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北京采取多种方法扎扎实实推广先进经验
先进种子扎根深开花快
本报讯 北京工业系统在全国群英会闭幕前后,采用多种方法,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广先进经验,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个月来,全市已推广了一千一百多项全国性重大先进经验,解决了当前生产上的关键问题。京西矿务局推广了“四班交叉作业”、“深孔爆破”等项煤炭工业中的重要先进经验以后,原煤产量提高了10.44%,煤巷掘进进尺提高12.5%,岩石掘进提高24%。石景山钢铁公司推广了群英会代表曹近元使用炭化矽冶炼矽铁的先进经验后,矽铁日产量提高了30%,电耗降低了16.3%。
为了使推广先进经验的工作扎扎实实讲求实效,各单位根据先进经验的不同特点和本行业、本工种的具体情况,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推广形式。主要的形式有六种:第一,组织先进技术表演队,巡回到各厂作技术表演。每次表演前后,都组织座谈,讲清道理,解答问题,提出建议,直到完全教会为止。表演时,从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除了先进工具外,都用各厂的设备、工具和日常生产的部件来表演。这种形式生动、具体,既传授了先进经验,又消除了一些人的保守思想。第二,对于一些不适于表演的综合性的先进经验,组织“医疗队”到各厂针对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传授经验。这种形式能“对症下药”传授经验,对促进生产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第一通用机械厂长期存在的生产关键之一,是空气压缩机连杆锻造效率低,锻工“医疗队”建议这个厂改进胎型,并使用了快速锻造方法,过去二小时锻造一个,现在一小时锻造两个。第三,对于不能一次很快学会的先进经验,举办短期的先进经验训练班。倪志福钻头、郝建秀工作法、五一织布法都组织了短期训练班。纺织系统在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层层举办先进经验训练班,有95%以上的细纱、织布、挡车工人掌握了郝建秀工作法、五一织布法补充发展的部分。第四,一些工厂成套的先进经验,通过签订厂际先进技术互教合同传播出去。合同中订出具体项目、方法和时间,作为竞赛条件之一,定期检查,督促实现。北京被服厂缝纫工序工具化、自动化的经验,就同全市六个区的七个缝纫厂、社订立合同作了传播。传授单位不仅教会使用,而且教会制作工具、机器,直到学习单位能够在生产上独立应用为止。第五,对于尚未充分掌握住的全国性重大先进经验,派人“取经”,并指定单位进行重点试验,限期实现,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小高炉、造酒等八个工种都采取了这种办法。第六,举办展览会,组织各单位前往参观,各取所需。
中共北京市委对这次推广先进经验工作作了明确的指示。主管部门对应该推广的重大先进经验进行了具体研究。各级工会组织和有关行政管理局在党委的领导下,都制订了推广先进经验的具体规划,包括先进经验的项目,推广的范围、方法和时间。重大先进经验的推广,事先都作了充分的准备。车工、刨工的先进刀具,事先都作了鉴定,并晒出图纸,在推广时发给各单位。许多工厂由党委挂帅,组成先进经验推广领导小组。西城区和宣武区都组织了百人以上的检查团,按照行业或工种,检查推广情况,组织评比,使运动逐步深入。(附图片)
右:北京市百货批发站的职工学习上海针棉织品采购供应站的经验,深入百货门市部了解市场供应情况。
中:北京长途电信局职工积极学习上海长途电话局田丽娟的操作法。赵香英(前)和赵德芳下班后在苦学苦练。
左:北京第一机床厂刨工陈天森(右)根据群英会代表的经验,改进宽刨刀,提高效率一倍多,并能保证质量。工人说:“代表的经验就是好!”新华社记者 傅军 安康摄


第2版()
专栏:

煤炭工业系统派出先进经验观摩传播队
全面交流煤矿建设经验
新华社1日讯 煤炭工业部和中国煤矿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全国煤矿基本建设先进经验观摩传播队,在11月30日动身赴陕西、湖南、江西、安徽等省观摩和传播先进经验。
这次组织的观摩传播队,将主要针对当前煤矿基本建设上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性的问题,进一步推广煤矿建设方面的三十一项具有普遍意义的先进经验,并且不断充实和发展新的先进经验。他们将着重推广四班交叉作业,综合工作队,工序平行作业,平行立体交叉作业,正规多循环,荒料石砌矿等有关快速优质施工、机电安全运转和土建多面手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观摩传播队是由出席全国“群英会”的七个先进集体单位的代表组成的。这些先进集体中,有五年来先后创八次建井全国新纪录的徐州吴修伦小组;有十六个半月建成一对年产九十万吨矿井的峰峰薛村竖井的吝明祥小组;有七个半月完成1959年全年掘进任务的淮南新庄孜红旗青年突击队中的石德刚小组;有创斜井月进三百一十五点二米全国新纪录和半煤岩月进一千零四点五米新纪录的鹤岗矿建公司火箭二队袁述阁小组;有千方百计采用洋土结合,创造月成井七十多米的南票开发处胡勤祥小组;有压风机五年安全运转的京西常有宽小组;有鹤壁土建处万能钢筋工青年突击队的韩顺和小组。
观摩传播队将采用观摩传播经验与大搞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法,送宝又取经。他们除了在上述各省的矿井建设单位传播经验以外,还将通过现场会议的形式,交流经验,组织对口赛和挂钩赛。
传播队出发以前,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许之桢,煤炭工业部副部长钟子云,中国煤矿工会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李春明,分别向他们讲了话。


第2版()
专栏:

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大胆革新
云南印染厂经过一场曲折斗争创造新煮布法
节约蒸气百分之六十七以上提高工效百分之五十左右
据云南日报消息 云南印染厂职工在革新煮布法时,经过一场曲折的斗争,在领导的热情支持下,敢想敢干与科学分析的革命精神取得了胜利,创造了先进的“循环连锅煮布法”。
“循环连锅煮布法”是10月份开始试验的。当时全厂生产经过第三季度的跃进后,出现了设备能力不能适应生产需要的困难,其中特别是煮布设备和蒸气不足,严重地影响着继续跃进。这时,全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的群众运动。为突破这个薄弱环节,漂染整车间的党支部书记,和工人一起动脑筋想办法。他们细心地研究了上海印染厂“连锅煮布法”的特点,经过反复思索,大胆地提出试验“循环连锅煮布法”:把在第一锅煮过布的蒸气和烧碱不放掉,用水泵打入第二锅,第二锅用后再打入第一锅,不断地循环利用。实行这个办法可以节约大量蒸气和缩短煮布时间。这个建议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工人们的拥护和工厂领导人员的支持。
但是,建议提出以后,有少数人怕蒸气从一个煮布锅直接打入另一个煮布锅时,高气压遇冷会引起蒸气管爆炸,会把煮布锅冲翻,会把布头冲乱等。他们说:“这是全国印染界还没有过的事,我们这里设备差,搞起来危险,等有了好设备再说吧!”厂长动员大家把敢想敢干和科学分析结合起来,大胆革新。大家根据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精神,进行了多次研究,证实怕蒸气管遇冷爆炸、怕锅被冲翻、布被冲乱的说法都是根据不足的。因为蒸气从一个煮布锅打入另一个煮布锅时,管道的气压只有三十磅左右,而厂里锅炉间的管道气压高达一百磅,经常遇冷也没有爆炸。同时,锅里有三吨多重的布,加上锅本身的重量三吨,三十磅的气压是冲不翻的,布也不会给冲乱。经过分析,广大群众对试验更加坚定了。
在紧张的试验当中,由于缺乏经验,在检查碱是否顺利被吸出的时候,放掉了一部分碱,从仪表上看出,碱位有了下降。这时又有少数人对试验动摇起来,说:“碱少了全锅布会发脆,应该赶快放蒸气,加碱。”厂长、车间党支部书记和工人、技术人员立即进行研究。经过分析,认为蒸气有很大的水分,布是潮的,碱虽然少了些,布也不会发脆。如果放蒸气、加碱,试验就白搞了。职工们坚定地进行试验,布不仅没有发脆,质量比过去还好。试验终于成功了。
“循环连锅煮布法”在11月上旬正式应用于生产。实行这个办法以后,不仅安全地煮出了好布,而且每煮一锅比过去节约蒸气67.7%,工效提高了50%左右。


第2版()
专栏:

科学分析和分析而不科学
吴滤
现在许多人都明白冲天干劲和科学分析相结合的重要性了。但是科学分析必须要科学,分析而并不科学,仍然不能达到掌握客观规律的目的。
云南印染厂试验“循环连锅煮布法”发生的事情就是一个例子。有人分析的结果是,这个办法有科学根据,能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应该试验推行;还有人分析的结果是,会引起汽管爆炸、会把煮布锅冲翻,“搞起来危险”。后来在第一次试验遇到挫折时,有人分析的结果是由于缺乏经验,并不是新煮布法的缺陷,仍要坚持试验;还有人分析的结果是,试验白搞了,再也不要试验下去了。请看: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来分析,竟得出如此不同的结论。谁是谁非呢?真理只有一条。实践检验的结果表明:前一种人的分析是真正科学的,“循环连锅煮布法”果然成功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后一种人的分析是并不科学的,汽管没有爆炸,煮布锅没有冲翻,全无什么“危险”。前一种人是厂的领导、车间的党支部书记和绝大多数工人、技术人员,后一种人是少数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可以举出很多。
为什么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来分析,竟得出如此不同的结论来呢?原因之一是,有人看到整体,有人只看到局部;有人看到主流,有人只看到支流。思想方法犯了片面性,分析问题当然就不可能科学。除了这个思想方法上的原因以外,还可以追溯到更深远的原因上去。在阶级斗争的领域中,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对问题的看法就截然不同。例如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家总是不能科学地解释社会的发展,只有无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家才能科学地解释社会的发展,并且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们的生产斗争中,也是如此。只有干劲冲天的人,对于新的事物怀有满腔热情而又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或者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对生产中的新的问题作出真正科学的分析,根据这个分析来指导生产的发展。有右倾思想的人,干劲不足的人,虽然口头上也讲“科学分析”,甚至更喜欢用“科学分析”这个字眼,但是他们是新事物的怀疑派,他们是戴着灰色眼镜来“科学分析”的,因而分析的结果总是并不科学的。
这是一个很有益的经验。科学分析是极为重要的。大至整个形势,小至一件工具的改革,都要进行科学分析。没有科学分析,就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科学分析是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的武器。我们的口号是“既要有冲天的干劲,又要有科学分析的精神”,我们所提倡的科学分析是同革命干劲结合在一起的科学分析。至于有右倾思想的人所标榜的“科学分析”,则常常是并不科学的。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先进集体更加先进
出席全国群英会的先进集体、江苏省徐州市韩桥矿掘进一区庄洪生掘进小组的代表庄洪生回来以后,这个小组工人的干劲更足了。
他们全年的掘进计划已经超额完成。
现在,他们又提出要进一步大搞技术革新,争取更大的跃进。以前,有些工人认为“长钎子不能多循环”,现在全组打破了这种迷信思想,首先由胡井奎班创造了六米钎子打一查炮、再加三米钎子一查炮的双循环经验,进度提高了50%以上。工人们分析了长钎子多循环的主要关键,是扒装运输问题。他们就在这个关键上闹革新,一方面进一步推广吴修伦班的快速扒装经验,一方面改进劳动组织,把两人推车改为一个人推,每班由四辆木车运输增加到六辆。实现了长钎子双循环,五天就完成了一旬的计划。接着,他们进一步改进运输工作,达到了长钎子三循环、四循环,创造了日进六十五点九米的最高纪录,超过计划七倍多。11月份全月计划二百四十米,只用九天就完成了。到11月13日,全组已经在干1960年4月份的活了。
徐州市韩桥煤矿掘进一区 李辉


第2版()
专栏:

开展连环赛 产量日日增
出席全国群英会的山西朔县木业厂车间主任刘藩回到工厂以后,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和大会的盛况,全厂职工受到极大鼓舞。当天,动力工人、填料工人、运输工人就开展了连环赛。全厂11月11日到16日的平均日产值是三百七十元,17日猛增到四百一十元,18日增到四百三十二元,19日增到四百四十六元,20日更增加到五百零二元。中旬比上旬的产量提高了25%。全厂提前五天完成了11月份计划。
刘藩同志为了突破生产薄弱环节,正着手改制一种土龙门刨,可以使生产效率提高50%。目前,全厂职工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根据老刘的建议,正在大搞技术革新。
 山西省朔县轻工业局 王杰


第2版()
专栏:

群英表演突破锻造关
11月17日,市里组织的技术推广团锻工组,来到我厂观摩指导。这个组的成员有出席全国群英会的代表——北京汽车制造厂王玉珍、长辛店机车车辆厂边孝正、兴平机械厂黄俊等同志。他们来到我厂,受到了职工群众的热烈欢迎。
他们到了厂里,锻工车间的主任、技术员、老师傅就告诉他们,我厂锻工目前的主要生产任务是锻二十立方米空压机连杆。它既是产品的主要件,又是下道工序急待加工件,也是全厂提前完成全年计划的关键件,但因工具和操作上不够先进,生产效率一直不高,锻一个毛坯需要两个小时左右。英雄们听完后,马上就深入现场观摩指导,针对我们的锻造工具和操作方法上的缺点,提出三项革新建议:用“直刀直下切料”,代替牙刀转打下料;用“甩子模”锻小头,代替过去锻后再汽割;由先锻中间后锻两头,改为先锻两头后锻中间。他们还亲自作了操作表演。果然,效果突出,锻一根连杆,由过去两小时减为半小时,产量提高了三倍。当场乐得工人们眉开眼笑。根据工人的要求,英雄们在座谈会上又介绍了用肉眼观察温度、快速锻六方、改进夹板锤、修造反射炉等重要的先进经验。锻工老师傅辛立明感动地对他们说:“过去在锻造生产上,总想不出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产量,多亏你们的帮助,真给我们增加了不少经验啊!”
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革新竞赛办公室


第2版()
专栏:

通信工作更活跃了
我局出席全国群英会的代表陈一民同志,给我们带回了党中央的指示和大会的精神,给我们增加了前进的力量。
为了进一步做到哪里需要通信,就服务到哪里,她和全班同志共同研究,调整了劳动组织,抽出营业员深入到锅炉厂和建筑工地去,为工人服务。
在大会精神的鼓舞下,线路工人迅速为新建厂矿安装了急需的电话,架设了四百多米的电缆。
转运、分拣、投递的职工,为了让读者及时看到中央及省级报纸,采取了提前派人到前几站去迎接列车的办法,在随车返回的途中,提前三十分钟将报纸分好,使报纸尽快投送出去……。
长途话务员学习了先进操作方法以后,电路利用率已由上月的59%,提高到11月17日的64%左右,及时准确地疏通了长途电话。其他许多群英会上的先进经验,也正在我们这里开花结果。
辽宁省安东市邮局
孙明 栾荣利 李祯德(附图片)
(赵志方插画)


第2版()
专栏:

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
本报记者 海波
晚饭刚过,就敲锣打鼓,拿着喜报兴冲冲地迎着车间走来。
“骨架组的同志们,给你们送喜报啦!”报喜的检查员们走到骨架组高声喊道。
“啊!给我们报喜。”
一张喜报,该谁去接呢?李继茂推丁三和去接,丁三和推李继茂去接,正当他们互相推让,不肯首先接功的时候,车间的报喜队也来了,正好,两张喜报,一人一张。
李继茂和丁三和手里接着喜报,心里嘭嘭地跳,脸上红通通的。他们一手把个年轻小伙子拉到了大家面前。大家把目光迅速转向了青年人,这青年人长高条,眉清目秀,生的挺俊的。大家一看这不是别人,原来又是早已熟悉的吴良湖。大家熟悉吴良湖自己的那种勤学苦练的干劲,大家更熟悉吴良湖那种勇敢帮助别人的共产主义品质。
吴良湖今年二十四岁,进厂那年才十九岁,当时,谁也摸不透他的脾气,一天到晚,干活很多,说话却很少,当时他被分配到货车车间作铆工。吴良湖一来,气势就不一样,专门找脏活干,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休息。不懂就问,别人提了意见马上就接受。老师傅看到这青年人勤学苦干,教他也就特别用心。只有一年多的时间,这个小青年就不声不响地变成三级铆工了。
1958年大跃进的春雷响了,有五十多年厂史的江岸车辆厂翻开了新的一页,要由修理车辆走向制造车辆了。这个消息震动了全厂的人们,大家非常兴奋。制造货车,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吴良湖脑子里立刻沸腾起来了。他抢着报名参加了第一台车辆的试制工作。他被批准在画线组工作。由修理到制造本来就是一个全新的工作,而吴良湖是个铆工,却接到了画两个中梁的任务。工长对他说:“小吴,我看出你是个好样的,能行,虚心、肯学习。把这个任务交给你,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中梁是一辆车上的主要部件,质量要求十分严格,画错一点都不行。小吴过去不但没有作过这个工作,就是连看也没看过。他知道这里存在着多少想像不到的困难。但是,他又想,自己不作又找谁作呢?都不作怎能制成火车呢?他的脾气从不兴向后退着想问题,于是他对工长说:
“行!只要老师傅帮忙,我拼上命也要干出来。”
工作开始后,吴良湖就迷在车间了,白天吃饭的时候随便塞点东西在口里,晚上别人睡觉他还在车间琢磨。他拿着图纸,看一点画一点,划一遍不对擦了再画,画了又擦,画一个眼子往往是返工几次。返工一次,他就去请教老师傅一次,自己再总结一次。整整两天和差不多两个夜晚,终于画成了。他的成就使那些好挑毛病的检查员大吃一惊。检查员在他画的工作物上又比又量,检查了大半天以后,问道:“小吴,你过去干过这个活吗?”开始小吴以为不合格,答道:“没有,不合……”检查员马上笑着说:“不!太好啦!简直像个老手。”
画线是造车的第一道工序,画线任务在吴良湖和其他工人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吴良湖从内心里感到高兴。可是当他看到下一道工序——钻眼组的工作的时候,使他着起急来了。他们画的线虽然准确,可是钻眼组的人却把眼子钻得歪歪扭扭像蛇走路。按照要求,钻眼的公差不能大于零点五毫米,可是他们钻的眼子却差三、四个毫米。检查员看了,一肚子火儿,像这样怎能按时造成货车呢?在过去,铁路上有句话是“铁路巡警,不管别人的一段。”现在吴良湖虽是画线组的人,却对钻眼组的工作不安起来了。吴良湖想,党经常教导说工人阶级必须关心集体,这话真是一点不假。看,线画的再快,钻眼跟不上,还不是出不了车吗?他跑到钻眼组,拿起铆枪,想试试看,摸点道理出来,可是“哒哒”了几下,结果也是一样,钻的眼子东歪西倒,搞了几次都不成功。整个钻眼组的工作质量,有60%以上不合格。整个试制工作在这里卡住了。工作像蜗牛一样缓慢地爬行着。
现在,钻眼的事在吴良湖的脑子里比他自己的工作还重要了。无论走着坐着,在厂里,到外面,他都在注意钻眼的事儿。一天,厂里组织一批人到武昌车辆厂参观,这是一个设备比较好的工厂,有的人对这个厂的新式机器有兴趣,有的人想学习人家的操作技术,可是吴良湖一下子就注意到这个厂钻眼的方法。他发现这个厂用了套管钻眼,质量很好。他把这些一一写在本子上,记在心里。回家路上,他就根据别人的经验把解决自己厂里钻眼的方法想好了,回厂后当即找到钻眼组的老师傅,吴良湖说:“我学到了一个钻眼的好办法。”钻眼组的工人一听,高兴地问:“什么好办法?你要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好好谢谢你。”小吴说:“先别忙谢,成功再说,我们作个套模试试怎么样!”对这位青年的这种热情的帮助,那有什么不同意的,钻眼组的老师傅当然是满口答应。过了两天就把钻眼套模作出来了,一试验,可真是来了个大跃进,钻眼工效比原来提高了六倍,质量百分之百。
今年4月,一个晚上,吴良湖忽然被车间党支部书记拉住了。支部书记是个说话挺有风趣的人,一见到吴良湖就说:“小吴,你说,一个先进的人把他调到落后的地方去,这意味着什么?”这一下把小吴问糊涂了,可是小吴立即就预感到他的新任务。没等小吴回答,支部书记又说:“党决定调你到骨架组去当工长。骨架组是我们车间一支没有飞起来的翅膀,我们应该让他飞起来,这样整个车间才能飞起来。你有什么意见?”小吴说:“我是共产党员,党叫我到哪里,我一定到哪里,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支部书记高兴地笑着说:“对,我们青年人应该像一支春天的柳条,播到哪里,活在哪里。”
从此,小吴来到了骨架组。同时来到骨架组的还有老师傅、党的小组长刘克勤。小吴知道党把自己和刘克勤调到骨架组的意义。小吴早就听说过这个组的工作情况不妙,一天的定额是铆六个“心盘”,但他们顶多完成三个,而且经常返工。刘克勤对小吴说:“咱们先干,带个头看怎么样”。老刘和吴良湖上班之后就先去干那些别人不愿干的又脏又累的活,这对那些青年人有影响,可是没解决根本问题。到第三天,情况更坏了,一天只铆了两个“心盘”还有50%要返工。小吴有点慌了,问老刘“怎么办”?老刘是个有十八年工龄的老工人,急也有点急,但却不慌,老刘想了想说:“党不是时刻教导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只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什么问题都会解决吗?我们必须照着党的指示办。”第二天,吴良湖就去找这个组的老师傅李继茂和丁三和谈原因。李继茂是个五级工,铆活挺有经验的,性子扭的不行,这返工的活就是他干的。小吴说:“这活质量这样坏是什么原因?”李继茂一见来问就绷着脸说:“这是因为技术设备差,别的地方都是用风顶的,我们这里用捶顶,当然不会好。”小吴又去找丁三和谈,丁三和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共青团员,干活积极,说话挺粗的,跟李继茂硬是谈不到一块。小吴说:“把活干得这样,有人说是没有风顶。”丁三和一听,就气的暴跳说:
“这是谁说的。这是保守思想,我用大锤顶,比风顶还好些。”小吴一听,丁三和的意见,心里高兴,知道有了对立面,问题就好解决了。小吴和刘克勤商量了一下以后,决定开个现场辩论会。一开始,李继茂和丁三和就斗起来了。李继茂坚持说所以质量低,就是因为没有风顶;丁三和就说用大锤顶比风顶还好些。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各代表一方,互不相让,顶住了。
小吴说:“我知道大家都是想把工作作好的。咱们这样吧!光说没用,是英雄是好汉,比赛比赛看。”这一下,可把大家搞活了。李继茂把袖子一挽说:“好,像这样说,我们也有个干头,看明天的吧!”其他的人也磨拳擦掌想试试看。
第二天,全组以八个人分两组铆“心盘”,李继茂、丁三和各带一组,一用风顶,一用锤顶,计划一天铆四个,晚上评比。其他人也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了分工,明确了职责。过去是上班后一点钟还听不到他们的锤响。这一天,上班前一个多钟头大家就到齐了,到后每人马上按分工包围,生炉子的生炉子,加油的加油,上班钟响以前就叮叮当当干起来了。一个个生龙活虎一般,到了中午,李继茂组比丁三和组提前两分钟,完成了四个“心盘”,但有两个铆钉质量略差一点,两分钟后丁三和组四个“心盘”也铆成了,质量全部合格。他们一上午干的活顶过去两天。
这一家伙大家的劲头可就大了。不安心在这里工作的人安心了。强调困难的人自己作了检查,保守思想被打破了,任务天天超额完成,骨架组这个翅膀飞起来了。
吴良湖像一把万能钥匙,哪里有困难,他就到哪里;党指到哪里,他就打到哪里,而且百发百中。把骨架组这支翅膀刚刚发动起来,组织上又调他和刘克勤到钢板下料组来了。
大家都在跃进,这钢板下料组却给大跃进带来很多不愉快。他们报废率达到了60%,生产上毫无计划,抓到哪里是哪里,干了什么算什么。这样活干了一大堆,那样活干的很少,不够用无法配套。他们来了马上就和大家开了会,让大家提问题,找原因,想办法。有的老师傅建议:“把切割机用起来,它能提高工效很多,质量又好。”
有的建议:“室外作业搬到室内来,可以保证质量。”
大家意见纷纷,大都是些好意见。但有些人不想发言。因为这些建议过去都提过好几次了,就是没人组织执行。吴良湖和刘克勤与前任不同,大家提了意见,第二天马上就根据大家的建议干起来了。吴良湖和大家一道清理了配件,同时又建议大家分段进行氧割,为了加强责任感,每人作的活上都记上自己的名字。他还用六个晚上的业余时间改好了五个变了型的样板。于是下料组的工作也飞跃起来了。质量由60%提高到98%,并且提前三个月完成了1959年的计划。
现在,吴良湖又到了制动梁组,这是车间的一个关键组,计划任务是一天成车六辆,但过去实际每天只能完成二至三辆,吴良湖去后,最近每天不仅可以完成计划,而且可以超过计划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