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师说”解
繁星
年过五十的老先生,大概总读过韩愈的
“师说”。这篇文章里很有几句话值得今天当老师和学生的想一想。例如他说: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已。”
韩愈的原意,是因为自己接受了门徒,为了抵制当时舆论的非议,所以写这篇文章自解。他的意思是说,自己虽是作了先生,并不一定样样贤于弟子,从他学的人也不一定不如他,人们不必因此而大惊小怪。本来,只要是一个人闻道在先,不管他是什么人,都可以拜为老师。要学习的是知识,用不着问他“生乎吾前”或“生乎吾后”;也用不着要求老师精通百般武艺,只要他有一门是比自己好的,就应该认他为师,向他学习。这是讲给求学的人听的。但也可以反过来讲给“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们听。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一个真理,并不是瞎说。老师和学生并没有什么绝对不可逾越的界限。在这门知识上老师高于学生,在另一门知识上,学生也可能高于老师;今天老师高于学生,明天学生可能高过老师。这也是辩证法,对立面的统一。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转换:学生要向老师学习,老师也有需要向学生学习之处。
礼记的“学记”有一段著名的话,意思也和这相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说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的话着重在自反自强,不如韩愈说得更彻底。但是它所说的“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所引的
“斅学半”(就是说教学各居其半,相反而相成),就是在今天看来,也还是颠扑不破的。
做先生的必然同时做学生,或者首先做学生,像马克思所说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个道理说来很浅显,但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却很不容易承认。特别是当老师当久了的人,或者像韩愈所说的“术业有专攻”的人,就很不容易接受这点辩证法。
老师们不容易接受这个道理,倒也事出有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虽是封建思想的代表者韩愈所提出来的一个观点,但是在封建时代却并不通行。正好相反,“天地君亲师”,在封建时代,老师是同“天地君亲”在一起,居高而临下,弟子哪里能同老师上下平等而又矛盾统一呢?老师毕竟是老师,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弟子毕竟是弟子,怎可以超过老师?这个观点相沿成习,直到不久以前,还有许多人没有料到千古以来的老师和弟子,会有一个伦常大变的时候。
新的师生关系,倒真像韩愈所说的,是“不耻相师”。就是互为老师,互为学生,彼此平等,不分尊卑,真正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谁有学问,谁就是老师。
当然,学术思想批判和教学改革,是应当有方针、有目标的,方针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目标是提高学术和提高教学,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为改革而改革。从学生方面来说,应该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尊重真理的精神;从老师方面来说,也应该像孔夫子那样,有一点“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雅量。
韩愈援引孔子的先例,作出判断说,“圣人无常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聪明有学问的人,没有一定的老师;见人有学问,不管是谁,就认他为师。我想还得给他添一句:“师亦无常道”,就是当老师的并不经常等于真理。一个当老师的人,既要勇于坚持自己的真理,也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非真理。只要能作到这样一点,他就是“常师”和“真师”了。要保持师位的,不妨试一试这条方案,同学生们一道来为科学真理奋斗。
在另一方面,当学生的也应当了解:既然师和弟子的关系并不以师必贤于弟子、弟子必不如师为条件,那末,今天的学生在看到老师的某一方面的短处以后,也就不应该马上得到结论说,老师再不能作老师了。某一方面的短处并不等于一切方面的短处;反之,某一方面的长处也并不等于一切方面的长处。即令把学生和老师换个位置,对于比自己多一些知识的人也仍然应该“不耻相师”。何况位置还并不能互换;何况今天的学生担负着重大的使命,更应该深切地认识自己知道的还很有限,还必须虚心地向一切有所知、有所长的人学习,特别是向“术业有专攻”的老师们学习呢!
这就是我的“师说”解。


第8版()
专栏:读书札记

论“赤壁之战”里的周瑜诸葛亮张昭
刘勉之
赤壁之战中,周瑜是个最出色的人物。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今安徽庐江),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从祖景,景子忠都作汉朝太尉的大官,从父尚丹阳太守,父异作过洛阳令。
他从小就精通音乐,奏乐有阙误,他就回顾,当时歌唱他:“曲有误,周郎顾。”
二十四岁就在孙策部下,作建威中郎将,领兵二千人,骑五十匹,青年美貌,吴中都叫他作周郎。
和孙策同年。孙坚起兵讨董卓,把家眷放在舒,周瑜和孙策友好,腾出一所大房子安顿,登堂拜母,孙策的母亲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随孙策攻皖,得乔公两女,都是国色,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两人又成了亲戚。诗人“铜雀春深锁二乔”是有根据的,只是时间略差一些,铜爵台成于公元二一○年,后于赤壁之战三年。
公元二○○年孙策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和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此后他就成为江东武将的首领,孙权十分信任。
二○二年曹操破袁绍,兵威日盛,写信给孙权,要求送子弟作质子,谋臣商议不决。周瑜以为一送质子,便受制于人,最多不过落个封侯,有十几个仆从,几辆车,几匹马的下场。才决定不送质子。
二○八年曹操入荆州,得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周瑜指出曹操冒用兵四患:一、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曹操后方受威胁;二,青徐步兵,不习水战;三,天气盛寒,马无藁草;四,北方士众,不服水土,必生疫病。自请领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击破曹操。
周瑜部将黄盖献计诈降火攻,曹操船舰相连,首尾相接,正好东南风急,黄盖放船同时发火,延烧岸上营房,烟炎涨天,曹军大败。
这一仗,曹操方面号称八十三万,孙权只有三万人,加上刘备刘琦的部队也不过五万人左右,以少败众,以弱胜强,在军事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当时人对周瑜的评论,刘备说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蒋干称他“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问。”程普以为“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孙权痛悼他,以为“有王佐之资,雄烈胆略兼人,言议英发。”三国志说他性度恢廓,气量很大。
赤壁战后,周瑜领南郡太守,屯江陵,刘备领荆州,屯公安。刘备来见孙权,周瑜建议留下刘备,以为刘备枭雄,又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不能久屈为人用,要用美人计,替他大造宫室,多其美女玩好,娱其耳目。分关张各置一方,配备在周瑜等部下,挟以攻战,大事可定。如割以土地,三人都在一起,恐不可制。议论恰好和鲁肃相反。孙权采纳了鲁肃的政策,为曹操树敌,为自己结援,也怕刘备制服不了,没有听他的话。
由此可见,周瑜和鲁肃对联刘抗曹,在赤壁战前是完全一致的。在战后却有分歧,对联刘的政策鲁肃一贯坚持,周瑜却主张吞刘自大,这两派不同的主张,一直反映到以后吴蜀几十年的和战关系中,也反映到魏对吴蜀二国的对外关系。
诸葛亮也是官僚地主家庭出身,父亲作过太山郡丞,从父是豫章太守。
刘备屯新野,三顾茅芦,问以大计,诸葛亮以为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代,国险民附,善用贤才,只可为援而不可能消灭他。只有荆益可取。结好孙权,相机北伐,可成霸业。和鲁肃的见解,虽然时、地,对象不同,却完全吻合。
他奉命求救于孙权,用话激孙权拒曹,最后分析曹操兵势,第一曹操兵虽多,却远来疲敝,第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第三荆州人民附操,是慑于兵势,并非心服,第四刘备虽败,还有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和江夏战士万人,有相当兵力。只要合力破操,便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和周瑜的论调也大体相似。
正如鲁肃坚决主张吴蜀联盟一样,诸葛亮在蜀国,一直到他死,坚决贯彻联吴抗魏的方针,主张和吴国和好结援。
在赤壁之战的反面人物,鲁肃的对立面是张昭。这个人物是旧的,但在戏里却是新的,添得甚好。
张昭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会写隶书,治左氏春秋,博览众书,是个中原学者。汉末避难渡江,孙策任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策死,以弟孙权托昭,仍任长史,极被尊重。
在赤壁之战中,他是个投降派。
江表传说他:“孙权称帝,大会百官,归功周瑜。张昭刚要说话,孙权拦住他,说:“当时要是听张公的话,现在只好讨饭了。”
裴松之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张昭的主张从另一方面说,还是有道理的。他以为张昭原不主张鼎足三分,是主张统一的。由此看来,当时形势,对吴国的地主、官僚来说,分立有利,但对整个历史,对当时人民来说,曹操的统一,利益更大。另一面,吴蜀分立,对当时东南、西南的开发,也还是有利的。假使没有赤壁之战,孙权降曹,刘备孤军无援,统一的局面不要等到公元二八○年,对当时的人民来说,对生产的发展来说,应该是一件更大的好事。
我看,张昭在赤壁之战中虽然以对立面出现,加强了这个戏的气氛,但作为历史人物来说,裴松之的意见还是有些道理的。
最后,把赤壁之战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排列一下,也很有趣味。
这一年:
孙 权 二十七岁
诸葛亮 二十七岁
周 瑜 三十四岁
鲁 肃 三十七岁
曹 操 五十四岁
吴蜀两方的统帅,以鲁肃的年龄为最大,周瑜次之,但都比曹操小。这一仗不但是劣势的军力打败优势的军力,被攻的军力打败了进攻的军力,哀兵打败了骄兵,并且还是青年打败了老将。


第8版()
专栏:

随感
何塞·马蒂:
何塞·马蒂(1853—1895)是古巴和拉丁美洲争取自由独立斗争的先驱者,也是一个文学大师。我们现在把他的“随感”重新摘录发表,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古巴人民反抗殖民统治、要求独立的心情和意志。 ——编者
自由要花很高的代价,人们除非甘心不要自由而偷生,就得付出足够的代价去争取它。

人民,愁苦的大众,才是革命的真正领导者。这是专制者不了解的。

换取基本人权的不是眼泪而是鲜血。

好钢铁经过锤打,就发出强烈的火花。

如果阳光照耀着自由的国土,自然就是最美丽的;如果自然被乌云和阴翳蒙住,见不着解放的光芒,而人们每天早晨一睁开眼睛就看见自己的枷轭,像牛马一样,那么,乡村景物中就没有乐趣,新鲜空气也就不能叫人心旷神怡了。

大地上所有的树终于要合成一棵树,这棵树要永远喷发清香;这是友爱的树,它的茁壮而繁茂的枝条要撑开广大的凉荫,让一切人都可以在它下面欢笑地和平地安息。

衡量人民的各个时代的尺度不是一个时期又一个时期的贫乏的屈服,而是他们的某些时候的反抗。

谁肯设法去猛攻天堂,谁就有资格登上天堂。

与其抱着膀子像一具死尸活在世上,不如让太阳的烈焰烧死。


第8版()
专栏:

下井采煤 上井歌舞
陶钝
1956年冬天煤炭工会举行了第一次职工业余文艺会演,今天正在举行的是第二次。相隔不过两年,出现很多的新节目、新演员,使观众有“刮目相待”的感觉。在去年的大跃进中,煤炭工人把产量翻了一番还多,把英国远远地丢在后边,这是何等的气魄!在这样飞跃地增产中,哪一天,哪一时刻不出现惊心动魄的事例;哪一个矿井,哪一个矿区不出现成千上万的先进模范人物!这些可歌可颂的新人新事,也就是文艺创作表演无限的泉源,这不是很自然很合理的事实吗?
煤矿工人演出的节目,都是歌颂了自己矿区中出现的新人新事,表现出无限乐观的精神和冲天的干劲。例如用东北二人台表演的“观画楼”是辽源矿区代表队集体创作演出的。从观画引出故事人物来,表现了一个工人的家属青年妇女,打破迷信坚决地要下矿井,遭到思想保守的婆婆、邻居和少数男工人的轻视;可是她坚决地下了井,奋力地作出了成绩给妇女下井开辟了先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得热烈有力。说明了热火朝天的生产热潮所发挥的推动力。另外还有些节目,如京剧清唱,赣南采茶剧“捡菌子”,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演引人入胜的故事。在形式方面,会演中的节目都是采用尖兵和轻武器,有短剧、小演唱、简单的舞蹈和曲艺。既不用花很多钱去弄服装道具,又可能在大小场合里演出。人数不多,活动普及;费劲不大,效果不小。这样做,对生产是有很多好处的。
从会演的节目中也可以看出,各矿区的工人业余文艺活动是就地取宝的。铜川矿区利用了秦腔,辽源矿区利用了二人台,贾汪矿区利用了徐州琴书,焦作矿区利用了豫剧来作小合唱。当然各地的艺术形式很多,各矿区所使用绝不只此。就地取宝,一方面是当地工人所喜爱的形式,另一方面,这些艺术形式在群众中有基础,有这样的基础也就容易编排演出。
在节目的表演艺术方面,也显现出工人阶级不仅能创造物质的财富,在文化上也有很多的创造。例如快板“歌唱大同”,对大同煤矿,从古迹、历史、过去和今天作了全面的歌唱。两人对口唱,又加上了幽默诙谐的对话,表演者自己说,不知道是说相声还是唱快板,这已经是把相声快板结合起来了。还有一个节目是群唱轮唱的快板。他们把一人唱的简单快板发展成了二人对唱,多人联唱使快板能表现更复杂的内容,不能不说是一种创造。崭新的内容必然发展到形式的突破。这种突破是内容的要求不得不突破,突破才能表现新的内容,突破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这样,可以不可以说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呢?我看是可以的。工人对传统艺术是下过一番工夫的。可以预见,下一次的会演一定会更有提高。


第8版(文化街头)
专栏:

观众要的是好戏
秦犁
最近一阵,谈到戏的时候,大家总是要谈京剧的“赤壁之战”,谈北昆的“红霞”,就像去年谈“红色风暴”,年底时候谈秦腔一样。
有人说:这里头莫非有迷信思想?
我看这不是迷信。这是正常的情况:观众要的是好戏。
人们在劳动了一天或一星期之后,到了休息时间,总想文化娱乐一番,这时候,自然产生一种看好戏、好电影的要求。虽然这里面也各有所好,每个人的兴趣、标准也不同,但一出精彩的戏,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那是大家都会叫好的。群众要求于我们的专业艺术团体的,也就是多拿出些好的艺术作品来。
这同群众自演自唱自己娱乐有没有矛盾呢?我看没有什么矛盾。本厂、本公社、本机关、本学校或本部队的业余演出的水平即使到了十分精彩的地步,观众也决不会拒绝或放弃去看“红色风暴”或“赤壁之战”的。要不,我们国家搞那么多专业艺术团体干什么呢?
文化部门正在大力提倡两条腿走路,作为一个观众,我以为这是符合群众的要求的。自然,我丝毫没有看轻业余演出的意思,四川革命残废军人的演出,以及最近煤矿工人的演出,不也是大家经常谈论的题目么?这也因为他们不只是业余演出,而且是好的演出。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让钢筋混凝土更坚强些
谋之
在今年的各项基本建设中,我们将大力推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是世界上先进的结构技术之一。在桥梁、屋架、自行车梁、飞机库、水管、路面、水塔、谷仓……等各方面,都能够达到节省材料减少自重的目的。和钢结构相比,可以节省钢材60%—70%,和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不仅质量比较好,而且也节省了钢材水泥,减轻了结构本身的重量。
什么叫预应力呢?
一横列立着的书本,如果用手在两端挤紧,不但不容易抽出来,而且这横列的书会像一根坚强的横梁一样,即使在上面放上些重物,书本也不会跌落下来。这是因为在一横列书里,预先加上了应力,这就叫做预应力。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也就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里预先加上了应力。拿一根钢筋混凝土梁来说吧,当它上面加上重量的时候,它就会向下弯曲。当梁弯曲的时候,梁的底部就要拉长,这说明发生着拉应力;梁的上部就要压短,这说明发生着压应力。因为混凝土能够抗压而抗拉的性能很差,因此在梁的底部就请抗拉很好的钢筋来帮助,它们分工协作,这就是普通的钢筋混凝土。在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梁里,没有受到载重以前,除了由于本身重量而发生的应力而外,是没有什么其他应力的。如果在钢筋里先加上压力,那末受到载重而发生拉力的时候,不正好抵消吗?对,这真是好主意!在钢筋混凝土梁浇捣以前,先把钢筋拉紧,把混凝土浇捣并且结硬以后再将钢筋放松,这个时候,钢筋紧紧的要伸张回去,已结硬的混凝土却苦苦的将它拖住。这也就是说,已经在钢筋里发生了压力。由于底部钢筋紧缩的影响,上部的混凝土却有着拉开去的趋势,这也就是发生了拉力。这些在钢筋混凝土梁里预先加上的应力,刚好和载重后发生的应力相反,这样也就能抵消一部分。因此预应力混凝土的载重比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更多。


第8版()
专栏:

军民合作炼钢铁(木刻)
战士 胡有全


第8版()
专栏:

电动犁试耕
之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