩。打圈也是一样,全社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打圈一百十五个。放牧员根加非常细心地看管着羊群,她放牧的那群山羊所生的一百七十二只羊羔的成活率达到了98.3%。
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内部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过去申吾部落和阿曲乎部落的群众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挑拨离间,互不说话,连亲戚关系都断绝了,有时甚至互相仇杀、械斗。现在,在一个公社中,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人们之间建立了新的互助友好的关系。比如,在开荒播种工作中,汉族、回族社员给藏族社员教农业生产技术,藏族社员则教给汉族社员牲畜饲养管理的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许多社员说:现在才真正做到了民族平等团结”。
(摘自中共青海省委的调查报告)(附图片)
左: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苏吉滩公社第一牧业队正在剪羊毛。
右:苏吉滩公社及时地把羊毛运出卖给国家。
新华社记者 李景瑞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