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劳力巧安排 副业百花开
江浦县采取八项措施挖掘劳动潜力
本报南京3日电 江苏江浦县在大兴水利工程、管好越冬作物的同时,千方百计挖掘劳动潜力,大搞冬季多种经营。全县从10月1日至11月26日的五十七天中,多种经营收入达二百一十五万元,约占农业总产值22%左右,完成冬季多种经营总产值67%,平均每户已收入六十一元。
江浦县今年的冬季生产任务比往年更为繁重:十八万亩越冬作物急需加工管理;水利土方比去年同期增加40%;三万亩冬闲地急待耕翻;多种经营又要上马,而全县总共只有六万五千个整半劳力。面对这种情况,曾有一部分干部和社员,产生了畏难情绪,信心不足。他们说:“冬季生产这样忙,还要搞多种经营,一个人能有几双手,劳力哪里来?”“粮食生产搞不好会受批评,副业生产搞不好顶多点点名。”等等。为了保证冬季生产全面跃进,更加合理安排和使用劳力,把每个动力用在“刀口上”,县委根据干部和群众中存在的思想情况,一面进行政治思想工作,一面充分发扬民主,自下而上层层发动干部和社员排农活、排时间、排劳力,层层订出了安排和使用劳力的规划。县委根据各地安排和规划,全县立即以25%至30%的劳力投入农田水利建设;以50%的劳力开展以积肥追肥为中心的越冬作物田间管理运动;以15%的劳力搞集体福利,以10%至15%的劳力搞多种经营。这样,既照顾了重点项目,又照顾了一般项目;既照顾了经常性的项目,又照顾了突击性的项目。冬季生产日新月异,多种经营的项目迅速由四十多种增加到一百多种。社员们高兴地说:“劳力巧安排,副业百花开,靠水皆是宝,靠山遍地财,收入大增加,生活大改善。”
在开展冬季多种经营的活动中,各地又进一步采取八项具体措施,合理地组织和使用劳力,并从各方面挖掘劳动潜力。八项措施是:
(1)根据劳力强弱、农活轻重、操作难易等情况,分配不同的劳力去做,充分发挥了每个劳力的作用。如上山砍柴等较重的农活分配较强的劳力去做;采集野生植物等较轻的农活,分配体力较差的社员去做;剥棉秆皮等轻便农活发动老人、小孩去做。石桥公社经过这样安排,单是一千多个老年人、儿童等辅助劳动力,三个晚上就剥棉秆皮近七万斤。
(2)对于技术性较强的项目,都固定专人负责,充分发挥社员的技术专长。发展水产生产,各人民公社选出八百多名有捕鱼、捉蟹经验的社员,充实水产捕捞队伍,四十七天中捕捞鱼蟹就达六十多万斤,比第三季度的捕捞量增加三倍。各地还抽出打猎能手一百二十六人,一个多月捕获野鸡、野兔、獐子等一万六千多只,超过了过去任何一年的狩猎成绩。
(3)既有专业分工,又灵活地调动劳力,以便互相促进,提高生产能力。大桥公社组织积肥专业队伍一千二百多人,采集野生植物专业队伍一千一百多人,积肥工作白天晚上都能干,采集野生植物只能白天干。因此,采集野生植物专业队每天晚上抽出80%的劳力帮助积肥,而积肥专业队白天抽出一部分劳力帮助采集野生植物,促进了多种经营和积肥运动两高涨。
(4)紧密结合各项农活,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如搞田间管理时结合收集葵花秸、蓖麻等,积肥时结合干河捕捉螃蟹,放牛放羊时结合采集野生植物。
(5)根据多种经营项目的特点,抓住季节,做到经常与突击紧密结合。10月以来,正是野生植物采摘的季节,这些野生植物下霜后都会枯萎。根据这个特点,县委组织六次全县性的大突击,采集野生植物三十八万多斤,还砍回大量山柴、芦苇和间伐树枝。
(6)发动机关干部、职工、学生利用假日和工作、学习等空余时间投入副业生产;积极帮助市镇居民特别是家庭主妇安排家务,挤出时间搞副业,发挥了市镇居民劳动潜力。
(7)积极整顿集体福利事业,紧缩非生产人员。全县在办好公共食堂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了食堂工作人员,抽出一千三百多个辅助劳力投入副业生产。同时,根据自愿参加、积极办好的原则,恢复与发展食堂六百多个,托儿所也由原来五百多个发展到八百三十多个,共节省劳力二千多人。
(8)发动群众大搞工具改革,开展高工效运动,腾出劳力,投入多种经营生产。全县在秋播、兴修水利等运动中,改革播种、脱粒、施肥、水利等工具,提高工效一倍左右,节省出八百五十多个劳力投入多种经营。
江浦县采取合理安排和使用劳力以后,全县冬季生产出现了全面跃进的局面。一个多月来,冬季多种经营的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半,农田水利工程比去年同期多做八万三千多土方,积造肥料七百多万担,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以上,追施苗肥九万多亩,比去年提前一个多月。此外,全县已完成冬翻土地三万多亩的任务。
(赵克才、金万泉)(附图片)
江浦县汤泉人民公社在“四方进宝,各路取财”的口号下,各个生产队都组织了专业打猎队上山打猎,把兽皮卖给国家。新华社记者
 周庆政摄


第3版()
专栏:

抓思想 抓工效 抓检查 抓受益
安仁县水利建设又快又好
本报讯 在大兴水利建设中,湖南安仁县广大干部群众大闹技术革新,大兴协作之风,既作到了高速度,又保证了质量。
从11月8日起,全县六万劳力兴修水利,到23日止,经过半月,新建水库二百二十一座,其中坝高十米以上的中型水库十六座,小型水库二百零五座,山塘一千一百五十八处,修井一万一千七百多处。此外三处大型水利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其中茶安水库的总支渠长五十华里,一万三千民工激战七天就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全县水利工程提前超额47%完成计划,创造了超过解放十年来兴修水利总和35%的伟大成绩。这些水利建成后,扩大灌溉面积三万五千亩,改进排灌面积十四万亩,制止水土流失二万五千亩,使全县五万五千亩水利不好的稻田旱土,灌溉条件已大大改善,为明年全县实现增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安仁县水利工程完成得又多又快又好的经验,主要是坚持了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各级干部都深入工地,以身作则,和群众一道参加战斗。他们在工作中紧紧地抓住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抓思想。运动开始,全县便组织了万人宣传队伍,广泛深入地向干部和群众进行人民公社优越性、农村远景、爱国爱社爱集体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宣传苦干巧干提前完成水利任务的重要性,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冲天干劲,加速了施工进度。
二、抓工具改革,提高工效。在施工中,各地提出了“取土运土不用人,个个献计搞革新,一人要当百人用,夺取全区第一名”的战斗口号,掀起了群众性的工具改革高潮。全县组织了一万二千个铁木竹工赶制了人畜力车、木轨车、推车、自动压土机、起重机、滑道、高空索道等九万多件,组织社员熬制了炸药,普遍实现了四改(小路改大路,弯路改直路,小锄改大锄,粪箕改箩筐)。经过这些改革,每人每天平均工效达九方多土。
三、抓质量。在施工中为了保证质量,加强了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提出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号召人人学技术,个个保质量。自上而下成立了水利指挥部,党委书记亲自担任指挥长,农民技术员当参谋,负责水利施工的技术指导和验收工作。各水库工程就地培养训练了四千名农民技术员,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和验收小组,开展群众性的互相检查监督。提出了九要(划样要正,清基要彻底,填土要细,捶土要平,盖土要薄,夯压要紧,掌坡要匀,山坡接头要合口,涵洞闸门安装要坚实);四不准(草木树根不准上坝,砂子不准上坝,石头不准上坝,烂泥不准上坝),三包(包任务、质量、时间);两保证(保证按技术规格施工,保证质量)的工程要求。在执行方法上,采取施工一步,检查验收一步;再施工,再验收。
在水利工程将要结束时,县委立即组织检查团,由三个县委书记亲自带队,分成三个小组,逐社逐队逐塘逐库查质量规格,查全面扫尾,查蓄水量是否适应种双季稻的需要,全面普查验收。各公社大队的检查队,也接着进行复查。通过普查复查,在工程质量方面,发现未开溢洪道和渠道的有六十三座水库,涵洞不合质量的有三座,土坝质量差的有六座,都立即组织了反工补修。火关王公社渡河大队两座水库土坝夯压不紧,检查后立即采取中间用滚筒压,边上用夯捶打,保证了质量。承坪公社的湖里冲水库靠山两端衔接不好,马上进行了挖槽衔接。在水利扫尾工程方面,发现有三十七座水库土坝没有完工,有九座水库要加高培厚,还有三十口新建山塘未完成,也马上妥善安排劳力进行了突击。经过检查和补修,全部工程合乎质量标准。
为了保证满足明年农业生产的用水需要,县委又对现有水利设备的蓄水情况进行了具体算账。全县新建扩建的一百六十七座水库,二百零二口山塘,二百九十二公里渠道,平均每亩较去年蓄水量只增加一百六十五方,合计每亩平均只有七百四十一方水。按照双季晚稻每亩需水八百方计算,尚缺五十九方。因此,全县又开展了自上而下的摸底工作,提出了水利建设补充规划。全县边规划边行动,不到五天,又新建了五十四座水库,六百二十口山塘,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二万七千八百亩,既保证了数量,又保证了质量。(安仁县委办公室)


第3版()
专栏:

消灭肩挑人抬
——龙湾套水利工地大搞技术革新
本报记者 姜涛
踏进山东泗水县龙湾套水利工地,就到处听到马达声和轱辘马声交织在一起,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别开生面的新场面:二万二千多名水利建设大军,有秩序地驾驶着自己创造和改制的新式工具奔驰在规模壮阔的工地上。满载黄土的轱辘马斗车往返如梭,动力牵引的斗车从坝底下徐徐地爬到了十三米高的坝顶,人力滑车牵引的胶轮车你上我下的来回着,土制的吊杆不断地把装满土的筐一个个吊在斗车上,拖拉机来回地碾压着已经铺好了的新土层。
龙湾套水库坝长三百米、坝高二十九米,蓄水一亿多公方,可灌溉农田二十四万亩,是泗水县最大的骨干工程之一。它的第一期工程是在1958年11月中旬开工,当时由于工具改革抓的不够,工效不高,六千多名劳力干了七个月才完成工程总任务的39.4%,大部分工程要在今冬完成。水库的大坝越筑越高,运土越来越远,劳动量相对的加重,再加上工具缺乏,劳力不足,时间又短,要完成这个任务就越来越艰巨。中共泗水县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决定发动群众进行技术改革。可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存在保守思想,不相信群众的智慧,因此技术改革在前些时候一直搞不起来。例如运到工地上的六千七百多米铁轨,只由几个技术人员去铺,十二天才铺了九百二十米,按这样的速度需要两个月才能铺完;就是已经铺上的轨道也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谁都不愿使用。
工地党委在县委的帮助下,总结了运动没有搞起来的经验教训,一方面从上到下、从党内到党外深入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展开了要不要进行工具改革和依靠谁来改革等问题的鸣放辩论,彻底批判了形形色色的保守思想。接着,广大群众在“向工具要劳力,以工具争时间”的口号下,人人动脑筋,个个献计策,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具改革运动。另方面又召开了老农、干部、技术员相结合的现场会议,对已铺上而不能使用的铁轨道进行了“会诊”,采取边操作,边找原因,边研究,边修理,并固定专人专车,人车编号的操作法后,很快就推广了铁轨运土法,比过去肩挑人抬轻快多了。群众发动起来了,三昼夜就铺铁轨道五千四百多米。金庄民工团由书记孟传喜同志带头,大家动手,三个多小时铺铁轨道四百八十米,技术改革由落后一跃变为先进单位。现在工地上大批铁轮斗车奔驰在十三条长达六千多米的铁轨道上。
工具改革的好处又不断地鼓舞着广大群众的信心,不到十天的时间,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达三百多件。根据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已经试验成功和大量推广使用的有滑车牵引爬坡器、铁轨转盘、渡车、双轨循环操作器、石制羊角碾、自动装土器等十余种,共一千多件,这些工具一般提高工效几倍到几十倍。县机械厂技术革新能手朱庆修等四人,用四十五马力的煤气机改制了一台小火车头,一次能拖带十五个斗车,每天工作十小时,能运土一百多方,可代替一百个劳动力。群众创造的立式动力牵引爬坡器在二十八米长坡度相当大的轨道上,每次牵引一千多斤,每二十秒钟就能牵引一次,比人工提高工效二十多倍。采用炸药破土,最多一次可爆破五百多方,比人工提高工效七十多倍。现在这个工地已实现了爬坡动力牵引化、夯实碾压化、开石松土爆破化、运土轨道化等,基本消灭了肩挑人抬。
随着工具改革的开展,先进工具的大量推广使用,大大节省了劳力,减轻了体力劳动。金庄民工团女民工赵业菊、乔芝荣说:过去两个人一天抬土二十五趟,合一点一方土,感到有些累;现在改推轱辘马,一天推五十八趟,合八方土,觉着很轻快。
原来计划整个工程一百五十天完成,工具改革以后,预计可提前八十天完成。现在广大群众又提出:“围绕工程动脑筋,破除迷信找窍门,敢想敢干搞创造,劳动工效日日新,大干苦干加巧干,一百五十天任务七十天完成”的响亮口号。(附图片)
江苏江浦县汤泉公社余冲大队的木工在公社农具厂的指导下,大搞水利工具改革。他们正在赶制运土的“土火车”。 新华社记者 周庆政摄


第3版()
专栏:

粗料细作 催育肥猪
渭南县交斜管理区利用野草树叶等喂成肥猪
郫县先锋管理区肥猪出槽比过去提早三个月
本报西安3日电 陕西渭南县固市人民公社交斜管理区,大力革新养猪方法,以野草、树叶喂养肥猪,取得丰富经验。
这个管理区今年1至10月共卖给国家三千零八十四头肥猪,这些肥猪主要是用野草、树叶、苜蓿以及各种农作物的梗叶喂肥的。
交斜管理区对各种野菜、树叶和农作物的梗叶,都进行了化验,证明含有充足的营养。他们把采集的野草、树叶、各种农作物的梗叶,都经过了精细加工:青饲料铡碎;干叶干蔓用碾子碾碎、筛子筛过;给小猪吃的饲草饲料,都磨碎、用箩箩过,并做到分类加工,分类储存。喂时按各种饲草饲料的营养成分、味道,互相调配,并经常变样,使猪不吃重食。所有饲料都下锅煮熟,澄出苦水,在喂时掺温开水;对酸性的或有糖质的饲草饲料,还要进行发酵,以增加营养成分。
在喂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例如根据季节的不同和猪的大小不同,喂法也就不同。夏天喂稀些,冬天喂稠些;幼猪和肉猪喂稠些,架子猪喂稀些。还根据猪的各个生长时期(幼猪、架子猪和肉猪)所需要的营养,喂不同的饲草饲料。在催肥时期,才喂部分谷糠和麸皮。
这个管理区已经发现猪能吃的野草、树叶、各种农作物的梗叶共有二百多种。全管理区在9、10月间的一次采集饲草饲料运动中,共采集了五百五十一万多斤干饲草饲料,全管理区目前圈存的八千五百九十二头猪,平均每头有六百四十一斤。
最近,渭南县委总结了这个管理区采用野草、树叶和各种农作物枝叶等喂肥猪的经验,并专门组织了一个讲师团,带着大量的野生饲料标本到全省各地巡回讲解、展览,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
(薛永林、徐志善)
本报成都3日电 四川郫县先锋公社先锋管理区肥猪出槽多快好省。
先锋管理区一年来,猪增长71.1%(现有圈存二千三百头),育肥速度加快,全区去年年底圈存的一千五百二十四头小猪,到11月份,93%已育成肥猪。这些出槽猪平均重量在一百五十斤左右,出槽时间比过去提早三个月,成本显著降低。
先锋管理区的猪发展多、育肥快,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公社的优越性,认真贯彻“以集体饲养为主,公养私养并举”的方针。在具体作法上,全管理区建立了十四个饲养指挥场,每个场培育一些“卫星猪”,以便指导全面的育肥工作。围绕饲养指挥场,以食堂为单位,又建立了五十二个催肥猪圈,凡是小猪长成架子猪后,就送进催肥猪圈饲养。育肥的主要办法是:
①定时、定量喂食,喂食时要精心调配饲料,做到各种饲料搭配,粗料细喂,细料加香味,先粗后精,先稀后浓,切粗煮烂,温度适中,边吃边添,喂匀喂饱;
②使用药物催肥。一年来采用打牛奶针、割甲状腺等十一种催肥办法,其中最有效的是用自制的中药催肥素注射;注射这种催肥素比不注射的每天多长肉六两到半斤;
③加强防疫卫生工作。除打防疫针外,做到定期洗澡,猪圈消毒,还设法治疗猪体内的寄生虫,使生猪肥育加快。
为了保证大量肥猪迅速出槽,先锋管理区在不与粮食争地的原则下,大搞增种、间种、套种饲料的运动,做到一年四季不缺饲料。(附图片)
猪多肥多粮丰 苗地


第3版()
专栏:

人尽其力 力尽其用
姜韦才
冬季是开展多种经营最好的季节。多种经营开展得好,不仅可以保证今年农业总产值有更大的增长,社员的收入有更大的增加,而且可以为争取明年农业更大丰收积累更多的资金。
怎样才能把冬季的多种经营搞得好?关键在于领导,在于科学地合理地组织与使用劳力,使之人尽其力,力尽其用。
冬季生产任务很多,既要搞好多种经营,也要大搞水利、积肥,还要加强越冬作物管理,以及短途运输等等。因此,对各项任务安排不好,就会发生顾此失彼现象:不是抓了多种经营,影响了水利、积肥;就是搞了水利、积肥,丢了多种经营及其它。怎么办呢?江浦县的做法很好,他们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合理地分配劳动力,既保证水利、积肥等任务胜利完成,也给多种经营拨出一定的人力。经验证明,只要把人力组织得好,安排得巧,使用得当,四个人就能起五、六个人的作用。
江浦县在大搞冬季多种经营中,采取了八项具体办法组织与使用劳力,获得很大成绩。江浦县开展多种经营的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两条重要经验:
一是充分发扬民主,把任务交给群众,发动群众讨论与解决开展多种经营与劳力不足的矛盾,做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劳力、结合一切可以结合的生产活动开展多种经营。我国幅员广阔,开展多种经营的资源十分丰富。这些资源,有的是大量集中的,有的是零星分散的;有的需要组织专业队经营,有的可以结合兴修水利、田间管理等其它生产活动进行。领导的责任就在于组织群众,人人动手,使多种经营专业队和群众性的行动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更广泛地开展多种经营,扩大产值,增加收入。
二是充分发挥专业队的作用。根据多种经营项目的轻重缓急、劳力强弱、操作难易和技术要求不同等情况,组织专业队因时、因地、因活、因人制宜地去做。对于劳动力强的人,分配重活;劳力弱的人,分配轻活;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应当分配有技术专长的人去做。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施展每个人的本领,把每个劳动力用在较恰当的地方,就能大大提高工效。
现在正是冬季生产繁忙的季节,合理地全面地安排好劳动力,更好地发挥每个劳动力的作用,一定会使我们全部的冬季生产任务完成得更多更好。


第3版()
专栏:

探索增产的途径
——覃塘公社科学研究形成群众运动
崇国
广西贵县覃塘公社是个五万多人、纵横百余里、拥有十一万七千多亩田地的大公社。这里从前是个苦旱地区,耕作技术落后,粮食产量很低。解放以来,产量逐年提高,但单位产量还是在两百斤以下。去年大跃进,基本实现水利化,改变了干旱的面貌,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增长38%;可是全年平均单产也不过四百八十六斤,仍然是属于低产地区。
为了促使农业更大的增产,公社党委在今年年初决定在公社和各大队成立“青年示范场”,以便通过科学试验,找出增产的途径。现在社办的青年示范场有九十八名青年和有生产经验的农民,拥有一百九十亩成片的土地和十七头耕牛;各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的青年示范场也相继成立起来了。从此,青年示范场就成为公社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基地。
围绕生产大搞科学试验
公社党委以青年示范场为基地,密切地结合各个生产运动和各个时期的生产内容,进行了二十多项科学试验。在试验过程中,自始至终与广大群众相结合,针对群众和干部在贯彻“八字宪法”上所存在的分歧意见进行对比试验。通过试验研究,不仅为党委领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根据,而且对各种保守思想也是一个有力的批判,在生产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今年春耕,公社党委决定要提前播种,把提早播种的试验工作交给青年示范场去做。青年示范场在大寒后的十天就播下了第一次谷种。为了方便群众参观,特地在公路旁选了两块秧地。有些老农摇着头说道:“还穿棉衣就下种,谁敢做这样冒险的事?”有人答讪:“他们的谷种多呢!”真的能提前播种吗?大部分群众也抱着怀疑的态度。
种子播下了。场里对秧苗的护理,采取了一系列的科学措施。在地里插上了温度计,每天观察地面的温度变化,并进行气候预测。每当寒潮来临和霜降之前,他们就在秧田上盖上稻草,洒上干牛粪,使秧苗不致受冻。不到半个月,幼秧长得绿油油的,没有发生烂秧、死秧现象。当秧苗长到一寸多的时候,公社在这里召开了一个早播的现场会议。青嫩的秧苗,吸引着许多农民,他们要求学习示范场护理秧苗的经验。在会上,龙岭大队第五生产队长陆均祥说:“往年早浸种害得我们损失了一万多斤谷子,现在学了示范场的早播经验,再不怕了。”两天之内,全公社浸种达八万斤;一周内,全公社完成了播种任务,比往年提前了二十五天。“一季早,季季早”,今年早稻提前播种插秧,早稻收割、晚稻播种都随着提早了。往年,覃塘是清明才播种,大暑才大割,而今年却是“小暑大割、大暑大插”了,早稻收割和晚造播种提前了一个节令。由于今年收种季节提早,使全公社有可能推广了生长期较长的“矮仔粘”良种,为早稻丰产创造了条件。
采取哪一种插秧规格才能增产?这是春插时争论得最激烈的问题。公社决定采用5×3寸、5×4寸的密植规格。许多人执行了,但是心里很不服气。少数人没有认真执行密植规格,背着干部插7×8寸、8×8寸。在讨论密植规格时,许多老农坚持着要采用7×8寸、8×8寸的规格。他们说,栽得疏些,禾蔸大、禾穗长,增产多。干部和青年则主张合理密植,认为合理密植株数多,穗多谷子多。就是在主张疏植、密植的人中,也有主张用各种不同规格的。到底哪一种规格能增产?谁也不能肯定地作出答复。党委根据群众的分歧意见,把密植规格的试验任务交给青年示范场,七十多个干部、老农、青年、技术员参加了试验。在同一块田里,同时采用了5×3寸、5×4寸、6×4寸、6×5寸、8×8寸等八种不同规格进行试验。在青年示范场的带动下,全社都先后展开了试验活动。禾穗黄熟了,大家对试验的田亩进行了估产。老农看着疏植的禾苗高大、蔸大、禾穗也很长,满怀着信心说:“看吧,还是疏植的产量高!”收割时,谷子一过秤,6×4寸、6×5寸、5×3寸规格的稻田,比7×8寸、8×8寸的稻田,每亩产量高一百多斤。许多坚持疏植的农民在事实面前自动认输了。
早稻密植规格的对比试验,给群众一次极其深刻的教育,也给公社在晚稻密植规格上提供了根据。公社党委根据对比试验的结果,决定晚造采用6×4寸、6×5寸的密植规格。老农们对这一规格欣然接受了,插秧时再也没有偷偷搞疏植的现象了。
青年示范场在水利灌溉、深耕改土、气象观测和病虫害预报的科学试验上,也获得了显著的成绩。
科学试验开花结果
在公社党委的领导和青年示范场的帮助下,蓬蓬勃勃的群众性的科学技术活动开展起来了。各大队、生产队都掀起了大搞科学试验的热潮,形成了以青年示范场为基点的科学试验网。公社有科学研究工作委员会领导整个科学研究工作,委员会除有直属的青年示范场,各大队也有青年示范场二十一个,试验土地共一千零八十八亩,参加试验活动的人数达一千零六十二人。各生产小队也组织了试验小组二百三十二个,参加试验的达三千多人。在这些试验场地上,社员们进行了二百多种有关农林副业生产的科学试验。此外,还有各大队的三万二千多亩社员自搞的丰产田和丰产片。
群众性的科学试验研究活动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公社青年示范场今年种的一百四十亩早稻得到了空前大丰产,平均亩产达五百零六斤,比各大队平均亩产高出二百多斤;还创造了亩产一千零七十六斤的高产纪录。其他各示范场的早稻比全社早稻平均亩产量增产41%。
由于示范场的带动,由于群众性的科学技术活动的开展,全社提早了耕种季节,采用了合理密植,进行了深翻改土、合理灌溉,全部采用了水稻良种……。今年全社早稻平均亩产三百零一斤,比去年增产52%;已收晚稻二千九百多亩,平均亩产达六百一十斤。
在进行水稻种植各种试验的同时,示范场还在全社推广了猪、牛人工授精的技术,基本消灭了猪、牛空怀现象。今年1至7月,全社有一千零五十头猪是人工催情、授精的,占母猪总数74%,受胎率达98.1%,一般生下猪仔十至二十只,比自然受精大大增产。此外,还研究了医治各种猪病的中药,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的流行。
通过青年示范场的科学试验实践和举办各种技术人员训练班,今年上半年,全社共培养了三千多名插秧能手,一百多名水文气象、病虫害预报人员和牲畜人工授精技术人员。通过这些试验和技术改革,大大丰富了干部、技术员和群众的科学知识。
公社为科学试验提供条件
科学试验在覃塘公社放出了异彩,开始为覃塘人民找到了增产的途径。这是人民公社制度的巨大胜利。只有公社化以后,才有可能统一调配土地、物资和人力,进行大规模系统的科学研究。
公社成立后,社员收入增加了,生活有了更大的保证;有了食堂、托儿所,把许多劳动力解放了出来,这才使广大社员有参加科学试验活动的可能。以覃塘大队来说,1957年全队七百多户口粮,不够吃的人数占30%。而今年,除了5%的人家因为疾病及其他特殊原因缺粮外,90%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缺粮户的生活,也得到了公社和大队的照顾。1957年,这个大队全队发给社员的工资总额为八万九千多元,而今年支给社员的工资共达十五万二千多元,社员的工资收入增加将近一倍。社员生产生活的迅速提高,给科学技术的普及打下了物质基础。
当然,覃塘公社从科学上摸索增产途径的工作,还刚刚开始,许多生产上的改革,尚待人们研究。
(摘自广西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