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不能否定物质利益原则
王璞
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原则,规定劳动者获得生活消费品的多少的尺度是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这种分配制度对于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是一个革命的否定,对于一切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和剥削思想是一个直接的冲击,对于小资产阶级平均主义的思想和要求是一种事实上的批判和反对。“按劳分配”制度的进步意义还不只此。它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就是把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和他们自身的利益结合起来,或者说把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劳动者个人的利益联系起来,从而促使每个劳动者都关心整个社会的生产。这通常被称为“物质利益”的原则。
物质利益原则
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按劳分配”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为要全面地认识它同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关系和对于社会生产的意义,就不能不首先弄清楚这个社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它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成员的思想面貌。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已经在自身基础上发展了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因此在各方面,即在经济、道德和智慧方面都还保留其所由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痕迹的共产主义社会。”(“论共产主义社会”第93页)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的劳动组织程度以及对于自然界的征服力量,比之共产主义社会还相差很远,因而物资产品也就比较有限。剥削阶级虽然被消灭了,然而反映阶级差别的现象仍旧存在,即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还未最后消失。最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面貌,还存在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劳动者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对劳动的认识和态度,还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思想影响的束缚,还没有把劳动看作是生活的需要,而只是生活的手段。总之,人们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水平还比较低,共产主义的不计报酬、无定额的劳动态度,还没有在绝大多数人中间树立起来。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劳分配”所体现的物质利益原则,即把劳动者的自身利益和他们为社会提供的劳动联系起来,从而鼓励他们积极劳动,努力工作,尽可能多地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对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来说,就不是起着促退而是促进的作用。
人们知道,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是要建设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为主要前提的。为了造成这样的物质基础,最根本的办法是要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方面要对劳动者进行经常的政治思想工作,使他们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劳动;同时也需要适当地运用物质利益的原则,给予不同的劳动者(技术高的和技术低的,熟练劳动和不熟练劳动,有发明创造的先进劳动者和一般劳动者)不同的劳动报酬(当然差别不应过大)。这样作,不得不在劳动者中间暂时保持生活待遇上的不平等,但却是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必需的。因为在产品还不很丰富的时候,采用这个原则,能促使劳动者更加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能鼓励他们积极钻研技术,学习和运用先进的工作方法,加速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也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尽管一般劳动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较先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先进、中间、落后的区别仍然是客观存在。有的劳动者对待劳动的态度很主动、很自觉,有的就差一些,个别人甚至破坏劳动纪律。当无产阶级推翻了资本主义的统治,自己组织和管理近代大生产时,就必须积极消除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对劳动者的种种不良影响,如劳动纪律松懈等。而“按劳分配”原则规定对于劳动态度不同的人给以不同的报酬所体现的物质利益原则,对于巩固劳动纪律,保证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不断发展,就有很大的意义。
此外,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由于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的发展任务和要求有所不同,因而在某些国民经济部门(比如重点发展的部门)和经济地区(如重要的工业区和边疆地区),把劳动者的报酬规定得稍高一些,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稍好一些,这对整个社会劳力的组织和调配也是有作用的,可以使各部门和各地区所需要的劳动力得到合理的满足。
关于这个问题——“按劳分配”所体现的物质利益原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有着不能抹杀的作用,列宁曾经作过不止一次的说明。他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这样说:“我们力求使任何劳动的报酬一律平等,力求实现完全的共产主义,但在目前只是开始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候,我们决不能给自己提出立刻实现这种平等的任务。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仍要给专家们较高的报酬,使他们工作得比以前不是坏些而是好些,为了同一目的,也不能取消鼓励成绩优良的工作特别是组织工作的奖金制度;在完全的共产主义制度下奖金是不需要的,但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代,如理论和苏维埃政权一年来的经验所证实的,没有奖金是不行的。”之后,1921年10月,他在给“真理报”写的“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又指出:“对个人利益的关心,能够提高生产,我们无论如何首先要增加生产。”同年10月,他在全俄政治教育局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也说过:“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关心上面”。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利益原则,对于鼓舞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逐步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由“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过渡,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苏联的情况不必说了,就以我国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诚然,我们在执行“按劳分配”这一原则的某些具体问题上是有一些缺点的,但总的方面说明我们在分配方面采取这一措施是正确的,是和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并且一般地也符合绝大多数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促进了我国生产的发展。
必须指出,没有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社会产品尚未达到极大的丰富,不能按照劳动者的需要平等地分配消费品时,劳动对于劳动者,就不可能完全由“谋生的手段”变成“乐生的需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利益原则,把劳动者的自身利益和他们为社会提供的劳动联系起来,对社会生产的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害,这是不难明白的。
物质利益原则
今后还有积极作用
那么,物质利益原则在今后是不是还有积极的作用呢?还是有的。
由于全民整风运动的伟大胜利和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鼓舞,一年多以来,我们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工农业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由于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胜利,适应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群众的要求,我国生产关系的若干方面也随着发生了变化。主要的变化之一,就是人民公社在分配制度方面突破了完全“按劳分配”的框子,实行了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形式。这一共产主义因素的出现,是必须首先看到和加以肯定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现在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虽然有了很大的跃进,但是“一穷二白”的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程度无疑地是大大提高了,但是旧思想的残余还没有扫清;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仍然存在,等等。由于这些,在分配制度方面,现在我们还必须采取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工资还必须是分等级的,工矿企业和人民公社中,今后仍然有奖励工资或奖金的规定,这些东西对于我国今后的生产发展还是有好处的。而在工资制中,又应以计时工资为主,同时在一些只能实行计件工资的产业和部门中实行计件工资。中共中央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的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的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更合理,但是这只有在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以后才可能实现。没有这个条件而否定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会妨害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就不利于生产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产品的增加,也就不利于促进共产主义的实现。”同时规定:“在人民公社的社员收入中,按劳分配的工资部分,在长时期内,必须占有重要地位,在一段时间内并将占有主要地位。”
物质利益原则
决不等于钞票挂帅
目前在关于“资产阶级法权”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把“物质利益”原则和“钞票挂帅”、“个人主义”等同起来,这是不妥当的。
必须看到,“物质利益”原则和“政治挂帅”并不是绝对矛盾的东西。用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群众,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够把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用来代替我们应当采取的全部经济措施。因为经济措施是由社会生产发展条件所决定,并且一般地是和当时大多数群众的思想水平相适应的。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地运用物质利益原则,不但不妨碍政治挂帅,不妨碍人们的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而且有助于顺利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更加迅速地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当然,如果把物质利益原则看成是唯一的对生产起鼓舞和刺激作用的东西,放松了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这就不对了。应当说,这样的缺点在过去是曾经发生过的。例如,某些厂矿企业中,就曾经有少数思想落后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严重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不是为了生产,而是仅仅为了取得奖金或更多的工资待遇,在生产中不顾质量只求数量,甚至谎报工作成绩,对生产发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但这并不是物质利益原则本身所固有的缺点。把一些人滋长了个人主义,斤斤计较待遇、级别和地位等等不健康的现象,一概归之为“按劳分配”原则的消极作用,这是不正确的。须知,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一些人的思想没有彻底改造,而有关的部门又忽视了对他们的政治思想教育,甚至只对群众讲物质利益,而不讲政治挂帅。同样实行的是“按劳分配”,而在同一机关和企业里,只有极少数人发生了上述不良的行为,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兢兢业业地工作和劳动,就足以说明这一论断是正确的。
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实行政治挂帅,继续反对只“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是十分重要的。与此同时,我们在经济工作方面,还要继续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分等级的工资制、奖励工资制和必要的奖金制度。有些同志把这两者看成是绝对对立的东西,似乎要政治挂帅,就不能要物质利益原则;要物质利益原则,就不能政治挂帅,从这种观点出发,是很难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我们党的许多重要方针、政策和措施的。


第7版()
专栏:

大跃进形势向经济地理学提出的几个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邓静中
全国工农业大跃进,全国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这种新形势引起我国人民政治经济生活上的质的飞跃,也提出了许多重大的新问题,其中包括许多经济地理学上的问题。
工业配置和地区生产力综合发展问题
由于贯彻执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以及土法生产和洋法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使得我国的工业生产从内地到边疆、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地星罗棋布,遍地开花。工业配置从“点”的分布,转向“面”的分布。每一个地区生产部门越来越多,原料废料的综合利用使得各生产部门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综合性越来越强。不仅大的经济协作区、省区正在形成为巨大的生产地域综合体,就是省内的协作区、专区、县乃至人民公社,都在逐渐形成为多部门结合的不同规模的生产地域综合体。这些生产地域综合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便组成为庞大的全国的经济体系。由于全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历史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需要的具体差别,如何因地制宜地在不同规模上实现地区生产力综合发展和贯彻大中小结合土洋并举的方针,目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作法,也存在着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
农业合理配置与农业区划问题
1958年以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需要集中80%左右的耕地去生产粮食,而80%以上的粮食还是农村的自给性生产,因而农业生产地域分工还没有普遍成为现实的要求。在农业大跃进使粮食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并保证少种多收的前提下,便可以逐步腾出一部分的土地来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园艺业等等原来比较薄弱的农业部门。这些部门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商品性和较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的生产不能仅仅为了本地自给,必需大量供应其他地区。棉花、甘蔗、茶叶、蚕丝、橡胶、细毛羊等等也不是全国任何地方都能够同等有效地进行生产的。每个地区都要发展农、林、牧、副、渔的多部门经济,而东北和华南的多部门经济必然大有差别。为了避免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不合理的农产品调运,以及不顾具体条件的千篇一律的农业生产内容,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有计划地实现农业生产合理配置即农业生产地域专门化和综合发展的问题,便成了客观实践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国民经济需要和自然经济条件,把每一个农业部门和作物优先配置在需要最多条件最好的地区,在全国各地区间实现农业生产合理的地域分工,将使得这些部门和作物得到最迅速的发展。而在每一个地区内部又因地制宜地实现主要部门和次要部门的合理结合,既保证全国性需要,也保证地方性需要,充分发掘各地的生产潜力,为了解决这些任务,就需要深入研究有关农业生产的自然经济条件,充分估计国民经济对各种农产品的需要,来拟定各部门各地区农业配置的方案和进行各级的农业区划工作,作为农业计划部门分配任务、制订农业发展规划的科学依据。
土地的合理利用问题
在大面积高额丰产前提下所制定的“少种、高产、多收”的方针,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逐步缩小耕地,贯彻“三三”制的精神,这就普遍出现了农业用地的重新配置问题。既然要保证高额丰产,那么对耕地的条件必然要更加严格。例如,为了要实现深耕,那么土层太薄的地方显然不符合要求,为了要实现高标准的水利化和机械化,那么陡坡显然不能作为耕地。然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的内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耕地也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条件,而不可能有千篇一律的标准。另一方面,休耕地也不能采用落后的“撩荒”方式,休耕地如何利用,如何向园林化过渡,各个地区的园林化应该有不同的内容,也不能不管山地平原南方北方都机械地搬用“三三”制的比例。假如说在小农经济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下不可能充分合理利用土地,那么在人民公社化和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条件下,便可能按照国民经济需要和自然条件,最合理地利用土地,使土地成为无穷无尽的发展农业的源泉。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农业工厂化后的农业配置问题
随着少种高产多收以及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逐步实现,农业工厂化已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提到日程上来。然而农业究竟不像工业,它是动植物的再生产,而动植物是与环境有机联系着的。因而不同地区应有不同的农业工厂化的形式和内容,不像工业可以各地采用相同的设计图纸。另一方面,少种高产和农业工厂化的结果,有可能像现在某些高产卫星田一样在大田加上篷盖,也有可能进一步把篷盖变成温室并实行人工加温,把大田作物进行温室温床栽培,而农村大办工业所提供的废热废汽也给人工加温创造了条件。这样一来,农作物的生长便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摆脱迄今不能摆脱的由于热量不足造成的地带性和季节性的限制(现在雨量不足可以用灌溉和人工降水等办法来解决,气温不足和无霜期过短却无办法),把亚热带作物广泛种到北方去,从而使得农业配置的条件和农业配置的面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劳动资源合理利用与居民点合理配置问题
人民公社化以后实行“亦农亦工”的多面手运动,和“工农商学兵”全面结合,多部门经济齐头并进,这将逐步改变旧有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使“工业人口”同“农业人口”的差别逐步趋于消失。这在劳动资源的利用、劳动力的部门分配和劳动力季节平衡问题上出现了完全新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工业化、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逐步实现,城市和农村逐步走向园林化,农村的居民点将从“小桥流水人家”的分散落后状态,转变为具有现代化的生产装备、现代化的物质文化设施的比较集中的新型居民点。而城市则不仅由消费据点变为生产中心,更将由喧嚣污浊的生活环境转变为风景幽美的花园城。这将使城市与乡村间现存的生产与生活条件的差别逐步缩小而趋于消灭。但在我们这个人口如此众多、环境如此多样化的大国里,如何实现这种差别的消灭,如何改造旧居民点和重新配置新居民点,不可能在各地方都采用千篇一律的格式。这些问题都是很特出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为建立我国新的经济地理学而奋斗
以上这些问题,具有共同的特点:一、它们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重大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并正在着手解决的新问题。为了使广大群众的冲天干劲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结合起来,为了争取更大的胜利,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科学工作者是不能袖手旁观的。二、这些问题都和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有密切联系,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因而地理工作者特别是经济地理工作者,有可能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上发生作用。三、这些问题大多具有中国的特殊性,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从实践中掌握其特有的规律。为建立我国新的经济地理学打开局面,奠定基础。
这些都是新问题,没有任何成规可据。这就需要经济地理工作者彻底解放思想,破除过时的理论原则的约束,从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去发现规律、总结出来。为了这个目的,就必需从单纯描述现状的工作方式转向深入钻研问题的方式,从大面积走马看花的方式转向在小地区详细研究的方式,而像人民公社这样一种基层单位(它涉及上述的一切问题)应该是进行研究的最好的基点。为了解决实践任务,不仅需要所有地理工作者政治挂帅、通力协作、鼓足干劲,更需要向有关的边缘科学、向广大群众虚心学习。我们相信,只要经济地理工作者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走群众路线,深入钻研党的方针政策和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丰富经验,一定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贡献,并在短期内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地理学的落后面貌。


第7版()
专栏:

即将诞生的天体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张文佑
苏联发射宇宙火箭的成功标志着人类进入直接探索宇宙的新时代。随着人类星际旅行的开始,地质学的研究也将扩展到月球以至其他星球上去,从而把过去所谓“比较地质学”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天体地质学”将随之诞生了。
“比较地质学”是根据对于月球和其他星球的天文观测资料,从地质学观点出发,对月球和其他星球与地球作相比较的研究。目前从“比较地质学”的研究对月球所了解到的情况是:月球质量等于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平均密度为水的二点三倍;构成月球外壳的岩石的平均密度两倍于水,小于玄武岩、花岗岩和一般沉积岩。包围月球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大气的十万分之一。月球表面三分之二是山,三分之一是圆形平原。山区有大量的环状山脉和火山锥,高峰可达九公里,深的火山口可达四公里。平原区有许多深达一公里和宽达十公里的大裂缝。全月球表面有很厚的尘埃层,火山活动很强烈。月球表面温度变化剧烈,在几分钟内可由摄氏零下一百二十度达到摄氏一百五十度,所以风化作用很强。最近苏联学者哈尔巴科教授根据多年来自地球上对于月球的观测,进一步绘制出比例尺为一百五十万分之一的月球表面构造图。他认为过去在月球上曾有过造山运动(岩层折皱成山的作用)和造海运动(大面积沉陷作用),这两种运动是交替发生的。但是,现在除尚有火山喷发活动外,基本上已经没有造山运动;可以说月球表面已经硬化了。月球上的平原区和山区颜色不同,山区主要为红色,一般认为月球上的山脉主要是由富含铁质的岩石形成的,所以月球上的铁矿可能非常丰富;另一方面由于岩浆活动频繁,其他金属矿产也一定是很多的。此外,根据磒石的研究,构成天体的物质以富含铁、镍、钴和铬等金属为主,而且其中还有多种稀有元素。根据光谱分析(不同的元素在分光镜下显示不同的波长和色谱)观测的结果,月球和其他星球上的矿产元素也是非常丰富的。
但是,这些推论多是用间接方法求得的,而不是像地质学的结论,主要是由直接实地探测而来的。即使对于离我们最近的月球,我们所能观测的也只限于向地球的一面。不久将来、随着人类到月球旅行的实现,我们就将可以把研究地球的地质学方法用来直接研究月球。和地貌学相当的月貌学、和地质构造学相当的月球构造学,以及月球岩石学、月球矿床学、月球化学和月球物理学等等,都将逐步建立。依此类推,随着人类到其他天体旅行的实现,相当于地质学各门的“天体地质学”也将逐步发展起来。随着天体地质学的发展,我们将可以进一步了解月球和其他星球的形态结构和物质成分,进一步了解天体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这将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天体上进行找矿工作。如铬、镍、钴和铁等重金属,以及锂、镁、铝和钛等轻金属,都是大量地存在于天体和星际物质中的,将可以补充地球上所缺少的矿产资源。并且,我们将可以发现地球上所没有的元素。这就将使稀有元素、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都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地步,将使人类生活越发美满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