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公社引导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山西三分之二“穷管理区”迎头直追一年赶上富裕管理区
辽宁和内蒙古有大批“穷队”发奋图强赶上富队和一般队
本报讯 人民公社引导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山西省63%强的“穷管理区”由穷变富,赶上了当地富裕管理区和比较富裕的管理区;原来全省每人平均全年收入在四十元以下的“穷管理区”已经基本上绝迹。
山西省70%的地区是山区,一向以“十年九旱”著称。解放前农村生产水平很低,农民生活很苦。解放以后经过互助合作运动,农村穷困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劳力情况的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因为农业社范围小、力量单薄,难以迅速改变穷困面貌。去年9月人民公社刚成立的时候,全省九百一十七个人民公社的二万零三百一十三个管理区中,每人平均收入在三十五元以下的“穷管理区”有七千一百一十一个,占全省管理区总数的35%。人民公社化以后,为时仅仅一年,公社大展宏图,解决了农业社时期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一举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穷管理区”的穷困面貌。据各地初步统计,现在,全省七千一百一十一个“穷管理区”中,已有一千五百个“穷管理区”赶上了富管理区的水平,每人平均收入达到七十五元,比去年提高了一倍多;有二千九百八十九个“穷管理区”赶上了比较富裕的管理区,每人平均收入五十元到七十元,比去年提高40%到一倍;其余的“穷管理区”每人平均收入也大都超过了四十元。
各地开展穷赶富运动中,在“穷管理区”发奋图强,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人民公社在帮助“穷管理区”由穷变富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据中共山西省委农村工作部在榆次市宗艾、原平县崞阳等十一个公社的调查,一年来共从公社经济收入中拿出二十三万四千多元,帮助“穷管理区”兴修了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并购置了各种机械四十五部、大牲口二百多头。左云县马道头人民公社曹家堡管理区,过去是当地有名的穷地方。当地资源虽然丰富,就是缺乏资金和技术,副业生产搞不起来。今年,公社支援了五千五百元现金,又派去技术干部帮助,结果找出五十多种副业门路,总收入比去年扩大了一倍,每人平均收入由三十多元上升到七十多元,赶上了富管理区。灵丘县东河南人民公社,这里盛产水果、山货和野生植物,过去因为交通不便,山货运不出去,又无加工能力,不仅山货、野生植物不能利用,就是水果也往往形成“丰收成灾”。去年人民公社办起了联合加工厂,不仅用桃、杏等水果制成了酒、醋、酱、果干、果脯、罐头等产品,而且还利用山葡萄、酸醋榴、椴树皮、龙须草等制成了白酒、人造纤维等新产品。社员们高兴地说:“毛主席领导真是好,烂杏一跃变珍宝;露酒、罐头喷鼻香,换回机器遍地跑。”
各地在开展穷赶富运动的同时,又掀起了富帮穷热潮。太行山区屯长县的“穷管理区”,由于地多人少耕作粗放,加以无暇经营多种经济,平均每人每年收入不到四十元。今年由于公社和“富管理区”的支援,“穷管理区”林牧副渔业和作坊生产总值比去年提高了70%,社员的平均收入比去年提高了85%。
各地在开展穷赶富运动中,普遍摸底、排队,研究了不同类型“穷管理区”所以穷的根源,并就地树立了改良碱地、发展多种经济、进行基本建设由穷变富的各色各样的标兵,同时物色了追赶对象,展开竞赛。
今年,山西省发放了扶植“穷管理区”的生产投资贷款达二千多万元,各地都派了大批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长期驻“穷管理区”帮助工作。由于从省委到基层党委像过去抓先进一样地抓落后,这对“穷管理区”迅速改变面貌起了巨大的作用。
本报讯 一年来,辽宁省农村出现了穷队赶上富队的良好形势,充分显示出人民公社的无比优越性。
根据各地的调查统计,全省已有一千七百零二个穷队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其中有一千零五十多个队赶上当地一般队的收入水平,有六百五十个队赶上当地富队的收入水平。此外,全省还有一千六百六十九个一般队,赶上了当地富队的收入水平。这就使穷队在全省生产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由30%强下降为11.2%,而富队却由去年的不足四分之一上升到几占一半。
由于各个生产队原有的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不同,还存在着穷队与富队的差别。为了消灭这种差别,各公社一般都加强了对穷队的领导,给穷队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骨干,发动各队之间开展共产主义大协作;更重要的,是教育穷队的社员,发奋图强,自立更生,因而迅速改变了贫困面貌。
本报讯 内蒙古牧区一批穷队发奋图强,力争上游,逐步改变原来面貌,赶上了一般队的收入水平。
去年年底,内蒙古牧区七万多户各民族人民组成了一百五十八个公社,共八百八十六个生产队。其中一般队占57%,富队占26%,还有一百五十个队经济状况比较困难,被列为穷队(区别的标志是:富队每人每年平均收入九十元左右,一般队七十五元左右,穷队五十五元左右)。自治区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对改变穷队面貌异常关心,从各方面采取措施,鼓励和帮助穷队向先进队看齐。经过最近八、九个月的努力,已有七十二个牧区穷队赶上了一般队的收入水平。全区牧区公社中的穷队比重已由原来的17%迅速下降到8.8%。
在改变牧区穷队面貌的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除运用国家拨给的扶助款帮助穷队增加牲畜和生产工具外,着重从加强生产领导、发展多种经营、展开增产节约运动和提倡协作支援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不少工作。


第4版()
专栏:

以渔为主结合农牧副业全面发展
万子湖公社渔业丰收粮油自给
本报讯 湖南省沅江县万子湖公社各项生产出现了大跃进的局面。到9月底止,全社捕鱼收入三十六万多元,较1958年全年捕鱼总收入还增加将近三分之一;到10月15日为止,全社捕捞鲜鱼一百八十万斤的计划,提前两个半月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在反右倾、鼓干劲的思想发动的基础上,全社决心再捕捞鲜鱼一百五十万斤,每人增加纯收入十元。
多少年来,万子湖公社的渔民是买米吃的。今年这里生产了二百二十万斤稻谷,全社四千多人的口粮基本上做到自给;食油除自给外,还卖给国家一万斤;另外还在荒洲上发展家畜家禽生产。
万子湖是洞庭湖的一部分,面积有四十多万亩,其中水面占三十多万亩,沿湖还有些星罗棋布的湖洲沃土。在湖区,住着渔民和农民共有一千二百多户、四千六百多人。1954年,这里组成了五个渔业社和两个农业社,生产年年发展,生活日益改善。1958年各项生产大跃进,高级社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了,群众自动打破了合作社的界限,在捕鱼旺季和农忙季节实行了劳力大协作。1958年10月间,五个渔业社和两个农业社合并建成以渔业为主,结合农、牧、副业的公社。公社一建立,就显示了它的巨大威力。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队,约占全公社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包括从渔民中抽调的一部分劳动力。在收割、插秧等农事紧张的季节,渔业队和牧业队共支援农业队四千八百多个劳动日,同时还支援了大量的湖草肥料,这样就保证了今年农业的大丰收。渔民渴望添置的架子网、风网船等大型捕鱼工具,公社化以后也添置起来了。有了这些捕鱼工具,一网能捕几万斤。
过去渔民争湖场、埠头的矛盾很尖锐,好的埠头船碰船、网挨网,这样就把鱼赶走了,工具也损坏了。公社化后,湖场、埠头进行了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同时将不同的捕鱼工具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按各人特长,建立各种捕捞专业队;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了工具和湖场的生产潜力。各个捕鱼专业队又根据水位的变化和不同鱼类的生活规律,采用不同的捕捞工具。深水浅水,旺季淡季,四季捕捞工具齐全,因此季季渔业丰收。今年6、7、8三个月是捕鱼淡季,全公社捕鱼四十四万多斤,较去年捕鱼旺季的第四季度还多两万多斤。
捕捞与养殖并举,也只有在公社化以后才能办得到。几年来,渔民也盘算养鱼,但渔业社太分散了,在这样大的水面上真是无能为力。公社化把渔民联成了一个整体,就在今年春天,他们放养了大量的鱼苗。
人民公社还把渔、农、牧、副业拧成一根绳,使生产四面八方开了花。现在,全社有三个渔业大队,一个农业大队和一个畜牧大队。全社一千二百多户有五百四十六户专门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他们耕种两千多亩稻田和开垦二千多亩湖洲荒土,养二千多头猪和四百多头牛。在捕鱼淡季,渔业大队抽人支援农业生产,协助解决大量的肥料,保证了今年农业丰收。除做到渔民口粮自给,还供给了捕鱼用的饵谷一万多斤,以及编鱼网用的麻七千多斤。一向被人称为“救济院”的明朗山,虽然有一千多亩天然的好牧场,但过去未得利用,公社化后这里建起了专业畜牧场,荒洲上已经牛羊成群猪满圈了。今年全社多种经营的总产值可达一百零八万元,较大跃进的去年增加60%。公社公共积累也大大增加了,今年全社积累可达三十六万元,平均每人积累七十七元,公社一年的积累较1956年到1958年的三年积累总和还多80%。随着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的实行,今年全社90%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平均每个社员的纯收入可达一百零七元,较去年增加40%。渔村办起了托儿所、幼儿园、公共食堂等福利事业,学龄儿童都进了学校。今年还新建了渔民新村,能够定居下的渔民,都搬进了新居。妇女参加了生产,今年全公社出工人数较去年增加47%。今年每个劳动日所创造的价值,较去年提高23.5%。
(附图片)
这是八百里洞庭湖滨上的打渔船。
洞庭湖滨的万子湖公社在农业上也获得空前的丰收。这是社员们正在收割稻谷。
新华社记者 王平摄


第4版()
专栏:

桃园堡——穷队赶富队的标兵
农业收入比去年增加一倍,社员平均收入一百二十元
主要经验是:既抓农业,又抓多种经营;既抓集体生产,又抓家庭副业;既抓勤,又抓俭
本报讯 生产原来比较落后、生活比较穷困的山西太谷县沙河人民公社桃园堡管理区,经过短短一年的奋战,已经由穷变富。
今年,桃园堡管理区的集体生产总收入达四十万零五千多元,比去年增加了一点一倍。社员分配部分总额为二十万零七千多元,占总收入51%,平均每人收入一百二十元,连同社员家庭副业收入达到一百四十二元七角,比去年增加了将近两倍,和当地富裕管理区杨家庄相比,仅差六元五角。
在短短的一年间,桃园堡管理区能够由穷变富,赶上杨家庄管理区,主要的经验是坚持贯彻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所谓“两条腿走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既抓农业生产,又抓多种经营。今年他们的农业收入为三十六万零四百元,超过去年104%;林、牧、副业收入达四万五千多元,占农业收入的12.5%,超过去年142%。
既抓粮食作物,又抓经济作物。过去,这里穷困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种得少,产量低。今年他们狠狠地抓住了这一薄弱环节,光经济作物一项,就比去年全年总收入还多。与此同时,全管理区的三千七百多亩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达三百六十五斤,比去年提高38%。
既抓集体生产,又抓社员家庭副业生产。桃园堡管理区今年规定:在不影响集体生产的前提下,每个社员每月有二至四天的机动时间,由社员自己搞副业生产。因此,今年社员家庭副业生产收入达到三万九千多元,占集体收入的9.7%,每人平均二十二元七角。
既抓勤,又抓俭。桃园堡过去所以穷困落后,原因有两条:满足于地板好,懒于加工施肥;财不粗,气不壮,穷日子要当富日子过。今年春天他们提出“学杨家庄,赶杨家庄,超杨家庄”的豪迈口号,群众的革命干劲被发动起来了。肥料不够,他们组织了七次突击积肥运动,使所有农作物平均亩施底肥量超过去年一倍;社员出勤率由75%增加到97%以上。到目前为止,全管理区实做劳动日十四万一千个,每人平均实做劳动日比去年全年每人平均实做劳动日还超过10.6%。在俭省方面:去年生产投资和行政费用占总收入的52.6%,今年只占总收入的32%。
桃园堡管理区由穷变富,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人民公社人力物力雄厚,大搞基本建设,一年间,贫困的桃园堡已能用电力车水、磨面,仅这两项,全年就可节省劳力四万八千个,畜力一万个。开春,桃园堡牲口没草、人缺粮,公社党委便从惠安等六个管理区调剂来粮食二万斤、谷草七千斤,保证了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社员们说:今年大丰收是人民公社带来的。为了帮助桃园堡管理区改变面貌,开春,公社党委就派党委委员高鸿林常驻这里帮助工作。
桃园堡由穷变富,外力的援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今年,国家贷给生产投资款一万零七百元,帮助购买了化肥三万斤、大车胶轮带等,解决了扩大再生产的困难。此外,县委还帮助他们找到了很多副业生产门路。桃园堡的社员深深体会到小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一致性。因此,在秋粮征购工作开始后,他们在10月10日的一个晚上,就完成了二十三万多斤粮食征购任务,不仅比往年提前了一个多月,而且粮食的质量也好。


第4版()
专栏:

迎头赶上
丁山
今天,本报发表的山西、辽宁和内蒙古的许多人民公社的大批“穷生产队”赶上富队的事实,是一件具有巨大意义的事情!
这件事情雄辩地证明了人民公社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的巨大优越性。它不仅使生产已经发展得较快的队继续不断地发展,而且使长期生产比较落后的队迅速地发展了生产,使生活比较困难的社员迅速地改善了生活,为人民公社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创造着条件。
在去年人民公社成立之前,虽然经过了好几年的合作化运动,广大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有一部分高级社处于“穷”社的地位。比如山西省,在刚成立公社的时候,全省九百多个公社的二万零三百多个管理区(即过去的高级社)中,每人平均收入在三十五元以下的“穷管理区”仍有七千多个,占全省管理区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在公社化以后的一年中,已经有很多的“穷管理区”赶上了“富管理区”。其中一千五百个“穷管理区”,每人平均收入达到七十五元,比去年增加一倍;二千九百多个“穷管理区”每人平均收入五十元到七十元,比去年增加40%到一倍;其余的“穷管理区”的生产也都有很大的发展,社员每人的平均收入也大都超过了四十元。山西的情形如此,辽宁、内蒙古和其他地区的情形也大致相同。可见,这一年来我国农村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多么迅速、多么巨大的变化!
为什么今年这种由穷变富的规模来得这样大,而速度又是这样快呢?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有了人民公社;一个是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精神已经变成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有了这个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又有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发奋图强的冲天干劲,一个空前规模的巨大变化,怎能不发生呢?这里是山西左云县马道头人民公社曹家堡管理区的情形,这个管理区是个有名的穷地方。所以穷,并不是资源不丰富,也不是人民不勤劳,只是因为农业社规模小,人少力薄,缺少资金和技术,多种经营搞不起来。有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这情形就完全不同了,今年公社支援了它们五千五百元资金,又派去干部加强了对它的领导,于是群众的冲天干劲起来了,开辟了五十多种生产门路,全年总收入比去年增加一倍,每人平均收入已经由去年的三十多元上升到七十多元,赶上了富管理区。这个事实有力地说明:在人民公社的统一领导和大力支援下,在广大群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基础上,就能使生产展翅高飞,迅速改变农村经济面貌。
许多地方大批“穷队”赶上富队的事实,已经为那些正在追赶富队的“穷队”做出了榜样,创造了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善于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鼓舞起广大群众的冲天干劲,用不了多长时间,一定会有更多的“穷队”赶上富队,一定会使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面貌进一步改观。


第4版()
专栏:数字与事实

数字与事实
算盘说话
山东省临朐县营子人民公社齐家苗子村的社员们,最近算了几个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和社员收入的比较账:
一九五一年(互助组),平均亩产粮食二百零九斤,平均每人占有粮食五百六十斤、现金四十五元;
一九五四年(初级社),平均亩产粮食三百零四斤,平均每人占有粮食六百六十斤、现金六十一元;
一九五六年(高级社),平均亩产粮食三百三十六斤,平均每人占有粮食七百三十斤、现金六十三元;
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成立),平均亩产粮食三百七十七斤,平均每人占有粮食七百八十斤、现金九十七元;
一九五九年(公社化第一年),平均亩产粮食四百零九斤,平均每人占有粮食八百二十三斤、现金一百三十六元。
这一笔账,越算心里越亮堂,大家共同的意见是:互助组小增产,农业社大增产,人民公社全面增产。
银行里存户多
河北省定县清风店的一个集日,一群群背褡裢、提筐篮的男女社员挤满了清风店公社银行的办公室,争着办理存款手续。
入夜,吴会计结算了这一天全社的存款:十八万三千一百零三元。他打开总账,翻阅了几年来农民储蓄发展的情况:一九五七年,存款的有七千八百六十九户,占全社总户数的百分之三十五;一九五八年,存款户上升到一万一千零一十七户,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四十九;现在,人民公社化的第一年,存款户增加到一万七千七百一十六户,占总户数的百分之七十九,平均每户存款达到了四十七元八角。


第4版()
专栏:

一棵茁壮的新芽
沈青
广西柳城县凤山人民公社和其他的人民公社一样,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发挥了“一大二公”的巨大优越性,举办和发展了一批社办企业。社办企业、社办事业和由公社掌握使用的公积金、公益金,虽然还只是一棵蓓蕾,但它是有着旺盛青春活力的新事物。
新开辟的道路
凤山公社的社办企业,从一露头儿,就给公社社员带来了好处。
这件事,要从公社兴办园艺场的经过说起。
在凤山一带,旧县以盛产沙梨闻名,因此生活比较富裕。公社化以前,附近的许多高级社都想照样多种一些果树。但是,正如社员们当时说的:“果园是座万宝山,宝山好上,难闯‘三关’。”第一是高级社积累的资金很有限,没有钱买果苗;第二是缺乏种果园的技术人材;第三,劳动力有限。
去年秋天,公社成立了。社员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公社成立一个苗圃。公社的“组织规模大,活动范围广”,园艺场的架子很快搭起来了:从南丹大队附近划出了十四里方圆的荒岭,从十个大队调来了八十四名男女青年,从旧县调来老果农谢福田,还派党支部书记文锦林担任场长,又拨给六百元开办费。然而,困难仍然很多。荒岭上草比人高,老虎出没无常;没有果苗,也没有那么多的钱去买。公社党委和社员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仔细地作了筹划,研究了克服困难的办法。各个生产大队的社员们也十分热情,说:“偌大一个公社,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众人抓上一把土,也能塞死一条江。”还说:“公社现在钱少,青年们的伙食费由我们垫支一个月。”场里缺少牲畜和工具,每个大队便送来一头耕牛和一套犁耙。调到园艺场工作的青年们更是干劲十足。岭上草多,他们割了几百担卖了,增加了办场资金;一鼓作气,开出了几百亩荒地,烧了成千担草木灰,老虎也吓跑了。他们又种了几十亩蔬菜,卖得几千元,办场资金绰绰有余了。有三十个青年走遍了附近三个县的荒山野岭,采集了二百多万株野梨树苗。向生产大队收买和收集一些果树枝条,用“单芽嫁接法”,栽下了二百多万株果苗;加上用直播和接枝办法栽种的,共六百四十六万三千多株。青年社员们早起晚睡,辛勤经营。到了今年春天,有一些果苗已经出圃,除去本场移植了六千六百株,供应公社各大队四万五千五百株以外,还卖给外地五万九千九百株。预计今冬明春,又可以出圃一百八十七万株。不到一年工夫,这个只用了六百元现金开办的园艺场,向公社交了一万七千三百五十元的企业利润,自己还置办了价值六千六百二十一元的各种工具和简易机械,并且买了几百本技术参考书。
公社党委在这期间逐步明确了这样的道理:发展社办企业,虽然也需要国家的支持,但是,主要的办法是依靠群众的志气和两只手。
一年来,全公社已经有了十二项社办企业。社办企业包括:园艺场、鱼种场、农具厂、硝药厂、化肥厂、农药厂、竹器厂、被服厂、造纸厂、粮食加工厂、建筑材料厂和孵鸭房。由于这些企业是依靠群众勤俭经营办起来的,投资很少、利润很多。十二个企业的基建投资和生产投资总共才用了三万六千五百三十九元,而现在的资产总值却已经发展到二十四万八千一百零七元,增加了将近六倍。这些不断增长着的企业利润,大量为公社提供了积累。1959年1月到8月,公社积累增长了十万零一千七百二十七元。现在,全公社的社办企业和社办事业的资金总值,加上由公社掌握使用的公积金、公益金,已经相当于建社一年里十个生产大队收入总数的21%。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啊!
生产上的靠山
社办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在凤山公社立下的第一功,就是促进各个生产大队集体经济“百业齐昌”。社员们的评论是:公社有了家底,大队的生产就有了靠山。
这一切,表现在三件大事上。
第一件,用公社积累投资建成了小山水库。过去凤山一带群众说:“旱不得,雨不得,真是扁担没钉,两头担心。”解放后,实现了合作化,群众在一社之内,修了些小型水利,松了一口气;但一遇上大旱,还是不行。有个山坳叫“小山”,筑坝成库,可以使全社半数的稻田成为饱水田。只因需工量大,高级社办不起。公社组织大协作,动员了大批劳动力去修,并且发动社员投资,但是资金还不够,公社党委便从公社积累里拿出九千元,才解决了困难。坝修成了,有了水,粮食获得了大丰收。今年的夏粮,在去年粮食增产31%的基础上,又增产了57%。公社化前,这里一年要从外地调进一百二十六万三千斤粮食,去年由缺粮变余粮,调出五十四万五千斤;今年只是一个夏季,就调出了二百零三万四千斤,比去年全年还增加二点七倍。
第二件,在几次生产的关键时刻,公社用物质、技术和资金帮助生产大队闯过了难关。
春天,早稻追肥需要的石灰缺得很多。公社的硝药厂赶忙生产了三、四千斤硝药,炸开了石头,烧成了六百一十多万斤石灰,每亩田平均放了二百斤。社员们说:“夏粮丰收多亏了硝药厂。”
春末,公社的九千三百多亩甘蔗生了“棉蚜虫”,眼看着就要减收,十分紧急。生产大队的干部给公社打电话请求帮助。公社便把农药厂制造的五十一万斤农药和化肥厂生产的七十万斤化肥拨出。先喷药,后追肥,甘蔗才得救。社员们说:“单干时,有一年甘蔗生虫大减收,哪一家不哭!入了高级社,又闹虫害,人手多的旧县高级社保住了丰收,人手少的大弯高级社就失收了五百三十亩。还是公社好,没有一个大队受损失。”
夏初,正要大搞副业,公社的孵鸭房孵出了七万多只仔鸭,供应给各个生产大队,每人平均得了六只,一下子就促成了一次养鸭的高潮。以后,公社鱼苗场供应了一百二十四万尾鱼苗,又促成了养鱼的高潮。
在今年的前八个月里,农具厂和竹器厂制成了三万多件简易农械、新式步犁、各种车子和铁制竹制的农具。这些农具都是供应得“恰逢其时”。另外,公社还支援给生产大队两万元的周转资金。
第三件,公社的积累促进了集体文化、福利事业的飞跃发展。公社建立以后,共从公社积累里抽出了一万三千九百元作为基金,举办了一所敬老院、一所妇产院、一所卫生院、一所制药厂和五所民办学校。由于公社兴办了文化教育事业,99.5%的学龄儿童都上了学。全公社原有一千九百零一个文盲;现在,其中的一千八百六十三人已经粗通文字了。
帮助穷队赶富队
第二功,是公社促使各生产大队的经济发展趋向平衡——穷队赶富队,共同跃进。
二塘和龙田,是两个穷队。二塘最穷,穷在三个问题上:一个是旱,粮食产量低;一个是没种经济作物,收入高的糖蔗,一亩也没种上;再一个是副业经营的少,果园没有一处,鸭子没有一群。在高级社时代,二塘的群众也想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修个小山水库要几万个工,而二塘劳动力又少,哪里办得了!水库修不成,总是在插完秧后就抗旱,一直抗到收,哪里还抽得出人来搞副业、种甘蔗?
公社化后,人多力量大,小山水库修成了,二塘大队的社员们心里也亮堂了,立志要赶富队。今春深耕时,全队百分之百的劳动力出工苦战,把稻田深耕七寸。天寒地冻,社员们扶犁的手冻麻了,烘一会火、扶一会犁,也不肯停工。
穷队毕竟底子薄,要赶上富队,还得全面发展多种经营。其中的一个大头是甘蔗。可是,二塘大队的社员过去从来没有种过,蔗种、糖榨(制糖主要工具)也没有。买吧,蔗种要二千四百元,糖榨要三千三百元,钱不够。马上组织一百多人上山砍柴烧炭,得了差不多一千元。公社从公共积累里提出了五千二百多元支援他们。这是一次有力的支援!大队买了蔗种、糖榨,把甘蔗种上了。有了糖榨又不会安装,也不懂榨法,正想派人出去学,别的生产大队却主动地来支援了:新维大队派人来协助砌熬糖灶,头塘大队送了竹子来盖厂房,旧县大队派来了技术工。人们说:“高级社跟高级社是叔伯兄弟,公社里的生产大队跟生产大队就成为亲兄弟了,哪能不援助!”随后,公社的园艺场又送来了二千株果苗,鸭房送来了一千只鸭仔,鱼场送来了一万尾鱼苗,农药厂送来了一批农药,不仅种上了甘蔗,副业生产也搞得蓬蓬勃勃。结果是:公社建立才一年,二塘大队的平均收入就超过了一般队的水平,接近富队了。全公社的十个生产队里,三个富队每人平均收入是一百零六元一角,五个一般队是九十元二角,二塘大队却达到了九十一元一角。龙田大队的增长速度稍慢,每人平均年收入六十二元,还没赶上一般队;但是比公社化前却增加了十四元五角六分。社员们说:自从公社有了家底,我们腰好像粗了三围。
凤山人民公社立下的这些汗马功劳,是高级社所办不到的。社员们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就越发热爱公社,越发把自己的命运跟公社连结在一起。
(原载广西日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